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故事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孟子的故事

关于爱的生命故事


《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张翎著。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

利用周末读完了《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这本甫一出版便颇受好评的书,是真的好看。但用“好看”来定义对一本书的感受,好像显得草率了,想想应该是词不达意。

《三种爱》写了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乔治·桑关于爱的生命故事。她们被作家张翎从法国的诺昂镇,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美国麻省的艾默斯特镇邀请到一本书来,而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得以在这个暮春时节,在我家里和她们秘密对话,了解她们的生命细节。

其实早先,我从其他片段阅读中就得以了解她们的人生样貌。比如,勃朗宁夫人,她体弱多病,与肺结核、神经衰弱、脑脊髓炎联系在一起。而狄金森,她一生几乎足不出户。乔治·桑,她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有生命力,激情澎湃的女人。我在小镇的山坡上,松树林读过狄金森和勃朗宁夫人的诗,那时候网络物流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从北京三联书店、地坛图书市场买到她们的书,然后辗转带回小镇。而在高大的黄槲兰树下,一间总是弥漫着雨气的暂居屋里,我读到乔治·桑的小说,那是一段生命中灰暗的日子,所以我感谢她,并记得她的文字陪伴我。狄金森的《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几乎完全契合我对文学、做人的最高礼赞:大爱是慈悲的广阔的,穿透当下连接万物的,超越你我他的。

书中把勃朗宁夫人的故事起题为《有一种力量叫罹病》,像被雷电击断的芒果树,待雨丝润泽之后,就会从折断的枝杈边上长出新绿的叶子,然后蓬勃向上,甚至开花结果。这种顽强的力量始于不幸,得于罹病。而狄金森的故事,是关于孤獨的故事。孤独其实是人类的底色和终宿。当我读到同是美国的女诗人玛丽·奥利弗写的这首《百合》:“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我将一直孤独,牛在这里/吃草,像一条黑白色的河流——/枯萎的百合在这里/消融”,我想起的是狄金森。我见过开在幽谷中的野百合,那是很多年了,大概也是这样的时节,我从山腰跑到谷底取水,在植物静谧而热烈的气息中,我见到了水边的一大丛野百合,她不惊不惧,遗世独立,与孤独共舞。而阅读乔治·桑,像看一场老电影,追光灯打在黑暗的屏幕上,声响场转,然后又场转声响。虽说生命是一场旅行,但有多少人敢甩开包袱去旅行。虽然明白人生就是一个剧场,但有多少人敢演出真我。她活着,享用创痛、欢愉……甚至愤怒。她绚烂灿然,像我在田野见过的野蔷薇,花繁叶茂泼洒着凛冽的生命能量,似乎要把支撑她的树丛都压弯了,压断了。身体的躯壳已经灰飞烟灭,狼藉的声名已经被时间的怪兽暴殄,她惊世骇俗的行迹,成了难以磨灭的景象。

最后讲讲对这本书的感受吧。比一般的书规格要小,更像我常搁在包里记录的本子。书的封面是三朵金灰色的花。因为太好看,所以我仔细辨认了下,一朵含苞待放,一朵幽幽暗启,还有一朵绚烂绽放。三朵成一束,也寓意三个女人三种人生。整个图案透露出香云纱复古而低调的质感,拿在手里心中就落下两字:“舒服”! 最近在单读看到一段话:书放在包里不一定要读,尽管不读,也要一直带在身上。对于我来说,《三种爱》达到了“驯养”的要求:带在身上,随时可读;放在包里,触时可念;读或不读,都要书在。
书讯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

绘本自小女孩无意间捡到的一枚石头开始:老石头长了一副“老人脸”,像一位老神仙似的被小女孩自沉眠的旧梦中唤醒,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湖水干涸、雅丹地貌形成时,它在地质变迁中诞生;经历了金戈铁马、四方征战、初建长城的汉朝;与苦行僧乐僔一起在石窟中孤独地寂坐、潜心修行;及到唐代,它又与壁画匠人一起采选域外天青石磨制颜料,着手雕琢飞天玄女;战乱时中原与塞北三朝的统治者,交错进入这片土地,平民朝不保夕、民不聊生,只能借助修佛寻求来世慰藉……

作者:许雪萍

第2篇: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政治功能

摘要: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我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重民思想、爱民思想、惠民思想与用民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仍具有当代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政治功能

民本思想自孔孟开始便植根于儒家学者的思想之中,是一种以民众为“王道”事业之根基的政治理论。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是政权及统治者都是为人民而存在;二是统治者要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己任。

一、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仁”与“人”的结合,主要包括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以及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

1.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百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说明了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为民着想,为民谋利,去民之恶。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从而稳固统治者的政权。

2.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君主与臣民之间是对等的关系,应该平等的享受权利。与民同乐能够使统治者得到民众的支持,从而稳定专制国家的政治秩序及统治者的地位。

3.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

孟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有治国之能士。统治者必须要尊敬有才德之士,广纳天下英杰,并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孟子还提出了选贤举能的两个原则:一是选拔人才要不分贵贱,不分亲疏;二是要倾听国人的举荐,不偏听偏信。这两项原则充分体现了孟子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

(二)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评价

孟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先秦民本思想的高峰”,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仍具有当代价值。孟子强调民众的作用,关心民众的生活,重视民众的意见,。但孟子对于精英阶层着墨较多,对于民众他虽然强调其力量,关心其生活,却大多出于精英之视角、圣人之善心,很少直接专门的进行论述。民权思想必须包含民享、民有、民治这三个方面,但孟子却未提及民治的思想及制度。因而,我们不能因为孟子重视民众,就将孟子的民本思想等同于今天的民主思想。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孟子民本思想肯定了民众的作用和地位,是对前人重民思想的重大突破,在历史上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政治功能

(一)孟子民本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虽然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其所处的社会时期不被重视,但是在秦汉以后,民本思想逐渐被接受认同。不仅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开始主张民主思想,不少封建君主也开始重视民众。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统治者与思想家的影响是深远的。

汉唐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转为实际运作阶段。秦暴政的灭亡,让西汉统治者开始重视民本思想。汉文帝时期的贾谊认为在统一之后,只有对民施仁心,行仁政,才能巩固政权;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民叛则君穷,所以主张要宽民、利民。他认为:“夫本者,农也。农者,民也。”“夫土者,君之官也,君土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民叛,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薄赋敛,省摇役,以宽民力。”他的政策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西汉进入到全盛时期。

唐朝统治者从农民起义军推翻隋炀帝的统治中得到了警示,充分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唐太宗主张“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即作为君主如果是依靠剥削百姓维持统治,不考虑百姓的死活。就好比是饿了自己割自己的肉吃,即使吃饱了也是要灭亡。所以唐朝初期就实施了非常完善的均田制并减轻赋税,出现了“牛马布于野,外户不闭”的太平景象,出现了举世无双的盛唐局面。

可见后世的统治者和思想家无不受到孟子民本思想的影响。因此,孟子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具有是重要地位。

(二)孟子民本思想是进步思想家主张社会变革的理论武器

民本思想不但为后世君主实行仁政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国进步思想家主张变革社会的理论武器。在近代中国,进步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民本思想,并与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为民本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孙中山强调“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这说明孙中山先生已经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三)孟子民本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政治借鉴

中国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批判地继承孟子民本思想,而且将民本思想纳入进全新的理论实践当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并且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历史实践也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依靠的都是人民群众。可见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政治借鉴。

孟子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和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与我国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青春活力。孟子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让我们认识到必须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杜绝任人唯亲的腐败现象。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确立德、才、能、绩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修艳竹.孟子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第9页.

[2]《尽心下》

[3]《离娄上》

[4]《梁惠王上》

[5]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兰华,付爱兰.孟子民本主义与现代民主[J].山东社会科学,2005(9).

[8]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9]《新书·大政》

[10]《春秋繁露·五行相胜》

[11]迟汗青.传统民本思想源流考评[J].北方论丛,1985(3).

[12]王佳梦.试论孟子的民本思想[J].文化研究,2013.

作者:石晨

第3篇:探究《孟子》中的朴素人权思想

【内容摘要】本文用西方的现代人权观念来对孟子的朴素人权思想进行总结和概括。本文通过对《孟子》这个文章地研讨,认为孟子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个人尊严上都对人的基本权利给于一定的解释,提出自己的一套观点。虽然孟子在古代并没有形成现代的人权观念和概念,但是孟子所提出的一些措施也深深影响了传统社会几千年的历史。

【关 键 词】孟子 儒家 朴素人权 平等

一、孟子朴素人权观念的内容体现

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文化在天人合一的脉络中,并没有近代西方的“个体”观念,中国文化中较为发达的是整体社群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暴力革命屡见不鲜,但是以“人权”作为抗争理由的却绝无仅有。虫痛的中国政治思想强调君主必须将心比心,重视人们的福祉,中国文化中也没有客观的合法抗争的惯例,只有通过“天”的认可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要求统治者照顾人民的福祉。因此,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并没有形成一种水火般的仇恨,君主在天人合一以及恻隐之心为基础的统治观念下,建构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封建社会中的那种剥削关系的政府。

在这里,孟子的思想更能体现出这一点来。孟子综合了古代中国养民贵民重民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民本政治的理想,这种思想归结起来就形成了如下的三项主要的核心观点:

(一)人民是政治的主体。孟子强烈的主张人民是组成国家的诸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条件。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即成,粢盛即絮,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上》)。孟子在周游列国游说国君的时候,一再的要求国君一定要关心民众福祉,使得自身政权融入人民主体之中。孟子之所以要求梁惠王“与民同乐”,要求齐宣王如果好色好货,则应“与百姓同之”,可以说这都是从消解国君的政权反动性这个观点出发的,要求国君的个人的主观好恶,消融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使人民的意志渗透到国君的意志之中。孟子所谓“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这一项主张,正是要求统治者的合法性必须建立在人民的支持上。如果“诸侯危社稷”,则可以“变置”诸侯,更立贤君,甚至社稷本身也可以“变置”(《孟子·尽心下》),因为只有人民才能成为政治的主体。

(二)人民的福祉是施政的最高目标。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政治领域并不是一个诸般社群、团体或阶级利益互相冲突、折中以及妥协的场所;相反地,孟子认为政治领域是一个道德的场所,他得到的性质依靠人心的价值自决的普遍性来保证,所以,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离娄上》,他也因此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这种道德场所中,人民福祉的提高是国君责无旁贷的责任,统治者必须“扩充”其“不忍人之心”,使它落实在现实世界中而成为“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

(三)民心的向背是政权转移的检验标准。孟子主张“王”与“霸”的区别,在于的民心与否。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固然主张政权之转移在于天意,但是他引《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之语,正是为了说明天意只有在民心之中才能展现。

从以上三点看来,以孟子为代表的古典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固然与近代西方的民权或人权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扩大视野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思想中的“人”的概念,比近代西方的“人”的概念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具有博厚高明的超越的方面。虽然在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中并没有出现人权这个词汇,虽然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人人有自主之权的观念也屡为晚清人士所引用,但是这些事实也并不能解释为中国文化或者儒家文化传统中缺乏人权的内容。

二、孟子朴素人权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原始朴素人权思想归根到底还是出自自身的理论基础上得出的一种观念,虽然没有成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表达出来,但是从孟子的著作处也能看出他的人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在我们看来也是孟子的一些核心的理论基础。

1.天人合一论。孟子认为从“个人”到“国家”,是一种连续开展的阶段性历程。生命中每一个阶段都视为下一个阶段来奠定基础,孟子称之为“本”,这些阶段是连续开展不可切断的。任何一个阶段的断裂,在孟子看来都是欠缺的。个人的充实,是国家健全的基础,而个人又是国家提升的根基。这也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一方面来看,天命下传成为人性,另一方面,民心在政治上的向背也反映为天命的转移。孟子思想中这种将个人和国家看成一种连续性发展的特质,可以说深刻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特点。

因此,孟子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是一种价值、人格、道德、政治、自然的合一,它也是人之生命的各个层面互相牵制的合一,其中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作为其他层面的基础,人格的圆满以及内心负责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本体论的合一,也是一种价值的合一。也因此,我们可以说孟子思想最具有古代中国文化特色的就是“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是持续而不断裂的关系”这个观点。在这种观点下,人民并不需要以“合法”的身份,去对抗统治阶级,以要求实现人民所独有的权力才是孟子所要阐述的关键。

孟子主张应勇于自我成长,一餐于天仁互动,融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在孟子看来,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以宇宙的“浩然之气”为其前提,人的自我成长到与宇宙本身互动,必须经过一种社会的磨砺,才能完成这个过程。进一步来看,在天人合一的政治层面中,人民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政治任务。统治者必须协助人民进入宇宙境界,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经由天性成长而进入道德的层面。人君要有其照顾人民的天职,国君必须管理社会政治事务来协助人民成长,国君必须为民父母,是天职的执事者。因此,孟子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现了国君和人民是一种合一的关系,人君必须关注人民,提高人民福祉,这种关系隐含在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论之中了。

2.人性本善论。孟子的文化基于性善论思想上,这点也就是把握到了人类平等以及人类和平相处的根源,当然也就把握了人权中平等权的根源。性善论的提出也就是归结到人类之间要彼此信任。一切的不平等源自于对人的不信任,而平等的真正根据则是来自于对人的信任。而孟子的性善论则是相信人是善良的,人们彼此之间能够有相信的基础,而平等的根据则是来自于对人的信任。

孟子的平等思想,较西方文化中所孕育出的平等思想,又一个伟大之处,即儒家所研制人性,自弃最深之根言,乃与天德,纯善而无恶。不似西方之言人性,自希腊希伯来以来,即由原始罪恶之说。因而在其宗教精神中,人接触上帝,虽可使人精神超升于世间,而人对神终不能无渺小之感。由人之过于谦卑,而自视其自身全是罪,而儒家思想之引申的含义,则以人性原于天合德,一切政治教化,至于助人之显发生长期本有之人性为止,在不能另有所为,因而在原则上,否定了一切专制之理论根据。孟子在关于人人都是有恻隐之心从而导致了性善论的思想,而从这个思想中我们也可以得之性善论也就是承认了每个人都存在着一致的思想,在认识思想领域人是平等,也就从这一步我们得知了人皆可成尧舜得出一个平等理论。《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有外说我也,握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因此,从性善论出发的孟子思想必然会体现了一种平等的观念,孟子也因此能够产生一种古代朴素的人权观念,这种观念在孟子看来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因此在孟子看来,人心向善是趋于人皆平等的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有平等的可能,失去了善只能导致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三、结论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对人和朴素人权的肯定,乃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本质和人性的善良上面展开的。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宇宙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如同西方近现代文化中人与自然是处于两分而对抗的状态下的,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其他的人之间不是对抗而是共存共荣的关系。在古代中国,缺乏因向国家抗争而争取的人权概念,也就因此中国文化中的人的权利是一种秉天意而生的。故而孟子主张人民的这种权力是秉天之道德意志而生,应该受到国君的保护。因此,中国文化中人权的概念跟西方人权的概念相比,更具有一种博厚高明的超越向度与民胞物与的社会广度。

参考文献:

[1]《论语·孟子精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孟子思想研究》.山东孔孟学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 谢祥皓编

[3]《孟子字义疏证》(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5][澳]李瑞智.黎华伦.儒学的复兴[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

[6]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

[8]陈来.人文主义的视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9]韦政通.儒学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张磊磊

第4篇:孟子的童年故事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全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肩上,日子过得很艰难。即便如此,为了给年幼的孟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母亲还是不辞辛劳,一共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搬到了城东的学校对面,很快,小孟子就迷上了学校里传来的琅琅的读书声。不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小孟子每天都坚持站在学校的窗户外面,偷听老师讲课。当然,也要防着不被老师发现。

有一次,小孟子听课入迷了,就跟着老师朗诵起来,这一朗诵可不要紧,老师立刻发现了躲在窗户外面听课的他,等他回过神时,老师已经站在他身边。小孟子一点都不慌张,他先向老师行了一个礼,再把偷听的原因告诉老师,并把自己的学习体会也说给老师听。老师听了心里很高兴,他考了孟子几个问题,小孟子都能对答如流,而且还有自己的见解。这下,老师更高兴了,当时就收下孟子这个学生,还特别免去了孟子的学费。从此以后,教室的最后一排就多了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他就是孟子。

孟子很快成了学校里最勤奋的学生。每次。他都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还会给老师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有时也答不上来。渐渐地,孟子觉得老师教的知识有什么新鲜的了,就开始逃学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有一次,小孟子又在外面玩了一整天,到了放学的时候才回家。母亲正在织布。她一边织布,一边问孟子:“你今天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学得怎样?”孟子支支吾吾地回答道:“老师教了《学而》,这些我已经都知道了。”母亲又问:“那你会背诵吗?知道什么意思吗?”孟子犹犹豫豫,憋了好一会儿,只能背出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母亲既伤心又失望,她一把拿起身边的剪刀,只听“嘶”的一身声,就把几个月来辛苦织好的布剪成了两半。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一不专心,知识就像断了的布,怎么也接不起来了。母亲接着说,“读书如果不时时努力,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你今天的表现真的让我很失望。”说到伤心处,母亲留下了心酸的热泪。孟子惭愧极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轻轻的为母亲擦去泪水。从此以后,孟子牢牢记住断布的那一幕,每天起早贪黑,刻苦学习,从不骄傲自满。后来,他又来到鲁国,学习儒学经典,立志要像孔子一样培育天下英才。晚年的孟子回到家乡,建立学堂,并与学生一起整理儒家经典,继承并发扬了儒家学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孔子童年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钱学森童年故事

在钱学森3岁时,有非凡的记忆力,此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相传钱家生了个“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亲高兴地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钱均夫经常给儿子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这八个字完成了钱均夫的家训,深深地印在了钱学森幼小的心灵里。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颖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这是不是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玩飞镖的悟性上看出点端倪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学森从小便显露出了良好的禀赋与非凡的天资1923年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钱学森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毕业。9月他升入北京师范附属中学,20年代的北师大附中学习环境特别好,真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培养天才的泥土”。这里有很好的校风,很好的学风;有一种民主的、开拓的、自学的、创造的空气;有一支水平非凡的师资队伍。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很多都是师大的教授。

毛泽东的童年故事

毛泽东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小毛泽东想了一个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看牛,一伙人割草,一伙人采野果子。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吃野果、讲故事。少年毛泽东有一次去地主家,见地主家为富不仁,把掺了沙的米卖给别人,他非常气氛。然后他吧那掺了沙的米装在地主家用来祭祖的米盅里面,并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没地主祖先。少年毛泽东就有很大的志向,为了增长见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他父亲希望他继承他的家产,做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学习,并留下一首诗,诗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去闯世界,如果学业无成誓不归来。就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段时间,毛泽东寝食难安:“群众没有粮,屁股落不得床!”

鲁迅的童年故事

小时候他相当调皮活泼,他的曾祖母不苟言笑,小孩子都很怕,他却故意从曾祖母面前走过,假装跌跟头倒在地上,引得老太太惊叫:“哎呀,阿宝,衣裳弄脏了!”这时他才满意,不闹了。12岁时被母亲牵着去三味书屋,他却扭扭捏捏,一百个不情愿的小模样,和现在的小伢子软磨硬蹭不愿上学没个两样。在三味书屋也不好好读书,只留恋紫红的桑葚,墙边的小虫子和赤练蛇的故事。但他终究是聪明的,尽管贪玩,后来却颇有建树。倘在今天,小鲁迅定会被奉为素质教育的典范加以膜拜。鲁迅有很多嗜好。比如爱给人起绰号这个从小养成的习性,至老都未能改。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项功课叫“对课”,他的成绩不错,屡受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称赞。有一回,一个同学偷看了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问他对什么好,鲁迅说:“对‘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寿先生,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而他则在一旁以书遮眼,憋不住笑出声来。鲁迅的观察力可谓尖锐,他把女生的哭状起了个惟妙惟肖的称呼——“四条”,因为女生一哭,眼泪、鼻涕齐下也!不是四条吗?他在北大讲课,当时北大有位青年教授叫川岛,留了个学生头,他便给人家起了个绰号“一撮毛”,见面时还亲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真是搞笑的能手!而且他竟把爱人许广平叫做“害马”,甚至在给母亲写信时也派上用场,说:母亲放心,害马现在很好„„在三味书屋读书的那个年龄段,鲁迅还跟随母亲到乡下外婆家小住。鲁迅的外婆家,是在绍兴乡下,叫安桥村。这个村庄离海不远,极为偏僻。有条小河从村中流淌而过,把全村分为南北两半。当时全村大约有三十户人家,大半姓鲁,靠种田和打鱼为生的占多数,有很少一部分人经营副业——做酒,并开一家很小的商店。鲁迅是在春天扫墓后,随母亲前去的。就是在这里,鲁迅见识了许多更新鲜的风景和玩法儿,看到听到了“社戏”。很幸运,鲁迅能有这样新奇广阔的天地。因为鲁迅从城里来,算是远客和贵客,所以村里有很多小朋友得到父母允许,减少了日常劳作的份量,尽情地陪着迅哥儿玩耍。玩的方式很有趣,比如掘蚯蚓伏河边钓虾呀,或是一同去放牛呀,而最大的乐事却是看社戏了。有一回,他们去邻村赵庄看戏,鲁迅日后是这样回忆的:“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待到母亲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两人一枝,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背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正是对船头的一丛松林,..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外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鲁迅13岁的那一年因祖父下狱,他和弟弟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鲁迅这次来到舅父家中,景况和从前完全不同了,自此免不了要受一些冷淡。但是,劳动者和他们的孩子们却到处都是一样,他们依然是那么热烈,那么殷勤,前来接待从远道来避难的小客人。乡下的春天依然是美好的,罱泥船停满了河面,河两岸是青青的麦田,田埂上长着绿油油的罗汉豆。白天,大人们都到河里和田间工作去了,鲁迅就和孩子们一同玩耍,或是钓鱼,或是剥着罗汉豆。在皇甫庄和小皋埠这一带的农民主要的副业就是捕鱼。深夜,鱼儿都游出来了,吃食的吃食,游动的游动,捕鱼的人也在这时出动。二更以后,虾子也开始出来了。捉虾的人就划着小船,带着海兜去捞虾。天亮后,他们才吃一点冷饭团,到镇上去卖鱼虾,卖完了鱼虾才回来睡觉。但凡有一点闲时间,他们也不歇下来,而是筹划着演戏,在做戏时一显他们出色的本领。在当时绍兴一带农村里,演戏的日子,简直多到数不清。正月的初

九、初十是“灯头戏”;三月里,有“东岳大帝”生日,至迟不过二十八日就要演戏;五月十六日“王爷(土地)菩萨生日”,六月十七日“包爷爷生日”,都要演戏。七月十六日,“刘猛将军”的生日,农民们说他是“刘备的儿子”,因为到田间捉虾蜢跌死的,更要演戏。八月里,九月里,一直到年底,还要演出不少的戏。演戏和他们的生活好像是分不开的。其实,他们演戏的目的倒不尽是为了给菩萨看的,不过是借此以表示自己的愿望:人口和牲畜的平安,五谷丰收,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虽然,现实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农民们总在迎神赛会这个属于自己的狂欢和示威的节日里显示才能、智慧和力量。队伍接连排成好几里路长,人群像滚滚的浪潮,席卷过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在队伍的上空招展着红的,绿的,黄的,以及各种颜色的旗幡。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人人都像生龙活虎一般:有耍狮子的,有玩龙船的,有踩高跷的,有的抬着抬闩阁,有的敲着锣鼓,有的扛着荷花铳,轰,轰,对着天空放它几响的。最壮观、最辉煌的要算是目连戏了。或许借此来纪念那些在历史上曾经被封建统治阶级称为“叛贼”的英灵,和近代的参加太平天国武装革命斗争中牺牲了的英雄们,以及其他的一些死于非命的横死者吧,在皇甫庄,戏台就搭在村子里一块叫做“火烧场”的地方。这里据说就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反动地主阶级残杀农民的屠场。这戏从头一天的下午就做起,一直要做到第二天天亮。“起殇”是在太阳落尽的时候举行,台上吹起悲壮的喇叭,薄暮中,十几匹马,放在台下,一个演戏的人扮做鬼王,手执钢叉,此外还需要十几名鬼卒,普通的孩子们都可以应募。他们爬上台去,说明志愿,脸上涂沫几笔彩色,手拿钢叉,待人聚齐,就一拥上马,疾驰到野外那些无主的孤坟上,然后拔叉驰回,上了前台,一同大叫一声,将钢叉一掷,钉在台板上,责任这才完结,洗脸下台。举行了这一种仪式,就意味着那些孤魂厉鬼,已经跟着鬼王和鬼卒,前来一同看戏了。“起殇”仪式进去之后,戏文就接着开场,徐徐进行。一到“跳吊”时候,人们立刻紧张起来。台上吹起凄凉的喇叭,台中央横梁上放下一团布。看客们都屏住气,台上忽然闯出一个不穿衣裤,只有一条犊鼻裈,脸上涂了几笔粉墨的男人,这叫做“男吊”。他一登台,径奔悬布,像蜘蛛死守着蛛丝,又好像在结网,在这上面钻,挂。这之后,是“跳女吊”。台上又吹起凄凉的喇叭,不一会儿,门幕一掀,女吊——一个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出场了。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低头,垂手,弯弯曲曲的走了一个全台,内行人说,这是走了一个“心”字。然后,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们这才看清她的面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她两肩微耸,四顾,倾听,似惊,似喜,似怒,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慢慢地唱道,“奴本是杨家女,呵呀,苦呀,天哪!.. “这之后的下文讲她做童养媳时备受虐待,终于只有投环自尽了。唱完,就听到远处的哭声,也是一个女人,在含冤悲泣,准备自杀。她惊喜万分,要去“讨替代”了,却不断突然跳出“男吊”来,主张应该他去讨,由争论而至动武,“女吊”当然敌不过他,幸而台上另有一个神——王灵官在这时出现了,一鞭打退“男吊”,放“女吊”独自去活动。鲁迅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幕,其他的场面当然也不少。从幼年时一直到后来,他记忆尤深。鲁迅认为:这个复仇性最强的“女吊”,这个最美丽的最坚强的灵魂,也就是被压迫者的复仇意志的化身。乡村大自然的景色、与闰土等“野孩子”的生活,以及民间文艺和绘图的书,引起了鲁迅极大的兴趣与爱好,这些兴趣与爱好,看似平行,实则互相联系,都影响着他的生活与性格,以后日渐发展,都服务于他那伟大的理想。日后从事文学,表现农村的贫困,深刻揭发社会的矛盾,以及研究汉画、造像,提倡木刻,都与此相关。至于批评的眼力,也在童年开始萌芽。而从家族得来的那种公正、刚强,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他后来与逆境战斗时,又得到了发展。以上所叙述的鲁迅童年生活这一段,在鲁迅的一生中,也可以说是较为幸福的吧。这使他日后回忆起来,往往起一种美的感觉,一种向往的心情,并常从此获得创作的灵感。

白居易的童年故事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他五六岁时便学做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

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但由于没有诗作传播在外,父亲又只是一个州县小吏,所以在长安只算一个无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听说顾况的大名,于是使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

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接过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

“长安的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

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

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第5篇:孟子的成语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第6篇:读《孟子的故事》有感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小时候的孟子因受环境的影响,很贪玩。孟母因此搬过三次家,第三次家,他们搬在了一个书院旁边,孟子因此变得非常好学,时不时跑过去偷听先生讲课,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学。孟子在学堂里,经常因为有自己的见解,而去顶撞先生。孟子长大后,创办了一个学院,教导弟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仁义治天下,就带着弟子们去游学。可是,无论他到哪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君王愿意接受,他们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觉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就回到家乡来教学。

其实,孟子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会无家可归。用仁义来治理天下,人们都会拥戴这个君王,觉得这个君王是个好君王。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因为些小事,而动怒,打架,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谈论,而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呢?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在打仗,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只会让人们受苦,这些战争灾区的人们是无辜,为什么要他们来承受这一切呢?为什么不能停下战争来谈判呢?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读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来解决,要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李嘉欣)

评:思路很清晰。从孟子的故事中理会了仁义治国,而且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并联想到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解决矛盾的方式。但世界上有时候不是谈判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武力固然可怕,但经常不可避免。

第7篇:关于孟子的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小学生收集关于孟子的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第8篇:关于孟子的名言分享

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被世人尊称为亚圣,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孟子的名言大全吧!

1)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孟子-离娄下》

2)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3)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

5)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6)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孟子

7)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8) 情至之语,自能感人 ——孟子

9)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孟子 《孟子》

10)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

1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1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1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孟子》

1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15)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16)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

17)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18)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孟子

19)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 《告子上》

20)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21)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22) 吾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

23)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24)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25) 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孟子

26) 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

27)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28) 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孟子

29)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30)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 《离娄篇》

31) 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 ——孟子

32) 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 《孟子》

33)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34)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孟子 《孟子·离娄篇下》

35)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 《孟子·公孙丑上》

3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37)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孟子

38)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39) 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孟子

40) 志,气之帅也 ——孟子

41)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无敌。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孟子》

42)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孟子

43) 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孟子 《孟子》

44)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

45)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

46) 告子上 食色,性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孟子》

4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孟子

48)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

49)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 《孟子》

50)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

孟子思想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文学大家,读《孟子》一书总会被他的一气呵成、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辩论所吸引,所折服,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语言大师,为我们创造出了在今天看来依然耳熟能详的常用的成语,而且孟子的很多名言都像诗歌一样朗朗上口,非常优美,常常被后人引用。

孟子非常善于运用排比,因为他因为辩论,首先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比如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等等,都是非常有气势的。

同时他还很善于用对比,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都成为后来的千古名句,常常被人引用。虽然孟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因为在先秦时代,诗歌还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形成,但是孟子在他的论断中所运用的大量的修辞手法,把将道理的学术论文写得生动有趣,而且里面很多小故事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晦涩,还常常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击掌称赞,这就是孟子的功夫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孟子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文章中常常把《诗经》、《礼记》、《春秋》中的语句信手拈来,可见是熟读过得,而且还能创新地为他所用,活学活用,才能有这么多经典的诗句出来。

第9篇:《孟子》故事

《孟子》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事半功倍 原文: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注释:

万乘:万辆兵车,比喻国家之大。 行:施行。 悦:喜爱。 解:解救。

倒悬:身体倒置,头部朝下。 事:指做事。 半:指一半。 功:指功效。 倍:指一倍。

齐国人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没有超过纵横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那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的。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什么都吃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点评:救民于水火之中,是一个国家国君的责任。仁政是世人所向往、众望所归的事情。在一个充满正义、仁爱的国家里,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

二.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 原文: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七丈二尺深还不见泉水的话, 仍然是一个废井。

注释:

有为者:有所作为的人,成功的人。 辟若:好像。 掘:挖。

九轫:轫,古代一种长度单位,九轫是指很深。 犹:仍然。 弃井:不能用的井。

有一日,孟子看到一个人在挖井,已经挖了七丈二尺,可又停下来不想挖了。孟子问他:“老兄,你怎么不继续挖了?说不定再往下挖一点,底下就会有水了。”这个人说:“我已经挖了这么深,也没看见有水,这里一定没有水。”孟子听了就鼓励他说:“继续挖啊,不要放弃。你已经挖了这么深,在往下挖一点就会有水涌上来的。”可是那个人听也不听,扭头便走。他心里还是那个念头:这儿一定没水。于是便扛着锹去另一个地方掘井了。孟子看了摇摇头感叹地说:“掘到七丈深,离水泉涌流只有一步之遥了,就这样放弃了,多可惜呀?”

评点:

掘井人没有专一的目标,做事情也不能够持之以恒,总是三心二意,半途而废。这就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就像掘井一样,若不到泉水涌流出来便放弃不做了,就永远不会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第二课时

三.五十步笑百步 原文: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

战鼓咚咚,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奔逃,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呢?

注释:

填然:咚咚敲鼓的样子。 鼓:敲鼓。

接:(打仗的双方在大战场上)相遇。 曳:拖着。 兵:指兵器。 止:停止。 笑:嘲笑。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中国有很多诸侯的王国。这些国家都采取合纵连横的计策,和远方的国家交朋友而去进攻离自己近的国家。战争年年都有,这可苦坏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到了这种情况,就决定去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有一天,孟子来到梁国,见到喜欢打仗的梁惠王。梁惠王听说过孟子很有才能,就对孟子说:“我尽心尽力的治理我的国家,又用心爱护我的百姓,为什么却不见这里的百姓增多呢?”孟子回答说:“大王这么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给您作个比喻吧!打仗时战鼓咚咚,两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一场惨烈的厮杀开始了。厮杀的结果,打败的一方弃盔丢甲,鬼哭狼嚎,飞奔着逃命。有一个兵士跑得很慢,只跑了五十步,往回看到敌人不再追赶自己了,就停了下来。他往前看,发现有一个士兵已经跑了一百步远。于是就嘲笑他说:‘你真是贪生怕死啊!’,这个士兵这么做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护你的百姓,可你喜欢打仗,战争会让百姓遭殃。这与只跑了五十步的那个人是同样道理呀。”

点评:

这个故事是说那些爱嘲笑别人的人,以小失败去嘲笑大失败的人,两个人都失败了,虽然程度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即使小朋友取得了一点成绩,我们也不应该骄傲和嘲笑别人的。

四.王顾左右而言他 原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注释: 顾:看。 言:说

有一天,孟子对齐国的国王说:“假如大王有一个臣下要去楚国,将他的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他的一个朋友照料。等这个人回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孩子在挨饿受冻,他应当怎样对待这个朋友呢?”国王回答说:“应该和这个朋友断交。”孟子接着又说:“做官的人管理不好自己的属下,应该怎么办呢?”国王回答说:“应该把他撤职,不让他当官。”孟子说:“那如果国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百姓不能幸福快乐的生活怎么办呢?”这个国王听到这话,不敢正对孟子,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扭过头去看他左右的侍从,说起别的事来了。

评点:

故事里的齐国国王在面对孟子的提问时,开始还能回答得井井有条。但后来却被孟子问到无法回答了,不敢看孟子。这是因为他没有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也不能说自己不当国王了,所以陷入了尴尬之中。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做好,不要等到老师或者别人问起来,觉得不好意思。

第三课时

五.人性之善,犹水就下 原文: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性的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注释: 善:善良。 犹:好像。 就:靠近,接近。

婴儿一生下来,哇哇啼哭,这个小生命是没有坏心思的,也不懂得如何做坏事。人的本性就像是一天湍急的流水,虽然流水从东方开了缺口便向东流,从西方开了缺口便向西流,水诚然是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但是它有向上或向下的定向。婴儿也是这样的,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性的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跳起来,可以高过额角。激水使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但这不是流水的本性,而是形势使它做出改变的的。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如果受到坏人的影响,也是可以使他做坏事的,人的本性也是有可能改变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评点: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小朋友在生活中遇到坏人坏事,千万不要以那些人和事为榜样,去做与自己善良的本性不符合的事情。

六.慎汝所与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孟子•离娄下》

译文:

逢蒙向羿学射箭,完全学会了羿的技术,他想到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强,于是杀害了羿。孟子知道了,说:“这件事羿也有过错。”

注释:

逢蒙,羿的学生,后背叛羿,帮助有穷国的相寒浞杀死了羿。 羿,传说是古代有穷国的国君,以善射闻名。 尽:完全。 道:技艺。 惟:只有。 愈:超过。 罪:过错。

一个叫逢蒙的人向神射手羿学习射箭,当逢蒙完全学会了羿的技术后,他想到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强,于是就趁羿不注意,杀害了他。孟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这件事羿也有过错。”公明仪说:“羿怎么会有过错呢?他好像没有错”孟子说:“过错小一点罢了,不能说没有过错。当初,郑国派一个将军子濯孺子去侵犯卫国,卫国就派另一个将军庾公之斯去追击他。子濯孺子在路上发现自己被追杀,就担忧地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又问给他驾车的车夫:‘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人说:‘是那个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听说这样,高兴地说:‘我能活了!’驾车的不能理解,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能活了,这是为什么啊? ’子濯孺子解释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我知道,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所以,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不久,果然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旧病发作了,无法拿弓。’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习射箭,我实在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国君交付我来追击你,我不敢不照办。’说完,他便抽出箭来,用力在车轮上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评点:

逢蒙学会了羿的技术却用来对付自己的老师羿,庾公之斯知道自己追杀的人正是自己老师的老师,他就网开一面。正派的人要用正派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才是真正君子的作为啊。

第四课时

七.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原文:

故义理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

译文:

所以理义使得我心里高兴,正和猪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样。

注释: 故:所以。 悦:使人高兴。 犹:好像。

刍豢:古时指牛羊猪狗一类的动物。 口:口味。

环境是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在丰收的年头,少年子弟多半懒惰,而在灾荒年头,少年子弟多半强暴,这不是天生资质不同,而是因为环境造成的。拿大麦来打比方吧,播种,耕地,如果土地是一样的,种植时间一样,便会蓬勃地生长,最晚到夏至的时候都会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也是由于土地的肥沃或者贫瘠的差别,雨水的多少,人力的勤劳或懒惰的缘故。所以一切同类的十五,都大体相同,圣人也是我们的同类。古时有一个叫龙子的人曾经说过,不看清脚的样子去编草鞋,我知道不会变成筐子。这是因为各人的脚大体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古时一个叫易牙的人就摸准了这一嗜好。如果人人对于味道的喜好不同,为什么当时天下的人都追随着易牙的口味呢?耳朵也是一样的,一讲到声音,天下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就说明了天下人的听觉大体相同。眼睛也是如此,一讲到子都,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他美丽。不认为子都是美的,那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容色,有相同的美感。谈到心,就独独没有相同之处了吗?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圣人早就懂得了我们内心相同的理义。所以理义让我心里高兴,正好像猪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样。

评点:

发现别人什么事做错了,要想让别人愉快地改正错误,就要能讲得清楚道理,这样做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这样别人才会接受你的意见。

八.爱人者人恒爱之 原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

译文: 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注释: 爱:爱护。 恒:永远。 敬:尊敬。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德保存在心里,把礼貌保存在心里。有仁德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如有一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你,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够仁德的地方和没有礼貌的地方,要不他怎么会用这种态度冲着我来呢?经过反省后做到有仁德了,反省后做到有礼貌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是没有一时的担心。君子对于不仁的事是不做的,不合礼节的事也不会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心,君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

点评:

做一个优秀的人就要时刻的爱护别人,尊敬别人。这样别人才能关爱自己,和尊重自己。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五课时

九.独乐乐与众乐乐 原文: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这两件事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注释:

乐:欣赏音乐。 乐:高兴。 孰:哪一个。 少:少数人。 众:多数人。

古时候,有一个叫庄暴的人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不知道用什么话回答。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听了,回答说:“如果齐王真的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好了吧。”

后来有一天,孟子被齐王接见,孟子就向齐王说:“您曾经把自己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了,是真的吗?”齐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爱好古代的高雅的音乐,只是爱好世俗流行的音乐。”孟子说:“只要您真的很爱音乐,这样齐国就治理得很好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齐王面露疑色,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反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这两件事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听了很满意,说:“请让我给您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您不肯和百姓一起欢乐啊。如果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弹奏钟、鼓、箫、笛的声音,都高兴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如果现在您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高兴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同样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您能和百姓一起欢乐,那天下就能统一了。”

点评:

作为一国的君王,要和自己国家的子民一起分享快乐,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赖和拥护。每个人都如此,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一起分享,这样别人才会把你当成好朋友。

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像鲁班那样手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注释:

离娄:相传是黄帝时代的人,视力特别好,能在百步之外看见很细小的东西。 公输子:即公输班,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有名的木匠。 师旷:春秋时候晋国有名的音乐家。

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律、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就是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

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中的

1、

2、

3、

5、6这五个音。

尧舜:传说中古代有名的君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古时候画一个方形,要用矩这种工具,要画一个圆形,要用规这种工具。没有规、矩,方形就不会是方的,圆形也不会是圆的。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这样它才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它才能正常运转。可以说,规矩无时无刻不在参与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准则或习惯。没有规矩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呢?试想想,在今天,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绿灯,那么世界上的交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行人和车辆就会没有次序的穿行,人车争道,事故频繁,交通瘫痪。世界将变得非常可怕。

点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规矩,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交头接耳,要听老师和父母的话,这些都是懂规矩的表现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六课时

十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下》

译文: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忍受饥饿,使他的身子感到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到干扰、被打乱,以此来震动他的心理、坚强他的性格,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注释: 故:所以。 降:降临

任:任务、担子。 是:这个。 苦:使„„受苦。 劳:使„„疲劳。 饿:使„„挨饿。 空:白白地。 乏:使„„困乏。 行:做事。 拂:违背,不顺。

忍:通“韧”,使„„变得坚韧。 曾益:曾通“增”,增加。

传说,古代的君王舜在田野中兴起,商代的贤者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被人提拔出来,另一个贤臣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人发现受到提拔,齐国的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楚国的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市场所提拔出来重用。所以,上天要把一个重大的担子交付给一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忍受饥饿,使他的身子感到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到干扰、被打乱,通过这些痛苦磨难,来震动他的心理、坚强他的性格,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个人可能会犯些错误,但是犯了错误还能够改正;那些心灵遭受到痛苦磨难的人,思虑往往有时被阻塞,但只有这样才能奋发有为;这些痛苦在脸上显示,在言语中流露,最后才能被别人了解。如果在一个国家里,国内没有能严格执法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国君的能臣,在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从这里,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点评:

自古英才多磨难,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舒适的环境、优异的生活条件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不思进取。而在挫折和不幸,让人更容易成长。

十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有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暴虐的人,怎么可能使鲜血横流,连木棒都漂起来呢?”

注释: 尽:完全。 书:指《尚书》。

《武成》:《尚书》的篇名。

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一页。 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在春秋时候的秦国,有一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就是辨别出马的优劣,不管什么样的马,经他一眼,就能分出。因此,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有一天,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然看见一匹拉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前去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大了。这匹老马拉着车十分艰难,孙阳觉得这匹宝马良驹实在太委屈了,它本是应该在疆场上奔跑,发挥着更大作用,但现在却只能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真是太可惜了!孙阳想到这些,不禁难过得落下泪来。

回去之后,这个伯乐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做《相马经》。

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上所说的,还不如没有这本书。可笑的是伯乐的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拿着书到处找好马。他按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中,对伯乐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这个伯乐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这么笨,他幽默地说:“儿子啊,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还不能用来拉车。”

点评:

完全相信书上所说的话是愚蠢的,因为在不同情况下,书中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所以还要有自己的主张啊。

上一篇:公安微博下一篇:公司生产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