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医院感染总结分析

2023-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icu医院感染总结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icu医院感染总结分析

基层医院ICU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ICU院感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892例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892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泌尿道、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ICU环境,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医务人员缺乏交叉感染意识等有关。 结论 加强ICU病房管理,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认真遵守无菌原则,加强手卫生,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抵抗力,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基层医院 ICU 医院感染 护理干预多见

ICU内的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这一特定环境内的医院感染。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的集中区,也是医院感染高危区,ICU由于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上各种侵入性操作及介入治疗等,使ICU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病房,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完整可行性计划及完善基层医院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892例,其中男 533 例,女359例,平均年龄55.7岁,发生医院感染132例,发生率为14.79%。

1.2 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达62, 8%。其次为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13.6%,泌尿道感染10.6%,其主要原因有:(1)侵袭性操作,以插管为主,有调查表明有插管引起的医院感染率高达71.43%.(2)机械通气造成的肺部感染。危重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常需建立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气道护理、呼吸机管道消毒不到位将直接导致肺部感染。(3)抗生素应用不合理 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4) 住院时间延长 调查资料显示,随着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其受到感染的概率急剧上升。表明患者的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病程大于20天的病例感染发生率可高达60%.同时资料表明,院内感染的发生于患者年龄有关。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器官功能逐渐老化,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并多伴有各种慢性病,抵抗力下降,极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医院应对老年患者采取重点护理措施。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由于呼吸道感染在院内感染中是第一位,因此应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误吸,其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误吸是造成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主要危险因素。头部抬高或半卧位,可有效防止误吸,预防HAP[1]。

3.2.2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证,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各种置入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尤其是静脉导管,严格导管的无菌管理,尽可能缩短留管时间;静脉置管应选择口径适宜,严格无菌操作,插入部位应做好充分的消毒处理,待消毒液自然晾干后再行穿刺操作。及时更换敷料,每班应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

3.2.3监护病房环境的管理及设施的消毒监测 ICU医护人员卫生要求:本室人员入室时应更换干净衣帽、鞋,以免污染;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并及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灭菌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

3.2.3研究表明,提高洗手行为依从性,保持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卫生洗手或手消毒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医院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医院工作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2]。手卫生与院内感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3]。才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已用过的抗生素、全身情况、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并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不得擅自用药,在给药过程中,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

3.2.5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继发感染,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菌能力。加强口腔护理,每日3-4次,并根据口腔情况选用合适的洗口液,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性病灶,预防新的感染灶发生。

医院感染是一个无形且无情的刽子手,当前医院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病房周转率、影响疾病的预后,而且还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不应有的巨大经济损失,造成国家卫生资源的巨大浪费,故基层医院尤应注意院感控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落实,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代永琴,王建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2): 239-24

[2] 张燕杰,周冠群.医院工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90-191.

[3] 杜凌霞.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2):172.

作者:孙慧平 冯丽惠

第2篇:强化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作者简介:孙玲平(1975-)女,主管护师,毕业于长治医学院,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手卫生,包括改进手卫生设施,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监督及监测手卫生依从性等措施,对入住ICU的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手卫生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医院感染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医院感染18例,感染率36.73%;干预后医院感染13例,感染率23.21%,P<0.01。结论:我院加强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是有效的,值得推行。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影响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53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治疗费用增多、并发症增加等诸多不利因素,而且病死率增高,因此控制医院感染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ICU患者病情严重度高,免疫力差,接受侵入性诊疗多,监护措施多,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量大及时间长特点,其医院感染发生率较普通病区高。本文就强化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影响进行分析,以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间入住本院ICU的患者。

1.2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将手卫生设施改善前2年(2006年、2007年)与后2年(2008年、2009年)分别设成A,B两组,进行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详见表1)。

1.3干预措施:

1.3.12008年1月起,我院改进ICU手卫生设施,应用感应式水龙头,安装干手设施,压力式液体皂替代固体肥皂;操作车,床旁配置醇类速干型手消毒剂。

1.3.2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规范六步洗手法;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巡视病房,监督及监测手卫生依从性。

1.4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

2.结果

2.1A,B两组资料比较。A,B两组患者共107例,A组49例,医院感染18例,感染率36.73%;B组58例,医院感染13例,感染率23.21%。A,B两组发生医院感染共31例,78例次,下呼吸道感染23例次;泌尿系感染19例次;血流感染15例次;胃肠感染5例次;上呼吸道感染6例次;手术切口感染9例次;其他1例次。

表1A、B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P<0.01,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加强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是极其有效的。

表2入住ICU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例次构成比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美国CDC的统计,在美国每年有200万-300万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这些医院感染导致了每年88000例患者死亡,而每年医院需要花费45亿用于治疗医院感染。醒目的数字警示人们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已非常迫切且十分重要的问题。医院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病例多数为接触性传染,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这一途径甚至比经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1]。本文调查(表2)结果中呼吸道,泌尿道和血流感染占所有总感染例次的73.07%,这可能与ICU侵入性检查及治疗所使用的各类导管与装置,是造成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起决定性作用。侵入性检查,各类导管与装置的操作使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也增加。李丹[2]就某医院ICU患者送检标本和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手分离的多重耐药不动杆菌的耐药特征,同源性分析佐证了医务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传播细菌的重要价值。薛欣盛[3]研究,强化手卫生使ICU内痰标本MRSA的检出率从16.9例/1000人天/日降低到9.3例/1000人天/日,说明了手卫生对医院感染MRSA控制起到关键作用,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在阿根廷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的一项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洗手率使医院感染率从20‰降至12.4‰[4]。沈春丽等研究,加强医护人员洗手可降低50%的感染率[5],(表1结果提示):我院在加强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措施是积极的,有效的,值得推行。

手卫生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已成为全球患者安全联盟2007-2008患者安全目标[6]。作为医院管理者一定要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重,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从医院的发展出发,着眼于医院管理质量,深刻认识并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切断经手传播造成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合理配备手卫生设施;感染专职人员并做好监测,监管,培训工作;使用激励机制等,从而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宁,王振英.护理人员操作前手消毒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198-199.

[2]李丹,吴安华,冯丽,等.重症监护室患者与环境分离的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细菌同源性研究[J].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8,7(5):306-309.

[3]薛欣盛,康焰,廖燕.强化手卫生控制ICU内MRSA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8(1):60-62.

[4]Kurlat I,Corral G,Oliveira F,et al.Infection control strategie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rgentina[J].J Hosp Infect,1998,40(2):149-154.

[5]沈春丽.医护人员洗手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10A):1718-1719.

[6]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手册(200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8-33.

作者:孙玲平

第3篇:对ICU新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的体会

【摘要】目的:通过对ICU新进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增强其对ICU院感知识的掌握,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医疗安全。方法: 针对不同新进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在问卷中发现问题进行多种形式多样的教学,ICU各种流程制度及细节管理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质量考评及奖惩。结果: 掌握院感知识,提高个人责任感。通过实施和多样化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能有效降低感染率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岗前培训能让医务人员从细节做起,提高医疗护理安全,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关键词】新进人员;岗前培训; 医院感染

近年来,ICU院内感染管理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点,ICU作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点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对危重病人来说,院内感染是常见危害之一。做为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我院ICU每年均承担大量医疗、护理方面的进修、实习带教及各级医院参观、访问工作。如稍有疏忽,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对ICU新进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使其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及要求,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对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院ICU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医院感染培训方法,现就我院近年来新进人员院感知识岗前培训情况及其必要性,谈谈以下体会:

1 重视岗前教育和重复强化培训

(1)首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

(2)培训对象:准备进入ICU工作的进修(实习)医生、护士、工人及各级医院参观访问人员。

(3)培训前对新进人员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培训前的评估。

了解:被培训者掌握院感知识的程度?

被培训者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

在问卷中发现被培训者欠缺的知识点

被培训者最想了解什么?

根据问卷调查,了解各层次培训人员的领悟力和其所需,然后做出合适的培训课件,根据新进人员不同的基础文化水平、工作内容,对其的讲解也有不同的重点和特殊性。

2 培训方法

2.1 组织本科室院感专职人员(院感专职护士)及护士长以幻灯片的形式对新进人员重点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培训课程有:

(1)ICU院感流程的讲解

(2)手卫生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

(3)ICU门禁系统的正确使用

2.2 邀请院感科工作人员集中讲解专业性较强的大课,培训内容有:

(1)医院感染的概念;

(2)医院感染發生的原因;

(3)医院感染诊断的标准;

(4)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方法及标准。

2.3 根据被培训人员各工种工作内容不同,对其培训的课程有其针对性和特殊性。

特色培训内容有:

(1)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

(2)保洁清洁消毒方式;

(3)职业暴露的概念及防护措施;

(4)抗生素合理使用;

2.4 邀请各科室护士长讲解院内感染管理的先进经验,进行院感知识交流,共同探讨院感管理问题,从而加强各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及自律性。

2.5 临床现场讲解:利用新进人员集中了解病房环境的机会,由ICU院感专职人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讲解及指导。例如:进入ICU的更衣、戴口罩及帽子的正确流程,使用后器械的存放位置、检验出MRSA的床旁隔离标识及具体隔离方法及ICU中有关于院内感染物品的使用原则。均有专人一一演示、讲解给各新进人员,再次强化培训人员的具体院感知识。

2.6 安排各医疗组长和各护理组长进行正规操作演示。纠正及强化各人员无菌操作观念保证ICU临床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

2.7 趣味问答及影像教育:制作小游戏由培训后人员完成,回答正确者可奖励小礼品鼓励。例如:指定某人完成六部洗手法,或由本科室ICU人员录一段错误的临床操作记录由大家来挑毛病,直观教学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渗透和接受院感知识并减少或消除新进人员入科的陌生感和紧张心理,加深各同事之间的工作感情及关系。

2.8 考核:所有新进人员经过一轮系统培训后,有ICU院感专职人员进行书面考核。我院ICU建立了院感知识题库。每人抽取不同的卷子进行考核,建立考核档案。考核结束后,发放合格证可以进入ICU进行下一步学习。考试不合格者延迟其进入ICU学习时间,进行新一轮院感知识培训直至考核合格为止。以适当的奖惩来督促ICU院感培训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

3 培训评价

通过一系列培训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院ICU新进人员掌握院感知识的程度。在工作中,他们对ICU院感工作的管理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都承担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培训中,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及时纠正。要让被培训者乐于接受新知识,培训工作由浅入深、逐层培训,使其了解院感知识的重要性。

各职责人员院感知识有其共通性也因岗位不同掌握的重点不同。将正确的、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灌输下去,让大家明确做好工作细节,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从而做好ICU工作细节管理,并根据考核结果总结出大部分人都欠缺的部分,可以进行再次强化培训,达到更好的效果。

4 效果

一年多的院感岗前培训,增强了ICU新进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新进人员根据培训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工作中随时提醒纠正原有的ICU人员的院感意识。使每个医务人员都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全体ICU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态度有根本性的转变。自觉遵守ICU院内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使ICU院感管理工作做到人人有责,从而保障了病人的医疗安全。

ICU岗前培训最为重要的是专人带教、严格把关,并与临床工作紧密相连,不可脱节光喊“空口号”,使其认识到每一步和院感控制有密切联系。从细节做起,提高医疗护理安全,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作者:陈军军 廖燕

第4篇:ICU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患者10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0例患者中,医院感染329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1.94%。单因素分析结果为,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高龄及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等,为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及尝试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结论:ICU医院感染的因素多种多样,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应采取综合预防及控制措施,使得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18-02

ICU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ICU对环境的要求高,为了避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需要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对于ICU患者来说,高龄、侵入性操作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均可成为医院感染因素,感染危险因素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1]。本研究随机纳入我院收治的ICU患者1030例,统计分析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重症患者1030例,均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12年)的标准对患者行诊断,均确诊为医院感染,并填写《医院感染调查表》,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统计。

1.2 方法 研究方法为回顾性调查方式,由3名高年资ICU主治医生及3名主管护师逐份查阅患者病历原始记录,查阅的项目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泌尿道置管及气管内插管,以及气管切开术、免疫抑制剂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使用呼吸机等[2]。规范填写表格,并统计分析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形式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并以医院感染为因变量,患者临床资料为自变量,分别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恩熙,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CU医院感染单因素情况分析 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高龄(>60岁)、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时间使用、侵入性操作及住院时间较长等为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详见表1。

2.2 ICU医院感染多因素分析情况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高龄、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时间使用、住院时间长等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应加强预防及控制。详见表2。

3 讨论

由于ICU病房患者身体虚弱,对感染的抵抗力低,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对患者康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3]。因此,明确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控制及预防对策,对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高龄及住院时间长为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4]。患者一旦发生医院感染,会增加机体正常能量的消耗,并使患者免疫力下降。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且每次使用新吸痰管,给予充分吸引。

由于手为病原菌传播的重要环节,所以为了降低感染发生率,每个病房均应配置快速手消毒剂供医务人员使用,并提醒以污人员在开展相关操作之前首先洗手,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同时,应保持ICU病房内的环境卫生,注意温度与湿度控制,每天定时开窗换气,将温度控制在22℃~24℃,将湿度控制在55%~65%,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5]。加强对呼吸机等仪器设备的管理,注意对呼吸机等仪器设备的保养,并对其表面进行擦拭,用物使用后均应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做消毒处理。规范仪器擦拭管理,严格执行一床一巾一消毒管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院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大幅降低,有效维护了病人的治疗。

综上所述,ICU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侵入性操作、高龄、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等,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管理,严格制定无菌操作,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消毒及保养,切实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霞,王利平,张珊珊.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3(02):367-368+371.

[2] 郭剑,李连香,董宏亮,邢美丽,袁丽洁.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4(09):3322-3323+3326.

[3] 施宗驱.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对策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4(05):49-50+52.

[4] 张银凤.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34(S4):205-206.

[5] 吕锡丽.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医药世界,2009,23(05):141-142.

第5篇:唐山市某三甲医院ICU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分析

【摘 要】目的:通过对唐山市某三甲医院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的综合分析,总结其发生的特点,分析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提出ICU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该院医疗护理质量。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12月期间的ICU住院患者。统计分析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医院ICU感染发生率为24.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61.8%);性别、住院天数是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ICU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 医院需要在重点病人,重点发生部位、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ICU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 影响因素

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就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经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1]。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未列入研究对象。通过对唐山市某三甲医院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发生情况的综合分析,总结其发生的特点,分析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提出ICU感染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该院医疗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2年1-12月期间在唐山市某三甲医院ICU住院的361名患者。住院期间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对转出ICU患者随诊48h,建立ICU患者日志与月报表,填写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登记表,查阅病历,观察病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即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入住ICU 48 h后和转出48 h内发生的感染,根据患者临床体症、体格检查、血像、X线检查、细菌培养等诊断为医院感染。

1.2调查内容与统计分析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ICU住院患者基本情况,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二是ICU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包括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例次率、住院时间、感染部位等。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2调查结果

2.1就诊患者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调查住院患者361人,其中男性235人(35%),女性126人(65%);年龄最大86岁,最小17岁,平均61.5岁。以61岁以上者最多,占57.3%(207人),如表1所示。住院时间最短为3天,最长38天,住院4-10天的患者最多,占70.6%。

2.2 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病例数/同期住院病人总数×100%;医院感染例次率=医院感染病例次数/同期住院病人总数×100%;2012年1-12月份全部出院患者361人中,发生医院感染的共89例,感染发病率为24.7%;发生医院感染127例次,感染例次率为35.2%。

2.3医院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如表2所示:在本次调查的男性患者235人中发生医院感染的67例,占75.3%,女性126人中发生医院感染的22例占24.7%,男性发生比例多于女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之间医院感染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006)。

调查结果显示,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年龄最小的15岁,年龄最大的是89岁,平均61.5岁,将其分为6个年龄段。89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中,最多的是61岁以上年龄组共52例,占58.4%。随着年龄的增长医院感染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之间医院感染的发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997)。

2.4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的关系

表3是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的情况。89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最短的是住院第3天,最长的是住院第38天,平均是7.43天。30天的有1例,占1.1%。医院感染发生最多的是住院4-10天之间,统计学结果显示:不同住院时间之间的医院感染发生与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32)。

2.5医院感染发生部位的分布情况

2012年唐山市某三甲医院361名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25例次,感染例次率为35.2%,下呼吸道是主要感染部位,感染77例次(61.8%),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的部位居前三位的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以及腹腔、导管相关感染,详见表4。

2.6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分布与构成比

本次研究共检出菌株231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2.3%,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首位38株,占26.4%;革兰阳性葡萄球菌属占37.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3株,占60.9%;

3 讨论与建议

3.1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由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患者抵抗力低,住院时间长,常需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因此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于普通病房的患者。有文献报道,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3%-31.8%[2-4]不等,本次研究中ICU出院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4.7%,与文献报道相符合。此外,该院2010年与2011年的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7.5%和22.2%,近三年的发生情况均呈较高水平,应该进一步全面加强预防感染的管理。

3.2医院感染的多发部位与常见病原菌

本研究中361例ICU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共89例,医院感染例次为125例次,常见感染部位依次是下呼吸道、泌尿系统、腹腔、导管相关性感染等。据2003年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现患率调查,呼吸道感染(包括下、上呼吸道)占第一位,第二位是泌尿道感染,第三位是手术部位感染,第四位是胃肠道感染,第五位是皮肤软组织感染。本调查结果与国内监测情况基本相符。

此次共分离病原菌23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共144株,占62.3%,革兰氏阳性菌共87株,占37.7%。可见革兰氏阴性菌所占比例高,条件致病菌已成为重要病原菌。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医院感染致病菌中占有主导地位。

3.3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中,不同性别之间医院感染发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性别因素是影响感染发生率的原因之一,男性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可以认为这是由于男性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原因,外伤性创伤发生较多,相比较女性来说,采用更多的侵入性治疗措施,因此发生的感染率较高。医院感染的发生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60岁以上的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这是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减退,且常伴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往往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性增高。因此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是ICU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人群,是医务人员重点观察、护理的对象。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长短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并且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的,长时间的住院增加了患者接触病原体的可能性,最终导致机会感染的可能性增加,同时,由于医院感染的存在影响了疾病治疗的效果,延长了住院时间。因此,尽快治疗,缩短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间将有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4结论

本研究中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多发部位为下呼吸道感染,且革兰氏阴性杆菌较为常见。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性别、住院时间等因素相关。ICU是医院内较为特殊的科室,发生医院感染可能导致抢救失败或者患者病情恶化。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针对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重点病人,重点发生部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通讯作者

郝志梅(系副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陈洁.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9.

[2]杨想云,王一,何建新. ICU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23(12): 2801-2803.

[3]王书会,荆文华,李颖霞,等. ICU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27(12): 1570-1571.

[4]张玉琴,张琳,陈娟娟.ICU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 2799-2780,2806.

作者简介

臧春光(1989-),男,现在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学习。

第6篇:ICU医院感染年终总结

2011icu医院感染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尤其重视各项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本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了我站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病例监测

①感染率监测:发生医院感染242人,感染例次数250例,感染率为 1.3%,达到卫生厅规定的≤8%要求。 ②漏报率的监测:从11月我院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始,我院的漏报率从50% 下降到16%。符合卫生部要求的20%。 ③对全院1751例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发生感染5例,感染率为0.2%。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0.5%的要求

2、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监测

环境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 手卫生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对于不合格的者,及时查找原因并重新采样。 物表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 使用中的皮肤消毒液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篇二:2015icu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尤其重视各项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本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了我科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病历监测 ①感染率监测:我科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达到卫生厅规定的≤8%要求。 ②漏报率的监测:我院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始,我科针对漏报多进行处罚、现在已符合卫生部要求的20%。

③我科对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感染率为0.2%。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0.5%的要求

2、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监测 我科每月对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消毒液等进行监测,医院感染办每季度轮转监测一次,并将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通过院感通信及时反馈各科室。

3、目标性监测:对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手术患者切口、手卫生、无菌操作进行目标性监测,通过观察医生换药、采集病历及护理记录、各种检测报告(x线、胸片)等,向医生、护士了解病人情况、床头查看病人等方式选定目标,

重点关注有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操作的病人,以及长期或多联使用抗生素的病人,前瞻性给予预防医院感染方面的指导意见,不断循环监测,及时调整监控策略,以达到减少各种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强了医疗废物管理:科室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医疗废物管理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我科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

5、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包括手部卫生、标准预防、着装防护等),在日常医疗活动中,根据科室工作特点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等,以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职业暴露调查中,发生锐器伤人数 人,并及时处理伤口和上报、追踪和调查。

6、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为加强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我科对其使用进行常规督查及定期抽查。对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用品的抽查是每季度一次,结果各证齐全,全部合格。

三、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 采取多种形式的感染知识的培训将集中培训与晨会科室培训有机结合,增加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提高院感意识。提高科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水平。发放有关院内感染诊断方面的资料,提高大家对医院感染诊断水平。 在全年的科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由于科内的高度重视,及科室成员的积极配合,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我们将把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四.虽然本,我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一些存在问题: 1.临床感染管理小组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2.部分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重视程度不够,对病人的有关院内感染的诊断以及病情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医院感染登记表不能及时报送。 3.对多重耐药菌病人的管理未做到追踪监测。

对以上问题在2015年将加强学习和管理。

阜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2014.12.22篇三:2011icu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2011icu医院感染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尤其重视各项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本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了我站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病历监测 ①感染率监测:发生医院感染242人,感染例次数250例,感染率为1.3%,达到卫生厅规定的≤8%要求。

②漏报率的监测:从11月我院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始,我院的漏报率从50%下降到16%。符合卫生部要求的20%。

③对全院1751例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发生感染5例,感染率为0.2%。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0.5%的要求

2、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监测

环境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

手卫生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对于不合格的者,及时查找原因并重新采样。 物表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

使用中的皮肤消毒液采样 份,合格 份,合格率为 %。

3、目标性监测

4、抗菌药护理应用

5、职业暴露

三、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 2.采取多种形式的感染知识的培训将集中培训与晨会科室培训有机结合,增加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提高院感意识。提高我院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水平。发放有关院内感染诊断方面的资料,提高大家对医院感染诊断水平。

在全年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由于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科室的积极配合,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我们将把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虽然本,我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一些存在问题: 1.临床感染管理小组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2. 3.部分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重视程度不够,对病人的有关院内感染的诊断以及病情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医院感染登记表不能及时报送。篇四:2014年3-5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一、调查情况:

1、2014年3月~5月icu医院感染监测人数15人,住院总日数93天,感染人数0人,感染率0%。

2、icu导管使用情况: icu监测患者住院总天数93天,icu患者置中心静脉导管总天数48天,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为51.6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0例;使用呼吸机总天数1天,呼吸机使用率为1.0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0例; icu患者带尿管总天数62天,尿管使用率66.6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0例。

icu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icu三管导管使用率

3、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1)、3月~5月icu医院感染监测人数15人,使用抗生素10人,平均用药4.8天。抗菌药物使用率:66.67% 。其中:治疗用药3人,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占30%;治疗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100%(3例送检)。预防用药7人,预防性用药占70%;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一联用药9人,占90%。二联用药1人,占10%;

四、病原体分布情况:

病原学送检10例,痰标本为8例,血液2例。根据排名病原体依次为:①肺炎克雷白菌2例,比例20%;②大肠埃希菌2例,比例为20%;⑨其它病原体6例,比例为60%。

1、病原菌送检排名:

2、病原菌排名:

五、根据以上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分析,虽无医院感染发生,但仍存在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感染管理科提出以下建议: (1)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 (2)严格实行隔离措施 (3)无体位限制时抬高床头30度

(4)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应当每日

清洁或冲洗尿道口,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6)加强病原学送检,提高病原学送检率。

第7篇:ICU医院感染防控要点

一、

二、

三、 ICU的主要医院感染是什么? VAP

CR-BSA

CR-UTI

耐药菌感染力

ICU感染控制的重点环节

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规范、标准

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和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 常见的类型

2、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穿刺部位的皮肤细菌异性至皮下导管 导管接口部污染 经血行污染导管端口 输液污染 导管材料

感染菌的内在特性

静脉导管的防护

• • • •

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输液导管、三通及接头更换1次/天

3、静脉导管一般情况下不可做其他用途,如抽 血标本、输血等

4、无菌透明敷贴3天更换1次,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更换时先用安尔碘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二遍,待干后贴膜

5、滴注完毕后用肝素稀释液(5O单位/mI )5~1o mL正压封管,病人有出血倾向时单用生理盐水封管

6、观察局部皮肤:如果局部感染出现皮肤发红、肿胀、温热、触痛及分泌物流出;全身轻微的发热颤抖、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热。一旦出现相关的感染迹象即予拔管并送检。

四、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1、 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口咽和胃腔细菌吸入

气溶胶吸入

直接接种与交叉污染

血道播散

2、 预防VAP的方法

保暖

室内通风

翻身拍背

增加抵抗力

注意营养和休息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1)、呼吸机的护理

a)联接呼吸机的管道上的冷凝水要及时引流、倾倒,保持积水杯处于最低位,操作时要当心避免引流液流向病人侧,操作后要洗手。湿化器内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一次。 b)危重病人如无禁忌症,采用半卧位,将床头才高30-45° c)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高危患者,可以使用0.2%的氯已定(洗必泰)进行口腔护理 (2)机械通气患者吸痰

• a吸痰前后均给予100%纯氧吸1~2min,以免出现吸痰后低氧血症 • b、操作者必须戴无菌手套,动作要轻、稳、准、快,减少气道损伤 • c吸痰时应先吸净口

• d、先吸咽部分泌物,更换吸痰管,先将导管浅部痰液吸尽,吸痰前要注意气囊的压力( 25~30cmH2O ),以免口咽部分泌物在放松气囊时下行进入气管而发生感染。 • e吸痰管要关闭负压插入至适宜深度再打开负压,左右旋转上提吸净痰液,避免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而导致气管损伤。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并且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如痰液未吸尽,休息2~3 min再吸。

• f)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可注入无菌生理盐水5—10 ml或间断雾化吸入,使痰液变稀有利于吸出

• g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应每次更换,吸引过口、鼻分泌物的吸引管禁止进入气道

五、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1、 感染类型

导管病菌定植

局部感染

导管相关型血液感染

输液相关的血液感染

2、 发病机制

细菌入侵 、操作过程中引起粘膜损伤、导尿管表面细菌定植。

3、 预防与控制方法

感控教育

插管选用

洗手

无菌操作

闭式引流

避免膀胱冲洗

尿流不受阻断

尿道口护理

不要定期换管

细菌学监测

4、尿管的护理

(1)保持尿道口清洁。彻底地进行会阴擦洗和尿道外口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 (2)尿袋每日更换,即使排空集尿管,并记录尿量。 (3)固定尿管并保持通畅,保持充足的液体入量。

(4)训练膀管反射功能,可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夹闭导尿管,每2-3h开放一次,使膀胱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5、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指征。只有在充分考虑不同处理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留置导尿管。不能因为病人护理上的方便就采用。对某些病人可采用其他引流尿液的方法,如阴茎套引流法或间断性插管等。经常评价病人继续留置导尿的临床需要,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

第8篇:ICU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WHO的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重症监护病房。因此加强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监测、预防、控制、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

1.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是普通病房感染率的5-10倍。在美国院内感染每年可影响超过200万的患者并且对5-35%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造成影响。

2. 感染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约30%,其次为尿路感染约占24%,血流感染约占16%,外科切口感染约占8%。重症患者的死亡率约为27.5%,其中60.9%的患者死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二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主要为基础疾病和免疫水平低下,如大手术、颅脑外伤、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年龄、入住时间等这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较大。

2. 医源性因素:主要以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手段,如机械通气、器官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鼻胃插管、深静脉置管以及皮质激素放疗、化疗、静脉营养液、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3. 其他:医院环境问题,如医务人员不足或环境拥挤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潜在性危险。在调整干扰因子如重症患者营养、呼吸机使用及住院时间后,护士与患者的比例是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 医院管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

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及标准预防措施。 2.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预防因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感染。

3.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操作特别是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应洗手或戴手套。

4.对多重耐药菌如MRSA、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或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有上报制度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二)物品、环境的消毒管理

1.ICU患者肺部感染多与使用呼吸机或人工气道有关,加强呼吸治疗器械消毒管理尤为重要;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连接头、呼吸活瓣等凡能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2.保持患者的床单位的清洁无污染,每日用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

3.凡侵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治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4使用后的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消毒与存放符合要求。

5.配备具有空气净化装置的通风设备或至少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三)重症监护室各单位有能够满足需要的洗手措施

1.治疗室、医护办公室及监护区内设置非手动开关的洗手池、洗手液及干手设施,手部消毒装置等配备符合要求。

2.接触每位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应洗手或手消毒。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操作规范。

(四)建立重症监护室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

1.有针对ICU感染控制的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

2.开展对各种留置管路插管时间的监测,尤其是外周和中心静脉插管。外周插管时间不得超过72小时,监测与血流感染的所有插管。

3.开展对多重耐要菌如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特殊病原体感染的监测。

4.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等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监测。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全网发布:2011-08-15 16:22 发表者:范卫庆 (访问人次:341)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见征求稿)

一、 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

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

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 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

子。

5. 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 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

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 病人管理

1.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 访客管理

1.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 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 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 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

4.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1套。

5. 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

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 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 环境管理

1. 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

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 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 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ICU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 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 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主张常规进行ICU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第9篇: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 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

1、 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

2、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染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3、 气流组织:

(1) 普通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自然通风不良时应安装辅助通风设施。 (2) 洁净ICU:

1) 气流组织应为上送风下回风。

2) 当洁净ICU为正压时,压差梯度设计成病房>洁净走廊(缓冲间)>外界,病房大于走廊0.1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3) 当洁净ICU为负压时,有两种气压设计:洁净走廊或缓冲间为负压设计,走廊大于病房0.1Pa以上,走廊小于外界8Pa以上;洁净走廊或缓冲间设计为正压时,走廊大于病房8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4、 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的原则。

5、 有合理的人员和物品流程,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置不同的进出通道。

6、 医疗区域:

(1) 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12张为宜。

(2) 新建或改建ICU应设置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条件许可时设置正压和负压单间病房各一个。

(3) 每张病床使用面积大于等于15㎡,床间距大于等于1m;单间病房使用面积大于等于18㎡。

(4) 温度应维持在22~25℃,湿度应维持在50%~60%。

7、 手卫生设施:

(1) 洗手设施应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纸,应尽量使用抗菌皂液。

(2) 洗手设施,单间每床一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3) 每张病床均应配备卫生手消毒剂。

8、 在人员流动通道上不应设空气吹淋室。

二、 环境管理

1、 基本要求

(1) 污染的环境,应先去污,彻底清洁,再消毒。

(2) 清洁工具应标识清楚、分区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清洗消毒人员应接受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培训。 (4) 清洗消毒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2、 空气

(1) 普通ICU 1) 保持空气清新,每天应开窗换气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2) 不建议对空气进行常规消毒。自然通风受限时,有人情况下应使用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情况下可选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2) 洁净ICU 1) 使用中应每日自检正负压1~2次,方法:在门缝处采用烟柱、飘带,观察其气流方向,

吸入烟雾的房间为负压。但精确的压差应采用仪器检测。 2) 使用中应每日监测温度、湿度1~2次。

3) 定期对空气细菌菌落总数进行监测,每季度不少于1次。

3、 墙面和门窗

定期使用清水湿式,保持清洁、干燥。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

4、 物体表面

应使用消毒剂对卫生间、污物处置间、洗手池等台面进行清洁消毒,每日至少一次。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

5、 地面

所有地面,包括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域等,应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每日至少2次。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班不少于1次。

6、 不适宜的做法

(1) 在室内摆放干花和鲜花、盆栽植物 (2) 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

(3) 在入口处放置消毒剂的脚踏垫。 (4) 在门把手上缠绕喷洒消毒剂的织物。

三、 人员管理

1、 医务人员

(1) 应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生和护士,医生人数和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达到0.8:1和3:1以上。

(2) 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常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基本知识培训,工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等基本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

(3) 疑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腹泻等可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4) 上岗前应接种乙肝疫苗,每年宜注射流感疫苗。 (5) 进入工作区应着清洁的工作服、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2、 患者

(1) 经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与其他患者分开安置。

(2) 经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负压;条件受限时,单间普通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缓冲间。

(3) 经飞沫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室,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缓冲间;条件受限时,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实际屏障。

(4) 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室;条件受限时,宜收治在相对独立的区域,病床间距大于等于1.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 探视人员

(1) 应以宣传栏、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向探视人员介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如手卫生、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2) 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探视,疑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腹泻等可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或为婴、幼儿童,以及在社区感染性疾病暴发期间应谢绝探视。

(3) 应指导探视人员探视前后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指导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

四、 ICU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 基本原则:

(1) 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除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后再消毒或灭菌。

(3) 各种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终末清洁消毒,使用中定期清洁消毒,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

(4)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处理。

(5) 应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首先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2、 呼吸机操作面板、监护仪面板、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等手频繁接触的各种仪器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不少于2次;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每班不少于1次。呼吸机外壳、监护仪外壳等非手频繁接触的各种仪器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不少于1次。

3、 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湿化罐、湿化瓶、咽喉镜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处理。

4、 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电筒、血管钳、剪刀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一床一套,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至少1次。

5、 经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专人专用,条件受限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6、 床栏杆、床旁桌、门把手等患者周围物品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至少2次;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每班至少1次。护理站台面、病历夹、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每日擦拭清洁消毒至少1次。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