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引入“合作学习”方式,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所有学生在知识智能、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共同进步。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高效实施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点。

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首先,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其次,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第三,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品德教育 特点 规律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否则很难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品德教育有什么特点?应该遵循哪些规律?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品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一)尊重培养对象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而尊重培养对象很重要的是从学生需要出发,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训练学生必备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面对真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

(二)改革学习方式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发现与探索,遏制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消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和实验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现行品生、品社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用好这套教材,就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学校周围探秘》这一课,教材中设计了调查活动实践,只要教师能够遵照教材编写的意图,认真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定能够在实际调查中学会调查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将来这种能力在他们一生中都是十分有用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努力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二、品德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生活

(一)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出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力求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寓教于乐,淡化教育痕迹,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幸福的家庭》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的意见,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我创设了去商店买衣服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景,先组织学生模拟表演,然后交流探讨,学生在表演和交流中很快明确了该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尊重父母的意见。

又如,学习《垃圾的危害》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课前搜集了垃圾的危害有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召开了“垃圾批判大会”。当垃圾的危害在批判大会上被一一展示出来后,学生深刻认识到了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不能乱丢垃圾。

(二)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

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上能形成初步的道德认识,但要将道德认识变成一种能力,还必须进行长期的道德实践。

例如,在学了《垃圾的处理》一课后,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分类处理垃圾,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展后,教室里的垃圾实现了分类放置,废纸、脏土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废纸每天收集好,一周一卖,所得款项充当班费。一段时间后,学生家长纷纷向我反映,说他们的孩子养成了攒废品卖废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品德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是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形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本套教材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获得新知识。我在备课时,认真把握教材意图,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如《和风在一起》一课,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制造风、感受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引发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最为主要的是建立了新型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的帮手。我们平等、民主、友善地对待学生,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就会自信、積极、主动,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提高我们的职业境界。

以上是我个人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希望能够给广大致力于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的教师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解读.

[2]中小学德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责编 张亚欣)

作者:李春景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谈

【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应该让学生学会合作,让教师要巧妙的用好教材,教学内容应该增强时代气息等。

【关键词】渠道 合作 教材 气息 多样性 方式 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社会知识的一门重要学科,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下面谈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一、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课堂环境,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形式多样,应根据不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導读式、讨论式”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因此,每学完一节内容,只要与学生活有关,都要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引导他们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重视学生与学生合作:如在教学春天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找好朋友说说自己看到的春景;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百宝箱;小组合作制作送给春姑娘的礼物等环节,鼓励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分享、交流和体验合作的乐趣。在小组合作中,还非常注意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时刻提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会合作,也把活动的机会提供给每个小学生。同时,还注重教师与学生合作,倡导了一种师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

三、注重巧妙用好教材

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学校、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访问与调查、参观与考察、想与做等多种活动方式,在体验中让学生得到启迪,在总结中受到感染,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气息

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要紧紧跟随时代旋律,通过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记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政治可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政治课教育的可信度。

五、注重灵活选用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童话的故事情节把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加上一首首悠扬的乐曲,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融入课堂场景。学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弹奏、快板、朗诵等各种形式的表演,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六、教学方式要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讲解教科书,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活动与组织形式。所以教师教学中要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儿童探究的愿望,为他们能够生动活泼的学习提供空间。情境创设,课程源于生活,道德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道德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有意义的学习。在学习《独自在家》时,我一上课就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独自在家的情景:“你们有没有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如果有人敲门你该怎么办?”然后播放明明在家有人敲门的课件,让学生讨论、表演。通过不断地争论与表演,学生学会了多种应对,陌生人的方法。模拟表演,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种观点。她形象的解释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做了,就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学习《爸爸妈妈真辛苦》时,我让学生把书包挎在胸前,并在腿上绑上沙袋,模拟孕妇走路、弯腰、系鞋带的动作。经过一番体验,学生感受到母亲怀孕时的不容易,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流露出一种感激之情。游戏活动,游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活动,教学时可以以生活中的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发展道德认知能力。教学《游戏怎么玩》时,上课伊始,我让各小组选代表玩游戏“贴鼻子“。教师不讲规则,让学生在无规则的情况下进入游戏。在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觉得不公平,大喊需要游戏规则,觉得有规则才能玩好游戏,整个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感受了规则,了解了规则,并运用、遵守规则。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感悟出“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才能与伙伴快乐游戏”这一道理。

七、注重反思

作为小学品社教学反思,教师要时时反思,被教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应该经常“回顾与整理”,积极升华教学反思的作用。如果品社教师能抓住零散反思之间的内部联系,并将其按逻辑关系有效地串联起来,那么教师就能更为系统、更能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反思的精华。这种良好的温习反思的行为,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严谨认真的思考习惯,建构小学品社教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精益求精,以及获得新鲜见解的意识,并把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小学品社教师要想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课堂品味,那么就应该扎根于课堂,不断研究和实践,这样才能探索出更有效的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辽宁教育》.

[2]《中国教工》等.

作者:王波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衔接浅谈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引入“合作学习”方式,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所有学生在知识智能、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共同进步。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高效实施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点。

【关键词】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

小学思想品德在学校教学中被认为是所谓的“副科”,而笔者认为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从小抓起,因此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小学与初中的衔接过程中更为重要。而小学《品德与社会》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衔接又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学习。

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学生进入中学后不适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不适应初中的教学呈现方式。面对这个矛盾,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情景的创设,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思想品德课内容都适合从现实情景中引入。因为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既来源于社会的实际需要,也来源于每个人自身品德的发展。例如,用现实的素材去理解本应属于纯品德范畴的教学就是不适合的,如现实生活中的善意的“谎言”。情景作为思品知识的载体,是为学生学好思品而服务的。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合适的”情景,发掘情景背后的思品与教材的关系,“用品德的角度”理解情景。要让教学场景走向情景,实现教学场景的情景化。首先,要打破结构,引发认知失衡,使场景对学生具有召唤力,最终化为情景。而不仅仅是为场景配一个“问句”。事实上,有些现实情景中无关因素会严重干扰课堂的进程。而思想品德向学生传达的是一种模型思想,把生活中的与品德形成无关的因素剔出,形成对品德的本质理解,这是一种“品德形成生活化的”进程,能让学生从小养成用“道德”看世界的习惯。因此,初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改进教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愿望。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熟悉初中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查漏补缺,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识发生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在教授新课前,适当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的小学品德课程,能很自然地由旧知过渡到新知。把学生熟悉的知识作为准备题,为新知作铺垫,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揭示新的矛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这样,新旧知识衔接自然,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多比较,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在小初“衔接”中有两道关:一是思维定势的干扰,比如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的差距,二是中学思品教材毕竟有别于小学思品教材,在知识的处理方法上不一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两道关,调整教学要求,教学中尽量做到:①紧扣新授知识,适当增强铺垫练习,主要是增加现实与理论联系的机会,让学生学会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现实行动,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②有意识地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引进新知识时,要与“衔接点”进行比较,区别异同;③教学要求不能过高。例如,学生在六年级学习了“诚信为人’,知道诚信的重要性,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诚实为人,也知道失信难以在社会中立足,就会改变自己失信的做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知错必改的人,这样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兴趣能使注意力高度集中。然而,七年级学生并不是对所有自己要掌握的东西感兴趣。特别在学习中越学越吃力时,就会感到厌烦。当然,兴趣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适当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如叫学生上台表演,上课提问、讲练结合,师生共同交流、探索,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思品活动课,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课时要有意识地采用生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使教学更富有艺术性。

4.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

(1)循序渐进。学生进入中学后,要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使学生感觉到思品教学就在身边,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能用政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2)在七年级思品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对比,能使学生加快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七年级学习《我上中学了》中,将学习内容与小学的生活、学习进行比较,一下就能感觉到初中生活要比小学更紧张,所学的课程要更多。于是,学生明确了要认识自己,思考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学会自我评价,悦纳自己,塑造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形象,逐步学会与人交往,使自己慢慢地由家庭、学校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不断增强社会生活的能力。

(3)开拓思路。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却忽视了另一面,或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科目成倍增加、知识内容明显加深的初中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

5.针对学生特点,注重认知规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品德教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并及时把有关的政治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

作者:赖桂桂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理念,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小学期间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设置了品德与社会这一育人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他们保持心灵的清澈,并在学习生活中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教学问题,这使得该课程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假如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将会进一步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的还会使这门课程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并与教书育人的初衷相背离。本文在實际的教学基础上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德育课程,它将德育教育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并在学生实际社会生活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整体教育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则要正确对待,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一、品德与社会的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明显,教学活动开展面临诸多阻碍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广了好多年,但是实施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则主要是应试教育实行时间比较长,而人们脑海中的应试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将这种教育思想理念清除干净则有一定的难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方面不会特意地去改进,对于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也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而这些方法方式大多还停留在应试思维模式中。

(二)教师职业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开展

在小学教师队伍中,专门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少,大多的授课老师则是由语文、数学或英语老师兼任,这导致教师的专业和所授课程不是很相符,由此以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队伍专业性不高,进而会影响到实际教学的质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一方面专业的品德与社会教师比较缺乏,另一方面当学校缺这位教师所学专业的时候,他便会被调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岗位去教授他所学专业的课程。这样以来就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质量,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就不能进行相关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分析探究和创新。这样一来,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达不到预期目标,开展品德与社会学习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

二、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对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基础学科投入比较多,而对科学、品德与社会等辅助学科的重视程度则不够,这种重视程度的偏差在日常教学中的表现非常明显,在课程设置和教师配备上,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都处于比较低的地位。一些学校在该学科招聘上的要求也比较宽,对于授课教师比较重要的学历、年资、教学经验和水平等方面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考察。另外,在新教师上岗前也没有对其进行相关的教学培训,教师的素质整体上有所差别,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暴露出一些教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学目标不合理的现象。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过程中,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影响了开展的有效性。另外,考试活动也会导致其课时的减少,严重的还会出现该课程停开的情况,这极不利于学生培养体系的完善,而这都是由教学目标不合理造成的。

(三)教学方法陈旧

通过对实际教学的观察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比较熟练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比较好,但是在个人态度、看法表述方面则表现得不尽人意。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没有突破传统的模式,在授课过程中仍然是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在这种思想模式下进行教育教学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所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低,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三、解决策略

(一)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开展地位

在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做到对教学活动的深入发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德育比技能培养更加重要。学生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在对其进行培养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关注于加强其文化课成绩,而未能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与社会认知,将会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难以实现对自我的有效认知,对社会的发展贡献也就更加无从谈起,教育活动的开展价值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二)更新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成为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压制,思维能力也受到了限制,从课堂上得到的知识十分有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加以创新,可以引入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公交车上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模拟等车、上车、买票等环节,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教会学生们遵守规则、排队上车、尊老爱幼等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实现了教学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德育为主的课程,它能纯洁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品格,并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相关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态度,从内心深处重视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真正发挥出这门课程的作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秦霞.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

[2]郭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46):203.

作者:何荣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摘 要:正如孔孟提到的礼义廉耻,品德是当今社会的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才能成就大业。长久以来,我国教育要求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很明显品德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但如今小学的品社课越来越少的受到学生的重视,如何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成为了小学教学中的重要难题。下面本文将通过对当今小学品社课出现窘境的原因进行分析,浅要阐述应对如此窘境应采取的教学策略,为我国小学品社课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品德;社会;教学;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5.092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多地政府正在不断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施,但是多数小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现状:(1)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2)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课堂不愿与教师进行沟通;(3)教师的教学手段不足,教学方式存在缺陷;(4)有些家庭对学生的道德影响使得学生品德素质较低,不重视学习也不懂得尊重他人。

二、品社课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品社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

品社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时课程的内容無法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触及或者体会到,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例如抗战历史、高科技发展等;有时课程内容虽然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易于理解,学生不会再课堂上思考,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存在

我国素质教育虽以提及多年,但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不变的应试教育模式既令一些学校不重视品社课的教育,也令学生心中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依然为一门副科,不重视对它的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

多数小学中,教师为了学生可以有一个优异的成绩,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留更多的作业,甚至占用学生的课下时间。致使学生更加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轻视音乐、美术、品社等课程,甚至占用品社等课程的时间学习他们更重视的课程。

(四)有些教师素质不高或能力不足

在小学品社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道德素质不高,不重视品社课的教学,不认真备课,致使其教学手段不足,教学方式存在缺陷,无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重点教育;有些教师对不尊重学生人格,学生缺乏爱心,体罚学生,降低了品社课教学的效果。

(五)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有些家庭中父母只为工作无暇估计子女的品德修养,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极易侵入学生的心理,长久以往使学生滋生了自我放纵、桀骜不驯的不良品性。

三、小学品社课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对品社课重视程度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国家重视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要加强品社课的教学工作,首先就应提高教师及学生对品社课的重视程度。

1.政府加大宣传力度

要提高社会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就应该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各地方政府都应多多组织品德教育宣传活动,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监管,使学校加强对学生品社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

2.学校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提高品社课的重视程度还应该加强学校对教师的监管,使语数外等课程的教师不占用品社课,使品社课的授课教师重视课程教育,想方设法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品社课学习营造一个良好地教学环境。

3.组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讨论是常用的学习交流方式,通过有目的的组织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学生对品社课的认知度,进而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讨论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方面:(1)品社课可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使学生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2)品社课可以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是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生活,了解社会;(3)品社课强调活动性,突出综合性,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4)品社课可以如是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正确的指导下培养道德感情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结合实际,突出教育特点

加强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该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不同地区和年级突出不同的教学特点。

例如,在农村的品社课教育中,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热爱自己的家乡,在努力学习、考取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能遗落品德课程的教育,让学生在未来出人头地之后,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亲人、回报自己的家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将《我的劳动感受》时,教师可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出劳动的感受,讲出劳动的意义,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三)开展拓展训练,实践中教育学生

加强小学品社课教学,还应开展拓展训练从实践中教育学生。例如,教师可精心设计课外阅读,如劳动模范、国家大事等,用品德和社会的眼光培养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有效的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

四、结语

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成为国家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2] 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J].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

[3] 杨金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Z1):99-101.

作者:郭明志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项目管理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