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心得

2022-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孟子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四月二十七日,我随达县教育系统的领导和老师们一同前往成都,参加“教育发现杯”全国高效课堂(成都)课博会。四月的成都,天气是火辣辣的热,参会领导和老师们的心情也如天气一样异常兴奋,我就更不用说心中的这份期待了。有了这份热切的期盼,那两天半的时间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飞快的度过了,欣赏专家们的渊博学识,感叹专家们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几十位名师的现场献课和指导、解疑释惑,更是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受益匪浅。下面我把这两天我印象最深的报告和课堂观摩做一个小小的回顾,总结。

一、专家的引领,我们的成长

1、“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杜郎口中学

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一身正气,以身作则,还学校正气、正义,强调领导的资格、风格、人格和品格。试想:每年一千多节课的听课是何等的不可思议?当校长还亲自担任班主任是对教育何等的热爱?学校管理小到一颗螺丝钉,一个馒头,一两个学生。那是何等的精细?学校没有规章制度,他的“用眼睛思考,用脑子做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管理办法得到与会同行的一致赞同。杜郎口中学的办学思想,改革理念,我想仅仅凭我们一两天的学习,是怎么也理解不透的。为了能更全面的学习他们的经念,我特地还买了一本李炳亭专家所著的《杜郎口旋风》,以方便自己学习,更想把这种教育思想带回南坝小学,让我们这个集体也至少能感受到外面教育同行们对课改的努力以及他们努力的方向,以争取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哪怕有一丝丝的改变,我们的学生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我们也倍感欣慰。

2、“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武侯实验中学

踏进武侯实验中学的大门,迎面扑来的是一种现代化教育的气息:气派的教学楼,标准的塑胶运动场,一流的学生公寓,现代化的图书馆、室内体育馆,干净的学生食堂。校长李镇西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报告《做幸福教师,留温馨记忆》无不渗透着学校管理和教育的人文情怀,他站在教育家的高度把校训定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强调在孩子们的学生时代,老师有责任给所有学生的未来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的记忆。他认为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示范,(向老师看齐),最好的管理莫过于感染。他从教多年,哪怕是现在当校长,他也从来都是班主任(现在是高中三个班的副班主任)。

在他的引领下,武侯实验中学的图书可以是开放式管理,课堂也完全参照杜郎口中学一样拆除了讲台,学生的感悟能和名人名言一同镌刻在铜牌上供其他学习,教室的窗台下张贴着学生各式各样的海报。整个校园没有一处不是时刻在彰显着学生的自信,老师的幸福。

领导的全力倾注和老师的细心呵护也许就是武侯实验中学学生的最大幸福吧!

3、从”狂人”的“狂语”中感悟教育的真谛

李炳亭专家、“高效课堂”山东片区首席记者,他妻子曾打趣地问他:“离了你,地球不会转吗?”而他却说:“离了我地球照样会转,但是我不放心”。一句趣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就是这样一个“狂人”,对教育却有着他独特的思考,他认为教育的问题就是课堂的问题,课堂如何高效,如何减负?他连问三个问题:1、学习何时成为负担的?2、减负是减量吗?网吧游戏是否需要减负?(不是量的增减,而是下功夫如何增趣)3、教师需要减负吗?教师是董存瑞吗?(学生老师两败俱伤,教得累,学得累),他强调没有教师的解放岂有学生的解放?更强调让一个人呆在一个不成长不进步的环境里,就是最大的野蛮和假慈悲。学生的生命就是由许多个45分钟组成的,做教师的就是要为学生的生命负责,这是为人师最基本的职责。他极力推行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改革,坚持认为凡是学习发生的地方都叫课堂,凡是学生的需要都是课程,一切课程都需要服从儿童的需要。他倡导高效课堂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总之一句话:信仰学生。他的一分钟学会课改,我认为还是有较强的操作性:(把上课比喻成开车)1、点火,发动汽车(意在老师就是一个点火者,要充分的激励学生);2、起步(按照流程要求操作,组织自学、对学、群学);3、抓住方向盘(围绕导学案和目标展开课堂活动);4、踩刹车(总结反馈)。

听了他的报告,我深深地感到:教学确实需要反思和方法的总结。如果我们自己不去想怎么做,那么别人总结的方法我们何尚又不可用呢?

4、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孩子们幸福的成长

山东昌乐二中的生气和活力简直让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无处遁形:他校每期进行65公里拉练(老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第二天总结汇报,然后资料整理编册),每位学生学会一样乐器(定期和国外友好学校联谊演出),学校有自己的美食节、读书节,蔬菜种植大棚,春秋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太多了,数不盛数。

就是这样一所好学校,他们的校长却还是认为他们的教育活动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在共同成长”。所以我想只要我们自己努力了,尽力了,也就无悔了!但是我们是否努力过,尽力过呢?

二、畅游课堂超市 ,领略别样风采

你们也许是第一次听说“课堂超市”吧?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形式的课堂观摩活动。一天的时间里组委会一共安排了77节观摩课,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学科都有,每个时段上课的教室全开放,你可以在这个教室听这节语文课的引入部分,然后你又可以出来到其他教室听数学或英语等,每个教室没有讲台,学生全是六人一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不用举手发言,只要你与讲解的同学有不同看法,就可以站起来进行反驳,直到谁把谁说服为止。老师站在一旁有时就像一个旁观者,看着听着学生与学生的辩论。在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课堂上,其实每个学生都是老师,他们想着,说着,听着,有时还动手操作,每个学生只要你想说都有机会上台(讲解得好的学生还会获得其他同学的掌声)。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重难点,在学生的争辩中绝大部分学生是掌握了的,(这一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积极地动脑思考)。高效课堂的反馈也很有特色: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黑板边站不下,你还可以在地板上写。(武侯实验中学的操场边还有专门供学生练粉笔字的小格子地板)我们所观摩的课完全不同于我们平时的课堂,课堂形式变了,老师的角色变了,学生真正动起来了。那这种模式的教学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吗?这也是杜郎口中学刚开始推行“高效课堂”之初所有家长的担心,十年过去了,现在全国积极推行这种典型的教学模式,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试想:学生爱学了,乐学了,成绩会下降吗?

三、现实思考

1、我们所观摩的课堂,都是四五十人的相对小班教学,学生人数少,老师自然好操作一些,每个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机会自然也就多一些。

2、面对课改畏手畏脚,放不开。

3、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先做合格的老师,再争做课改的带头兵。

作者:柏江

第2篇:“营改增”学习心得

[摘要]实施“营改增”是国家“十二五”税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安排,此项改革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我国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所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问题。在新形势下,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惯例,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营改增”的必要性;“营改增”的重大意义

[

1前言

5月27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规定自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试点工作。笔者结合自己最近两个月的学习和体会,对“营改增”的相关文件和实例做了一些思考,形成了以下的学习笔记,望和同行共同学习。

2“营改增”的必要性

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二者分立并行。其中,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这种税制安排适应1994年税制改革时的经济体制和税收征管能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划分日渐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具体表现为:

第一,从税制完善性的角度看,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在现行税制中增值税征税范围较狭窄,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被打断,中性效应便大打折扣。

第二,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将我国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本次增值额,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全部的营业额,且无法抵扣。如果一件商品由生产者流通到最终消费者的中间次数越多,则按营业税方式(上次转移的成本)重复征收的次数就越多,消费者负担的税负成本越多。不可避免地会使企业为避免重复征税而倾向于“小而全”、“大而全”模式,进而扭曲企业在竞争中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同时,出口适用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由于我国服务业适用营业税,在出口时无法退税,导致服务含税出口,导致我国的服务出口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三,从税收征管角度看,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税收征管也面临着新的难题。比如,二者越来越难以清晰界定,是适用增值税还是营业税的难题也就随之产生。

实施“营改增”是国家“十二五”税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安排,此项改革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我国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所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问题。为深化产业分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优化税收结构、降低企业税收成本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可以说,这是继增值税转型税改后,我国税制改革历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在新形势下,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惯例,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3当前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当前营改增试点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不包括铁路运输)、部分现代服务业(简称营改增“1+7”)。“1”指交通运输业,包括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和管道运输服务;“7”则代表目前纳入营改增试点改革的现代服务业的七个行业:

(1)研发和技术服务,包括研发服务、技术转让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工程勘察勘探服务。

(2)信息技术服务,包括软件服务、电路设计及测试服务、信息系统服务和业务流程管理服务。

(3)文化创意服务,包括设计服务、商标著作权转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广告服务和会议展览服务。

(4)物流辅助服务,包括航空服务、港口码头服务、货运客运场站服务、打捞救助服务、货物运输代理服务、代理报关服务、仓储服务和装卸搬运服务。

(5)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包括有形动产融资租赁和有形动产经营性租赁。

(6)鉴证咨询服务,包括认证服务、鉴证服务和咨询服务。

(7)广播影视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的制作服务、发行服务和播映(含放映)服务。

营改增后按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管理,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为: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税率为17%;提供交通运输业服务,税率为11%;提供现代服务业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除外),税率为6%;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应税服务,税率为零(如: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

一般纳税人按照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计算缴纳增值税,其所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等所含进项税金可以抵扣,但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增值税扣税凭证,是指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农产品销售发票、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和通用缴款书)。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未超过500万元的,为小规模纳税人,按照销售额和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4营业税改增值税的重大意义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带来经济发展方面的变化。

第一,企业税收负担的变化。原增值税纳税人向“营改增”纳税人购买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可以得到抵扣,税负得以下降。在“营改增”纳税人中,小规模纳税人由于3%征收率的降低以及增值税价外税特征导致的税基缩小,税负得以下降;部分一般纳税人由于增值税的先进计税方法及11%和6%两档低税率,税负得以下降;部分一般纳税人则由于制度和自身业务等因素,税负相对增加,有待于通过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化。原增值税主要适用于第二产业,原营业税主要适用于第三产业。“营改增”统一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税收制度,平衡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税收负担,特别是解决了第三产业重叠征税问题,将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对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带来财政税收体制方面的变化。

第一,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关系的变化。营业税主要是地方税,增值税主要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营改增”后,需要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第二,税收征收管理体制的变化。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营业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营改增”后,需要重新整合税收征收管理体系,推进税收征收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田亮,蔡志伟.有关我国“营改增”政策颁布及其影响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3(28).

[2]王立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2(40).

[3]高培勇.多重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布局下的中国结构性减税[J].中国市场,2012(50).

[4]王学交,缴益林.“营改增”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关系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3(28).

[作者简介]李今(1977—),女,吉林梨树人,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类财政税收。

作者:李今

第3篇: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师德观必定反映出其不同的时代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人们应从时代特点看待教师形象,清楚的理解师德的内涵,对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次学习“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活动,使我认识到:它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教学好、服务好、师德好,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活动的重点是:弘扬“一种精神”:深入贯彻领会“忠于使命、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创新争先”的时代内涵,要求我们勇敢面对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转变干部教师的作风为抓手,坚持“认真扎实、务实创新”的工作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解难题,狠抓任务落实,在务实创新中提升工作层次和水平,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活动要求突出“三项重点”:一是把转变行政部门的工作作风作为重点,行政领导要增强工作主动性,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虚心听取学生和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钻研管理业务,做到以身作则,努力做到管理得力、得法,工作不拖拉。二是把转变教职工对学生和家长的态度作为重点:全体教职工要做到和蔼对待每一位学生,热情、耐心与每一位家长交流,做到事不分大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周到服务,真心实意为学生发展着想,为家长排忧解难。三是把转变后勤人员的工作作风作为重点,后勤人员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观念,配合教师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为学生做好生活服务,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本次活动要求解决“四个突出问题:”一要坚决杜绝教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二要杜绝不备课进课堂、课堂上随便讲、酒后进课堂的行为:三要坚决杜绝有偿家教的行为,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务,向学生推销学习资料及其其它商品等行为:四要坚决杜绝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中,话难听、脸难看,指责、训斥学生家长的行为。工作中要形成“严、细、实、活、新”五字作风:“严”就是要对自己、对学生严格要求,工作上要严谨:“细”就是要求从细节入手,细致入微地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实”就是工作要务实,不打折扣地落实好学校布置的工作任务;“活”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充满激情;“新”就是创新管理,主动工作,不断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师德也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教师理应是思想好、行为端、知书达理、礼让三先、谦和恭顺:教师的言行举止,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是社会的表率和楷模。而当他们与教师发生争执时,他们可以骂脏话、说粗话,甚至可以大打出手,而教师不行,他们动辄会说:“哼,还是当老师的。”用一种有色眼睛看待教师。说到这儿,自然就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团场大面积种植棉花,一到棉花采摘阶段,上至八旬老人,小到十岁的小学生,个个争先,人人上阵,那叫一个忙呀!可惜那年我带着四年级学生一上阵,就遇上了一个刁蛮的户主,为了少些麻烦,我们要求学生做到:质量第一。但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户主就是不领情。特别是在过秤时,户主更是百般苛刻。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派人参与过秤,采取寸草必争、寸土不让。

六年后又到了拾花的季节,我们又一次不期而遇,可这次我们之间的合作默契了许多,没了之前的吵闹,多了些许理解。在拾完花退出地的那天,女户主破天荒地给我鞠了一躬,连说:“谢谢啦!谢谢你们的帮助,要没有你们,我们真不知该怎么办呢?真的多谢啦!”想想也是的,那年劳力那么紧张,很多承包户都找不到拾花的人,要是没有我们,还真不知她咋办呢?最后,她笑着打了我一拳,我也微笑着捣了她一捶。然后我们哈哈大笑,我还打趣说:“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不打不相识呀。”“以后还叫不叫我们来拾?”她的头像鸡叨食般不住地点着,连说:“叫拾,叫拾。”哈哈哈……就这样,那一刻笑声、欢呼声回荡在棉田上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首先,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由精品学习网提供!

再则,要求教师热爱学生。“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在一本书刊上,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节自习课上,一名教师因辅导学生练习,故托堂几分钟。这时,外面起了雨,某学生讲台放了一张条:“你耽误了我们放学时间”。教师见后,并无不满,而是公开向学生道歉,并把自己的伞、雨衣送给同学们。教师的素质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上,如上述教师无爱生之心,恐怕很难让学生敬服、理解,以至于对以后的上课状态、心理反应和师生沟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师德的另一体现是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社会重任。

上述几点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行为品质。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知道教书而不知道育人,那么,只能称其为“教书匠”,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是空有其名。由此看来,“德”是赋予人灵魂的基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管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通过自己的表率、模范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我对《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了一些具体的了解,使我懂得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性,并约束与规范了我日常的教学行为,努力做一个懂法、守法、护法的人民教师。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学习,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思维天真,好动,好闹,工作烦燥之时,我会不自觉地把学生的这种习惯当成“不懂事”,事后想来,这样的我是不应该的,事实上,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和要求,优秀的学生人人喜爱,然而调皮的学生也并非一无是处。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副“放大镜”的眼去寻找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点”带面促进学生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沉下心来,静下心来去教育每位学生,要学会用优秀教师的品质激励自己。和优秀教师相比,我目前的思想境界还要不断提高。在教学方面首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改变师道尊严的旧观念,使自己的教育深受学生喜爱,家长认可,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总体而言,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学习中,先进教师的精神和行为荡涤了我的心灵,激励了我教书育人的热情,也警示了我工作中的不足,更让我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所在,即工作是快乐的,奉献是幸福的!

作者:吕辉

第4篇:学习《孟子》心得体会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是儒家经典著作。通过阅读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读后收获颇丰。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

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儒家思想,我们一定好好阅读,提升境界。

第5篇: 学习《孟子》有感

学习《<孟子>讲读》有感

我喜欢国学,认为凡中华之子都需要学习点国学知识,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能达到一种自我修养,更或是把其发扬光大;我喜欢主张推行仁政的孟子,孟子的辩才无懈可击,他的思想更是精微深刻,而辩才与思想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气势,则为古今罕见。这学期有幸选到蒋老师的《<孟子>讲读》,这给了我一个更加深刻了解孟子本人,通晓他的人生,感悟他的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韩愈《送王埙秀才序》。我很是同意这个观点。另外杨时在《龟山集》卷十二“语录”三中有提到:“《孟子》一部书,只是要正人心,叫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欲君心之非,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直说冲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虽然独尊儒家思想的时代已经不再,但是儒家文化还在影响着我们,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好也还是起到一定影响的。

我们都知道《孟子》全书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孟子的使命感,他的社会理想;听他述说人性,谈内省;看他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定义的勇敢;感受它的修养······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但是很多人都会觉得孟子说的是“性本善”,事实上孟子说的是人性可以为善,但并非“性本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人性之所以成立,区别于动物而言,人有同情心,但是人性很复杂,包揽了不同的层面。认为“性本善”的人夸大了“恻隐之心”的主观能动性,想与行动往往是不能一致的,未必人人都会付出行动,未必人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付诸行动。“性本善”事实上也是一个个人的修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情感能力,我们不能将人性简单化。我觉得“性本善”要自幼培养,推己及人,从小到大,如果人人都向善,那么世界就是“善”的了。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思想,也在于他教会人们的智慧。他教人们学会“内省”,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常人者,以其存心也。”;他教人们“与人为善”,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服人者,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也教人们“勇敢”。他所说的的勇敢并不是我们常人所想的一般的鲁莽的勇敢,孟子之所谓勇敢者更多是在于自己战胜自己。自己的内心才是自己真正的敌人,真正的勇,是心志的坚定,自我的认定,就是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傅雷也说:“在你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必得先战胜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他还教人们要孝道,要忠厚······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要过去了,在这个课堂上我学会了很多没也有很多感慨、感悟,虽然我对孟子的理解还不是很深,解析的还是不够透彻,我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我想对于国学,对于孟子的学习我是不会停止的,同时也感谢蒋老师这学期精彩,透彻的课程讲解。

农学***

学号:*************

2013.12.12

第6篇:读《孟子》心得

《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 :孟子一书无所不包 , 天地万物、 仁义道德、 人命祸福 ,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 ,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他的语言风格干净有力、滔滔不绝、极富雄辩。他所讲的内容多为严肃的内容,不过他生动的行文,让人读起忍俊不禁。想起个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庄暴哪里知道齐宣王喜欢音乐,他见到齐宣王后就问:“我听庄暴说大王爱好音乐,有没有呢?”齐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讲大道理,便“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还说过:国君与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他希望“仁政”统一天下,反对兼并战争。在经济上,发展“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每家要有最起码的生产资料;要“无夺农时”,要保证农民有劳动时间;要“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

儒家的思想原则是向善,而“性善”这个词也在《孟子》里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的用语是学生的综合记载,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第二次也是出于学生之口,公都子问:“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常说:孝悌、孝悌忠信、仁义忠信、仁义礼智,他认为孝悌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善的开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把对老人的尊重作为实现其理想的王道政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他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即不只是敬养一己之父母,而且还要尊重别人的父母、所有的老人、长者;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同时也慈爱别人的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下可运于掌”。 还有从孟子所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以看出。

孝是孟子“仁政”主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之一。孟子对孔子孝论的提升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今天,弘扬孝与尊老传统,从而促进家庭和睦,保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他所推崇的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便直接把“仁”和“善”联系到一起。他认为善行必须出于真诚。 “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我觉得孟子的这一观点对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性本善的先天品德出发,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去发现人们思想中的“善”,用富有道德意义的教育内容去感化教育对象,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之所以喜欢孟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着大丈夫精神,那种浩然之气是儒家特有的,正是因为他修炼了内心,就会觉得心安理得,于是就充满了正义的力量,做了好事,做久了内心就会觉得充实吧。

坚持自己的志向是孟子培养浩然之气的一个表现。孟子有一段著名的文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把生活上的一切挫折,都列为修养心志的方法,越立于厄境,越能锻铸自己之精神。在面对外在的诱惑时,在面对失败、身体的痛楚时,个人需要紧紧抓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原有的志向而不变,所以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和诱惑,都不能够干扰、影响自己的志向。

这有个例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在孟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片段。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孟子在面对君王时的凛然正气。他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见解,敢于批驳诸侯王的暴政和不仁不义。孟子,是个真人,敢于说真话的人。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坦诚,率真,对统治者的批判更犀利,更不留情面。我感觉,孟子有豪侠之气。他自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正是孟子更亲近庶人民众,所以,他才会最终发展为那种崇高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之前,还没有人敢“颠覆”君位“至高无上”的传统。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仰望孟子这样的先贤,也怀念鲁迅、巴金等作家学者,他们都是敢说真话,敢于直面现实的伟人!只有这样的人多了,社会才会兴旺发达啊!

读懂孟子就会发现,《孟子》一书在现在社会最有益处的就是告诉我们。人应该要有主观,一定要有原则性,不可随波逐流。应该向着正义,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屈服一步。让我们懂得,人不一定要地位尊贵,富有,但是一定要活的有尊严,尊严就是我们坚守着正义得来的。

读过《孟子》已经好久了,但他传播仁义礼智、心系万民忧乐、文章浩然之气、人格配王者之师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

第7篇:《孟子》心得体会

王海英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心得体会

第8篇:孟子读书心得笔记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孟子读书心得笔记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书心得笔记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心得笔记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第9篇:读《孟子》心得体会

周爱华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最近,我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