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第二课时教案

2023-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计第二课时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统计第二课时教案

《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

(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

2、

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第2篇: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看懂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知道怎样制作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难点: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复习:怎样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回顾交流。 2.导入:

我们学习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那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 学生讨论、猜测。

师: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讲授

探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单式统计图。

小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2.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讨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那能不能把两个横向的单式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呢?学生讨论交流。 (2)实验

小组合作操作,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

小结:①画纵轴和横轴,写上横轴和纵轴的名称;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定图例;④写类别,画直条;⑤涂颜色;⑥标统计图的名称和绘制时间。 (3)分析

从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

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两种,纵向和横向,制作步骤一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小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①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②在纵轴上分配直条的位置,宽度和间隔;③在横轴上确定单位长度;④按照数据大小画出直条,并注明数量。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2)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两种,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制作步骤一样。

优点:清楚直观、 便于比较。

第3篇:《统计与可能性:统计与可能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01.例2及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黄色?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9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5个,蓝色球12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二、新授

1、在上题中,我们知道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到底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击鼓传花的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小结: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

2、画图转化,直观感受

(1)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男生得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画图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画图……..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两个人就是,……9个人就是,女生的可能性也是。

师: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各是多少呢?……

(2)练习本班实际,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3)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拿到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3、小结

4、巩固练习 完成P.101.做一做。

(2)题讲评中须注意,指针停在每个小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次数也大体上相等,红色区域占了这样的3个,因此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就是一个区域的3倍。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一可能性,出现的次数不是绝对的。

三、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

1、第一题,准备9张1到9的扑克牌,通过游戏来完成。

2、第二题,学生在独立设计,全班交流。

3、第三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4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教案两课时

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调查记录的整理,学会填写统计表,认识一格可以表示多少个数量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3.经历观察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懂得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数据,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第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学生分为4-6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吧,想一想,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呢?

谈话:同学们:为了清楚地弄清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就需要对记录单上的数据分段整理。(板书:数据的分段整理) 2:谈话:我们以前学过的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段整理数据呢?请发表意见。(学生的意见可能有数数、用不同的符号记录、画“正”字记录等。) 3: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张丽华同学用画“正”字记录的记录表:

谈话:除了可以用画“正”字的记录表进行记录?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板书:制作统计表) 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1)引导:这里第一幅是简单的统计表,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 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 说明:完整的统计表需要有:(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表示统计的什么、注明什么时候统计的,这里标题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2)要有和收集数据相对应的统计项目,这里的统计项目有“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几项,还有“合计”栏;(3)表示的数据,这里表示的是“人数”。

提问:表中的合计起什么作用?(既能反应总人数,又能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3)交流统计表数据。

交流: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呈现学生的统计表交流、检查,注意统计日期)

追问: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统计表除了每个项目要根据整理出的数据正确填写,一般还要计算合计数,它表示各项目的数据相加一共有多少。这里合计数46人,是统计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全班总人数。

过渡:如果更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多少,还可以制成什么?(条形统计图) 出示:条形统计图

(1)引导:现在我们来观察条形统计图,大家讨论一下: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

提问: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都分组成,怎样表示数据的? 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 (2)说明:完整的条形统计图需要有:(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这里标题是“某班向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2)一般在统计图的横向底线和纵向左边线上分别表示出项目和数量,这里沿横向底线表示项目,沿纵向左边线是表示数量的刻度,这里每格高度表示2人;(3)用直条表示数据是多少,直条长度要根据左面数量的刻度确定。 【设计意图: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根据手机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首先需要了解简单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和表达数据的方式,否则会影响学生在统计表里和统计图上正确地表达数据。因此教学设计展示统计表和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张统计表和一副统计图要“有哪些要求”“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怎样表示数据的”,了解其结构好数据表达,使接下来自己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具有知识基础。】

2、指导学生完成条形统针图。

引导;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吗?那请大家独立完成在课本上。学生描图,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统计图数据。

交流: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呈现学生的统计图交流、检查) 追问: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 (3)小结方法。

提问: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指出:在统计表里表示数据,一要注意正确填写每个项目的数量,二要注意正确计算合计数。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数据,一要看清各类项目的位置。在对应的位置上表示相应的数据:二要根据每格表示几确定条形画多高,准确表示数据;三要在直条的上部标出表示的数量、不管是统计表还是统计图,都要注明统计的日期。

3、简单分析数据。- 提问: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人数最多的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说明:从统计表和统计图里,除了可以知道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各有多少人,还能知道最喜欢哪几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比较多,最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少,喜欢不同类节目的人数相并多少等。所以统计可以知道许多想知道的信息,不同的统计又可以知道不同方面的信息。在学习、生活里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想要了解哪方面的信息,就可以收集数据,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出结果,并进行分析。

4、认识特点。

引导:请大家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统计表用表格填数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板书:统计表——填数表示

条形统计图——直条表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数据,而条形统计图因为是用直条表示数据的,所以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直观

形象)

三、统计实践

1、完成“练一练”。

(1)了解要解决的向题,讨论解决办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利 用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

活动: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每位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在组内检查、核对记录的数据,全组统一结果。

(2)全班汇总记录的数据,教师引导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 数,得出全班汇总结果。

(3)学生根据全班调查的结果,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交流完成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注 意标题和日期;填表、描图等有错的订正。

(4)引导: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交流:根据统计,你了解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哪些情况?哪个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自己班里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统计数据的过程: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填统计表以及画统计图,通过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再次熟悉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结构和数据表达。】

2、做练习七第1题。

让学生阅读练习七第1题,了解统计内容和数据;在小组里讨论下面的问题和“还能想到什么”。

交流:第1题统计的什么内容,你了解哪些数据?

除了星期六和星期日外,每天的用水量大约多少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说明可以看这五天每天的用水量,大多数是11吨,其余比它多点或少点,所以可以说大约11吨,也可以说成大约10吨)

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四、全课总结

1、总结收获。

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对于统计,你有哪些体会? 指出:我们这节课,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知道了它们各由哪些部分组成,学会了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明白了统计表填数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相关信息,便于我们分析向题.知道条形统计图除了能表示出数据,还可以更形象反映各项数量的多少。在日.常生活里,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统计,经过统计的数据是可靠的,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一定的信息和情况,因此当要了解什么数据时、就可以用统计方法解决。

2、布置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从今天起收集、记录连续5天(假日除外)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板书设计:

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数据的分段整理 (画正字)

统计表

统计图 写标题和日期

标题和日期

统计项目

横向表示项目和纵向数量 填数表示的数据

直条表示数据

2.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等简单的统计过程,能结合统计表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都要穿上什么?(校服) 像参加运动会、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集体活动我们都要穿校服,它是我们学校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2、今年学校计划要为我们添置一套新校服,你们高兴吗?做校服需要收集哪些信息呢?

3、做校服需要哪些信息?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每个同学的身高,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板书:收集数据)请看这是梅峰小学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之前完成的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

二、教学新知

服装厂不可能按照我们每个人的身高来定做,也不可能做同样大小的校服, 一般分为“小号、中号、大号”三种尺寸。根据儿童服装制作标准,一般10厘米为一个号。 出示:小号:130~139厘米 中号:140~149厘米 大号:150~159厘米

3、根据厂家提供的型号,想一想,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工作?(统计适合穿大、中、小号校服的各有多少人?)

为了弄清适合穿大、中、小三种校服各有多少人,就需要对记录单上的数据分段整理。(板书:分段整理)

那你能把队员们的身高数据整理一下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因为所有数据都是一百多厘米,所以可以只看十位上的数快速进行分类。画“正”字法) 学生分段整理并统计。谁愿意把你整理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4、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张统计表直接交给服装厂呢?如果你是服装厂的统计员,希望看到这样的表格吗?为什么?(太麻烦了)还应该怎么办?(制成统计表)(板书制成统计表) 现在就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表格

(二)中。(学生动手完成统计表)

5、提问:这里的合计( )人你是怎样得到的,它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那么你们想一想,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既能反应总人数,又能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6、出示多张表格:现在每个班的表格都送到了服装厂,可是统计员又傻眼了,哪一张是我们班的呀?怎么办呢?

7、还要写上名称,怎样给这份统计表命名呢?学生写上标题。 最后不要忘了写上日期,这就是一张完整的统计表,有标题、制表日期,还有统计的数据。服装厂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呢?(每个数据段有多少人,即: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的套数) 、合计有多少人,即:一共要做多少套。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板书:分析数据)

8、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添置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1)收集数据(2)分段整理(3)制统计表(4)分析数据。

小结:像这样把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据的分段整理。(板书: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

三、解决问题。 完成“练一练”,练习七第2题。

四、课堂总结。

第5篇: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栖霞区靖安中心小学

张俊文

【教学内容】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描述数据的一些方法,增强数据处理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培养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准备】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统计图

1、2,问:刚才看到的是什么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

1 式条形统计图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出示例图1,问:这又是什么统计图?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例图1 (1)谁知道这幅折线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吗?

描点、连线、标数、时间

这幅统计图中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谁能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表示数量多少、增减变化

(3)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哪个月降水量最多,哪个月降水量最少吗?除了从图中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还能知道什么?

2、出示例图2 你能说出昆明市这一年哪个月降水量最多,哪个月降水量最少吗?除了从图中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还能知道什么?

3、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同时出示上面两幅统计图,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 (当学生提出可以逐一比较这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并计算出相差数时,可启发:用这个方法确实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但显得比较繁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很快看出呢?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2 (2)这两幅统计图合并到一起后,图中应该有几条折线?

揭题:在一个统计图中有两条折线,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3)为了区分这两条折线,我们一般用实线和虚线来表示,这就叫图例(板书:图例)

(4)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制作过程)

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

①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强调图例的意义) ②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生答)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③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5)讨论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板书:便于数据比较)

三、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出示练习十三的第一题

1、这道题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应画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完成统计图。

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说画的过程,引导互相评价,修改或完善所画的

3 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在按要求完成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制图过程,引导回答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3)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四、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师:除了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某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练一练”

(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小组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强调: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2)统计图的纵轴为什么会出现0到110的?

(3)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知道自己现在的身高吗?(学生举手)

如果不知道,这个比较的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进行,如果知道,就让学生说说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注意是指周岁)

2、出示某家电商场的彩电销售情况统计图 (1)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3、出示中国、美国最近几届奥运会金牌数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预测一下,2012年第30届奥运会中国能拿多少枚金牌?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折线表示,与普通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能方便两组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

第6篇:《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研究专题:文学作品中的亲情解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作方法;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个性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沟通个性体验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序曲

课前欣赏名曲《送别》。

一、 赏析名句,千古情怀看离情。

1、名句赏析

执子之手,与尔偕老。(《诗经》)

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乐府民歌)

与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江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

2、小结: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赋文,或壮别,或惜别;或亲情,或友情,或恋情;或豪情万丈,或柔肠百结,其中都蕴含着一些感人至深的东西,这是我们千古不变的情怀……

二、 走进文本,泪光点点读深情。

1、 复习: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父子情深。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 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有哪些表现?(流泪)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请找出文中“我”流泪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与哪些事有关。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悲哀之泪)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之泪)

——……,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早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不舍之泪)

——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怀念之泪)

3、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4、视频表演读展示及学生表演读。

5、问题探究一: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与大家交流。

(从特定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身份来分析。——文章感人的!)

6、问题探究二:以此文为例,文章要感人,在选材上有什么要求?

(真实,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小结:素材来源于生活,感动来自于真实。

三、 走出文本,春秋笔法悟语言。

1、 说说“春秋笔法”:孔子修《春秋》著微言而知大义,褒、贬尽含简洁文笔中,后称为“春秋笔法”。不仅记史,记人记事皆有此笔法。

2、 朱自清“春秋笔法”分析:

3、 1)叙事简洁,还原生活本色。

全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着一“悲哀”,悲哀尽现。

2)描写方式为白描,再现生活情景。

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完全用白描的手法。作者用廖廖的几个动词,写出了传神的细节……

3、小结:真情出自于朴素,形象来处于细节。

四、 贴近生活,回忆往事说亲情。

1、 同题作品赏析

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的就停在街心,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了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的在那里走下去。

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回忆到这儿,我突然热泪如倾,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三毛《背影》)

2、 师生作品赏析

我特意去看了我家的那座山。昔日荆棘满布、乱石突出的大山,杂木、柴禾都被父亲砍掉,并重新翻垦植上了新苗。我满眼晃动着父亲那双被砍刀和锄头磨过血泡、生成老茧的大手。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我的父亲却用他的爱征服了一座山。面对父亲征服的大山,我哭了,成年后我第一次哭了!(尹甫清《父爱不关诗》)

“琴琴!”背后传来熟悉而亲切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拧头一看,真的是爸爸!他把手中的袋子递给我,又从裤袋中掏出些钱给我,还叮嘱我要吃饱、好好休息、有事打电话回家,还未容我说一句话,那拉长的影子就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了。……,那一夜我迟迟未眠,那拉长的影子湿润了我的心。(黄文琴《背影》)

暑假过去了,我要回远方的城市去读书。“乖孙女,好好读书,别太担心奶奶,奶奶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奶奶,我会的。我会常会来看您的”。——临别的夜晚,杨桃树下,这些对白被我和奶奶演绎了无数次。奶奶告诉我门前的杨桃树是她在爸爸和叔叔外出的那一年亲手栽的,她想让儿孙们记着回家的路……

第二天,奶奶在杨桃树下向我挥手告别。杨桃树已经长高了,它的一片浓荫庇护着奶奶瘦弱的身影。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泪水模糊了我渐行渐远的脚步……(陈祖怡《故乡,那棵杨桃树》)

3、感人亲情自述。

五、 放飞思绪,我以我心写我泪。

亲情,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感情。在我们的生命体验里,一定有被亲情感动得淆然泪下的情景。现在,我们放飞思绪,以一个小片断、一个小细节写下我们生命中的流泪和感动,来表达我们对亲情的一颗感恩的心。我以我心写我泪!

上一篇:开超市须知下一篇:教案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