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分配的功能。制定这个制度有很多预防措施,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基层医院ICU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ICU院感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892例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892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泌尿道、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ICU环境,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医务人员缺乏交叉感染意识等有关。 结论 加强ICU病房管理,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认真遵守无菌原则,加强手卫生,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抵抗力,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基层医院 ICU 医院感染 护理干预多见

ICU内的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这一特定环境内的医院感染。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的集中区,也是医院感染高危区,ICU由于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上各种侵入性操作及介入治疗等,使ICU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病房,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完整可行性计划及完善基层医院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892例,其中男 533 例,女359例,平均年龄55.7岁,发生医院感染132例,发生率为14.79%。

1.2 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达62, 8%。其次为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13.6%,泌尿道感染10.6%,其主要原因有:(1)侵袭性操作,以插管为主,有调查表明有插管引起的医院感染率高达71.43%.(2)机械通气造成的肺部感染。危重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常需建立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气道护理、呼吸机管道消毒不到位将直接导致肺部感染。(3)抗生素应用不合理 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4) 住院时间延长 调查资料显示,随着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其受到感染的概率急剧上升。表明患者的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病程大于20天的病例感染发生率可高达60%.同时资料表明,院内感染的发生于患者年龄有关。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器官功能逐渐老化,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并多伴有各种慢性病,抵抗力下降,极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医院应对老年患者采取重点护理措施。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由于呼吸道感染在院内感染中是第一位,因此应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误吸,其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误吸是造成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主要危险因素。头部抬高或半卧位,可有效防止误吸,预防HAP[1]。

3.2.2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证,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各种置入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尤其是静脉导管,严格导管的无菌管理,尽可能缩短留管时间;静脉置管应选择口径适宜,严格无菌操作,插入部位应做好充分的消毒处理,待消毒液自然晾干后再行穿刺操作。及时更换敷料,每班应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

3.2.3监护病房环境的管理及设施的消毒监测 ICU医护人员卫生要求:本室人员入室时应更换干净衣帽、鞋,以免污染;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并及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灭菌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

3.2.3研究表明,提高洗手行为依从性,保持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卫生洗手或手消毒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医院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医院工作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2]。手卫生与院内感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3]。才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已用过的抗生素、全身情况、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并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不得擅自用药,在给药过程中,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

3.2.5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继发感染,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菌能力。加强口腔护理,每日3-4次,并根据口腔情况选用合适的洗口液,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性病灶,预防新的感染灶发生。

医院感染是一个无形且无情的刽子手,当前医院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病房周转率、影响疾病的预后,而且还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不应有的巨大经济损失,造成国家卫生资源的巨大浪费,故基层医院尤应注意院感控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落实,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代永琴,王建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2): 239-24

[2] 张燕杰,周冠群.医院工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90-191.

[3] 杜凌霞.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2):172.

作者:孙慧平 冯丽惠

第2篇:强化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作者简介:孙玲平(1975-)女,主管护师,毕业于长治医学院,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手卫生,包括改进手卫生设施,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监督及监测手卫生依从性等措施,对入住ICU的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手卫生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医院感染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医院感染18例,感染率36.73%;干预后医院感染13例,感染率23.21%,P<0.01。结论:我院加强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是有效的,值得推行。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影响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53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治疗费用增多、并发症增加等诸多不利因素,而且病死率增高,因此控制医院感染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ICU患者病情严重度高,免疫力差,接受侵入性诊疗多,监护措施多,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量大及时间长特点,其医院感染发生率较普通病区高。本文就强化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影响进行分析,以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间入住本院ICU的患者。

1.2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将手卫生设施改善前2年(2006年、2007年)与后2年(2008年、2009年)分别设成A,B两组,进行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详见表1)。

1.3干预措施:

1.3.12008年1月起,我院改进ICU手卫生设施,应用感应式水龙头,安装干手设施,压力式液体皂替代固体肥皂;操作车,床旁配置醇类速干型手消毒剂。

1.3.2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规范六步洗手法;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巡视病房,监督及监测手卫生依从性。

1.4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

2.结果

2.1A,B两组资料比较。A,B两组患者共107例,A组49例,医院感染18例,感染率36.73%;B组58例,医院感染13例,感染率23.21%。A,B两组发生医院感染共31例,78例次,下呼吸道感染23例次;泌尿系感染19例次;血流感染15例次;胃肠感染5例次;上呼吸道感染6例次;手术切口感染9例次;其他1例次。

表1A、B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P<0.01,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加强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是极其有效的。

表2入住ICU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例次构成比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美国CDC的统计,在美国每年有200万-300万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这些医院感染导致了每年88000例患者死亡,而每年医院需要花费45亿用于治疗医院感染。醒目的数字警示人们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已非常迫切且十分重要的问题。医院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病例多数为接触性传染,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这一途径甚至比经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1]。本文调查(表2)结果中呼吸道,泌尿道和血流感染占所有总感染例次的73.07%,这可能与ICU侵入性检查及治疗所使用的各类导管与装置,是造成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起决定性作用。侵入性检查,各类导管与装置的操作使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也增加。李丹[2]就某医院ICU患者送检标本和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手分离的多重耐药不动杆菌的耐药特征,同源性分析佐证了医务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传播细菌的重要价值。薛欣盛[3]研究,强化手卫生使ICU内痰标本MRSA的检出率从16.9例/1000人天/日降低到9.3例/1000人天/日,说明了手卫生对医院感染MRSA控制起到关键作用,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在阿根廷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的一项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洗手率使医院感染率从20‰降至12.4‰[4]。沈春丽等研究,加强医护人员洗手可降低50%的感染率[5],(表1结果提示):我院在加强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措施是积极的,有效的,值得推行。

手卫生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已成为全球患者安全联盟2007-2008患者安全目标[6]。作为医院管理者一定要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重,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从医院的发展出发,着眼于医院管理质量,深刻认识并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切断经手传播造成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合理配备手卫生设施;感染专职人员并做好监测,监管,培训工作;使用激励机制等,从而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宁,王振英.护理人员操作前手消毒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198-199.

[2]李丹,吴安华,冯丽,等.重症监护室患者与环境分离的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细菌同源性研究[J].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8,7(5):306-309.

[3]薛欣盛,康焰,廖燕.强化手卫生控制ICU内MRSA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8(1):60-62.

[4]Kurlat I,Corral G,Oliveira F,et al.Infection control strategie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rgentina[J].J Hosp Infect,1998,40(2):149-154.

[5]沈春丽.医护人员洗手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10A):1718-1719.

[6]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手册(200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8-33.

作者:孙玲平

第3篇:对ICU新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的体会

【摘要】目的:通过对ICU新进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增强其对ICU院感知识的掌握,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医疗安全。方法: 针对不同新进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在问卷中发现问题进行多种形式多样的教学,ICU各种流程制度及细节管理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质量考评及奖惩。结果: 掌握院感知识,提高个人责任感。通过实施和多样化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能有效降低感染率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岗前培训能让医务人员从细节做起,提高医疗护理安全,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关键词】新进人员;岗前培训; 医院感染

近年来,ICU院内感染管理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点,ICU作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点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对危重病人来说,院内感染是常见危害之一。做为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我院ICU每年均承担大量医疗、护理方面的进修、实习带教及各级医院参观、访问工作。如稍有疏忽,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对ICU新进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使其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及要求,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对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院ICU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医院感染培训方法,现就我院近年来新进人员院感知识岗前培训情况及其必要性,谈谈以下体会:

1 重视岗前教育和重复强化培训

(1)首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

(2)培训对象:准备进入ICU工作的进修(实习)医生、护士、工人及各级医院参观访问人员。

(3)培训前对新进人员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培训前的评估。

了解:被培训者掌握院感知识的程度?

被培训者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

在问卷中发现被培训者欠缺的知识点

被培训者最想了解什么?

根据问卷调查,了解各层次培训人员的领悟力和其所需,然后做出合适的培训课件,根据新进人员不同的基础文化水平、工作内容,对其的讲解也有不同的重点和特殊性。

2 培训方法

2.1 组织本科室院感专职人员(院感专职护士)及护士长以幻灯片的形式对新进人员重点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培训课程有:

(1)ICU院感流程的讲解

(2)手卫生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

(3)ICU门禁系统的正确使用

2.2 邀请院感科工作人员集中讲解专业性较强的大课,培训内容有:

(1)医院感染的概念;

(2)医院感染發生的原因;

(3)医院感染诊断的标准;

(4)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方法及标准。

2.3 根据被培训人员各工种工作内容不同,对其培训的课程有其针对性和特殊性。

特色培训内容有:

(1)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

(2)保洁清洁消毒方式;

(3)职业暴露的概念及防护措施;

(4)抗生素合理使用;

2.4 邀请各科室护士长讲解院内感染管理的先进经验,进行院感知识交流,共同探讨院感管理问题,从而加强各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及自律性。

2.5 临床现场讲解:利用新进人员集中了解病房环境的机会,由ICU院感专职人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讲解及指导。例如:进入ICU的更衣、戴口罩及帽子的正确流程,使用后器械的存放位置、检验出MRSA的床旁隔离标识及具体隔离方法及ICU中有关于院内感染物品的使用原则。均有专人一一演示、讲解给各新进人员,再次强化培训人员的具体院感知识。

2.6 安排各医疗组长和各护理组长进行正规操作演示。纠正及强化各人员无菌操作观念保证ICU临床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

2.7 趣味问答及影像教育:制作小游戏由培训后人员完成,回答正确者可奖励小礼品鼓励。例如:指定某人完成六部洗手法,或由本科室ICU人员录一段错误的临床操作记录由大家来挑毛病,直观教学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渗透和接受院感知识并减少或消除新进人员入科的陌生感和紧张心理,加深各同事之间的工作感情及关系。

2.8 考核:所有新进人员经过一轮系统培训后,有ICU院感专职人员进行书面考核。我院ICU建立了院感知识题库。每人抽取不同的卷子进行考核,建立考核档案。考核结束后,发放合格证可以进入ICU进行下一步学习。考试不合格者延迟其进入ICU学习时间,进行新一轮院感知识培训直至考核合格为止。以适当的奖惩来督促ICU院感培训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

3 培训评价

通过一系列培训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院ICU新进人员掌握院感知识的程度。在工作中,他们对ICU院感工作的管理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都承担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培训中,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及时纠正。要让被培训者乐于接受新知识,培训工作由浅入深、逐层培训,使其了解院感知识的重要性。

各职责人员院感知识有其共通性也因岗位不同掌握的重点不同。将正确的、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灌输下去,让大家明确做好工作细节,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从而做好ICU工作细节管理,并根据考核结果总结出大部分人都欠缺的部分,可以进行再次强化培训,达到更好的效果。

4 效果

一年多的院感岗前培训,增强了ICU新进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新进人员根据培训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工作中随时提醒纠正原有的ICU人员的院感意识。使每个医务人员都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全体ICU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态度有根本性的转变。自觉遵守ICU院内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使ICU院感管理工作做到人人有责,从而保障了病人的医疗安全。

ICU岗前培训最为重要的是专人带教、严格把关,并与临床工作紧密相连,不可脱节光喊“空口号”,使其认识到每一步和院感控制有密切联系。从细节做起,提高医疗护理安全,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作者:陈军军 廖燕

第4篇: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设置要求

1、布局合理、分治疗区、监护区、治疗区应配备手消毒剂。

2、室内进行空气消毒,每季监测细菌总数≤4cfu/15min皿为监测合格。

3、严格遵守病人安置原则,将感染病人和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感染病人单独安置管理

二、工作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更换拖鞋,外出时更换外出鞋。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检查、治疗、护理每个病人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用手消毒剂。

3、工作人员感冒、肠炎、皮肤感染及其它传染病史,禁止入内。

4、医务人员的手每季监测一次,细菌总数≤5cfu/cm2为合格。

三、环境要求

1、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与病人接触应洗手。

2、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每日至少两次。

3、地面无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当受到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4、各种仪器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1次,污染时根据程度及仪器类别,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擦拭。

5、床头柜、凳子等表面一般情况下进行日常的清洁卫生工作,用清洁的湿布每日擦拭两次,当受到污染时,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病人离开后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6、窗帘、隔帘每月清洗、消毒一次。

7、每季进行一次物表监测。细菌总数≤5cfu/cm2为监测合格。

四、物品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1、对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无菌水,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2次,遇污染时随时更换,停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2、便器固定使用,每周消毒2次,洁具固定使用,按规定消毒。

3、碗盘、药杯、体温计用后立即清洁消毒,各种引流瓶、引流袋每日更换。

4、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用品应固定使用,单独消毒。

5、医疗废物、生活垃圾按规定处理。

五、感染病例控制措施

1、及时发现和确诊感染病例,随时进行隔离,医生应每日检查各种治疗和穿刺部位有无炎症发生,并根据感染情况及时送检标本。

2、认真观察病人留置的管路。

3、各种诊疗措施如气管切开、导尿、静脉插管等按病情许可,尽早停止。

4、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尿、痰、伤口及大便的细菌培养,按病情需要做血培养。

六、感染流行时,应对病人、接触者、环境物品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及时控制。

第5篇: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心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一、布局设施:

1、布局合理: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

3、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并配备一次性独立包装洗手液、医用擦手纸。每床配速干手消毒剂。

二、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时,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不允许出现霉斑。每日用清水擦洗至少一次,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也可使用一次性抹布。

3、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三、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进入ICU工作区应着清洁的工作服、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加穿隔离衣。外出时应更换外出服、外出鞋。

(2)、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常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基本知识培训,工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等基本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

(3)、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卫生手消毒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2、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重症感染患者,应隔离于单独房间。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应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患者集中安置。

(3)、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4)、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5)、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获得性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3、访客管理:

(1)、限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探视者需更衣、换鞋、洗手,探视时间不超过30分钟。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应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 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四、医疗操作管理:

1、手卫生: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 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卫生手消毒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并落实。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4、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5、对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按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要求采取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五、物品管理

1、无菌物品放在无菌柜内,按照无菌物品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2、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

3、重复使用的物品,使用后按照《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4、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 ,操作带各种阀门出口用75%酒精擦拭消毒。

5、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min后,再使用清水擦拭。

6、每个床单位所用的血压表、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和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单位交叉使用。病人转出后,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才可给他人使用。

7、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8、各种衣物分类清洗: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应单独消毒、清洗;隔离患者污染的衣物,置于黄色包装袋内密闭运输,袋外贴好标识,先消毒后清洗。

六、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我院有污水处理系统,患者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

3、各种废物分类收集、专人运送,统一处理。生活垃圾、外包装置于黑色包装袋内;未与病人接触的塑料袋、玻璃瓶等可回收废物置于绿色包装袋内;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便盆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5、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并加盖。

七、监测管理: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常规对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进行监测,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2、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医院感染暴发监测:做到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如短期内同种病原体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4、卫生学监测:每月对ICU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以及所有与呼吸机有关的医疗器械及物品进行卫生学监测。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改进措施,直至监测结果合格。监测结果存档备查。

感染管理科

2014-3-31

第6篇: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治疗室和监护区),标识清楚,人流、物流、洁污分流流程合理。设置三通道:医护通道、患者通道、污物通道。有独立的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卫生处置室。

二、治疗室内应设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监护区每床占地面积不少于15m2,床间距大于1米,每床配备快速手消毒液。

三、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在床旁或门口标记。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四、建立ICU出入室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呼吸机管道消毒制度、多重耐药菌隔离制度和预防措施等。

五、工作人员入室前应更衣、戴帽、换鞋、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入内。工作人员外出时必须更衣或穿外出衣。

六、限制探视人数,探视人员进入ICU应穿隔离衣、戴口罩、穿鞋套;每位病人同时不得超过2位家属探视。

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卫生规范。

1、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操作者必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和铺皮肤大铺巾。

2、接触每位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须实施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进行触诊、更换敷料和留置导管前后应洗手。

八、有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措施。

1、呼吸机管路清洗和消毒符合要求,要求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2、呼吸机管路3天更换或有污染及时更换。

3、及时倾倒冷凝水,有冷凝水收集容器。

4、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病人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除呼吸机/人工气道。

九、有预防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措施。

1、穿刺点无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等感染症状。

2、穿刺点敷料每日更换。每周更换导管一次。

3、有创导管拔除时细菌培养。

4、对于留置深静脉导管的病人,从第4天开始,每天评估拔除导管指症。

十、有预防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措施

1、每天尿道口护理二次;每周更换尿管一次。

2、导尿管拔除时细菌培养。

3、对于留置导尿管的病人,从第4天开始,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拔除导尿管。 十

一、 对病人的各种留置管路要进行严格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 十

二、 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十

三、 空气消毒: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按操作说明进行有效消毒,每天至少进行六次,有条件时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十

四、 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和MRSA感染或定植应有隔离措施,隔离标识清楚。

十五、 物表的消毒、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参照《恒生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十

六、 ICU空调通风系统每年至少清洗消毒2次。

十七、 卫生用具应严格分区使用,并有明显标志,地面采用湿式清扫。 十

八、 院感科每月对ICU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采样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若结果不合格时,科室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和记录。

十九、 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恒生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恒生医院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制度》进行分类、处理。

第7篇:ICU 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WHO 的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重症监护病房。 因此加强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监测、预防、控制、管理是保障患者 安全、提高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 1.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是普通病房感染率的 5-10 倍。 在美国院内感染每年可影响超过 200 万的患者并且对 5-35% 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造成影响。 2. 感染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约 30%,其次为尿路感染 约占 24%,血流感染约占 16%,外科切口感染约占 8%。重症患者 的死亡率约为 27.5%, 其中 60.9%的患者死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二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主要为基础疾病和免疫水平低下,如大手术、 颅脑外伤、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年龄、入住 时间等这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较大。 2. 医源性因素:主要以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手段,如机械 通气、器官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鼻胃插管、深静脉置管 以及皮质激素放疗、化疗、静脉营养液、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3. 其他:医院环境问题,如医务人员不足或环境拥挤也会 增加院内感染的潜在性危险。在调整干扰因子如重症患者营养、 呼吸机使用及住院时间后, 护士与患者的比例是重症监护室院内 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 医院管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 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及标准预防措施。 2.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预防因操作不规范 而引起的感染。 3.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特别是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应洗手或戴手套。 4.对多重耐药菌如 MRSA、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或特殊 病原体感染病例有上报制度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二)物品、环境的消毒管理 1.ICU 患者肺部感染多与使用呼吸机或人工气道有关,加 强呼吸治疗器械消毒管理尤为重要;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连 接头、呼吸活瓣等凡能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2.保持患者的床单位的清洁无污染,每日用消毒剂擦拭物 体表面。 3. 凡侵入人体无菌组织、 器官的治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要 求。 4使用后的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消毒与存放 符合要求。 5.配备具有空气净化装置的通风设备或至少要有良好的自 然通风条件。

(三)重症监护室各单位有能够满足需要的洗手措施 1.治疗室、医护办公室及监护区内设置非手动开关的洗手 池、洗手液及干手设施,手部消毒装置等配备符合要求。 2.接触每位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应洗手或手消毒。 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操作规范。

(四)建立重症监护室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 1.有针对 ICU 感染控制的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 人数。 2.开展对各种留置管路插管时间的监测,尤其是外周和中 心静脉插管。外周插管时间不得超过 72 小时,监测与血流感染 的所有插管。 3.开展对多重耐要菌如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特殊病 原体感染的监测。 4.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留置导尿所致尿路感染、 手术部位等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监 测。)

一、 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 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 MRSA 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口罩, 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 ICU 室外尘埃明显时, 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 ICU 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 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 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特殊情况下如 手部有伤口、给 HIV/AIDS 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 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 接触病人前、 接触病人后、 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 擦手液 (ABHR) 消毒法作为 ICU 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 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 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 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 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 医师和护士人数与 ICU 床位数之比必须为 0. 8~1:1 和 2.5~3:1 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 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 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 病人管理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 对于 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 30°。 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 等病人,应戴 N95 口罩。当口罩 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固定人员。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 腔冲洗,每 2~6 小时一次。

三、 访客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 ICU 室外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 ICU 探视。 在 ICU 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 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 ICU 内专用鞋。 ARS 等,应避免探视。 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 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

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 每个 ICU 管理单元,至少配置 2 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 ICU 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 9.5M ,建议 15~18M ,床间距应在 1 米以上;单人房 2 2 2 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室各 1 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 8 到 12 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 18~25M 。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 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 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 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 置(酒精擦手液)1 套。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 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 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 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 2d,专用贴膜可达 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 应在 48h 内更换导管, 选择另一穿刺点。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 应考虑拔除导管, 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 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 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 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 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 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 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 每周更换 2 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 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 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 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 1 次,更换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 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 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 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 75%酒精擦拭,每 天 1 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 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 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 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 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 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 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 MRSA 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 75%酒精擦拭消毒。当 这些物

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 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 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 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 含氯 消毒剂浸泡 30min。

七、 环境管理

1. 空气: 开窗通风、 机械通风是保持 ICU 室内空气流通、 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 洁净 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12 次。普通 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 2~3 次,每次 20~30 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 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 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 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6 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 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 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 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 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 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 0.2%过氧乙酸和 1000mg/L 含氯消毒剂,但后 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不 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 1 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 65℃1 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 不宜在 ICU 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 不宜在门把 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 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 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 ICU 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 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 医疗废物按照 《医疗 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 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 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 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 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 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 ICU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

主张常规进行 ICU 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 感染暴发、ICU 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 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解决。 6.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 MRSA、鲍曼不动 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 3 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 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 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 ICU 环境污染, 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 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 ICU 环境的消毒次 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第8篇: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 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

1、 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

2、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染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3、 气流组织:

(1) 普通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自然通风不良时应安装辅助通风设施。 (2) 洁净ICU:

1) 气流组织应为上送风下回风。

2) 当洁净ICU为正压时,压差梯度设计成病房>洁净走廊(缓冲间)>外界,病房大于走廊0.1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3) 当洁净ICU为负压时,有两种气压设计:洁净走廊或缓冲间为负压设计,走廊大于病房0.1Pa以上,走廊小于外界8Pa以上;洁净走廊或缓冲间设计为正压时,走廊大于病房8Pa以上,走廊大于外界10Pa以上。

4、 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的原则。

5、 有合理的人员和物品流程,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置不同的进出通道。

6、 医疗区域:

(1) 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12张为宜。

(2) 新建或改建ICU应设置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条件许可时设置正压和负压单间病房各一个。

(3) 每张病床使用面积大于等于15㎡,床间距大于等于1m;单间病房使用面积大于等于18㎡。

(4) 温度应维持在22~25℃,湿度应维持在50%~60%。

7、 手卫生设施:

(1) 洗手设施应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纸,应尽量使用抗菌皂液。

(2) 洗手设施,单间每床一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3) 每张病床均应配备卫生手消毒剂。

8、 在人员流动通道上不应设空气吹淋室。

二、 环境管理

1、 基本要求

(1) 污染的环境,应先去污,彻底清洁,再消毒。

(2) 清洁工具应标识清楚、分区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清洗消毒人员应接受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培训。 (4) 清洗消毒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2、 空气

(1) 普通ICU 1) 保持空气清新,每天应开窗换气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2) 不建议对空气进行常规消毒。自然通风受限时,有人情况下应使用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情况下可选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2) 洁净ICU 1) 使用中应每日自检正负压1~2次,方法:在门缝处采用烟柱、飘带,观察其气流方向,

吸入烟雾的房间为负压。但精确的压差应采用仪器检测。 2) 使用中应每日监测温度、湿度1~2次。

3) 定期对空气细菌菌落总数进行监测,每季度不少于1次。

3、 墙面和门窗

定期使用清水湿式,保持清洁、干燥。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

4、 物体表面

应使用消毒剂对卫生间、污物处置间、洗手池等台面进行清洁消毒,每日至少一次。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

5、 地面

所有地面,包括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域等,应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每日至少2次。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污染时,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班不少于1次。

6、 不适宜的做法

(1) 在室内摆放干花和鲜花、盆栽植物 (2) 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

(3) 在入口处放置消毒剂的脚踏垫。 (4) 在门把手上缠绕喷洒消毒剂的织物。

三、 人员管理

1、 医务人员

(1) 应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生和护士,医生人数和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达到0.8:1和3:1以上。

(2) 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常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基本知识培训,工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等基本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

(3) 疑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腹泻等可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4) 上岗前应接种乙肝疫苗,每年宜注射流感疫苗。 (5) 进入工作区应着清洁的工作服、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2、 患者

(1) 经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与其他患者分开安置。

(2) 经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负压;条件受限时,单间普通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缓冲间。

(3) 经飞沫传播的感染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室,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缓冲间;条件受限时,病室与病区走廊之间应有实际屏障。

(4) 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应收治在单间病室;条件受限时,宜收治在相对独立的区域,病床间距大于等于1.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 探视人员

(1) 应以宣传栏、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向探视人员介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如手卫生、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2) 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探视,疑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腹泻等可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或为婴、幼儿童,以及在社区感染性疾病暴发期间应谢绝探视。

(3) 应指导探视人员探视前后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指导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

四、 ICU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 基本原则:

(1) 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除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后再消毒或灭菌。

(3) 各种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终末清洁消毒,使用中定期清洁消毒,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

(4)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处理。

(5) 应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首先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2、 呼吸机操作面板、监护仪面板、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等手频繁接触的各种仪器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不少于2次;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每班不少于1次。呼吸机外壳、监护仪外壳等非手频繁接触的各种仪器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不少于1次。

3、 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湿化罐、湿化瓶、咽喉镜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处理。

4、 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电筒、血管钳、剪刀等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一床一套,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至少1次。

5、 经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专人专用,条件受限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6、 床栏杆、床旁桌、门把手等患者周围物品表面应使用消毒剂擦拭,每日至少2次;有多重耐药菌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时,每班至少1次。护理站台面、病历夹、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每日擦拭清洁消毒至少1次。

第9篇: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医护人员进入工作区时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鞋,戴工作帽,外出时更换外出服及鞋。

2、医护人员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

3、严格探视制度,特殊情况需要探视时,只允许一人入室,入室应更衣、换鞋,时间不超过三分钟,患有感染性疾病患者不得进入。

4、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检查、治疗、护理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

(二)卫生保洁措施

1、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治疗区、监护区、污物处置区),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

2、室内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2-3次/日/30分钟),确保无尘、无蚊蝇。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日3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必要时随时消毒。

3、墙面、门窗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每日用清水或消毒液擦拭,如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卫生洁具应分室使用,用后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4、地面用清水湿式拖擦。如发生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时,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污染时,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5、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使用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每张病床旁须配备手消毒剂。

6、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三)消毒隔离措施

1、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特殊感染或有传染病的患者,应安置在隔离监护室,诊疗、护理器具固定专用,病人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2、各种设备、仪器等,应定期擦拭保持清洁,遇有污染时应及时消毒。

3、患者转出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床单位及所有物品必须更换和消毒。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吸痰管一用一更换;无菌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5、严格执行防护制度,在给病人进行吸痰等可能有喷溅的操作时,应做好防护。

6、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雾化吸入装置等器具应定时更换,一人一用,用后应先消毒再清洗,干燥后备用。

7、加强对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对动静脉导管置入部位的皮肤,每天用安尔碘或酒精消毒,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8、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病人,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便的细菌培养,当有感染流行时,应对ICU病人、接触者和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以便及时控制感染。

9、加强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如有特殊或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0、每月对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

11、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收集,日产日清。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