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標準

2023-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iso9001標準

ISO 9001:2015标准版的理解与应用

摘 要:ISO 9001:2015标准版的第7.1.6条款中,“组织的知识”管理要求被提出来。在该标准条款中很明确的指出了,组织应该在运行的过程中确定所需要的知识,从而能够获得合格的产品与服务。而且这些知识需要能够被保持,并且可以在需要的范围内能够得到。本论文主要对在2015版ISO 9001标准中提出知识管理的要求、如何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这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储备;潜能开发

1.引言

为了能够满足当前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发展的趋势,组织需要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考虑,从而找到获取更多必要知识的方法,同时对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1]。这条标准是在2008版的标准之外又新增加的要求[2]。新的标准对组织提出的要求主要是,组织应当确定过程运行和能够满足产品的运行以及服务所需要的知识[3]。

2.使用标准要求优化组织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能够让组织可以使用更好的方法以及更好的行动,从而使得其目标被实现的更好,利用技术和组织的方法,获取、分析、整理、储存在组织内外存在的个人或群体的有价值的知识,并及时的对这些知识进行更新、评价、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管理会根据组织的核心业务来对组织的知识资产进行鉴别,并开展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活动的实施,需要从组织文化、技术设施以及组织结构与制度这三个维度来对组织内的知识管理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由于知识管理属于组织整体管理体系,所以应当与其他过程具有一致性,从而可以将其分为四个过程:策划、实施、评价、改进。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如下所示:

(1)将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目标进行确定

1)对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分析。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与组织的整体目标相一致才是知识管理能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2)对组织的知识管理需求进行分析。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知识资源进行调查,从而掌握其管理现状,再对其需求进行分析。(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3)提前拟好组织的知识管理方法。通过前面的需求分析所得出来的结果,在结合考虑与战略相关的要素,从而制定合适的知识管理方法。

(3)开创知识管理的组织与文化(7.3 意识;7.4 沟通)

1)创设管理组织。使得组织的知识在进行组织与管理时能够更加方便,让整个流程变得更顺。比如设立知识传递部、知识管理小组等。

2)创设知识管理的文化。要想使得知识管理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环境。比如公司的员工非常热爱学习新的知识、喜欢与人分享和讨论知识等。

(4)建设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7.1.3 基础设施)

1)知识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来支撑,否则就相当于纸上谈兵,没有实践性。随着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行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与工具主要有电子邮件、浏览器、服务器、电子会议、知识地图等。

2)在进行知识管理系统设计时,要根据组织所具有的特征来设计符合组织需要的系统,并且根据特征再选择成熟的软件产品。(8.4 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5)对知识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估

1)将知识管理业务引入公司中需要对其环节与流程在实施之前以及实施之后的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更加了解其使用效果,为企业制造更好的知识管理计划。

2)能否使用知识产权来制造价值、塑造以及经营品牌,可否利用商標、技术许可证以及经营销售网络来完成商业的扩展。

3. “知识管理”审核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

引入知识管理到组织中,这其实是组织对其核心技术的建设,从而能够促进组织的知识能被再次被分享和利用,并且这些知识还可以与其内部的作业进行相互的整合。

在已经将知识管理系统引入的组织中,他们可以围绕着知识管理系统来对组织的知识进行审核,从而对组织是否可以对识别、收集以及应用有效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来创造更高的价值,同时保证知识在组织的内部可以流动,使得知识与经验能够被共享,进而实现知识的增值,给组织的不断更新与改进更多的支持。因为受审核的一方其自身的组织文化已经深入内部不容易更改,而且其作业的流程也经过了多年的运行,所以想要组织本身能够配合新的知识管理系统非常困难,在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主要是:

(1)虽然在之前保留了非常多的数据,但是不曾对数据进行分析,而且由于对系统内部的知识分类不合理以及管理不当,给使用者在搜索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系统的操作接口设计不合理,不够人性化,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操作流程与知识管理系统配合不好,操作太繁琐。

(3)已经存在的知识被多次投资开发使得资源被浪费,相同类型的问题在组织中多次重复发生没有进行及时的记录。

(4)组织的知识管理只是对于其内部的数据与信息进行管理,只对知识的载体进行了强调,却将其本性忽略,知识的本性是:知识有自身的特点以及运行的规律,并不能更数据与信息完全的等同。

(5)只对组织的知识资产管理给予了重视,却将知识对于其他的资源所具有的特性给忽略掉,比如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认识与跟踪管理。

4. 结论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不仅需要面对多个方面的技术问题,还要考虑组织内部的一些非相关信息系统自身的问题,这就会涉及到对人的管理,比如,怎样将知识从提供者转到需求者身上,这除了需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考虑把人作为中心的管理问题。这些都需要审核员以增值的视角为起点,更加关注受审方在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还要加强审核员在处理审核信息过程中的专业能力,使得受审方知识管理中的经济、技术以及管理的秘密受到严格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方葳. 如何理解和评审ISO9001:2015标准中“7.1.6组织的知识”[J]. 厦门科技,2017(02):49-50.

[2] 施维. 比较ISO9001:2015与ISO19001:2008的不同——浅析ISO9001:2015给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带来改变[J]. 建材与装饰,2017(03):115-116.

[3] 汤彬,李明. 解读ISO 9001:2015“组织的知识”条款[J]. 质量与认证,2015(10):52-53+55.

作者:李潇凡

第2篇:高职院校如何建立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摘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和实施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服务观念,有利于科学规范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本文提出了建立和实施其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外先进教育品牌的蜂涌而入,随着国内知名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民办高等教育的热火朝天,作为蓬勃兴起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这优胜劣汰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了高职院校办学者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借鉴现代管理思想精华的结晶,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和实施ISO9001:2008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增强服务观念,科学规范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并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包括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和定义、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等八个方面,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性,又是对照标准的要求,通过文件的形成、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得以实现的,所以,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就应该以相应的文件体现上述八个方面。典型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三个层次,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也应该实现上述三个层次。

(一)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阐明一个学校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这是第一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必须覆盖标准要求,即对每一标准条款都做出如何遵循的描述。质量手册一般由概述、正文、补充三部分构成。

1、概述:封面、批准页、授权书、质量方针、学校概况、目录、修改记录等。

2、正文:学校组织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体现前文所述的八个方面)等。

3、补充:附录、说明等。

(二)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指学校把为完成某项质量活动的顺序、内容和方法写成书面材料并正式颁布而形成的文件。这是第二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也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更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文件。程序文件的内容必须同质量手册的规定要求相一致,必须涉及到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逻辑上的独立部分或活动,一般不涉及到纯技术性的细节问题。程序文件通常由概述、正文、附录三个部分构成。

1、概述:名称、编号、页码、版次、日期、审批等。

2、正文:目的、范围、职责、工作程序、相关文件、报告和记录等。

3、附录:附加说明。

(三)工作文件工作文件是直接针对操作者个人或岗位编制的最具体的操作性文件。这是第三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也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工作文件包括业务指导书、岗位工作指导书、规章制度、质量计划和质量记录等。

二、建立和实施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

(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行动的力度和速度。建立和实施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前所未遇的全新挑战。一方面,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的综合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非常了解、熟悉和掌握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的理论基础、管理原理、PDCA的过程管理方法和标准每一条款的内涵与转化。尤其是最高管理者,对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为统一协调和指挥,必须确定管理者代表,设立(或筹组)质管处。管理者代表和质管处工作人员一方面应了解国家和行业对教育教学有关的法规和要求,熟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方面工作,另一方面应对ISO9000族标准有较深入的理解并具有有效转化的能力,能够进行内审和在最高管理者主持下的管理评审。学校的领导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一般都应接受管理体系的专门培训,管理者代表和质管处工作人员应率先接受内审员专门培训。

(二)搜集资料,分析要素。管理者代表领导和组织质管处人员收集国家、行业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法令和管理文件,收集相关服务业、软件业部门或组织贯彻ISO9001标准的具体要求,调查了解企业、行业、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调查了解学校现行的管理模式、组织机构、人员队伍、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状况。尤其要对学校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进行清理,对文件的有效性进行重新确认,将清理后的文件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要素点(参见上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现状中的薄弱环节,作为编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关注点。

(三)编制文件,建立体系。管理者代表和质管处工作人员首先要确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基本框架,即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工作文件三个文件层次。其次,要结合院校实际,对体系文件的编制进行有效的策划,明确需要编写的文件的类型、数量、时间要求以及责任部门、主办和协办责任人。再次,组织对相关职能部门和主要岗位员工的体系文件编写的培训,明确编写方法,统一编写格式,组织分头编写。体系文件要突出标准要素的关键点和学校薄弱环节的关注点,要体现质量第一、学生至上的意识和实用有效、持续改进的思想。最后,由质管处统一归口汇总编制的体系文件,经全体编写人员共同审议修订,形成体制和体式协调一致的体系草案报学院领导批准。

(四)实施运行,持续改进。建立的体系能够真正发挥实际效能,评价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到底如何,关键在于实施运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个过程并做好质量记录。在产生和留存了足够的质量记录后,由院校质管处组织内审员对体系集中进行一次全面的内审,了解和掌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情况并及时反馈相关责任部门以进行整改。内审完毕后,由院校长主持管理评审,对体系的运行、内审情况和质量方針的适宜性进行系统的评审并形成报告。在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基础上,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继续制定和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不断优化管理体系,持续进行质量改进。

(五)申请认证,接受监审。建立和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为了认证,但是认证监审却可以验证体系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由于学校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如果仅仅依靠内部自身力量(质管处)的维护,往往难以持之以恒。认证机构外审组的认证和监督审核,既可以强化全员职工的质量意识,又可以使内外质管形成合力,可以更加有效地维护、改进和完善体系。同时,认证证书的获得有力地向学校内外部顾客提供了质量信誉保障,大大增强了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一般来说,学校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之后,可以向质量体系认证机构提出认证审核申请。认证机构确认体系正式运行三个月,并经过内审和管理评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证明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基本运行后,才会实施认证审核,而且在其后的三年里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审核,以验证质量管理体系的长期有效性。

三、建立和实施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全员培训问题ISO9001标准的全员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对涉及影响到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全部环节进行分析,对有关的文件化程序要求全员执行,因此,通过不断强化培训,推进全员职工对建立和实施体系目的、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体系标准内容的准确的把握及坚定执行将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管理模式问题建立和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既有设施资源、办学特色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照标准要求做好教育服务的转化工作。建立和实施体系要经过不短的一段时间,且质量管理工作不能代替其他管理工作,因此,不能放松、弱化日常的教育服务管理工作。

(三)文件规范问题要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旧有文件和新编文件、体系文件和红头文件(教育行政管理文件)之间的关系。清理、确认旧有文件,对照体系标准找出薄弱点和老大难的关键点以新编文件予以突破解决。要通过纳入或减少的方法,使红头文件向体系文件靠拢,增强体系文件对教育服务质量的管理力度。

(四)持续改进问题建立和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一劳永逸而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建立体系时要高度关注组织内外部形势和需求的变化 ,在实施体系时要注意收集体系运行的所有记录,然后,根据上述情况对体系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

(五)认证评估问题建立和实施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证,但是认证可以证实组织具有持续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可以提高信誉,树立全新的形象。与教育行政部门通常要求的评估相比,认证是主动的,评估是被动的,认证是谋求如何办好的,评估是拷问能否办学的,其追求层次的高下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南兆旭. 学校国际通用管理标准[M] .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所.2008版ISO9000族标准问答88例[C].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曹勇安. ISO9000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版.

[4]韦杭青.ISO9000标准在职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J]. 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6期.

[5]中国教育先锋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基金项目: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BCB07005)

课题组成员:李平权、薜天飞、李爱红、耿学刚、吴慧明,

作者:李平权

第3篇: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初、中级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加,职高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各界对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关注,保证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问题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职业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特点,提出建立和健全职高数学教研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切实保证与提高职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育教学;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数学教研组;职高教育

Enhancing Qualit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ISO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Yang Lili

Key word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O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uthor’s address Hangzhou Kaiyuan Commerce Vocational School, Hangzhou, China 310014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方向越来越广泛。同时,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越来越关注,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全社会对职业高中的普遍要求,也是职业高中本身适应教育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是职业高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切实确保职高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呢?其主要措施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上逐次革新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过程管理,以预防为主,使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同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具体实施细则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特色来具体制定。

在过去的几年中,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数学教研组在对职高数学教育教学特色分析基础之上,在管理上参照ISO9001:2000族标准,制定富有特色的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经试行,取得较好的效果。

1 职高数学教育教学发展现状

数学教育尤其是应用数学教育历来是职高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强,抽象程度高,逻辑推理要求严密,能力要求综合性强等特点,数学学科一直是职高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不足往往会成为其参加工作后发展的瓶颈。

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随着职业高中的规模扩大,职业高中数学教育近年来呈现出新的特点:1)各企、事业单位对岗位,对初、中级人才数学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而职高生源数学基础水平却总体明显下降;2)由于我国职高数学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在教学上大部分沿用普高教学的课程结构,中职技校型的强化式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实验教学的验证性;3)职高数学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普遍强调的是知识质量观、精英质量观,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是只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书面的成绩。

而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职业高中人才培养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求学历或胜任某一岗位,而是期望其既有岗位胜任能力、各工种协调能力和较高的个人素质,还要具有较强的个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还应把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国际生活中的竞争能力作为质量要求。总之,人才的质量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极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

2 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数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2000族标准是从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角度对组织的管理思想和经验的总结。其核心思想是强调过程管理与控制,以预防为主,把顾客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使每一个过程规范化,并有追溯性,将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把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哲学、管理思想、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引入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管理,必将进一步强化现代教育管理思想,优化职业高中的管理体系。

根据ISO9001:2000标准关于产品的定义,可以把职业高中的产品定义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结果。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目标计划体系、教学质量评析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和教学质量控制系统等各个子系统,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以数学教育教学为例,介绍一下工作体会。

2.1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目标是建立健全数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首要问题,它应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1)目标的适切性;2)符合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需求;3)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增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研组秉承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世界教育发展方向,以数学开放性教学研究为引线,在课内课外广泛开展数学教育教学课题开放性研究。

课内,每个学期组里开设研究课,如函数单调性研究课。此堂课上课伊始,首先列举天气温度变化、股票走势2个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函数曲线具有的增减性,引发学生产生对于函数增减性变化规律的思考。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数学教研组注重引导学生以自主参与和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列举德育量化考核图,组织学生来比较图上2个学生表现的考评状况,他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此之后,马上进行一组课堂检测,让学生分析一组煤气用量记录表的增减情况,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函数的增减性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综观本堂课的4个实例——气温变化、股票走势、煤气用量、德育量化考核图,无一不是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看图表的同时能够都有所思考,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真是无所不在,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的主旨。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教学理念,而且在课程的实施方面,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尤其是探究活动和学习过程,体现“数学为大众”的数学精神。

又如,年轻教师利用自己特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了一堂有关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课。根据备课组教师前期的讨论共识——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玩出数学。这堂课整体来看具有2个方面的特点。1)注重课题引入方法的探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上课伊始,首先从世界杯比赛场次导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衣服色彩搭配、颜色填充,引发学生对分步计数原理的思考,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2)课件精美,可操作性强,互动性强。本节课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课件设计有创新意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体验了教学原理。

课外,数学教研组利用秋假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去寻求生活中的数学。活动主题:体现专业特色,体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活动内容:参观西湖博物馆。1)发掘现代建筑中数学元素的运用;2)了解杭州西博会发展历史和西湖博物馆的建筑特色;3)引发学生自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应用实例。组里还经常组织学生趣味数学竞赛,自做数学立体模型大赛,根据专业特点结合数学设计橱窗,这些活动不仅充实了数学教学,还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的热爱。

2.2 构建教学质量评析系统教学质量评析系统是运用各种科学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和各种系统结构(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教辅服务、教育教学过程等)进行检查、评价和分析的系统,判断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决策和控制提供有用的信息。教学质量评价和分析是对教学系统构成的要素和各种系统结构进行评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评析、学生评析、教学媒介评析、专业教学评析、课程教学评析、课堂教学评析、第二课堂评析等。在评析时应遵循顾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一致性与差别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的原则、及时反馈原则。

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教育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进行价值判断,并提供指导。以往的教学评价,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一般都局限于教师单方面总结,然后通过发送成绩单和教师评语、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信息。应该说,基于这种形式的学生评价手段是极不科学的,仅仅发挥了学生评价的鉴定作用,而忽略了评价系统应具备的导向、激励、改进、管理功能。笔者曾在所带班级尝试应用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子系统,经试行,取得较好的效果。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这一学生评价系统具有3个方面的特点:1)体现了学生信息分析的绝对(成绩考评量化)与相对(历次成绩对比评析)的统一;2)充分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学生阶段自评、班级内学生之间开展集体评议、教师综合评价三者相结合,得到学生的素质汇总),体现了数量化与非数量方法评价的统一;3)实现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即时沟通(家长查询与家长信箱),由教师和家长双方形成一致的改进建议。

2.3 构建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教育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为了全面、及时地掌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各个因素的状况而构建的信息网络组织系统。为了真实、全面地反映数学教学质量,把整个信息系统分为4部分内容,详见图2。具体操作过程中,将不同类别的表格下发给相关人员填报,最后组织专人来整理总结,将过程中搜集的各类信息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及时准确提供给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2.4 构建教学质量控制系统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系统是依据教育教学质量目标计划体系制定出一整套闭环式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并根据教育教学质量评析系统与教育教学质量信息系统的输出,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调节、纠正与预防,是一个使各项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有考核、有改进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操作规程。它实际上是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自我约束的有效机制,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质量管理的一套操作系统。

为了切实保证数学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教研组教师的授课水平,组织数学教研组教师在校内广泛开展相互听课、公开课评比、同行评议、自发改进、阶段评估、考试验证、督导管理等具体工作实践,对教育教学过程及时进行形成性评价分析,及时纠正在过程中任何不符合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偏差,并提出预防措施,保证教育教学目标计划的具体实施。

3 结束语

职业高中的现代管理制度中导入ISO9001:2000标准的质量思想与管理思想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1)确立高度关注顾客利益的思想,全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显著的增殖。

2)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校教学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做到凡事有准则、有程序、有监督、有负责、有记录。

3)坚持质量管理的全员性。系统把学校中各级各类人员都作为“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使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

4)坚持质量管理的全程性,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阶段工作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来保证高质量总目标的实现。系统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5)数据分析和统计技术的应用,能直观地反映顾客满意度、教育教学业绩的变化和趋势,从而识别不合格的潜在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数据分析和统计技术的方法和场合可包括:教学常规检查——统计表法;教学质量动态评估——数理统计法;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直方图法、模糊评判法。

6)承诺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主要通过日常管理、内部质量审核、评审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使学校的管理始终处于受控、有效、持续改进与提升的状态。

总之,职业高中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时,既要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控制与评析的规范化,又不失随各个专业、培养方向不同而不同的灵活性,使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评价、分析、反馈、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杨铭.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与案例实用大全[M].2000版.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3]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毛景焕.课堂评价的新视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

[5]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作者:杨丽莉

第4篇:绍兴ISO9001认证费,ISO9001认证报价

绍兴ISO9001认证100%通过,ISO9001认证费100%满意

绍兴ISO9001认证步骤:

(1)绍兴ISO9001认证培训教育,提高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推行绍兴ISO9001认证标准需要企业上下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每一个员工都必须有责任感,企业应围绕绍兴ISO9001认证标准展开教育培训活动。

(2)编制公司的绍兴ISO9001认证质量文件。绍兴ISO9001认证质量文件包括公司的质量政策、质量责任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以及标准工作程序等。

(3)按绍兴ISO9001认证标准程序的要求进行反复的检查审核。在推行绍兴ISO9001认证质量保证制度的过程中,为检查和促进公司整个质量体系工作真正按绍兴ISO9001认证的要求运作,要求进行不断的检查审核,包括内部质量审核、请顾问公司咨询审核。

(4)取得正式绍兴ISO9001认证。通过多次预审和最后的评审后企业才能领取到绍兴ISO9001认证质量认证书。

(5)获证后的工作。获取绍兴ISO9001认证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企业应将其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到绍兴ISO9001认证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并将之文件化。获证后,有关部门还会进行抽查,因此应将绍兴ISO9001认证贯标活动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

第5篇:ISO9000与ISO9001

关于ISO9000与ISO9001的区别

1.什么是ISO9001?

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国际化,为提高产品的信誉、减少重复检验、削弱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维护生产者、经销者、用户和消费者各方权益,这个第三认证方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凡是通过认证的企业,在各项管理系统整合上已达到了国际标准,表明企业能持续稳定地向顾客提供预期和满意的合格产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公司以顾客为中心,能满足顾客需求,达到顾客满意,不诱导消费者。

2.什么是ISO9000?ISO是“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 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意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因此,综合起来讲,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是一套出色的指导文件。其本质是一套阐述质量体系的管理标准2000版ISO9000族标准简介

1.ISO9000族标准的历史沿革

·1987版ISO9000族标准

·1994版ISO9000族标准

·2000版ISO9000族标准

2. 核心标准: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则和术语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ISO19011:2000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3.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以顾客为中心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互利的供方关系

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 “ISO9000族标准”指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什么叫TC176呢?TC176即ISO中第176

个技术委员会,全称是“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更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专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的标准。

ISO/TC176早在1990年第九届年会上提出的《90年代国际质量标准的实施策略》中,即确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要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O9000族标准,为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增进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的繁荣和发展; 使任何机构和个人,可以有信心从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销往世界各地。”

为此,ISO/TC176决定按上述目标,对1987版的ISO9000族标准分两个阶段进行修改:第一阶段在1994年完成,第二阶段在2000年完成。

1994版ISO9000标准已被采用多年,其中如下三个质量保证标准之一通常被用来作为外部认证之用:

1. ISO9001:1994《质量体系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用于自身具有产品开发、设计功能的组织;

2. ISO9002:1994《质量体系 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用于自身不 具有产品开发、设计功能的组织;

3.ISO9003:1994《质量体系 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用于对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组织。

注:ISO9001:1994标准将质量体系划分为20个要素(即标准中的“质量体系要求”)来进行描述,ISO9002标准比ISO9001标准少一个“设计控制”要素。

2000年12月15日,2000版的ISO9000族标准正式发布实施,2000版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核心标准共有四个:

1、ISO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4、ISO19011:2000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上述标准中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通常用于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申请认证之用。它主要通过对申请认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各项要求来规范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五大模块的要求,这五大模块分别是:质 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其中每个模块中又分有许多分条款。 随着2000版标准的颁布,世界各国的企业纷纷开始采用新版的ISO9001:2000标准申请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鼓励各行各业的组织采用ISO9001:2000标准来规范组织的质量管理,并通过外部认证来达到增强客户信心和减少贸易壁垒的作用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

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9000实施意义

ISO9000标准非常全面,它规范了企业内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交付的所有过程,涉及到企业内从最高管理层到最基层的全体员工。它适用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共同的理解。ISO9000标

准即是当前国际国内贸易往来及合作中,被作为相互认可的技术基础和确认质量保证能力的依据。

企业推行ISO9000,可以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程序、作业有标准、体系有监督、不良有纠正”。

·与国际接轨,展示国际公认标志

·提升企业形象,增强顾客信任

·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改善公众关系

·激励员工士气

·提高员工的品质意识,建立组织文化

·减少不良率及顾客投诉

·保证产品质量成为其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信道

·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提高顾客满意度及可信度

·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客户对认证的要求

·增加企业获得优惠信贷和保险政策的机会

·促进企业良性和长期发展

3.什么是ISO14000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继ISO9000标准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管理标准。该标准是由ISO/TC207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有14001到14100共100个号,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是一种完整的、操作性很强的体系标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中ISO14001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主干标准,它是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依据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目的是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以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ISO14000系列标准的用户是全球商业、工业、政府、非赢利性组织和其他用户,其目的是用来约束组织的环境行为,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与ISO9000系列标准一样,对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即"绿色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具有重大作用。

第6篇:iso9001

一、高强螺栓摩擦型连接在连接处构件接触面的处理方法有:

1、喷砂(丸)。

工厂连接,立即组装,它能保持抗滑移系数,如Q235钢μ=0.45,Q3

45、Q390、Q420钢μ=0.50。

2、喷砂(丸)后涂无级富锌漆。

如Q235钢μ=0.35,Q3

45、Q390、Q420钢μ=0.40。

3、喷砂(丸)后生赤锈。

如Q235钢μ=0.45,Q3

45、Q390、Q420钢μ=0.50。

4、钢丝刷清除浮锈或未经处理的干净轧制表面。

如Q235钢μ=0.30,Q3

45、Q390钢μ=0.35,Q420钢μ=0.40。

5、砂轮打磨。

它适用于施工受条件限制时的安装现场对局部摩擦面的处理,其抗滑移系数一般很高,能满足要求,但需根据实验确定。砂轮打磨的范围不应小于螺栓孔径的4倍,且打磨方向应于构件受力方向垂直。

6、酸洗。

酸洗处理摩擦面以往曾广泛使用,但考虑酸洗在建筑结构上很难做到,即使小型构件能用酸洗,往往残存的酸液还会继续腐蚀摩擦面,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现在基本上取消了这一种处理方法。

7、喷砂(丸)后喷铝。

μ不低于0.45。

总结:综上所述几种摩擦面的处理方法,一般应以喷砂(丸)后生赤锈为最佳处理方法,它不仅μ值高,且经济。对重要结构,可考虑喷砂(丸)后喷铝。

二:承压型连接其接触面处理方法,只需清楚油污和浮锈,不必做进一步处理。

第7篇:ISO9000与ISO9001的区别

很多人询问ISO9000和ISO9001的区别在哪里,其实这是一个概念上的误解。

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国际化,为提高产品的信誉、减少重复检验、削弱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维护生产者、经销者、用户和消费者各方权益,这个第三认证方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

凡是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在各项管理系统整合上已达到了国际标准,表明企业能持续稳定地向顾客提供预期和满意的合格产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公司以顾客为中心,能满足顾客需求,达到顾客满意,不诱导消费者。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 “ISO9000族标准”指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什么叫TC176呢?T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全称是“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更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专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的标准。

ISO/TC176早在1990年第九届年会上提出的《90年代国际质量标准的实施

策略》中,即确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要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O9000族标准,为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增进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的繁荣和发展; 使任何机构和个人,可以有信心从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销往世界各地。”

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它包括的核心标准有四个: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ISO9001标准中的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经历了以下几个版本:ISO9001:1994 —> ISO9001:2000 —> ISO9001:2008

上述标准中的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通常用于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申请认证之用。它主要通过对申请认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各项要求来规范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五大模块的要求,这五大模块分别是:质 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其中每个模块中又分有许多分条款。 随着2008版标准的颁布,世界各国的企业纷纷开始采用新版的ISO9001:2008标准申请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鼓励各行各业的组织采用ISO9001:2008标准来规范组织的质量管理,并通过外部认证来达到增强客户信心和减少贸易壁垒的作用。

第8篇:ISO22000与ISO9001之比较

1、管理思想一致。均采用过程控制方式,通过识别过程,确定控制内容,制定控制方法,验证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改进和完善体系。

2、采用的术语基本一致。除ISO22000重新定义的4个术语外,ISO9000的其他术语和定义在ISO22000中均适用。

3、结构基本相同。基本采用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验证和改进四大部分。

4、ISO22000考虑了ISO9001的条款,以加强相互的兼容性。 除涉及食品安全的控制内容外,管理体系中共性要求的条款一致,容易实现组织建立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内设计、运行和更新食品安全体系,并将之纳入到组织的整体管理活动中,将为组织和相关方带来最大的利益。

5、ISO22000尽管为其他管理体系提供了接口,但组织实施ISO22000认证时,仅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但不排斥组织将其他管理体系要素的内容结合于体系中。

它们的不同:

1、前者研究的是食品安全,后者研究的是产品质量。

2、前者关注食品链中组织间和组织内的沟通、食品安全方针、突发事件准备和响应、安全产品的策划和实现、前提方案(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等;后者包含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与顾客的沟通、质量方针、不合格品控制、产品实现等条款。

3、ISO22000可以独立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单独使用,其实施可结合或整合现有相关管理体系要求,组织也可利用现有管理体系建立一个符合ISO22000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当与其他管理体系一起使用时,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必须承诺能够满足ISO22000的要求。

4、ISO22000旨在协调全球范围食品链内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尤其适合于寻求更有重点、更连贯和更有整体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而不仅是针对某一点解决某一问题。

5、ISO22000的应用不以守法为最低要求,但它要求组织将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要求纳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ISO22000、ISO900

1、ISO14001三者都是采用国际型管理标准,遵循相同的系统管理原理,在组织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文件化的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监控和改进,对组织的产品、过程、活动及要素进行控制和优化,实现方针和承诺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构与运营的模式也是非常的接近,但是三者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以下为详解。

ISO22000

ISO22000是为了食品制造业更好地使用HACCP原则,它不仅针对食品质量,也将包括食物安全和食物安全系统的建立,这也是首次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文件(HACCP)列入到质量管理系统中来。ISO22000将会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它帮助食品制造业生产出安全、符合法律和顾客以及他们自身要求的产品。

ISO9001

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提高产品的信誉、减少重复检验、削弱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维护生产者、经销者、用户和消费者各方权益,这个第三认证方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

ISO14001

企业实施ISO14001标准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变废为宝,减少环保支出,降低成本的需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促进废物回收利用,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避免了罚款和排污费,从而降低成本。

第9篇:ISO9001审核要点

一、文件

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4.2.1,4.2.2,4.1,1.2 相关条款:5.5.1,5.2,5.3,5.4.1

1、 审核思路

1) 查质量方针:

a) 是否形成文件,并有正式批准的证据?

b) 是否与组织的总方针、宗旨和管理理念一致?

c) 是否体现了本组织的产品特点?是否体现持续改进的承诺? d) 与质量目标是否有相应的框架关系? 2) 查质量目标:

a) 在与质量管理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上是否建立了质量目标?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b) 是否包括了组织在产品主要特性方面要达到的具体的目的? c) 是否可测量?可评价? d) 与质量方针是否一致? 3)查质量手册:

a) 手册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包括了4.2.2 a)、b)、c)要求的内容?是否体现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

b) 手册的内容是否与本组织的实际相符?是否体现自己行业和产品的特点? c) 如果有删减,对删减的内容和合理性是否已说明? d) 手册的管理是否符合标准4.2.3的要求? 4) 形成文件的程序:

a) 标准要求必须形成程序文件的过程: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

b) 除上述程序以外,还制定了哪些程序文件?是不是考虑充分了?

c) 程序文件是否明确了过程的目标、过程的职责、过程的输入(包括资源)和输出、过程的方法和步骤?是否按过程流程编写,体现过程方法?是否规定了监控和记录要求? d) 与质量手册的协调性、一致性如何?

e) 程序文件的管理是否符合标准4.2.3的要求? 5)其他文件:

a) 其他文件,如作业指导文件、规范等是否合理、必要? b) 作业指导书、图样等支持性文件的操作性如何? c) 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协调性、一致性如何? d) 记录表格样式或记录清单是否规范?

e) 以上文件是否按4.2.3文件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控制? 6)记录:

a) 标准明确要求的记录是否已做出了规定?

b) 记录是否按4.2.4记录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控制?

3、 审核的客观证据 1)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 2) 形成文件的质量目标; 3) 质量手册;

4) 形成文件的程序(程序文件);

5) 其他文件,如组织机构图、过程流程图、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质量计划、标准、图样等; 6) 记录表格样式或记录清单; 7) 抽样选取的记录样本;

8) 与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文件管理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4.2.3

2、审核思路

文件管理的审核宜从文件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查起,先评价文件管理的基础工作,再到文件的各使用部门,结合其他过程一起进行审核。

1)查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分类情况、相应的职责安排: a) 文件中如何规定?

b) 通过交谈了解实际情况与文件是否相符? c) 2)查文件管理的目标:

d) 文件管理过程明确了预期结果吗?

e) 目标可以评价吗?评价的方法合理、可行吗? 3)查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对文件管理的规定: a) 制定了程序文件吗?

b) 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对文件管理的规定符合4.2.3标准的要求吗? c) 4)查文件的有效状态的识别:

d) 查控制清单或抽取一些文件,看是否明确了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控制清单与文件是否一致?更改和修订状态有没有混乱? 5)查文件的审批:

a) 抽取的文件是否经过了审批?如何证实? b) 审批人的权限是否符合相关文件的规定?

c) 文件的充分性、适宜性是否存在问题?审批为什么没有把关? 6)查文件的发放:

a) 文件的发放范围是否根据质量管理的过程职责和使用要求来确定?

b) 如果是用发放记录进行控制,发放记录能证实发放的全部情况吗?是否能区别文件的发放对象?是否有发放编号?是否有文件的签收的证据?

c) 到文件的使用部门,查相关的文件是否发放到位?有效、在用的文件是否能够提供? 7)查文件的使用:

a) 各部门使用的文件是否保存完好?内容是否清晰?是否会产生有误的信息? b) 各部门使用的文件编号、名称是否明确?不容易误用? 8)查文件的评审和更改:

a) 规定了哪些评审的时机?

b) 是否按规定的时机对文件进行了评审?

c) 文件评审发现了哪些问题?是否引起了文件的修改?

d) 文件修改经过审批了吗?对文件更改的审批符合文件管理的规定吗?更改后的文件是否保证了充分性和适宜性? 9) 查文件的作废管理:

a) 作废文件是否都已收回或自行销毁?收回的废文件是否已销毁?如有发放记录,可从中抽一些作废文件查收回或销毁的证据; b) 合理保留的废文件是否有标识能防止误用?

c) 查文件使用部门,是否有非保留目的、无关的作废文件? 10)查外来文件的管理:

a) 外来文件的分类情况如何?职责如何安排?特别是对外来文件更新的跟踪渠道和职责怎样规定?

b) 查外来文件清单或目录,组织对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外来文件是否识别充分了?特别是新换版或修订的外来文件是否已识别了?

c) 外来文件的发放如何控制?重要的外来文件是否

d) 外来文件的发放如何控制?重要的外来文件是否有明确的发放对象? e) 作废的外来文件是否收回或销?

f) 在使用部门查必要的外来文件是否有提供?保存是否完好?是否有无关的外来文件? 10) 对文件管理工作的检查及改进:

a) 对文件的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文件控制是否在了检查活动? b) 这些检查活动是否按计划实施? c) 检查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d) 文件管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要求?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 质量手册或有关岗位和职责规定的文件; 2) 质量目标文件;

3) 文件控制程序及相关支持性文件; 4) 通过抽样选取的文件样本; 5) 文件的发放及收回记录; 6) 文件的销毁记录;

7) 文件的评审及更改记录; 8) 外来文件的发放记录;

9) 通过抽样选取的外来文件样本;

10) 文件管理的检查记录及问题的改进证据。

由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中发现有相关规定的变化信息时,应追踪文件的修改情况。查证文件是否进行相应的修改?修改是否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重新进行了审批?修改后的新文件是否发放到了使用场所?现场等相关场所中旧的文件是否已经全部收回?如果有保留的旧文件是否有标识能够识别?

三、记录管理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4.2.4

2、审核思路

记录管理可以先在主要负责部门查记录的基础管理,再到其他部门结合其他过程一起审核。 标准涉及到4.2.4的条款有19外,明确了特定过程记录的要求。如果具体到某一特定过程的记录未按要求控制或未提供,应首先评价这一特定过程的控制情况。如发现不符合的情况,判定不符合时也应判到该特定过程的条款。 对4.2.4记录的审核思路:

a) 查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分类情况,及相应的职责安排; b) 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对记录管理是如何规定的?

c) 结合其他过程的审核,查相关记录是否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d) 结合其他过程的审核,查相关记录的贮存、保存期限和处置; e) 查对记录管理工作的检查及改进。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 质量手册或有关岗位和职责规定的文件; 2) 记录控制程序及相关支持性文件; 3) 通过抽样选取的记录样本;

4) 记录的贮存环境及条件,重要记录的借阅登记; 5) 记录的保存期限的规定及处置记录; 6) 记录管理的检查记录及问题的改进证据。

四、管理职责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5.1,5.2,5.3,5.4.1,5.4.2,5.5.1,5.5.2,5.5.3,5.6 相关条款:6.1,6.2,7.2.1,8.2.1,8.2.2,8.2.3,8.5.1

2、审核思路

1) 对管理承诺的证实:

a) 通过交谈和查阅相关证据,了解最高管理者是如何传达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

法规要求重要性的?

b) 制定质量方针,建立质量目标和管理评审的审核见3)、4)、9);

c) 通过交谈了解最高管理者提供了哪些资源?(可结合资源管理的审核进行证实) 2) 最高管理者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如何?是否清楚如何通过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是否明确了责任?是否清楚地了解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是否了解顾客满意或抱怨的情况?

3) 查质量方针:

a) 是否制定了质量方针?是否经最高管理者正式批准发布?

b) 通过了解本组织总体经营战略、管理理念,以及其他综合信息,确定质量方针是否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c) 质量方针是否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承诺?

d)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是否有对应关系?质量方针是否为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

e) 质量方针是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并通过其他过程审核时与各个层次员工的接触,了解员工对质量方针的理解程度;

f) 质量方针在什么时机评审?如果已经进行了评审,查评审的情况,是否保证了质量方针的持续适宜性? 4)查质量目标:

a) 是否在各相关的职能和层次建立了质量目标?部门和岗位所承担的过程职责(包括产品实现过程,也包括管理过程)是否明确了预期目标?

b) 质量目标是否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的内容,具有针对性? c) 质量目标是否考虑了本组织的现状,考虑了同行业水平,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实现性?判断其能否起到激励作用,可追求?

d) 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包括定量的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可行时,质量目标有没有量化? e) 质量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一致?是否是在质量方针的框架下展开的? f) 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如何? 5) 查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

a) 了解质量管理的策划过程;

b) 通过文件审核和最高管理者主,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结果是否满足质量目标的要求?能否满足标准4.1的要求?

c) 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是否仍在正常有效地运行? 6)查职责权限的确定和沟通:

a) 机构、部门和岗位如何设置的?

b) 各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已明确?没有矛盾、含糊和不一致? c) 确定的职责和权限是如何向员工传达的?

d) 通过各部门的审核了解各层次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已经清楚并理解?

7)管理者代表的指定和职责: a) 最高管理者是否指定了一名管理者代表?

b) 管理者代表是如何履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的职责的? c) 管理者代表通过什么方式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提出了哪些改进的建议?

d) 在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方面,管理者代表领导协调、组织实施了哪些活动?效果如何?

e) 管理者代表在内审工作中的职责如何?

7) 查内部沟通:本组织有哪些内部沟通渠道和方式? 8) 内部沟通有哪些内容?沟通的效果如何? 9) 查管理评审:

a) 管理评审的时机是否明确?是否规定了定期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和应追加管理评审的特殊情况?

b) 如果出现了体系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最高管理者是否组织了管理评审? c) 管理评审活动是否进行了策划?

d) 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满足标准5.6.2的7项要求、(特殊情况下追加的管理评审的输入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 e) 管理评审的内容围绕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否评审了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改进的需要?

f) 管理评审是否形成了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改进、产品的改进、对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 质量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的证据,如会议记录、发言提纲、宣传品、简报、内刊等; 2) 质量方针;

3)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情况的相关证据; 4) 为质量管理体系投入的资源的相关证据; 5)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6) 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和职责权限规定的文件;

7) 内部沟通的证据:文件、记录、会议纪要、简报、内刊、调查报告、宣传品等;

8) 管理评审记录:计划、通知、管理评审输入材料、会议记录、管理评审报告或会议纪要、管理评审决定和措施的验证材料等。

五、人力资源管理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6.2 相关条款:4.2.4,5.5.1

2、 审核思路

主要的审核在人力资源的主管部门进行,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审核还应结合其他部门的审核进行。最重要的是要对员工的能力是否能胜任质量工作进行验证。

1)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如何安排?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目标是否已经明确? 3) 查人员能力的确定:

a) 根据各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规定,是否确定了任职人员相应的能力要求? b) 是否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4个方面确定上岗条件?

4) 抽查部分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确认是否满足能力要求? 5) 查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确定: 是否对现有人员进行了考核、评估?

是否从考核评估的结果中确定了培训或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需求? 6) 查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a) 对培训或其他措施(如招聘、任免、岗位调整等)是否进行了策划? b) 是否制定了方案或计划?

c) 是否按策划实施了培训或其他措施? 7) 查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的评价:

a) 对培训或其他措施是否进行了评价? b) 培训或其他措施效果如何?

c) 如果效果不能满足要求,后续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8) 查对员工的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培训:

a) 进行了哪些质量意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

b) 员工是否提高了认识,知道自己的工作质量对组织质量管理的影响? c) 是否清楚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岗位任职条件的规定;

2)通过从管理层、执行层、操作人员中随机抽样选取的人员能力(教育、培训、技能、经验)的记录;

3)对人员进行考核评估的材料;

4)培训、招聘、岗位调整等措施的议案或计划; 5)培训、招聘、岗位调整等措施的实施记录;

6)对培训、招聘、岗位调整等措施的效果评价的证据;

7)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培训教育的相关证据,如会议记录、培训记录、宣传品、与各层次员工交谈等。

六、基础设施

1、 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3 相关条款:7.5.1

2、审核思路

1) 基础设施的分类情况;

2) 了解与基础设施分类相应的管理职责和分工情况; 3) 是否确定了基础设施管理的工作目标?

4) 查基础设施相关的文件规定,包括分类、管理要求、保养制度等; 5) 查基础设施的确定和基础管理:

a) 与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适用的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过程设备/支持性服务)是否都已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 b) 是否建立了管理台帐? c) 是否保存了技术资料? 6) 查基础设施的提供:

1. 与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是否能确保提供? 2. 现场进行核实是否与台帐相符? 3. 采购、配置如何管理? 7) 查基础设施的维护:

a) 对基础设施维护保养管理的基础制度是否执行? b) 各种维修、保养是否进行了计划安排并按要求实施? 8) 查对基础设施的检查:

对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检查如何进行?

对基础设施完好状况的检查工作的情况如何? 检查的结果怎样?

9) 查对发现问题的处理:

有问题的基础设施是否进行了处置? 对潜在问题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 工作职责及质量目标方面的文件;

2) 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如设备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施设施维护保养规定等; 3) 基础设施管理台帐;

4) 基础设施的技术文件资料; 5) 现场观察基础设施的管理情况; 6) 基础设施申购的相关资料;

7) 基础设施大、中、小修及日常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记录; 8) 对基础设施的检查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八、工作环境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6.4

2、 审核思路

3、 应对工作环境的主管部门进行审核,更重要的是要到实地现场进行观察、查证。

1) 识别了哪些工作环境?

2) 是否涉及了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3) 是否制定了工作环境管理的目标?

4) 工作环境的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文件规定?

5) 工作环境的管理是否按要求实施,是否达到了要求? 6) 对工作环境的检查是否进行安排并按要求实施? 7) 工作环境有了哪些改进?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 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工作环境识别的记录; 2) 与工作环境管理有关的工作文件; 3) 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的证据; 4) 现场工作环境实况;

5) 对工作环境检查的记录及后续的改进措施。

九、产品实现过程

(一)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

1、 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1,4.1 相关条款:4.2.1,5.4.2

2、 审核思路

主要是对策划结果------各类相关文件的审核。

1) 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的要求,相关文件作了哪些规定?

2) 通过体系文件的审核,确认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结果是否体现“PDCA”、过程管理的思想?是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要求协调一致? 3) 策划的结果是否根据组织的过程实际,确定了7.1a)、b)、c)、d)中要求的适当内容? 4) 对产品实现过程策划的结果,如各种各层文件的规定是否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5) 对特殊的产品、项目、合同,是否通过策划形成了质量计划?

3、 审核的客观证据 1) 规定产品实现过程策划要求的文件;

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关于产品实现过程的各种规定; 3) 质量计划类文件。

(二)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1、 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2.1,7.2.2,7.2.3 相关条款:5.2,8.2.1,4.2.4

2、 审核思路

1) 查与顾客有关过程的职责安排及分工,包括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评审,与顾客有关的联系接口等;

2) 查与顾客有关的质量目标,与经营及合同管理有关的质量目标;

3)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评审有何要求?与顾客的沟通做了哪些安排?

4) 抽取主要产品,查有关产品的要求(顾客明示的或隐含的要求、法规要求、组织自己附加的要求)是否明确? 5) 查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 评审是否按要求实施? --- 产品要求是否明确规定?

组织是否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包括技术条件、数量、交货期等各种要求? --- 组织和顾客双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 6) 评审中发现问题时是否采取了后续措施? 7) 口头合同/订单要求的评审是否按要求实施? 8) 是否有特殊情况下对产品信息的提前评审?

9) 产品要求变更时相关文件是否得到了修改?是否传达到了相关人员? 10) 查与顾客的沟通:

--- 产品的信息如何与顾客沟通?

--- 顾客的问询、对合同和订单的处理通过什么渠道沟通? --- 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如何受理?

a) 是否对顾客反馈的信息进行了记录并及时处理,特别是顾客的抱怨、投诉? b) 对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是如何处理的?

11) 查对顾客有关的管理过程的质量检查及其改进。 3.审核的客观

1) 相关的职责及分工的规定; 2) 相关的质量目标; 3) 与顾客有关的文件;

4) 抽样选取的与顾客签订的合同、协议和与产品有关的需求的记录等产品承诺的文件;

5) 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如产品标准、行业规范、国家法规等;

6) 组织确定的产品要求,如市场调研报告、产品研发申请或任务书等;

7) 对产品要求评审的证据,如合同评审记录及支持性证据、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8) 口头合同、订单、要求的登记台帐,相应的评审证据,如记录中或发货单据中的情况说明及授权人签字;

9) 产品要求变更时相关文件的修改情况,相关人员的掌握情况; 10) 与顾客沟通的记录;

11) 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的记录及处理证据;

12) 顾客有关的管理过程的质量检查记录及其改进措施证据。

(三)设计和开发

1、涉及的标准要求:7.3.1,7.3.2,7.3.3,7.3.4,7.3.5,7.3.6,7.3.7 相关条款:4.2.4

2、审核思路

1)查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职责安排; 2)查相关的质量目标;

以下的审核宜按项目进行,即按过程流程进行审核。抽查一些设计开发项目的管理,要特别注意随机、分层选择不同类型的设计样本,如大型、小型、改进型设计开发项目等,然后以所选定的样本,按照设计开发流程逐步展开审核: 3) 查设计开的策划:

---- 对特定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是否明确了阶段?

---- 各阶段必要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是否已作安排? ---- 是否规定设计和开发活动的职责和权限?

---- 各不同职能间的接口是否已经明确?组织接口是否已明确了职责?技术接口是否已规定了沟通渠道?沟通活动的有效性是否达到?

---- 设计开发计划是否在必要时进行了更新、修订? 4) 查设计开发的输入:

---- 输入是否包括了标准7.3.2a)、b)、c)、d)的内容?是否充分与适宜? ---- 输入是否清楚、明确,没有不一致或含糊不清? ---- 输入是否经过了评审? 5) 查设计开发的输出:

---- 输出是否包括了标准7.3.3 b)、c)、d)的内容? ---- 是否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 是否得到批准?

6) 查设计开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 是否按标准7.3.1策划的安排实施? ---- 是否符合标准关于这三项活动的要求?

---- 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发现了哪些问题?引发了哪些后续措施?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 ---- 确认如果不能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是否合理? 7) 查设计和开发的更改:

---- 设计和开发的更改是否经过了批准? ---- 设计开发的更改是否留下了记录?

---- 设计开发的更改是否有必要进行评审、验证、确认?如果有,情况怎样?

---- 对更改的评审活动是否考虑了产品的其他组成部分和已交付的产品的影响?如有影响,有哪些后续改进措施?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 与设计开发相关的职责规定,相关的质量目标; 2) 设计开发项目的清单或台帐;

3) 设计开发议案、计划、进度表、任务书等;

4) 设计开发输入的证据,如任务书、与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5) 设计开发输出:文件、图纸、规范、配方、配比、计算书、说明书、大纲、采购清单、产品标准、样机、软件、程序等。

6) 设计开发评审、验证、确认活动的记录,后续措施的记录;

7) 设计开发更改的批准证据和相关的记录,对设计开发更改评审、验证、确认的记录,后续措施的证据。 (四)采购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4.1,7.4.2,7.4.3 相关条款:4.1

2、审核思路

(1) 本组织存在哪些采购过程、外包过程,是否已经识别清楚? (2) 对这些过程的职责如何规定? (3) 是否确定了相关的质量目标?

(4) 采购产品和(或)外包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否明确? (5) 查采购过程的相关文件规定:

---- 对供方和采购产品的控制类型和程度如何划分? ---- 评价、选择和重新评价的准则是否确定?

---- 对采购产品的验证做了哪些安排,包括在供方现场的验证? (6) 查采购供方的控制:

---- 抽样选取进货供方和(或)外包方是否是合格供方?

---- 是否根据采购产品和(或)外包过程的要求,供方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对供方进行了评价选择? ---- 是否对供方的质量情况了跟踪控制?是否进行了重新评价? ---- 对供方评价的结果及后续措施是否留下了记录? (7) 查采购过程的控制:

---- 针对具体的采购产品或过程,抽查相关的采购文件是否包括了适当的7.4.2a)、b)、c)的内容? ---- 对重要的外包过程的控制还应审核是否符合标准7.3或7.5的要求? ---- 采购文件在发出前是否得到了评审或批准? (8) 查采购产品的验证:

---- 所有的采购产品是否按要求实施了验证? ---- 在供方现场的验证是否按要求实施?

---- 验证证据表明采购产品是否满足了规定的采购要求? ---- 采购产品出现不合格时的处置和改进?

---- 采购产品总的合格率是多少?不良率是多少?是否达到质量目标要求?如未达到,采购哪些对策?

3、客观证据

(1) 与采购有关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中的4.1、7.4,相关的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采购要求、采购产品标准等;

(2) 相关的职责安排及质量目标;

(3) 供货记录或报验记录、外包过程台帐; (4) 合格供方名单;

(5) 供评价和重新评价记录及支持性证据(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许可证、调查表、检验报告、样品试用报告、业绩证明材料、过程程序、设备情况、人员能力等); (6) 评价结果及后续措施记录;

(7) 采购文件,如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采购清单等; (8) 采购产品的验证记录,在供方现场的验证记录; (9) 采购产品的质量情况记录。 (五)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5.1,7.5.2,7.5.3,7.5.4,7.5.5 相关条款:7.1,7.2,7.3,7.4,7.6,8.2.3,8.2.4,8.3,8.4,4.2.4

2、审核思路

主要在生产现场和服务现场进行审核,除了查阅相关的文件和以外要特别重视现场的观察和询问。 1) 了解基础情况:

---- 主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有哪些? ---- 过程的结果----产品是什么?

---- 产品的接收者(过程的顾客)是谁? ---- 过程的输入有哪些?

---- 过程的活动(步骤、程序)有哪些? 2) 查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策划: ---- 进行了哪些策划?

----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 过程的质量目标是什么?

---- 有哪些相关的文件?是如何规定的? ---- 有哪些必要的资源需要提供?

3) 按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流程审核:

----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如何进行计划安排的? ---- 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现场实施是否按规定进行?

---- 设备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日常维护保养?设备是否完好?

---- 是否使用适合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对适宜的过程对数或产品特性进行了监控? ---- 放行、交付活动是否按要求实施?

---- 交付后的活动(今后服务)的实施情况怎样? 4) 查特殊过程的确认:

----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是否存需确认的过程?

---- 是否对这些过程的确认进行了标准7.5.2a)、b)、c)、d)、e)的安排? ---- 对这些过程是否按安排的要求进行了确认? ---- 确认是否证实了过程能力? 5) 查标识和可追溯性:

----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及其产品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识别产品? ---- 识别产品方法是否适宜、可行? ----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状态是否清楚?

---- 有可追溯性要求时是否记录并控制了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6) 查顾客财产:

----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及其他产品实现过程中,有哪些顾客财产? ---- 对顾客财产的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活动是否按要求实施? ---- 当顾客财产丢失、损坏和不适用时是否向顾客报告? ---- 顾客财产是否因组织的原因发生了损坏? 7) 查产品的防护:

----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及其他产品实现过程中,有哪些对产品、中间产品、产品的组成部分的防护?

---- 关于防护的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是否形成了的制度或规定?是否实施? 8) 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监视和测量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基本情况的文件,如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流程、过程职责规定等; 2)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过程的质量目标; 3) 有关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各类文件; 4)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方案或计划; 5)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实施记录; 6) 对过程的监视和控制记录; 7) 过程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管理记录;

8) 现场实施情况,包括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监视和测量过程,过程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现场管理; 9) 放行、交付活动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10) 交付后活动(售后服务)、实施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11) 特殊过程的确认记录,包括过程准则、设备认可、人员鉴定、记录要求等; 12) 产品及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的样式及现场标识的状况;

13) 顾客财产的登记或台帐,识别、验证、保护、维护的记录,发生丢失、损坏、不适用的情况及向顾客报告的记录;

14) 产品防护的管理制度,现场中防护的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的现状,搬运工具,包装材料及包装后的产品情况,贮存设施和条件等; 15) 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检查的记录;

16) 过程监控和检查活动提出的改进措施证据。 (六)监视和测量装置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6 相关条款:4.2.4

2、审核思路

1) 确定了哪些监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要求提供证实的装置是否充分识别? 2) 抽样选取各类装置,查其监测活动是否与监测任务的要求相一致? 3) 查测量装置的校准和检定:

---- 抽查部分测量装置是否有检定、校准计划? ---- 是否进行了实施?

---- 装置是否在有效的校准、检定周期内? ---- 校准或检定是否有国家或国标基准?

---- 是否有自校活动?是否有自校规程和标准?是否了自校记录? 4) 查对装置进行的调整,及调整中对装置的保护; 5) 是否能够识别装置的校准状态?

6) 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对装置是如何保护的?

7) 装置不合格时,对以往测量结果进行了哪些评价?结论如何? 8) 对不合格的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9) 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在使用前和其他必要的情况下是否进行了确认?

3、 审核的客观证据

1)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文件; 2) 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技术资料; 3) 检定、校准计划;

4) 校准检定机构的资质证明; 5) 校准规程、校准记录; 6) 校准检定证书、标识;

7) 现场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 8) 评审以往测量结果的记录;

9) 对不合格的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措施的记录; 10) 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确认的记录。

十、测量、分析和改进 (一)顾客满意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1 相关条款:5.2,7.2.3,8.4,8.5.2

2、审核思路

1)查关于顾客满意的质量目标;

2)对顾客满意安排了哪些监视和测量活动(问卷、访问、调查、座谈会、中介组织的调查服务等)?职责如何规定?与顾客的沟通渠道是否畅通?

3)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合理、充分? 4)顾客反馈的意见、抱怨、投诉是否纳入了监视和测量范围? 5)顾客满意度监视和测量活动的实施: ―― 实施符合规定的要求吗? ―― 样本策划是否合理? ―― 获取的信息是否可靠?

6)监视和测量的结果是否进行了统计分析?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的对策? 7)监视和测量的结果显示是否实现了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目标?

3、审核的客观 1)质量目标;

2)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的过程规定;

3)顾客满意问卷或调查表,座谈会记录,中介组织的调查报告; 4)顾客反馈意见登记;

5)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分析报告; 6)后续措施记录。 (二)内部审核

1、涉及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2 相关条款:8.5.2 1)内部审核是否建立了形成文件的程序? 2)内部审核的策划:

―― 审核方案是否已制订并管理? ―― 查审核组任命或授权;

―― 对具体审核的安排,即审核计划是否合理? ―― 审核文件(检查表)的准备是否充分? 3)查审核的实施: ---- 首次会议的情况;

---- 现场审核是否按程序的要求和审核计划实施?

---- 审核过程的控制情况如何?审核的覆盖面和审核深度如何? ---- 审核发现判定是否准确?不合格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 审核结论是否依据审核发现?是否全面、准确、客观、公正? ---- 审核报告和末次会议是否完善地报告了审核的结果? 4)审核的后续活动:

---- 不合格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 ---- 纠正措施是否已实施?

---- 实施结果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结果怎样? 5)查内审组、内审员的选择和管理。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2)审核方案; 3)审核组任命书; 4)审核计划; 5)审核检查表; 6)审核检查记录;

7)审核首、末次会议签到或记录; 8)不合格报告; 9)审核报告;

10)纠正措施及验证报告。 (三)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3 相关条款:8.2.4,8.4,8.5.2

2、审核思路

1)组织进行了哪些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2)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是否明确?

3)是否对过程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进行证实? 4)是否按要求实施了这些监视和测量活动? 5)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哪些处置措施? 6)采取了哪些纠正措施?效果如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相关的文件规定; 2)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实施的记录;

3)检查的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四)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4 相关条款:8.2.3,8.3,8.4

2、审核思路:

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分成了哪些阶段?做了哪些安排?职责如何规定? 2)查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方面的质量目标; 3)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的要求是什么? 4)查产品接收准则是否规定?

5)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是否按要求实施?

6)是否保存了相关记录?记录是否表明了产品放行的人员情况?人员是否经过了授权? 7)查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特例:

---- 是否存在采购产品的紧急放行、中间产品的例外转序和最终产品的特殊放行? ---- 如果存在,这些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特例是否合理?

---- 是否经授权人批准,适用时顾客批准?并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相关的质量目标;

2)有关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文件规定、控制程序、检验规程、检验标准、验收方案等; 3)产品监视和测量记录;

4)产品监视和测量人员的授权证明(授权书、印章等); 5)特殊放行审批的证据。 十

一、不合格品控制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3 相关条款:4.2.4

2、审核思路

1)不合格品的控制是否建立了形成文件的程序?

2)是否对不合格的控制过程、不合格品处置的职责和权限进行了规定? 3)是否对所有发现的不合格品都进行了处置?

4)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措施(返工、返修、降级、报废)是否按规定实施? 5)让步处理是否经授权人批准,适用时顾客批准? 6)不合格品处置后的再次验证是否实施?

7)是否存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的情况?组织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文件; 2)产品监视和测量的报告; 3)不合格品的信息报告;

4)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措施(返工、返修、降级、报废)的记录; 5)让步处理经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顾客批准的证据; 6)不合格品处置后的再次验证的记录;

7)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采取的措施记录,效果记录。 十

二、数据分析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4,8.1 相关条款:8.2.1,8.2.3,8.2.4,7.4.1,8.5.2,8.5.3

2、审核思路

数据分析涉及很多的管理过程,可结合其他过程进行审核。 1)对哪些数据和信息要进行分析?

2)收集、传递、分析这些数据的职责如何安排?

3)数据分析有哪些相关程序和作业指导文件?有哪些分析的方法?是否使用了统计技术? 4)数据分析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5)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了标准8.4a)、b)、c)、d)规定的信息? 6)针对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效果如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数据分析相关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 2)数据分析方法(统计技术)的技术资料; 3)数据分析实施的记录; 4)数据分析结果的报告;

5)数据分析结果对策及效果的证据。 十

三、改进措施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5.1,8.5.2,8.5.3 相关条款:8.2.1,8.2.2,8.2.3,8.2.4,8.4

2、审核思路

1)涉及持续改进方面的质量目标有哪些? 2)查关于持续改进活动的安排及职责规定;

3)查关于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及其他文件的规定; 4)有关人员对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 5)组织对不合格和潜在不合格的信息是否进行了管理?

6)查对不合格(包括顾客抱怨)的评审或对潜在不合格的确认; 7)不合格原因的分析或潜在不合格原因的分析是否准确?

8)是否根据影响程度和预期的有效性来评价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需求? 9)确定的措施是否针对了问题的原因? 10)是否实施了所确定的措施?

11)措施的结果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是否有效? 12)采取措施的过程是否留下了相关的记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质量目标;

2)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的文件; 3)不合格信息记录及评审记录;

4)潜在不合格信息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报告;

5)纠正措施记录(不合格事实、原因分析、措施计划、措施的实施及结果、措施验证)。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