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孟子有感

2022-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孟子有感

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程—读数学课程标准有感—

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新课程教育将在全国铺开

了。新的数学课程与原数学课程有那些刁;同?新数学

课程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作者:徐宝样

第2篇:读《孟子》有感——国学《孟子》论文

国学经典导读

论文

题目:读《孟子》有感

姓名:

院系: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 学号:

读《孟子》有感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2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归顺而非霸天下,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爱人,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

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

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 3

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第3篇:我们向孟子学什么?

一要学孟子美好的社会理想。

同时代那 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能像孟子一样把黎民百姓看得高于“社稷”、“国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并不多见。作为那个时代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 一位不可多得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确代表那一时代的社会正义和民族良知。他周游列国途中所目睹的列国纷争、战火绵延、哀鸿遍野、生灵涂炭的残酷现实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一定时时折磨着他那颗善良而悲悯的心灵。胸怀天下、心系苍 生,并常常为此而心急如焚、食不甘味,而且不惜代价、不放过任何一次游说每一位国君的机会,竭力推行自己基于“民本思想”的仁政主张(或曰王道学说)—— 其言其行,虽难说感天动地,但的确可“与日月同辉”了。诗云“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其孟子之谓乎?

试看今日之众生,能怀“济苍生、安黎民”之鸿鹄大志者,天下还有几人?还有几人能时时处处心忧国家、 情牵百姓、忧天下之忧、乐民之所乐?如果一个民族,他的最年轻的、最有活力的组成成分——青年,竟都以“挣大钱、娶美女”为人生最高目标,这个民族还有什 么希望可言?连青年都如此现实、媚俗、自私、堕落,金钱至上、利益之上、享乐至上,或者甘于平庸、且以平庸为乐,那么“国将不国”绝非危言耸听!

虽说他所描绘的理想的社会蓝图,距今日之真正的民主社会尚有质的区别,但即便如此,我们的父老乡亲至今也未能完全过上那样一种“君民同乐、温饱无忧”的生活呀!

孟子的理想,就在当时也的确有不合时宜之处——国君听来也许不爱,但百姓听来肯定称快呀。不过,如果他的后代子孙不肖者,竟仅仅以此来嘲笑这位仁者兼智者迂腐、愚蠢、傻冒,那就不仅是古人心寒,更令今人绝望了!

二要学习孟子高尚的人格操守。

在我心中,孟子不仅是战国时代的美男子,更是那个时代的伟丈夫!他的爱憎分明,他的疾恶如仇,他的当仁不让,他的犀利深 刻,他的反对战争,他的蔑视强权,全都源于他的高尚的人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多么掷地有声!多么振聋发聩!多么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很多很多人灵魂深处的卑微、渺小甚至丑恶的镜 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底线嘛!假若人人如此,这人间得少却多少悲剧,增添多少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啊?可惜就是 这条起码的道德地线,也屡屡被相当多人的禽兽之行冲的七零八落、百孔千疮。不说推己及人了,单是不赡养老人、不抚养子女的,还少么?难道都是由于经济的贫困么?更是由于道德的贫困啊。同学们,你们可要牢牢守住这最后的做人底线啊!

三要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孟子的论辩艺术,真可谓炉火纯青。或居高临下,雄辩滔滔,理直气壮,势不可挡;或巧妙发问,灵活设喻,迂回包抄,请君入瓮。总能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为什么?原因首先在于他是一位思想家——其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其人格的高尚和强健,已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普通人,自然高屋建瓴,莫之能御;其次在于他又是一位大师级的语言艺术家,其深厚的语言修养和学识根底,令人很难望其项背。今天读来犹觉脍炙人口、酣畅淋漓。

同学们,在中学生作文普遍缺“钙”的今天,你能否从孟子那里汲取丰富的“营养”来滋润自己的思想和文章?诚如是,才不算数典忘祖;诚如是,方能写好那个大写的“人”字;诚如是,孟子无憾,中国无憾。

《孟子》成语、俗语集释

(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

(2)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篇》)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篇》)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篇》)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篇》)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篇》)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篇》)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不为己甚:“仲尼不为己甚者。” (《离娄篇》)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篇》)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篇》)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章》)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章》)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章》)释:如今行仁的人,好象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章》)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章》)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章》)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章》)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章》)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章》)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 (《尽心章》)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尚书》,不如无《尚书》。” (《尽心章》)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章》)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章》)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尽心章》)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第4篇:孟子的名言学过的

导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孟子的名言学过的,欢迎阅读参考。

孟子的名言学过的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的名言。”(离娄上)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离娄上)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名人名言大全《孟子的名言》。——孟子

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第5篇:读孟子有感

《孟子》读后感

——浅谈对大学生的启示专业:土木工程学生:张鲲鹏学号:090806

老师:王芹课程:周四 三四节课

小记:

初次接触《孟子》,是在高中之时,并没有多大感觉,只是把节选文段当作课文去学习,但是,当我听完百家讲坛后,发觉这本书是在蕴含着很深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于是开始读了,并且感到对之爱不释手。

正文:

爱读《孟子》,因为它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它吸引我的地方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我能不知不觉的领悟书中深意。

众所周知,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政治上战火连绵的乱世,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上百家争鸣的盛世。孟子便是生于这乱世,成于这盛世的一代大儒,而《孟子》就是这位大儒遗传给后人的巨大财富。

《孟子》大体上属于政治哲学,但又不限于此。孟子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进一步论及了经济、哲学、修养、教育等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这里我想说的是书中所蕴含的哲理,更具体的说,就是对我们大学生有用的道理。当然,它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以下是我的管锥之见。

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学习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学习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学习和休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

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学习,记住每一天,既是在学习,也是在生活,这样,即是是学习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学习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另外,我觉得《孟子》给我的最大收获在于他认为一时的兴亡是不足为怀的观点,认为只要尽力便可以了,至于成功与否,却不是可以指望的,所以也不要太刻意地去记较。因为这时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尽力去做了。在失败后一定不要抱怨,而是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次一定要把这个错误改正。而我们现在有的考生,考上了后欢天喜地,考不上的一些人便几天不吃饭,不睡觉,一直在抱怨,其实这种做法是错的,有可能还会生病,看过孟子后才知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好好的反思,反思自己错在哪,并加以改正不犯同样的错。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对我们的启迪作用不可小视。

例如,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就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是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

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学子谨记的是他认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品格是善良与诚实,而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浑身充满“浩然正气”的君子典范:“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便是孟子一生的最好概括。 孟子是一个自信的人。“人人有贵于己者。” 我们应该明白每个人自己身上都有值得尊贵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看低了,更不能自暴自弃,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我们肯定自己的人生,才能体会到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

千年飞逝,但是《孟子》及其所传承的智慧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每当我读的时候,仍然可以感觉到一种活着的力量在字里行间流淌,书中的文字散发着光芒,照亮了苍穹„„ 爱读孟子„„

第6篇:读《孟子》 有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人,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对我们有着深厚的影响,他的很多故事和寓言都化作了我们今天用的成语,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我高中时候很喜欢古诗词,经常写一些自娱自乐,其中的很多都源于生活。我不喜欢看书,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经历的,有感而发。 《孟子》这本书很具哲理,说实话,我不曾认真看完,他的哲理性确实很深刻。但我认为,改变不是靠看几本书就可以做到。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为王道。他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他不知道,统治阶级强大的野心和残忍之心。仁义的他,就是有再大的抱负,也没法实现。孟子的思想在理论上战胜了王者,但是他的自由却导致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这篇文章,思想深邃,善于用喻,说理畅达,长于论辩,气势磅礴。读来感觉有些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孟子喜欢走极端,经常顺着别人的意思说下去,然后让谬论不攻自破。

我们常说的“揠苗助长“,是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欲速则不达“的思想,他将此表述为”其进锐者其退速“。我们的成长不都是这样么?要懂得遵循规律,顺其自然;揠苗助长,必然失败。其次还要有一颗平常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好最坏打算,使自己面对失败不气馁,又不至于让成功冲昏了头脑。

孟子的有些说理偏离现实,这只不过他的仁政思想而已。比如“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难以实现的。

在修养方面,孟子提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此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要“舍生取义”,提出了要养浩然之气,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提出了“生于优患死于安乐”,要自觉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等极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人无完人,因此孟子的思想也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书中有益的理论,指导我们未知的人生。

第7篇:教师读《孟子》有感

春日读《孟子》有感

温柔的朝霞披洒在东西小路上,七点半的它格外热闹,同事们三五成伴的向学校走去,或忙碌,或充实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春日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也许是刚从悲伤灰蒙的冬天中恢复过来,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总是让人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动力。忙碌完当日的工作后,老师们就在自己的一方办公桌上阅读起《孟子》,尽管有些老师并不是自愿的,但春天的魔力总是驱使你不停地学习,自然而然的就会从中得出很多更让人有动力的东西。而这里面对我思考最深刻的无疑是关于孝、仁、义。

虽然孟子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但孟子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在千年来一直做为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讲“大孝终身慕父母”,要终身爱父母、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善待父母,谈何仁义礼智,孝顺父母不仅仅要养体,供其物质;还要养志,给他们精神享受。

仁,我理解就是要心怀爱,慈悲为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面对同事要“仁”,面对学生更要“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内心很敏感,离开自己的父母,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依靠的人,我一直觉得对待十几岁的孩子不能太过慈爱,但也不能太严厉,要严慈并济,怎么把握这个度,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学生相处时心怀“仁”爱了。

义,是《孟子》一书关键词之一,书中多次提到义,孟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也反驳告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结合实际,我的理解义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古代兄弟之义,如舜对其弟象的宽恤,桃源三结义,这一点今天的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其二,道理,正道的意思。如舍生取义,大义灭亲等。其三,表示责任、义务、做事尽心尽力的意思,如义不容辞。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孟子》一书的收获是多方位的,绝不仅仅是孟子书中的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收获了许多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教书育人知识、价值观知识等等,而我在与孩子相处时,脑海中也总是浮现出《孟子》中的话,这无时无刻不在提示着我该怎么做。

上一篇:教如何写好作文下一篇:物业公司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