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开发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功能,充分发挥体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在分析缺陷补偿的生物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论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在残疾学生缺陷补偿过程中的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校体育特殊教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体育特殊教育论文 篇1:

北京残奥会理念对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的启迪

摘要:分析了北京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等理念对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认为在残奥会理念的积极影响下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在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体育课程体系、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等方面将都会得到加强和完善。北京残奥会也将推动特殊体育教育的观念,使其以每一位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宗旨,不断促进生命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北京残奥会;特殊教育;中国

Inspirations of conceptions of Beijing Paralympic Gam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in China

YANG Jun,HE Hua-gang,YANG Y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 Paralympic Games;special education;China

残奥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参与运动员人数达到28 000余人。每一届的理念都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关爱所有的残疾人、让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一样的待遇和通过残奥会表现残疾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等主题来展开的。全世界残疾人超过6.5亿,而中国的残疾人数达到了8 300万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并且以每年70~80万的速度增长[1]。目前,我国有3 103所特殊教育学校近50万在校生,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的地位举足轻重,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事业已经纳入整个体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之中,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状态和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事业也是残奥会后备人才的基础和保障。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和“超越、融合、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将推动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1北京残奥会理念分析

“超越、融合、共享”是北京残奥会的理念,也是中国向全球人道主义事业所做出的承诺与贡献。中国残奥委会主席王新宪说,“超越”的核心是超越自我、挑战极限,“融合”是广泛团结、实现和平和社会和谐的方式,“共享”就是要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在奥林匹克运动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权利。

1.1“超越”——梦想属于每一个人

在本届残奥会上,每个残疾运动员参加比赛都是对自我的超越,本届残奥会运动质量和竞技性的提升也是对残奥会运动水平的超越。走近每一个知名或不知名的残疾运动员,都能深深感受到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以顽强意志构筑的、战胜一切磨难的磅礴之力,不屈从命运安排、勇敢追求梦想的超越精神。对整个人类来说,这种超越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2“融合”——残奥会帮助我们深刻认识“人”

在残奥会上,健全人志愿者和残疾运动员的真诚相助是心灵间的交汇融合,观众与选手在赛场上的激情碰撞是精神上的共鸣融合,社会对残奥会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解更是残疾人群体与全社会的广泛融合。由于各种原因,残疾人与健全人相互之间的理解、交流还存在诸多不足,使“融合”面临许多障碍。中国残疾人火炬手金晶曾表示:中国的残疾人不愿意走出家门,是因为社会对这个群体的接纳度还需要提高,而体育,能够使残疾人勇敢地走出家门,最终融入社会。残奥会无疑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它不仅仅全面推进了主办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更因为这个特殊体育盛会所蕴含的深刻人文情怀、生命礼赞和对每一个人尊严价值尊重的深邃内涵,使健全人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残疾人这个庞大的群体。

1.3“共享”——共聚残奥圣火下,共享中国进步成果

现代生活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残疾人的共享,在社会中自由、无障碍的权利能让健全人和残疾人平等享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一直在传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人民更加迸发了他们长期以来的爱心,不仅是为了帮助他人,更是自我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的一种需要[2]。

2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现状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2.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除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和附设的特殊教育班外,全国县市以上基本都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但是对比学校体育,特殊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明显缺乏关注。20世纪末,我国部分师范院校如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相续设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管理、科研及教学的专业师资,但体育师资培养未列入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列。21世纪初,天津体育学院率先设立了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开创了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先河,但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对高水平的特殊体育师资的需求[3]。

2.2体育在特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特殊学校体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残疾人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定》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实施教育。”并提出特殊体育教育的目标是:“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残疾人。”特殊学校体育在特殊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它可以使残疾人学生身体强壮,培养他们团队精神、合作态度、竞争意识以及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创造精神和生存训练等等;还可以使他们掌握体育文化知识、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手段,使他们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3北京残奥会理念对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启迪

3.1“融合”理念折射出特殊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融合”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融合3个方面。但是目前我国特殊学校体育的理论研究工作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社会,不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关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在国内非常有影响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和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基本上不见有关特殊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成果[4]。

欲推动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活动的改革,使其不断发展,必须深入开展对残疾学生特殊体育教育的理论研究。结合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及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状况的实际,应对如下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在特殊教育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与普通体育教育的联系和区别;残疾学生的身心特征优势及缺陷;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特点与目标;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与教材建设;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场地器材配备标准;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明确等[5]。

3.2从快乐理念出发促进特殊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目前的特殊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未能实现快乐理念。特殊学校体育课程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要把“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理念,在新的健康观和体育观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思想、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要避免课程设置的常人化、成人化,充分发挥体育在身心补偿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6]。在特殊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教育目的的实现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去。特殊体育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更新课程理念,打破以竞技项目为中心,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通过针对残疾学生特点的课程设置,使残疾学生掌握了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身心补偿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3.3“共享”理念促进特殊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显然很单薄,这将直接影响体育教育的质量,影响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能够从事教学而且要能指导残疾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不仅能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而且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必须提高。

3.4无障碍建设理念促进特殊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

建设无障碍环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无障碍建设理念也给特殊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目前特殊学校体育物质条件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规定,9个班规模的学校活动场地,弱智和盲人学校应不少于3 570 m2,聋人学校应不少于5 394 m2;学校应设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不少于56 m2。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条件,为了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特殊教育学校应多方筹措办学经费,逐步落实中央关于教育经费“两个增长”的精神,增加学校体育投入,逐步改善学校体育物质条件。同时,还应组织体育、教育、医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就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配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残疾儿童的体育活动、康复训练的实际需要,编制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及标准。

3.5北京残奥会将转变特殊体育教育观念

“教育权利平等,教育场景共同和个体发展多样化”应成为学校特殊体育的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特殊需要学生援助系统,从课程安排、教学资源配备、课余体育活动的援助等各个方位全面支持学生。课程层次上可建立弹性的设置方式,如调适体育班级和普通班级的差异性教学;教学方式上提倡协同教学,实现教师之间、学科之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协同;学生层面上强调同伴之间的合作,以及普通学生的课外体育志愿者行动的实施;另外,还可以延伸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性教育,它有助于实现校内外体育活动的有机整合[7]。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成为特殊体育教育的宗旨。为达成这个总目标,从课程内容设计、安排以及实施等各个环节,都要立足于为残疾学生搭建一个高质量、开放式、现代化的发展平台,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带来的自信。在评价上更应该体现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起点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既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最终目的仍是为了促进生命的发展[8]。

参考文献:

[1]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正式发布[EB/OL].(2006-12-05)http://www.stats.gov.cn/was40/reldetail.jsp?docid=402369684.

[2] 解读北京残奥会理念:“超越·融合·共享”[EB/OL].(2008-09-07)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8090715711/.

[3] 王建欣,陈洁敏. 对高校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可行性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116-1118.

[4] 张秀玲,魏建波.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研究现状综述[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1(11):42-43.

[5] 庞立国. 高等院校应加强残疾学生特殊体育教育[J]. 社会福利,2006(6):50-51.

[6] 刘美奋,张华,于美刚,等.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06(9):87-89.

[7] 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体育科学,2006,26(2):64-69.

[8] 吴燕丹. 北京残奥会对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7):33-34.

[编辑:黄子响]

作者:杨 军 何华岗 杨 洋

学校体育特殊教育论文 篇2:

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缺陷补偿功能

摘要:为了开发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功能,充分发挥体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在分析缺陷补偿的生物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论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在残疾学生缺陷补偿过程中的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学校体育;特殊教育;缺陷补偿

文献标识码:A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它与学校体育的过程结构和学校体育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体育的功能实际上是要回答“学校体育能够干什么”这个基本问题,从而影响到“学校体育应该干什么”和“学校体育实际干了什么”。以往我们对学校体育功能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大教育的视角、从一般意义的层面来阐释。如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具有健身、娱乐、教育、审美功能;还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具有本质功能和派生功能,等等。实际上,不同类别教育的学校体育其“过程结构和学校体育环境”不尽相同,其“学校体育应该干什么”和“学校体育实际干了什么”也可能有某些差异。因此,对具体的某一类教育的学校体育功能的研究和探讨更具有实践价值。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对特殊教育学校在体育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要求是,使残疾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身心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可见,缺陷补偿是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是特殊教育赋予学校体育的特殊使命。这就是说,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应该承担残疾学生缺陷补偿的任务;实际上,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也发挥着缺陷补偿的功能。本文从特殊教育的视角,探讨学校体育在残疾学生缺陷补偿过程中的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目的在于开发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功能,充分发挥体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在残疾学生缺陷补偿过程中的生物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上肢残缺的人经过多年的磨练,可以用脚做家务、写字、作画,甚至完成更精细的工作;视力残疾的人,通过手的触摸帮助其认识物体的轮廓、大小、形状等。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我国特殊教育理论认为:“缺陷补偿是在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发展过程不完全相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机体的一部分组织受到破坏,或者组织虽末损害而生理机能有一定障碍时,其生物本能为了自身的生存,要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和自己已受损的机体,其统一的机体的未被损害的部分就会部分或全部代替、弥补被损害的部分,产生新的技能组合和新的条件联系”。这就是说,缺陷补偿的过程是+特殊的适应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缺陷补偿的生物学机制是机体“产生新的技能组合和新的条件联系”。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既为残疾学生机体“产生新的技能组合”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同时,又直接强化“新的条件联系”,实现缺陷补偿。

残疾学生的机体产生“新的技能组合”,是建立在较好的身体基础上的。如上肢残缺的人用脚来代替手的功能,需要下肢有较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足部末端趾节的灵活性,以及腰腹和腿部的肌肉耐力。通过科学的锻炼,可以改善残疾学生健康水平,有针对性地提高残疾学生相关的身体素质,为用脚代替手的功能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顺利实现缺陷补偿。

缺陷补偿的过程和我们掌握运动技能一样,都是建立“新的条件联系”的过程。动作是在脑的协同下,以一定的认知评估和情绪体验为背景,对个体所处特定环境中有意义信息的适应性反应,包括‘计划—选择—决策—执行—反馈—调整’等一系列的环节。实质上,人类的动作是在脑的多水平调控下,对环境的‘躯体一心理’反应”。在建立条件联系过程中,“肌肉的传人冲动起重要作用,没有这种传人冲动,条件刺激就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因此,新的条件联系达到熟练、稳固的程度,必须有一定强度和数量的条件刺激。体育作为条件刺激的手段或辅助手段,通过身体活动强化新的条件联系,而直接促进了新的技能组合的形成,实现缺陷补偿。

在实践中,利用體育的手段,为残疾学生缺陷补偿奠定身体基础和直接强化“新的条件联系”是一致的、是同步的,最终实现缺陷补偿和身心康复。曾有学者为探讨体育对残疾学生补偿与身心康复的作用做了许多教育实验。结果表明,体育“不仅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健康水平,而且还有助于智力、情感、意志、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患有肢体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的弱智学生,通过体育康复,能矫正肢体的畸形,并能不同程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2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在残疾学生缺陷补偿过程中的心理功能

人是补偿过程的主体。主体正确、科学地认识残疾和正确对待残疾,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创造补偿条件,用坚强意志和乐观态度战胜残疾,才能顺利地实现补偿,甚至补偿的效果超过人们的预料;反之,由于本身消极悲观、自卑逃避,缺乏意志努力,即使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潜在的生物发展可能,补偿过程也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可见,主体对残疾的正确认识和主体的意志努力是战胜残疾、实现补偿的重要环节。缺陷补偿的过程不仅仅是个生物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过程,是残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残疾)、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体育做为缺陷补偿的生物学手段作用于残疾学生机体的同时,又作用于其心理,为成功的缺陷补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学校体育在缺陷补偿过程中的心理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体育对残疾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开发具有积极作用,为补偿成功奠定了主体的智力基础。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视觉、听觉、平衡觉、本体感觉等多个感官均要参与工作,各种感觉信息不断传人大脑皮层的各个中枢,从而活化、刺激大脑细胞并改善大脑的供氧量,有利于促进大脑思维活动的物质——脑啡肽的分泌,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500名学生在不同状态下背课文。其结果是,以坐在椅子上背诵的成绩为零点,站着背诵的成绩为-5.6分,从40cm高的台阶跳上跳下运动1min后再背诵者的成绩为2.7分,跑步3min,休息3min或10min再背诵者的成绩分别为9.1分和0.8分。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残疾学生的智力开发,而且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培养都具有积极作用。教育实践中大量的案例说明了体育活动对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培养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为残疾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残疾,实现补偿奠定了主体的智力基础。第二,学校体育可以提高残疾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有利

于实现补偿和康复的目标。补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一位残疾人不祈求补偿与康复,但往往事与愿违。除了客观环境和条件外,补偿能否实现、效果如何与补偿主体的意志努力是分不开的。学校体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如勇敢、顽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对困难的忍受力等,这些都是残疾学生成功补偿和康复的心理基础。在体育活动中残疾学生找到了自我、实现了自我、超越了自我。2007年(上海)世界特奥运动会主题口号:“你行,我也行!(I know I can!)”就是这种“自强不息”心理的写照!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补偿与康复。正如国际特奥会前主席萨金特·施莱佛先生所说:我们是要通过体育帮助智障人士在其他方面的发展……通过运动提高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改善他们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状况,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这个世界同样为他们喝彩和骄傲。

3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在残疾学生缺陷补偿过程中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说:“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补偿的过程同样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残疾儿童缺陷补偿能够实现的客观条件。除了社会物质条件外,残疾儿童所接受的教育,有关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关心、帮助以及残疾人群体对社会的了解、认识、交流和参与等,也是实现缺陷补偿的必要条件。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以其特有的功能扩大了残疾学生的社会活动空间,获得了更多的来自社会的激励与支持,同时激励他们尽快融入社会主动追求缺陷补偿,从而直接促进补偿的实现。

缺陷补偿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说,他们的发展的现实性,既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学校体育在缺陷补偿过程中的间接社会功能是通过缺陷补偿实现的:学校体育直接作用于残疾学生的机体实现补偿和康复,而间接地作用于整个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統计,全国共有残疾人家庭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17.80%。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6~14岁学龄儿童为246万人,占残疾人口的2.96%。通过学校体育使几百万残疾少年儿童实现缺陷补偿和功能康复,使他们走上社会,成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者;同时,使他们的个人生活质量更高,他们的家庭更幸福,使我们的社会更安定、更团结、更和谐。生活幸福、家庭和谐、社会安定,又直接推动了残疾人缺陷补偿与康复事业的发展,形成了残疾儿童缺陷补偿的“社会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印发了《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依据通知精神,有关部门将以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依据,编制盲、聋、培智学校的体育课程标准。这预示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改革的实践呼唤着理论的创新。目前,我们还缺乏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只是初步探讨,愿与学者交流,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特殊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作者:何敏学 全海英

学校体育特殊教育论文 篇3:

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 要 为了对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提升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本文运用问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概况、学校师资力量、教师与学生对体育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 赣州市 特殊教育 体育教学 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主要有:智力障碍学生(自闭症、唐氏综合症,弱智)听力障碍学生、语言障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查阅近几年内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方面及其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与期刊文件,并在本校的图书馆与学院的资料室查阅了相关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期刊与书籍,为本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问卷调查法

发放教师问卷6份,回收5份,有效问卷5份,有效率83.33%。

发放学生问卷100份,针对智力障碍学生、语言与听力障碍学生进行了问卷。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与普通学校不同,所以本人对于问卷的设计简洁明了,问卷填写时需要体育教师的协助下进行。体育教师在每堂体育课前统一组织好学生与学生家长进行填写,实际回收问卷85份,有效问卷80份。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师对与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情感的现状与分析

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心理题,它对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深刻影响。教师具有种态度,将会影响到他对待周围的人或事和教育教学的行为式。对于学校的工作,持积极态度的教师一般会做出积极的

反应,而持消极态度的教师则可能产生拖延甚至对抗的反应。

从调查可以看出,有60%的体育教师是喜欢体育事业的,这一部分的教师是纯属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热爱;从表7的数据可以看出,80%的体育教师不想改行从事其他的行业。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工资收入足够,校领导对体育工作有一定的重视,体育教师普遍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关爱学生。

(二)体育课程标准现状与分析

在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学校没有标准的体育教师、学生用书,在体育教学的时间活动中要降低教学的要求,要考虑到学校硬件设施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这个标准由体育教师决定,所以导致了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只能用普通学校的课程标准。由于特殊学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更加特殊与复杂,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的教学过程需要充分思考适用于课程主题的体育教学的特点。

赣州市特殊教学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视觉手语教学法和听觉触摸教学法。从调查可以得出,除了主要使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其他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学校大体相似,主要是因为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我国现在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不是很多。

(三)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现状与分析

根据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发展不同的基本活动技能的内容,有走、跑、跳跃、投掷、攀爬、悬垂支撑、平衡等; 发展不同的身体素质的内容,有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根据身体各个不同解剖部位选用的内容,有头、颈、躯干、四肢等。但各种分类方法不是单一的,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性地运用。

球类、跳绳和游戏是开设后学生较喜欢的课程。球类课程较简单,变化多,团队间合作性较强,其中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球类运动有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等球类项目课程;开展跳绳的体育教学活动,其运动的场地不受天气、年龄、特殊群体、资金等的限制,对场地的要求也较低;体育实践课程开展的游戏也有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选择,游戏中的情景设置形式较多,游戏难度较低,学生易于产生兴趣。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了设计,在体育教师的实施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敏学,宋强.关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建议[J].体育学刊.2005,(01):87-89.

[2] 趙志荣.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5.

[3] 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01):41-50.

[4] 王紅妹.江苏省培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扬州大学.2009.

[5] 范笑仙.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组织忠诚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53-54.

作者:胡亮

上一篇: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写作教学特殊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