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3-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1.学生能认识并体会写景抒情类散文的表现力,掌握一定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深沉感情与人文精神。

3.学生通过对文章创作时代背景的了解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赏析,初步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4.学生通过对“秋”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体会文章独属于郁达夫的“我之色彩”。

1.复习回顾,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二课时。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总结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秋色。

生: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佳期。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我们明确了故都的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齐):清、静、悲凉。

师:很好,这三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整篇散文的“文眼”。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秋色的“清”与“静”,今天这节课的一开始,我想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我们换一换,把题目变成《北平的秋》可不可以呢?大家想一想,从文章出发,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文章不是只写了北平的秋色,还有对文人伤秋、悲秋情怀的议论,如果改了就不全面了。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文章结构上的细节,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也觉得不可以。北平只是单纯点明了地点,而“故都”二字却包含了一种情感在里面。

2.重点阅读,体会秋情

师:哦?这位同学提到了情感,这个思路很好,大家能不能顺着他的思路再往下想一想,作者这“故都”二字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我们结合上节课总结过的五幅秋景图来谈一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秋晨院落”图,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具体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我选的是这一句:“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秋天的清晨泡一碗茶,闲坐在院子里欣赏天色,静听驯鸽的飞声,是非常闲适、清幽的,作者喜爱这样的秋、眷恋这样的秋,体现了作者心境的悠闲和平静,有一种淡淡的喜悦。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作者对故都秋色的喜爱和眷恋,这一点找得很准确!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北平”只是一个地名,而“故都”是什么?它是作者的“故都”呀!所以这两个字里,一定是蕴含着作者对故都无限的眷恋和赞美,非常好!但是这位同学刚刚提到了一个词,“喜悦”。大家想一想,在这里用“喜悦”这个词,合不合适?能不能也用文中具体的句子来讲一讲你的观点?

生2: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它下面还有一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作者写到了破屋,写到了破壁,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数着日光、静对蓝朵,实际上是非常孤独的,也正好合上作者前文写到的悲凉。

师:哦,这位同学能够结合文眼来理解,很好!还有没有别的观点?

生3:我也觉得不太合适。作者写了“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色、白色都是很冷清的颜色,而红色是热烈的,作者却认为它“最下”,也可以说明作者并不是喜悦,而是悲凉。

师:很好,注意到了颜色的小细节!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来总结一下。一方面,“故都”蕴含着作者的喜爱和眷恋;另一方面,作者对秋景的描写又饱含着一种悲凉、伤怀的色彩。

3.品味阅读,领悟秋思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荷塘月色》也属于这一类散文。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是喜爱故都的秋的“清”与“静”的,一般对于喜爱的事物,我们的心情都是比较喜悦的,就像《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尽管他心里有淡淡的忧愁,一见到月光下美丽的荷塘,他依然感到一丝明快、喜悦。可是这篇文章里,根据我们的赏析,虽然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但字里行间仍满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为什么呢?(生思考)

师:老师给大家一点小提示,我们可以从文章里找到答案,也可以从我们课前让大家阅读的郁达夫散文《一个人的旅程》得到一些启示。

生1:我是从文里找到的,第12小节,作者写到中外诗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秋是万物由春的欣欣向荣转向寂寥萧条的季节,秋景、秋色本身就能够引发文人的孤独和忧愁,这是一种文人特殊的悲秋情結,而作者也是文人中的一员。

师:从文中找到了特殊的一段议论,总结得很好!

生2:我也是在文里找的,文章作于1934年,之前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老师说过这一段时间是社会动荡、白色恐怖的时期,作者经历了这样的黑暗,对故都的思念笼罩着悲凉的色彩也是情理之中。

师:不仅找到了文章的创作时间,还能够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课文,非常好!

生3:我从《一个人的旅程》里读到了作者的遭遇。

师:能不能给大家概括地讲一讲?

生3:作者和家人长久地分离,兵乱迭起,交通阻绝,自身病倒沪上,又遭遇幼儿病逝,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作者身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质,“悲凉”就是他的人生感受,因此也通过文章体现了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了。还有没有同学能从郁达夫个人的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4:我之前读过郁达夫的一些散文,不仅仅是《故都的秋》这一篇,郁达夫其他散文里也有这种挥之不去的感伤情绪,是比较颓废、哀愁的。我觉得可能郁达夫他的文风就是这样。

师:这位同学有课外积累,很好!也就是说郁达夫这个“悲凉”的情绪和刻意去写“悲凉”的手法,很多时候其实也是作者本人独特审美情趣的表现,是他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选择。

4.延伸阅读,感知秋意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回想一下,“秋”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常使用的一个经典形象,课文中也提到了文人共有的“悲秋情结”,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文人们对秋的特殊情感?秋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主题,究竟有何魅力呢?

生1:我觉得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常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上,而秋天又有很多独具代表性的景,比如说红叶、秋蝉、秋风之类的,能够引发文人的创作热情。

师: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这个思路可以吧?但是同学们一起想一想,秋天是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春天、夏天、冬天难道就没有吗?

生2:秋更加特殊一些吧。在秋天里,很明显可以看到万物由盛极转向衰亡的过程,树叶凋落,秋风萧索,这些都是独属于秋的苦涩。

师:很好!秋的特殊性渐渐明确了。

生3:还有一点,我觉得在时间上秋是短暂的,转瞬即逝。而且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喜悦持续的时间却如此短暂,更容易引发文人的感慨。

师: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秋之魅力了,很有启发性!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能够自圆其说。正如刚刚同学们所说,秋是特殊的,它甚至作为一种“情结”融入了文人墨客的骨血之中。而在这许多悲秋、颂秋的文章里,《故都的秋》又以它独特的抒情方式开辟出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趣味。老师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观点:“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达夫独特的人生体验赋予了他的文章别样的“我之色彩”,我们既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对故都秋色的颂歌,也可以说它是作者饱含悲凉之音唱出的悲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本文的理解难点在于作者如何通过景物体现内心的悲凉之情,以及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遭遇下见斯景有斯情的缘由。因此,第一课时进行整体感知,概括景物图,寻找文章线索的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得较快,有疑问的地方并不多。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我的教学重点落脚于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语句,寻找文眼,从细节着手,通过对具体景语的赏析,由“清”“静”逐步揣摩出“悲凉”,再勾连学习过的课文《荷塘月色》与课外补充知识,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郁达夫的人生境遇,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境。

在对此类散文的教学上,虽然也考虑到了勾连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无形中比较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之间的异同。但碍于内容和时间限制,這一部分没有在课堂上明确点出,没能成为课堂教学内容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遗憾。

在教学设计中,以往对《故都的秋》这一类散文,关注的重点都在于它“写了什么”,此情此景此物此人,学生当下掌握了,换了另一篇散文可能又要从头开始。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我增加了一个由本篇辐射到郁达夫其人,再由《故都的秋》引申至“文人的秋”的探究环节。目的就是希望借由这个讨论,让学生能从作者个人和写作主题两个维度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从“一篇”到“一类”,使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某篇具体的课文,而是一种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栏目编辑:周 彦)

作者:陈湾妮

第2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导入揭题,引发矛盾冲突。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与它亲如手足,(板书:爱)然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下令杀它,这是怎样曲折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彭德怀下令杀骡子的句子。

交流:三个命令

二、 品味细节,走进人物内心。

1. 这三道命令中,到底饱含着彭德怀怎样复杂的情感呢?(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3~20自然段,思考:三次命令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圈画彭德怀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结合下令的背景,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

2. 交流第一次命令,感受情况之迫

(1) 出示命令:第一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草地断粮,情况紧迫)抓住“燃眉之急”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情况的紧迫。

(2) 过渡:每走不远,就有一个战士的尸体啊!(播放红军过草地视频)看着这样的画面,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心情如何呢?

(3) 对啊,他必须让自己的战士活着走出草地,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啊!谁能读好这第一次命令?

(4) 小结: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从这道“命令”中我们感受到了彭德怀的果断和坚决。

[评析]红军过草地的这段经历离学生生活遥远,所以,抓住“燃眉之急”这一情感的爆发点,适时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体验过草地那种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辛,更真切地感知当时情况的迫在眉睫,战士们的生命危在旦夕,感受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3. 交流第二次命令,感受决心之坚

(1) 第二次命令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学生交流因为战士的一再请求)战士们是如何请求的呢?谁来读读他们的请求?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小结过渡:是啊,彭德怀是三军的团长,他肩负的担子非常沉重,这匹坐骑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啊!面对这样一群宁可自己昏倒,也不愿杀他坐骑的战士,彭德怀是如何表现的呢?

(3) 交流出示句子:“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彭德怀怎样的内心感受呢?

① 抓住“深情地望着”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深深的眷恋和不忍。(你读懂了彭德怀的眼神,大黑螺子和他亲如兄弟,杀它,不就像是要切断自己的手足吗?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② 质疑:既然充满深情,既然满怀不舍,那他为什么还下令杀它,而且话说得如此平静呢?

③ 抓住“只有”体会这是唯一的办法,为了战士他必须这么做,这是理智的选择。

④ 抓住“多一些人”体会在大黑骡子和战士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战士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⑤ 抓住“或许”体会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选择。

⑥ 小结引读:同学们,在他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痛苦和不舍,流露出的是对战士的爱啊,所以他深情地望着大黑骡子,却平静地说……

(4) 出示句子: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你从彭德怀的话语中读懂了什么?

① 抓住“能……也能……”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② 抓住“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体会彭德怀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

③ 彭德怀仅仅是在表白自己内心的无畏吗?联系“拍”体会对战士的鼓舞。

④ 抓住“最后一次大功”体会彭德怀豪迈悲壮的情怀。

⑤ 同学们,彭德怀的那种誓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决心和那无所畏惧的气概已经完全饱含在了他那坚定有力的话语中,体现在他对老饲养员肩头的一拍中。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深情的朗读中吧!

(5) 在战士的再三请求下,彭德怀“不耐烦了”,出示第二次命令,你从不耐烦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他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这是彭德怀鲜明个性的真实写照,真切地反映了忍痛割爱背后的坚定决心,源于对战士的爱。

(6) 这不耐烦中饱含着这样复杂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对战士的爱啊!齐读命令。

[评析]所谓“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是内心情感表达的外显形式。因此,在教学第二次命令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展示和彭德怀的对话,用心品读,在与课文人物、与文本用心对话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交流,说中悟,悟中读。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无私大爱,感受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

4. 交流第三次命令,感受割爱之痛。

(1) 杀一头骡子只需一枪一弹,然而,要杀这匹大黑骡子怎么那么难啊!这第三次命令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在方副官长迟迟不肯开枪的时候。)

(2) 出示句子:二十分钟过去了……

① 这一迟就是多长时间啊!在这二十分钟里,出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与场景呢?

② 重点交流:彭德怀背过脸去。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彭德怀“背”过去的脸上,用心体会,你看到了什么呢?

③ 对彭德怀来说,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呢?(漫长、痛苦、难熬、令人窒息……)

(2) 师:在这死寂的二十分钟过后,爆出了他的第三道命令,齐读。

(3) 这时,他双手叉腰,显然真的动怒了,你从这“怒吼”声中又体会到什么了呢?(痛苦,想赶快结束,很急,再不开枪,战士们将倒下得更多。)这怒吼中饱含的又是对战士的爱啊,再读命令。

(4) 彭德怀已经下达了死命令,方副官长怎么还能拖延呢?(教师配乐深情朗读)“砰”一声枪响,大黑骡子缓缓地、缓缓地斜倒下去,老饲养员猛地挣脱拉着他的人,扑上前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深深痛哭起来,狂风呜咽,野草叹息,在场地战士个个泪流满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此时此刻,他有多少知心的话想对它倾诉呀。

(5) 彭德怀要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走进人物内心,以“大黑骡子啊……”开头,为彭德怀写一段真情告白。

(6) 教师小结:纵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没说,这才是彭德怀, 一个有情有义,却刚毅果敢的将领,他把对大黑骡子的情感都藏在了这摘下军帽的动作中。

(7) 在彭德怀的心里,在三军将士的心里,此时的大黑骡子成了什么?

(8) 是啊,只有英雄才能享有如此崇高的军礼啊,齐读句子。

[评析]在教学第三次命令时,就抓住一个“背”字,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这背过去的脸上的神情,感受到彭德怀的割爱之痛,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写出彭德怀的心里话。此时学生能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展开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思绪跟随文中人物融进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真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意境。

5. 在这三次命令中,彭德怀的情绪有不耐烦的怒吼,甚至是发火,但我们关注细节,联系下令的情况,深入到彭德怀的内心,收获到的却是一份深沉的爱,为了战士、为了革命愿意献出一切的无私大爱。

[评析]此时,学生自然地经历了一个“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受过程,虽然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但通过教师及时的总结回顾,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已完全为他们所心领意会,人物形象也完全在学生的眼前高大丰满起来了。

三、 升华情感,凸显文章中心

1.引读“漫漫长征路……”

虽然身无……却能……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对,这样的队伍就是铁流。

是什么融进了这支红军队伍?让他们能这样的英勇无畏?

2.这真是,“风雨苍苍,一路泥潭一路霜。征途茫茫,一把草根一把糠。绝处危情,战士生死谁牵挂?痛杀爱骑,一腔热血洒碧疆!”配乐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是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资料。

[评析]根据这篇文章提炼出小诗,学生学到此,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渲染,更好地领会到战士们能“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的精神动力的来源,升华主题,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四、课后作业,开展延伸阅读。

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尝试着抓住细节描写,好好品读。

(作者单位:宜兴市范道实验小学

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作者:张文雅 吴芳

第3篇:《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同课异构及评析

【课例一】

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第二高中 程 立

背景呈现:课前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红楼梦》前两回中林黛玉的身世,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及其关系,画一幅林黛玉进贾府所走过的路线图;教师制作好本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的文字。这一回中作者巧借黛玉之眼目睹了荣、宁两府的具体景况,另外,很多关键性的人物也在这一回中纷纷出场。

透过这一回,要让学生窥见《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无穷魅力,激发起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欲望,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和感悟,学习作者如何将人物塑造得如此成功,在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理解中品味悲剧的艺术力量,同时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设计本课时我充分考虑学情,集中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重要人物,并由学生提出好的句子,带领学生一起深入体会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课时,我们跟随林妹妹的脚步来到了那个布局讲究、陈设华贵、礼节繁琐的贾府,也初识了贾府的一些重要人物,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本课都有了哪些人物出场?

生:贾母、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探春、迎春、惜春……

师:这么多人物写法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详写、略写,有集体介绍、单独介绍,有虚写、实写。

师:很好,我们来研究一下贾府两个重量级的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我们集中看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语段,选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学生自主回答,到前面板书形象特点和手法)。

生:王熙凤的出场写得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泼辣的性格特点。

师:仅仅写出了性格特点吗?

生:还写出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师:很全面。还有哪些精彩的语句描述?

生:王熙凤连续问黛玉一系列的问题,写得好。写出了王熙凤考虑问题周全、八面玲珑的特点。

师:有一定的道理。

生:王熙凤回答王夫人的问话,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精明强干的管家。

师:你认为哪几个词是关键词呢?

生:“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的“先”和“我已预备下了”的“已”。

生:王熙凤夸林黛玉的语言描写也很精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可以看出她很会说话。

师:她这样夸赞林黛玉,是为了什么呢?

生:讨林黛玉、贾母欢心。

师:有道理。那么刚才那两句话中关键的词应该是什么呢?

生: “真”和“才”。

师:她用两个很有分量的词,将对黛玉的赞美提高到惊叹的程度,而且表达得自然、得体。那王熙凤是只夸了林黛玉吗?

生:不是,王熙凤说这些是为她接下来的话作铺垫。她接着就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可以看出她夸黛玉是为了说明只有老祖宗才有这么漂亮的外孙女。

师:那我们知道嫡亲的孙女和外孙女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个是儿子家的,一个是女儿家的

师: 很好。那王熙凤都夸了谁呢?谁是嫡亲的孙女?

生:“三春”。

师:在场的还有迎、探、惜三姐妹的母亲,她们听了高兴吗?

生:高兴。

师:好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只一句话,就把在场的主要人物一一夸赞,不愧是“伶牙利齿”。不过夸人得让人听了喜欢,是极不容易的事。且看第三十八回,写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脚掉进了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在这种情景之下,如果你是凤姐你会怎么说呢?

师:难度比较大,有王熙凤在大家都不敢说了,那老师说说看: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好吗?

生:不太好。

师:是不好,因为老人是很忌讳说死的,何况也算不得什么大难。

师:老祖宗,有窝儿这叫残缺美。(生笑) 好吗?

生:(摇头)也不太好。

师:贾母80多了,对一个 80 多岁的老太太谈美是她喜欢听的吗?

生:不是。

师:对于老太太来说,美已经是过去时了,更何况是残缺美。那么王熙凤说的是什么呢?当时她说:“ 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 ? 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 ”王熙凤从什么方面发挥的呢?

生:福和寿。

师:那贾母听了会高兴吗?

生:会。

师:因此我们要抓住重点词,就可以准确地评点人物的性格。几句话就活脱脱地刻画出了凤姐的聪明与世故!

师:为什么对于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没有同学评点呢?

生:我认为作者把王熙凤写得富贵而美丽,恍若神妃仙子。

师:是很美,丹凤眼和柳叶眉都是很美的。但请大家注意她的丹凤眼的造型是“三角”的,柳叶眉是“吊梢”的,给你什么感觉啊?

生:狡黠,精明。

师:很准确。还有什么精妙的句子?

生:宝玉摔玉,有动作和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与众不同。

师:这是评点宝玉行为表现的意义,大家想想宝玉是突然摔玉吗?

生: 不完全是。前文王夫人已经说过他是疯疯傻傻的,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许多事来。

师:是啊,宝玉是典型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主儿。但他是不是看见谁都摔玉啊?

生:不是。

师:他对黛玉是怎么评价的?找关键词。

生:神仙似的妹妹。

师:是啊,他太喜欢林妹妹了,像神仙一样,太想和她一致了。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想和林妹妹一致呢?

生:宝玉说:“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从“也”字可以看出。

师:太棒了。这就是我们评点时要注意的抓关键词。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宝玉摔玉的时候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为什么不说“家里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没有”呢?

生:因为宝玉喜欢女孩,觉得女孩与他都是一样的。

师:这反映了宝玉把女孩放在了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我们不妨看看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水浒传》的外文译本有的就翻译成《 105 个男人和 3 个女人的故事》,《西游记》当中的女人呢?

生:都是白骨精。

师:不准确,都是妖精,不是要吃唐僧就是要和他成亲的。就观音菩萨是好人,但不知是男是女。(生大笑)这么看来《红楼梦》确实是伟大的。曹雪芹饱含深情地谱写了一曲女性的颂歌,这也是它的主题——追求男女平等。

师:林黛玉认识贾宝玉都是听谁说的?

生:王夫人。

师:很好,在王夫人眼里贾宝玉是什么样的?

生: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

师:听别人讲的,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描写。

师:文中还有描写贾宝玉的语段在哪里?

生:《西江月》二首。

师:对了,那在《西江月》中说贾宝玉是好的还是坏的?

生:坏的。

师:可是,作者是在借贾宝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又为什么说他不好呢?

生:沉思。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种新的手法—明贬实褒。对于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留作下节课进行。

师:那在黛玉看来贾宝玉是什么样呢?

生:相貌出众。

师:好,同学把他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通过精读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语段,分析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归纳了塑造人物的方法,同学们和老师一同总结一下。

师:接下来我们做两个练习,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堂练习1:“猜猜我是谁”(大屏幕打出描写动画人物的句子,学生猜是谁。)

课堂练习2:“猜猜他是谁”至少用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让同学来猜是谁。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塑造人物的方法掌握得很好,我们今天根据同学们喜欢的句子,一起研究了一些经典的描写人物的语段,抓住了关键词,分析了它们的妙处,还有一些精妙的地方,我们下节课继续研读。我们今天跟随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有一天我们能跟随曹雪芹走进他的文化大观园时,定会沉醉其中,希望同学们都能认真研读一下《红楼梦》。

实而有味,是程老师的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实,就是有意义、不花哨、不做作,让不同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的扎实的课。学生的“得”在哪里?

我们看这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以及为达这一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应该说两个目标在设定上既符合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本单元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要求。所以说目标设定是合适而准确的。

从目标的达成上看,关于 “猜猜我是谁”的练习,正确率极高,而从一个侧面也暴露了习题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至少用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写一个熟悉的人“猜猜他是谁”的写作练习,也让一些学生把握了肖像描写以形传神的精髓,而程老师带着学生由文本的阅读到写作训练,体现了听说读写的写,只是由于时间的短促,写一段话基本都变成了一两句话,学生的展示肯定是不够充分,也使学习效果打了折扣。但从整体上看,这节课依然是不折不扣贯彻了“扎实”而有“写味”的原则。

程老师的课,还是平实的,是实实在在的常态课。

看程老师的课件,不喧宾夺主,不靠课件、视频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而是最大限度地关注文本,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感受、思考、领悟、鉴赏中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语文的味道,这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所以说,这节课是平实而有“读味”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程老师的这节课思维活跃,不是按部就班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不完全预设具有生成性的课,这就是丰实性。它特别考验一个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准确度、课堂的驾驭力,比如有学生认为夸黛玉时的王熙凤是心思缜密的,这和教参的用词是不一样的,程老师敢于对这样的词加以肯定。

这样的课更考验老师的设问、质疑的能力与引导、指导的能力。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导与不导,导什么,怎样导,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

程立老师问得好,比如在王熙凤夸黛玉时问:“嫡亲的孙女与外孙女有什么区别?”而随后程老师进行了一口气的追问,这样密集的设问帮助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考,但是不是降低了难度、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力呢?如若教师只问出第一个问题,而其余问题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在“嫡亲的孙女与外孙女有什么区别?”这一“母问题”中,学生还能发现隐含着哪些“子问题”呢?这样的引导,是不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完整而全面?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设问的快乐”,客串一下老师的角色?这是不是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新认识呢?

但没有关系,更好的问题来了: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而不写“家里的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没有”?这真是无疑处生出的疑来,这一问,问出了宝玉有男女平等的意识。

也许程老师的这堂课还有待完善与反思,但这却是它的真实性所在,也是程立老师性格的真实折射。机智、幽默、干练、利落,雷厉风行,可能会少一点更为细腻、细致的分析与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总结;但这“丰实”而有“品味”的感受,依然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听课的老师津津乐道。

这里,我还想说一下关于作业布置上的一点建议,即便是我们赛课时的一堂课,也应该留好针对性作业、分层性作业,比如,在作业的设置上,我们是完全可以适当链接一下高考题,比如2012年我省的高考试题:老舍先生的《马裤先生》的第2小题“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与第3题“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这两个问题与本文的的学习目标简直是如出一辙,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下尝试。

这里,我想改写一下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最后一段的文字:“热爱,这对语文的热爱,若能够催生的话,我愿将语文成绩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样的表述是想表达我们做教师的更要让语文生活化,语文美丽化!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程立老师对《林黛玉进贾府》的热爱,有她讲课过程中的不倦的激情为证,有她的结语为证;我们甚至也看到学生们的一张张笑脸,所以我大胆推测,听了程老师的这一节课,一定会有一些学生会因此而萌生看《红楼梦》全书的想法。

【课例二】易 茗

背景呈现:

1. 集中精力突出对人物刻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在第一节课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林黛玉所接触人物的先后顺序,依次逐个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学习目标寻找阅读区间,筛选有效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用这种条理清晰的方法,化解文本复杂、学生不易适应的难题; 3.对文本中涉及到的文言词语,进行淡化处理。只要学生能理解大意,不妨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不做深究。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整体把握了《林黛玉进贾府》的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边讲边板书课题)中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大家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投影展示: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2.学习运用分析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探究人物形象;3.初步感受封建家族复杂的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板书:人物、出场、肖像、语言、性格。同时展示探究题:学一学,黛玉纳罕道:“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师: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大家看视频。(投影切换到电视剧《红楼梦》“凤姐见黛玉”片段。学生聚精会神地看视频。教师观察学生。)

师:在观看视频时,老师注意到你是第一个笑的同学,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笑好吗?

生:我是看到王熙凤人还没见,笑声先到。看那些人都敛声屏气,她却这么张扬,我觉得她好厉害。

师:很好!这个同学注意到了王熙凤的出场特点是什么?

生:(齐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的与众不同,她的厉害?还能从文中找到其他的“厉害”表现吗?

生:她的出场“放诞无礼”,就是“厉害”的表现。

师:是“厉害”的表现,粗门大嗓的笑声和寒暄是那样“放诞无礼”。(板书)

生:她说话表面上是夸林黛玉,实际上还迎合了贾母的心理,讨好了在身边的一大帮人,也够“厉害”吧?

师:够“厉害”,语言上“圆滑机智”。

生:她的穿戴也很不一般,色彩斑斓,穿金戴银。

师:外貌服饰上华贵可比,“厉害”!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

生:她服饰色彩艳丽、珠光宝气、性格泼辣。接下来我们再结合文本思考:王熙凤为什么能如此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吧,有这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厉害”呢?

生:霸气十足 ,有无人可比的地位。

生:放月钱,管事。(笑声。)

生:是贾母宠爱的大管家。

师:好,大家对课文读得很认真,回答问题很准确。对王熙凤的描写和性格特点,哪个同学还有补充?

生: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师:这又写了王熙凤什么性格呢?

生:“丹凤”眼,“柳叶”眉,是写她的美貌。

生:“三角眼”“吊梢眉”该是写她的不好惹吧。

师:好,阅读细致,分析到位。下面我们一起阅读《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一段文字,用冷子兴的评价作为对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的小结。(投影切换相应内容,“读一读”,学生齐读。)现在我们分析另一个人物:贾宝玉。谁能告诉大家,课文是在哪几段写贾宝玉的?

生:13、14段。

生:还有11段。先是黛玉母亲向她介绍表兄宝玉,后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嘱咐黛玉“休信”那宝玉。

生:第10段也写了宝玉,黛玉见过舅母王夫人后,王夫人嘱咐黛玉“不要睬”那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师:很好!我们看,对贾宝玉正式出场和集中描写是在哪段?

生:(齐声)第13、14段。

师:如此看来,作者在宝玉正式出场前就借不同人之口几次向读者介绍了宝玉,宝玉的出场有什么特点啊?

生:人未出现,人品先知。

师:与谁的出场形成对比?

生:王熙凤。

师:作者这样写有何好处呢?

生:有利于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师:好!这就是作者在设计人物出场方式上的技巧。大家能读出很好,在写作中注意学习这种技巧就更好了。课文对贾宝玉的描写还有哪些?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肖像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是个英俊的帅哥。(笑声)

生:肖像描写“面如敷粉,唇若施脂”,也是秀气的小伙子。

师:这些描写的角度有什么特点?

生:是从黛玉角度写的,都是黛玉眼中看到的宝玉。

生:黛玉一见宝玉,感觉很好,绝不像此前长辈的介绍,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生:黛玉“大惊”“眼熟”,也是在呼应“木石前盟”吧。

师:这些都是作者安排情节结构方面的技巧,大家注意学习。下面继续讨论课文对宝玉的描写和性格刻画。

生:他特别愿意和女孩子在一起读书、玩耍。

师:说明什么。

生:他认为男女平等。他说“《四书》之外,杜撰的太多”,公开否定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

师:这又与他的哪种做法一致?

生:不愿读被选入科举考试范围的书。

师:这些在课文的那段写的?是怎样写的?

生:第13段的两首《西江月》中写的。“腹内原来草莽”“愚顽怕读文章”。

生:还写他“于国于家无望”,中不了科举,当不了高官,既不能光耀门楣,更不能做国家栋梁。

生:还写了他知道黛玉没有他那样的“通灵宝玉”之后,“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师:这“摔玉”说明什么?

生:本来贾宝玉就对其他姐妹没有佩戴玉石不满意,觉得是玉石让他与姐妹们产生了隔阂,拉开了距离。

生:现在看到自己“曾见过的”娇媚的表妹也没有佩戴玉石,更让他对玉石深恶痛绝。

师:我们大家结合课文文本谈了这么多很好的见解,如果将其归纳一下,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生:叛逆。

师:很好!尤其是大家对宝玉不爱读书的分析具体到位,我们再看一下老师课件封面的图片来证明这一点。(投影切换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在快乐地读书。

师:仔细看读的什么书?

生:《西厢记》。

师:《西厢记》是写男女婚恋自由的“私书”,是当时的禁书。这也说明宝黛二人在这一点上是“心有灵犀”的。也说明贾宝玉不是一味地拒绝读书,只是不肯读家长、社会需要他读的那些科举考试的书。也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一个侧面。我们小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整体把握小说内容;②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析其心(心理活动),闻其评(他人的评价);③以此为依据,结合时代背景,概括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师:接下来检验大家运用学习收获,分析人物形象的效果。(投影切换“练一练,黛玉形象分析”,接下来进行讨论式练习。小结本课内容,与学生一起填写表格,整理课文对人物的不同描写方式,布置作业:运用本节学习的分析人物形象的知识和方法,阅读原著有关章节,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

【评析二】成于贯通 失之跬步

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第二高中 石冬田

我认为易茗老师的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两个“重视”促进目标达成。易茗老师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按照课标“把握文本内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要求,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重视文本,重视主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展示中,易茗老师处处注意从文本中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从文本阅读感悟中筛选信息,寻求答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将学习主体的阅读理解逐渐引向深入。

例如当一名学生说出王熙凤与众不同的“厉害”时,易茗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出证明这一观点的根据,先后提问了三名学生,从视频、课本、与别人的比较中,把握了王熙凤从不同侧面表现出来的“厉害①:放诞无礼”;“厉害②:圆滑机智”;“厉害③:霸气十足,无人可比的地位”,突出了文本的范例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效能。

二、 运用对比法整合文本信息,提高了课堂效率。易茗老师以目标2的落实为主线,以指导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开局,教给学生方法,“授人”以招数之“渔”。特别是人物出场的分析,易茗老师紧扣文本,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的有关语句,对比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引导学生捕捉到贾宝玉“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出场方式。据此进一步对照分析人物性格,不但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地达成了目标,而且体会了作者处处紧扣人物性格描写人物的艺术造诣,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 耐心引导阅读,热情组织讨论。易茗老师在展示中耐心引导阅读,热情组织讨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了教学目标。如,在做分析林黛玉形象的练习时,易茗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不同观者的角度分析观察人物和人物描写特点,有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学习、探究,有相互间的信息交流、碰撞,有老师循循善诱的提示、点拨,从而比较全面地把握了人物形象,落实了“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的课标要求。

课堂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谈一下我对易茗老师这节课的一孔之见。

一、易茗老师所设定的三条目标,我认为只有目标2达成率较高,此亦在上文表述,但目标1和目标3的达成比较含蓄。例如,目标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是整个高中三年间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点之一,在这节课中设计这一目标的确是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比较深透的结果,但易茗老师在施教过程中却差了半步未点破,结果使这一目标的落实打了折扣。

试举一例,文本中描写王熙凤的眼睛、眉毛就充满言外之意、含蓄深刻的韵味:“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丹凤”“柳叶”的言外之意是“长相美丽”;“三角”“吊梢”的言外之意是“性格刁钻”。虽然老师和同学对其“意”已探究明了,但“言外意”“含蓄美”的特点却未点破,使学生在“半步”之外只知其“意”,却未懂其因。

二、 首先是对王熙凤“张扬”性格原因的探究,易茗老师只是和学生探究到了“放月钱”“管事”。如果再联系原著深入一点探究:在偌大的荣府,为什么单单让她来管事呢?通过深入挖掘,不难发现王熙凤是贾府孕育出的一个产物,她的张扬、泼辣、狠毒,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著名交际学教授詹姆斯说过:“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欲望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有一部分学生得到老师的重视,而整节课表现积极,也有一部分特别是坐在后几排的学生积极态度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致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范围逐渐缩小。

由此看来,老师在课堂上真应练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从而使学生通过每节优化“过程和方法”的课堂,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尽可能高地提升“能力”。倘如此,教书育人的目标会得到更好的落实,我们的遗憾会少一些,人们的诟病会减一些,社会的认同会高一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的内容,这一回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无非是林黛玉初到贾府,走了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物,按时间顺序演进,不需花太多时间梳理。这一回讲究的倒是人物出场,也就是第一次亮相。《红楼梦》的前两回,通过各种方式演说了荣宁二府,到了第三回,人物角色就要逐个粉墨登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第二课时,集中的看点就是几个主要人物是怎样出现在读者的视线里的;他们的出现,有什么可关注、揣摩的;其精妙的笔墨,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由此可见人物分析是本文教学的目标。两节展示课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一、1.分析主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形象特点;2.学会抓关键词通过学生讨论、评点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2.学习运用分析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探究人物形象;3.初步感受封建家族复杂的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应该说两人目标在设定上既符合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本单元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要求。所以说目标设定是合适而准确的。

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评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教学改革在许多教师和评课专家的心目中,一切似乎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是重要的,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在目前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侧重评教学内容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更有导向性。在盛行评教学方法的今天,两位老师大胆尝试从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的达成度入手,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地进行点评,有理论,有事实;有反思,有建议;有商榷,有指导。难能可贵。曲慧老师在点评程立老师的课时,肯定了程立老师关注文本,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感受、思考、领悟鉴赏中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做法。

石冬田老师点评易茗老师的课归纳出三点遗憾,这三点遗憾都是从教学内容方面指出目标未达成的原因——对教材挖掘不到位,教学关键处止步。例如,易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到贾宝玉“叛逆”性格时,如果再向前踏出半步,指出他“崇尚男女平等”“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声言《四书》之外全为无根据编造”“疯癫摔玉”不只是一般男孩子的青春期“叛逆”,而且更是作者反对封建正统的伦理观念、反对封建科举选仕思想的形象揭示”等。石老师进一步指出再深入一步设想,如果有了平时课堂的这种鞭辟入里、深入主旨的引导剖析,学生平时思考问题时流于表面的现象也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了。

语文教学应该是微观(字词句)、中观(语段)、宏观(篇章)教学的结合,如果语文课只讲宏观方面的问题容易空而不实。程立老师注意从微观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如:“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的“先”和“我已预备下了”的“已”。分析王熙凤是一个精明强干的管家。”又如“他太喜欢林妹妹了,像神仙一样,太想和她一致了。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想和林妹妹一致呢? ”“宝玉说:‘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从‘也’字可以看出。”等。这样的分析实而不空。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易茗老师在对黛玉形象分析时采取填写表格的方式,从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析其心(心理活动),闻其评(他人的评价)的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学生按照老师的设计角度进行了概括,分析结果人物形象平面化缺少整立体感。如果易茗老师采用文脉分析法指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一句使以下所有有关黛玉的描写都纲举目张。如此,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黛玉的性格、形象会跃然纸上。接着老师继续点拨黛玉如此敏感警惕地观察和回应着“环境”,同样“环境”也在环视聚焦着她。学生在这样思路的指导下何愁不会分析,进一步设想,如果平时的课堂老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了。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升专业素养,形成教学风格,近期,黑龙江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举办了“2014年垦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展评活动”,以“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色,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主题,以期达到挖掘垦区高中语文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成果,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提升高中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次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讲、评的形式进行,以学校为单位,在学校选拨的基础上,推荐两名教师形成一个展示团队,分别承担做课和评课的任务。

在黑龙江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郑红霞老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九个管理局及总局直属学校共组建18个团队,共计36名教师参赛,80多名教师观摩。所做的18节课充分展示了集体智慧和校本教研的成果。

本期我们将以两所学校的展示成果为例,呈现垦区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教学的探索与尝试,与广大教师共同研究探讨。

作者:程立 曲慧 易茗 石冬田 郑红霞 李慧丽

第4篇:四季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四季》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和识字

(一)后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本首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课文共有四句话和四幅图,每句话配有一幅图,整首诗歌通俗易懂,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大自然,从而让学生从眼睛发现美,深入到心中留下美,语言洋溢美。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四季不同的美。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2、练习说话,写2个生字。

3、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练习朗读和写字教学。

2、教学难点: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及识字,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使知识和思想教育互相渗透。

四、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在刚刚学完拼音知识,对拼音还没有一个巩固复习的阶段,就学习课文,在朗读、识字等方面才开始接触,学起来有些吃力,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唱读。还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儿歌中所涉及到的“谷穗弯弯”不太容易理解,结合实物图进行教学,直观明了;理解“鞠着躬”“大肚子一挺”等动作和表演相结合,既有趣有生动,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乐在其中。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去读,即赢得通往四季王国的门票这一途径,通过百花盛开、生字开花两个识字游戏来激发好胜心和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朗读感悟法:本着“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读对课文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学生就能进一步的感受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感受到语句的优美

角色扮演法:学生可以发挥其主动性,自由的模仿诗歌中景物的样子,通过表演加深印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造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于是,开始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从已知入手,欣赏四季的图片,再引出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即课题“四季”。然而,游览四季王国需要门票,用闯关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的好胜心和积极性,通过生字开花等游戏复现本课生字,这种情境的创设,简洁自然的引入课文。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四季的学习中,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指导,做到各有侧重。如:春天重点指导读出“尖尖”的感觉,;夏天着重读出开心的感觉,并通过“是”字进行拓展;秋天通过置疑让学生明白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冬天则重点指导表演。使学生在学习四节形式相同的诗歌时都能保持学习的兴趣。

1、首先,在春季的学习时,首先配图出示第一小节,请学生们自由朗读,接着提问“草芽是什么样的?”并配乐出示一组草芽图,给学生视觉的直观感受,学生也就明白草芽“尖尖”的特点,为之后的说话环节“还有什么东西是尖尖的?”做了铺垫。春天除了草芽之外,还有很多美景,观看春景图,定格在桃花图。春天到了,桃花盛开了,红红的,粉粉的,闻一闻,香香的。引导学生模仿文中说话“桃花(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柳枝图。让学生各个角度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带着美美的心情朗读这一节,采用指读、老师范读、齐读等。

2、接着夏季,也是自由初读,想象青蛙和荷叶的对话,带着小荷叶开心的心情再读,再出示“是”生字卡复现,指读、齐读,再用“ 是 ”模仿文中造句。

3、秋季先通过对比人和谷穗的样子,让学生明白弯弯和鞠躬的用法。秋天除了谷穗成熟了,还有哪些特点?出示实物苹果、橘子,苹果(红红的),它笑着说:“(我是秋天)”地里的庄稼丰收了,还有各式各样的美味的水果,农民伯伯可自豪了,谁能自豪的读一读。主要采用自读、指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

4、冬季主要通过边读边扮演的方式感受体现小雪人的顽皮,先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再全班集体感受。

(三)分节朗读,熟读成诵

1、讲读完四个季节,询问学生最喜爱的季节?为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后,选择4名各喜欢春夏秋冬的学生,分节朗诵。

2、把这四大组分为春、夏、秋、冬四组,连一起来读一读四季这首诗。

3、请学生们关上书,借助板贴,尝试背诵。

(四)读写结合

仔细观察本课生字,认识并学习“竖弯钩”这种新笔画。

(五)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本次课后作业是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我布置的作业是选择你喜欢的季节,用笔把它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

2、四季

草芽(尖尖)

春天 荷叶(圆圆)

夏天 谷穗(弯弯)

秋天 雪人(顽皮)

冬天

本课的板书,我追求言简意赅,括号中的形容词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也为后期背诵起到了引导作用。

反思: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对自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站在了这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面前执教,还会有点紧张。本节课有很多不足,无论是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对于教材的讲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有:

1、秋天谷穗弯弯的处理不足,没有展现谷穗的谦逊的品格,朗读也没有到位;

2、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的语言以及过渡的语言还需锤炼。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多鼓励,评价的语言要丰富;

3、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提高。我会不断地学习、希望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第5篇:《四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儿”4个字。认识笔画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磁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今天老师把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请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请看,他们来了。(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美丽的春、夏、秋、冬景色)

相机出示图片,教师根据图片描述来创设情境:

春天:春天到了,柳树绿了,小草从地底下钻了出来,瞧,桃花笑红了脸,迎春花正在向小朋友们招手呢!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来到。这就是万物复苏的春天。(出示卡片:春天。指名认读。)

夏天:夏天的清晨,只要一到荷花池,远远地就能闻到一阵清香,那是满池的荷花开了,碧绿的荷叶象一个个大圆盘似的,上面还有小露珠呢!真可爱!瓜地里的西瓜也成熟了,相信里面的果肉一定是甜滋滋的。向日葵也面朝太阳,开得多热闹啊!这就是生机勃勃的夏天。(出示卡片:夏天。指名认读。)

秋天:这是黄叶飘飘的秋天,北京的香山公园一到秋天,就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真是一片火红。农民伯伯正忙着大丰收呢。(出示卡片:秋天。指名认读。)

冬天:这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山上、树上全都是白茫茫一片,北方的小朋友还可以滑雪、堆雪人,非常好玩。这就是银装素裹的冬天。(出示卡片:冬天。指名认读。)

师:这就是四季带给我们的感受,(板书:四季)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为进入新课学习储备必需的情感因素。)

二、教师范读课文。

师: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课文,去看看课文给我们带来的四季。师:好听吗?想不想读读。(一年级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准确地传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主读课文。

师:翻开语文书,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读准它,难读的地方把它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认读生字。老师刚才看见小朋友们非常认真,回家已经做好预习,把生字都圈出来了。现在把它们请到屏幕上你还会读准吗?(课件集中出示字词。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读。)

(1)小老师带读有拼音的词语。先拼读再直接读。 (2)同桌互相读生字。指同桌读。开小火车读。 (3)认偏旁记生字。齐读。

(4)猜谜记生字。老师出字谜,学生猜,不说出来,而是举起这个字的卡片。再认读。

雪:雨点儿落在倒山上。 秋:小禾苗被火烧断了苗头。 肚:月光照在土地旁。

春:三个小朋友一大早看日出。

圆:大口框,小口儿,贝贝关在家门里。 叶:小口和十不分离。

(5)摘苹果。金苹果,银苹果,谁想来摘大苹果。

(6)看图学词。(荷叶、谷穗、雪人、草芽)相机把话说具体、说丰富。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你看谁来了?生:我看到一只小鸟在飞。他们在说什么呢?

指导说话:春天,小草芽从土里钻出来给大地披上了绿衣裳,他会对小鸟说什么?

生:春天真美!生:我要长大!生:我是春天。

师:他为什么说自己是春天?生:因为小草春天就会发芽。生:因为人们看到小草绿了就知道春天到了。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草芽多高兴、多自豪呀!自己读读课文,把小草芽的高兴、自豪的样子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检查朗读。谁来读一读?师:真好!谁再读读,更高兴些。 一生读。师:读得怎么样?生:好!师:我也想和他比一比。老师范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笑眯眯的。生:我发现老师把“我是”读的特别重。生:我发现你把“尖尖”读的特别轻。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有感情地读一读吗?学生练习有感情的读。

师:听了小朋友们的朗读,我真想变成一株可爱的草芽,你们想吗?让我们一起边表演边读。愿意表演的同学起立。学生兴致勃勃地扮小草和老师一起表演。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配乐,你们自己表演,看哪株小草芽最高兴、最得意。老师朗 2 读课文学生表演。

五、拓展练习。

1、观看课件,创编儿歌。(桃花、柳树、迎春花、绿叶) (

)(

),他对(

) 说,“我是春天”。

(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开放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编诗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欣赏歌曲。生机勃勃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美好印象,春天真美。让我们来听听歌,放松一下。其实,除了春天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美好,夏、秋、冬也同样给我们带来它们的乐趣,我们可以回家去认真地读读课文,将你所喜欢的季节画出来,看看在不同的季节你得到了什么快乐,下节课一起来交流。

(让学生画四季,用画笔描绘自己喜欢的季节,再向别人介绍,感受美,表达美,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

六、写字指导:“儿”、“七”。

1、学生观察,认识新笔画:竖弯钩。注意:竖直弯圆钩儿向上挑。

2、师范写。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讲评。

5、学生再写一个。

戚小仲

第6篇:《四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季》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板石小学

【教材分析】

《四季》这篇课文是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2课,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

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大自然,从而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使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习惯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2.主体性教学理念。从教学角度来看,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的本质是唤起学生主体内的需要、动力,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情景,激励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 【设计特点】

以创设的活动——“找朋友”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有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的特点,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观察,增强对四季美的感受,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有关四季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四季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导入:同学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分别是哪几个季节呢?

2. 老师:课前小朋友搜集了四季的资料,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你喜欢的季节。 3. 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美丽的四季呢?(出示课题,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季节入手,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四季的美,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初读课文,合作探究

1. 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 同桌交流,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组长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1)认读卡片上的生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3)汇报学习生字的情况。

(4)扩词练习。用“圆、叶、秋”扩词。(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词汇的积累) (5)练习说话。用“是”练习说一句话。(注重说话训练) 4. 自由读文。(在读中体现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设计意图:读中识字,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掌握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进行朗读大赛,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个小节。 2. 认识冒号、双引号。 3. 男女生合作读课文。 4. 师生比赛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课文的欲望)

四、 创设活动,品读课文

1. 小组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所写的景物。

2 2. 玩“找朋友”游戏。把图、词卡发下去,当老师出示每个季节的图片时,两位学生把相应的图和词卡拿上来,并读出这幅图对应的课文。

如:师出示春天图问:“春天的景物在哪里?”学生拿着“草芽尖尖”词卡和“草芽”图上来,答:“草芽尖尖在这里。”这两位学生读出图对应的第一节课文;师出示夏天图问:“夏天的景物在哪里?”学生拿着“荷叶圆圆”词卡和“荷叶”图上来,答:“荷叶圆圆在这里。”这两位学生读出图对应的第一节课文;师出示秋天图问:“秋天的景物在哪里?”学生拿着“谷穗弯弯”词卡和“谷穗”图上来,答:“谷穗弯弯在这里。”这两位学生读出图对应的第一节课文;师出示冬天图问:“冬天的景物在哪里?”学生拿着“雪人大肚子一挺”词卡和“雪人”图上来,答:“雪人大肚子一挺在这里。”这两位学生读出图对应的第一节课文。

3.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对应的小节,和小组成员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4. 小组上讲台指图汇报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以喜欢的方式读该小节(如齐读、男女生读、每人读一行、轮流读等)。

5. 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可质疑,如:为什么草芽说我是春天?为什么谷穗说我是秋天?“草芽”“鞠着躬”“大肚子一挺”是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做动作、看图来解疑。 6. 感悟语言形式,进行语言拓展:

(1) 除了说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还可以说什么尖尖?什么圆圆?什么弯弯?出示“——尖尖”、“——圆圆”、“——弯弯”。

(2) 大地上除了有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雪人挺着大肚子外,你还知道

3 四季有哪些变化?

7. 以各种形式读课文,互相评议。(自己找对手比赛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推荐读、表演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以读带讲,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

五、 形式多样,朗读背诵

1.自由读文: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季节自由朗读,要求读给同桌听,读得正确,读得 好听,最好边读边表演。 2.指导朗读:

⑴ (多媒体课件出示春天的图和文。)教师范读,指名学生练读;请喜欢春天句子的小朋友齐读,注意“尖尖”要读得轻、细。边读边表演。

⑵ (多媒体课件出示夏天的图子的小朋友齐读,边读边表演。

和文。)指名学生范读;请喜欢夏天句⑶ (多媒体课件出示秋天的图和文。)请喜欢秋天句子的男、女同学赛读,边读边表演。教师启发:谷穗鞠躬在感谢谁呢?一齐当小谷穗,来感谢农民伯伯。读出感谢的语气。

⑷ (多媒体课件出示冬天的图和文。)请喜欢冬天句子的小朋友表演读,指名学生范读,齐读。注意读出“顽皮”的感觉。

⑸ 会背全文的同学起立,边表演边背儿歌。不会背的小朋友可以看书跟着读。 (设计意图:注重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尽情表达对四季、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六、 积累语言,深化拓展

1. 你还能从哪些事物身上知道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来了呢?引导学生开阔思维,把平常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

2. 老师手中有很多图片,每人拿一张,请你和同桌讨论一下,你认为手里的图片是哪个

4 季节的?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3. 你能照课文的样子说说你手中的图片吗?教师范例说,然后指名学生说。(出示课件)

4. 贴图游戏。

教师对说得好的奖励把图片贴在黑板上。学生自由贴图。

5. 看图编儿歌。

(1)课件出示树叶图和编韵文:

树叶黄黄,它对蝴蝶说:“我是秋天。”

树叶黄黄,它跳着舞说:“我是秋天。”

(2)出示六幅图:雪花、桃花、菊花、黄叶、绿叶、向日葵。学生任选一幅,仿照课文的样子编编韵文。 (3)指名说。

6.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__________会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__会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__________会对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__会对____说:“我是冬天。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选择的各项要求,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八、 总结

1.同学们,你觉得四季美吗?那我们要怎样保护这美丽的景色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九、作业

1.把四季中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5 2.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并给这幅画编编韵文。 【板书设计】

2. 四 季

尖尖 圆圆 弯弯 挺挺

第7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 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

2

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 (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3)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

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 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 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纽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

94—34=60(个) 60—29=31(个) 或34+29=63(个) 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94-34-29或94-(34+29)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58-6-7或58-(6+7) [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 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板书设计:连减应用题

[54—8=46(个) (46—22=24(个) 综合算式 [54—8—22=24(个)]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教学反思:为了能让学生亲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被我所学,为我所用” 的乐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用了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强大媒体表现功能创设了一个虚拟的却又十分生动形象的游乐园小朋友在面包房购买点心的生动活泼的情况,使课伊始,趣即生。学生兴致勃勃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第8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本课是小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情趣昂然的童话故事。主要讲在新年前夕,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三只小动物处理方法不同,引发人们的思考。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凸现自己的独特感悟、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也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了现代人的理念。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个性得到张扬,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将一个开放的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讲述这个故事,体会三只动物不同的品格。

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续编结尾。

4、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小猪、小牛、小猴对一口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式,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法设计:

指导朗读、引导思考 学法设计: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体悟 教学准备:

小猪、小牛、小猴头饰若干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以前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2、那我来说一句台词,你们猜猜是出自哪个故事——“魔镜啊魔镜,魔镜,请你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芝麻,芝麻,开门吧!”

3、是啊,一篇优秀的童话故事,读后,总有一些东西会印在你的脑海里,可能是一个人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幅插图。《三袋麦子》这篇童话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齐读课题)《三袋麦子》。

4、(引读第一节)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谁来告诉老师,土地爷爷一共给了它们几袋麦子?

你怎么知道的?(你读书真仔细!读书就要咬文嚼字)。

二、精读课文第2节。

1、这三袋一模一样的麦子,可在小动物眼中却是有些不一样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仔细找一找,把有关的词语圈出来。

2、指名答。 根据回答,引说:

(1)看到这麦子,小猪会情不自禁地夸道:(用上你找到的词语)

(这金灿灿的麦子多诱人啊!这麦子金灿灿的,闻起来香喷喷的,太好了!) (2)而小牛也会赞道:(这麦子一粒粒多么饱满,竟找不出一粒干瘪的麦子,太棒了!)

(3)小猴会怎么说呢?他却觉得这麦子是上好的种子。

3、因为想法不同,所以他们处理麦子的方式也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 过渡:你们看,小猪已经迫不及待地闪亮登场了。那就让我们先到小猪家看一看吧!谁先告诉老师,哪几小节写了小猪?

4、好,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和第6小节,看一看,小猪是怎样处理麦子的?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并把有关的词语圈出来。读了这几小节,你还感受到什么?(学生自学)

5、读了第二小节,你首先感受到了什么?

小猪看到麦子很开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猪很开心?为什么会这么开心?(因为他好像看到了——又松又软的白面馒头、香喷喷的烙饼)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馋嘴)而且这是一只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小猪啊!

6、你能把小猪开心的心情读出来吗?

7、你还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 憨厚 可爱 性急

能干)你从哪里看出来?

性急:理解“迫不及待” 。有了这一袋黄灿灿的麦子,小猪对这个新年充满了期盼,他(引说)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食品。(板书)

师:你什么时候也会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谁能用它说句话?你能结合自己的感受还有这个词语字面的意思,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吗?

8、现在,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象,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只什么样的小猪。师范读。

9、指名说。(生:以前我不喜欢小猪觉得他很懒很爱吃,可刚才听老师读,感觉不一样了,有点可爱。我看到了一只很能干的小猪,他能做那么多好吃的东西)

10、师:如果你能把刚才我们体会到的感情带进去,一定能读得非常好。生朗读。 总结过渡:想象着自己将有一个如此美好的新年,小猪的心情太兴奋了,所以他开心地喊道(齐读:)“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

三、精读第6节。

1、一只容易满足的小猪把快乐和开心带给我们大家,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猪憨厚可爱了?让我们继续来读第6小节。

2、“他不由得舔了舔舌头。”小猪舔嘴唇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你们看小猪的快乐多简单啊,有东西吃的时候很快乐,东西虽然吃完了,但沉浸在回味中的他还是如此快乐,如此可爱!)

3、你们看,土地爷爷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4、想象一下他听了小猪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你把麦子都吃了,过完年,你吃什么呢?小猪啊,小猪你好可爱啊,不过你不能这样只想着吃。)

5、师:憨厚可爱的小猪不仅带给我们快乐,还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麦子吃完以后怎么办呢”?

过渡:那小牛和小猴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描写小牛或小猴的课文来自学。你们可以用刚才的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思考: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的小牛或小猴,你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一年后土地爷爷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这又让你想到些什么呢?边读边想,并把有关的词语画下来。

四、生自学,精读第

3、7节。

1、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画,小组交流。

2、师:先来说说小牛吧!他是怎样处理麦子的?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牛?

3、指名答。

(1)他先是“看了又看,心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小牛做事不着急,先想清楚再做。 师:好锐利的眼睛,你很会读书,小牛面对事情先思考再决定,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2)“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这里可以看到小牛很勤奋很有经验。 (3)节俭 先„„慢慢

你能抓住重点词把第3小节读好吗?(指导朗读)

你还从哪里看出小牛很节俭?你从小牛的回答中还体会到什么? (4)小牛一年以后还剩半袋麦子,真的是很会计划很会过日子。

有人注意到土地爷爷对小牛的评价了吗?(从老人点点头也能看出对小牛这样勤俭节约的做法他是满意的。)

土地爷爷是满意的,但也许还有话要说呢,你们想土地爷爷可能会说什么呢? (小牛,你做的不错!但你再节俭,麦子还是迟早会吃完的呀!)

4、总结过渡:勤俭节约的确是美德,可节俭并不能阻止麦子的减少。

五、学习第

4、

8、9小节。

1、小猴一贯受小朋友的欢迎,你觉得《三袋麦子》里的小猴怎么样?

2、指名答。

(1)小猴发现这是“上等的麦种”,说明他有经验,善于发现。 你知道什么样的麦子是上等的麦种吗?(就是最好的麦子) 是啊,同样的麦子却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具有劳动经验的小猴发现它是上等的麦种。

(2)能干。他是怎么做的?结果呢?小猴收获了很多麦子,他把一袋麦子变成了满满一囤麦子。所以土地爷爷说他聪明能干。

3、同桌表演读土地爷爷到小猴家做客的情景。 表演时要注意什么? 相机提问:

(1)小猴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表情?(神秘)为什么你不马上告诉土地爷爷你有这么大的收获? (2)小猴此时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自豪)小猴为什么感到这么自豪?(因为他把一袋麦子变成了一囤麦子,他是靠自己的劳动才有了收获)

4、想想这一年中,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地后,还会做了些什么才有了今天的收获?(劳动,辛勤的劳动。)

5、只有劳动才有收获,只有劳动才让人更聪明,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能创造财富的人才最了不起!

让我们再来自豪地读一读小猴说的话。你还从小猪的回答中感受到什么?

6、而土地爷爷也情不自禁地夸奖道——(引读)

7、你们注意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语气了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抚摸小猴的头,很兴奋,很激动。说明他最喜欢小猴)(看看土地爷爷望着这满满的麦囤,望着聪明能干的小猴笑的多开心啊!)

8、把你的这些理解带进去,再读土地爷爷的话。(生朗读)

过渡:三个小动物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了土地爷爷给它们的一袋麦子,结果不同,当然也得到了土地爷爷不同的评价。

想一想,那在三个小动物中,谁吃到的麦子多?(从长远看,还是小猴吃得——最多。)谁来说说看,这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三个小动物各有可爱之处、可取之处,特别是小猴的做法更独特,更富有创意,目光也更加长远,更值得我们学习。

2、这一天,小猪和小牛也到小猴家去做客,他们惊讶地发现,(指名说)他们迫不及待地向向小猴问起了其中的原因,小猪会问——小牛会问——小猴又会怎样回答呢?

3、请同学们学着课文的样子,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把小猴的回答写具体。(交流)

4、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也会收到了一份份节日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那你会怎样处理这些钱呢?(小组讨论)

5、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和小伙伴一起分角色演一演。

(2)读拓展阅读第54页,边读边思考:你最欣赏谁?为什么?并把重要的词句圈画出来。

(3)思考:你会怎样合理地安排你的压岁钱? 板书:

9 三袋麦子

小猪

吃光了

憨厚可爱 小牛

慢慢吃

勤劳节俭 小猴

种下地

聪明能干 教后反思:

1.针对儿童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我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儿童作家,于是我让儿童把自己当作这个童话世界中的一员,让其喜学、乐学。

2.读——语文教学一剂不变的良方,在课堂上注重采取多种读的形式,保证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储存,在读中表达,提高学生的能力。

3.在复述中创新,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复述课文的机会,加深了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训练是创新的核心,本课教材就是丰富的儿童话语实例,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自己创作,编写故事,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写作能力。

第9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单元第24课《望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望月的乐趣和小外甥聪明好学、富于幻想的特点。

3、初步感知月亮文化,激发探究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品词析句和朗读训练中感受课文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

1.在品词析句和朗读训练中感受课文描绘的意境。

2.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思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并背诵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课前活动:

说词语,想画面。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图片)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古往今来,月亮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更是文人墨客久写不衰的题材。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那片江上月色,随作者赵丽宏一起《望月》。

(单击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学习新课

(一)温故引新,整体感知。

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望月?

2、快速浏览全文,找找文中哪个段落描写了“我”看到的月色?

(二)品读第二段,感受月色美。

1、自读课文第二段,动笔读书,把你认为最美的一句话标出来,用课前游戏的方法,读文章,想画面,透过文字去感受那片江上月色。

2、交流: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美?

这里将运用语言渲染法、示范读、换词比较法、以评促读法、借词发挥法等多种朗读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欣赏、评析,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顺序不固定,根据学生的选择可任意调换)

(1)第一句:抓住“安详”与“安静”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板书:喜爱月亮)

(2)第二句:指导学生抓住“千点万点”、“晶莹闪烁”、“跳动”等词去想象画面,进行个性化朗读,读出情来,读出味来。

(3)第三句:借助画面理解“剪影”,从中感受月光下江景的朦胧美。(课件出示图片:山峰剪影和江面事物剪影)

(4)第四句:抓住“镀”字体会月光无处不在,神奇美丽,从而感受作者用词的绝妙。

3、(课件播放和第二段相符的影片欣赏)师配乐配画面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生欣赏感受,进一步体会月夜之美。

4、自由再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新的独特的感悟来。

5、(课件出示和课文第二自然段四句话相匹配的四幅图,配乐)学生有感情,带表情齐读。

6、同类文本推荐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节选。

(课件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节选)

(三)学习3——13段,体会诗句的情感美。

1、男女生分角色读舅舅与小外甥的对话。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六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寄托在诗中的不同情感。

3、组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4、(课件出示江面月景并配乐)师生配乐分角色,有感情地诵读文中的诗句。

5、集体探究: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

(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心情、经历、想法等不同,望月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但不论何种情感,都表达着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

6、理解诗句后省略号的用法。

(出示唐诗宋词中含月诗句的相关资料。)

7、(课件出示江上月景并配乐:春江花月夜)比赛吟诵课前收集的关于月亮的诗句。

(四)学习14——20段,感受幻想之美。

1、(课件播放剪辑后的儿歌:《小白船》MTV)欣赏儿歌《小白船》,感受孩子眼中月的神奇。

2、学习小外甥“喻月”部分。

(1)那小外甥把月比作了什么呢?(课件出示卡通月亮图片)他是怎样阐述这一比喻的呢?指名读一读小外甥的话。

(2)理解“绘声绘色”,指导学生有感情、带表请读小外甥的话。

(3)换一种编排方式,这个现成的童话故事,就会变成一首儿童诗!(课件出示重新编排儿童诗,配乐)

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的吟诵这首儿童诗。

(4)从背诗、喻月这两部分中,小外甥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 (联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小外甥聪明好学、富于幻想的特点。)

(五)激活思维,自由幻想。

1、引读最后一段,学生闭眼展开想象:月亮像什么?

(课件出示画面并配乐:春江花月夜)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独特的视角进行想象,并准确表达。

三、总结拓展

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知识延伸:

(课件出示中国月亮文化的相关资料)生自由读资料,简单了解月亮文化的形成和表现行式。

3、(课件出示课外大问号)激励学生课外开展中国月亮文化的寻根探秘。

板书设计:

赏月

喜爱月亮

望月诵月

追求美好事物

喻月

上一篇:座谈会议议程下一篇:何为良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