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雾在哪里

2022-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二课时雾在哪里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明远实验小学 钱成君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外,更重要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题,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体会雾的顽皮淘气。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比较乐于阅读童话类文本,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也是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雾在哪里》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部分生字会造成阅读障碍,同时,二年级新课程标准要求“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但二年级的学生在写话上表达还不清晰,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为培养学生识字、写字和写话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积累“淘气、四周、城市、桥梁、一切、欢快、消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二)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课文基础上,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能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子;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课文,对“雾”这一自然现象有所了解。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能用“什么”说话;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3个生字,积累“淘气、四周、城市、桥梁、一切、欢快、消失”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二)教学难点

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能用“什么”说话;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四、教学方法

(一)比较法。

通过对相似句子的比较让学生发现课文结构的相似之处,并以此引出仿写句式。

(二)情境教学法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三)诵读品味

理解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一)板题导入

1.回顾谚语:我们积累过识天气的谚语,能谈谈知道雾的哪些知识?(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2.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见过的雾是什么样的?(大雾弥漫;远处的景物模糊看不清;只能大约看到建筑物的轮廓;空气很潮湿等。) 3. 展示云遮雾绕山的山川、云雾弥漫的树林等图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积累“淘气、四周、城市、桥梁、一切、欢快、消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雾这一自然现象有初步认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第一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词。 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直到读熟练。 5分钟后交流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篇课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如果他读对了,大家和他一起读,如果他读的不对,大家帮他指正后,再齐读。

雾 淘 顽 于 岸 暗 街 梁 甚 至 切 躲 消

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进行拼读。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云雾 淘气 顽皮 于是 岸边

变暗 街道 桥梁 甚至 一切

(2)课件出示:多音字

藏 空 只 行

3.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

霎时: 极短的时间,片刻。

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散步:为了锻炼或娱乐而随便走走。

三、读通课文,理清脉络(第二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课文,尝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课文,互说课文主要内容,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错。 2.教师重点指导攻克难读的长句子。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明确:本文写了雾藏住大海、天空、海岸、城市和自己后出现的景象。

四、识记生字,描摹临写(第三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1.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笔顺和笔画,注意易错笔画、笔顺。 2.完成课后题“用铅笔描红”。

(一)自学自测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等,自主书写生字,老师强调书写姿势。

(二)小组纠错

同桌互相评议生字,指出优缺点。

(三)质疑拓展

出示生字:于 论 岸 屋

1.师生交流易错字和易错笔画笔顺。

“于”:独体字结构,上横要短,竖钩为左向钩。 “论”:注意右边仑字下面是匕字,与仓字不同。 “岸”:三部分都要扁一些,下边是干字,上横要短。 “屋”:尸字左框要扁,撇要长,至字第二笔撇折上有一点。

2.出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比较好差。重点评不规范的字,激励书写水平高的同学,教师可范写。

3.让学生每个字再练写一遍,同桌互批,订正。 4.师生共同评议。

五、归纳总结: 本文写了雾藏住大海、天空、海岸、城市和自己后出现的景象,说明了雾很大、很浓,变化很快的特点,突出了它的淘气又调皮,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

六、达标训练 1.根据拼音写词语。

shì

lùn

fánɡ wū

jiǔ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雾是一个又( )又( )的孩子,他把( ) 、( ) 、

( )、( )、( ) 藏了起来。

七、日清作业,拓展延伸

背熟生字和词语,并且学会复述课文。

第2篇:《雾在哪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余姚市朗霞小学 赵青青

【教学目标】

1.随文识记“雾”、“淘”等13个生字,借助字形、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桥梁”、“甚至”、“一切”等词语的意思。通过观察写好“岸”、“屋”、“论”、“切”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创设情境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借助图片、词卡、同桌互学等方式想象雾的淘气和顽皮。

3.仿照课文例句,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运用“无论( )还是( ),都( )”句式说一说雾还把什么藏了起来。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上课之前奖励大家玩一个“猜一猜”的小游戏,老师出示一幅图,请你猜一个和天气有关的汉字。猜,这是什么字?(PPT出示图片)

雨 雪 雷 霜 霞

“雨”的朋友有很多,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它的名字叫“雾”。

一、导入新课,读好课题

1.学生字“雾”:雾是雨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新朋友。谁来叫叫它的名字?你有好方法记住它吗?(加一加、换一换)

小朋友们看,雨字头的字一般都和——(生接:水或天气有关)。 2.学习“淘气”和“顽皮”:老师引出:从前有一片雾,(请生接)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又淘气又有顽皮的“雾”有关(边板书课题边说),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第86页,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轮读课文,随文识字:

(1) 我们轮流着来读读课文,先读2-4段(PPT框出)谁来读? 第2段:有一天,雾飞到海上。

第3段:这一段有个生词读准了“于是”。

第4段:天空、连同、太阳 (折叠词卡,指导读好停顿)

1

(2)雾又来到了哪里呢?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5、6两段。(PPT框出)

读准“甚至”

(3)同桌合作读7-10自然段。合作要求:自己分配读哪几段,你读我听,如果他读对了,请你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如果他读错了,请你帮他读正确,最后记得说谢谢。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又把课文读了一遍。想一想:雾把什么藏起来啦?请你拿起笔圈一圈。

(2)请生回答:雾把什么藏起来啦?大海;天空、太阳;海岸;自己(板贴)

小朋友们找得真准,哪个能干的小朋友能完整地说一说雾把什么藏起来了? 其实呀,这雾越来越浓,越来越近,如果借助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可以把这个过程说得更清楚。(可请一位学生试试)

我们请课堂作业本来帮帮咱们的忙。(指名说,同桌互说)

(3)师小结:课文就是按照雾离我们越来越近,最后消失不见这样的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感受雾的淘气和顽皮

(一)学习2-4段 第三段:

1. 让我们跟着淘气又顽皮的雾宝宝来到海上。自由读一读第3自然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共几句?生接——3句) 2. 谁来读读第一句:“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创设情境,戴头饰,指名读3-4个 所有的雾宝宝,一起来吧!读第一句。

3.第二句:于是——(生接)他把大海藏了起来。(齐读) 4.第三句:结果怎么样呢?你来读。(指名2-3个)

5.PPT逐句显红读的句子:让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第三段。我来问,你们读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有一天,雾飞到海上。他说了什么?怎么做?结果呢? 6.你们看,这段话一句连着一句,把雾宝宝说的、做的,结果怎么样写得很清楚。第四段:

1.雾宝宝越来越调皮,这回,他又怎么说呢?(头饰)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请2-3个)

2.于是他又怎么做啦?——(生接)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

2

字卡“暗”,变黑了,变暗了。齐读最后一句。

3.合作读2-4段:捧起书本,我们合作来读,老师读第2段,男生读第3段,女生读第4段。

(二)学习5-6段

1.师引说:雾越来越浓,从海上又来到了岸边。

2.同桌合作读第6段,合作要求:一个人读雾说的,一个人读雾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同桌一起读。(同桌展示,其他小朋友仔细听。)

3.这雾可真调皮,把城市也藏起来了,出现了什么结果呢?谁来读一读?

PPT: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什么都看不见了。 (1) 指名读好停顿。

(2) 联系上文看看,“一切”都有哪些事物呢?

引出字卡:“桥梁”。古时候“梁”长这样“

”,是指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所以“梁”字有“木”也有“水”,现在指架在柱子上的长木。

这些事物就藏在信封中,同桌合作,帮这些词卡分分类:

预设:①课文就是这么写的;②分大和小;③事物和人、动物;④静态和动态;

连那么小的行人和小黑猫都藏起来了,怪不得课文用了“甚至”(词卡)。 播放视频,帮助理解“一切”。 (4)这“一切”还有什么呢?

出示句式:无论是( ),还是( ),都看不见了。 (5)指名读、齐读。

4.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读

5、6段。

四、指导书写

雾还会去哪里?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再学。最后,我们来写字。 1.词语盘点: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生接)——雾,他(生接)——又淘气又调皮。这是被雾宝宝藏起来的事物,一起读一读。 2.书写:

(1)学习“岸”、“屋”。

观察、评价要点:结构上短下长,上小下大(梯形);写好“横”,横间距相等;写好竖撇,要舒展。(生观察,师范写,生练写,投影点评) (2)学习“论”、“切”。

3

观察评价要点:结构左窄右宽;“论”左右同高,“切”左高右低;关键笔画。(生观察,师范写,生练写,生生点评) 【板书设计】

雾在哪里

淘气 顽皮 岸 屋 论 切

大海

天空 太阳

海岸 自己

4

词卡分类

第3篇:雾在哪里教案

19雾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字词。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吧?【猜谜: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谁来猜猜? “雾”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 预设:加一加:雨+务=雾。

同学们,雨字头的字大多与天气有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与“雾”有关的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19雾在哪里】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同学们,请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同学们,任务完成了吗?老师考考你们。【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 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现在我们来分组读,看看哪组读的更精彩?

生字你们都认识了,那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课件出示词语:云雾、淘气、顽皮、于是、岸边、变暗、街道、桥梁、甚至、一切、躲在、消失】

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一起读一读吧。

三、观察探究,指导书写

同学们,快乐写字的时间又到了,请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跟着书空。【课件播放动态笔顺】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雾”这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淘气、顽皮)

为什么说雾是一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预设:因为他喜欢把东西藏起来。

同学们,请快速读课文,找找雾都把什么藏起来了?在课文中用“__”标出来。

预设:雾把大海、天空、海岸、城市都藏起来了,最后把自己也藏了起来。

五、课堂小结,快乐作业

1、课文写的是什么?

2、把生字和相对应的拼音连起来。 甚

wán

shèn

liáng

duǒ

jiē

3.读句子,选填同音字。(只填序号)

①岸

②暗

(1) 河(

)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2) 太阳下山了,周围渐渐(

)下来。 (3) 我国的海(

)线很长。

4、总结

同学们,你在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放学后把课文讲给朋友们听一听吧。

板书:

19 雾在哪里

大海

天空

海岸

自己

第4篇:《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汤阴县中华路小学

侯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雾、淘、顽”等生字,会写“切、岸”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体会雾的顽皮、淘气。

3、学习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仿照课文用“无论„„还是„„都„„”说一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让学生体会自然景雾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雾、淘、顽”等13个生字,会写“论、切、岸”3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体会雾的顽皮、淘气。

2、教学难点:仿照课文会用“无论是„„还是„„都„„”说一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让学生体会自然景雾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挂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认识“雾”字。

1、出示一些大雾笼罩下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景象。(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雾有关,来,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过渡:你认识“雾”字吗?怎么认识的?

2、认识生字“雾”,发现规律。

①出示雨字头的字,如“雪、霜、雹、雷、露、震、霖”学生认读。

②交流识记“雾”的方法。

A、通过加一加的方法:“雨+_=_”,和字理识字:雨字头的字一般和水或天气有关。

B、顺口溜:《遇“雨”歌》

山字遇雨“雪”花飘,包字遇雨下冰“雹”, 田字遇雨“雷”声吼,路字遇雨“露”水下, 相字遇雨变成“霜”,务字遇雨“雾”茫茫, 辰字遇雨“震”九州,林字遇雨甘“霖”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划分自然段,并圈出生字新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认准字音,思考:文中的雾是怎样的雾?

3、借助拼音认读文中的字和词语。

4、生答雾是怎样的雾,全班交流后出示词语“淘气、顽皮”。 ①学习生字“淘、顽”,指名读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一组反义词。

②读一读句子: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5、理解内容。

①引导学生快速地读课文,找出雾说的话,用波浪线把句子画出来。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句子并板书词语:大海、天空、海岸、自己。

②学习生字“岸”。出示词语“海岸”,读准“岸”。出示海岸图片,让学生在图中找到海岸的位置。拓展积累:海边、河边,书写“岸”。

③学习生字“暗”。指名读。观察日字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字和太阳有关,没有太阳就是暗,有了太阳就是明。知道“暗”和“明”是一组反义词。

④学习生字“躲”。左右结构,形声字,从身(义符),朵(音符)声,指出“躲”和“藏”是近义词。指导学生通过读“藏”,感受雾淘气、顽皮的说话语气,指名读、齐读后教师引读:这片雾可真淘气,一会儿说„„一会儿说„„一会儿又说„„。

(三)、再读课文,体会雾的淘气、顽皮。

1、引导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三至六自然段,想想雾把这么多东西都藏起来了,被藏起来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

无论是大海,无论是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①学习生字“论”。比较第

一、第二两句话,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共同的地方。都有“无论是„„还是„„都„„”。论,左右结构,言字旁,和说话有关。板书书写“论”。 ②学习生字“街”。指名读词语卡“街道”。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的街道名称,帮助识记。

③学习生字“梁”。指名读词语卡“桥梁”,借助字源追溯学习。 ④学习生字“切”。多音字,在课文中读四声,一切,代指所有的事物。板书书写“切”。

⑤指名读读第三个句子,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甚至”的意思,因为前面的房屋、街道、树木这些都很大,相对而言行人、小黑猫就比较小,“甚至”这个词说明无不仅能藏大的,就连小的也能藏,有更进一步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3、小组合作说一说:

过渡:是啊,雾把一切都藏起来了,想一想雾还把什么藏起来了? ①发挥想象,指名说说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

出示句式:雾来到___。无论是______,还是______,都看不见了。

②四人小组合作,一起完成后,全班交流汇报。

4、小结设疑:雾最后把自己藏起来后,又会有哪些变化呢?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是根据俄罗斯作家谢尔古年科夫《雾在哪里》改编的,读读原文吧!

2、推荐阅读:秦文君《雾中的男孩》。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汤阴县中华路小学

侯贝

第5篇:19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旧知,能认识“淘气、甚至”等词语;能用“无论...还是...都...”说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能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子;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雾的神奇,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 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能用“无论...还是...都...”说话。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有雾的时候是什么情景,感受雾的神奇,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1、认读词语:躲藏、海岸、淘气、悠闲、应该、甚至、桥梁。

2、 雾把整体世界藏起来,世界变成什么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 朗读感悟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第2~5自然段,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联练习说话。 出示:淘气的雾把 藏了起来,无论 还 是 都 。

2、学习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教师引读课文,相机指导“无论 还 是 都 ”要连读,并适当强调,读出一切都不见了的景象。

3.指导读好这一自然段。

师:这句话读得真棒,这一段能读好吗?自己先练练。 齐读。 4.同桌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雾真顽皮,他还把什么藏起来了呢?藏起来之后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1)学习第

二、三句,合作勾画。师:请大家指到第四自然段,先听清楚要求。

① 同桌一起,先读读第四自然段;再一起勾画(雾把什么藏起来了?用“△△”标出。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用“ ”勾画出来。你们能也像第三自然段这样勾画出来吗?

② 同桌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③ 同桌合作一起勾画。 ④ 展示学生勾画结果:

先请一人上台展示勾画结果,

师:同意吗?点评,请有错的学生重新勾画。 (2)指导读好第一句雾说的话。

师:雾又是怎么说的呢?这句话有点长哟,同学们既要读出雾的淘气,还要注意句中的停顿。

①学生自己试读。 ②抽一人读。

③师示范读,听听老师在哪些地方稍作了停顿。师边读边画线,提示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

④生试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3)齐读全段。 5.独立学习第六自然段。 过渡:接下来,顽皮的雾又来到岸边,它又把什么藏起来了呢?藏起来之后的景色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生指到第六自然段,请听要求:1)自己小声读第六自然段,读完后用前面的方法自己勾一勾。(雾把什么藏起来了?用“△△”标出。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用“ ”勾画。你们能也像这样勾画出来吗?) ①学生小声自读第六自然段。

②生自己勾画。

③展示学生勾画结果,评价,指导,错的学生改正。 (2)联系上文理解生词“一切”。

师:雾把海岸和城市藏起来之后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句子第三句: ①齐读。(课件里,文中“一切”词语变红色)

师问:在这个句子里“一切”指的哪些景物什么?自己读读“一切”前面的话,想一想。(指名答)

②小结:哦,这些事物在前面都写了,通过联系上文我们理解了“一切”就是指前面所有、全部的景物。

③回顾以前学的“联系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大禹治水》一课中我们用什么方法理解了“泛滥”一词?(生:联系下文理解词语)

师总结:对了,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是我常用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在学习中可以经常运用。

(3)读好雾说的话。

师:雾真顽皮,把一切都藏起来了,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指名读。(师评4)齐读第六自然段。

小结:雾飞到海上,来到岸边,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板书:看不见)

6.部分小结,齐读第3—6自然段。

师:大家齐读第3—6自然段,注意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边读边想象雾都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和城市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7.学习第七自然段,仿照句子说话。

师:淘气的雾现在又有了新的想法啦,我们看看它又想把谁藏起来了? (1)齐读第七自然段。(2)读出雾说话的语气。

出示句子“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你能读出雾的顽皮吗? (3)展开想象,仿照句子说话。

师:看来“雾再也没有可藏的了。”那我们帮帮它吧,它还可能会把谁藏起来呢? ①出示说话要求:

“我要把大山藏起来。”于是,他把 藏了起来,无论是 ,还是 ,都看不见了。

②自己再想想: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看屏幕,用这样的句式说给同桌听。课件出示:“我要把

藏起来。”于是,他把

藏了起来,无论是 ,还是 ,都看不见了。

③指名说,抽2—4人起来说。 8.学习第

8、

9、10自然段。

过渡:雾真淘气,把这么多东西都藏了起来,我们来看看,最后,它把谁藏起来了?(生:自己)

师:我们来看看,雾把自己藏起来后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1)拿起书来,我们一起读读

8、9自然段。

(2)师:雾把自己藏起来后,什么都——露出来了。(板书:露出来) (3)师:雾呢?——不知道消失到哪儿去了。哦,也就是雾散了。齐读第10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想象说话。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师:雾来到海上,岸边,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最后他把自己——藏了起来,什么都——露出来了。所以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个——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2.联系生活,想象说说自己眼中的雾。

师:我们生活中也会经常见到雾。出示图片,边看边想想:在你眼里,雾又是什么呢?(生想象,简单说一说).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生活中除了雾,还有很多神奇的自然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上一篇:浅析散客旅游市场下一篇:一年级数学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