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当前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改革从实施这一层面讲,必须努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其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研究以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本文以临沧市临翔区为例,对该地区八所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整理。力求通过本篇论文,认真反思与分析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着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出一些自己的心得和见解。论文共由五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概念的界定,介绍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介绍了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概况,包括师生的状况及教学现状,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模式也作了简单阐述。第二章分析了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师生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三章主要探讨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问题的成因,对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作了重点探讨。第四章依据前面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提高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边疆多民族;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

(二) 德育的实效性

(三) 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案例研究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概况

一、《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师资

(一) 临沧市临翔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与全校教师总人数的比例

(二) 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性别结构

(三) 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年龄结构

(四) 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学历结构

(五) 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教龄结构

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对象

(一) 教学对象

(二)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征

三、《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状

(一) 农村小学学校环境

(二) 农村小学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和使用频率

四、《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

(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结构

(二)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

五、《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评价

第二章 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特殊难题

一、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知情况

(一) 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标准和性质认识不清

(二) 学生缺乏对《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力

二、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难题

(一)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忽视了本学科的地位与价值

(二) 学生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对自我健康成长的意义

第三章 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主管部门原因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受重视

(二)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

二、学校管理原因

(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安排随意

(二) 缺乏校本培训,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三) 教学评价缺位,课程管理松散

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一) 缺乏思政专业精神和素养

(二) 单一的教学手段,课堂没有生机

(三) 封闭式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匮乏

(四) 简单随意的学生评价模式

四、家长和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知

(一) 家长不重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二) 学生的生活阅历储备与教材内容的不适应

第四章 提高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基于学科发展,加强课程实施

(一) 强化监管和督导

(二)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二、做好校本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

(一) 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学校应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

(三) 建立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和道德习惯的养成

(四) 强化家长、社会对《思想品德》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师要转换角色,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 树立为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责任意识

(二)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要准确定位

(三) 任课教师应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积极参与该课程的学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铁路安全论文提纲下一篇:教育问题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