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第一课时

2023-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统计调查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栖霞区靖安中心小学

张俊文

【教学内容】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描述数据的一些方法,增强数据处理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培养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准备】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统计图

1、2,问:刚才看到的是什么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

1 式条形统计图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出示例图1,问:这又是什么统计图?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例图1 (1)谁知道这幅折线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吗?

描点、连线、标数、时间

这幅统计图中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谁能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表示数量多少、增减变化

(3)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哪个月降水量最多,哪个月降水量最少吗?除了从图中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还能知道什么?

2、出示例图2 你能说出昆明市这一年哪个月降水量最多,哪个月降水量最少吗?除了从图中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还能知道什么?

3、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同时出示上面两幅统计图,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 (当学生提出可以逐一比较这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并计算出相差数时,可启发:用这个方法确实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但显得比较繁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很快看出呢?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2 (2)这两幅统计图合并到一起后,图中应该有几条折线?

揭题:在一个统计图中有两条折线,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3)为了区分这两条折线,我们一般用实线和虚线来表示,这就叫图例(板书:图例)

(4)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制作过程)

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

①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强调图例的意义) ②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生答)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③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5)讨论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板书:便于数据比较)

三、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出示练习十三的第一题

1、这道题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应画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完成统计图。

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说画的过程,引导互相评价,修改或完善所画的

3 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在按要求完成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制图过程,引导回答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3)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四、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师:除了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某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练一练”

(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小组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强调: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2)统计图的纵轴为什么会出现0到110的?

(3)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知道自己现在的身高吗?(学生举手)

如果不知道,这个比较的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进行,如果知道,就让学生说说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注意是指周岁)

2、出示某家电商场的彩电销售情况统计图 (1)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3、出示中国、美国最近几届奥运会金牌数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预测一下,2012年第30届奥运会中国能拿多少枚金牌?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折线表示,与普通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能方便两组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

第2篇: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会看折线统计图,会解释统计结果。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感受折线统计图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 、导入语: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报道(青少年参观科技展实况)。 2 、师问:你们知道这是在举办什么活动?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3 、出示: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什么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它是用什么表示每年参观科技展的人数?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全班交流

二、观察比较,揭示特点

过渡语: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把这些数据也制成了一幅统计图。 A 、 出示折线统计图,生观察。

B 、 师:从这幅图中你又发现了哪些信息?

C 、 师:这幅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D 、 咱们来给这类统计图起个名字吧!(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E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指名答。 揭示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根据折线的变化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哪一年人数增加最快?) 三 深入练习,强化知识 1.书本112页第一题看 看一看这是什么统计图,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上升下降快慢又可以怎么看出来?(线的陡峭就反映变化的快慢) 四 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本>配套练习 五 总结

第3篇:“10.1统计调查(第2课时)”教学设计

“10.1统计调查(第2课时)”教学设计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张 韬#TRS_AUTOADD_1276071598374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071598374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071598374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071598374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071598374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DIV.MyFav_1276071609828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P.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276071609828 LI.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276071609828 P.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LI.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P.MsoBodyTextIndent3{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8pt; MARGIN: 0cm 0cm 6pt 21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LI.MsoBodyTextIndent3{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8pt; MARGIN: 0cm 0cm 6pt 21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MsoBodyTextIndent3{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8pt; MARGIN: 0cm 0cm 6pt 21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P.MsoPlainTex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LI.MsoPlainTex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MsoPlainTex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071609828 SPAN.CharChar3{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276071609828 SPAN.CharChar2{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SPAN.CharChar1{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SPAN.Char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071609828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七下第十章10.1统计调查(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抽样调查.

内容解析:

统计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分三个学段,尽管每个学段都提出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但要求不同.

第一本学段(1-3年级),要求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第二学段(4-6年级),要求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第三本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能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抽样调查是数据收集的一种方法.抽样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按照随机原则,从若干个体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观察,用所得到的数据特征来推断总体数据特征,其中蕴涵了重要的统计思想—样本估计总体.

抽样的必要性在于:一是由于总体包含的个体数目往往很多,甚至无限,不可能一一考察;二是有些调查实验带有破坏性,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 在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抽样的必要性.

统计活动中的几个环节是: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运用,其中数据的收集是其他环节的基础,数据的收集活动中也充满了统计的思想.数据收集常用的方法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其中抽样调查是统计中运用最广泛的调查,因此抽样调查是统计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

学生对于数据的整理、描述、分析已经经过了两个学段的学习,并且在前一节课的全面调查中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复习和应用,因此这些知识不是这节课的核心知识.

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其对统计思想的理解. 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随机原则和适量原则,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抽样调查及相关概念;

2.理解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 初步体会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差异性;

4.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目标解析: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抽样调查,能通过实例解释什么是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了解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2.能在不同的情景中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体会样本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的影响;

3.本节课主要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思想以及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

4.统计学的应用非常的广泛,通过大量身边的事例学生体会统计学在工农业、环保等行业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对统计思想的理解

学生以往的学习内容中,多是以确定性为主的数学,虽然在前一阶段学习了统计图表、用全面调查收集数据,并对统计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思想以及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思想和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的经验与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质的差异,学生要从确定性的数学认知过度到不确定性的数学认知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学习的的知识造成负迁移,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是:对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对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怀疑,对统计的科学性有质疑,对样本的随机性不理解等.

2.对样本容量n的确定

样本容量n的确定是抽样调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实施抽样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样本容量过大, 会使调查成本增大, 难以体现抽样调查的优越性,样本容量过小, 又会使样本的代表性降低, 对总体的估计可能误差过大. 因此, 解决抽样设计中的样本容量问题至关重要.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 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置信和允许误差. 简言之, 置信度是对抽样估计可靠性的度量, 允许误差是指事先要求与一定的置信概率相对应的误差的最大范围, 它是对抽样估计的精确度提出的要求.

由此可知样本容量n的取值不是随意任取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样本容量的确定结果可能是五花八门,分歧较大.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样本容量可以简单的计算调查成本,估计调查实施难度,学生通过成本核算结果、实施难度进行比较后,对样本容量的确定达成共识,也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在高新科技支持下与传统方法支持下样本容量确定过程的异同.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课前需要全班同学统计一周自己家丢弃的垃圾袋的个数,为课堂提供数据支持;

2.教师下载或自遍程序,程序实现如下功能:能记录存储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相应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体会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

“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

“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问题1:儿子采用了什么调查方式?

问题2: 你认为儿子采用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问题3: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笑话,使学生明白全面调查方法在某些调查中并不可行,体会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同时第一次体会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和样本的代表性.

(二)归纳共性,抽象抽样调查的定义:

问题4:下面的调查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比较合适?

1. 了解北京市中学生对“蓝天工程博览课”的喜爱程度?

2. 面对金融危机,如何了解全国人民对中国经济复苏充满信心的程度?

3. 要想知道一大锅汤的味道,该怎么办呢?

4. 某部队要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范围,我们应该采用什么调查方法?

5.你还能举出一个运用这种调查方法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 通过大量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从总体很大甚至是无限总体或抽样的破坏性两个方面理解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同时为归纳、概括抽样调查的共性提供大量的事件.

问题5: 上述调查都用了一种相同的方法,请用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方法?

抽样调查: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叫做抽样调查.

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思考、抽象、概括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加深对抽样调查内涵的理解,培养他们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第二次体会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

(三)分析比较,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

问题6:你认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吗?

[设计意图] 通过把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进行优劣对比,让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会结合具体的情景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四)深入情景,体会抽样调查的方法思想

例1.北京市第166中学共有2093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7:你准备用什么调查方法解决?

问题8:在这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应做哪些事?

问题9:在调查流程中确定样本容量很重要,请大家讨论一下,调查多少名同学比较合适?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问题10: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选取这些同学比较好?

问题11:我们能否设计一个抽样调查的流程?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实例,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体会利用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同时体会、领悟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的思想等.

问题12: 你能概括出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吗?

简单随机抽样定义: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的随机抽样.

资料: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Alf London 和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Alf London非常受欢迎.于是此杂志预测Alf London将在选举中获胜.

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

问题13:文中在调查时进行的抽样是简单随机抽样吗?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材料,说明样本的选取因素考虑不周会得到与总体相差甚远的估计,让学生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

(五)设计活动,经历抽样调查的全过程

例2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一周以来你们家里扔弃的垃圾袋的个数是多少,同时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14:估计一下平均一周内我们班同学家庭扔弃的垃圾袋的总面积是多少?

问题15:以我们班统计的垃圾袋数据为166中学学生家庭丢弃垃圾袋的样本,估计咱们全校初中部所有学生家庭一周扔弃的垃圾袋的总面积;

问题16:估算我校初中部操场面积;

问题17:估算我校所有学生家庭一周扔弃的垃圾袋能够将操场铺到几层?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统计活动,体会简单随机抽样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

生环保意识,养成共建北京美好家园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好习惯,同时第四次体会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

(六)归纳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1.请问什么是抽样调查?

2.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是什么?

3.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与其他同学分享吗?

[设计意图] 通过几个问题的小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核心思想和方法,同时

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了解学生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六、目标检测设计

1.要调查某校初三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选取调查对象最合适的是(

)

A、选取一个班级的学生

B、选取50名男生

C、选取50名女生

D、随机选取50名初三学生

2.下面的调查,不适合抽样调查的是(

)

A.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收视率

B.全国人口普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力情况

D.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3.在火车的站台上,有200袋黄豆将装上火车运出北京, 袋子的大小都一样,随机选取10袋的重量分别为 (单位: 斤): 19

6、19

8、19

9、200、19

7、19

8、196 、19

6、200、198,估计这200袋黄豆的总重量为_______________ .

4.166中某某同学为了调查北京市初中生人数, 他对自己所在的东城区人口和东城区初中生人数作了调查:东城区人口约62.5万, 初中生人数约16500人.北京常住人口1633万人 ,为此他推断全市初中生人数为43.1万.但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初中生人数约30.6万, 与估计数据有很大偏差.请你用所学的统计知识, 找出其中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抽样调查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题1主要考查学生对抽样方法的合理性的理解;题2主要考查学生对抽样调查适用性的理解;题3主要考查学生对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思想的理解及简单数字计算能力;题4则从更深的层次上考查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思想及样本的代表性;题5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节课核心概念掌握的情况.

北京东城课题组参加讨论成员:雷晓莉,王芝平,张韬、韩芃、马岳、孙妍、范方兵、蓟菏艳、杜开龙、王坤、王芳、邵海磊、宫颖、王静伟

第4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教案两课时

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调查记录的整理,学会填写统计表,认识一格可以表示多少个数量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3.经历观察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懂得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数据,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第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学生分为4-6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吧,想一想,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呢?

谈话:同学们:为了清楚地弄清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就需要对记录单上的数据分段整理。(板书:数据的分段整理) 2:谈话:我们以前学过的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段整理数据呢?请发表意见。(学生的意见可能有数数、用不同的符号记录、画“正”字记录等。) 3: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张丽华同学用画“正”字记录的记录表:

谈话:除了可以用画“正”字的记录表进行记录?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板书:制作统计表) 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1)引导:这里第一幅是简单的统计表,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 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 说明:完整的统计表需要有:(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表示统计的什么、注明什么时候统计的,这里标题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2)要有和收集数据相对应的统计项目,这里的统计项目有“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几项,还有“合计”栏;(3)表示的数据,这里表示的是“人数”。

提问:表中的合计起什么作用?(既能反应总人数,又能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3)交流统计表数据。

交流: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呈现学生的统计表交流、检查,注意统计日期)

追问: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统计表除了每个项目要根据整理出的数据正确填写,一般还要计算合计数,它表示各项目的数据相加一共有多少。这里合计数46人,是统计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全班总人数。

过渡:如果更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多少,还可以制成什么?(条形统计图) 出示:条形统计图

(1)引导:现在我们来观察条形统计图,大家讨论一下: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

提问: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都分组成,怎样表示数据的? 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 (2)说明:完整的条形统计图需要有:(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这里标题是“某班向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2)一般在统计图的横向底线和纵向左边线上分别表示出项目和数量,这里沿横向底线表示项目,沿纵向左边线是表示数量的刻度,这里每格高度表示2人;(3)用直条表示数据是多少,直条长度要根据左面数量的刻度确定。 【设计意图: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根据手机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首先需要了解简单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和表达数据的方式,否则会影响学生在统计表里和统计图上正确地表达数据。因此教学设计展示统计表和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张统计表和一副统计图要“有哪些要求”“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怎样表示数据的”,了解其结构好数据表达,使接下来自己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具有知识基础。】

2、指导学生完成条形统针图。

引导;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吗?那请大家独立完成在课本上。学生描图,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统计图数据。

交流: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呈现学生的统计图交流、检查) 追问: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 (3)小结方法。

提问: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指出:在统计表里表示数据,一要注意正确填写每个项目的数量,二要注意正确计算合计数。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数据,一要看清各类项目的位置。在对应的位置上表示相应的数据:二要根据每格表示几确定条形画多高,准确表示数据;三要在直条的上部标出表示的数量、不管是统计表还是统计图,都要注明统计的日期。

3、简单分析数据。- 提问: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人数最多的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说明:从统计表和统计图里,除了可以知道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各有多少人,还能知道最喜欢哪几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比较多,最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少,喜欢不同类节目的人数相并多少等。所以统计可以知道许多想知道的信息,不同的统计又可以知道不同方面的信息。在学习、生活里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想要了解哪方面的信息,就可以收集数据,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出结果,并进行分析。

4、认识特点。

引导:请大家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统计表用表格填数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板书:统计表——填数表示

条形统计图——直条表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数据,而条形统计图因为是用直条表示数据的,所以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直观

形象)

三、统计实践

1、完成“练一练”。

(1)了解要解决的向题,讨论解决办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利 用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

活动: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每位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在组内检查、核对记录的数据,全组统一结果。

(2)全班汇总记录的数据,教师引导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 数,得出全班汇总结果。

(3)学生根据全班调查的结果,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交流完成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注 意标题和日期;填表、描图等有错的订正。

(4)引导: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交流:根据统计,你了解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哪些情况?哪个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自己班里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统计数据的过程: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填统计表以及画统计图,通过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再次熟悉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结构和数据表达。】

2、做练习七第1题。

让学生阅读练习七第1题,了解统计内容和数据;在小组里讨论下面的问题和“还能想到什么”。

交流:第1题统计的什么内容,你了解哪些数据?

除了星期六和星期日外,每天的用水量大约多少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说明可以看这五天每天的用水量,大多数是11吨,其余比它多点或少点,所以可以说大约11吨,也可以说成大约10吨)

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四、全课总结

1、总结收获。

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对于统计,你有哪些体会? 指出:我们这节课,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知道了它们各由哪些部分组成,学会了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明白了统计表填数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相关信息,便于我们分析向题.知道条形统计图除了能表示出数据,还可以更形象反映各项数量的多少。在日.常生活里,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统计,经过统计的数据是可靠的,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一定的信息和情况,因此当要了解什么数据时、就可以用统计方法解决。

2、布置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从今天起收集、记录连续5天(假日除外)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板书设计:

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数据的分段整理 (画正字)

统计表

统计图 写标题和日期

标题和日期

统计项目

横向表示项目和纵向数量 填数表示的数据

直条表示数据

2.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等简单的统计过程,能结合统计表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都要穿上什么?(校服) 像参加运动会、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集体活动我们都要穿校服,它是我们学校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2、今年学校计划要为我们添置一套新校服,你们高兴吗?做校服需要收集哪些信息呢?

3、做校服需要哪些信息?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每个同学的身高,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板书:收集数据)请看这是梅峰小学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之前完成的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

二、教学新知

服装厂不可能按照我们每个人的身高来定做,也不可能做同样大小的校服, 一般分为“小号、中号、大号”三种尺寸。根据儿童服装制作标准,一般10厘米为一个号。 出示:小号:130~139厘米 中号:140~149厘米 大号:150~159厘米

3、根据厂家提供的型号,想一想,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工作?(统计适合穿大、中、小号校服的各有多少人?)

为了弄清适合穿大、中、小三种校服各有多少人,就需要对记录单上的数据分段整理。(板书:分段整理)

那你能把队员们的身高数据整理一下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因为所有数据都是一百多厘米,所以可以只看十位上的数快速进行分类。画“正”字法) 学生分段整理并统计。谁愿意把你整理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4、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张统计表直接交给服装厂呢?如果你是服装厂的统计员,希望看到这样的表格吗?为什么?(太麻烦了)还应该怎么办?(制成统计表)(板书制成统计表) 现在就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表格

(二)中。(学生动手完成统计表)

5、提问:这里的合计( )人你是怎样得到的,它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那么你们想一想,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既能反应总人数,又能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6、出示多张表格:现在每个班的表格都送到了服装厂,可是统计员又傻眼了,哪一张是我们班的呀?怎么办呢?

7、还要写上名称,怎样给这份统计表命名呢?学生写上标题。 最后不要忘了写上日期,这就是一张完整的统计表,有标题、制表日期,还有统计的数据。服装厂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呢?(每个数据段有多少人,即: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的套数) 、合计有多少人,即:一共要做多少套。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板书:分析数据)

8、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添置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1)收集数据(2)分段整理(3)制统计表(4)分析数据。

小结:像这样把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据的分段整理。(板书: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

三、解决问题。 完成“练一练”,练习七第2题。

四、课堂总结。

第5篇:《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

(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

2、

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第6篇:《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上台指一指)

教师:那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一点与条形统计图一样。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 教师: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线段)这些线段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短、倾斜角度会不同呢?

教师追问:从2006年到2011年,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变化最大?(2008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后教师小结:从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2008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

教师:观察一下剩余的4条线段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2011年)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教师: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我们只需看每条线段的长度与坡度,就能知道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妙的地方。因此,我们说“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通过交流、观察、比较,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教师:请继续观察折线,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你能说说这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2007年数量减少,2008年数量增多,2009年数量稍微减少,2009年至2011年逐年增加。

教师: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追问:总体情况怎么样呢? 学生: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

教师:根据总体情况来看,你预测2012年参赛队伍数量会有多少支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2)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刚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得知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有519支,刚才预测比较接近的同学举手。

教师:你能把2012年的数量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你能来指指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件展示结果。

教师:刚才我们补充了2012年的参赛队伍数量,你预测2013年的参赛队伍会是几支? 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教师:2013年参赛队伍是528,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上把2013年的数量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3)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现在的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由其他学生解决,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新知识的提升,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四)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请学生说说该题统计的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 (4)回答第一个小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5)解决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师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

(六)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上一篇:想起母亲阅读答案下一篇:余姚市公安局刑侦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