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

第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塑造方法

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殊性对学生思想品德塑造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感觉善恶,促进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学生品德;塑造方法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殊性对学生思想品德塑造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感觉善恶,促进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开展实践,知行结合,将教材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内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知行统一教学,让学生能够结合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达到知行统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完成道德品质的内化。在人教版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教师可以把握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以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认识与实践中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教师不仅要把握住这类教材,让学生能够在课内进行自我实践,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外以及校外的实践过程中真正践行,完成知行的统一。如在《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勤劳节俭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愿意参加劳动真正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树立学生中做的好的榜样,提高教学实效,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劳动竞赛,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进行适当的劳动,比一比,赛一赛,成为劳动小达人。

二、注意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实践知行的统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要在导入阶段形成开放性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喜欢上品德课,还能够将思想品德课上接受的教育与自身的思想品德进行对照,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用引人入胜富有情趣的特定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学习新课的兴趣很快地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其他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时时参与讨论,达到知识的内化。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请你相信我》教学过程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搜集到的待人真诚言而有信的事例,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信得过的人,接着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教材提供的场景让学生观看,并进行互动讨论,交流理解诚信的内涵。教师不能忽视的是,在课堂上要安排自我反思的环节,让学生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怎样成为待人真诚的人,怎样成为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将自己的诚信与非诚信行为添到表格中,努力让自己想成为让人信任的人,真正达到知行的统一。

三、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真正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堂中来,完成思想品德的塑造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率真的环境中真实地坦露自己,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围坐式让学生在每堂课中都置身在合作小组学习环境中,也可以采用插秧式在必要的时候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合作的交流。如在《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生干部应该通过民主选举,懂的人人都有选举权,当干部只有为大家服务的责任,没有特殊权利。在活动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合作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参照教材23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5年的学校生活,在小组中讨论自身喜欢什么样的班干部,而在模拟活动中,教师可以让组内每一位学生,参与“假如我当干班干部”的实践活动,在组内交流自身的竞选宣言,并且推荐最佳代表在班上代表本小组进行发言,并对其他小组的竞选宣言提出质疑,最后评全班评出最佳竞选者。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小组的创建中要注意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习能力不同,思想品德具有差异性的孩子,放在同一个合作小组中,让大家参与讨论,共同完成思想品德的塑造。

四、开放性思想品德成绩的测试,不仅要测试教学内容,而且要测试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

在思想品德与社会的考试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仅凭一纸试卷来决定学生的品德修养,不仅可以尝试取消试卷考试,也可以在试卷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品德测试,对于测试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教学内容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強育人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把握学生的心理年龄,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真正达到思想品德的塑造。教师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中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完成知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蔡传生,关于品生品社教材二次开发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2]易艺萍,把握课程真谛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家教世界,2012年22期

[3]李静,生动有趣的评价 个性飞扬的课堂[J],新课程(中),2011年07期

作者:王薇

第二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呼唤“回归儿童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关于课程与生活的关系,大致可以理解为: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儿童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生活。那么,体现“回归生活”理念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里,教师应该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教师在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的儿童。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的真实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用美好生活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更加有意义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品德课强调的对生活的回归,对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的回归的理念。

一、贴近生活,模拟生活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和成人世界不同的世界,教师只有了解这个世界,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世界,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尊重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在儿童世界的主人地位,才能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才能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教学活动才能有效、高效,我们才能成为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选取本身就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是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更要灵活、多样、有艺术性、富有生活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在成长中也会碰到很多烦恼,有来自学习上的学习烦恼,有来自规则纪律上的束缚烦恼,有来自同学交往中的交往烦恼等。他们有的给别人起外号、淘气的孩子不受欢迎、被人冤枉误会、为小事斤斤计较……情况虽然比较复杂,但仔细一想,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往往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没有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烦恼。教师仔细观察和体会这些儿童心中的烦恼、困惑和不满,就能找到教育的规律和法则。

二、接触生活,沟通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教学,缺少开拓精神,在单一、被动、灌输的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乐趣。随着课改的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成为一种必然,特别是对于品德课程而言,“课外的事情比课内的事情更重要”。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把握、寻找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的结合点,打破教学场所的限制,让学生去接触实实在在的生活,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

三、体验生活,再现生活

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体验、反思和提高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生活,而不是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或模仿者,逐渐引导儿童“过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受众”、“观众”或“听众”,而应该把学生当作“主角”,甚至“导演”。在引导儿童关注自己的生活时,鼓励儿童以主体的身份实践自己的生活,积极主动地观察、体验、调整和发展自己的生活。

四、感悟生活,学会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体现了生活的教育价值。但是,这还不是教育“回归生活”的全部意义。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意义还在于:要高于生活,要以未来的视角引领生活,要帮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尊重儿童和积极引导的统一。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会好好地吃》一课时,老师先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许许多多孩子们爱吃的零食,精美的画面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老师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这些食品,让孩子们上来拿自己爱吃的食品,孩子们拿了很多,还是拿不够。接着老师用一个小气球来演示,假如小气球是我们的胃,一直吹气球,结果会怎样?结果是气球爆炸了,那么我们吃东西也不能一味地吃,而是应该合理搭配,既要吃饱又要吃好。然后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消费的情境实践活动:请你用8元钱给自己设计一份经济合理的午餐。接着老师出示了部分商品的价格表:火腿肠2元,矿泉水2元,牛奶2元,面包3元……由于活动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大家兴趣盎然。有的说:“我买一个面包3元钱,一根火腿肠2元,再买一瓶矿泉水2元,正好7元钱,还剩1元下次用”。面对诱人的食品,孩子精打细算,买了一个面包和一根火腿肠,显然,填饱肚子是没问题了,而且还买了一瓶矿泉水来解渴,这当然是一份既经济又合理的购物清单。有的说:“我买2个面包6元钱,还买一袋牛奶2元钱,因为牛奶很有营养,我最爱喝。”这样一次尝试购物活动,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合理消费,而且帮助他们树立了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经济意识,让我们的品德教育真正地走向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实效性和针对性。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最富有活力的儿童。他们对教材、观点、道理肯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理解,对与之相联系的实际的生活问题肯定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课堂生活中呈现出来,把自己的困惑亮出来,这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真实起来,与学生亲近起来,与生活接起轨来,这样的德育课堂才会更具吸引力,也真正体现品德课堂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

作者:史东梅

第三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首先,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其次,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第三,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品德教育 特点 规律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否则很难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品德教育有什么特点?应该遵循哪些规律?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品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一)尊重培养对象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而尊重培养对象很重要的是从学生需要出发,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训练学生必备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面对真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

(二)改革学习方式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发现与探索,遏制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消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和实验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现行品生、品社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用好这套教材,就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学校周围探秘》这一课,教材中设计了调查活动实践,只要教师能够遵照教材编写的意图,认真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定能够在实际调查中学会调查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将来这种能力在他们一生中都是十分有用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努力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二、品德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生活

(一)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出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力求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寓教于乐,淡化教育痕迹,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幸福的家庭》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的意见,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我创设了去商店买衣服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景,先组织学生模拟表演,然后交流探讨,学生在表演和交流中很快明确了该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尊重父母的意见。

又如,学习《垃圾的危害》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课前搜集了垃圾的危害有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召开了“垃圾批判大会”。当垃圾的危害在批判大会上被一一展示出来后,学生深刻认识到了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不能乱丢垃圾。

(二)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

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上能形成初步的道德认识,但要将道德认识变成一种能力,还必须进行长期的道德实践。

例如,在学了《垃圾的处理》一课后,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分类处理垃圾,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展后,教室里的垃圾实现了分类放置,废纸、脏土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废纸每天收集好,一周一卖,所得款项充当班费。一段时间后,学生家长纷纷向我反映,说他们的孩子养成了攒废品卖废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品德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是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形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本套教材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获得新知识。我在备课时,认真把握教材意图,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如《和风在一起》一课,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制造风、感受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引发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最为主要的是建立了新型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的帮手。我们平等、民主、友善地对待学生,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就会自信、積极、主动,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提高我们的职业境界。

以上是我个人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希望能够给广大致力于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的教师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解读.

[2]中小学德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责编 张亚欣)

作者:李春景

第四篇:探讨《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停留在课堂上说教,不如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提高。

教学社会实践结合一、走进鄂温克,感受家乡新变化实践、体验之旅

1.矿山探究

走进现代化的立井雁南煤矿同学们异常的激动,他们还是第一次和身着作业服一线的矿工这么近距离的接触!看着他们乌黑的面庞黝黑的双手,孩子们惊呆了!就是他们这些最可爱的人,创造了今天大雁煤炭事业的辉煌。

2.科海遨游,感受家乡新变化

“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同学们的实践基地,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马铃薯淀粉生产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了解到了太多的科学知识!也被这里优良的企业文化深深吸引!他们惊讶地赞叹“科技的力量真强大啊”!

3.走入巴彦嵯岗,追溯文化之源

伴着鸟语花香,渐入草原。巴彦嵯岗苏木博物馆就掩映在这翠绿之中!这座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巴彦嵯岗悠久的历史,以及生长在这里的历代民族英雄!同学们在这里流连、驻足、留影久久不肯离开!草原的孩子多么崇拜我们草原的英雄!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也一定会留下他们的辉煌记录!

4.五泉山之旅

山清水美的五泉山,是大雁镇的一处游览圣地。也是同学们了解家乡的必到之处!去五口泉眼旁品尝清冽的泉水,感受民族古老的传说,同学们激动极了,尝尝智慧之泉,再品品圣泉的水,寓意不同,味道好像真的不同呐!同学们不禁赞叹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快看上面有元气洞!好凉呀!这树上为什么系着红丝带呀?同学们好奇极了!你说说我说说,知识带上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

登山火炬接力赛、沙滩拔河比赛在碧绿的草地上了开始。此时,在他们的心中有的是团结协作的默契,是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他们知道,今天他们一起竞技,明天他们要一起携手建设美丽的家乡。

二、两校学生手牵手,民族团结心连心,让民族团结教育绽放异彩

1.作为北京中关村三小的联谊学校,2009年六一节我校师生代表应邀进京参加56个民族小朋友“欢聚北京、祝福祖国”六一庆祝活动。走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温总理嘱咐56个民族的小朋友要让民族友爱永远传承。

铭记温总理深切的嘱托,为了更好的传承民族团结精神,我们策划开展了“牵手辉苏木鄂温克小伙伴,让民族友爱永远传承”活动。真诚邀请辉苏木中心校鄂温克小伙伴们走出草地,来到矿区与我校的师生共同学习、生活,同庆党的生日。

为了给南辉的小伙伴走出草原,筹集路费,号召各中队开展:回收废品积攒路费;师生旧图书、文具、玩具义卖活动筹集爱心基金的活动!

在大家的精心准备下,6月30日,辉苏牧中心校的师生走入我校,开始了2天的欢庆、体验活动。鄂温克小朋友身穿民族服装,走进班级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联欢,晚上住进汉族小朋友的家中,受到矿区孩子及家长的热情款待。

2010年6月在草原最美的季节,应辉苏木中心校的邀请,我校师生代表满怀激情与憧憬踏入草原,走进我们向往已久的辉河!师生们第一次走进鄂温克的发源地,感受大草原的壮阔,感受辉苏木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住进蒙古包品尝手把肉……民族团结手牵手;两校联谊心连心!民族情谊像辉河的水一样,清澈甘甜、源远流长!

实践过程是辛苦的,但孩子们的心底留下的是永远抹不去的民族伙伴手牵手的温暖、心贴心的幸福!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与牵挂!

三、用科技承载希望,让智慧放飞梦想

在科技教育工作中,班级科技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种植和养殖活动,认识和了解了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提高了学生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学生在种植和养殖活动中也提升了思想道德认识,自觉的养成科学生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我们陆续开设了“科技三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幻想绘画”“节能环保设计”“科技小论文”“科技创新方案”等方面的辅导活动,师生一起在活动中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共同开创了我校科技教育繁荣的新局面。

几年来,我们先后参与鄂温克旗第一至第六届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荣获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二、三等奖、学校模型展示二等奖、优秀组织奖;有6位学生的绘画作品分获呼伦贝尔市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两位教师的科技教育方案荣获自治区第二十五届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而且其中一位教师荣获“第二十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竞赛项目全国二等奖……

我们还成功地组织了“感受美丽的家乡”科技夏令营;“哈尔滨科技之旅”“大连科技之旅”“北京科技之旅”。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已经是我校学生寒暑假科技教育的一项有益补充。

四、开展“百棵大树进校园”活动

1.今年,师生自己动手共植树,丁香、佛头花、榆叶梅、云杉、黄槐、银叶杨等100多株,榆树墙70米。分期投入绿化资金2万余元,使我校绿化面积达到4971平方米。

2.开展了“我与树木共成长、百棵大树进校园”招标认领活动

学校通过竞标班级演讲的形式,结合班级对养护树木所做准备的条件、制定的措施确定竞标成功班级。

竞标成功后,学生为自己认领的树木挂上了爱心卡服务。此项活动,将学校的绿化、美化活动与班级学生自觉爱树、护树行为结合起来,既加强了树木养护的力度,提高成活率,又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绿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感恩教育开始

尊老爱幼,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日渐增多,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自利,一个个成为家长的小皇帝,缺乏责任感。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选择了走入高龄贫困老人家庭,关爱老人,学会感恩、传承爱心教育活动。田广仁、赵云富、吕华是大雁永安社区的三位孤寡老人,由于年事已高,又没有子女,都是依靠低保生活。我们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慰问。

通过把实践体验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相结合,让课堂知识在实践、体验中融化,在感悟中提高,我的学生们增加了阅历,提高了品德修养,走出了一条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感悟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1]许艳玲.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刘颖

第五篇: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贴近社会生活

摘要: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德育教学要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其走进社会。

关键词:课堂 社会 生活 实践 服务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所以,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其走进社会。为此,我们尝试了如下做法:

一、输入生活信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知识极为广泛:有以认识社会为主线的常识,以人与人的关系为纽带的知识,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内容,也有以民族精神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其根据个体化的需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构成人类社会的诸多基本要素和各种社会关系,具体直接地向学生展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模型,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是他们实现个体社会化不可缺少的认识基础。如:品社课中学生通过工业与生活,交通运输与生活,生活与储蓄、保险、传统节日等内容的学习,明白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工业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设施,了解了什么叫储蓄以及储蓄的好处,知道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等等。因此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内容,输入生活信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二、注重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品社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认识社会只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品社课特点决定的,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是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完成品社课德育的重要形式。

《我的家庭》一课,课前让学生调查了解父母的社会角色,使学生认识到父母、家庭对社会的贡献,从而发出对父母由衷的敬仰之情,进而激发他们将来报效祖国、贡献社会的情感。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职业教育,职业有不同,无高低贵贱之分。在学生明白了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要做家庭小主人,不仅要尊重和孝敬父母,还要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实践操作:为父母端茶倒水,在家里打扫卫生、洗洗衣等。又如了解社会主义的成就可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社会发生的变化,比起空泛的理论讲解要好得多。再如讲商业常识就让学生到商业场去观察商业买卖活动,然后参加小的商业买卖活动等等。

三、发挥德育功能,促使学生服务社会

小学品社课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品德、行为习惯教育等内容,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因此,我们在品社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品社课中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

品社课教学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例如,在品社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家庭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社区等各个单元的学习,懂得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对学生进行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德教育,树立集体意识、社会意识,培养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行为习惯。因此,在品社课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传授社会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引领学生服务于社会。

《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一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迷信活动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相信科学,增强抵制迷信活动的自觉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根据内容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逐步引导,循序渐进,使学生由“认识危害”到“相信科学”,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课堂的所知所感,拓展运用到社会中去,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我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进行“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宣传活动。于是学生一个个都充满信心地开始策划。在宣传活动中,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以“街头巷尾”和“村庄社区”等作为宣传地点向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社区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宣传封建迷信的危害和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美好前景等。

品德与社会课从教学上来说,要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把德育充分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践证明:德育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植于学生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真正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品质素养。

作者:王雪梅

上一篇:水土保持论文下一篇:铁道建筑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