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体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对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学来说,其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在特殊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基本体育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完善,并且让学生对体态美有正确的认知,并且朝这一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起到了陶冶情操的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特殊教育体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殊教育体育论文 篇1:

微课在小学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构建探讨

摘要::本文对微课在小学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展开研究。分析了微课在小学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类型;从运用微课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微课资源,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两个方面,探讨微课在小学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构建。期望本文能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微课;小学特殊教育;体育数学;构建。

引言: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微课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已经在多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小学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师也应及时与时俱进,借助微课视频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让体育课堂更为贴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体能素质与体育爱好的进一步发展。

一、微课在小学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类型

纵观当前小学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师应用微课的情况,可发现其对微课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运用互联网,搜集网络中现成的微课资源;其二是自己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微课资源。对于前者,针对小学特殊教育的特点,教师在搜集网络上的资源时,应切实考虑这些资源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后者,教师在搜集、排布微课视频中选用的素材时,也应考虑这些素材是否能够被学生有效接受,尽可能制作出更适合被特殊群体学生观看、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的微课视频。

一般来说,在现代教学领域中应用的微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演示类微课:这种微课会以画面演示的方式展现体育课堂中的动作要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讲授类微课:这种微课以语言讲述为主,视频中的讲授人会将本节体育课中的知识内容,例如对体育动作的心得、训练方法与学习技巧细致地讲述出来。相较于演示类微课以直观形象感知的方法传授知识,这种微课更多是运用了语言传达信息的方法传授知识,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练习类微课:对此种微课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结合微课视频中的内容,亲自完成对学生的技能指导,规范其对体育动作的掌握。由此可见,这属于一种建立在课堂实践基础上的微课模式。

表演类微课:这一微课通常由课任教师亲自设计完成,教师应细致组织教学内容,运用肢体语言,以表演的形式在微课中呈现教学内容,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这属于一种建立在学生视觉欣赏基础上的教学模式。

总之,教师可针对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的实情,酌情选择、应用上述几种类型的微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在小学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运用微课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在完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夠在学生的注视、等待、研究、行动中完成。”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受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对于特殊教育小学中智力、听力存在障碍的学生们来说尤其如此。例如,智力存在障碍的学生因先天的缺陷,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较为迟钝,应变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对一些相对复杂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若教师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枯燥单一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很难起到有效的课堂效果[2]。但智力障碍的学生也有其优势,例如他们的形象、直观思维能力一般较强,对于这一点,听力障碍学生也是一样的,听力能力上的缺陷,会让他们更擅长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理解知识与周遭的世界,因此教师运用微课中生动有趣的教学元素,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激发其学习热情,也不失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

在对微课的实际设计中,教师应加强对色彩感染力强的图像的运用,以满足学生的视觉体验为目标,设计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同时加强对肢体语言、蒙太奇等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微课设计元素的应用,让微课在贴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能够为学生带来“眼前一亮”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这里以对“袋鼠跳”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前在互联网中搜集与袋鼠跳相关的动画视频素材,以诙谐幽默的动画还原大自然中袋鼠跳跃的场景,形象逼真地展现袋鼠的动作技能。在课堂中,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这一微课视频,在活跃了学生的兴趣后,再引领学生对袋鼠的跳跃技巧展开学习,让学生依据自己对动作的理解,模仿袋鼠的技巧,施展自己的跳跃本领。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拍摄学生学习袋鼠跳的动作影像,运用多媒体设备展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看自己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唤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的热爱。

总之,在小学特殊教育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这种直观形象的微课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让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更为高效地达成。

运用微课资源,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毋庸置疑,智力障碍的学生学习方法较为单一,形象直观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记忆方式,也更多偏向于无意识记忆,记忆事物的目标较不明确,记忆内容也较为散乱,对事物的认知,通常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不足[3];听力障碍的学生虽然记忆力与认知能力没有问题,但无法通过听觉来学习知识,也常会为他们带来众多的困难,他们更擅长视觉记忆,对形象直观的事物也有着较强的感知能力。

由此可见,对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学生的体育教学,教师还是应加强对直观、形象素材的应用。教师可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联合图片、影像等直观的教学素材,充分融合到微课之中,再在课堂中播放出来,在综合运用暂停播放、重复播放、慢动作播放等方式下,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更为持久的形象记忆,让学生过目不忘、记忆犹新。以对“立定跳远”的教学为例,立定跳远动作中的腾空动作,常是学生学习中最为困难的部分,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每一个动作细节,教师便可运用色彩、动作感染力较强的图片、影像、flash动画、课件制作微课,将立定跳远在腾空动作中的起跳、腾空、落地等细节全面展示出来,再以慢动作、影像定格、暂停、重播等方式,让学生反复观看,直到全面理解。这就有利于实现对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每一个动作要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特殊群体学生虽然在智力、听力等方面不如常人,但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与常人无异的,许多学生都想参与体育比赛,但他们对体育赛事规则的理解又存在许多困难。对此,教师便可开发与体育赛事相关的微课视频,运用直观的图片、视频讲解体育赛事的规则、裁判方法、战略战术等,让学生在观看体育比赛的同时,接受到体育理论知识的良好熏陶,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总之,对于那些课堂教学中学生长期难以理解,在学习上存在瓶颈的内容,教师可应用微课,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感知,将抽象的体育技能变为具象的动作解析,以动带静、化难为简地完成教学,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突破。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应用微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构建更为高效的体育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对这一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借助微课得天独厚的优势,唤起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有效感知,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冯秀梅.创新观念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实践[J].学周刊,2021(08):181-182.

张澍晗. 智障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的个案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1.

[3]何敏学,辛玲,郑超.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演进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02):274-278.

作者:郭继赵

特殊教育体育论文 篇2:

素质教育在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对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学来说,其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在特殊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基本体育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完善,并且让学生对体态美有正确的认知,并且朝这一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起到了陶冶情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素质教育在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特殊学校;体育教学;运用

一、将品德教育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在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根据聋哑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实际接受能力来对教学模式进行确定,这样才能使体育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该注意将品德教育贯穿到整个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树立起学生的体育道德观,从而使得学生养成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当学生产生具体的道德观念之后,便会养成遵纪守法的品质,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实际兴趣方向来对学生就近发展区域进行开发,而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升教学难度,扩展教学内容。对于后进生来说,教师应该注意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简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特殊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理想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其进行适当鼓励,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制备的心理。教师还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来应用多变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进行激发。

二、注重挖掘體育教育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想要使教育效果更加理想,教师应该注意在体育教育中深入美育教育内容,使得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美感,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课堂融入性明显提升。对于体育运动中的美感来说,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即身体美以及运动美。其中,身体美是健康的身体所表现出的美感,这种美观是要基于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才能实现;对于运动美来说,其主要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展示的美感,属于一种过程美,其可以细化分解为行为美、动作美以及晋级美等几个方面。教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塑造形体美以及运动美的意识,通常循序渐进、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对学生高尚的文明的语言表达习惯进行培养。

三、掌握学生现阶段心理状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说,往往在心理方面要承受比一般学生更大的压力,教师在对其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对学生这一点予以充分关注,注意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从而使得学生始终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的心理环境,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使学生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锻炼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特定项目锻炼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有充分关注,避免因为身体锻炼过度而出现为影响学生身体机能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身体机能存在的差异性来引导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同时也使得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长期性提升;其次,培养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说,往往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这也使得很多学生为负值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较为薄弱,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品质进行培养,这也是提升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当教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便可以使体育课程教学的效果更加理想。

四、注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说,虽然学生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缺陷,但是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特长进行充分发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独立性,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对于特殊学校的完整体育教学课程来说,不仅包括体育课内活动,同时也包括体育课程的课外活动。对于体育课程的课外活动来说,并不只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内容,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来引导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自主性得到有效培养。教师通过合理的练习难度设定、练习小组设计以及练习环节设定,可以使学生养成长期性的体育项目活动意识,有利于树立起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这也使得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将德育内容深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特长进行发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自卑心理得到缓解,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对其进行体育活动内容设计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提升了体育课程的学习自主性。

参考文献:

[1]郭衡.也谈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J].山东青年,2016,(4):82. DOI:10.3969/j.issn.1004-0927.2016.04.056.

[2]马涛.包头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DOI:10.7666/d.y1708240.

[3]刘颖.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的因素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8-10. DOI:10.3969/j.issn.1673-0046.2011.06.004.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特殊教育学校,福建   南平   353000)

作者:方义松

特殊教育体育论文 篇3:

浅谈特殊教育体育训练的有效措施

摘要:在特殊教育中,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特殊残障学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但教师们仍然不能忽略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应当结合学生们的特点,让其在体育课程之中能够切实得到锻炼与提升,达到培养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实现智慧康复的教育目的。基于此,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就应当实施个性化培养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有效体育教学。本文探究特殊学校中体育训练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特殊教育,体育教学,有效策略

引言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中,体育教学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特教体育教学也引起了很多老师与家长的注意,但是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必须加快特教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特殊学生的发展的需求。

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指的哪些人呢?指的是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身心发育不完全的,在语言、听力、肢体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与少年,所以像启智学校、盲人学校等学校通常是根据他们所要教育的同学的不同而划分。那么它与普通教育相比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这两种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例如部分听障学生,那么他们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就主要依靠嗅觉、视觉与触觉等其他器官来认识外界的事物以及学习新的知识,但是这种缺陷对学生知觉活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诸多影响,因而导致他们对于外界信息的认知在一定范围上是不完整的是受到诸多因素限制的,并且他们感知到事物却无法用语言来进行描述,就会使得客观事物与语言之间产生不匹配的结果,因此老师在教授这种学生时应该把触觉等多种感官功能作为核心,然后根据他们每个人的身体与心理不同的实际状态来进行体育教学。

1.2目标的特殊性

在我国继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与我们普通人所享受的义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与普通教育的对象不同,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的特殊,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使得它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基础身体的锻炼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会生活自理并且学会体育休闲活动,能使得学生的身体上的问题以及心理上的问题都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会更加注意他们学生对于整个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发展。特殊教育的体育不仅使得学生在生理上的问题能够得到良好的矫正与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们不畏困难的勇气与团结友爱的团队意识,让特殊学校的孩子们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特殊教育体育训练的有效措施

2.1以生为本授课,实现差异教学

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特殊性,对学生们进行差异化教学。在特殊学校中,特殊学生们的生理缺陷是不同的,可以参加的体育运动也有所不同。对于无肢体障碍的学生来讲,他们能够在参与跑步、跳绳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获得身体锻炼,实现强身健体。但对于具有肢体障碍、难以进行基础性体育运动的学生来讲,跑步、跳绳等运动将会给他们的身体带来负担。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现差异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

例如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可以为无肢体障碍的学生安排全面的体育锻炼课程,让学生们掌握多样化体育运动项目,实现身体的全面锻炼。而针对具有下肢障碍缺陷、行动不便的学生,体育教师就可以创设特色体育课程,让这部分学生进行自己能够做到的体育运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通过设置差异化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潜能,并结合恰当的心理疏导,让特殊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课程学习,达到多元发展、智慧康复、终身锻炼的体育教育效果,实现创新与发展。

2.2定制特殊体育器材,课堂充分利用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普通学生可以进行锻炼的体育设施并不适合他们使用,因此,体育设施的适合与否也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所以,这就要求国家以及社会增加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资,为学生制定一批适合他们进行体育项目的设备,让学生利用这些专门定制的体育器材进行训练,实现体育能力的增强。对于教师来说,要考虑到每个学生不同的现实情况给学生匹配适合他们的体育器材,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器材并在学生训练时提供指导,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特殊学校的体育器材有很多,比如双格肋木,山羊,杠铃,手动液压篮球架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分配给学生不同的体育器材,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增长。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训练环境,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实现指定能力的增长,还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放松心灵,提高心理素质。

2.3加强体育实践,丰富多元活动

教师必须要遵循因材施教、因情制宜的原则,根据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综合训练活动和实践环节的设计。考虑特殊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要求,有效的引入融合教育理念,并在实践环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式教学。将6~8个学生划分为一小组,确保学生能实现优势互补。在分层式教育理念和个性化教学思想为指导,在原有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增加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如,体育游戏、体育故事阅读、体育角色扮演、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技能展示等。引导活动与小组学生积极参与,借助小组其他学生和教师的力量攻克難题、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需要制定多元性、层次性的评价标准,对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科学的点拨和指导。

总结: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安排适合不同特殊学生身体情况的体育活动,积极创新改革体育课的活动形式,从而调动所有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实现特殊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能够共同发展,促进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深远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沈金花. 南通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王言恩. 上海市特殊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作者:王金全

上一篇:市场年度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假想防卫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