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医院感染预防

2022-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icu医院感染预防

神经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及预防措施探究

【摘 要】目的:通过对神经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进而为找出更好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本院神经外科ICU接收的196例进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8人,分组结束后,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的基本护理方式,而对观察组患者则采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肺部感染进行预防,实验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以及转出重症加护病房的时间进行对比,来判断两种护理方式各自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2%,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10%;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为2.04%,而在对照组中共有11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概率为11.22%;在转出加护病房的时间方面,观察组的时间也要更短一些。结论: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可以加速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神经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临床护理及预防措施

气管切开是最常用于治疗重大呼吸困难疾病,在手术结束后极其容易引发肺部感染这一并发症[1]。因此,在当前针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治疗时就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来降低肺部感染的概率,从而为实现患者的良好恢复创造条件[2]。本文就旨在对两种术后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进而找出更好的临床护理方式来为患者进行服务。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数据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选择了自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本院神经外科ICU接收的196例进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98人。在观察组中,共有63例男性患者与35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大的为73岁,最小的为32岁,平均年龄是(48.54±2.97)岁;在对照组中共有57例男性患者与41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大的为75岁,最小的为35岁,平均年龄是(49.05±3.0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完气管切开术并自愿参与到本次实验过程之中,此外,两组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症状、病史等方面的比较中 P>0.05,比较数据具有参考价值。

1.2方法

在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的是常规性的基本护理方式,首先,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同时还要在饮食、服药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3]。

而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时采用的是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首先,提供给患者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要及时为病房进行通风,并使病房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及光照。其次,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消毒工作,使家属按照规定时间进行探视。再次,护理人员还要及时对患者的伤口进行观察,检查有没有异样情况,并及时对伤口进行消炎处理,防止伤口感染。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实时对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檢查,一旦发现异样立即联系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针对于气管切开术患者护理人员还要正确的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并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清洁工作[4]。最后,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引导患者正确用药,为实现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

1.3评价指标

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并发生的发生概率以及转出重症加护病房的时间进行对比,来判断两种护理方式各自的应用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过程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单位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来表示,并用t对结果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2%,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10%,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为2.04%,而在对照组中共有11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概率为11.22%;在转出加护病房的时间方面,观察组平均用时为(10.83±3.08)天,而对照组患者平均用时为(16.09±5.01)天。

3 讨论

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对神经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会提高治疗有效率并有效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速患者的痊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价值。为此,在今后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将此护理方式推广开来,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承贤,薛文莉,侯诗箐.重症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3077-3078.

[2]厉晶晶,王少敏.优化吸痰法与传统吸痰法在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中的应用比较.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2):22—24.

[3]马艳芳.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fJ1.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2807—2808、2813.

[4]陈泉芳,邹小英,王威,等.某院呼吸科2007-2011年肺部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23(16):3052-3055.

作者:谢远利

第2篇:基层医院ICU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ICU院感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892例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892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泌尿道、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ICU环境,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医务人员缺乏交叉感染意识等有关。 结论 加强ICU病房管理,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认真遵守无菌原则,加强手卫生,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抵抗力,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基层医院 ICU 医院感染 护理干预多见

ICU内的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这一特定环境内的医院感染。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的集中区,也是医院感染高危区,ICU由于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上各种侵入性操作及介入治疗等,使ICU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病房,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完整可行性计划及完善基层医院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892例,其中男 533 例,女359例,平均年龄55.7岁,发生医院感染132例,发生率为14.79%。

1.2 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达62, 8%。其次为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13.6%,泌尿道感染10.6%,其主要原因有:(1)侵袭性操作,以插管为主,有调查表明有插管引起的医院感染率高达71.43%.(2)机械通气造成的肺部感染。危重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常需建立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气道护理、呼吸机管道消毒不到位将直接导致肺部感染。(3)抗生素应用不合理 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4) 住院时间延长 调查资料显示,随着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其受到感染的概率急剧上升。表明患者的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病程大于20天的病例感染发生率可高达60%.同时资料表明,院内感染的发生于患者年龄有关。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器官功能逐渐老化,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并多伴有各种慢性病,抵抗力下降,极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医院应对老年患者采取重点护理措施。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由于呼吸道感染在院内感染中是第一位,因此应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误吸,其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误吸是造成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主要危险因素。头部抬高或半卧位,可有效防止误吸,预防HAP[1]。

3.2.2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证,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各种置入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尤其是静脉导管,严格导管的无菌管理,尽可能缩短留管时间;静脉置管应选择口径适宜,严格无菌操作,插入部位应做好充分的消毒处理,待消毒液自然晾干后再行穿刺操作。及时更换敷料,每班应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

3.2.3监护病房环境的管理及设施的消毒监测 ICU医护人员卫生要求:本室人员入室时应更换干净衣帽、鞋,以免污染;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并及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灭菌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

3.2.3研究表明,提高洗手行为依从性,保持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卫生洗手或手消毒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医院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医院工作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2]。手卫生与院内感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3]。才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已用过的抗生素、全身情况、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并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不得擅自用药,在给药过程中,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

3.2.5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继发感染,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菌能力。加强口腔护理,每日3-4次,并根据口腔情况选用合适的洗口液,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性病灶,预防新的感染灶发生。

医院感染是一个无形且无情的刽子手,当前医院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病房周转率、影响疾病的预后,而且还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不应有的巨大经济损失,造成国家卫生资源的巨大浪费,故基层医院尤应注意院感控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落实,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代永琴,王建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2): 239-24

[2] 张燕杰,周冠群.医院工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90-191.

[3] 杜凌霞.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2):172.

作者:孙慧平 冯丽惠

第3篇:重症监护室(ICU)脑出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采取护理干预的效果探究

摘要:目的 对在重症监护室(ICU)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运用护理干预对其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改善其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3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将患者资料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对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与实施常规临床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较低,数据检验结果为P<0.05。结论 加强对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促进其预后的改善,应大力推广实施。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护理干预;肺部感染

重症监护室(ICU)脑出血患者常发生恶心、呕吐、肢体及语言功能受限等症状,加上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极易诱发肺部感染,因而有必要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以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1]。本次研究对ICU脑出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采取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从我院重症监护室于2016年7月~2018年2月期间接收的脑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63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抽签的方法将资料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3),对照组中男女性患者例数比为20:10,平均年龄(56.34±3.76)岁,平均病程(9.43±2.83)年。观察组中男女性患者例数比为22:11,平均年龄(57.41±3.88)岁,平均病程(9.54±2.76)年。将两组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P>0.05,表明两组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对所需手术器械进行规范清洗消毒、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等。加强对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具体实施为:⑴ICU脑出血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因此为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应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对工作人员急性相关教育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与责任意识,确保其严格遵守ICU相关管理制度,按照规范开展各项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脑出血患者处于良好的ICU无菌环境中。⑵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对患者实行24h生命体征监测与记录,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状况。⑶当患者处于意识模糊或昏迷状态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吸痰护理,并将吸痰量及形状进行详细记录,为后续护理提供依据;当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时,护理人员应将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并发症类型及相应预防措施等疾病相关知识向患者进行详细介绍,以促使其养成自主排痰的习惯。⑷由于患者自身生命体征不稳定,且抵抗力较弱,无法对外界细菌造成的感染进行有效抵抗,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做好相关消毒工作的同时对探视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必要时可在病房内放置空气净化器,为患者提供新鲜空气。⑸耐心指导患者合理完成鼻饲进食,对患者的免疫力进行科学评估,并为其提供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谨遵医嘱采用有效的免疫增强剂,从而促进其免疫力的提高,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加快其身体各项功能的恢复。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根据患者咳嗽、咳痰,伴或不伴发热、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并结合血常规、胸部X片及CT等检查进行诊断。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别以百分比(%)、方差( )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与检验,以检验结果P <0.05对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进行说明。

2.结果

经过干预,加强护理干预的33例观察组患者中无肺部感染发生,发生率为0.00%;实施常规护理的30例对照组患者中发生4例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33%(4/30)。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统计学处理结果为 =4.70,P =0.03,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病因复杂、体质虚弱,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均明显下降,而针对ICU脑出血的治疗通常采取保守治疗、血肿穿刺引流后开颅手术等,因此相对于普通病房的脑出血患者来说更易发生肺部感染,加上患者反应功能较差,当出现肺部感染时临床表现不明显,从而导致当临床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甚至晚期,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结合科学的护理干预,尽可能减少肺部感染的诱发因素,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2-3]。常规护理从临床经验出发,所实施护理措施适用于多数疾病类型,针对性不强,存在一定盲目性,因而护理效果不佳。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显示存在13.33%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从强化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密切观察脑出血异常情况、给予吸痰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做好环境护理及饮食指导,有效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减少了诱发肺部感染的因素[4-5],结果显示无肺部感染发生,与对照组数据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加强对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促进其预后的改善,应大力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耿希华.护理干预对ICU脑出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11-13.

[2]汤丽丽,燕敏,杨文梓,等.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综合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2016,11(12):1871-1875.

[3]李先全.重症脑出血患者ICU院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与治疗[J].世界中医药,2017,24(a02):12-13.

[4]高亚萍,孙云飞.ICU重症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调查及痰热清预防效果研究[J].陜西中医,2018,39(01):56-58.

[5]王玲,李荆江,周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预防肺部感染护理干预的应用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02):32-34.

作者:户晓旭

第4篇:ICU医院感染预防

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1. 重症监护室(ICU)隔离措施

ICU内应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室温在20℃-22℃,相对湿度50%-60%,床间距1-2m,病室净使用面自己不少于9.5m2.每床之间应设屏风或拉帘相隔,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

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必须穿专用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或穿鞋套,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在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必要戴手套。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留置管路,做好局部护理,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工作人员发生感冒、肠炎或皮肤炎症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ICU工作。

尽量控制入室工作人员,减少人员流动。

严格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必须戴口罩、穿鞋套,与患者接触前后要洗手。

2. 重症监护室(ICU)消毒、隔离措施

每日定时用空气洁净机或三氧机进行空气消毒,空气细菌含量不得查过200cfu/m3。

每个床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后,所有用具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后才可转给他人使用。

凡穿破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用具、导管等必须达到灭菌要求;接触皮肤、粘膜的用具应达到消毒要求,并应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呼吸机的各种管道、接头每周更换一次,为一次性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器接触患者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容器等可拆卸部分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刷洗,再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压力蒸气灭菌的课低温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洗净后备用。湿化液每日更换,湿化瓶用毕后终末消毒,干燥封闭保存。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经灭菌后备用,明确有感染的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60min,再送供应室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必须丢弃到黄色垃圾袋内焚烧处理。

每日用清洁湿抹布擦拭门窗、桌、椅、床、柜等各种物品2次。物表受到病原体污染时必须立即消毒处理,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扫床做到一床一毛巾,一桌一抹布。地面无明显血污及污物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每日2次,如有污染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每日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墙壁1次,一般2米高即可。每月室内彻底擦拭1次。各种装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整洁,物体表面细菌数5cfu/m2。

重症患者的便器专人专用,每次用毕后应冲洗干净,每周消毒2次,以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干燥备用。

患者转出ICU后,用2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桌、椅、床、柜,更换床单、被褥等,用臭氧消毒机进修床单位消毒。

第5篇:ICU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

治疗室(区):内应设流动水洗手设置,有条件的可配备净化工作台; 监护室(区):分普通区和隔离区。每床使用面积为9.5m²,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也可配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二、工作人员入室要求:

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四、加强ICU室内环境的清洁消毒:

1、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 §地面消毒: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通常采用湿拭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清除地面的污秽和部分病原微生物;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min,致病性芽孢菌污染用含有效氯1000-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或喷洒地面。 §各类物品表面的消毒:一般情况下室内用品如桌、椅、床头柜等只用清洁的湿抹布,每日2次擦拭各种用品的表面,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当室内各种用品的表面受到病原菌的污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处理。如:用500mg/L(2000mg/L)含氯的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室内各种物品表面;

§其他表面的消毒:包括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卫生间、便池等物表,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通常情况下,每天用清洁水或清洁剂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参照上述各类物品表面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床单位消毒:包括病床、床垫、枕芯、毛毯、棉被、床单等,可采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进行消毒,按说明书操作。

2、室内空气消毒:

(1)有人情况下的空气消毒:

①室内自然通风;

②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由高强度紫外线灯和过滤系统组成,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尘埃,将进入消毒器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杀死;

(2)特殊情况下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熏蒸或喷雾消毒:过氧乙酸:原液浓度应为16—20%;低于12%不得使用:稀释成0.5—1.0%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下,用量按1g/m³计算,熏蒸时间2h.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泊作用,注意防护;温度和浓度过高易爆炸,阴凉保存;配制消毒液时,应按有效含量计算,稀释液应现配现用。

五、加强对各种仪器设备、物品等消毒灭菌,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静脉导管感染、尿路感染等发生。

1、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

(1)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2)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3)腋下体温表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选用75%乙醇10-30min,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2、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清洁: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肛表等器具,用后应先清洗去污。

(1)最好一次使用;

(2)耐高温的器具用压力蒸汽灭菌后,保存备用;

(3)不耐高温的器具在清洁的基础上采用500-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10-30min后,清水冲洗,擦干备用。

3、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氧气面罩、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器具可在清洁的基础上:

(1)耐高温的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高温的可清洁后浸泡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30min,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3)可采用清洗消毒机(80~90ºC)或超声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烘干 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4)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4、分枝杆菌、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器具:如分枝杆菌、炭疽菌、气性坏疽、肝炎病毒、艾滋病等病人污染的器具应先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45 min清水冲净擦干后:

(1)耐高温的管道与引流瓶、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等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最好使用一次用品);

(2)不耐高温的部分可在预处理后再次浸泡在1000—2000mg/L的含氯或含溴消毒剂中30~60 min,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3)最好直接放置在洗净灭菌装置内清洗、消毒、灭菌依次完成,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及保护医务人员。

5、其它类器具:

(1)热水袋、冰袋:无血液、体液污染时,浸泡于250mg/L含氯消毒掖中30min,皂水洗净晾干备用(每周消毒一次);有污染随时消毒,用500~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洗净晾干备用;

(2)治疗车、换药车等:每日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2次。

六、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

七、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与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性的监测。

八、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九、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

第6篇:ICU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预防(最终版)

★ICU科内业务学习★

ICU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预防

2010-1-18

王晓婵

ICU内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特定环境内的医院感染ICU是危重病人的集中区,而危重病人具有许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其特点是起病急、不易控制,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了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建立控制院内感染的完整可行计划以及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院内感染的发生因素

1.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它通常是由于医院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和医护人员的操作及处理不当引起。但人们往往忽视另一

重要的原因,即量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我国使用抗生素现状据了解,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抗生素用药时间越长,种类越多,抗菌谱越广,发生二重感染的可能性也越大。

2、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繁殖,目前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尚存在许多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地使用昂贵抗生素情况,这不但使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机体失去了抗菌的能力,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3、侵袭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静脉给药、深浅静脉置管等,所用的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等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院内交叉感染。有文献报道[1],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其次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有研究表明[2]气管插管中77%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丝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再次是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尿路感染与导尿及尿管的留置关系甚为密切。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报道561例医院感染中83%是尿路感染,其中93%是由尿管留置引起的。

3病室环境因素影响多种危重病人同住一室,成为主要感染源;各种操作频繁,如操作不规范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各类参观、探视人员多,且流动性大易将病原菌带入病室内。

1.4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治疗室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病室、治疗室、厕所所用拖布不分开,病床、桌抹布混用,用后不消毒,清扫床铺、地面不能湿式清扫,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终末消毒不彻底,造成病室之间的污染。医护人员、病人的手污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医护人员接触病人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手传递给其他病人或用品,造成间接污染,因此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不认真洗手消毒,就可成为输送病原体的工具。

5人为因素某些人为因素,如医务人员缺乏院内感染意识,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监控措施重视不够,或管理不严。再则院内感染监控机构不健全。

二、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护理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对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加强责任心,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合理使用抗生素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也是保障病人尽快康复的条件。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到病人住院时间的长短、已用过的抗生素、全身情况、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并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不得擅自用药,在给药过程中,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

3、减少侵袭性操作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征,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各种置入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尤其是动、静脉置管。每班应严密观察穿刺、进针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

三、加强ICU环境及设施的消毒监测

1、ICU医护人员卫生要求本室人员入室时应更换干净衣帽、鞋,以免污染;进行无菌操作前应戴口罩、帽子、洗手;上班时不得戴戒指、手镯、不能留长指甲;ICU工作人员的手、鼻、咽腔定期做细菌培养,每3~6个月1次。

2、ICU的空气消毒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15~30min。室内每天用动态电子杀菌机消毒2次,每次1h。有条件者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3、保持ICU室内清洁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如洗消净、百消净、84消毒液等对室内床头桌、床栏、治疗车、监护仪、呼吸机进行擦拭;病人转出ICU后其病床周围的围墙、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每天擦地面3次;每周擦墙围、刷地面1次。

四、严格各类物品及药品管理 1室内各种装备、器械、物品的消毒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后一定保持干燥,避免污染。呼吸机管道要一日一更换消毒,用完后彻底消毒。吸氧用湿化水要一人一换,每24h换1次,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进行空气、敷料、呼吸机管道等细菌培养。

2消耗性物品一次性使用,不再回收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静脉留置针,一次性吸痰管、鼻塞、手套等用品均一用一丢弃。护士在使用一次性物品前一定要检查物品包装的严密性,并查看物品的使用有效期,一旦发现或怀疑污染均不能使用。

3、严格参观探视制度加强参观、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尽量减少室内人员过多流动,以免污染病室空气或带入病原体。

4、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感染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病灶,预防新的感染灶发生。

作为一名ICU护士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善于发现有可能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患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将这种危险性减少至最低限度。认识到医院感染的控制,必须以科学为依据,以感染管理为手段,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第7篇:常见的ICU感染及预防

肺部感染及预防

肺部正常的患者在住院后发生的肺部感染,称为医院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7%,其死亡率为60%。据美国一些医院统计,综合性ICU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2%;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占57%~63%,死亡率可高达70%。显然,肺部感染是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肺部感染及预防

病原菌种类

ICU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常见,有时可发现军团菌及分枝杆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发生真菌、病毒等感染。 肺部感染及预防

病原菌来源

患者自身感染

1.使用呼吸机及经常应用抗酸药物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患者,可因胃内酸度改变而有利于细菌生长。

2.使用胃管的患者,其胃肠道内的细菌可逆行到达口咽部再至呼吸道。

3.昏迷患者,其口咽部唾液误吸后可到达下呼吸道,这是导致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

以污染器械为媒介:气管内导管、吸痰管、供氧鼻导管、简易呼吸器面罩、呼吸机管道、雾化和湿化装置等途径,均可将病原菌带入患者呼吸道内。

来自污染的周围环境传播:室内污染的空气、下水道、洗手池等,均可成为病原菌传播的来源。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口咽部的正常菌群受到抑制,使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和念珠菌等得以繁殖,引起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及预防

预防

认真执行洗手制度: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前后都必须坚持洗手,并定期进行手部的微生物学监测,以检查洗手的效果。

加强器具的消毒管理:气管内导管、供氧用鼻导管、简易呼吸器面罩等器具以使用一次性物品为宜,否则必须经严格清洗、消毒后才能重复使用。呼吸机的螺纹管应48h更换一次。螺纹管内的冷凝水应随时排净,严防回流到雾化罐内。呼吸机用后,其雾化罐及有关零件必须进行消毒,以备再用。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1.吸痰时,必须用无菌吸痰管,操作者应带无菌手套,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管粘膜。 2.对气管内插管的患者,每日做口腔护理。 3.经鼻插管患者,应注意防止鼻赛炎的发生。

4.对气管切开伤口应每24h换药一次,发现有分泌物时需作细菌学检查。 5.应用无菌蒸馏水进行气道雾化或湿化。

指导患者作肺功能训练

1.手术前,尤其是胸腹部手术患者,应停止吸烟,痰多者应行体位引流,对于肺部有慢性感

染的患者,应进行抗感染治疗。

2.手术前后均应指导患者作肺功能训练,鼓励作深吸气及咳痰运动。 3.手术后,病情平稳者,应鼓励尽早从床上坐起活动。

其

1.对痰多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每3d要做痰液细菌培养或革兰染色涂片检查以及药物敏感试验一次。

2.对气管插管者,应定时放尽气管插管套囊内的气体,以避免因气管壁黏膜的压伤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

(美国NP预防委员会指南)

(一)呼吸机相关设备的消毒灭菌与维护

•所有要灭菌或消毒的呼吸治疗相关设施均需先彻底清洁,直接或间接接触下呼吸道黏膜的物品需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用于呼吸道的物品经化学剂消毒后,要用无菌水冲洗

•一次性物品不要重复使用,除非有资料表明物品经再处理后对病人无危险,且完整性或功能没有变化和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呼吸机内部机械部分,不要常规灭菌或消毒

•同一病人使用的呼吸机,呼吸回路,包括接管、呼气活瓣及湿化器,更换时间不要过于频繁,即短于48小时的间隔;不同病人之间使用时,需经高水平消毒

•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要定期引流、倾去,操作时要注意避免引流液流向病人侧,操作后要洗手。不要在呼吸回路吸气管道与湿化罐之间放置滤菌器

•湿化器用水要用无菌水

•雾化器:同一病人在不同时间使用小容量的给药雾化器,需要消毒和无菌水冲洗或仅作干燥;不同病人间使用,则要更换经灭菌或高水平消毒的雾化器

•雾化液必须无菌,液体分装过程要无菌操作,避免用大容量的雾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湿化,除非每天对其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处理,且雾化液要用无菌水

•作吸入治疗的雾化器,不同病人之间或同一病人使用超过消毒处理

24小时,要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手压呼吸气囊,在不同病人间使用时,要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处理

(二)阻断人与人之间的细菌传播

•无论是否戴手套,接触黏膜、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之后,或接触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前后,或接触病人正在使用的呼吸治疗设备前后,均应洗手

•处理任何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其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下列情况应更换手套并洗手: •接触病人之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或被其污染的物品之后和接触另一病人、物品或环境表面之前;接触同一病人污染的身体部位和呼吸道或呼吸治疗设备之间

•预计会有分泌物污染,则应穿隔离衣,并在处理下一病人之前更换隔离衣

•气管切开应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更换气切套管要注意无菌技术,重置的套管要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做呼吸道分泌物吸引时可用清洁手套而非必须无菌手套。如果是开放吸引系统,要用一次性无菌吸引管。祛除吸引管上的分泌物,要用无菌水。不同病人间吸引时,要更换整条吸引管,且更换吸引瓶

(三)改变宿主的易感性

•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气管内套管和/或胃管。经胃管给食要采用间歇性

•为预防与胃管给食相关的吸入,如无禁忌,要采取30-45度角的半卧位。定期检查胃管是否准确放置和观察肠道动力如听长鸣音来判别为内容物残留情况,调整给食量和速度,以避免返流

•推荐使用经口而非经鼻的气管插管来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不推荐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后者被认为有利于积存声门下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引流。气囊放气或拔除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预防胃腔细菌定植:预防应急性溃疡,要使用不会导致胃液PH值升高的药物。不推荐口服或静脉使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或念珠菌的药物作选择性脱污染来预防肺炎。

•不推荐常规酸化经胃管给予的食物预防肺炎

•对估计需较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并系肺炎球菌易感病人如老年、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免疫抑制者,可采用肺炎球菌脂多糖疫苗预防感染

•不要常规使用系统性抗菌药物预防肺炎

(四)洗手的重要性

•国外报道:医院内感染80%是由手引起

欧洲洗手频度:80-120次/日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物品管理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物品管理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物品管理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物品管理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

毒剂浸泡30min。

环境管理

•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环境管理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环境管理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环境管理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第8篇:ICU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进行无菌操作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口罩可4小时更换一次,4小时内口罩在未污染时如需临时保存应遵循无菌原则存放,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应更换病室专用鞋。如临时访视,可以不换鞋应穿鞋套。 4.工作帽:上班时需戴圆帽,头发不可过肩。

5.防护目镜:近距离接触患者,或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风险时可佩戴防护目镜。

6.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戴手套不可替代洗手,戴手套前后应进行手卫生。

7.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使用速干手消毒液,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流动水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时,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

10.加强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对卫生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对其工作是否符合消毒隔离要求进行监督、指导。

二、病人管理

1.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

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房间不足时,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安置于正压病房或隔离于单独房间。 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如无禁忌证,将病人床头抬高30°。

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如气管插管病人),每日四次口腔护理。

三、访客管理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应穿鞋套。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用速干手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以宣传小册子读物、知情告知、健康宣教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及时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或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及时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及时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五、物品管理

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75%酒精擦拭外壳,按钮、面板每日2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可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无菌水或冷开水冲洗装置,悬挂晾干,封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及其配件、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用75%酒精擦拭消毒每日2次。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5min后用清水擦拭每班一次。

3.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每日用75%酒精擦拭消毒每日2次。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止血带,一人一带,每日使用25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6.采血针,一次性使用,一次一针。

7.体温计(腋下):要求每次用后清洗干净后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清水冲净擦干,干燥保存备用。 8.口服药杯、氧气湿化瓶等医疗用品每日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清洗干净后干燥保存。

9.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10.纤维支气管镜消毒:使用后用500ml无菌水冲洗气管镜镜,纤支镜外部用75%酒精擦拭。用消毒内镜专用酶(1:500配制)擦拭及冲洗气管镜腔2次并保留5分钟。纤支镜全部置于配制好的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30-40分钟(特殊感染病人浸泡10小时),用无菌水冲洗纤支镜外部及内腔,备用。

11.在进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时,勿将非直接接触病人物品(如治疗盘、胶布、棉签、护理病历等)置于病人床头桌、病床。 12.所有医疗用品如呼吸机管路及其配件、氧气湿化瓶等重复使用医疗物品,消毒后备用保存时间为7天。

六、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ICU病室采用30万层流净化。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避免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拖擦两遍。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爆发时,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两次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地面。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病房消毒用抹布、消毒液容器每病室一个,消毒液应现用现配(500mg/L含氯消毒液);做物品擦拭消毒时,擦拭每个部位后应清洗抹布。

七、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病人的感染性液体要倾倒入下水道废液池(洗消间废液池)。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弃置于黄色垃圾袋内,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输液袋、输液瓶不属于医疗垃圾,单独置于黑色垃圾袋内。 3.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医疗废物,需盛装在双层黄色垃圾袋的容器内,待盛装物到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在外层垃圾袋上贴上有警示标志的“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医疗废物”的标示。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洗消间废液池)。 5.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必须加盖。

七、监测与监督

1.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2.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3.每月进行ICU病室空气,治疗室空气培养监测。对ICU病室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负责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5.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6.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医院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7.ICU工作人员接收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9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严格遵循 WS/T31—200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二、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或同病原同室隔离,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限制、减少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3)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4)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每班诊疗患者为一个护士、一个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吸痰时采用密闭式吸痰器;离开病房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等置黄色垃圾袋中,洗手。

(6)对于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7)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30min,持续动态空气消毒。

(8)病室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床头柜、床单元、监护仪等物体表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试。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加强清洁和消毒次数。抹布、拖把专用,并有隔离标志,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消毒处理。

(9)限制探视人群,家属应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10)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11)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先电话通知相关诊疗单位,以便做好隔离准备,防止感染扩散。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交班应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12) 病人出院后,对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病人使用过的生活用品,需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三、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减轻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2)抗菌药物专家组成员进行会诊,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每季公布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结果,对耐药率>75%的药物予以暂停使用。

五、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置双层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锐器置锐器盒,贴上特殊感染标识,由专职人员集中收集后用防渗漏密闭容器送医疗废物存放处。

六、教育与培训: (1)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2)保洁工人: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3)患者与家属:进行耐心的说明,并告知洗手等消隔离措施的重要性,提供速干手消毒剂。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