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实录

2022-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品德与社会课堂实录

如何构建品德与社会的高效课堂

摘 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成才的过程中,德育教育起到的是在发展方向上的定向作用,一个在道德方面缺失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全面型人才的。为了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推行品德与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意义是无比重大的。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成为广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了。

关键词:构建;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智力、思维、生活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最基础的奠基时期,对学生将来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增强小学教学的针对性、实际性、实效性,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就尤为必要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而应当以小学生的發展实际为基础,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

一、 深入探究教材内容

想要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就必须以教师对教材框架的整体把握和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准确掌控为基础。如果教师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探究,不能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设计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和认知发展状态,又怎么会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呢?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对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不断地探究和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海量的学习资源;积极探求品德与社会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各门学科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对学生的社会观念进行强化的要素抽取出来,充分融入到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要积极寻找实际生活同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通过更加生活化、更加实际化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深入感知,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能力,保证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没有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足够的学习兴趣作为保障,就不可能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就不可能保证学生同教师开展广泛、深入的互动交流,也就不可能保证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构建高效课堂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以照本宣科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中包含有大量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内容,学生的逆反情绪表现严重,这都极大制约了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和学生进行互动的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我的课余生活》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讲出自己课余生活从事的各项体育、文艺、休闲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讲述了自己在课余生活中喜欢从事打篮球和慢跑等有氧运动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们纷纷讲述自己的情况,有的说自己喜欢看书,有的说自己喜欢听歌,有的说自己喜欢玩游戏,有的说自己喜欢游泳……这时候教师再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正确面对课余时间,采取那些健康的方式来充实自己,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有效提升,实现高效课堂的切实构建。

三、 合理运用媒体教学

在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那种过分强调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模式早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事业高度的发展与学生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了,所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及时的不断普及,给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动力,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加大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活化了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以更加高昂的姿态投入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在《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首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在生活中、学习中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容易出现危险的图片或视频,例如私自到坑塘处游泳、用湿手摸电器、在高压线下放风筝、用铅笔刀削铅笔的时候一心多用、用嘴叼铅笔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不为人重视的细节往往会酿成极大的灾祸,并教育学生遇到突发灾难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可以给学生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感觉,学生的感知程度更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更强了。

四、 组织多种实践活动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体系,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系,需要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还能给学生充分深入生活、感知生活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促进。例如在《我的家乡在变化》单元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绿色环保,爱我家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倡导绿色出行、倡导保护环境、倡导垃圾分类投放,杜绝随意丢弃垃圾,杜绝随处倾倒脏水废物,并积极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家庭中、在社会上积极宣传环保理念,为环保提出可行性的合理化建议等等。综合实践活动给了学生更大的实践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理念,促进了品德与生活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措施,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引,以不断研究教材为提升方向,以对学生发展规律以及学习规律的把握为基点,通过多种有效教学措施的运用为手段,大力构建品德与社会的高效课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伟.浅谈如何打造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1).

[2] 陈银玲.善用生活资源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2015(29):247.

作者简介:顾芸,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

作者:顾芸

第2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教师肩负着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职责。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书育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在四至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这门课程。小学“品社”学科的教学核心在于让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但在农村教育中“品社”这一门学科作为小学德育的主要学科,其发展状况很不乐观。下面就“品社”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品社”课堂教学的现状

1.时间不足

课程标准规定:中高年级每周两节。课堂内容包括大量的探究实践活动,需要设计方案、进行有序探究,还要汇报、交流、讨论、汇总等,大量的课堂任务需要在仅仅40分钟的课堂中完成,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明显感觉不够用,学生学起来吃力,老师教授得费力,而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师资力量短缺

在农村教育中,大多数人都把“品社”作为“副科”,因此,“品社”学科的科任教师全部都是兼职,“品社”课不是这些兼职教师的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再者当前的“品社”学科,涉及众多领域,新事物多,知识面广,兼课教师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在“品社”课堂的教学反思以及课前准备、课程研究中,因此期盼上好“品社”课也必将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3.方法陈旧,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农村“品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教学思想陈旧,创新意识淡薄,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考试要求转,导致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为应付考试而做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

二、“品社”课堂教学的对策

1.加强品德与行为习惯的评价,消除教与学的思想偏见意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语、数、英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教育学生德智全面发展更不可忽视。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那可是一件长久而又艰巨的教学任务。事实证明,一个人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为此,对“品社”课的教学,教师必须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并且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为教师,只要教这一课,就要尽心尽力地把它教好,不能有麻痹思想,更不能应付差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学校要结合“品社”学科的教学,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并且把它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从根本上消除学校与社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品社”学科的偏见。

2.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对“品社”学科的教学,学校应该把它作为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组成学科组,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要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标,真正的吃透教材,及時备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品社”学科的教学成果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当中,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实际之中。

3.课堂教学生活化,良好行为易养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这就要求我们紧密联系生活与实际,把“品社”课堂教学生活化。如学生随意乱扔纸屑、胶带等现象,这是儿童生活中不良行为的真实写照。教学中,如果把课堂教学生活化,紧紧围绕学生的这些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反思,那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学目标就能很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利.例谈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4(6).

[2]杨晓雅.走向开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新课程(上),2015(1).

[3]李传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8).

作者:李洪琼

第3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创新方法

摘要: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创新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丰富思想情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有利于延伸学习,促进其他学科理解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创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更应该重视高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创新优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本文就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如何在此现状下进行教学创新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课堂;品德与社会;教学创新

新课改不断更新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也逐渐开始出现,各个学校都开始更新教学环境和鼓励教师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多元教学等方法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分析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

1.1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容易忽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学科观念落后,课堂授课环境差,课程内容单一乏味等问题使得课堂比较无趣。因此,导致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课堂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以其为基础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优化教学体系,深入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持续深入,人们开始注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 教师们对学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在上课时的心情,希望学生们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上课,因此就要求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可以使学生帮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以后学生的生活会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要求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时候将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二、创新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策略

2.1组建兴趣小组,自主选择任务

进行多元化教学,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学生之间的想法,身体结构等也必然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创建兴趣小组,提升课堂参与度成为了课堂必要方式,教师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结合方法,进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兴趣,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组建兴趣小组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更加愉悦的去理解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不同组的学生,给各组学生分配适合他们组的,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善用信息技术,实现趣味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也逐渐得到了提高,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成了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同样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又要多了解社会热点。

现在多媒体教学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现实生活中所接触不到的情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社会各界的热点视频,激励学生,也可以利用视频内容吸引学生,提升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2.3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兴趣比赛

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组织一些小型的课堂比赛,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课堂内容的学习掌握程度。小型的竞赛既活跃班级气氛,又可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提升小组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但是竞赛前要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比赛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在比赛结束后,按照比赛前的规定评出应有名次,及时的公布比赛的结果和名次,并进行相应的奖励,既要奖励优胜者,也要奖励竞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乐于助人,互帮互助的精神,整理并且总结比赛的成绩,积累此次比赛的经验,激励其他同学。

2.4设计课堂游戏,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时就可以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趣味游戏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促进同学们的智力开发,进行高效率的授课。将趣味因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结合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特点等展开教学,寻找课堂教学的趣味点,有效推动趣味性课堂教学的建立。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进行提问,同学们都玩过什么游戏,和课堂内容进行联系,从而引入课程内容,学生听见玩游戏后,会产生对当前课堂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安排同学进行游戏内容,分工合作,向学生讲清楚游戏规则,引导学生自主自愿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利用玩游戏的方式进行课堂授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2.5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高效课堂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开始深入人心,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开始摒弃了以前传统灌注式教学的弊端,越来越注重趣味性课堂的建设与发展。由于课堂的教学气氛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理解并且尊重学生当前的年龄特点,建立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课堂计划,设计相应的課堂内容,建立高效课堂。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不用过于严肃的教学气氛,而是采用学生可以轻易接受且印象深刻的方式,联系日常生活中学生所产生的快乐与烦恼,针对这些快乐与烦恼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及时鼓励和陪伴,设计各种类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授课方式,借助日常游戏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多种类的教学方法展示思想品德世界无穷的魅力,开展小组活动,秉承互补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乔玉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方法探讨[J].中华少年,2018(27):237.

[2]李如强.改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4):68.

作者:熊亚兰

第4篇: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孙燕红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下面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这三种课型。

一、设景导标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合作探究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自己学习,在小组内部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的理论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巩固提高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五、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双基、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3、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5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下面“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这三种课型。即“情景设置、目标内化——自主合作、信息搜索——精讲点拨、知识整合——当堂训练、巩固双基——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一、情景设置、目标内化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自主合作、信息搜索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如在教学《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到邮局寄一封信,或寄一张汇款单,或在网上练习E-mail。让学生体验通信的快速发展以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银行、保险公司,办理一次存款、取款业务,填写一份存款单、保险单,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的理论(概念、观点、原理)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当堂训练、巩固双基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或目标检测)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双基、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6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情景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低年级强调活动型,而高年级更注重综合性。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我校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根据不同课型研究了品德与社会学科“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情景设置,兴趣导入——自主合作、交流信息——精讲点拨、知识整合——结合实际,有效拓展——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一、情景设置,兴趣导入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自主合作、交流信息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到邮局寄一封信,或寄一张汇款单,让学生体验通信的快速发展以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银行、保险公司,办理一次存款、取款业务,填写一份存款单、保险单,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教师深入小组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会引导、提升事例深度,让学生了解其深意,通过汇报交流,将大家掌握的知识都说出来和大家共享,以此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的理论(概念、观点、原理)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结合实际,有效拓展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或目标检测)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双基、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顾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7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0-05-21 22:11:26)

标签:

分类: 教学用的东东 教育

新授课课堂教学实录

(一)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临沭县第二初级中学执教人韩兆镇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4分钟)

教师: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很多困难和危险,有时需要我们未成年人单独去面对。比如说,同学们有过单独在家的经历吗?(生答)假如这时有贼进入你家,你会怎么办呢?(稍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美国大片《小鬼当家》中的主人公莫费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放映《小鬼当家》2分钟)

放映结束后教师总结: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出,莫费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保护了自己。可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保护,更需要未成年人自身的自我保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我们青少年怎样自我保护呢?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评析:创设情景要有趣味性、科学性。导入新课所占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3——5分钟,避免拖沓。

分组探究,小组合作

1、(4分钟)教师:大家先来欣赏学案上的两幅漫画: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极易受到一些伤害,现在,中学生小童就遇到了问题,大家仔细观察漫画,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老师:大家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教师通过巡视参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观点) 板书:受侵较轻

组内交流后一组同学展示:

一生:小童在家里、学校里分别被家长和老师体罚。 教师:老师和家长的做法对不对?小童应当怎么办?

一生:不对,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向父母和老师说明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可以同父母和老师协商和解。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协商 申明合法权益 教师:其他组有没有要补充的?(没有)

教师:在上面的两幅漫画中,小童遇到的麻烦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了。但现在他又遇到了一个足以致命的大麻烦,真应了一句俗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啊。请大家看着学案二:

2、(12分钟。其中的两段课堂剧总共用时3分半钟)大世界、小舞台:课堂剧《惊魂出租屋》;主要人物:---------地点:------情节:------请欣赏我们同学的表演: 三名学生拿着课间教师给的剧本上场,学生掌声欢迎。

第一幕 身陷出租屋

网吧老板和小童先上场。

小童:(声音要洪亮)我,七年级学生小童,今年15岁了。(下面自言自语状)哎!最近运气不好,考试老得个位数,被老师罚站、继父臭揍。今天去网吧消遣消遣(作走进网吧状)老板!上网!(作掏钱状)只有1元钱了,就上一小时吧。(作上网打键盘状) 老板:(稍停)到时间了,走人! 小童:再让我玩会吧

老板:没钱就走人,少废话!

一中年人上场:小兄弟,没钱了是吧?帮我搬件东西,我给你30元。 小童(上下打量中年人,作迟疑状):好吧

中年人:一点小活,很快。到我的出租屋去。(小童跟中年人走) 中年人:到了,就这儿,进去吧。(小童进去) 中年人:(作穷凶极恶状,掏出匕首顶住小童) 小童:叔叔,怎么了?

中年人:算命先生给我说,我必须杀够18个人,否则会有血光之灾。到现在为止已经杀了17人,算上你就够数了。

学生表演生动,观众学生掌声热烈。 教师:刀架到了小童的脖子上,现在小童可能会怎样做呢?他的做法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请大家在组内讨论交流,总结组内同学的看法后以组为单位选出代表回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情况)

组内讨论交流后教师点名让二组展示,提示其他组同学可以补充。 一生:直接告诉歹徒,你别杀我,我让我爸爸给你钱,你放过我吧!

教师:真是急中生智,告诉歹徒你们家很有钱,许诺给他100万,看他动不动心!

一生:还可以拖住歹徒,与之周旋,和他说算命先生是骗他的,迷信是不对的,并给歹徒分析这样的危害。

教师:我们二组的同学很细心,能想到从算命先生着手进行劝说。也是不得已的一种办法。 二组结束了发言。

教师:其他组通过刚才的探讨,有没有要补充的?

六组一生:用甜言蜜语讨好歹徒寻找机会逃生,拨打110。

教师:具体用什么样的甜言蜜语?(生挠头,一下子没想出来)

教师:大家想到的都是小童应该如何做,大家想了很多办法,简单总结就是智斗。那么大家想一想,一个未成年人面对一个持刀歹徒,还有可能会有什么反应?

一生:吓坏了,自乱阵脚,没有办法,只知道苦苦哀求,最终被歹徒所害。 一生:与歹徒勇敢地搏斗。

教师:最有可能的结果?(生答被害)力量太悬殊,无能力抗衡。通过比较这些方法,大家认为小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

1、无能力,智斗

教师:小童都15岁了,像我们班15岁的同学,个头也不矮了。而且现在流行跆拳道,假设小童那么巧,就练过跆拳道,还真有两下子。自己也估量着能制服歹徒。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怎么做?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

2、有能力,勇敢搏斗

教师:小童在和中年歹徒激烈搏斗夺匕首的过程中,匕首误伤到了歹徒的要害,歹徒死亡。杀人偿命,小童是不是也要偿命?

引起了学生简单争论,有几生提到了正当防卫。 教师肯定后板书:

3、正当防卫

教师:正当防卫这一名词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那么,应如何去理解他呢?请看:课本70页“相关链接”,哪个同学把前三行读一下? 一学生大声朗读。

教师:最后有关键的一句话:不负刑事责任。 《惊魂出租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童到底怎样了呢?大家肯定非常关心,对吧?那我们就来接着欣赏我们同学精彩的表演。

第二幕虎口余生

小童苦苦哀求:叔叔,我还小,饶了我吧,求求您了。 中年人恶狠狠:不行!

小童急中生智说道:“叔叔,不如我帮你一起干吧,反正继父也不疼我,我不回家了,我认你当干爹,将来你老了,我也好照顾你。”

中年人(作沉思考虑一会儿状):你小子还挺乖巧的,好吧,我认你这个干儿子! 一段时间后,中年人逐渐信任了小童。一天: 中年人:去!给我买盒烟!

小童出了出租屋,找到一个公用电话亭(作拨110状,声音急促):110吗?我被歹徒劫持了!

小童扣上电话,警察很快赶来抓住了歹徒。

教师:小童用他的机智逃脱了厄运,这是故事真正的精彩结局。这几位同学的表演也非常生动、精彩,但是表演中有一个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警察怎么就那么迅速地赶到出租屋抓住了歹徒呢?(稍停顿)是不是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紧急情况,就这样:老师做拨打110状:通了(声音急促)喂!110吗?我被抢劫了!啪!把电话挂上了,不长时间,110神兵天降!

学生自动简单交流,部分学生立刻看出了问题。

教师:对,有细心的同学已经看出问题了。谁来说一下? 一生:表演中小童没说地址,这样会导致110找不到。

教师:对!要说明地点,同时简单扼要的介绍情况。下面我考验一下我们同学。假如现在我们教室里闯进了一名歹徒,并且劫持了一名同学,现在拨通了110,你该怎么说?

一个学生:110吗?我们这儿有歹徒劫持了人质,地址是临沭县第二初级中学南教学楼二楼最东头的七年级六班教室。(有学生为他细致的地址名鼓掌)

教师:除了打110要注意,打其他紧急呼救电话也要注意。大家知道的紧急电话还有哪些? 学生集体回答:120、1

19、122.

教师:这些紧急电话分别是干什么用的?(生答)

好了,现在我们从《小鬼当家》中的莫费和中学生小童身上了解到了这么多的自我保护手段,非常的机智、精彩。那么我们同学能不能也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大家看着学案

3、(7分钟)生活连线: 教师:哪个同学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危险或困难并实施自我保护的例子?也可谈自己身边的人经历的类似事情。

一生:去年暑假中午在家午休,家里电线老化引起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嘴跑出去,拨打了119,并找邻居帮忙。

一生:一次我姐姐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陌生的男青年老是尾随着,姐姐看前面有个中年妇女,故意大声叫妈,让后面的陌生男青年听见。陌生男青年很快消失。

大家看着同步78页

三、情景再现,1组主要处理(1)、(2)两题;2组负责(3)、(4)两题;3组负责(5);4组负责(6)、(7);5组负责(8);6组负责第2题。回答时就以这个小组选出的代表发言为主,其他组当然可以补充发言。给你们1——2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探讨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小组交流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小组不时有补充争论):

① 119,隔离容易着火的物品,如火势较大,不要冒险救火,撤离现场 ② 申明自己的合法权益。110 ③ 拓展性学习1 ④ (可考虑不做)120,不要盲目下去救人,是大人还是小孩。你有没有能力,到附近呼救。人工呼吸

⑤ 一般是拒绝不能见,虚拟网络与现实毕竟有很大差距。你认为是美女,可能一见面是个老大爷。如果你非要见不可,一定要找人陪同一起去。 ⑥ 拓展性学习3 ⑦ *122,120 ⑧ 拿不准,要拒绝。你可以说,我正在等人呢。

2、119的打法

教师:建议大家课下好好看一看同步79到81页的拓展性学习和课本71页的相关链接。是很好的自救材料。

下面我们接着中学生小童的话题谈,小童用自己的机智逃脱了魔掌,可是小童回家后又遇到了新的麻烦。真是麻烦不断,关键是这次自己解决不了了,希望我们同学献计献策帮帮他,什么麻烦呢?请看学案第四题:

4、(9分钟)献计献策:-------------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把题目给大家读一下? 一生读题。

教师:请大家读书,课本72到74页,边读书,边在小组内研讨交流自己想出的办法。 看书小组内交流5分钟后三组展示:

教师:先用最简单、最快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一生:去居委会反映求助或者上他继父的单位向他单位领导反映。 教师:如果继父对居委会和单位领导的话听不进去,又怎么办? 一生:用法律维权。

教师:那你知道能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哪些? 一生: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等。 教师:具体怎么用法律维权呢? 一生:去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教师:说得很好。诉讼,又叫打官司,要到人民法院去,它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途径,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诉讼通常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小童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大家课下可上网查查有关这几类诉讼的知识。 教师:小童本身家庭困难,而且作为未成年人,他也没有收入来源。而我们知道打官司要钱,那他该怎么办呢?(生齐答)法律援助。如何申请法律援助大家可看课本74页的相关链接了解。

(板书)

1、求助,调解

2、诉讼

3、法律援助

中学生小童用大家提到的办法又重新踏进了学校的大门。相信小童经过了这一系列的变故,会珍惜学习机会的。小童的故事到这儿就告一段落了。下面我们检验一下大家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手段到底掌握得怎么样,大家看着学案5。

评析:在教学策略中,这一部分是被分为了两个步骤:“自主学习,组内探究”、“分组展示,集体探讨”,即让学生先根据学案简单预习通览一遍,再根据学习内容把展示任务分到各个学习小组。如果内容较少或内容之间递进关系很强,则不适合或无必要把学习任务分解到各组。

这个课例中把这两个步骤放到了一起,即学生简单预习、组内交流、展示。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5分钟)

教师:

二、三大题我们已经解决,这样实际上我们只剩下两个大题:一和四。一大题两问。分三部分分到组中。一大题一问一二组负责;二问三四组负责;四大题五六组负责。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一二组展示:略 三四组展示:略 五六组展示:略

总结:通过这些实例练习,看来大家自我保护的技能明显提高。

评析:同步上这三道大题,基本上涵盖了本节课三个大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再体验巩固,学生既夯实了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又锻炼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科能力。 盘点收获,归纳总结

教师:我们看着学案第6题:归航点贝。收获的船儿归航,抖一抖你的行囊,看收获了多少宝贝。大家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盘点收获。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节课看来大家确实收获不少,社会是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甚至危险,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自觉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掌握的自我保护的技能,学会运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有力武器——法律!在法律的保护伞下,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最后祝愿大家:天天快乐,一生平安!

评析:通过归纳总结,盘点收获,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收获时谈真情实感,切戒说大话、空话。

附板书总体设计: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受侵较轻: 歹徒行凶: 依法维权: 协商

1、无能力 智斗

1、非诉讼手段 申明合法权益

2、有能力 勇敢搏斗

2、诉讼手段

3、正当防卫

3、法律援助

副板:110 120 119 122

总评:

这个策略的初衷就是着眼于现实,立足于教学硬件相对落后的学校,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这个实效性是指既实现我们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同时还兼顾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答题能力。 学案问题的设计,对一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至关重要。学案设计的科学性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 关于小组学习的应用,根据我们思想品德学科特点,需要灵活掌握。比如任务的分配要根据具体内容,小组的展示也有很多方式。关键是要形成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的习惯与体制,遇到问题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相互激发出创造的灵感。 附: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导学案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 漫画写真:看下面两幅图片,思考后面的问题:

2007年3月26日是我国第12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又考砸了的小童

说一说:中学生小童遇到了什么问题?

议一议:假如遇到类似的情况,自己知道怎么办吗?

2、 大世界,小舞台:课堂剧《惊魂出租屋》

主要人物:(1)15岁的七年级学生小童;一个中年持刀歹徒。 地点:网吧——出租屋 情节:------------- (1) 故事可能会有怎样的结局?

(2) 不同的结局中小童可能会有怎样的做法?

3、 生活连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哪些意外险情与伤害? 如果遇到了,应怎样保护自己?

4、献计献策:小童学习成绩不好,又经历了出租屋那惊魂一幕,经常上网吧的事情也被继父(父亲去世早,母亲改嫁)知道了。继父在一家效益一般的街道工厂上班,母亲没有工作,继父家还有个小弟弟。继父就以家庭很困难和小童不争气为由让他辍学,把他送到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小童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以后,决心痛改前非,以后保证好好学习。哭着恳求继父让他上学,而继父铁了心就是不答应……

请你为小童出主意,应采取哪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学以致用:(见《同步探究》p77——79一至四题)

6、归航点贝: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面对可能遇到的非法侵害,今后我会这样做……

新授课课堂教学实录

(二)

为正义高歌

莒南县城关一中 潘丽华

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维护社会公平,意义深远。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段材料,想一想:如果材料中的黑恶势力不能被铲除,在社会生活中处处正不压邪,我们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吗? (投影)材料展示:

2006年5月26日《法制日报》报道,截止4月底,全国法院共受理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起诉的案件38起452人,审结23起180人,其中最终以该罪名定罪并已生效的9起71人。这71人中有28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重拳之下一批黑恶势力被铲除。问题: (1)怎样分清生活中的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 (2)材料中的黑恶势力被铲除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不能实现社会公平!

老师:既然公平和谐的社会离不开正义之剑的保护,就让我们一起为正义高歌吧!(板书,进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打开课本找到所学课题,积极做好探究新问题的准备。

老师: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里,社会正义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那同学知道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学生:(齐声回答)不知道!

老师:不知道不要紧,现在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9—11页,争取用三分钟的时间,自主解决材料中的两个问题。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9—11页,有些同学悄悄交流各自的探究结果。 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询问,了解他们的探究结果,对出现问题的同学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找对探究方向。 老师: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现在请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怎样分清生活中的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 学生: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 老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 学生:对!

老师:好,现在我们请同学继续回答第二个问题。

学生甲: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 学生乙:我觉得这些黑恶势力的行为就是非正义行为。 老师: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就是非正义行为?

学生乙:因为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老师: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 学生乙:(鼓掌)对!

老师:明确了正义的判断标准,正义制度的含义和要求清楚了吗? 学生:清楚了!

老师:很好!的确,在社会生活中,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材料中黑恶势力的行为是非正义行为,他们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扰乱社会秩序,必然受到法律的严惩。一批黑恶势力被铲除,就是维护社会正义的表现,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现在请同学们做课本10—11页的判断题和填表题。 学生做题,做完题的同学自觉交流。

老师:我们先请同学判断课本第十页上三种不同的行为,注意一定要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第一个材料中青年的行为是非正义行为,因为乘车买票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这个青年不买票还无理取闹,同时影响了车上的其他乘客。第二个材料中小华的行为也是非正义行为,因为他用不正当的方法取得了好成绩。第三个材料中小明的父亲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因为他能依法正确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老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的确,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材料二中的小华,想考个好成绩是可以理解的, 大家考试是不是也都想考个好成绩啊? 学生:是!

老师:那同学们会通过什么办法取得好成绩? 学生:好好学习,自己努力!

老师:对,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好成绩。如果为此去作弊就大可不必了,这不仅违反了学生守则、校规校纪,而且还欺骗了老师和家长,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不会像小华那样做的!继续请同学说下面的填表题。 学生发言……

老师: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很大的收获。是啊,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公平正义,正义行为总是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赞扬和支持。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材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材料中的问题,时间6分钟。 (投影)材料展示:

2006年夏天,一个英雄的名字在沂蒙大地上被人们传颂着。沂水县姚店子镇青年民兵孙永胜不顾个人安危,勇斗歹徒,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以英雄为榜样,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各学习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

老师深入到不同的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启发拓展学生思维。 老师:同学们都讨论好了吗?各小组就相互交流各自的讨论成果吧! 各学习小组认真交流、热烈讨论。 老师:请各组代表发言!

学生甲: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第一,要做到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这是是现代人应有的品格;第二,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第三,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乃至生命是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第四,遇到非正义行为,要进行积极的劝说和制止,必要时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学生乙:做人就应当像孙永胜那样,一身正气,不怕邪恶。

……

老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是啊,在生活中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仅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坚持正义的标准,不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而且还要勇于面对非正义行为。(板书)

在这里我希望同学们注意两点:(1)正义的首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乃至生命是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正义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不侵犯他人的其他基本权利,他人的权利是我们自由的边界。(2)要正确面对非正义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一切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不遵守就是对他人利益的侵犯。所以,我们应当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严格遵守一切制度、规则和程序。同时勇敢面对非正义行为,当然一定要注意斗争的策略。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让一切邪恶丑陋的非正义行为无处可藏,从而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现在,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走进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自己吧!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情境再现,各学习小组继续讨论,注意一定要说出你自己的真实想法。 (投影)情境再现:

1、期末数学考试中,最后一道题怎么也算不出来,而同桌已两次暗示,他可以帮助你。你会怎么办?

2、晚上下了自习课,大街上行人车辆稀少,在十字路口前,红灯闪烁,你骑着自行车是否会勇往直前?

3、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你发现有一个人正试图偷一位中年妇女的提包,而这位站着的妇女却浑然不知。这时你会……

4、洪战辉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如果你是洪战辉,面对家庭变故,你会十几年如一日,抚养一个被人遗弃的小女孩吗? 学生认真讨论交流。

老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哪一个同学起来说一下?

同学甲:考试的时候不会我肯定也不会看别人的,因为那不是自己的真本事。 同学乙:说实话,我骑车时很少看红绿灯,就我的骑车技术,过马路没问题。

同学丙:发现有人偷东西,我会用眼神暗示,但是我不敢当面告诉她,我怕他们报复。 …… 老师:刘刚,刚才好像听你说考试时曾看过别人的试卷,能讲一讲考得好成绩后的感受吗? 刘刚:平时不想学,又觉得考少了面子上过不去,(其他同学笑)考得好自己高兴,家长也高兴。不过,这样的好成绩却高兴不起来,总觉得心虚不塌实。

老师:谢谢刘刚的坦诚!相信你以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同学鼓掌予以激励)那谁再说说关于当前社会正不压邪的问题?

学生: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如果社会上真的到了好人怕坏人的程度,那我们就不敢出门,更别说来上学了。社会是复杂的不错,但主流是好的,反正我认为好人多坏人少! 老师:同意这位同学观点的表示一下! (大家热烈鼓掌)

老师:通过讨论和发言,相信大家心中已有一把区分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尺子。请同学们打开《同步学习》第七页,做开放性作业的第一题——第三题,时间十分钟。看哪位同学做得既快又好!

学生做《同步学习》。 老师:现在小组合作讨论各题的答案,搞清楚对为什么对?错错在什么地方?同时各组找出错的比较集中的题。 学生认真交流、讨论

老师: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小组请举手发言! 学生:选择题第一题为什么B、D不选? 老师:哪一位同学能给他讲一讲? 学生:我觉得侵犯他国主权应该是一种武力侵犯,所以小泉的行为不是,更谈不上干涉内政。 老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但侵犯一国主权,不仅包括军事上武力侵略,也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在这里小泉的行为对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伤害,这说明他根本没有反省日本在二战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所不答应的! 老师:关于任长霞的事迹,同学们不陌生,我想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甲:我觉得任长霞是个真正的英雄!

学生乙:每个人都应当向她学习!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 老师:轻松的一节课,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现在就抓紧时间盘点自己的收获吧!

学生甲:通过学习,我明确了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正义的行为总是受到人们的称颂和赞美,我会努力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学生乙:在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坚持正义的标准,勇敢机智地同非正义行为做斗争,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安定!

……

老师:坚持正义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相信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的人!也相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美好! 学生鼓掌、下课。

第8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黑龙江省鸡西市跃进小学 15810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总和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该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该课程的基础。在品德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然而,在实际活动中,不少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而是一味地照抄教参上的现成目标,造成与学生客观实际情况脱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脱离学生的生活需要而选用一些假、大、空的材料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指导中,不是从学生的需要考虑,而是重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为此,我认为在平时的品德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品德课的开展要用整合的观念和方式 1.教学目标的整合

品德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既注重知识、能力及行为目标,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例如品德与社会《说声“谢谢”》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2)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情感态度目标是对他人给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服务心怀感激之情。行为习惯目标是会表达自己的谢意,愿意用行动珍惜别人的劳动。

这三个层面的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地进行整合,然后以此指导我们设计教学流程。

2.教学方法的整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每一课时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如我指导的我校品德教师蔡红艳参加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国家级赛课,她执教的《快乐其实很简单》一课中,我是这样指导她的:课前,老师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快乐的格言和谚语;指导学生以录像形式调查采访快乐;学生调查家人的快乐。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课上,学生通过歌曲、采访、表演、讨论、看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体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快乐,形成开朗、进取、助人为乐的个性品质,教学中力求多种方法整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凸显实效,因此,这节课获得了本次大赛一等奖。 3.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创造性使用教材”。我们的教师应很好地研究如何使用教材,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各科相联系,以体现品德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比如品德与社会《我爱祖国山和水》一课,以祖国的山和水为主线,将我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台湾以及热爱解放军等方面的内容统整为一个单元,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准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设计特点,以综合性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有机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整体实现各领域的教育要求。

二、关注品德课的生活性、活动性 1.生活性

生活永远是第一本教科书,“回归生活”是课程的本质理念,品德课堂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教学怎样体现生活性呢?

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引导等方面要充分联系学生现实中正在过的生活,要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需要,课堂教学要链接生活。如《规则在哪里》这课,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这一社会现象为载体,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为切入点,从无规则的混乱无序到有规则的井然有序,通过游戏感知规则的形成,感受规则所起的作用。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家庭规则、学校规则、社会规则,每一教学活动的开展,无不体现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使学生感知规则给我们生活、工作带来的安全与保障等益处,建立规则在学习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意识,促进儿童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课,教师也是紧紧围绕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现象开展教学。如家中、楼道里的火灾,煤气中毒、交通事故、溺水等。学生有话可说,体现教学的生活性和有效性。 2.活动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因而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通过安排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践、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

品德新课程教学,多彩的教学活动已成为教学的一大亮点,为我们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努力创设活动化的课堂,设计真实、有效的活动,注重活动的形式,更注重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真知,让有效的课堂活动,成就精彩的品德课堂。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中心小学

望西建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质量,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还不多见。本人接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已有年余,所任教班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学生体验。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发展。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探索实践。

在品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去勇于探索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实,在这些方面,品社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如教学《长江两岸是家乡》中的《高峡出平湖》时,我就向学校领导打报告,充分利用学校与三峡大坝毗邻而居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学生带至三峡大坝、坛子岭,让学生在观察与倾听中确实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气势,知道了三峡工程具有通航、防洪蓄水、发电和补水的四大作用。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体验三峡建设者的艰辛劳动,感知科学技术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学习、爱科学的巨大热情和作为一个三峡人的幸福感、自豪感。这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有效性,是教室内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加强小组合作,注重讨论交流。 在教学中,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汇报各个环节是提高品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自主学习”要有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具有自学指导作用。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等。

“小组合作”重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明确小组组员分工。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角色分工还要经常轮换,互相补位,以使每个小组成员能够担任多种角色,既能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讨论交流”是品社教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

“展示汇报”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交流的情况,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上进行展示汇报。展示汇报方式可多样。如语言陈述、操作演示、板书演示、课本剧表演、小白板展示、多媒体演示等。

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在近两年的品社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师生关系平等鲜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的案例并不鲜见。尤其被教师们称着“小学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是如此。

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形式;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形式。

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有效性。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述说、表演。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开展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的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进取精神,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所在。

我们应该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有效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大学生励志口号下一篇:家长开放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