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2-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搭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1.学生能认识并体会写景抒情类散文的表现力,掌握一定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深沉感情与人文精神。

3.学生通过对文章创作时代背景的了解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赏析,初步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4.学生通过对“秋”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体会文章独属于郁达夫的“我之色彩”。

1.复习回顾,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二课时。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总结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秋色。

生: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佳期。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我们明确了故都的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齐):清、静、悲凉。

师:很好,这三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整篇散文的“文眼”。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秋色的“清”与“静”,今天这节课的一开始,我想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我们换一换,把题目变成《北平的秋》可不可以呢?大家想一想,从文章出发,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文章不是只写了北平的秋色,还有对文人伤秋、悲秋情怀的议论,如果改了就不全面了。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文章结构上的细节,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也觉得不可以。北平只是单纯点明了地点,而“故都”二字却包含了一种情感在里面。

2.重点阅读,体会秋情

师:哦?这位同学提到了情感,这个思路很好,大家能不能顺着他的思路再往下想一想,作者这“故都”二字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我们结合上节课总结过的五幅秋景图来谈一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秋晨院落”图,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具体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我选的是这一句:“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秋天的清晨泡一碗茶,闲坐在院子里欣赏天色,静听驯鸽的飞声,是非常闲适、清幽的,作者喜爱这样的秋、眷恋这样的秋,体现了作者心境的悠闲和平静,有一种淡淡的喜悦。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作者对故都秋色的喜爱和眷恋,这一点找得很准确!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北平”只是一个地名,而“故都”是什么?它是作者的“故都”呀!所以这两个字里,一定是蕴含着作者对故都无限的眷恋和赞美,非常好!但是这位同学刚刚提到了一个词,“喜悦”。大家想一想,在这里用“喜悦”这个词,合不合适?能不能也用文中具体的句子来讲一讲你的观点?

生2: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它下面还有一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作者写到了破屋,写到了破壁,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数着日光、静对蓝朵,实际上是非常孤独的,也正好合上作者前文写到的悲凉。

师:哦,这位同学能够结合文眼来理解,很好!还有没有别的观点?

生3:我也觉得不太合适。作者写了“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色、白色都是很冷清的颜色,而红色是热烈的,作者却认为它“最下”,也可以说明作者并不是喜悦,而是悲凉。

师:很好,注意到了颜色的小细节!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来总结一下。一方面,“故都”蕴含着作者的喜爱和眷恋;另一方面,作者对秋景的描写又饱含着一种悲凉、伤怀的色彩。

3.品味阅读,领悟秋思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荷塘月色》也属于这一类散文。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是喜爱故都的秋的“清”与“静”的,一般对于喜爱的事物,我们的心情都是比较喜悦的,就像《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尽管他心里有淡淡的忧愁,一见到月光下美丽的荷塘,他依然感到一丝明快、喜悦。可是这篇文章里,根据我们的赏析,虽然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但字里行间仍满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为什么呢?(生思考)

师:老师给大家一点小提示,我们可以从文章里找到答案,也可以从我们课前让大家阅读的郁达夫散文《一个人的旅程》得到一些启示。

生1:我是从文里找到的,第12小节,作者写到中外诗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秋是万物由春的欣欣向荣转向寂寥萧条的季节,秋景、秋色本身就能够引发文人的孤独和忧愁,这是一种文人特殊的悲秋情結,而作者也是文人中的一员。

师:从文中找到了特殊的一段议论,总结得很好!

生2:我也是在文里找的,文章作于1934年,之前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老师说过这一段时间是社会动荡、白色恐怖的时期,作者经历了这样的黑暗,对故都的思念笼罩着悲凉的色彩也是情理之中。

师:不仅找到了文章的创作时间,还能够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课文,非常好!

生3:我从《一个人的旅程》里读到了作者的遭遇。

师:能不能给大家概括地讲一讲?

生3:作者和家人长久地分离,兵乱迭起,交通阻绝,自身病倒沪上,又遭遇幼儿病逝,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作者身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质,“悲凉”就是他的人生感受,因此也通过文章体现了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了。还有没有同学能从郁达夫个人的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4:我之前读过郁达夫的一些散文,不仅仅是《故都的秋》这一篇,郁达夫其他散文里也有这种挥之不去的感伤情绪,是比较颓废、哀愁的。我觉得可能郁达夫他的文风就是这样。

师:这位同学有课外积累,很好!也就是说郁达夫这个“悲凉”的情绪和刻意去写“悲凉”的手法,很多时候其实也是作者本人独特审美情趣的表现,是他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选择。

4.延伸阅读,感知秋意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回想一下,“秋”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常使用的一个经典形象,课文中也提到了文人共有的“悲秋情结”,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文人们对秋的特殊情感?秋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主题,究竟有何魅力呢?

生1:我觉得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常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上,而秋天又有很多独具代表性的景,比如说红叶、秋蝉、秋风之类的,能够引发文人的创作热情。

师: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这个思路可以吧?但是同学们一起想一想,秋天是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春天、夏天、冬天难道就没有吗?

生2:秋更加特殊一些吧。在秋天里,很明显可以看到万物由盛极转向衰亡的过程,树叶凋落,秋风萧索,这些都是独属于秋的苦涩。

师:很好!秋的特殊性渐渐明确了。

生3:还有一点,我觉得在时间上秋是短暂的,转瞬即逝。而且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喜悦持续的时间却如此短暂,更容易引发文人的感慨。

师: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秋之魅力了,很有启发性!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能够自圆其说。正如刚刚同学们所说,秋是特殊的,它甚至作为一种“情结”融入了文人墨客的骨血之中。而在这许多悲秋、颂秋的文章里,《故都的秋》又以它独特的抒情方式开辟出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趣味。老师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观点:“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达夫独特的人生体验赋予了他的文章别样的“我之色彩”,我们既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对故都秋色的颂歌,也可以说它是作者饱含悲凉之音唱出的悲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本文的理解难点在于作者如何通过景物体现内心的悲凉之情,以及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遭遇下见斯景有斯情的缘由。因此,第一课时进行整体感知,概括景物图,寻找文章线索的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得较快,有疑问的地方并不多。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我的教学重点落脚于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语句,寻找文眼,从细节着手,通过对具体景语的赏析,由“清”“静”逐步揣摩出“悲凉”,再勾连学习过的课文《荷塘月色》与课外补充知识,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郁达夫的人生境遇,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境。

在对此类散文的教学上,虽然也考虑到了勾连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无形中比较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之间的异同。但碍于内容和时间限制,這一部分没有在课堂上明确点出,没能成为课堂教学内容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遗憾。

在教学设计中,以往对《故都的秋》这一类散文,关注的重点都在于它“写了什么”,此情此景此物此人,学生当下掌握了,换了另一篇散文可能又要从头开始。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我增加了一个由本篇辐射到郁达夫其人,再由《故都的秋》引申至“文人的秋”的探究环节。目的就是希望借由这个讨论,让学生能从作者个人和写作主题两个维度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从“一篇”到“一类”,使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某篇具体的课文,而是一种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栏目编辑:周 彦)

作者:陈湾妮

第2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运用所掌握的语法、句型和词汇比较流利地表达自己的一些烦恼和困惑并且能针对他人的问题给出可行的建议。

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法、活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复习(Revision):

Co11ect homework选择一些在班上让学生读给大家听,并且征询不同的答案。(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呈现(Presentation)

①教学3a.

(1)进入本课话题(Lead-in)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物或图片,比如一双破旧不堪的袜子,堆积如山的文件,或者是一些生活中让人备受困扰的问题的图片。

T: Do you have some trouble during your daily life?

(展示一张破旧摩托车的图片)

T: This is my motorbike. It is very old and often broken. What shall I do?

S: If I were you, I’d buy a new one.

T: Thank you for your advice. I will think about buying a new one. And 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展示另一张图片,一个长着青春痘的女孩。)This is Tracy.She is unhappy.Do you know why? Yes. She has got pimples. Do you have such a problem?

(用图片引出生词pimple)

(2)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每小段内容,选出适当的建议。

当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列出以下表达:

be shy, enjoy the parties, get nervous, get pimples, take a big exam, too... to, help with the problem, take a long walk, help you relax

I don’t know what to say or do. I’m too tired to do well. If I were you, I’d talk to someone who looks friendly.

(这些词组句型都是以前学过的但是经常使用,列出来给他们加深印象,以便他们能更灵活运用到各种场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3a部分内容,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讨论。)

②教学 拓展(Extension)3b.

(1)针对3a的某个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方法。

(2)Group work用准备好的一些问题分发给每个小组,让他们集体讨论解决方法。如:

A.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found your shirt was broken in the classroom?

B. I found a wallet this morning. And I found there were 10, 000 yuan in it. What should I do?

C. I fell into the cage of the tiger in the zoo. What shall I do?

先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由一个同学起来向全班同学阐述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法。

(通过这些讨论,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问题表达自己的不同的见解,使他们能流利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多一些关心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意识。)

③教学 拓展和巩固——A survey(Extension and consolidation)4 Group work

全班活动。利用课文4的表格,老师询问一学生的情况,接着让全体同学互相询问同学在家、在校时的一些烦恼,然后给出建议,也可以问别的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人提问题,并且尽量给出好的建议,通过记录别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听、说和写方面都得到训练。)

作业的布置(Homework):

Write a report about their best friends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第3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 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

2

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 (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3)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

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 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 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纽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

94—34=60(个) 60—29=31(个) 或34+29=63(个) 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94-34-29或94-(34+29)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58-6-7或58-(6+7) [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 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板书设计:连减应用题

[54—8=46(个) (46—22=24(个) 综合算式 [54—8—22=24(个)]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教学反思:为了能让学生亲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被我所学,为我所用” 的乐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用了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强大媒体表现功能创设了一个虚拟的却又十分生动形象的游乐园小朋友在面包房购买点心的生动活泼的情况,使课伊始,趣即生。学生兴致勃勃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第4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本课是小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情趣昂然的童话故事。主要讲在新年前夕,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三只小动物处理方法不同,引发人们的思考。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凸现自己的独特感悟、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也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了现代人的理念。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个性得到张扬,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将一个开放的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讲述这个故事,体会三只动物不同的品格。

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续编结尾。

4、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小猪、小牛、小猴对一口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式,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法设计:

指导朗读、引导思考 学法设计: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体悟 教学准备:

小猪、小牛、小猴头饰若干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以前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2、那我来说一句台词,你们猜猜是出自哪个故事——“魔镜啊魔镜,魔镜,请你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芝麻,芝麻,开门吧!”

3、是啊,一篇优秀的童话故事,读后,总有一些东西会印在你的脑海里,可能是一个人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幅插图。《三袋麦子》这篇童话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齐读课题)《三袋麦子》。

4、(引读第一节)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谁来告诉老师,土地爷爷一共给了它们几袋麦子?

你怎么知道的?(你读书真仔细!读书就要咬文嚼字)。

二、精读课文第2节。

1、这三袋一模一样的麦子,可在小动物眼中却是有些不一样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仔细找一找,把有关的词语圈出来。

2、指名答。 根据回答,引说:

(1)看到这麦子,小猪会情不自禁地夸道:(用上你找到的词语)

(这金灿灿的麦子多诱人啊!这麦子金灿灿的,闻起来香喷喷的,太好了!) (2)而小牛也会赞道:(这麦子一粒粒多么饱满,竟找不出一粒干瘪的麦子,太棒了!)

(3)小猴会怎么说呢?他却觉得这麦子是上好的种子。

3、因为想法不同,所以他们处理麦子的方式也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 过渡:你们看,小猪已经迫不及待地闪亮登场了。那就让我们先到小猪家看一看吧!谁先告诉老师,哪几小节写了小猪?

4、好,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和第6小节,看一看,小猪是怎样处理麦子的?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并把有关的词语圈出来。读了这几小节,你还感受到什么?(学生自学)

5、读了第二小节,你首先感受到了什么?

小猪看到麦子很开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猪很开心?为什么会这么开心?(因为他好像看到了——又松又软的白面馒头、香喷喷的烙饼)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馋嘴)而且这是一只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小猪啊!

6、你能把小猪开心的心情读出来吗?

7、你还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 憨厚 可爱 性急

能干)你从哪里看出来?

性急:理解“迫不及待” 。有了这一袋黄灿灿的麦子,小猪对这个新年充满了期盼,他(引说)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食品。(板书)

师:你什么时候也会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谁能用它说句话?你能结合自己的感受还有这个词语字面的意思,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吗?

8、现在,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象,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只什么样的小猪。师范读。

9、指名说。(生:以前我不喜欢小猪觉得他很懒很爱吃,可刚才听老师读,感觉不一样了,有点可爱。我看到了一只很能干的小猪,他能做那么多好吃的东西)

10、师:如果你能把刚才我们体会到的感情带进去,一定能读得非常好。生朗读。 总结过渡:想象着自己将有一个如此美好的新年,小猪的心情太兴奋了,所以他开心地喊道(齐读:)“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

三、精读第6节。

1、一只容易满足的小猪把快乐和开心带给我们大家,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猪憨厚可爱了?让我们继续来读第6小节。

2、“他不由得舔了舔舌头。”小猪舔嘴唇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你们看小猪的快乐多简单啊,有东西吃的时候很快乐,东西虽然吃完了,但沉浸在回味中的他还是如此快乐,如此可爱!)

3、你们看,土地爷爷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4、想象一下他听了小猪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你把麦子都吃了,过完年,你吃什么呢?小猪啊,小猪你好可爱啊,不过你不能这样只想着吃。)

5、师:憨厚可爱的小猪不仅带给我们快乐,还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麦子吃完以后怎么办呢”?

过渡:那小牛和小猴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描写小牛或小猴的课文来自学。你们可以用刚才的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思考: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的小牛或小猴,你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一年后土地爷爷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这又让你想到些什么呢?边读边想,并把有关的词语画下来。

四、生自学,精读第

3、7节。

1、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画,小组交流。

2、师:先来说说小牛吧!他是怎样处理麦子的?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牛?

3、指名答。

(1)他先是“看了又看,心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小牛做事不着急,先想清楚再做。 师:好锐利的眼睛,你很会读书,小牛面对事情先思考再决定,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2)“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这里可以看到小牛很勤奋很有经验。 (3)节俭 先„„慢慢

你能抓住重点词把第3小节读好吗?(指导朗读)

你还从哪里看出小牛很节俭?你从小牛的回答中还体会到什么? (4)小牛一年以后还剩半袋麦子,真的是很会计划很会过日子。

有人注意到土地爷爷对小牛的评价了吗?(从老人点点头也能看出对小牛这样勤俭节约的做法他是满意的。)

土地爷爷是满意的,但也许还有话要说呢,你们想土地爷爷可能会说什么呢? (小牛,你做的不错!但你再节俭,麦子还是迟早会吃完的呀!)

4、总结过渡:勤俭节约的确是美德,可节俭并不能阻止麦子的减少。

五、学习第

4、

8、9小节。

1、小猴一贯受小朋友的欢迎,你觉得《三袋麦子》里的小猴怎么样?

2、指名答。

(1)小猴发现这是“上等的麦种”,说明他有经验,善于发现。 你知道什么样的麦子是上等的麦种吗?(就是最好的麦子) 是啊,同样的麦子却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具有劳动经验的小猴发现它是上等的麦种。

(2)能干。他是怎么做的?结果呢?小猴收获了很多麦子,他把一袋麦子变成了满满一囤麦子。所以土地爷爷说他聪明能干。

3、同桌表演读土地爷爷到小猴家做客的情景。 表演时要注意什么? 相机提问:

(1)小猴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表情?(神秘)为什么你不马上告诉土地爷爷你有这么大的收获? (2)小猴此时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自豪)小猴为什么感到这么自豪?(因为他把一袋麦子变成了一囤麦子,他是靠自己的劳动才有了收获)

4、想想这一年中,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地后,还会做了些什么才有了今天的收获?(劳动,辛勤的劳动。)

5、只有劳动才有收获,只有劳动才让人更聪明,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能创造财富的人才最了不起!

让我们再来自豪地读一读小猴说的话。你还从小猪的回答中感受到什么?

6、而土地爷爷也情不自禁地夸奖道——(引读)

7、你们注意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语气了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抚摸小猴的头,很兴奋,很激动。说明他最喜欢小猴)(看看土地爷爷望着这满满的麦囤,望着聪明能干的小猴笑的多开心啊!)

8、把你的这些理解带进去,再读土地爷爷的话。(生朗读)

过渡:三个小动物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了土地爷爷给它们的一袋麦子,结果不同,当然也得到了土地爷爷不同的评价。

想一想,那在三个小动物中,谁吃到的麦子多?(从长远看,还是小猴吃得——最多。)谁来说说看,这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三个小动物各有可爱之处、可取之处,特别是小猴的做法更独特,更富有创意,目光也更加长远,更值得我们学习。

2、这一天,小猪和小牛也到小猴家去做客,他们惊讶地发现,(指名说)他们迫不及待地向向小猴问起了其中的原因,小猪会问——小牛会问——小猴又会怎样回答呢?

3、请同学们学着课文的样子,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把小猴的回答写具体。(交流)

4、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也会收到了一份份节日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那你会怎样处理这些钱呢?(小组讨论)

5、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和小伙伴一起分角色演一演。

(2)读拓展阅读第54页,边读边思考:你最欣赏谁?为什么?并把重要的词句圈画出来。

(3)思考:你会怎样合理地安排你的压岁钱? 板书:

9 三袋麦子

小猪

吃光了

憨厚可爱 小牛

慢慢吃

勤劳节俭 小猴

种下地

聪明能干 教后反思:

1.针对儿童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我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儿童作家,于是我让儿童把自己当作这个童话世界中的一员,让其喜学、乐学。

2.读——语文教学一剂不变的良方,在课堂上注重采取多种读的形式,保证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储存,在读中表达,提高学生的能力。

3.在复述中创新,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复述课文的机会,加深了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训练是创新的核心,本课教材就是丰富的儿童话语实例,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自己创作,编写故事,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写作能力。

第5篇:教学设计 望月 第二课时

《望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量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

1、导语: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江水的气息,我们坐在静静的江轮甲板上,共赏着那一轮明月。

2、出示多媒体课件:面对这许多幅月下美景,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读中感悟月下美丽江景

1、 导入:是啊,这一幅幅多么优美而宁静的画面,我想还有许多同学想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就让我们把所有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来。

2、 课文第二小作者用自己的眼光对美景作了生动描述,让我们尽情地朗读课文,读到你情不自禁地想读给大家听的时候,请把你的小手举起来。

3、赛读课文:指读——评价读“你觉得他的月亮有几分美了,为什么呢?”再读“那你的月亮有他的美吗?来读给大家听听!”齐读——瞧,刚才没轮到朗读的同学脸上的神情多么着急,多么想表现自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吧!

三、赛诗朗诵,感受月之魅力

1、过渡:面对此情此景,除了朗读课文,你还想做些什么吗?(可以唱,可以说,可以吟诵诗歌)

2、月下吟诗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月抒怀借月寄思,创作出许多流芳百世的写月诗歌。这轮清幽的明月,不仅吸引了我们,吸引了作者,还轻轻唤醒了作者的小外甥,小小年纪的他,居然向作者发起了挑战,比赛吟诗,让我们做一回小外甥和作者,切身感受一下对月吟诗的风雅。

3、可以先找好你的小伙伴在下面准备,分别做小外甥和舅舅来对诗,准备好了,起来对诗。

4、指名两组同学上台演示背诗,要求:既要背准确,又要突出月色的美妙,有信心吗?

5、作者用一个省略号,表示他们还比了很久,我们男生来做舅舅代表队,女生做外甥代表队,继续比下去,可以是诗,也可以是美妙的

词、句、片段,看哪队更厉害,好吗?老师给大家配点音乐助兴。(放音乐《渔舟唱晚》)

6、听着同学们的比赛,我真正是感受到了写月亮的诗歌佳词佳句多如繁星,说也说不完,老师这儿有几句诗,让我们也一起来举杯邀明月,月下吟古诗。陶醉在美妙的月色下(伴着音乐,齐读古诗)

四、展开想象,感悟生活

1、过渡:美妙的月光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这轮明月在诗人的笔下更是风情万种,在作者眼中是如此美丽,在天真可爱的小外甥眼中又是怎样的呢?各自由读13~19小节,要求:划出描写小外甥眼中月亮的有关语句,多读几遍,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 理解语段:“①象眼睛,天的眼睛。

a你从小外甥的话中感受到什么?(多么丰富而又巧妙的想象。)月亮活起来了。

b“不假思索”的话应该怎么读?(指名读) ②“‘这是明亮的眼睛„„绘声绘色地说„„” a. 抓“绘声绘色”,把小外甥天真的想法读出来。 b. 评价:听着他的朗读,你感觉到什么?

(我感觉到在小外甥眼中,月亮是活的,是有感情的,是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

③“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困了,想睡觉了,由此他想到月亮也困了,睁不开眼睛了,躲到云层里睡觉去了,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又仿佛是他的小伙伴,那么亲密。)

2、通过刚才的读,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好学、天真活泼、喜欢幻想„„)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①自由组合相互朗读。②看着你们灿烂的笑脸,我知道你们都成竹在胸,现在,我们男女生各派出一个参赛小组来,进行比赛。为了使你们的代表队能获胜,临赛前,你们还想嘱咐他们几句吗?(学生相互提建议,男女生赛读)

5、师评:瞧,我们两组同学读得多棒啊,似乎他们也受到了小外甥的影响,变得天真可爱起来了!

五、迁移运用,发展个性

1、作者也和大家一样,被小外甥的天真可爱,和他那些丰富的想象所感染,当甲板上只剩下他一人时,他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此时,如果你就是作者,会幻想些什么呢?(指名学生畅谈)

2、广阔而无私的大自然,给了人类无数像月亮一样美丽可爱的景物,你想赞美他们吗?那就用你独特的方式去尽情抒发吧,可以用语言去描绘,可以画画来表现,可以唱歌表示你的喜爱,可以吟诗赞美心中的景物„„

六、拓展延伸

1、积累你描写你所喜欢的自然景物的诗句。

2、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它记下来。

板书:

第6篇:《学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能手、远近闻名、专心致志、走了神儿”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对比两位学生学棋的不同表现,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设疑激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学棋》。(齐读课题)

2、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还记不记的这些生字(出示生字)

3、请小朋友仔细回忆一下,课文讲的是谁跟谁学下什么棋呀?(两个学生跟秋学下围棋。)

4、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来一起读一读:有两个学生拜秋为师,跟他学下棋。

5、你们看,就是这两个学生在跟秋学下围棋。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坐在后面的这位年长的就是秋。那么,这两个学生为什么要跟秋学下棋呢?秋是个怎样的人?请小朋友打开语文书,读读第一自然段,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二、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秋是个怎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秋?(秋是个棋艺高超的人)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1)、“能手”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联系这句句子来说一说?(这里的能手指人,指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本领的人,在这里指秋是一位特别会下棋,棋艺高超的人。)

(2)、还有哪个词也能看出秋下围棋很厉害? 远近闻名:近处的远处的人都知道,指非常有名。

3、指导朗读。

4、过渡:同学们,都说“名师出高徒”,后来秋的这两个学生是不是都成了出色的棋手呢?(不是)你从哪里知道的?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第3自然段。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出色的棋手 没有多大长进

(1)出色是什么意思?(特别好)能不能换个词?(优秀) (2)长进是什么意思?(进步)没有多大长进是什么意思?(没有大的进步。)

3、知道了这两个学生学棋的结果,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同样是一个老师教,为什么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一个则没有多大长进?)

过渡: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的第二小节里,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2、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因为一个学生上课时专心致志,另一个学生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

3、瞧,这就是两个学生上课的情景。哪一个是专心听讲的?(穿红颜色衣服的)哪一个不专心听讲?(穿蓝颜色衣服的)

出示图: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穿红色衣服的学生,看看他是怎么样专心听讲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眼睛紧紧盯着棋盘,手托着下巴,正在思考)

课文里是怎么写他专心听讲的呢?谁来读一读句子?

(1)出示句子: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这个句子里表现认真听讲的是哪个词语?)

板书:专心致志

(2)“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这句话来说说吗?(师提示: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学生的专心致志主要体现在三个动作上。能找到是哪三个动作吗?)

板书:听 看 问

(3)他在听什么?看什么?听和看这两个动作还用了个关联词语“一边„„一边„„”,是指这两个动作要同时进行,就像刚才同学们说得那样,这个学生在秋讲的时候不仅用耳朵认真听好,他的眼睛还紧紧盯着棋盘,这样就会听得明白,记得住。

(4)你能用“一边„„一边„„”说话吗?

同学们,在学棋时这个学生用耳朵认真听,用眼睛仔细地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还不断地动脑筋想,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直到弄明白为止,他一心一意,把整个儿心思都放在学棋上,这就是专心致志。(齐读成语)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和专心致志是一样的?(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心一意)

多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呀!我们来夸夸他吧。 (5)指导朗读。齐读。

4、另一个学生是怎么学棋的呢?找找相关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如果说前一个学生学棋的态度可以用“专心致志”来形容,那这个学生学棋的态度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呢?

板书:走了神儿

(1)“走了神儿”是什么意思?

(2)他的心思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现在他的心思到哪里去了?他想了什么事?

(3)老师发现他走了神儿,提醒他注意听讲,可他是怎么做的?你觉得他又去想了什么?

另一个学生呢?听着听着又走了神儿,好像看到,他想! 齐读这段话。

5、小结:正因为这两个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学习态度,所以才会有不一样的学习结果。

三、总结全文

1、学到这,先前的问题能够解决吗? 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围棋,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 一个学生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 另一个学生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

3、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不能。

4、小朋友们说得真好,但是不能光靠嘴上说,还要看行动,你打算怎样专心致志地学习呢?

5、如果这两个人来到你身边,你会和他们说什么?如果你和秋学棋,你会怎么做呢?如果我们身边有不认真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四、作业

1我会读:课后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2我能找:找找我国当今有哪几位举世闻名的围棋能手,并收集他们的小故事。

附板书:

13 学棋

秋 能手 远近闻名 一 个 专心致志 出色的棋手

(听 看 问)

另一个 走了神儿 没有多大长进

第7篇:《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鹅叫声和步态的高傲,接下来学习鹅吃相的高傲。

二、研读第

五、

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请自由读课文5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研究这个问题: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有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 比较这两句话(相同的地方):

A、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B、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相同:这两句话都是写鹅的吃法。

它们是不是重复了?能删掉一句吗?你认为删掉哪一句好?为什么?

我也支持你这个观点。不过课文两句话都保留了下来总是有原因的,请比较这两句话的不同之处。

不同:前一句重在写鹅吃饭的先后顺序,写得简略;后一句举例写鹅吃饭的过程,写得详细。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通过充分的具体的描述,突出了鹅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要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

这里,我也在网上收集了一张图片,你们觉得怎样?

2、品读

6、7自然段中让你喜欢的句子。 ⑴有人“侍候”的句子。 什么叫“堂倌”?谁像堂倌?

这里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降低人的地位,显示鹅的尊贵 ⑵狗“窥伺”“扬长而去”的句子。

什么叫“窥伺”?窥伺时必须……?什么叫“扬长而去”? 这就与狗在“窥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⑶鹅老爷脾气的句子。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这时的白鹅更像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返顾全文,体会情感

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鹅在叫的时候像一个严厉的警察;走起路来像一个京剧里出场的净角;吃饭的时候像一个高傲的人。它们都能体现出鹅的可爱。(

全文通过写鹅的“高傲”来表现鹅的“可爱”,实际透露的是作者对鹅有一种深深的什么感情? 所以,我们更应该读好这一句话(生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四、齐读课文5——7自然段。

五、小练笔

以“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为题,先补充题目,再仿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姿态 叫声

白鹅

高傲

步态

可爱

喜爱 吃相

上一篇:大班体育小小侦察兵下一篇:请给我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