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浅探

2022-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界定:“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 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 品德与生活教学就是生活的阐释!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 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 思品课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

1 在课堂上感悟生活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笔者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 让学生亲自去尝试, 去体验, 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 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 在教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时, 笔者带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小品《红领巾》, 让学生通过自已表演来感受真实的生活;在引导学生懂得文明礼仪时, 笔者让孩子们在教室表演日常生活, 引导他们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不对的, 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2 在素材中丰富生活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 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 提出新的教材观, 视教材为一种范例, 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 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 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 建立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 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 使学生倍感亲切, 还可以作为话题, 开展活动化教学。如教学《我的家乡》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历来说说南昌的风景名胜, 让他们感受家乡之美,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之情, 较好地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另外, 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数字材料, 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在社会中感悟生活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生活, 反映儿童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 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 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让儿童走出学校, 到社会中去学习, 去实践, 以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扩展兴趣, 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也是《品德与生活》中应鼓励学生学习的。本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为了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 笔者组织学生一起向交警叔叔学习, 做一名小小交警兵;为了让孩子们体会爸妈儿育女的艰辛, 笔者组织学生做护蛋的活动, 要求学生每天像妈妈一样守护好自己手中的蛋, 并保证他们的安全, 在活动结束之后, 学生深有感触, 充分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 在活动之后, 要求他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 笔者组织学生成立调查组, 到自己所在地区去调查残疾人的生活情况, 并进行组内分工, 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团结合作, 了解到本镇残疾人生活的基本情况, 有什么困难等, 通过调查, 尽力为残疾人做点什么。

4 在活动中联系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 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 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 向现实开放,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与生活课上的认识, 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内容标准的提出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 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多进行活动并且每一次活动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 时时注意做到精益求精。在以往学生的学习中我主要应用下列几种学习活动, 即想象, 游戏, 角色扮演等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4.1 想象

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方式, 学生对此往往乐此不疲。其原因有很多其一是这一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 他们往往在学到某一知识点或是看到课文中某一段文字或图片就会展开联想, 这种想象教师利用不当就会成为学生开小差的原因了, 若是利用好的话就会对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既然如此我在教学中就尽量多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的放失进行想象这种学习活动。

4.2 游戏

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了, 在课堂上多做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在这么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掌握知识就不会变得如往常般枯燥乏味, 而是轻轻松松愉快地接受了。这种做游戏的快乐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很快迁移为学习《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快乐的, 这样对以后的教学的大有益处的。

4.3 角色扮演

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 情感, 观点的能力。角色扮演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不管什么性别, 智商的儿童, 经常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 比其他儿童, 更易与同伴相处, 更受同伴欢迎, 社会技能更强。众多的心理学家还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 角色扮演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因此, 低年级思想品德课, 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 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 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实践的空间, 发展良好的个性, 促进健康的人格。

课堂小天地, 生活大课堂。品德与生活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 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让课堂架起与生活的桥梁, 让我们的学生在品德与生活中掌握真才实学, 荡涤心灵, 锤炼思想, 培养健全人格。品德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 才能发芽, 开花结果。

上一篇:语篇标记和关联理论视角下情态虚词“呢”的功能及其英译下一篇:择期手术病人术前护理的人文关怀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