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孟子

2023-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感悟孟子

再读《孟子》感悟范文

国学大师钱穆在《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里写道:“我想举的第一部书是《论语》。倘使要找一部比《论语》更重要,可以用来了解中国文化,又是人人可读的,我想这不容易,在中国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读《论语》。既然要读《论语》,便连带要读《孟子》。讲孔子讲得最好的,莫过于孟子。读了《论语》有不懂,再读孟子,容易帮我们懂孔子。”

小时候,耳濡目染的便是“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的故事,因此更喜欢读《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致力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思想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他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民心向背关乎国家的治乱兴亡,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也因此,《汉书》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形成了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形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一方面他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他认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孟子的另一个哲学思想是“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孟子一方面主张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孟子》七篇,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历史文化中。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我固执地认为,那个以秦人言秦事“为民请命”的家乡先贤苟好善之名便是出自于《告子章句下·好善足以治天下》。苟好善(1585-1639),字若诚,别号海来,醴泉(今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仪门村苟家人,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授潞安府长治县令,严明执法,勤政爱民,“察有不便于民者,身先罢除之”。1628年以“丁父忧去任”,百姓遮道攀留,车滞不得发,后仍立祠祀之。服满改令南阳。1634年由知县擢升为御史,有《恤民疏》,言:“秦民不可终弃”;又奏《缓征疏》,痛切苛捐杂税太多,大声疾呼:“竭泽而渔,非不得鱼,将无鱼。”1639年出知济南府,抗清兵侵袭,壮烈殉国,明室赠太仆寺卿。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继承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和文明积淀,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民胞物与的胸襟,多读书,读好书,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为复兴中华文化增砖添瓦。

第2篇:读《孟子》感悟500字

千年的岁月,转瞬即逝,时间的车轮依旧向前滚动,无数的英雄豪杰,峥嵘岁月已成往昔,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已化作尘土。人,匆匆的来到这世上,又匆匆离去,或许留下了些什么,又或许是赤裸课而来,又赤裸而去。幸运的是,孟老夫子有先见之明,留下了《孟子》一书,让我们得以看到他一生的精神财富。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建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已是势在必行。于是孟子顺应了时代变化,提出性善、仁政、王道一系列思想,从而维护了儒家发展,“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孟子的顺变是儒家思想兴起的重要因素。

他心中的仁政,大同,实在太过遥远。他也对诸侯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就像一杆称,左边千斤,右边无物,千斤固然必胜无误,可能不能提起,也是个问题。事实上,他也并没有提起。即使他花了半生的时间,千斤之物也丝毫不为之撼动。

可纵使在颠沛流离,终其一生,为理想而赴的征程也未断过,纵使理想之船已经搁浅,然而心中的夙愿也从未变过,纵使时代使然,为了权势名利,用悖逆理想的方式换所谓理想的人太多,不胜枚举,他依旧无怨无悔,其灵魂纵使落地,也必铮铮有声。

现如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是初心易得,难以始终,到处充斥着纸醉金迷,何时可以为一场夙愿与理想的征程呢?

第3篇:孟子的名言及感悟

导语: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文字与智慧常常使人受益匪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便是如此。如下便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孟子的名言及感悟,欢迎阅读。

一、仁者无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赏析】孟子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对国内能通过推广仁德来使百姓安定,对外以至仁伐不仁,决不至于让血流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起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能修养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对国家来说,奉行仁政,对内对外都能成功治理。孟子讲的治国之道是要统治者努力推行仁政,以德治国,反对刑罚杀戮。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释义】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孟子认为有仁德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当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广到天下,这样就是推行仁政,由类似尊老爱幼的仁德美善出发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三、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赏析】这是孟子与邹穆公一段对话中的一句。当时,邹国与鲁国边境发生械斗。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地方官员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对这些可恶的百姓,要杀呢,杀不尽;不杀呢,这种瞪着眼睛看长官战死而不去救助的行为,太可恨了。你说怎么办?”孟子回答说:“灾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饿死在沟边路边,青壮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几千人,而你的粮仓里、府库里却装得满满的。地方官员却没有一个来向你汇报,对老百姓这种严重饥荒情况,还说形势大好。这些地方官员的行为,就叫做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忍呀!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人民在危难时得不到官府的救济,现在才有报复的机会。所以只要你行仁政,关爱百姓,百姓自会爱护他们的长官,而愿为之效死了。”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是个胸怀宽广的大儒。他长期周游列国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要在天下实行仁政,要统治者保民爱民,与民同乐,实现天下统一。《孟子·公孙丑下》里记载他的话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正是有这种心胸,他才能对推行仁政孜孜不倦,即使身处厄运困境,也不改变志向理想。

五、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释义】(圣人)出自于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出于众人。

【赏析】这是孟子对孔子的崇高礼赞。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伟大)于孔子也”。并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六、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当今之世(如果要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能做到,还能有谁呢?

【赏析】这是孟子的宏伟抱负及自信之语。孔孟二人均有治世忧道的心情,孟子更多次明确自己迫切希望参与治理天下国家的抱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他独特的历史观。他认为从周文王、武王开国距今已七百多年了,应该有圣王出现,而自己能当“名世”之士,作伊尹、姜太公一类的人。所以他说:当前,如果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那也就算了;如果天意想使天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七、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社会有分工,)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

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被别人管理。

【赏析】这是孟子批判农家学说的话。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主张“贤者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国君及在上位的人应当同农民一道种田,才能吃饭;自己煮饭,同时管理国事。

孟子反对这种观点,揭露了这种观点的许多荒谬可笑之处,阐明其事实上的不可能,从而正面阐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身在威势武力之下也绝不卑躬屈膝,有违道义,这样才可算作大丈夫。

【赏析】一个人只有坚持自己的追求,坚持修养仁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目标,恒心恒德,才算是大丈夫。富贵也好,贫贱也罢,都不能改变理想和节操,这才是大丈夫。

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赏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违背了这些要求和规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顺应这些规则,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工匠不使用圆规矩尺,他就不能很好地画出自己想要的图形。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句哲言现在已经转化为成语了,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十、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释义】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赏析】孟子认为,开口闭口都非议“礼”和“义”的人,就是所谓的自暴;自身不能坚守“仁”的信念、遵循“义”的规范,就是所说的自弃。这个提法和我们今天的“自暴自弃”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脱离与理想、志向、情趣的关系。

十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释义】人们的共同缺点就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赏析】一个人应该性格内敛、品德谦虚才好。爱好仁德的人,有志于修养德行的人,绝不会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而那种目光短浅的人,他们只要有一丁点收获,就开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孟子对这种人非常不满,极力讽刺他们。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们努力学习,昼夜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唯善是从,谦虚谨慎。孟子对他们这一类人是崇敬的。

十二、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出处】《孟子·离娄下》

【释义】爱说别人的坏话,该知道有什么样的坏结果吧?

【赏析】这是孟子告诫人言人之恶,必遗后患的道理。就常情而论,一个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欢别人背后议论的,报复就是必然的了。庄子说:“灾人者,人必反灾之。”就是这个道理。

十三、友也者,友其德也。

【出处】《孟子·万章下》

【释义】交友啊,是结交他的好品德。

【赏析】这是孟子的话。他认为交友之道,贵在结交其德。因此交友时就不应考虑对方的权势,而应该考虑对方的品德,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古人认为朋友是五伦之一,是家庭之外重要的人际关系。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所以古人讲“以友辅仁”,是说朋友是来辅助自己的仁德的。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子而不叫僭越。

十四、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

【释义】(即使有天下最易生长的东西)只有一天曝晒它,却有十天冷冻它(也不能生长的了)。

【赏析】孟子告诫人不论进德修业,均需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绝不能时作时辍,甚至一作十辍,一进十退,亦即俗谚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工作时间少,而嬉游、闲散日子多,如果这样,必将一事无成。

十五、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释义】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那就放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牺牲生命而求取正义。

【赏析】君子一切以仁义为指归,只有仁义道德才能让他真正动心。所以,在危及道义的时候,君子舍生取义。生命对于道义而言微不足道,失去了仁德,失去了真善美,失去了正义,生命只不过是臭皮囊,是行尸走肉,一点意义都没有。故而,在生死义利之间如何取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之高下,确实应该慎重。

十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去。

【赏析】这是孟子的名言。他认为就个人来讲,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就国家来讲,国内若无尽忠竭智的辅弼大臣,国外又无敌国外患可担心,只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难将至,则国恒亡。由此可见,忧患意识强而又能艰苦奋斗,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壮大;而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就会导致衰亡。这便是历史的演变法则。

十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

【释义】得到天下有美好才德的青年,而教育他们成才,这是人生的第三种乐趣。

【赏析】孟子所说的“三乐”,是指“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种乐趣,均是“为人之乐”:一为天伦之乐,一为做有“一身正气”之人之乐,一为做人师之乐。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为人师之乐,更是人生中一种深层次的快乐。他认为君子的这三种人生乐趣,超过于称王于天下的乐趣。

十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困厄不得志时就独自修炼保全好自己,显贵得意时就使天下都得到好处。

【赏析】这是传统儒家的修身思想。历史上,中国的士大夫经常以此自励,要求从自己做起,努力寻求内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而弘扬仁义于天下,使天下人受益。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熠熠闪光的人格,引领着新时代的读书人去寻求人格的完善。

十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赏析】这句话中的“书”,今天已经变得广泛起来,并不专指《尚书》。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求其中的真义,为了给现实人生服务。如果完全相信书上讲的,让书牵着鼻子走,成了书的奴隶,成了“读死书”。所以,读书不仅要能读进书里去,还要能读到书外来,要理论联系实际。

十、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释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爱之心和人合起来说,便成为做人之道。

【赏析】孟子在这里把仁爱之心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仁与不仁之分。他指出“仁”,是人的本心。所以“仁”,是为人而存在,人,离开了“仁”,便近于禽兽;反之,仁,也非人不能实行和体现。因此,仁与人合而言之,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孔孟学说的目的,不外修己治人,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个人说,要作仁人志士;就治国说,要行仁政,即德政,这一切都以“仁”为基础,并弘扬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第4篇:孟子《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译

《孟子欲休妻》是一篇关于礼仪的文言文,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孟子《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原文

“孟子妻独居,踞①,孟子入户②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③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④,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⑤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注释

①踞:箕踞,坐时伸开两腿,像个簸箕,这里指坐相不好。

②户:此处指内室。

③去:除去,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

④堂:正屋,客厅。

⑤燕私:闲居休息。

⑥亲:亲自。

⑦备:准备。

⑧责:责备。

⑨请:请允许我。

⑩孰:谁。

文学常识

(1)说古代的坐姿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姬姓贵族孟孙氏

孟共仲(孟恭仲)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ang)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第5篇:初中50篇:《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 …

1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中46篇] 2010届高考初中古诗文背诵篇目 [ 46篇 ]

1《论语》十则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孟子《鱼我所欲也》 4《左传·曹刿论战》

5诸葛亮《出师表》

6陶潜《桃花源记》 7郦道元《三峡》

8刘禹锡《陋室铭》

9范仲淹《岳阳楼记》 10欧阳修《醉翁亭记》

1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周敦颐《爱莲说》 1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以上文言文13篇)

14《诗经·关雎》

15《诗经·蒹葭》

16曹操《观沧海》 17陶潜《饮酒》

1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王湾《次北固山下》 20王维《使至塞上》

2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2李白《行路难》

23杜甫《望岳》

24杜甫《春望》

2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8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9白居易《观刈麦》

30李贺《雁门太守行》

31杜牧《赤壁》 32杜牧《泊秦淮》

33李商隐《夜雨寄北èīǒò》

34李商隐《无题》 35李煜《相见欢》

36范仲淹《渔家傲》

37晏殊《浣溪沙》 38王安石《登飞来峰》

39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0苏轼《水调歌头》 41陆游《游山西村》

42辛弃疾《破阵子》

43文天祥《过零丁洋》 4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5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6龚自珍《己亥杂诗》

(以上诗词曲33首)

1.《 论 语 》 十 则 《论语》(七年级上 第2单元 第10课 P44)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yuè○,“悦”的古字,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发怒,动),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xǐng,检查,自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dà○i,有危害而无所..收获)。” (《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女“同“汝” rǔ, 你,代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zhì“知”通“智”,智慧) (《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hóng yì刚强,勇毅,形容词),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

2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中46篇]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九年级下 第5单元 第18课 P157) 舜发于畎亩(田间,田地。畎quǎn,田间的水沟)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违逆,不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曾,通“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常常犯错误)然后能改;困于心衡(通“横”,阻塞,不顺)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ì,通“弼”,辅佐),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鱼我所欲也 《 孟子·告子上》(九年级下 第5单元 第19课 P160)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通“避”,躲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用肉或菜调制的带汁的食品),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用脚踢)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得”通“德”,恩.德,恩惠,此为感激意)我与(“与”通“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yǐ,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4.曹刿(guì )论战 《左传》(九年级下 第6单元 第21课 P170)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bǐ,鄙陋,见识短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丝织品的总称),弗敢加(增加数量,虚报)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信服,信任),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chá...明察,看得清),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倒伏),故逐之。” .

3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中46篇] (09年已考) 5.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九年级上 第6单元 第24课 P199)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桃 花 源 记 (晋)陶渊明(八年级上 第5单元 第21课 P16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沿着)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儿童下垂的.短发),并怡然(愉悦安适的样子。怡yí)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同乡人,邑yì)来此绝境,不复..

4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中46篇]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怅恨,叹惜,此为惊讶意)。余人各复延(迎接,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时的)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到,往,引申为访问,拜访意)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7.三峡 (北魏)郦道元(八年级上 第6单元 第26课 P194)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通“缺”,缺口,中断)处。重岩叠嶂(zhàng..高而险峻的山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正午。亭,正,正值,副词)夜分,不见曦(xī日光,...此指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漫上,涨上)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及,比得上)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倾泻,冲荡)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连接,动词)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陋室铭 (唐)刘禹锡(八年级上 第5单元 第22课 P17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芳香,此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hóng rú,大学问家,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书写用的狭长木片,此指文书)。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9.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八年级下 第6单元 第27课 P195)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封建王朝官吏降职名或远调)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具”通“俱”,全,都,副词)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属”通“嘱”,zhǔ,嘱托,托付)予作文以记之。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完备,详尽)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fēi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光芒),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qiáng qīng jí cuī));薄暮(m ù)冥冥,......

5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中46篇]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一起,一同)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0.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八年级下 第6单元 第28课 P200)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shao)辄(zhé,就,副词)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lǔ,腰背弯曲)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筹.(gōng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huá)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īn 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八年级上 第6单元 第27课 P198)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八年级上 第5单元 第22课 P17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6

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中46篇]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wán,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少,很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 宋濂(八年级下 第5单元 第24课 P177) 余幼时即嗜(shì爱好,特别喜欢)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fù qiè 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破鞋)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皮肤干裂)裂而不知。至舍,四支(“支”通“肢”)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住在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给两顿........饭吃。食sì,给饭吃),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通“披”,穿)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明亮,有光彩)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旧絮乱麻)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关 雎

(先秦)《诗经·周南》(九年级下 第6单元 第24课 P182)

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hǎo qiú好配偶)。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捞取)之,窈窕(yǎo tiǎo)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wù mèi醒时、睡时,指日日夜夜)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友爱她)。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挑选)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15.蒹葭 (先秦)《诗经·秦风》(九年级下 第6单元 第24课 P183)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

7

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中46篇] 16.观沧海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七年级上 第3单元 第15课 P67)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7.饮酒 (东晋) 陶渊明 (八年级下 第6单元 第30课 P207)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八年级下《课外古诗文背诵》 P217)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07年已考)19.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七年级上 第3单元 第15课 P66)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0.使至塞上 (唐)王维(八年级上 第6单元 第30课 P210)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hòu jì,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在燕然(yān燕然山)。 ....

2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七年级上 《课外古诗文背诵》 P174)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2.行路难 (唐)李白(八年级下 第6单元 第30课 P208)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同“羞”,美味的食物;“直”同“值”)。 ..停杯投箸(zhù,筷子)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3.望岳 (唐) 杜 甫 (八年级上 第5单元 第25课 P180)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岱dài,泰山的别名。)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了liǎo,结束,尽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8

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中46篇]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眼角)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24.春望 (唐) 杜甫 (八年级上 第5单元 第25课 P18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八年级下 第6单元 第30课 P209) 1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顷(é qǐng,一会儿)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2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八年级下 第6单元 第30课 P210)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báo)。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 瀚海(沙漠,瀚hàn,水势浩大的样子)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八年级下 第5单元 第25课 P181)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8.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七年级上 第3单元 第15课 P70)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

29.观刈(yì)麦 (唐)白居易(九年级上《课处古诗文背诵》 P214)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dān盛食物的竹器)食,童稚(zhì年幼者)携壶浆。 ..

9

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中46篇] 相随饷(xiǎng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较低而平的山脊)。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手持)遗穗(suì),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yàn,晚,末尾)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0.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九年级下《课处古诗文背诵》P198) 黑云压城城欲摧(毁坏),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yān zhī)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

32.泊 秦 淮 (唐)杜牧(七年级上《课外古诗文背诵》 P17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3.夜 雨 寄 北 (唐)李商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文背诵》 P172)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4.无 题 (唐)李商隐(八年级下《课处古诗文背诵》 P223)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bìn)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35.相 见 欢 (南唐)李煜(yù)(八年级下《课外古诗文背诵》 P224)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6.渔家傲 (宋)范仲淹(九年级上 第6单元 第25课 P174)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lè)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37.浣溪沙 (宋)晏殊(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 P174)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9

31.赤 壁 (唐)杜牧(八年级下 第5单元 第25课 P182)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10

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中46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8.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背诵》 P225)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9.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九年级上 第6单元 第25课 P206)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qiú),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fáng)!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水调歌头 (宋)苏轼(八年级下 第5单元 第25课 P185)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宫殿),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转朱阁,低绮户(镂刻花纹的门窗。绮qǐ,有花纹的丝织品),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长,时常,经常,副词;向,在,介词)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ū ū

ā á

ǎ à

é

ē è ù ú ú ǔ

ǔǐ ǐ

ī

ì íǐ

ō òǒó

41.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八年级上 第6单元 第30课 P211)

莫笑农家腊酒浑(hún,浑浊),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小猪,泛指猪)。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08年已考 4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九年级上 第6单元 第25课 P210)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3.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八年级下 第5单元 第25课 P183)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liáo luò,冷落,空寂)四周星。 ..

11

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中46篇]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4.天净沙 秋 思 (元)马致远(七年级上 第3单元 第15课 P68)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09年已考)45.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八年级下 第5单元 第25课 P186)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6.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八年级下 第6单元 第30课 P211)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yín)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第6篇:读《孟子》心得

《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 :孟子一书无所不包 , 天地万物、 仁义道德、 人命祸福 ,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 ,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他的语言风格干净有力、滔滔不绝、极富雄辩。他所讲的内容多为严肃的内容,不过他生动的行文,让人读起忍俊不禁。想起个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庄暴哪里知道齐宣王喜欢音乐,他见到齐宣王后就问:“我听庄暴说大王爱好音乐,有没有呢?”齐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讲大道理,便“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还说过:国君与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他希望“仁政”统一天下,反对兼并战争。在经济上,发展“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每家要有最起码的生产资料;要“无夺农时”,要保证农民有劳动时间;要“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

儒家的思想原则是向善,而“性善”这个词也在《孟子》里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的用语是学生的综合记载,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第二次也是出于学生之口,公都子问:“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常说:孝悌、孝悌忠信、仁义忠信、仁义礼智,他认为孝悌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善的开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把对老人的尊重作为实现其理想的王道政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他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即不只是敬养一己之父母,而且还要尊重别人的父母、所有的老人、长者;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同时也慈爱别人的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下可运于掌”。 还有从孟子所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以看出。

孝是孟子“仁政”主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之一。孟子对孔子孝论的提升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今天,弘扬孝与尊老传统,从而促进家庭和睦,保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他所推崇的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便直接把“仁”和“善”联系到一起。他认为善行必须出于真诚。 “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我觉得孟子的这一观点对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性本善的先天品德出发,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去发现人们思想中的“善”,用富有道德意义的教育内容去感化教育对象,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之所以喜欢孟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着大丈夫精神,那种浩然之气是儒家特有的,正是因为他修炼了内心,就会觉得心安理得,于是就充满了正义的力量,做了好事,做久了内心就会觉得充实吧。

坚持自己的志向是孟子培养浩然之气的一个表现。孟子有一段著名的文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把生活上的一切挫折,都列为修养心志的方法,越立于厄境,越能锻铸自己之精神。在面对外在的诱惑时,在面对失败、身体的痛楚时,个人需要紧紧抓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原有的志向而不变,所以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和诱惑,都不能够干扰、影响自己的志向。

这有个例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在孟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片段。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孟子在面对君王时的凛然正气。他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见解,敢于批驳诸侯王的暴政和不仁不义。孟子,是个真人,敢于说真话的人。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坦诚,率真,对统治者的批判更犀利,更不留情面。我感觉,孟子有豪侠之气。他自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正是孟子更亲近庶人民众,所以,他才会最终发展为那种崇高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之前,还没有人敢“颠覆”君位“至高无上”的传统。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仰望孟子这样的先贤,也怀念鲁迅、巴金等作家学者,他们都是敢说真话,敢于直面现实的伟人!只有这样的人多了,社会才会兴旺发达啊!

读懂孟子就会发现,《孟子》一书在现在社会最有益处的就是告诉我们。人应该要有主观,一定要有原则性,不可随波逐流。应该向着正义,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屈服一步。让我们懂得,人不一定要地位尊贵,富有,但是一定要活的有尊严,尊严就是我们坚守着正义得来的。

读过《孟子》已经好久了,但他传播仁义礼智、心系万民忧乐、文章浩然之气、人格配王者之师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