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第二课时

2022-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翠鸟第二课时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1.学生能认识并体会写景抒情类散文的表现力,掌握一定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深沉感情与人文精神。

3.学生通过对文章创作时代背景的了解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赏析,初步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4.学生通过对“秋”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体会文章独属于郁达夫的“我之色彩”。

1.复习回顾,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二课时。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总结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秋色。

生: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佳期。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我们明确了故都的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齐):清、静、悲凉。

师:很好,这三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整篇散文的“文眼”。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秋色的“清”与“静”,今天这节课的一开始,我想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我们换一换,把题目变成《北平的秋》可不可以呢?大家想一想,从文章出发,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文章不是只写了北平的秋色,还有对文人伤秋、悲秋情怀的议论,如果改了就不全面了。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文章结构上的细节,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也觉得不可以。北平只是单纯点明了地点,而“故都”二字却包含了一种情感在里面。

2.重点阅读,体会秋情

师:哦?这位同学提到了情感,这个思路很好,大家能不能顺着他的思路再往下想一想,作者这“故都”二字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我们结合上节课总结过的五幅秋景图来谈一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秋晨院落”图,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具体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我选的是这一句:“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秋天的清晨泡一碗茶,闲坐在院子里欣赏天色,静听驯鸽的飞声,是非常闲适、清幽的,作者喜爱这样的秋、眷恋这样的秋,体现了作者心境的悠闲和平静,有一种淡淡的喜悦。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作者对故都秋色的喜爱和眷恋,这一点找得很准确!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北平”只是一个地名,而“故都”是什么?它是作者的“故都”呀!所以这两个字里,一定是蕴含着作者对故都无限的眷恋和赞美,非常好!但是这位同学刚刚提到了一个词,“喜悦”。大家想一想,在这里用“喜悦”这个词,合不合适?能不能也用文中具体的句子来讲一讲你的观点?

生2: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它下面还有一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作者写到了破屋,写到了破壁,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数着日光、静对蓝朵,实际上是非常孤独的,也正好合上作者前文写到的悲凉。

师:哦,这位同学能够结合文眼来理解,很好!还有没有别的观点?

生3:我也觉得不太合适。作者写了“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色、白色都是很冷清的颜色,而红色是热烈的,作者却认为它“最下”,也可以说明作者并不是喜悦,而是悲凉。

师:很好,注意到了颜色的小细节!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来总结一下。一方面,“故都”蕴含着作者的喜爱和眷恋;另一方面,作者对秋景的描写又饱含着一种悲凉、伤怀的色彩。

3.品味阅读,领悟秋思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荷塘月色》也属于这一类散文。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是喜爱故都的秋的“清”与“静”的,一般对于喜爱的事物,我们的心情都是比较喜悦的,就像《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尽管他心里有淡淡的忧愁,一见到月光下美丽的荷塘,他依然感到一丝明快、喜悦。可是这篇文章里,根据我们的赏析,虽然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但字里行间仍满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为什么呢?(生思考)

师:老师给大家一点小提示,我们可以从文章里找到答案,也可以从我们课前让大家阅读的郁达夫散文《一个人的旅程》得到一些启示。

生1:我是从文里找到的,第12小节,作者写到中外诗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秋是万物由春的欣欣向荣转向寂寥萧条的季节,秋景、秋色本身就能够引发文人的孤独和忧愁,这是一种文人特殊的悲秋情結,而作者也是文人中的一员。

师:从文中找到了特殊的一段议论,总结得很好!

生2:我也是在文里找的,文章作于1934年,之前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老师说过这一段时间是社会动荡、白色恐怖的时期,作者经历了这样的黑暗,对故都的思念笼罩着悲凉的色彩也是情理之中。

师:不仅找到了文章的创作时间,还能够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课文,非常好!

生3:我从《一个人的旅程》里读到了作者的遭遇。

师:能不能给大家概括地讲一讲?

生3:作者和家人长久地分离,兵乱迭起,交通阻绝,自身病倒沪上,又遭遇幼儿病逝,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作者身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质,“悲凉”就是他的人生感受,因此也通过文章体现了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了。还有没有同学能从郁达夫个人的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4:我之前读过郁达夫的一些散文,不仅仅是《故都的秋》这一篇,郁达夫其他散文里也有这种挥之不去的感伤情绪,是比较颓废、哀愁的。我觉得可能郁达夫他的文风就是这样。

师:这位同学有课外积累,很好!也就是说郁达夫这个“悲凉”的情绪和刻意去写“悲凉”的手法,很多时候其实也是作者本人独特审美情趣的表现,是他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选择。

4.延伸阅读,感知秋意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回想一下,“秋”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常使用的一个经典形象,课文中也提到了文人共有的“悲秋情结”,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文人们对秋的特殊情感?秋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主题,究竟有何魅力呢?

生1:我觉得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常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上,而秋天又有很多独具代表性的景,比如说红叶、秋蝉、秋风之类的,能够引发文人的创作热情。

师: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这个思路可以吧?但是同学们一起想一想,秋天是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春天、夏天、冬天难道就没有吗?

生2:秋更加特殊一些吧。在秋天里,很明显可以看到万物由盛极转向衰亡的过程,树叶凋落,秋风萧索,这些都是独属于秋的苦涩。

师:很好!秋的特殊性渐渐明确了。

生3:还有一点,我觉得在时间上秋是短暂的,转瞬即逝。而且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喜悦持续的时间却如此短暂,更容易引发文人的感慨。

师: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秋之魅力了,很有启发性!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能够自圆其说。正如刚刚同学们所说,秋是特殊的,它甚至作为一种“情结”融入了文人墨客的骨血之中。而在这许多悲秋、颂秋的文章里,《故都的秋》又以它独特的抒情方式开辟出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趣味。老师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观点:“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达夫独特的人生体验赋予了他的文章别样的“我之色彩”,我们既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对故都秋色的颂歌,也可以说它是作者饱含悲凉之音唱出的悲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本文的理解难点在于作者如何通过景物体现内心的悲凉之情,以及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遭遇下见斯景有斯情的缘由。因此,第一课时进行整体感知,概括景物图,寻找文章线索的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得较快,有疑问的地方并不多。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我的教学重点落脚于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语句,寻找文眼,从细节着手,通过对具体景语的赏析,由“清”“静”逐步揣摩出“悲凉”,再勾连学习过的课文《荷塘月色》与课外补充知识,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郁达夫的人生境遇,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境。

在对此类散文的教学上,虽然也考虑到了勾连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无形中比较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之间的异同。但碍于内容和时间限制,這一部分没有在课堂上明确点出,没能成为课堂教学内容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遗憾。

在教学设计中,以往对《故都的秋》这一类散文,关注的重点都在于它“写了什么”,此情此景此物此人,学生当下掌握了,换了另一篇散文可能又要从头开始。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我增加了一个由本篇辐射到郁达夫其人,再由《故都的秋》引申至“文人的秋”的探究环节。目的就是希望借由这个讨论,让学生能从作者个人和写作主题两个维度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从“一篇”到“一类”,使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某篇具体的课文,而是一种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栏目编辑:周 彦)

作者:陈湾妮

第2篇:《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同课异构及评析

【课例一】

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第二高中 程 立

背景呈现:课前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红楼梦》前两回中林黛玉的身世,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及其关系,画一幅林黛玉进贾府所走过的路线图;教师制作好本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的文字。这一回中作者巧借黛玉之眼目睹了荣、宁两府的具体景况,另外,很多关键性的人物也在这一回中纷纷出场。

透过这一回,要让学生窥见《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无穷魅力,激发起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欲望,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和感悟,学习作者如何将人物塑造得如此成功,在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理解中品味悲剧的艺术力量,同时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设计本课时我充分考虑学情,集中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重要人物,并由学生提出好的句子,带领学生一起深入体会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课时,我们跟随林妹妹的脚步来到了那个布局讲究、陈设华贵、礼节繁琐的贾府,也初识了贾府的一些重要人物,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本课都有了哪些人物出场?

生:贾母、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探春、迎春、惜春……

师:这么多人物写法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详写、略写,有集体介绍、单独介绍,有虚写、实写。

师:很好,我们来研究一下贾府两个重量级的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我们集中看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语段,选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学生自主回答,到前面板书形象特点和手法)。

生:王熙凤的出场写得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泼辣的性格特点。

师:仅仅写出了性格特点吗?

生:还写出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师:很全面。还有哪些精彩的语句描述?

生:王熙凤连续问黛玉一系列的问题,写得好。写出了王熙凤考虑问题周全、八面玲珑的特点。

师:有一定的道理。

生:王熙凤回答王夫人的问话,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精明强干的管家。

师:你认为哪几个词是关键词呢?

生:“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的“先”和“我已预备下了”的“已”。

生:王熙凤夸林黛玉的语言描写也很精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可以看出她很会说话。

师:她这样夸赞林黛玉,是为了什么呢?

生:讨林黛玉、贾母欢心。

师:有道理。那么刚才那两句话中关键的词应该是什么呢?

生: “真”和“才”。

师:她用两个很有分量的词,将对黛玉的赞美提高到惊叹的程度,而且表达得自然、得体。那王熙凤是只夸了林黛玉吗?

生:不是,王熙凤说这些是为她接下来的话作铺垫。她接着就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可以看出她夸黛玉是为了说明只有老祖宗才有这么漂亮的外孙女。

师:那我们知道嫡亲的孙女和外孙女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个是儿子家的,一个是女儿家的

师: 很好。那王熙凤都夸了谁呢?谁是嫡亲的孙女?

生:“三春”。

师:在场的还有迎、探、惜三姐妹的母亲,她们听了高兴吗?

生:高兴。

师:好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只一句话,就把在场的主要人物一一夸赞,不愧是“伶牙利齿”。不过夸人得让人听了喜欢,是极不容易的事。且看第三十八回,写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脚掉进了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在这种情景之下,如果你是凤姐你会怎么说呢?

师:难度比较大,有王熙凤在大家都不敢说了,那老师说说看: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好吗?

生:不太好。

师:是不好,因为老人是很忌讳说死的,何况也算不得什么大难。

师:老祖宗,有窝儿这叫残缺美。(生笑) 好吗?

生:(摇头)也不太好。

师:贾母80多了,对一个 80 多岁的老太太谈美是她喜欢听的吗?

生:不是。

师:对于老太太来说,美已经是过去时了,更何况是残缺美。那么王熙凤说的是什么呢?当时她说:“ 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 ? 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 ”王熙凤从什么方面发挥的呢?

生:福和寿。

师:那贾母听了会高兴吗?

生:会。

师:因此我们要抓住重点词,就可以准确地评点人物的性格。几句话就活脱脱地刻画出了凤姐的聪明与世故!

师:为什么对于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没有同学评点呢?

生:我认为作者把王熙凤写得富贵而美丽,恍若神妃仙子。

师:是很美,丹凤眼和柳叶眉都是很美的。但请大家注意她的丹凤眼的造型是“三角”的,柳叶眉是“吊梢”的,给你什么感觉啊?

生:狡黠,精明。

师:很准确。还有什么精妙的句子?

生:宝玉摔玉,有动作和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与众不同。

师:这是评点宝玉行为表现的意义,大家想想宝玉是突然摔玉吗?

生: 不完全是。前文王夫人已经说过他是疯疯傻傻的,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许多事来。

师:是啊,宝玉是典型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主儿。但他是不是看见谁都摔玉啊?

生:不是。

师:他对黛玉是怎么评价的?找关键词。

生:神仙似的妹妹。

师:是啊,他太喜欢林妹妹了,像神仙一样,太想和她一致了。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想和林妹妹一致呢?

生:宝玉说:“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从“也”字可以看出。

师:太棒了。这就是我们评点时要注意的抓关键词。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宝玉摔玉的时候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为什么不说“家里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没有”呢?

生:因为宝玉喜欢女孩,觉得女孩与他都是一样的。

师:这反映了宝玉把女孩放在了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我们不妨看看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水浒传》的外文译本有的就翻译成《 105 个男人和 3 个女人的故事》,《西游记》当中的女人呢?

生:都是白骨精。

师:不准确,都是妖精,不是要吃唐僧就是要和他成亲的。就观音菩萨是好人,但不知是男是女。(生大笑)这么看来《红楼梦》确实是伟大的。曹雪芹饱含深情地谱写了一曲女性的颂歌,这也是它的主题——追求男女平等。

师:林黛玉认识贾宝玉都是听谁说的?

生:王夫人。

师:很好,在王夫人眼里贾宝玉是什么样的?

生: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

师:听别人讲的,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描写。

师:文中还有描写贾宝玉的语段在哪里?

生:《西江月》二首。

师:对了,那在《西江月》中说贾宝玉是好的还是坏的?

生:坏的。

师:可是,作者是在借贾宝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又为什么说他不好呢?

生:沉思。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种新的手法—明贬实褒。对于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留作下节课进行。

师:那在黛玉看来贾宝玉是什么样呢?

生:相貌出众。

师:好,同学把他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通过精读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语段,分析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归纳了塑造人物的方法,同学们和老师一同总结一下。

师:接下来我们做两个练习,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堂练习1:“猜猜我是谁”(大屏幕打出描写动画人物的句子,学生猜是谁。)

课堂练习2:“猜猜他是谁”至少用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让同学来猜是谁。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塑造人物的方法掌握得很好,我们今天根据同学们喜欢的句子,一起研究了一些经典的描写人物的语段,抓住了关键词,分析了它们的妙处,还有一些精妙的地方,我们下节课继续研读。我们今天跟随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有一天我们能跟随曹雪芹走进他的文化大观园时,定会沉醉其中,希望同学们都能认真研读一下《红楼梦》。

实而有味,是程老师的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实,就是有意义、不花哨、不做作,让不同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的扎实的课。学生的“得”在哪里?

我们看这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以及为达这一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应该说两个目标在设定上既符合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本单元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要求。所以说目标设定是合适而准确的。

从目标的达成上看,关于 “猜猜我是谁”的练习,正确率极高,而从一个侧面也暴露了习题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至少用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写一个熟悉的人“猜猜他是谁”的写作练习,也让一些学生把握了肖像描写以形传神的精髓,而程老师带着学生由文本的阅读到写作训练,体现了听说读写的写,只是由于时间的短促,写一段话基本都变成了一两句话,学生的展示肯定是不够充分,也使学习效果打了折扣。但从整体上看,这节课依然是不折不扣贯彻了“扎实”而有“写味”的原则。

程老师的课,还是平实的,是实实在在的常态课。

看程老师的课件,不喧宾夺主,不靠课件、视频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而是最大限度地关注文本,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感受、思考、领悟、鉴赏中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语文的味道,这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所以说,这节课是平实而有“读味”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程老师的这节课思维活跃,不是按部就班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不完全预设具有生成性的课,这就是丰实性。它特别考验一个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准确度、课堂的驾驭力,比如有学生认为夸黛玉时的王熙凤是心思缜密的,这和教参的用词是不一样的,程老师敢于对这样的词加以肯定。

这样的课更考验老师的设问、质疑的能力与引导、指导的能力。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导与不导,导什么,怎样导,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

程立老师问得好,比如在王熙凤夸黛玉时问:“嫡亲的孙女与外孙女有什么区别?”而随后程老师进行了一口气的追问,这样密集的设问帮助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考,但是不是降低了难度、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力呢?如若教师只问出第一个问题,而其余问题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在“嫡亲的孙女与外孙女有什么区别?”这一“母问题”中,学生还能发现隐含着哪些“子问题”呢?这样的引导,是不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完整而全面?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设问的快乐”,客串一下老师的角色?这是不是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新认识呢?

但没有关系,更好的问题来了: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而不写“家里的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没有”?这真是无疑处生出的疑来,这一问,问出了宝玉有男女平等的意识。

也许程老师的这堂课还有待完善与反思,但这却是它的真实性所在,也是程立老师性格的真实折射。机智、幽默、干练、利落,雷厉风行,可能会少一点更为细腻、细致的分析与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总结;但这“丰实”而有“品味”的感受,依然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听课的老师津津乐道。

这里,我还想说一下关于作业布置上的一点建议,即便是我们赛课时的一堂课,也应该留好针对性作业、分层性作业,比如,在作业的设置上,我们是完全可以适当链接一下高考题,比如2012年我省的高考试题:老舍先生的《马裤先生》的第2小题“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与第3题“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这两个问题与本文的的学习目标简直是如出一辙,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下尝试。

这里,我想改写一下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最后一段的文字:“热爱,这对语文的热爱,若能够催生的话,我愿将语文成绩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样的表述是想表达我们做教师的更要让语文生活化,语文美丽化!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程立老师对《林黛玉进贾府》的热爱,有她讲课过程中的不倦的激情为证,有她的结语为证;我们甚至也看到学生们的一张张笑脸,所以我大胆推测,听了程老师的这一节课,一定会有一些学生会因此而萌生看《红楼梦》全书的想法。

【课例二】易 茗

背景呈现:

1. 集中精力突出对人物刻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在第一节课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林黛玉所接触人物的先后顺序,依次逐个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学习目标寻找阅读区间,筛选有效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用这种条理清晰的方法,化解文本复杂、学生不易适应的难题; 3.对文本中涉及到的文言词语,进行淡化处理。只要学生能理解大意,不妨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不做深究。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整体把握了《林黛玉进贾府》的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边讲边板书课题)中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大家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投影展示: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2.学习运用分析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探究人物形象;3.初步感受封建家族复杂的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板书:人物、出场、肖像、语言、性格。同时展示探究题:学一学,黛玉纳罕道:“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师: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大家看视频。(投影切换到电视剧《红楼梦》“凤姐见黛玉”片段。学生聚精会神地看视频。教师观察学生。)

师:在观看视频时,老师注意到你是第一个笑的同学,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笑好吗?

生:我是看到王熙凤人还没见,笑声先到。看那些人都敛声屏气,她却这么张扬,我觉得她好厉害。

师:很好!这个同学注意到了王熙凤的出场特点是什么?

生:(齐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的与众不同,她的厉害?还能从文中找到其他的“厉害”表现吗?

生:她的出场“放诞无礼”,就是“厉害”的表现。

师:是“厉害”的表现,粗门大嗓的笑声和寒暄是那样“放诞无礼”。(板书)

生:她说话表面上是夸林黛玉,实际上还迎合了贾母的心理,讨好了在身边的一大帮人,也够“厉害”吧?

师:够“厉害”,语言上“圆滑机智”。

生:她的穿戴也很不一般,色彩斑斓,穿金戴银。

师:外貌服饰上华贵可比,“厉害”!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

生:她服饰色彩艳丽、珠光宝气、性格泼辣。接下来我们再结合文本思考:王熙凤为什么能如此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吧,有这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厉害”呢?

生:霸气十足 ,有无人可比的地位。

生:放月钱,管事。(笑声。)

生:是贾母宠爱的大管家。

师:好,大家对课文读得很认真,回答问题很准确。对王熙凤的描写和性格特点,哪个同学还有补充?

生: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师:这又写了王熙凤什么性格呢?

生:“丹凤”眼,“柳叶”眉,是写她的美貌。

生:“三角眼”“吊梢眉”该是写她的不好惹吧。

师:好,阅读细致,分析到位。下面我们一起阅读《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一段文字,用冷子兴的评价作为对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的小结。(投影切换相应内容,“读一读”,学生齐读。)现在我们分析另一个人物:贾宝玉。谁能告诉大家,课文是在哪几段写贾宝玉的?

生:13、14段。

生:还有11段。先是黛玉母亲向她介绍表兄宝玉,后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嘱咐黛玉“休信”那宝玉。

生:第10段也写了宝玉,黛玉见过舅母王夫人后,王夫人嘱咐黛玉“不要睬”那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师:很好!我们看,对贾宝玉正式出场和集中描写是在哪段?

生:(齐声)第13、14段。

师:如此看来,作者在宝玉正式出场前就借不同人之口几次向读者介绍了宝玉,宝玉的出场有什么特点啊?

生:人未出现,人品先知。

师:与谁的出场形成对比?

生:王熙凤。

师:作者这样写有何好处呢?

生:有利于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师:好!这就是作者在设计人物出场方式上的技巧。大家能读出很好,在写作中注意学习这种技巧就更好了。课文对贾宝玉的描写还有哪些?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肖像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是个英俊的帅哥。(笑声)

生:肖像描写“面如敷粉,唇若施脂”,也是秀气的小伙子。

师:这些描写的角度有什么特点?

生:是从黛玉角度写的,都是黛玉眼中看到的宝玉。

生:黛玉一见宝玉,感觉很好,绝不像此前长辈的介绍,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生:黛玉“大惊”“眼熟”,也是在呼应“木石前盟”吧。

师:这些都是作者安排情节结构方面的技巧,大家注意学习。下面继续讨论课文对宝玉的描写和性格刻画。

生:他特别愿意和女孩子在一起读书、玩耍。

师:说明什么。

生:他认为男女平等。他说“《四书》之外,杜撰的太多”,公开否定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

师:这又与他的哪种做法一致?

生:不愿读被选入科举考试范围的书。

师:这些在课文的那段写的?是怎样写的?

生:第13段的两首《西江月》中写的。“腹内原来草莽”“愚顽怕读文章”。

生:还写他“于国于家无望”,中不了科举,当不了高官,既不能光耀门楣,更不能做国家栋梁。

生:还写了他知道黛玉没有他那样的“通灵宝玉”之后,“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师:这“摔玉”说明什么?

生:本来贾宝玉就对其他姐妹没有佩戴玉石不满意,觉得是玉石让他与姐妹们产生了隔阂,拉开了距离。

生:现在看到自己“曾见过的”娇媚的表妹也没有佩戴玉石,更让他对玉石深恶痛绝。

师:我们大家结合课文文本谈了这么多很好的见解,如果将其归纳一下,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生:叛逆。

师:很好!尤其是大家对宝玉不爱读书的分析具体到位,我们再看一下老师课件封面的图片来证明这一点。(投影切换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在快乐地读书。

师:仔细看读的什么书?

生:《西厢记》。

师:《西厢记》是写男女婚恋自由的“私书”,是当时的禁书。这也说明宝黛二人在这一点上是“心有灵犀”的。也说明贾宝玉不是一味地拒绝读书,只是不肯读家长、社会需要他读的那些科举考试的书。也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一个侧面。我们小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整体把握小说内容;②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析其心(心理活动),闻其评(他人的评价);③以此为依据,结合时代背景,概括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师:接下来检验大家运用学习收获,分析人物形象的效果。(投影切换“练一练,黛玉形象分析”,接下来进行讨论式练习。小结本课内容,与学生一起填写表格,整理课文对人物的不同描写方式,布置作业:运用本节学习的分析人物形象的知识和方法,阅读原著有关章节,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

【评析二】成于贯通 失之跬步

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第二高中 石冬田

我认为易茗老师的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两个“重视”促进目标达成。易茗老师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按照课标“把握文本内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要求,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重视文本,重视主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展示中,易茗老师处处注意从文本中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从文本阅读感悟中筛选信息,寻求答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将学习主体的阅读理解逐渐引向深入。

例如当一名学生说出王熙凤与众不同的“厉害”时,易茗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出证明这一观点的根据,先后提问了三名学生,从视频、课本、与别人的比较中,把握了王熙凤从不同侧面表现出来的“厉害①:放诞无礼”;“厉害②:圆滑机智”;“厉害③:霸气十足,无人可比的地位”,突出了文本的范例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效能。

二、 运用对比法整合文本信息,提高了课堂效率。易茗老师以目标2的落实为主线,以指导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开局,教给学生方法,“授人”以招数之“渔”。特别是人物出场的分析,易茗老师紧扣文本,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的有关语句,对比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引导学生捕捉到贾宝玉“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出场方式。据此进一步对照分析人物性格,不但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地达成了目标,而且体会了作者处处紧扣人物性格描写人物的艺术造诣,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 耐心引导阅读,热情组织讨论。易茗老师在展示中耐心引导阅读,热情组织讨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了教学目标。如,在做分析林黛玉形象的练习时,易茗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不同观者的角度分析观察人物和人物描写特点,有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学习、探究,有相互间的信息交流、碰撞,有老师循循善诱的提示、点拨,从而比较全面地把握了人物形象,落实了“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的课标要求。

课堂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谈一下我对易茗老师这节课的一孔之见。

一、易茗老师所设定的三条目标,我认为只有目标2达成率较高,此亦在上文表述,但目标1和目标3的达成比较含蓄。例如,目标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是整个高中三年间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点之一,在这节课中设计这一目标的确是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比较深透的结果,但易茗老师在施教过程中却差了半步未点破,结果使这一目标的落实打了折扣。

试举一例,文本中描写王熙凤的眼睛、眉毛就充满言外之意、含蓄深刻的韵味:“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丹凤”“柳叶”的言外之意是“长相美丽”;“三角”“吊梢”的言外之意是“性格刁钻”。虽然老师和同学对其“意”已探究明了,但“言外意”“含蓄美”的特点却未点破,使学生在“半步”之外只知其“意”,却未懂其因。

二、 首先是对王熙凤“张扬”性格原因的探究,易茗老师只是和学生探究到了“放月钱”“管事”。如果再联系原著深入一点探究:在偌大的荣府,为什么单单让她来管事呢?通过深入挖掘,不难发现王熙凤是贾府孕育出的一个产物,她的张扬、泼辣、狠毒,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著名交际学教授詹姆斯说过:“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欲望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有一部分学生得到老师的重视,而整节课表现积极,也有一部分特别是坐在后几排的学生积极态度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致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范围逐渐缩小。

由此看来,老师在课堂上真应练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从而使学生通过每节优化“过程和方法”的课堂,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尽可能高地提升“能力”。倘如此,教书育人的目标会得到更好的落实,我们的遗憾会少一些,人们的诟病会减一些,社会的认同会高一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的内容,这一回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无非是林黛玉初到贾府,走了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物,按时间顺序演进,不需花太多时间梳理。这一回讲究的倒是人物出场,也就是第一次亮相。《红楼梦》的前两回,通过各种方式演说了荣宁二府,到了第三回,人物角色就要逐个粉墨登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第二课时,集中的看点就是几个主要人物是怎样出现在读者的视线里的;他们的出现,有什么可关注、揣摩的;其精妙的笔墨,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由此可见人物分析是本文教学的目标。两节展示课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一、1.分析主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形象特点;2.学会抓关键词通过学生讨论、评点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2.学习运用分析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探究人物形象;3.初步感受封建家族复杂的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应该说两人目标在设定上既符合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本单元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要求。所以说目标设定是合适而准确的。

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评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教学改革在许多教师和评课专家的心目中,一切似乎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是重要的,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在目前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侧重评教学内容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更有导向性。在盛行评教学方法的今天,两位老师大胆尝试从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的达成度入手,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地进行点评,有理论,有事实;有反思,有建议;有商榷,有指导。难能可贵。曲慧老师在点评程立老师的课时,肯定了程立老师关注文本,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感受、思考、领悟鉴赏中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做法。

石冬田老师点评易茗老师的课归纳出三点遗憾,这三点遗憾都是从教学内容方面指出目标未达成的原因——对教材挖掘不到位,教学关键处止步。例如,易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到贾宝玉“叛逆”性格时,如果再向前踏出半步,指出他“崇尚男女平等”“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声言《四书》之外全为无根据编造”“疯癫摔玉”不只是一般男孩子的青春期“叛逆”,而且更是作者反对封建正统的伦理观念、反对封建科举选仕思想的形象揭示”等。石老师进一步指出再深入一步设想,如果有了平时课堂的这种鞭辟入里、深入主旨的引导剖析,学生平时思考问题时流于表面的现象也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了。

语文教学应该是微观(字词句)、中观(语段)、宏观(篇章)教学的结合,如果语文课只讲宏观方面的问题容易空而不实。程立老师注意从微观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如:“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的“先”和“我已预备下了”的“已”。分析王熙凤是一个精明强干的管家。”又如“他太喜欢林妹妹了,像神仙一样,太想和她一致了。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想和林妹妹一致呢? ”“宝玉说:‘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从‘也’字可以看出。”等。这样的分析实而不空。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易茗老师在对黛玉形象分析时采取填写表格的方式,从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析其心(心理活动),闻其评(他人的评价)的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学生按照老师的设计角度进行了概括,分析结果人物形象平面化缺少整立体感。如果易茗老师采用文脉分析法指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一句使以下所有有关黛玉的描写都纲举目张。如此,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黛玉的性格、形象会跃然纸上。接着老师继续点拨黛玉如此敏感警惕地观察和回应着“环境”,同样“环境”也在环视聚焦着她。学生在这样思路的指导下何愁不会分析,进一步设想,如果平时的课堂老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了。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升专业素养,形成教学风格,近期,黑龙江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举办了“2014年垦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展评活动”,以“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色,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主题,以期达到挖掘垦区高中语文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成果,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提升高中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次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讲、评的形式进行,以学校为单位,在学校选拨的基础上,推荐两名教师形成一个展示团队,分别承担做课和评课的任务。

在黑龙江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郑红霞老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九个管理局及总局直属学校共组建18个团队,共计36名教师参赛,80多名教师观摩。所做的18节课充分展示了集体智慧和校本教研的成果。

本期我们将以两所学校的展示成果为例,呈现垦区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教学的探索与尝试,与广大教师共同研究探讨。

作者:程立 曲慧 易茗 石冬田 郑红霞 李慧丽

第3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导入揭题,引发矛盾冲突。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与它亲如手足,(板书:爱)然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下令杀它,这是怎样曲折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彭德怀下令杀骡子的句子。

交流:三个命令

二、 品味细节,走进人物内心。

1. 这三道命令中,到底饱含着彭德怀怎样复杂的情感呢?(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3~20自然段,思考:三次命令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圈画彭德怀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结合下令的背景,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

2. 交流第一次命令,感受情况之迫

(1) 出示命令:第一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草地断粮,情况紧迫)抓住“燃眉之急”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情况的紧迫。

(2) 过渡:每走不远,就有一个战士的尸体啊!(播放红军过草地视频)看着这样的画面,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心情如何呢?

(3) 对啊,他必须让自己的战士活着走出草地,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啊!谁能读好这第一次命令?

(4) 小结: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从这道“命令”中我们感受到了彭德怀的果断和坚决。

[评析]红军过草地的这段经历离学生生活遥远,所以,抓住“燃眉之急”这一情感的爆发点,适时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体验过草地那种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辛,更真切地感知当时情况的迫在眉睫,战士们的生命危在旦夕,感受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3. 交流第二次命令,感受决心之坚

(1) 第二次命令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学生交流因为战士的一再请求)战士们是如何请求的呢?谁来读读他们的请求?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小结过渡:是啊,彭德怀是三军的团长,他肩负的担子非常沉重,这匹坐骑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啊!面对这样一群宁可自己昏倒,也不愿杀他坐骑的战士,彭德怀是如何表现的呢?

(3) 交流出示句子:“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彭德怀怎样的内心感受呢?

① 抓住“深情地望着”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深深的眷恋和不忍。(你读懂了彭德怀的眼神,大黑螺子和他亲如兄弟,杀它,不就像是要切断自己的手足吗?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② 质疑:既然充满深情,既然满怀不舍,那他为什么还下令杀它,而且话说得如此平静呢?

③ 抓住“只有”体会这是唯一的办法,为了战士他必须这么做,这是理智的选择。

④ 抓住“多一些人”体会在大黑骡子和战士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战士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⑤ 抓住“或许”体会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选择。

⑥ 小结引读:同学们,在他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痛苦和不舍,流露出的是对战士的爱啊,所以他深情地望着大黑骡子,却平静地说……

(4) 出示句子: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你从彭德怀的话语中读懂了什么?

① 抓住“能……也能……”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② 抓住“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体会彭德怀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

③ 彭德怀仅仅是在表白自己内心的无畏吗?联系“拍”体会对战士的鼓舞。

④ 抓住“最后一次大功”体会彭德怀豪迈悲壮的情怀。

⑤ 同学们,彭德怀的那种誓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决心和那无所畏惧的气概已经完全饱含在了他那坚定有力的话语中,体现在他对老饲养员肩头的一拍中。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深情的朗读中吧!

(5) 在战士的再三请求下,彭德怀“不耐烦了”,出示第二次命令,你从不耐烦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他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这是彭德怀鲜明个性的真实写照,真切地反映了忍痛割爱背后的坚定决心,源于对战士的爱。

(6) 这不耐烦中饱含着这样复杂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对战士的爱啊!齐读命令。

[评析]所谓“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是内心情感表达的外显形式。因此,在教学第二次命令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展示和彭德怀的对话,用心品读,在与课文人物、与文本用心对话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交流,说中悟,悟中读。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无私大爱,感受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

4. 交流第三次命令,感受割爱之痛。

(1) 杀一头骡子只需一枪一弹,然而,要杀这匹大黑骡子怎么那么难啊!这第三次命令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在方副官长迟迟不肯开枪的时候。)

(2) 出示句子:二十分钟过去了……

① 这一迟就是多长时间啊!在这二十分钟里,出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与场景呢?

② 重点交流:彭德怀背过脸去。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彭德怀“背”过去的脸上,用心体会,你看到了什么呢?

③ 对彭德怀来说,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呢?(漫长、痛苦、难熬、令人窒息……)

(2) 师:在这死寂的二十分钟过后,爆出了他的第三道命令,齐读。

(3) 这时,他双手叉腰,显然真的动怒了,你从这“怒吼”声中又体会到什么了呢?(痛苦,想赶快结束,很急,再不开枪,战士们将倒下得更多。)这怒吼中饱含的又是对战士的爱啊,再读命令。

(4) 彭德怀已经下达了死命令,方副官长怎么还能拖延呢?(教师配乐深情朗读)“砰”一声枪响,大黑骡子缓缓地、缓缓地斜倒下去,老饲养员猛地挣脱拉着他的人,扑上前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深深痛哭起来,狂风呜咽,野草叹息,在场地战士个个泪流满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此时此刻,他有多少知心的话想对它倾诉呀。

(5) 彭德怀要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走进人物内心,以“大黑骡子啊……”开头,为彭德怀写一段真情告白。

(6) 教师小结:纵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没说,这才是彭德怀, 一个有情有义,却刚毅果敢的将领,他把对大黑骡子的情感都藏在了这摘下军帽的动作中。

(7) 在彭德怀的心里,在三军将士的心里,此时的大黑骡子成了什么?

(8) 是啊,只有英雄才能享有如此崇高的军礼啊,齐读句子。

[评析]在教学第三次命令时,就抓住一个“背”字,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这背过去的脸上的神情,感受到彭德怀的割爱之痛,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写出彭德怀的心里话。此时学生能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展开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思绪跟随文中人物融进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真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意境。

5. 在这三次命令中,彭德怀的情绪有不耐烦的怒吼,甚至是发火,但我们关注细节,联系下令的情况,深入到彭德怀的内心,收获到的却是一份深沉的爱,为了战士、为了革命愿意献出一切的无私大爱。

[评析]此时,学生自然地经历了一个“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受过程,虽然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但通过教师及时的总结回顾,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已完全为他们所心领意会,人物形象也完全在学生的眼前高大丰满起来了。

三、 升华情感,凸显文章中心

1.引读“漫漫长征路……”

虽然身无……却能……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对,这样的队伍就是铁流。

是什么融进了这支红军队伍?让他们能这样的英勇无畏?

2.这真是,“风雨苍苍,一路泥潭一路霜。征途茫茫,一把草根一把糠。绝处危情,战士生死谁牵挂?痛杀爱骑,一腔热血洒碧疆!”配乐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是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资料。

[评析]根据这篇文章提炼出小诗,学生学到此,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渲染,更好地领会到战士们能“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的精神动力的来源,升华主题,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四、课后作业,开展延伸阅读。

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尝试着抓住细节描写,好好品读。

(作者单位:宜兴市范道实验小学

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作者:张文雅 吴芳

第4篇:翠鸟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翠鸟》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分析】

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

一、

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翠鸟世界。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过渡。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识翠鸟的外形特点。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的眼睛()的嘴()的爪子

()的头巾()的花纹()的外衣

()的衬衫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读一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8、小结过渡。

三、品读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活动特点。

1、指名读第

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3)、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4)、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5)、汇报讨论情况。

6)、比较句子: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7)、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动作敏捷?

理解句子: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8)、指导朗读。

4、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自学课文第

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第5篇:翠鸟第二课时教案

翠鸟

教学目标: 1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板书设计:

翠鸟

爪子----------小、红

头-------橄榄色、翠绿色

翠鸟羽毛背-------浅绿色颜色鲜艳

腹-------赤褐色小巧玲珑

眼睛-------------透亮灵活

嘴巴-------------尖、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第1 ——3 自然段,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学生概括已学内容。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 、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 ——6 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 、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1、将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2、学生理解词语。

3、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4、学生讨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字卡,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羽”“禾”的部件,但书写时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1、学生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字形。

3、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4、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写。

反思:《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利用课件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给翠鸟上色和模仿课文介绍插图中翠鸟的外形的教学环节。这样做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外形描写这部分,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翠鸟的机灵、敏捷读出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鱼儿跑走了”等语句鼓励学生再练读。同学们通过练读,体会到“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蹬”、“叼”、“刹那间”应该如何变化读。再进行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爱心是人天生应该具备的,学生心中更是充满了爱。本组的主题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在课文结束时,我故意问学生:“这么可爱的翠鸟你想不想拥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想”“怎么不喜欢?”“不是,是因为太爱,不能让它失去自由。”还有的同学提到了倡议大家关爱小鸟,为无处觅食的小鸟送一把米的活动。多好的孩子,关爱小动物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课外资料: 翠鸟

许多人都认为,翠鸟是生活在河流沿岸的淡水鸟类。其实,翠鸟的家族成员众多。有些翠鸟就是在海边生活的。束带翠鸟和斑点翠鸟就是典型的海鸟。

束带翠鸟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沿岸地区。束带翠鸟经常生活在岸边的灌木丛和树顶上。束带翠鸟的菜谱很丰富,鲑鱼、虾和蟹都是它的美味佳肴。束带翠鸟在捕猎之前总是在水面上不停地盘旋,寻找水下的猎物。一旦找到猎物,它就会悄无声息迅速地潜下水去,抓住猎物。束带翠鸟是迁徙性的候鸟。每年八月,它们开始迁徙。

四、五月份的时候再返回故乡。束带翠鸟栖息在海岸边的地洞里。地洞一般深达2.4米。地下洞穴是雌鸟和雄鸟共同挖掘的。一切准备就绪后,雌鸟产下的卵大约有5到7枚,刚好放在洞穴底部。经过23天左右的时间,小翠鸟就可以出世了。

斑点翠鸟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南部地区。雄鸟的全身以黑色为主。脖子上有一圈宽宽的白色羽毛。尾部和翅膀上也有白色的羽毛。翅膀的下侧也是白色的。雌鸟的颜色与雄鸟十分相似。只是雌鸟脖子上的白色羽毛不是一圈,而只是胸前的一撮白毛。雌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的脖子和腿都是黑色的。斑点翠鸟也有挖洞产卵的习性。不过,它们的地洞没有束带翠鸟那么深。斑点翠鸟挖掘的地洞一般只有30厘米深。隧道的顶端就是雌鸟的产房。斑点翠鸟一窝可以产下2到6枚卵。孵卵和喂养幼鸟的工作由雌鸟和雄鸟共同完成。

第6篇:《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翠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品德目标: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设重点为:

1.学习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

一、

二、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

(三)设难点为: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看——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边观看翠鸟图片,边口述翠鸟的外形特点,注意有顺序地描述。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三)对比读下面两段话

1.课文第一自然段:“它长得可真漂亮……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它十分漂亮,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还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

对比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议议,感觉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四)过渡:翠鸟不仅长得十分漂亮而且还是捉鱼的能手呢,读

二、三自然段,比一比,谁把翠鸟读活了?把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读

二、三自然段,指导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灵活、神速。

(五)对比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体会“贴着”、“蹬开”、“像箭一样”用词的贴切

再找出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如:

1.一眨眼,翠鸟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了。

2.一会儿,翠鸟又站在苇秆上了。

(六)激趣过渡:翠鸟那么美丽可爱,你想捉一只来饲养吗?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老渔翁怎么说的?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1)老渔翁怎么知道我们想捉翠鸟?

(2)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听了老渔翁的话,脸有些发红,并打消了这个念头?

3.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有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4.指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积累好词、佳句

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抄下来。

(八)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九)课后活动

1.举行背诵比赛。背

一、二自然段,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诵全文。

2.用彩笔画静态的或动态的翠鸟。

第7篇:翠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闹枝中心小学陈淑香

每学期一轮的听课月活动即将落下帷幕我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执教的是第五课《翠鸟》的第一课时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美丽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是本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作者在描写翠鸟的外形时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翠鸟的“漂亮”;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疾飞”“刹那间”等词句的描写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本课的文字十分优美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指导写作的好范文。同时告诉孩子要热爱动物就要与动物和谐相处。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安排了生字词语的教学课文脉络的疏通重点研读翠鸟外貌的描写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一、观画面口语描述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三年级学生也是如此。于是我课前设计了看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这样设计可以检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的描述简单直白多采用平铺直诉语言没有吸引力。这时让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翠鸟形象、生动、细腻作者的语言叙述和自己的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学生初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后及时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出示卡片指名认读分析记忆字形、给字组词等多种手段来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在词语方面采用了让学生找出喜欢的词语加上词语表的词语一起认读齐读理解读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课文是从外形、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三方面来介绍翠鸟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翠鸟的什么以此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独自或自选合作伙伴进一步探究有关翠鸟的知识。如:第一自然段写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背上的羽毛像„„腹部的羽毛像„„进一步体会到采用比喻加拟人句的形象生动进一步感受到生动灵活的语言才能抓住读者的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描写动物外形独特的手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学生给生字组词的时候因为对有些词语掌握的不够到位出现失误如给绣组词时学生组(花拳绣腿)是正确的而给衬组词的时候学生组成(对称)没有及时给于纠正但课后我以及时的给学生纠正过来并重点作了强调。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尽量避免类似的错误。

第8篇:《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张春红 设计 陆燕芬 修改、评点

一、教材简析

本文生动形象地记叙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全文分翠鸟的外形、行动敏捷和栖息习性三部分写成。文笔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启发学生树立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新词,会用“机灵”、“愿望”造句。

3.复习总分的句群关系,懂得分述部分分几方面写。

㈠课前准备

投影片、录像带、翠鸟图片、手绢。

㈡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学习按一定顺序及抓住特点观察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㈢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尝试审题。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看是谁呀?(投影片出示翠鸟)

翠鸟生长在我国东部和南部的许多地方,它不仅美丽,还有高超的捉鱼本世纪领,所以人们又称它“叼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翠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投影片出示教师总结出的三点:

⑴翠鸟是什么样子的?

⑵翠鸟是怎样捉鱼的?

⑶翠鸟的家在哪里?

2.出示尝试目标。

今天这堂课我们将先尝试着解答第一个问题,完成这些任务。(幻灯出示尝试验目标)

⑴了解翠鸟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⑵学习按一定顺序及抓特点观察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3.尝试初读课文。

⑴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生字和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⑵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哪能些与翠鸟有关的知识?

⑶检查字词。

疾飞锐利绣满等待蹬开逮

⑷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完成

①给自然段加上序号。

②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外形?

4.尝试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看录象,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你觉得翠鸟哪儿最漂亮?

⑵出示尝试试题。

①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翠鸟外形的?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各方面有何特点?请用“△”标出描述翠鸟各方面特点的词。

②翠鸟全身形状特点是什么?请用“~~~”划出,并理解“小巧玲珑”这个词。

③课文用了哪些语句描写翠鸟羽毛颜色的,请用“——”划出。

⑶小组讲座尝试题,师生交流

板书:

红色的爪子

羽毛 (颜色鲜艳)

翠鸟 (小巧玲珑)

眼睛 (透亮灵活)

(又尖又长)

⑷重点段落理解,幻灯出示: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鸟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①读这段话,完成思考题。

这段话共有( )句,主要讲(),课文从()、()、()三个方面,把这个内容写具体了,因此第()句是总起句。

②师生分读:师读总起句,生读分述句。

③理解“鲜艳”一词:

A.头上的羽毛怎么鲜艳?(区分橄榄色与翠绿色)为什么用“绣”而不用“画”?(出示手绢比较“绣”与“画”的不同效果(板书:橄榄色、翠绿色)

B.背上的羽毛怎么鲜艳?认识浅绿色。(板书:浅绿色)

C.腹部的羽毛怎么鲜艳?认识赤褐色。(板书:赤褐色)

D.理解“鲜艳”是什么意思?

E.这是些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个人读,学生领读、齐读)

5.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⑴出示一张画有翠鸟的图片,请同学动手到黑板上贴,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自己动手贴。

⑵说话训练:看图片进行说话训练,展开想像说一说翠鸟美丽的样子像什么?

⑶练习背诵。

①做填空练习为背诵打基础。

②试背诵第一自然段(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总结。

介绍其他种类的翠鸟并作小结。

总评:

本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尝试法的运用方面有不少特色:⑴把揭题后的学生设疑“你想知道什么”与尝试中心的揭示相联系,也就是直接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尝试积极性。⑵在学生的尝试过程中教师相机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显得自然而贴切。如语段分析的填空;“画”与“绣”的比较区别;翠鸟外形的生动描写等。⑶学生尝试手段比较多样,不仅有常见的读书、思考、讨论、笔答,还有贴画、看录像、想像说话、背诵等,使课堂教学中充满学生的自主活动,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尝试,激发了学生尝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情感性。

第9篇:雾凇(第二课时)

《雾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景色之奇以及雾凇形成之奇,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 教会学生运用描写颜色和形态的方法描摹景色,准确运用动词的方法揭示事物的变化过程,体会描写事物变化注意先后顺序的重要性。学会用“慢慢地、渐渐地”词语造句。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齐背第1段。

2、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淞?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妆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音乐)

1、过渡:瞧,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你能说说你看到的雾淞是什么样的吗?(指名回答)

2、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也来赞美一下,好吗?

出示: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3、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5、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

6、看来同学们已经深深地喜爱上雾凇这奇特的自然景观,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把这有没得语言永远留在记忆中。(练习背诵)

三、精读雾凇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奇观很美,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认真体会雾凇的形成之奇。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a、什么是雾凇?(用“---”表示)

b、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用“﹋”表示)

同学们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具备哪两个条件吗?(饱和的水汽、遇冷而凝结)

“雾”雨字头说明与水汽有关,“凇”是两点水,和温度低、寒冷有关,雾凇的名字就暗示了它的形成条件。

出示图片:雾凇就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在树枝树上所形成的冰花。 (3)我国北方吉林冬季的室外气温常常低至零下三十摄氏度,这就符合了雾凇形成需要寒冷的条件,那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有是从何而来呢?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也就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老师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每当„„灯光、树影模糊了„„镀上了白银。”) 你看到了吗?

4、是的,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但是这个过程的速度是很——慢的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好的,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下!(齐读)

(3)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5、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指名读)

6、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7、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8、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

9、小结: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三、指导赏背

1、同学们,《雾淞》这篇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2、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喜欢的语句?

四、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小练笔。

请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板书:

雾凇 形成的条件: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形成的过程: 缓慢、神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