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在教学中的作用越發的重要,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社会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阶段,学生处于对事物认知的初级阶段,在思想意识以及社会意识等方面都严重缺乏系统的认知,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对这方面的课程也缺乏重视。为此,本文对于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小学课堂 教学 问题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系统性比较强,故而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观念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培养有所忽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将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以此来保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能够真正的体现。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品德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听,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这样非常容易使得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也会使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工作受到限制。这种教学方式无法真正的体现出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1.2师生间缺乏沟通

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授二者无法有效的结合,被分割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这样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的心理,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因为缺乏沟通,教师也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這样,教师就很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工作。

1.3与生活的结合较少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按照课本进行教学,并没有与实际的生活进行联系,容易使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书本中,这非常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整个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分离,使得学生对实际生活缺乏了解,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会使得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2.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优化策略

2.1注重学生的感受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针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身的控制能力较差,仅仅依靠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无法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四年级下册《我的家乡风光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于家乡的自然景观以及地质地貌等方面进行拍摄,将拍摄的照片与大家分享,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注意学生自身的感受,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培养,这对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2.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保证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四年级上册《游戏的规则》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理论知识教学转化为实践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尽可能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必须要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

2.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因为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情况进行结合,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感受到课堂的魅力,能够全面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对于顺利进行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样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的教学工作,全面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峡.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2]王小宁.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2013-07-10.

作者:张婷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在教学中的作用越發的重要,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社会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并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没有发挥出其应用的意义。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引言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时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学科,基于社会生活实践,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愈发的受到人们的重视,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将生活实际和品德教育相结合,增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核心道德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就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浅谈几点个人建议,望各位同仁共同指正。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素质教育改革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不断深入,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比重有所上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教师所处的教学地位过于强势,在教学关系中居于绝对支配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并理解吸收,学习效率并不高且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教学方式十分单一,且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大,按照课本授课,使得教学氛围十分枯燥乏味,学生极易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最后,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过大,缺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愉悦的进行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必要条件。同时,教师要平等、民主、和谐的与学生相处,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真正的融入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

课本中包含着大量的优秀素材以及精神内涵,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发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作用,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挖掘其中的生活化素材,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降低教学理解的难度[1]。例如:在“我和规则交朋友”的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中在电影院里排队的规则、过马路时的交通规则以及班级中上课禁止大声喧哗等规则为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规则的作用,并树立起正确的规则意识。

3.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拓展活动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的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拓展活动,进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拓展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例如,教师在开展拓展活动时,可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教学、多媒体技术等模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在教学《在商店里工作的人们》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拓展活动,分别扮演售货组、收款组、采购组、保安组等等,体会商店里不同人员平时需要做的工作,并在活动后进行简单的互评,进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劳动工作者的敬爱之情。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进,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而帮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冰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王则.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作者:芦天喜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论文 篇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相关思考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学会技能,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对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这么重要的学科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得不到重视,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主动思考如何改进课堂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问题 思考

随着社会发展,人們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儿童的品德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教材资料大多取自日常生活,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探索,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学会技能,陶冶情操,树立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重视程度得到了提升,但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达不到语文、数学这样学科的同等地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大环境导致不受重视。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大部分学校为了成绩和业绩,采用的依然是应试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条件下,社会、学校不重视这门课程而无法发挥学科的优势与作用。在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几乎没有上过这门课,《品德与社会》更多的是被当做一门课外读物,而不是一门课程来学习。

2.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现在的小学生作业多、压力大,还有各种的补习班,让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上,上课过程心不在焉,甚至写别的学科作业。而且《品德与社会》中有些资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资料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科技发展等,对于小学学生的知识量来说,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提不起兴趣。一门不感兴趣的学科,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3.课堂教育缺乏新鲜手段和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老师照本宣科,读课文、留作业,很少和学生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4.学科老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因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本身不受重视,导致教学的老师会有一些想法,认为自己得不到重用、受人排挤等等,这样的情绪会被老师带到课堂中,教学不用心,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等,久而久之,反而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意义和思考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小到个人,大到社会,都对其有偏见或不够重视,很多人认为这门课程无关紧要,又不计入考试成绩,何必费心费神去学习。其实这么想是错误的,他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定位就是错误的,它虽然不计入成绩,却有助于成绩的提高,它看似和学习无关,却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一切都和学生学习息息相关,更何况,在学生求知欲最强烈的时间,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学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该课程最大的教育意义就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课程中很多案例来源于现实,和生活贴近,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老师通过合理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认识到常见的危害,学会保护自己等等,这也是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意义。

三、合理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意义非凡,且任重道远,需要教师摸索前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1.提高思想觉悟,提升自身素质。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科老师,都要提高思想觉悟,认识到学习《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性,加强教学力度,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该学科的重要意义,全身心投入到其中而不是敷衍了事。同时学科老师也要做出表率,提升自己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及时为学生解惑,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

2.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基本理念,强调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要贴近儿童生活,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获得发展。该学科的特点可以使老师不用像其他学科老师那样长篇大论,只要抓住主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主动思考探索,然后通过老师指点、纠正,可以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更容易灵活运用。比如老师提一个主题“有陌生人接你放学怎么办?”学生们纷纷思考发言“我会问他我爸爸叫什么?在哪上班?”、“我会让老师给爸妈打电话确认”、“我会说我爸说了让我等一会他就来了”等等,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发言,学生们都会学到很多保护自己的方法。

3.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品德与社会》学科十分重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该学科的教材所出现的教学资源,不像其他的学科教材上全是知识的定义与概念,它贴近生活,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使自身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在《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并制作各省级行政区的卡片,正确摆放在地图上。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和位置,同时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

当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认识和自身素质,探索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实现这门学科的教育意义和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兴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6(3).

[2]徐化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6(27).

[3]邹相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探究[J].读与写旬刊,2016,13(7).

作者:方艺红

上一篇:卫生局年度两纲工作总结下一篇: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