基于ISO9001标准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设计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与经济更加倾向于一体化,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竞争日渐激烈。国际上的竞争不仅是综合国力之间的比拼,也是人才上的竞争。教育是人才竞争的核心,直接影响甚至左右人才竞争,对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一定的影响。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如今,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重点研究的问题。因此,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引入ISO9001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这也是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积极、主动的转变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完善管理机制与办学体系的方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高职院校引入ISO9001标准的作用与可行性

(一)ISO9001标准通用性强,使用范围广

ISO9001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通用的要求给予质量管理体系应有的指导。ISO9001标准的适用范围广泛,无论任何类型的组织和产品,都可利用ISO9001标准来衡量质量[1]。教育在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另外,世界服务贸易共分为12个类别,教育服务是其中之一,因此,引入ISO9001标准也是学校发展的客观需求。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中都可以找到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的痕迹,学校教育中同样适用ISO9001标准。

(二)高职院校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学校与企业之间差异巨大,但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存在,同样存在产品的输入和输出过程,还涉及到转换环节。要想达成既定的目标,必须对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因此,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应用于学校当中并不意外,该标准发挥自身的利用价值,有效控制并管理了过程,以此为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即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

(三)发展需求与方向

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深化的状态,加之受到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教育行业同样如此。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现有学校教育的两种主要类型,二者均朝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空间中谋求生存空间,必须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机制与标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程,提升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3]。这些都离不开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的支撑,可以说,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为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从侧面说明了高职院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的可操作性。

(四)与教育部要求一致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涉及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及特色建设等内容,进一步细分为22个关键要素,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相对于其他管理标准来说,ISO9001标准更倾向于过程方法,在质量控制方面更加贴合实际,与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相符[4]。无论是资源管理,还是职责管理,或者是测量分析等,ISO9001标准都可做到全面、细致的监控,真正实现动态化管理。另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真正融合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评估方案完全依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设立[5]。高职院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办学水平,特色建校,无论是将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作为准则,还是利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衡量,都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落实力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要求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相似性,无论是管理目标还是管理要求均完全一致。因此,高校在设计人才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时,可适当结合ISO9001标准。

二、基于ISO9001标准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设计

(一)以顾客理念为核心,营造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学校,学生是教育的接受者和受益者,是学校内部的“顾客”;社会、用人单位是学生的接受者,是学校的外部“顾客”。识别“顾客要求”就是识别包括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识别学生求职欲望和身心发展的要求及学生在校期间在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特殊的“企业”,更要转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招生、就业研讨会,并根据反馈信息制定教学质量标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1. 服务于地方经济

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要求高职院校站在顾客的立场上,也就是说,将利益相关方作为主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为此,高职院校应深入分析社会发展趋势,了解社会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设计评价体系[6]。另外,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为社会培养出与其建设需求相符的人才。高职院校更是要注意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地方特色为核心,适时调整培训项目,实现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2. 深化校企合作

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校企合作提出较高要求,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强化合作力度,形成全新的培养模式。用人单位是学校输出人才的最终目标。要想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的人才,需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现状,强化合作,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3. 适时调整专业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动。因此,高职院校应时刻关注社会发展态势,结合社会热门行业和产业调整专业。依靠强大的专业优势形成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做到订单培养,营造互利互惠的局面。

(二)提高重视,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

ISO9001标准对领导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不仅要统一组织的宗旨,还要明确其发展方向,这也是ISO9001标准最核心的原则。因此,学校领导需要为工作人员创设相应的目标环境,体现出ISO9001质量管理的原则。领导的作用是影响评价体系设计的核心环节,最高管理者的核心作用和参与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评价体系的设计质量。因此,校领导应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设计的重视,达成共识,将人才培养作为全新的发展机遇,做到以评促建,结合评价体系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克服传统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难题。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听课、评课等活动,与学校领导一起深入人才培养的第一线,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与水平。

(三)调动师生参与热情

质量管理应将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要义,有效调动组织成员的参与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于质量管理中,形成合力,利用组织人员的才干完成既定目标。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设计,具备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特征,难度较高。要想达成预期的目标,必须调动广大师生的能动性,确保所有师生参与到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设计当中。高职院校可定期召开与评价体系相关的会议,以教职工大会或学生党员干部会议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动员;举办专题讲座,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宣传教育。除此之外,应完善学校内部的网站,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设置宣传栏、印发学习手册的方式,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加大评价体系设计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的落实力度,使全校师生认识到评价设计工作的重要性[7]。

(四)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保障内部质量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对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质量评估比较重视,而对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和社会化评估重视不够。“新”评估方案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评估的方向性原则就是引导学校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评估为契机,促进学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好机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注重科学管理的理念,强调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及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坚持质量的持续改进。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高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理念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机制的创新与改革

无论是监督,还是评价,高职院校要想利用两种体系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与管理,都面临较高的难度,耗费大量的精力,得到人力与财力的支撑,很难达成提升工作效率的目标,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改善。高职院校要想基于ISO9001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价与管理体系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拥有质量手册、规范性文件、作业指导书及技术性文件等诸多内容。设计并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同样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二者之间完全一致。无论是在评价方面,还是在体系建设方面,二者均各有所长。因此,可进一步细化评价体系,将其要素融合于质量管理中。通过整合要素、优化配置的方式,形成健全的质量管理手册。利用相应的程序文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义务,划分工作范围,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管理体系,利用二者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构建全新的管理路径。加大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监控力度,实时监督,第一时间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降低重复性工作出现的可能性,提升办学效率与办学水平,改善传统人才培养工作中运行效率较低的问题。另外,还要在原有的机制上做好创新与改革,紧随时代发展潮流,使其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2. 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如何在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不仅是高职院校重点研究的问题,也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设计的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入手,做好调查、评价及反馈,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反馈制度与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现有的制度,使其朝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及时、准确为原则,反馈相应的信息。目前,高职院校主要从加强教学检查、健全评教制度、完善考核工作、建立听课制度及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几个方面入手,共同完善监控体系。原有的常规教学检查几乎局限在期中或者期末,存在诸多漏洞,要想改善其不足,应加大检查力度,落实到校内实践的各个环节;评估教学质量时也不能完全局限于传统的评估方法中,可及时更新评估理念,利用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的方式,提升教师质量评估的客观性;工作考核涉及到相当繁琐的内容,例如教学文件、辅助工作及教研活动等,这都需要质量监控体系对其进行明确的规范。总得来说,要深入基层,收集真实的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准确、务实,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提升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可信性与可行性[8]。如果发现问题,需第一时间采取措施给予纠正并解决,以免因细节的问题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出现错误后,不仅要及时解决,还要随时跟进纠正状态与落实状况,真正做到持续改进,直至优化至相关标准为止。

三、更新理念,寻求组织上的保障

(一)学习先进的理念

制定质量监控文件时,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复比对ISO9001标准,确保其在可控范围内,贴合学校发展状况,以免落实不到实处。制定完成后,需加大宣传与监管力度,确保质量监控文件落实到位,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全校教职员工应意识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形成全新的认知,摆脱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设计中,使其与教学管理改革进行充分的融合,并在日常工作中客观分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明确其起因和后果,采取适当的手段对其进行把控。

(二)建立保障系统

指派专门人员,形成专业的组织系统,不仅可以做好监督与检查,还可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第一时间收集资料,掌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项信息,全面负责教学质量的管理,明确各个要素,使其落实到实践教学中。无论是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学校领导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效果。而教务处则是职能部门,主要用于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及评价体系设计,判断各项工作的落实状态。在整个组织保障系统中,教学系作为主体单位存在,是监督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设计水平的重要前提。总得来说,应建立专门的组织保障系统,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利用ISO9001标准,设计全新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

基于ISO9001标准构建的评价体系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朝向更高地水平发展,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教师的理念事关现代化教育的成果,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传统教学理念的不足,并做出积极的转变,但是,还未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束缚。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应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自我,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以ISO9001标准体系为基础,创设与学生认知需求相符的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逐步优化教学质量及办学效率,改善传统办学模式中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这不仅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也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好了基础。

摘要:ISO9001标准不仅是质量管理体系, 也是质量管理思想, 以过程方法为核心, 更加倾向于现代化与科学化, 给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并为其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此种背景下, 高职院校不断转变教学理念, 逐步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 打造了全新的管理机制与办学体系。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方式, 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评价具有保障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 提升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了高职院校的改革进程, 使得高职院校创建全新的评价体系, 做好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基于此, 文章对ISO9001标准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进行了分析, 并阐述评价体系的设计与细节。

关键词:ISO9001,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崇磊.基于ISO9001:2008标准的高校人才职业化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18) :39-41.

[2] 朱建芳.高校ISO9001—2015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以广州航海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17) :12.

[3] 王丽.高职院校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 (11) :12.

[4] 刘超.基于ISO9001标准体系构建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17 (2) :205-206.

[5] 王健娟.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理念下中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9) :161-163.

[6] 倪林英, 刘灵.基于ISO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满意度研究[J].职教论坛, 2015 (29) :79-82.

[7] 于晓平, 赵朝晖.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文化的构建——基于ISO9000质量标准视角[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7-10.

[8] 蔡敏燕, 邹寄燕.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基于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4 (11) :57-61.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下一篇:基于社交媒体新环境下传统纸媒的转型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