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

基层医院ICU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ICU院感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892例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892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泌尿道、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ICU环境,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医务人员缺乏交叉感染意识等有关。 结论 加强ICU病房管理,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认真遵守无菌原则,加强手卫生,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抵抗力,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基层医院 ICU 医院感染 护理干预多见

ICU内的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这一特定环境内的医院感染。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的集中区,也是医院感染高危区,ICU由于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上各种侵入性操作及介入治疗等,使ICU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病房,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完整可行性计划及完善基层医院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892例,其中男 533 例,女359例,平均年龄55.7岁,发生医院感染132例,发生率为14.79%。

1.2 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达62, 8%。其次为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13.6%,泌尿道感染10.6%,其主要原因有:(1)侵袭性操作,以插管为主,有调查表明有插管引起的医院感染率高达71.43%.(2)机械通气造成的肺部感染。危重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常需建立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气道护理、呼吸机管道消毒不到位将直接导致肺部感染。(3)抗生素应用不合理 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4) 住院时间延长 调查资料显示,随着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其受到感染的概率急剧上升。表明患者的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病程大于20天的病例感染发生率可高达60%.同时资料表明,院内感染的发生于患者年龄有关。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器官功能逐渐老化,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并多伴有各种慢性病,抵抗力下降,极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医院应对老年患者采取重点护理措施。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由于呼吸道感染在院内感染中是第一位,因此应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误吸,其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误吸是造成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主要危险因素。头部抬高或半卧位,可有效防止误吸,预防HAP[1]。

3.2.2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证,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各种置入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尤其是静脉导管,严格导管的无菌管理,尽可能缩短留管时间;静脉置管应选择口径适宜,严格无菌操作,插入部位应做好充分的消毒处理,待消毒液自然晾干后再行穿刺操作。及时更换敷料,每班应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

3.2.3监护病房环境的管理及设施的消毒监测 ICU医护人员卫生要求:本室人员入室时应更换干净衣帽、鞋,以免污染;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并及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灭菌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

3.2.3研究表明,提高洗手行为依从性,保持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卫生洗手或手消毒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医院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医院工作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2]。手卫生与院内感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3]。才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已用过的抗生素、全身情况、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并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不得擅自用药,在给药过程中,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

3.2.5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继发感染,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菌能力。加强口腔护理,每日3-4次,并根据口腔情况选用合适的洗口液,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性病灶,预防新的感染灶发生。

医院感染是一个无形且无情的刽子手,当前医院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病房周转率、影响疾病的预后,而且还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不应有的巨大经济损失,造成国家卫生资源的巨大浪费,故基层医院尤应注意院感控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落实,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代永琴,王建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2): 239-24

[2] 张燕杰,周冠群.医院工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90-191.

[3] 杜凌霞.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2):172.

作者:孙慧平 冯丽惠

第2篇: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2010-06-05 23:21:56|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见征求稿)

一、 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 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

溅时,须戴帽子。

5. 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

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

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

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 病人管理

1.

2. 3.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

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 5.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

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

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 访客管理

1.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

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

消毒双手;

5.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

探视。

7. 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

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 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

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 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

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

4.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1套。

5. 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

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

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

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 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

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

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

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 环境管理

1. 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

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 抗菌药物管理

1.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 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

器伤。 2. 拥有ICU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

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 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

内。

5. 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 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

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主张常规进行ICU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

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

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

收新病人。

2.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a) 起草:胡必杰,刘荣辉

第3篇: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一、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 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 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 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病人管理

1.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访客管理

1.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 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 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

4.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1套。 5. 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环境管理

1. 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ICU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 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主张常规进行ICU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第4篇: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080602r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见征求稿)

一、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 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 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 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病人管理

1.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1 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访客管理

1.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 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 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 4.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1套。 5. 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2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环境管理

1. 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ICU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 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主张常规进行ICU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起草:胡必杰,刘荣辉

第5篇:ICU的医院感染管理

ICU医院感染管理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基础上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布局合理、分治疗室(区)和监护区。治疗室(区)内应设流动水洗手设施,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净化工作台;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每天进行空气消毒,消毒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有条件的医院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二、病人的安置应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三、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五、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六、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七、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八、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前要洗手。

九、对特殊感染或高度乃要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第6篇:ICU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所有工作人员均应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入内,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人员入室,探视者应穿探视衣、鞋套、戴帽子入内。

二、所有人员要坚持洗手规则,在处理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前、后均须

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指培养每月一次。

三、每个病人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吸引装置等不可与别人交叉使用。病人出室后须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给别人使用。

四、各种抢救物品与监护仪器在转换使用时,应进行表面消毒、清洗,各种导管、湿化瓶、吸氧面罩等均应浸泡消毒后再放甲醛熏蒸箱内再次消毒灭菌。

五、室内地面、家具用消毒液擦拭每天二次,若有污染随时擦拭。

六、医护人员不得在室内用餐。

七、病房定期通风、紫外线消毒每天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加强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必要时经卫生学监测合格后方可再收治病人。

八、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及使用中消毒液的细菌学监测每月一次,并符合卫生部要求。

九、定期对病人的分泌物、引流物作细菌培养,发现或疑有感染,应立即采取措施,上报感染管理科。

第7篇: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治疗室和监护区),标识清楚,人流、物流、洁污分流流程合理。设置三通道:医护通道、患者通道、污物通道。有独立的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卫生处置室。

二、治疗室内应设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监护区每床占地面积不少于15m2,床间距大于1米,每床配备快速手消毒液。

三、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在床旁或门口标记。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四、建立ICU出入室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呼吸机管道消毒制度、多重耐药菌隔离制度和预防措施等。

五、工作人员入室前应更衣、戴帽、换鞋、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入内。工作人员外出时必须更衣或穿外出衣。

六、限制探视人数,探视人员进入ICU应穿隔离衣、戴口罩、穿鞋套;每位病人同时不得超过2位家属探视。

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卫生规范。

1、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操作者必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和铺皮肤大铺巾。

2、接触每位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须实施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进行触诊、更换敷料和留置导管前后应洗手。

八、有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措施。

1、呼吸机管路清洗和消毒符合要求,要求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2、呼吸机管路3天更换或有污染及时更换。

3、及时倾倒冷凝水,有冷凝水收集容器。

4、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病人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除呼吸机/人工气道。

九、有预防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措施。

1、穿刺点无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等感染症状。

2、穿刺点敷料每日更换。每周更换导管一次。

3、有创导管拔除时细菌培养。

4、对于留置深静脉导管的病人,从第4天开始,每天评估拔除导管指症。

十、有预防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措施

1、每天尿道口护理二次;每周更换尿管一次。

2、导尿管拔除时细菌培养。

3、对于留置导尿管的病人,从第4天开始,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拔除导尿管。 十

一、 对病人的各种留置管路要进行严格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 十

二、 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十

三、 空气消毒: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按操作说明进行有效消毒,每天至少进行六次,有条件时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十

四、 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和MRSA感染或定植应有隔离措施,隔离标识清楚。

十五、 物表的消毒、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参照《恒生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十

六、 ICU空调通风系统每年至少清洗消毒2次。

十七、 卫生用具应严格分区使用,并有明显标志,地面采用湿式清扫。 十

八、 院感科每月对ICU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采样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若结果不合格时,科室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和记录。

十九、 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恒生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恒生医院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制度》进行分类、处理。

上一篇:六班务工作总结下下一篇:市公路局自查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