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2022-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鲸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1.学生能认识并体会写景抒情类散文的表现力,掌握一定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深沉感情与人文精神。

3.学生通过对文章创作时代背景的了解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赏析,初步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4.学生通过对“秋”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体会文章独属于郁达夫的“我之色彩”。

1.复习回顾,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二课时。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总结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秋色。

生: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佳期。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我们明确了故都的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齐):清、静、悲凉。

师:很好,这三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整篇散文的“文眼”。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秋色的“清”与“静”,今天这节课的一开始,我想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我们换一换,把题目变成《北平的秋》可不可以呢?大家想一想,从文章出发,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文章不是只写了北平的秋色,还有对文人伤秋、悲秋情怀的议论,如果改了就不全面了。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文章结构上的细节,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也觉得不可以。北平只是单纯点明了地点,而“故都”二字却包含了一种情感在里面。

2.重点阅读,体会秋情

师:哦?这位同学提到了情感,这个思路很好,大家能不能顺着他的思路再往下想一想,作者这“故都”二字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我们结合上节课总结过的五幅秋景图来谈一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秋晨院落”图,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具体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我选的是这一句:“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秋天的清晨泡一碗茶,闲坐在院子里欣赏天色,静听驯鸽的飞声,是非常闲适、清幽的,作者喜爱这样的秋、眷恋这样的秋,体现了作者心境的悠闲和平静,有一种淡淡的喜悦。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作者对故都秋色的喜爱和眷恋,这一点找得很准确!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北平”只是一个地名,而“故都”是什么?它是作者的“故都”呀!所以这两个字里,一定是蕴含着作者对故都无限的眷恋和赞美,非常好!但是这位同学刚刚提到了一个词,“喜悦”。大家想一想,在这里用“喜悦”这个词,合不合适?能不能也用文中具体的句子来讲一讲你的观点?

生2: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它下面还有一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作者写到了破屋,写到了破壁,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数着日光、静对蓝朵,实际上是非常孤独的,也正好合上作者前文写到的悲凉。

师:哦,这位同学能够结合文眼来理解,很好!还有没有别的观点?

生3:我也觉得不太合适。作者写了“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色、白色都是很冷清的颜色,而红色是热烈的,作者却认为它“最下”,也可以说明作者并不是喜悦,而是悲凉。

师:很好,注意到了颜色的小细节!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来总结一下。一方面,“故都”蕴含着作者的喜爱和眷恋;另一方面,作者对秋景的描写又饱含着一种悲凉、伤怀的色彩。

3.品味阅读,领悟秋思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荷塘月色》也属于这一类散文。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是喜爱故都的秋的“清”与“静”的,一般对于喜爱的事物,我们的心情都是比较喜悦的,就像《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尽管他心里有淡淡的忧愁,一见到月光下美丽的荷塘,他依然感到一丝明快、喜悦。可是这篇文章里,根据我们的赏析,虽然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但字里行间仍满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为什么呢?(生思考)

师:老师给大家一点小提示,我们可以从文章里找到答案,也可以从我们课前让大家阅读的郁达夫散文《一个人的旅程》得到一些启示。

生1:我是从文里找到的,第12小节,作者写到中外诗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秋是万物由春的欣欣向荣转向寂寥萧条的季节,秋景、秋色本身就能够引发文人的孤独和忧愁,这是一种文人特殊的悲秋情結,而作者也是文人中的一员。

师:从文中找到了特殊的一段议论,总结得很好!

生2:我也是在文里找的,文章作于1934年,之前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老师说过这一段时间是社会动荡、白色恐怖的时期,作者经历了这样的黑暗,对故都的思念笼罩着悲凉的色彩也是情理之中。

师:不仅找到了文章的创作时间,还能够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课文,非常好!

生3:我从《一个人的旅程》里读到了作者的遭遇。

师:能不能给大家概括地讲一讲?

生3:作者和家人长久地分离,兵乱迭起,交通阻绝,自身病倒沪上,又遭遇幼儿病逝,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作者身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质,“悲凉”就是他的人生感受,因此也通过文章体现了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了。还有没有同学能从郁达夫个人的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4:我之前读过郁达夫的一些散文,不仅仅是《故都的秋》这一篇,郁达夫其他散文里也有这种挥之不去的感伤情绪,是比较颓废、哀愁的。我觉得可能郁达夫他的文风就是这样。

师:这位同学有课外积累,很好!也就是说郁达夫这个“悲凉”的情绪和刻意去写“悲凉”的手法,很多时候其实也是作者本人独特审美情趣的表现,是他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选择。

4.延伸阅读,感知秋意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回想一下,“秋”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常使用的一个经典形象,课文中也提到了文人共有的“悲秋情结”,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文人们对秋的特殊情感?秋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主题,究竟有何魅力呢?

生1:我觉得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常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上,而秋天又有很多独具代表性的景,比如说红叶、秋蝉、秋风之类的,能够引发文人的创作热情。

师: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这个思路可以吧?但是同学们一起想一想,秋天是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春天、夏天、冬天难道就没有吗?

生2:秋更加特殊一些吧。在秋天里,很明显可以看到万物由盛极转向衰亡的过程,树叶凋落,秋风萧索,这些都是独属于秋的苦涩。

师:很好!秋的特殊性渐渐明确了。

生3:还有一点,我觉得在时间上秋是短暂的,转瞬即逝。而且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喜悦持续的时间却如此短暂,更容易引发文人的感慨。

师: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秋之魅力了,很有启发性!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能够自圆其说。正如刚刚同学们所说,秋是特殊的,它甚至作为一种“情结”融入了文人墨客的骨血之中。而在这许多悲秋、颂秋的文章里,《故都的秋》又以它独特的抒情方式开辟出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趣味。老师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观点:“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达夫独特的人生体验赋予了他的文章别样的“我之色彩”,我们既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对故都秋色的颂歌,也可以说它是作者饱含悲凉之音唱出的悲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本文的理解难点在于作者如何通过景物体现内心的悲凉之情,以及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遭遇下见斯景有斯情的缘由。因此,第一课时进行整体感知,概括景物图,寻找文章线索的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得较快,有疑问的地方并不多。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我的教学重点落脚于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语句,寻找文眼,从细节着手,通过对具体景语的赏析,由“清”“静”逐步揣摩出“悲凉”,再勾连学习过的课文《荷塘月色》与课外补充知识,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郁达夫的人生境遇,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境。

在对此类散文的教学上,虽然也考虑到了勾连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无形中比较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之间的异同。但碍于内容和时间限制,這一部分没有在课堂上明确点出,没能成为课堂教学内容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遗憾。

在教学设计中,以往对《故都的秋》这一类散文,关注的重点都在于它“写了什么”,此情此景此物此人,学生当下掌握了,换了另一篇散文可能又要从头开始。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我增加了一个由本篇辐射到郁达夫其人,再由《故都的秋》引申至“文人的秋”的探究环节。目的就是希望借由这个讨论,让学生能从作者个人和写作主题两个维度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从“一篇”到“一类”,使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某篇具体的课文,而是一种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栏目编辑:周 彦)

作者:陈湾妮

第2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导入揭题,引发矛盾冲突。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与它亲如手足,(板书:爱)然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下令杀它,这是怎样曲折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彭德怀下令杀骡子的句子。

交流:三个命令

二、 品味细节,走进人物内心。

1. 这三道命令中,到底饱含着彭德怀怎样复杂的情感呢?(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3~20自然段,思考:三次命令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圈画彭德怀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结合下令的背景,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

2. 交流第一次命令,感受情况之迫

(1) 出示命令:第一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草地断粮,情况紧迫)抓住“燃眉之急”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情况的紧迫。

(2) 过渡:每走不远,就有一个战士的尸体啊!(播放红军过草地视频)看着这样的画面,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心情如何呢?

(3) 对啊,他必须让自己的战士活着走出草地,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啊!谁能读好这第一次命令?

(4) 小结: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从这道“命令”中我们感受到了彭德怀的果断和坚决。

[评析]红军过草地的这段经历离学生生活遥远,所以,抓住“燃眉之急”这一情感的爆发点,适时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体验过草地那种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辛,更真切地感知当时情况的迫在眉睫,战士们的生命危在旦夕,感受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3. 交流第二次命令,感受决心之坚

(1) 第二次命令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学生交流因为战士的一再请求)战士们是如何请求的呢?谁来读读他们的请求?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小结过渡:是啊,彭德怀是三军的团长,他肩负的担子非常沉重,这匹坐骑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啊!面对这样一群宁可自己昏倒,也不愿杀他坐骑的战士,彭德怀是如何表现的呢?

(3) 交流出示句子:“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彭德怀怎样的内心感受呢?

① 抓住“深情地望着”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深深的眷恋和不忍。(你读懂了彭德怀的眼神,大黑螺子和他亲如兄弟,杀它,不就像是要切断自己的手足吗?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② 质疑:既然充满深情,既然满怀不舍,那他为什么还下令杀它,而且话说得如此平静呢?

③ 抓住“只有”体会这是唯一的办法,为了战士他必须这么做,这是理智的选择。

④ 抓住“多一些人”体会在大黑骡子和战士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战士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⑤ 抓住“或许”体会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选择。

⑥ 小结引读:同学们,在他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痛苦和不舍,流露出的是对战士的爱啊,所以他深情地望着大黑骡子,却平静地说……

(4) 出示句子: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你从彭德怀的话语中读懂了什么?

① 抓住“能……也能……”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② 抓住“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体会彭德怀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

③ 彭德怀仅仅是在表白自己内心的无畏吗?联系“拍”体会对战士的鼓舞。

④ 抓住“最后一次大功”体会彭德怀豪迈悲壮的情怀。

⑤ 同学们,彭德怀的那种誓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决心和那无所畏惧的气概已经完全饱含在了他那坚定有力的话语中,体现在他对老饲养员肩头的一拍中。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深情的朗读中吧!

(5) 在战士的再三请求下,彭德怀“不耐烦了”,出示第二次命令,你从不耐烦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他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这是彭德怀鲜明个性的真实写照,真切地反映了忍痛割爱背后的坚定决心,源于对战士的爱。

(6) 这不耐烦中饱含着这样复杂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对战士的爱啊!齐读命令。

[评析]所谓“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是内心情感表达的外显形式。因此,在教学第二次命令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展示和彭德怀的对话,用心品读,在与课文人物、与文本用心对话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交流,说中悟,悟中读。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无私大爱,感受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

4. 交流第三次命令,感受割爱之痛。

(1) 杀一头骡子只需一枪一弹,然而,要杀这匹大黑骡子怎么那么难啊!这第三次命令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在方副官长迟迟不肯开枪的时候。)

(2) 出示句子:二十分钟过去了……

① 这一迟就是多长时间啊!在这二十分钟里,出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与场景呢?

② 重点交流:彭德怀背过脸去。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彭德怀“背”过去的脸上,用心体会,你看到了什么呢?

③ 对彭德怀来说,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呢?(漫长、痛苦、难熬、令人窒息……)

(2) 师:在这死寂的二十分钟过后,爆出了他的第三道命令,齐读。

(3) 这时,他双手叉腰,显然真的动怒了,你从这“怒吼”声中又体会到什么了呢?(痛苦,想赶快结束,很急,再不开枪,战士们将倒下得更多。)这怒吼中饱含的又是对战士的爱啊,再读命令。

(4) 彭德怀已经下达了死命令,方副官长怎么还能拖延呢?(教师配乐深情朗读)“砰”一声枪响,大黑骡子缓缓地、缓缓地斜倒下去,老饲养员猛地挣脱拉着他的人,扑上前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深深痛哭起来,狂风呜咽,野草叹息,在场地战士个个泪流满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此时此刻,他有多少知心的话想对它倾诉呀。

(5) 彭德怀要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走进人物内心,以“大黑骡子啊……”开头,为彭德怀写一段真情告白。

(6) 教师小结:纵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没说,这才是彭德怀, 一个有情有义,却刚毅果敢的将领,他把对大黑骡子的情感都藏在了这摘下军帽的动作中。

(7) 在彭德怀的心里,在三军将士的心里,此时的大黑骡子成了什么?

(8) 是啊,只有英雄才能享有如此崇高的军礼啊,齐读句子。

[评析]在教学第三次命令时,就抓住一个“背”字,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这背过去的脸上的神情,感受到彭德怀的割爱之痛,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写出彭德怀的心里话。此时学生能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展开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思绪跟随文中人物融进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真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意境。

5. 在这三次命令中,彭德怀的情绪有不耐烦的怒吼,甚至是发火,但我们关注细节,联系下令的情况,深入到彭德怀的内心,收获到的却是一份深沉的爱,为了战士、为了革命愿意献出一切的无私大爱。

[评析]此时,学生自然地经历了一个“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受过程,虽然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但通过教师及时的总结回顾,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已完全为他们所心领意会,人物形象也完全在学生的眼前高大丰满起来了。

三、 升华情感,凸显文章中心

1.引读“漫漫长征路……”

虽然身无……却能……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对,这样的队伍就是铁流。

是什么融进了这支红军队伍?让他们能这样的英勇无畏?

2.这真是,“风雨苍苍,一路泥潭一路霜。征途茫茫,一把草根一把糠。绝处危情,战士生死谁牵挂?痛杀爱骑,一腔热血洒碧疆!”配乐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是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资料。

[评析]根据这篇文章提炼出小诗,学生学到此,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渲染,更好地领会到战士们能“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的精神动力的来源,升华主题,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四、课后作业,开展延伸阅读。

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尝试着抓住细节描写,好好品读。

(作者单位:宜兴市范道实验小学

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作者:张文雅 吴芳

第3篇: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份

9、《鲸》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形态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大家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2、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3、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

4、老师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鲸的图片,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想不想看啊,

5、既然同学们对鲸这么感兴趣,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鲸的世界,探索鲸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2、默读课文,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三.全班交流,学习课文

〈一〉鲸的大小

1、大家刚才读课文,看图片,现在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鲸给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把它写在自己的手掌心。

2、师巡视,一起伸出手掌心读出这个字——大,读书可以读成一个字,真了不起。

3、师:说起鲸大,那是实在的。你们可以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呢?把相应的句子勾划下来,读一读。

生: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鲸很大。

师:这里面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

生:十六万公斤重,两千公斤。

师:这是两个什么?

生:数字。

师:用列数字的方法把鲸写大了。(板书:列数字)读一读。

师:我来读一读。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全班再读一读。

生: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师:作者给我们举了两个亲自见过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了鲸的大。(板书:举例子)边做动作边读一读,看谁读得更大一些。

生: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象大不大?

生:大。

师:可是鲸却比象„„

生:大得多。

师:作者这是把鲸和象进行什么?

生:比较。(板书:作比较)

师:通过和熟悉的事物一比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鲸的大。谢谢细心的作者。

生: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师:你再读一读,看看该重读哪些词能读出鲸的大。

生: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师:不错,作者举的这个例子中有数字,有比较,你也读出来了。大家再读一读。

4、让我们再一次在朗读中领略被称为“海中之王”的鲸的雄姿。齐读第一段。

5、小结说明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在介绍鲸的大小时,用上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生动而富有条理地介绍出了鲸的大。

过渡:哎,别看鲸号称“海中之王”,可在海里有个规矩还真把它难倒了,想不想知道这个事的前因后果啊?那就请大家仔细听老师娓娓道来。。。。

(二)鲸是哺乳动物

教师讲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我们知道鲸虽然是海中之王,但它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它遇事不胡来,于是鲸和虾将军进行了讨论,虾将军在鲸的耳边说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一二三后,大声的对鲸说现在你知道我拦你的原因了吧,鲸经过思考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游回去了。那们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虾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觉得有道理呢?请大家到课文中找一找。

师:每种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来源,就像人类一样,是由类人猿逐渐演变为当今的人,那鲸是如何演变的呢?

1 、鲸的进化

(1)鲸是怎样进化的,把自己当作鲸,给同学们说说“你”的进化过程。

2、 课文中告诉我们了鲸是是哺乳动物,”可你们知道什么是哺乳动物吗?生: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靠吃奶长大,就像人一样。

生:哺乳动物都用肺呼吸,并且身上都有毛。

师:那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呢?哪几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它是哺乳动物呢?自读课文寻找答案

3、从同学们的解释中,我们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怪不得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呢。

四、总结

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感觉到了鲸的大及明白了它是哺乳动物的原因,但鲸的知识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有趣的知道等着我们去弄懂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小练笔:

请你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

第4篇:鲸第一课时

《鲸》教学设计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鲸》的第一课时。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首先以生动有趣的开头介绍鲸是特大特生的动物,接着以通俗的语言介绍鲸的演变进化过程,说明鲸是哺乳动物,最后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脉络。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难点:了解鲸的进化过程,理解“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六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由于大部分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展示鲸的画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鲸的表象,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伊始,我用激趣法导入:“播放课件,展示鲸在大海中的几张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教师相机鼓励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观察得很仔细,关于鲸的知识非常丰富,你们想继续研究它吗?”这样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顺势揭题质疑:“今天咱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鲸的文章(此时我板书课题),你想从这篇文章中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质疑后,教师将问题分类处理,筛选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

1、鲸有什么特点?

2、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便于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出示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把不懂的做上记号。

二、学习生字词,读顺课文。

要读懂课文首先要掌握本课生字词,首先我让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我提示自读要求,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解决。随后课件出示本课要认的和要写的生字,并找出部首相同的字,老师讲解。重点讲解本课的词语,如哺乳动物、胎生、退化等词语,然后出示在课件上。

再一次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并指名读课文,老师指导朗读。老师适时鼓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 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环节我安排了研,并在课件上出示了默读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情况?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使学生带着问题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充分自读后,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了解课文大意。先在小组内检查读书情况,交流讨论,再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先汇报第一个问题,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情况?(形态、种类、生活习性。)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汇报第二个问题,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汇报之后,课件出示分段情况。

四、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品味语言。(拨)

第一自然段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集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大”。教学中,紧扣“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介绍鲸大的段落,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说明鲸大的方法,想象鲸的画面,逐步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以下重点句子进行品评理解:(出示课件)

句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句2: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句3: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句4: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在本环节我还安排了让学生用列举数字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课件出示例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先教给学生学习品味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主体型的交流网络。

五、用

1、判断下面的句子属于哪一种写法,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用比喻的方法说明②用比较的方法说明。 ③用具体数字说明。④举例说明。

A、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

B、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唿气的时候浮上海面, 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 C、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 ) D、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 )

六、观看图片,呼吁爱护动物 欣赏鲸不同形态的图片,教师解说

你看,蓝色天空,蓝色大海印蓝了我的身体,多像一只蓝色妖姬;

两只鲸高高跃起,要与天空试比高,是表演空中芭蕾吗?

很快,它又钻进水里,留下最美丽的尾鳍,你看这尾鳍像什么呢?

请看,我最拿手的必杀技,凶猛的海豹、海狮统统成了我的美餐!

哦,精彩的喷水表演现在开始!

结束语: 在我们的印象中,鲸的生活充满自由和欢乐,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我们最不愿看到的血腥和杀戮,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对这可爱的海洋动物的爱,来共同呼吁:爱护动物,拒绝杀戮吧!

六、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七、说板书设计

作比较

说明方法

列数字

多种多样

举例子

这个板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灵活、简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的过程来完善。充分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学习的方法。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第5篇:鲸第一课时教案

《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上腭、哺乳、滤出来、鱼鳍、倾斜、判断、肺部、胎生。

2、认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假设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了解鲸的特点和进化过程,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鲸的形体特点,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2、 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鲸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鲸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在美丽的海洋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其中有一种被称为“海中之王“的动物,大家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吗?(板书课题: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不少关于鲸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鲸的图片,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同学们想不想看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1)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若读正确,其他学生跟读。若错误,其他学生纠正后再跟读,最后齐读两遍。

(2)教师重点指导难写的字“肺”,师范写,提醒学生注意“肺”的右边不是“市”,告诉学生肺是用来呼吸的,可以用“上下通气,呼吸顺利”巧妙地记住这个字。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鲸的哪些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1)学生思考,师巡视。

(2)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和中心句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教师归纳板书:形体、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生长)。

四、精读课文,品味鲸“大”

1、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鲸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呢? 学生自由发言。(大,庞大)

2、说到鲸的大,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一段体会到的呢?(第一段)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表现鲸大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请同学们拿起笔做上记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班交流讨论。 预设:

生汇报: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这里作者把鲸和什么动物做了比较?作者为什么不把鲸和猫、狗作比较,而是要和象作比较?(因为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这种说明方法是:作比较。

师:同学们曾经学过哪些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继续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句子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假设说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鲸”的大。

小结说明方法:第一段主要是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呀?作者是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来介绍的?师将第一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写在黑板上。

五、了解鲸的进化过程,体会时间漫长

1、鲸是什么动物?你们知道什么是哺乳动物吗? ①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靠吃奶长大,就像人一样。 ②哺乳动物都是用肺呼吸。

2、那么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你们知道鲸的进化过程吗?请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3、请同学们找出这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去掉这些词语后,读一读与原句有什么不同?

(从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鲸的进化过程很漫长。去掉这些词语后不能体会到鲸的进化过程很漫长。)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漫长”。师范读,生齐读。

5、“完全”和“整个”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课件演示鲸的进化过程,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7、指名学生复述鲸的进化过程,师随机引导,以便学生加强记忆,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了解鲸的种类

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猜猜那一只是须鲸?那一只是虎鲸?(可以根据水柱的形状来判断。)

七、总结全文

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尤其是板书上的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鲸的这些内容,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鲸的生活习性。

五、板书:

9、鲸

体形

进化过程

进食

生活习性 呼吸

语言准确 种类

说明方法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作假设

睡觉

生长

第6篇:《18.称赞》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18.称赞》教学反

(二)

《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在小獾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所以称赞的效果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自然揭题,营造气氛

在课伊始,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积极准备上课的状态进行了称赞(你坐得真端正、你回答得很准确)。这样,课堂上让孩子们感到轻松,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重点词句,采用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

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同时还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也就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学生从中学会了欣赏和称赞,体验到了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阅读教学中关注词语教学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因而,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中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是那么枯燥无味。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中,要么就让学生从字词典等工具书中找到答案公布于众;要么就是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知半解,效果甚微。那么,如何让词语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因词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可让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词语教学方法:换词理解法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几乎每个词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时,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换词法”来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汇来替换与之意思相近的新词,以联系旧的知识来启迪新的知识。这样,既能深刻地理解词意,又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认真)生活体验法所谓生活体验法,是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

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些字词打上学生各自鲜明的个性烙印。(粗糙)朗读理解法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只有多读,学生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体验。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词语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词语意思及词语中蕴含的丰厚的人文内涵。

第7篇:《识字一》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识字1》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主要描述了中国几个典型的传统节日以及习俗,以画面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词串识字课文,像优美的诗,节奏强,意韵美;似迷人的画,有情有境,情境相融。要使课堂书声朗朗,充满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读出画面,扩展情境,使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脑海中明晰起来,进入课文情境,实现“言——像——意”的统一。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欣赏,指导读出词语间的停顿、间歇,词串的节奏感,于是读词串便有了吟诗般的美感。

学习词串识字,学生看图、读词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上联想和想象,使词串和学生合而为一,对文本的认知和对生活的认识合而为一,进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美妙境界。在《识字1》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着用词串的形式自己也来说一说其他的传统节日,尤其挂图的应用,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对字词的掌握,利用图片帮助理解“团圆”等字,这样使音、形、义有机结合,形成整体。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遗憾,整堂课中,可能还是老师偏于主体,特别是开头一段的学习,还显得太老套了,一问一答,稍枯燥了些。

第8篇:太阳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模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太阳》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内容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21课《太阳》第二课时。这篇课文的叙述层次清楚,共两部分内容:一是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即 “ 远 ” 、 “ 大 ” 、 “ 热 ” ;一是说明太阳与地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两部分内容通过 “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 这个句子自然连接,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的设计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由后翌射日的传说引入:这个传说有没有可能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主阅读1——3自然段,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可能。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远、大、热。再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正是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将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

本文的过渡句非常明显。很自然引入第二部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引导学生注意到过渡句的作用,在平时写作中也可以应用。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个部分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因而我在这部分让学生轮读。体会太阳和植物、动物、人类生活、天气等的密切关系。课文最后一段要求背诵,我的设计是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赛读,个别赛读,再尝试当堂背诵。

总结拓展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太阳进行的发明?你还想创造出什么新发明?设计意图在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对文本及教案中的设问没有做到烂熟于心,上课时一心想着自己的设计,因而没能完全融入与学生的交流反馈中,教师自身没放开,学生的思维也就受到局限。

2、备课时没有备预设,课堂评价反馈不到位。后半部分的教学中我没能很好地进行引导、组织反馈,在形式上有些散。

3、有些教学环节设计没能落实,如最后一段的背诵。我一直在担心时间是否够用,因而有些环节仅仅是过了一遍。

4、指令不够清晰。一紧张就会多话,使得指令重复。

5、课文的朗读还要多加强。

感谢各位同事的耐心倾听多提宝贵的意见。教学中的每一步成长都离 开大家毫无保留的指正。再次诚挚地说声谢谢,我会继续努力。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