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主要思想

2022-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政治功能

摘要: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我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重民思想、爱民思想、惠民思想与用民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仍具有当代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政治功能

民本思想自孔孟开始便植根于儒家学者的思想之中,是一种以民众为“王道”事业之根基的政治理论。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是政权及统治者都是为人民而存在;二是统治者要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己任。

一、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仁”与“人”的结合,主要包括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以及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

1.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百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说明了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为民着想,为民谋利,去民之恶。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从而稳固统治者的政权。

2.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君主与臣民之间是对等的关系,应该平等的享受权利。与民同乐能够使统治者得到民众的支持,从而稳定专制国家的政治秩序及统治者的地位。

3.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

孟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有治国之能士。统治者必须要尊敬有才德之士,广纳天下英杰,并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孟子还提出了选贤举能的两个原则:一是选拔人才要不分贵贱,不分亲疏;二是要倾听国人的举荐,不偏听偏信。这两项原则充分体现了孟子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

(二)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评价

孟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先秦民本思想的高峰”,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仍具有当代价值。孟子强调民众的作用,关心民众的生活,重视民众的意见,。但孟子对于精英阶层着墨较多,对于民众他虽然强调其力量,关心其生活,却大多出于精英之视角、圣人之善心,很少直接专门的进行论述。民权思想必须包含民享、民有、民治这三个方面,但孟子却未提及民治的思想及制度。因而,我们不能因为孟子重视民众,就将孟子的民本思想等同于今天的民主思想。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孟子民本思想肯定了民众的作用和地位,是对前人重民思想的重大突破,在历史上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政治功能

(一)孟子民本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虽然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其所处的社会时期不被重视,但是在秦汉以后,民本思想逐渐被接受认同。不仅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开始主张民主思想,不少封建君主也开始重视民众。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统治者与思想家的影响是深远的。

汉唐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转为实际运作阶段。秦暴政的灭亡,让西汉统治者开始重视民本思想。汉文帝时期的贾谊认为在统一之后,只有对民施仁心,行仁政,才能巩固政权;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民叛则君穷,所以主张要宽民、利民。他认为:“夫本者,农也。农者,民也。”“夫土者,君之官也,君土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民叛,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薄赋敛,省摇役,以宽民力。”他的政策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西汉进入到全盛时期。

唐朝统治者从农民起义军推翻隋炀帝的统治中得到了警示,充分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唐太宗主张“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即作为君主如果是依靠剥削百姓维持统治,不考虑百姓的死活。就好比是饿了自己割自己的肉吃,即使吃饱了也是要灭亡。所以唐朝初期就实施了非常完善的均田制并减轻赋税,出现了“牛马布于野,外户不闭”的太平景象,出现了举世无双的盛唐局面。

可见后世的统治者和思想家无不受到孟子民本思想的影响。因此,孟子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具有是重要地位。

(二)孟子民本思想是进步思想家主张社会变革的理论武器

民本思想不但为后世君主实行仁政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国进步思想家主张变革社会的理论武器。在近代中国,进步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民本思想,并与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为民本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孙中山强调“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这说明孙中山先生已经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三)孟子民本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政治借鉴

中国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批判地继承孟子民本思想,而且将民本思想纳入进全新的理论实践当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并且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历史实践也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依靠的都是人民群众。可见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政治借鉴。

孟子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和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与我国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青春活力。孟子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让我们认识到必须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杜绝任人唯亲的腐败现象。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确立德、才、能、绩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修艳竹.孟子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第9页.

[2]《尽心下》

[3]《离娄上》

[4]《梁惠王上》

[5]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兰华,付爱兰.孟子民本主义与现代民主[J].山东社会科学,2005(9).

[8]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9]《新书·大政》

[10]《春秋繁露·五行相胜》

[11]迟汗青.传统民本思想源流考评[J].北方论丛,1985(3).

[12]王佳梦.试论孟子的民本思想[J].文化研究,2013.

作者:石晨

第2篇:探究《孟子》中的朴素人权思想

【内容摘要】本文用西方的现代人权观念来对孟子的朴素人权思想进行总结和概括。本文通过对《孟子》这个文章地研讨,认为孟子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个人尊严上都对人的基本权利给于一定的解释,提出自己的一套观点。虽然孟子在古代并没有形成现代的人权观念和概念,但是孟子所提出的一些措施也深深影响了传统社会几千年的历史。

【关 键 词】孟子 儒家 朴素人权 平等

一、孟子朴素人权观念的内容体现

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文化在天人合一的脉络中,并没有近代西方的“个体”观念,中国文化中较为发达的是整体社群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暴力革命屡见不鲜,但是以“人权”作为抗争理由的却绝无仅有。虫痛的中国政治思想强调君主必须将心比心,重视人们的福祉,中国文化中也没有客观的合法抗争的惯例,只有通过“天”的认可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要求统治者照顾人民的福祉。因此,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并没有形成一种水火般的仇恨,君主在天人合一以及恻隐之心为基础的统治观念下,建构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封建社会中的那种剥削关系的政府。

在这里,孟子的思想更能体现出这一点来。孟子综合了古代中国养民贵民重民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民本政治的理想,这种思想归结起来就形成了如下的三项主要的核心观点:

(一)人民是政治的主体。孟子强烈的主张人民是组成国家的诸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条件。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即成,粢盛即絮,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上》)。孟子在周游列国游说国君的时候,一再的要求国君一定要关心民众福祉,使得自身政权融入人民主体之中。孟子之所以要求梁惠王“与民同乐”,要求齐宣王如果好色好货,则应“与百姓同之”,可以说这都是从消解国君的政权反动性这个观点出发的,要求国君的个人的主观好恶,消融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使人民的意志渗透到国君的意志之中。孟子所谓“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这一项主张,正是要求统治者的合法性必须建立在人民的支持上。如果“诸侯危社稷”,则可以“变置”诸侯,更立贤君,甚至社稷本身也可以“变置”(《孟子·尽心下》),因为只有人民才能成为政治的主体。

(二)人民的福祉是施政的最高目标。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政治领域并不是一个诸般社群、团体或阶级利益互相冲突、折中以及妥协的场所;相反地,孟子认为政治领域是一个道德的场所,他得到的性质依靠人心的价值自决的普遍性来保证,所以,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离娄上》,他也因此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这种道德场所中,人民福祉的提高是国君责无旁贷的责任,统治者必须“扩充”其“不忍人之心”,使它落实在现实世界中而成为“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

(三)民心的向背是政权转移的检验标准。孟子主张“王”与“霸”的区别,在于的民心与否。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固然主张政权之转移在于天意,但是他引《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之语,正是为了说明天意只有在民心之中才能展现。

从以上三点看来,以孟子为代表的古典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固然与近代西方的民权或人权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扩大视野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思想中的“人”的概念,比近代西方的“人”的概念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具有博厚高明的超越的方面。虽然在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中并没有出现人权这个词汇,虽然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人人有自主之权的观念也屡为晚清人士所引用,但是这些事实也并不能解释为中国文化或者儒家文化传统中缺乏人权的内容。

二、孟子朴素人权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原始朴素人权思想归根到底还是出自自身的理论基础上得出的一种观念,虽然没有成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表达出来,但是从孟子的著作处也能看出他的人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在我们看来也是孟子的一些核心的理论基础。

1.天人合一论。孟子认为从“个人”到“国家”,是一种连续开展的阶段性历程。生命中每一个阶段都视为下一个阶段来奠定基础,孟子称之为“本”,这些阶段是连续开展不可切断的。任何一个阶段的断裂,在孟子看来都是欠缺的。个人的充实,是国家健全的基础,而个人又是国家提升的根基。这也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一方面来看,天命下传成为人性,另一方面,民心在政治上的向背也反映为天命的转移。孟子思想中这种将个人和国家看成一种连续性发展的特质,可以说深刻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特点。

因此,孟子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是一种价值、人格、道德、政治、自然的合一,它也是人之生命的各个层面互相牵制的合一,其中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作为其他层面的基础,人格的圆满以及内心负责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本体论的合一,也是一种价值的合一。也因此,我们可以说孟子思想最具有古代中国文化特色的就是“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是持续而不断裂的关系”这个观点。在这种观点下,人民并不需要以“合法”的身份,去对抗统治阶级,以要求实现人民所独有的权力才是孟子所要阐述的关键。

孟子主张应勇于自我成长,一餐于天仁互动,融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在孟子看来,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以宇宙的“浩然之气”为其前提,人的自我成长到与宇宙本身互动,必须经过一种社会的磨砺,才能完成这个过程。进一步来看,在天人合一的政治层面中,人民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政治任务。统治者必须协助人民进入宇宙境界,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经由天性成长而进入道德的层面。人君要有其照顾人民的天职,国君必须管理社会政治事务来协助人民成长,国君必须为民父母,是天职的执事者。因此,孟子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现了国君和人民是一种合一的关系,人君必须关注人民,提高人民福祉,这种关系隐含在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论之中了。

2.人性本善论。孟子的文化基于性善论思想上,这点也就是把握到了人类平等以及人类和平相处的根源,当然也就把握了人权中平等权的根源。性善论的提出也就是归结到人类之间要彼此信任。一切的不平等源自于对人的不信任,而平等的真正根据则是来自于对人的信任。而孟子的性善论则是相信人是善良的,人们彼此之间能够有相信的基础,而平等的根据则是来自于对人的信任。

孟子的平等思想,较西方文化中所孕育出的平等思想,又一个伟大之处,即儒家所研制人性,自弃最深之根言,乃与天德,纯善而无恶。不似西方之言人性,自希腊希伯来以来,即由原始罪恶之说。因而在其宗教精神中,人接触上帝,虽可使人精神超升于世间,而人对神终不能无渺小之感。由人之过于谦卑,而自视其自身全是罪,而儒家思想之引申的含义,则以人性原于天合德,一切政治教化,至于助人之显发生长期本有之人性为止,在不能另有所为,因而在原则上,否定了一切专制之理论根据。孟子在关于人人都是有恻隐之心从而导致了性善论的思想,而从这个思想中我们也可以得之性善论也就是承认了每个人都存在着一致的思想,在认识思想领域人是平等,也就从这一步我们得知了人皆可成尧舜得出一个平等理论。《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有外说我也,握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因此,从性善论出发的孟子思想必然会体现了一种平等的观念,孟子也因此能够产生一种古代朴素的人权观念,这种观念在孟子看来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因此在孟子看来,人心向善是趋于人皆平等的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有平等的可能,失去了善只能导致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三、结论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对人和朴素人权的肯定,乃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本质和人性的善良上面展开的。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宇宙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如同西方近现代文化中人与自然是处于两分而对抗的状态下的,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其他的人之间不是对抗而是共存共荣的关系。在古代中国,缺乏因向国家抗争而争取的人权概念,也就因此中国文化中的人的权利是一种秉天意而生的。故而孟子主张人民的这种权力是秉天之道德意志而生,应该受到国君的保护。因此,中国文化中人权的概念跟西方人权的概念相比,更具有一种博厚高明的超越向度与民胞物与的社会广度。

参考文献:

[1]《论语·孟子精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孟子思想研究》.山东孔孟学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 谢祥皓编

[3]《孟子字义疏证》(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5][澳]李瑞智.黎华伦.儒学的复兴[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

[6]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

[8]陈来.人文主义的视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9]韦政通.儒学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张磊磊

第3篇:孟子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选取了近十年来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文献,分“‘思孟学派’本身存在与否的论争;对于孟子教育思想内涵及教育方法的深入剖析与述评;孟子与古今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启示意义”四个部分,对文献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并提取其主旨。

【关键词】孟子;教育思想;综述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本文把近十年间有关孟子教育思想的文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关于“思孟学派”本身存在与否的论争;对于孟子教育思想内涵及教育方法的深入剖析与述评;孟子与古今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关于“思孟学派”本身存在与否的论争

在“思孟学派”存在与否的问题上,学者们还存在争论和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钟肇鹏教授的《思孟学派简论》,从师承关系、独特的义理内容与传世著作、对本派学说与前辈的信仰与崇奉这三个学派形成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出发,肯定了先秦时期“思孟学派”的存在。而且把其特征归纳为阐发儒家的德性之学、结合内外与会通天人三个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静教授在《荀子非十二子与思孟学派》中,认为子思与孟子之间没有直接建立学派传承关系,但他们的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思孟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是观念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苏瑞隆教授的《简帛五行篇与思孟学派研究》中,明确指出,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很难确定思孟学派的存在,因此说思孟学派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显得很模糊,思想方面缺少具体的特色,如果将之一分为二,反而会比较清楚。

多数的学者是肯定了“思孟学派”的存在,而且陈静教授认为“思孟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是观念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这一观点其实也是肯定了子思与孟子之问思想的传承性。孟子本人也曾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这就体现了孟子对于孔子的敬重及对其思想的推崇。《史记》明确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那么从孔子到孟子,传承关系也较为直接,而孟轲也是以“孔子之道”捍卫者自居。荀况认为:“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也是把子思与孟子视为一派。不过,陈静教授的观点也为我们研究思孟学派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对于孟子教育思想内涵及教育方法的深入剖析与述评

有不少学者从多角度深入地探讨和剖析了孟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同时也对其教育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当前大部分作者对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角度虽有不同,但是在主要的观点上并没有重大分歧。这些文章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仁义,具体内容是五伦关系;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个人发展及社会治理两个方面;教学原则是通过求放心以扩充人性的善端。这一类文章有娄正保的《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孟立永等人的《孟子教育思想探析》和任俊华等人的《孟子教育思想探析》等。

马跃如等人的《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一文提出虽然当前学者对孟子教育思想的总结是正确的,但这些研究只是以归纳为主,并没有深入的论证;虽然认识到了孟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对于如何将其应用到现代教育当中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在此前提下,作者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可以更好的將孟子的教育思想应用在现代教育中。

三、孟子与古今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关于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文献中,有一些文章是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把孟子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如刘淑红等人在《孟子的教育智慧——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一文中,从代表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和代表孟子教育思想的《孟子》这两本书出发,通过比较,总结了二人在教育观和道德观上的相同之处。指出孟子在教育内容上是对孔子教育内容的拓展和提炼,而且在培养目标方面,作者认为“大丈夫”所具有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之气、“是一种冲天的壮气,是凛然正气,是压倒一切的豪迈之气。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所没有的,是孟子对儒家教育思想独具一格的创造。”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孔子与孟子在教育思想上的传承关系,彰显了孟子的伟大智慧。

魏绮芳在《孟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作者分别从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四个方面对二者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孟子与柏拉图都是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教育家,都具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二者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然而两人对于教育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忽视教育的作用”。

四、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启示意义

许多学者在对孟子教育思想剖析和肯定的基础上,看到了其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社会及各级各类教育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方面,有李佳的《孟子“反求诸己”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孟子道德教育思想中‘反求诸己’说的内涵与意义,进而探讨‘反求诸己’说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启示”。作者认为“反求诸己”的思想反映出的是一种内省精神、思维方式和思维指向,而且是强调实践性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强化主体性的自觉和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省与自律意识并且要重视道德的实践性。

孟子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对中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很好的借鉴意义。史莹在《从孟子教育观看当代中学历史教学》一文中,肯定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孟子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素养方面、中学历史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观方面都有重要的启示。顾乃武在《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着眼于当代成人教育的不足,对孟子教育思想的主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师典范等内容中对发展当代成人教育有所启示之处加以深入地剖析。作者慎重地、批判地继承了孟子的教育思想,使其为今所用,同时也赋于孟子教育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人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其深邃的内涵及独特的实践性,成为中华民族教育思想宝藏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形成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应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潜心的学习和深入的钻研。

作者:马骁骁

第4篇:孟子的思想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适应角色转变,扎实开展团的

工作

———共青团铁东区委书记的述职报告

2011年是适应角色转变、思想进一步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自己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立足本职岗位,较好地完成本线的工作任务。自己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总的来说,收获很大,感触颇深。

一、以德为先,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

过去的一年,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以一个团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党性锻炼、思想素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个团干部,我的一言一行、我的自身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团委各成员,甚至更广大的青少年。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问题,做到干净做人、公正做事,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起好表率作用。二是党性锻炼得到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我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牢记党的宗旨,在团的工作中,以广大青少年的权益为出发点,务求时效。三是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我继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经常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积极参加团省委组织赴井冈山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区委区政府组织赴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培训班,通过“看、听、学、思”,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进一步系统掌握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通过学习原文、听专家讲课等,开拓了思想新境界,政治思想素质有了新的飞跃。

二、以能为先,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能力

在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本人也自加压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注重与同事、与兄弟单位团委书记的交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使各项工作都有序地开展。一是工作的统筹安排能力不断加强。我尽量做到工作提前一步,有计划、有安排、有预见性,保持思路清晰和决策的科学,力求操作有序,顺利开展。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在工作中,我注重与上级的及时衔接、汇报,同时也注重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从大局出发,对上做好配合,对下做好团结。三是有创新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创新,使工作保持生机,使管理不断趋向人性化、合理化。

三、以勤为先,进一步提高团的业务水平

担任团委书记以来,认真了解情况、掌握知识,积极向团委领导、向前任书记学习、请教,了解团情、团史,努力掌握团的基本运作方式程序,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了解,增加感情,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有关情况,以“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水平。一年来,我立足以活动来促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迎接挑战。今年五四,团区委以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为依托,以“五四火炬传承九十二载生生不息,铁东青年投入人居环境立志强区”为引领,积极开展了“共青团路,红领巾街”,“铁东青年林”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使自己对团务工作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提高团的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绩为先,进一步完善团的组织建设

把《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中去,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托党建,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和落实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基层团干部的待遇问题。积极争取党组织在团干部配备上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团干“转业”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叶赫的荣威,住建局遇良,卫生局王国宴等);二是解决好基层团组织活动的经费问题。积极争取专项,今年为每个乡镇街道从团省委争取经费三千元,共计三万六千元;三是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按照“1+4+N”模式,通过换届调整选配了大批乡镇(街道)团干部,变原有的“团干部兼职”模式为现在的“兼职团干部”模式,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次工作得到了团市委的充分认可,2011年四平市组织部班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

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的,从单一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转到生产环节,开展就业培训、创业交流、贫富结对;以服务党政中心为目的,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引导青年树立市场意识和投资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投身知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安等活动,把党政思路实践好。突出做好当前新兴的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延长团的工作手臂,丰富团的组织形式。先后与农联社、吉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协调,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帮扶支持。特别是吉林银行的“吉青时代”小额贷款项目更得到团省委的无偿贴息。

五、以廉为先,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明形象

作为新任职的年轻干部、党员干部,我既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与关怀,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我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我们这些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深知,作为一级干部,应该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要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来刻苦磨炼自己。勇于剖析自己,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生活中争作表率。在团区委开展“争做勤廉表率,竭诚服务青年”主题教育活动,召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活动。按照学习贯彻区委、区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精神,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我们根据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要求,为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立了团区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我任组长。按照“一岗双责”的责任要求,明确了单位正职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约谈团干部一次,就有关廉洁从政个人“不准”和“禁止”行为适时对所管的团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在2012年即将到来之际,共青团区委迎来组织部考核组,对共青团区委一年来的工作进的实地测评,感谢组织的帮助与关怀,今后我们更要自觉地接受组织的监督与考核。铁东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今又开始了新的征途。广大青年有幸成为亲历者,成为追随者,同时我们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心存畏惧,“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路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四平精神,坚定不移的实施 “五区”战略的发展规划,为建设富裕和谐新铁东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5篇:孟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孟子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孟子自身的聪明才智、丰富的阅历,对孟子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孟子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对人类理性的启发,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对意志性格的锻炼,对教育方法的研究等等。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实践仍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教育方法 教育目的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他认为,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 因此,孟子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 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人的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如同他的四肢一样,是与生就具有的。他充分肯定了人身上具有潜在的善性萌芽,人具有可塑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是可以通过教育引向善的,但还需要后天的学习努力,这是非常必要的。他认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二.孟子教育思想的原则及方法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孟子提出了以下原则和方法: 1.自求自得。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也就是君子沿着正确的路子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得到学问。自觉地得到学问,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牢固的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深广,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2. 循序渐进。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学习也应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注意到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学习知识的连续性,知道学有所成。因此,不能违背学习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他用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道理,告诫人们欲速则不达,主张教学必须一步一步扎实前进,要“不盈科不行”、“盈科而后进”。 3. 专心有恒。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中精力并专心致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证。孟于用下棋的例子,将专心与不专心分析得很深入。“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 曰:非然也。”(《告子上》) 他同时反对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上》) 对于自暴者,不必再同他讲些什么。对于自弃者,也不必再勉强要求他有什么作为。 4.因材施教。

孟子第一个提出了人才教育的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的对象和不同的程度,就要施以不同的教导方法。有的如同及时雨滋润万物一般,让他尽量吸收,有的方法着重培养品德,有的方法着重培养人的才能,有的仅在于回答问题,有的则不作具体指导,让他明白道理自己去努力进取。(《尽心上》)。人虽然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不同,就产生了才能的差异,教育者要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 5.启发思维。

他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他要学生有存疑精神。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效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他主张教师要启发和诱导学生,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疑。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6.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孟子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面的活动。作为老师,其表率作用非常重要。他继承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教学原则。他说:“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就是说,教育者端正了自己,外物使随着端正了,即“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主张教育别人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反对“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教育者首先要自己受教育,自己明白的道理才能讲给别人听,如果自己还一知半解就讲给别人听,就是误人子弟。 7.进取精神。

孟子的进取精神首先表现于不怕他认为一个干大事业的人必须首先受到心灵、性情与肉体上的种种艰苦的考验和灵、性情与肉体上的种种艰苦的考验和精神表现于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献出生命,是孟子进取精神中最宝贵的思想;他的进取精神还表现于楔而不舍,坚持到底。孟子一生为遇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虽屡遭不遇,仍矢志不渝,正是体现了坚持到底的精神;他的进取精神还体现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品质。

三、孟子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及作用

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 “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人伦”就是“人道”。具体来说,“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称之为“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即实施维护上下尊卑的封建社会秩序的道德教育,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一一“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仁,事父母;义,从兄长;智,明白以上二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礼,孝悌在礼节上的表现;信,老老实实地做事,讲信用。孟子并不认为人的完善道德品质是先天的,而人的本性仅具有善的萌牙,是谓性“善端”,有待于以后教育的扩充和完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人的“善端”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成为小人、恶人。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另外,他强调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其社会作用是“行仁政”、“得民心”。这样,孟子便由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推己及人,由个体扩充到国家,由德育最终实行德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总之,我们要慎重地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学说和儒家教育遗产;科学地审视、理性地继承孟子的教育思想,将其宝贵的知识财富具体应用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东方桥:《孟子现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2] 吕涛:《孟子评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张念宏:《孔孟名言录》,学苑出版社,1991年。

第6篇:论述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

一、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一)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四心即仁义礼智这“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二、性善论的现代意义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性善论对于社会道德的意义

人性“四德”可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为人“向善”与“行善”提供“动机”,揭示了为善的意义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虽是天之所赋,却易于失去。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失殆尽。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设,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来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境界。 所以有《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学会做人,参与社会,恰如孟子所说的,居于安宅、行于正路,我们一定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因此我得出“性善论”能减轻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压力。将“性善论”解读为“人性向善”,由于是一个动态评价标准,“向善”是一个过程,所以会减轻当今社会因本着“人性本善”的原则进行道德建设的许多压力,从而加速国民素质比较普遍的提高。

(二) “性善论”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性善论”是教育史以来,第一次从理论高度上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现代教育思想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方面,探究出人“善”之本性, 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教师本着“善”的品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以学生“善”之本,规划了其发展的进程。学生本着“善”之端,在他人教化中使其得到拓展;本着“善”之根,在自我教化中实现自我价值。“仁者无敌”“与民同乐”的“民本论”启示学校教育必须立“德教”为本,倡“尊贤尚德”为主的德育目标,仅此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基于“善之始”,即性善论,它为学生自我身心发展提供了舞台。

第7篇:以民为本:孟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曾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观点,认为统治者应遵守礼制、爱惜百姓。但他没有从根本上明确这一观点是“为什么”,也没有从操作层面明确“怎样”及“如果不又怎样”的问题。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相关思想,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仁政”学说。

什么是仁政:

仁政是“仁”的推广

《孟子?梁惠王上》中记有这样一件事:一次,齐宣王看见一头牛被牵去宰杀,他不忍心,下令用一头羊换下它。于是孟子对齐宣王说,这说明大王有“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怜悯之心)”,假如他把这样的恻隐之心用于人事、治国上,那他就是在施仁政、行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不过是每个人都有的“恻隐之心”的发展而已,“仁政”不过是“仁”的推广而已。

既然人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每一个统治者都有施行仁政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推行仁政:

“推己及人”“与民同乐”

如何施行仁政呢?继续上面的故事来说明。齐宣王拒绝孟子让其推行仁政的建议,因为他自己有好货(即贪财)、好色的毛病。孟子说,世上人人好货、好色,大王只要通过了解自己的欲望,从而推知所有人民的欲望,并采取措施尽可能满足这些欲望,这样做,就是推行仁政。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a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可见推行仁政的方法不过是推己及人、想民所想、与民同乐。

如何看待统治者:

“君不仁即可诛”“民贵君轻”

假如一个统治者不能做到体恤百姓、尽心国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或对待这样的统治者?

孟子提出了那个时代最具震撼性的观点,即君王若没有必备的道德条件,人民在道德上就有革命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诛杀了君主,也不能算有弑君之罪。理由很简单,但很充分:君主违背了民心、丧失了人性。丧失了人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即“非人也”,“非人”如何能为人君主?借此,他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仁政思想处处有“以民为本”的痕迹:民贵君轻的思想关乎民生国计;对君主一人专政的体制进行批判,提倡德治,更是有民主思想的意思;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也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1) 根据材料,概述孔子和孟子有关仁政的共同认识。

(2) 《孟子》思想是《论语》思想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说明《孟子》在哪些方面发展了《论语》有关仁政的思想。

【参考答案】

(1) 重视民生,重视教化。

(2) 《论语》中提出了推行仁政的目标,即人口增加、财富增多、教化普及。

《孟子》中不仅提出了推行仁政(王道)的目标,同时提出了推行仁政的步骤和措施:首先通过养民和保护资源,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王道之始);然后通过为民置产、开办学校、进行伦理教化等,使社会安定有序(王道之成)。有关“仁政”的论述,《孟子》比《论语》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第8篇:浅析孟子民本思想 对现实的意义

摘 要: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已有之,到孟子把民本思想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他在“民本”理念的诸多方面直接沿袭了孔子的许多思想,立足于“仁政王道”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把“民本位”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清晰,全面,深刻的解读,认真分析潜藏在它背后的历史动因,能够挖掘内涵并赋予它合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 民本思想 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

“民本”一词,语出《尚书·七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的上古社会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早期的统治者们都隐约意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孟子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之一。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神权”思想开始动摇,“重民”的意识在人们尤其是部分统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显了。民本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心,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情,当然也不乏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事情。秦始皇嬴政暴戾,使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最终才统一不久的天下,才建立的政权,就被推翻。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汉王朝,与他善于搞好人际关系,懂得如何与属下相处,从而得到了民心密不可分啊!孟子的民本思想也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第三个方面: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

第四个方面:使百姓得到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的满足。经济上推行各种惠民政策,政治上爱民、宽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用。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1.古今民本思想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的精华是我国当前民本思想的基础,我们今天强调的民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与古代的以民为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价值观上重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意思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

当前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德治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借鉴。

2.民本思想在当代的发展

民本思想千古绵延,治国之道一以贯之。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群众智慧取得胜利,培养起群众的深厚感情,群众路线与古代的民生思想不谋而合。

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步入了“深水区”,群众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跃升,与民隔绝不是办法,必须正视群众的诉求,仔细聆听民生,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中打捞“沉没的声音”。惟其如此,才能永远赢得群众信任,执政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

所以,新时期,党的领导人强调要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强调要“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 泱泱中国如今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综合经济体,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人们思想的日益多元,然而对于执政者来说,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民本思想自古传承,从未过时。新时期,出于对社稷福祉的深刻考量、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群众路线依然是法宝,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

3.新时代的“民本”——以人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人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就意味着,人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人是最高的价值主体。这一理念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勤政廉政,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之中。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行“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坚持人民民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其次,对于古代民本思想的阶级成分应该完全剔除,这就要明确我们“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非维持阶级特权;

再次,实行“以人为本”必须走出愚民政策的误区,如实进行思想宣传; 最后,明确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是服务关系,而非统治关系,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丰富而精深,传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后世民本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表明:一方面,无论是哪个统治阶级在哪个历史时期,只要坚持以民为本,推行富民惠民政策,就可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无论哪个统治阶级在哪个朝代,一旦背离民意,不问民众疾苦,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最终会灭亡。毕竟,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民与君是舟和水的关系,正所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当前,我们科学地认识这一传统思想,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进一步深化党的“以人为本”理念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第9篇: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话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一般指气色、气质、气度、气魄、气量、气概等等。何为浩然之气?孟子阐述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在孟子的眼里,浩然之气就是道德与正义的集合体,就是崇高与身正的代名词。难怪历代文人学者和仁人志士都将孟子的这句名言作为座右铭。在今天,我们加快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全体干部具有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年轻干部首先就要通过下苦功夫读书学习,努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读好有字之书,又读好无字之书,努力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良好作风,善养浩然之气。

一、养静气,去躁气。静可观变,静能制动。而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静是一门真功夫。对读书学习来讲,“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别要注意静心研读,不怕坐冷板凳。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平静、内心清静,心不在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练自我的气功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宁神定气几十年,座位下的地面硬是被锃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马克思也成就了人类千年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做到读书学习,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就能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样在大事、急事、难事及各种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才能够做到气定神闲,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有效应对。

二、养雅气,去俗气。读书能够长知识,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古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个不爱读书的家庭是没有出息的家庭,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没有发展的社会。难怪古今中外有见地的人常以书香门第为荣,饱学之士常说人世间第一美事还是读书,温总理最爱看人们在乘座地铁时手拿书读的场景。爱读书,眼界就会变得开阔,思想就会变得深刻,精神就会变得崇高,品德就会变得高尚,举止就会变得高雅,就会提升整个做人与处事的层次和魅力,使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而不爱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市侩气十足,铜臭气日盛。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批评那些不爱读书学习的干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怎能一日离开读书?

三、养才气,去迂气。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科知识,能够使人视通今古,学养深厚,才高八斗。然则读书有善读与不善读之别。善读书者,能够把书读活,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真正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本领,使人才华横溢,才气大增;不善读书者,只会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只言片语,食而不化,人云亦云,迂气十足,书生气浓,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时代迫切需要千万个善于治国理政的人才。年轻干部读书学习就是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领导艺术与水平,切实增长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矛盾纠纷的才干,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增加个人炫耀的资本。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要求要始终带着问题读书,对现实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四、养朝气,去暮气。当清朝的鸿儒显贵闭目塞听,视西方的天文物理地理算术为“奇淫巧技”,并无情地封杀本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之时,曾经显赫世界的大清帝国早已老态龙钟,无可奈何地沦落到被新兴的西方列强蹂躏欺凌的地步。而《海国图志》则东渡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一个国家国策的悲哀,更是读书人的悲哀。不善读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满足于“子曰诗云”,看不到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暮气沉沉。而善读书者,“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会用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襟、敏锐的眼光,自觉地跟踪当今世界的最新发展与变化,头脑清醒,意气风发,朝气蓬勃。这样的人经邦济世,必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拓,敢于创新,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活力。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善于读书,具备世界眼光,擅长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让一切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整个社会蒸蒸日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养锐气,去惰气。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训》,有一句话读来让人难以释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懒懒散散、得过且过,就是常说的混日子。人都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越是志存高远,勤于读书,越会发现自己知之甚少,就会越发努力学习,那种求知进取的力量真可谓锐气十足,即使天大的困难也锐不可当。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西伯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困境而写成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失明后完成了《国语》,孙膑膝盖骨被剜去后撰修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吕览》却流传于世,韩非在秦国被捕,这才有了《说难》、《孤愤》,《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内心愤懑而写作的。当今的年轻干部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珍惜大好时光,毫不放松自己,乐于探求真理,勇于挑战自我,在增长知识、提高本领上一往无前,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上锐意进取。

六、养大气,去小气。宋真宗赵恒为提倡读书的风气,广开读书人登仕之途,御笔亲作了一首《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首短短的篇章,倡导男儿要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发愤读书,迷醉天下士子几近千年。可让宋真宗无法预料的是,毛泽东却说,“读书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要紧一着,要为改变中国之命运勤奋读书”,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相比较,不难辨别何为大气,何为小气。纵观历代读书人,为一己之利而读书,虽也能读个功名,但因只顾封妻荫子,富不过三代;然为国为民而读书,虽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万世流芳,让人景仰和效仿。年轻干部就是要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在一起,为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而发愤读书学习。

七、养正气,去邪气。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百姓遭殃。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礼义廉耻,要求读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君子要“治国平天下”,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首先自己必须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晚清中兴重臣曾国藩每日“三省吾身”,甚至连偶尔在梦中与小妾私密也记录下来,作为内心尚存邪念的应证。顾炎武撰写《日知录》,“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因为“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人的缺点和过失就是一点一滴改正并变得完美的,社会的正气就是在这日复一日中逐渐树立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历史的账本上,既有清官好官的光辉灿烂,更有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年轻干部要时时温习警醒自己,经常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决抵制一切歪风邪气,努力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奉公守法,廉洁从政。

八、养胆气,去怯气。所谓“无知无畏”,那是一种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负。有识才有胆。艺高才胆大。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把握客观规律、拥有丰富经验、集中群众智慧基础上的胆识,才是科学的可敬的。毛泽东善读书,读出了一条“以农村包括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缔造了一个新中国,并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概,使中国人民挺起了腰杆;邓小平善读书,读出了“实事求是”这个法宝,养成了他气吞山河、不惧千难万险的冲天豪气,开创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江泽民善读书,读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社会主义事业昂首挺立,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胡锦涛善读书,读出了“科学发展观”,使当代中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面前,走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快车道。年轻干部只有刻苦学习知识,深入调查研究,善于团结群众,才能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惧风险,才能信心十足,底气十足,胆气十足,妥善驾驭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有效推进实际工作。

九、养和气,去霸气。人们读书学习,说到底,就是为了摆脱愚昧、野蛮与落后,追求文明、进步与自由,更好地与人类和平共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事业旺,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和是中国文化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世界人民希望的理想目标。中国古代的一部《孙子兵法》,说的是“战”事,求的却是“和”事。难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许多有见识的军事战略家和政治家扼腕叹息说:要是早一点通晓中国《孙子兵法》“和”的精髓,欧洲各国也不至于为些蝇头小利而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康德曾说,书读得越多,我越崇敬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越觉得必须与人和睦相处。著名学者季羡林始终和颜悦色,从不以大学者自居,对任何人都非常客气,也从不与人动气,与人争个高下。现在有一些年轻干部,自以为进过高等学府就高尚得不得了,手中大权在握就高傲得不得了,将来仕途看好就高贵得不得了,眼里容不下别人,心里瞧不起群众,与老百姓打交道颐指气使,高高在上,说话办事态度生硬,霸气熏天,真是该好好改改了。

十、养运气,去晦气。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吉人自有天相,恶人会遭天谴。一部佛教经典上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唯物主义者虽然不相信因果轮回之类的说教,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和社会需求,更是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和秩序约束。运气好与坏,不在天与地,全在人自己。一个人好事做多了,自有美德留在人间,危难时刻必有好人相助,好运相伴;而坏事做多了,其结果必然是臭名远扬,过街老鼠人人打。年轻干部刻苦读书学习,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必然能够赢得群众的口碑,得到信任、拥护和支持,一路好运。相反,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又虚情假意,不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人,虽然也可能在官场上混上几天,但有朝一日会被群众无情地淘汰出局。这正如老百姓所说的:谁对群众真心,群众就对他真心;谁把群众不当事,群众就把他不当事;爱民的干部会走运,害民的干部会倒霉;爱民的干部会长命,害民的干部会短命。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

2010-3-16摘自《求是理论网》

参考资料: 求是理论网http:///

一个痴情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训的人。

回答者:sxxurmin提交时间:2010-3-18 9:00:00

举报 楼层: 1

1、不要浮燥。把人生的调子放低一点,不要与有高成就的人相比,先让自己做一些容易使自己办得成的事,以增强自己的生活信心。

2、逆向思维。心态不好,解决了你心中的问题了没?没有吧。既然心态不好,不能解决自己的一些实际问题,那还不如心态好一点,这样还有助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横向比较。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如自己的。其实自己还是很不错了的。

回答者:wpeter提交时间:2010-3-20 19:04:00

举报 楼层: 1 这说明您不够自信,且不够专心。您只要选定一个适当目标认真学习,专心投入,您一定能收获幸福的微笑的。

回答者:Lgbgzh提交时间:2010-3-22 12:42:00

举报 楼层: 1 这说明您不够自信,且不够专心。您只要选定一个适当目标认真学习,专心投入,您一定能收获幸福的微笑的。

上一篇:个人述职报告设计师下一篇:生态板开裂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