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小学生读后感

2022-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孟子小学生读后感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摘 要: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他的“大丈夫”人格内涵主要包括“居仁、立礼、由义”和“不淫、不移、不屈”,其特征表现为“道性善、浩然之气、舍生取义和艰苦奋斗”。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思想影响深远,它是探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将“大丈夫”人格思想融入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孟子 “大丈夫”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先秦儒家思想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给我们丰富的德育思想文化,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仁”、“礼”结合、“道”、“德”兼顾的修身之道,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仁政思想,同时他将“性善论”、“民本思想”融入孔子的理论,并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做了补充,形成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中国的思想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真知灼见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大丈夫”人格的提出及内涵

理想人格是人格的升华,中国传统人格以道德为主,受此影响,古代的理想人格也就表现为完善的道德人格,即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1]。孔子提出了“圣人、君子、贤人、志士之人、成人、善人”等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类型,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圣人”和“君子”[2]。他认为,“圣人”是人格的最高境界,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境界,尧舜也未达到圣人的境界,一般人更难企及这种境界,孔子的“圣人”人格缺乏具体的标准,而“君子”则是现实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也是他极力推崇的理想人格类型。孟子对孔子的理想人格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之于民,亦类也”,为普通人成为圣人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孟子还总结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3]。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消除了孔子至高境界——“圣人”人格的神秘性,同时增强了“大丈夫”人格的可操作性。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主要有:第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它强调了“仁、义、礼”,即人要真正成为一个大丈夫,做大事成大业,首先要学会以“仁、义、礼”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是培养“大丈夫”人格的前提;第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人格必须从立志开始,独立的道德意志是其主要构成要素,要心藏凛然正气才能形成完美理想人格的道德精神;第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人格的实践形式,“大丈夫”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独立人格,无论富贵、贫穷,还是权势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2]。

由此可见,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的内涵包括“仁、义、礼”多方面的品质与节操,即“居仁、立礼、由义”,当然,光具备这些品质还没有达到理想境界,还需配合外部实践,即“不淫、不移、不屈”,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自己的志向和独立人格,经过多重磨炼,才能最终达到“大丈夫”的理想境界。孟子虽然对“大丈夫”人格要求较高、磨炼也较多,但它不是空想,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锻炼,人人都可以达到“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境界。

二、孟子“大丈夫”人格的特征

(一)“大丈夫”的培养基石——道性善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它的具体内涵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即“仁、义、礼、智”就是道性善的表现,而且这种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并不是后天赋予的[4]。这种善的本性受到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这种善性需要不断巩固,如若不能及时巩固,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另外,维持善性的同时还需“以善养人”,即通过不断地推行“仁、义、礼、智”引导人性,最终达到人的善性的充分发展[5]。

(二)“大丈夫”的高尚气节——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对于浩然之气他的具体解释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因此,“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对道义的自觉,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境界,它受到信念的指导[6]。“浩然之气”的养成需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需要从内心养成积极的道德判断与实践,只有内心坚定才能真正养成浩然之气;其次要减少一些消极的无法控制的生理血气,从相反的方向控制“浩然之气”的减少,达到不断修养的境界。

(三)“大丈夫”的政治理想——舍生取义

孟子具有一种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精神:“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孟子的政治理想是为人类的发展而奋斗甚至献身,这是对自己生命力的自信,由此可以产生巨大的正能量,不断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认为,仁义才是人们崇高的精神追求,“舍生取义”是为他人、为集体甚至是为国家的崇高利益而做出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它突出了“大丈夫”独立的人格价值,也突出了孟子对理想的崇高追求[7]。

(四)“大丈夫”的实践形式——艰苦奋斗

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意志才能够更坚定,才能不屈不挠地完成伟大的事业。千百年来,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一直激励着中国人为理想而艰苦奋斗、勇敢向前[8]。孟子还通过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溪等人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最初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的人,由于受到这种艰苦磨炼,人生经历才更丰富,也促成他们最后获得成功。意志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志薄弱的人很难经受磨难。“大丈夫”都要具有艰苦奋斗的独立人格,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

三、孟子“大丈夫”人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孟子“大丈夫”人格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极具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促进人们的人格修养和情操培养。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改革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系统了解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眼点,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辅相成,在学校,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需是统一的。孟子认为人性是可以塑造的,需要发挥个人主动性,在后天的道德实践中不断巩固。当前一些高校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及价值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因此重视孟子“大丈夫”人格,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课外实践,留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发挥空间,激发学生内在的善良本质,实现高校道德教育的新高度,进而从真正意义上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引领、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联系高校和学生的纽带,而且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效果,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它有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也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通过这种融合,在对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丰富的道德教育,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这种教育方式的创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孟子还提出“躬行”的思想,即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需要在社会道德实践中实现。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大丈夫”理想人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重视“躬行”,改善传统“灌输”的传授模式,通过自己领悟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开发,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和高校教育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高校教育体系的实施。孟子“大丈夫”人格思想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还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庞大,它的发展和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孟子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应与实际相结合,它的教育方式要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高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调整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发展模式都不太相同,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模式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重视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提升其道德品质,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思考问题,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四、孟子“大丈夫”人格的养成之道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结合“大丈夫”人格思想的内容和标准,学习、应用和创新理想人格的精髓,按照新的教育实践,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9]。

(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灌输一些理论知识、传播一些圣人情怀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它缺乏与现实实践的结合,仅靠书本知识的指导和移植的方式方法难有实际成效,“大丈夫”人格思想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与实践形式——“持志养气”,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在高尚道德养成的过程中,周边的环境是极其重要的,需要营造优秀的人文环境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0]。当代高校急功急利,他们重视文化成绩却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并大力宣传道德教育,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学生的终身精神财富。

(二)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

大学生成才除了后天环境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自我品德的修养,孟子的“性善论”提倡“存心养性”。一方面,要养善心,即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指导学生克制自己的物欲,敢于面对现实,相信道路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统一的,要勇往直前,实现个人的理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好高骛远,要循序渐进,从小事入手,不断积累修养,用国学文化培养大学生对儒家知识的了解,深悟“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要义并渗透至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各类实践活动,体验生活,感受自然,促进身心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大丈夫”人格,培养其浩然之气,使其形成坚忍不拔的内在品质,实现从内在培养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孟子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认为,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教师,要教导别人,首先自己要德才兼备,“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师首先要自己清楚明白自己所研究的东西,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楷模,需要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日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拒绝外界的诱惑,专注于日常教学与研究工作,要对工作有责任心,对学生有爱心,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这是“大丈夫”人格思想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思想深深地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它的理论精华仍具实际价值,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让学校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大家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它让学生通过文化的洗涤与熏陶,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此不断努力奋斗;它让教师重视自身修养,通过自己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成为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明灯,它让学生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坚定的意志,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促进他们个人理想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总之,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我们应该让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得到运用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徐德斌,张玉龙.试论孟子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J].长春大学学报,1996(1):33-36.

[2]邹振卿.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精神特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49.

[3]杨泽波.孟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

[4]傅琳凯,王立仁.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9-34.

[5]王艾.孟子人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迪[J].中国西部科技,2010(32):71-73.

[6]傅建增.孟子思想教育理论初探[J].南开学报,1994(1):47-53.

[7]石芳.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J].甘肃高师学报,2011(3):26-29.

[8]张晓艳.孟轲的“大丈夫”气概[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3-17.

[9]韩文根.孟子人格精神对青年成才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4(2):60-65.

[10]梁军.孟子“浩然之气”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58-60.

本文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党建思政课题项目《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D14020。

作者:陈湘瑶

第2篇:读后续写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摘要】近些年,高中英语教学非常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前英语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包括读后续写,该方法将写作以及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完成文章阅读任务以后再开展接下来的写作任务,学生以及教师可以参照主体语境的基础上将思维地图绘制出来,并且对语篇脉络进行整理,对语篇结构进行剖析,从而对主题意义有所掌握,使得学生自身的英语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都得到全面的提升。本文对“读后续写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展开分析,希望可以对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意义。

【关键词】读后续写;思维品质;英语学习

【作者简介】金鑫,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涉及的核心素养包含四方面的内容: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品质。下面针对于此展开详细的分析。

一、思维品质的内涵

所谓思维品质指的就是学生的思维特征,主要呈现出学生思维水平以及个体智力的差别。想要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就应该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也就是将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全面增强。基于此,借助有效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升,使得学生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所增强。

二、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必要性

1.便于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加以提升,使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增强。在开展读后续写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阅读相应的文章内容,在对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将文章的大体意思充分了解清楚,并且将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才能够展开接下来的续写任务,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地只一味写作,还应该适当回顾原文的具体含义,这样也是为了确保文章的舒畅性以及连贯性。整体的阅读过程本质上属于沉淀的过程,借助阅读的方式可以将部分词汇的搭配学会。完成相关积累工作以后,就能将自身的写作水平全面提升,同时学生自身英语水平也会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全面增强。

2.推进语言流利性的发展。读后续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流利性,并且需要学生能够在开始写作之前完成阅读任务,学生对文章的大意以及写作风格有所掌握,才能完成接下来的续写。除此之外,还要重视阅读的必要性,学生应该在阅读的基础上将文章的内容充分地了解清楚,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续写任务顺利完成,从而使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全面提升。目前高中学生在应用英语方面普遍存在语言流利性不足的问题,迫切需要读后续写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对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续写。读后续写的开展对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知识都能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之所以学生很难借助教师的引导,使自身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和提升,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在应用英语知识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而且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集中体现在语言流利性等问题上,借助读后续写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很好地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

三、读后续写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开展读后续写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1.学生对阅读材料内容没有全面了解就开始续写。学生在开展续写时并未透彻地了解阅读材料,并且部分学生在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会非常急躁,很多学生都想尽快写完去做其他事,种种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并没有将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透彻的了解,并且某些情况下学生所续写的内容同原文并不符合,而情节也并不合理。这部分学生在缺乏全面理解和认识的背景下很难根据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以及情节发展对情节作出正确的预测,这对读后续写教学活动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学生没有结合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思考来展开对材料情节的合理续写,所以此项教学活动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以“Friendship”这一单元的课后续写为例,这一单元主要讲授友谊的话题,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一话题而展开。在教学中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总结,并借助问题引导学生“ Talk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朋友和友谊两者的区别,只有在全面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全面理解教材内容,并据此来展开对课文的续写。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深入到教师所组织开展的讨论之中,他们对朋友和友谊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全面理解和认识,因此很难将自己阅读时所思考的问题和心得充分融入写作之中,部分学生甚至在没有准确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情况 下就开始着手写作,导致教学活动很难发挥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

2.没有搞清楚课文中心思想就开始写作。部分学生并没有将文章的主要意思掌握清楚,某些情况下,学生对于作者写作时的感情并没有充分地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学生完成续写任务造成巨大的阻碍。在学生开展续写任务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使用的语法以及词汇并不正确。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在语言使用方面缺乏生动性,仅仅添加了部分简单的词语,由此导致续写任务的画面感较弱。以“Earthquakes”这篇课文的课后续写为例,为了使续写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出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和研究课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 Know about basic knowledge about earthquakes, Know about how to protect oneself and help others in disasters”。如果学生对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如何自救没有全面的了解,一旦地震发生,学生就很难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应对。所以在培養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中心思想搞清楚,这样才能充分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有效引导,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深入展开对课文内容的研究,写作活动不是建立在全面了解课文基础之上,因此读后续写很难发挥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作用,这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得非常普遍。

四、读后续写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读后续写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发挥出极大的作用,结合目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按照以下策略来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

1.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培养和引导。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之所以读后续写教学活动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习惯,因此很难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内涵。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很难得到有效开展,这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为了使读后续写教学实践活动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专门的培养和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读后续写教学活动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以引导学生围绕“Health eating”这篇课文来开展读后续写为例,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从课文中寻找关键词,以此来准确判断什么样的食物是健康的,并围绕课文主题并结合课文中两家餐馆之间的竞争,依据“Healthy”的相关理念来展开有针对性的续写,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2.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读后续写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发挥出积极的影响。这项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全面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在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简单来说,学生需要对课内容进行细致的了解,并且反复阅读课文,从而将课文所阐述的含义进行深刻的领悟。学生需要在领悟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结尾所提出的问题对相关内容进行续写,这样才能使读后续写教学活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同时还应该对文章的脉络有深刻的了解,例如“Friendship”一文,学生要对文章的几个要素进行分析,如where、who、when。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可以多多提问,这样对于了解原文意思会有明显的帮助。将这些要素进行了解之后,学生就可以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刻的掌握。在对文章续写的过程中,应对文章的脉络以及思路有深入的了解,绝对不能够任凭自己的心意来随意续写。比如说在多次阅读之后将文章的要素找出,再将其中涉及的重点内容融入进去,让内容更加饱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研究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作文中所呈现出的矛盾焦点,并围绕此类问题来展开续写,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和提升。

3.结合课文内容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培养,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为了使读后续写教学活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教师需要不断加大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讲解,并积极提出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借助读后续写,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以“Festival around the world”这篇课文的读后续写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入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读后续写,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节日,并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展开对课文内容的续写。教师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教材中的写作方法来思考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以及饮食习惯,只要教师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做好引导和启发,就能使读后续写教学活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使学生形象生动地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中国传统节日续写下来,使得文章具有丰富性以及生动性。教师应该借助有效的方式来启发学生,从而将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开拓。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随后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由此将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全面提升。

五、结语

站在整体的角度来讲,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后续写,其能够使得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不断提升,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采用该方法,并且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热情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范文慧.逆向教学设计推进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深度学习[J].教学与管理,2021(16):68-70.

[2]王倩.例谈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题型中的應用——以2020年山东高考英语读后续写题为例[J].新校园,2021(5):68-70.

[3]薛海燕.在英语读后续写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1(4):30-35.

[4]秦飘玲.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J].校园英语,2021(2):156-157.

作者:金鑫

第3篇:小学英语读后活动的改进与优化

摘要:小学英语阅读有课前、课中、读后活动,教师在组织阅读时,往往关注课前的“导读”,课中的“研读”部分,而忽视读后的活动设计。本文结合译林版英语来探析读后活动优化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读后活动;优化设计

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的重要内容,而教师往往关注课前阅读、课中阅读活动的组织,忽视读后活动的巩固和拓宽。为此,如何展开读后活动,提出几点建议。

优化读后活动设计

读后活动的设计要融入个体差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参与、有所获得。但是,一些教师因应试思想的影响,并未照顾到学生间的阅读差异性。比如,在四年级译林英语上册U8 My dolls一节中,对于本节的故事部分为介绍玩具,课本的重点为句型“I have...Her...His...I like it very much”。如何对该节重点句型进行读后训练,则可以通过读后活动设计来渗透。我们可以引入一张“跳骚市场”图片,主题为推销自己的玩具,并结合本节句型内容,让学生应用句型来介绍玩具,打破单纯性的机械练习,也让学生能够增强参与度,提升语言表达水平。在这个读后活动中,很多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优秀的售后员,并结合自己的玩具来展开多样化交流,这一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场景,激活了课堂学习氛围。所以,通过读后活动的游戏化设计,让学生能够根据场景来训练听、说、读、编能力,拓展了语篇内容,实现了语言输入到输出的教学目标。

强调读后语言训练

结合英语阅读目标,读后活动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从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进行关联;二是强调语言知识的运用,特别是阅读与口语表达能力的整合。因此,教师在读后活动设计上,可以通过情境扮演、对话训练、复述大意、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内化。在译林三年级上册U7 Would you like a pie?一节中,该节内容主要是结合物品进行口语训练和教学。我们为了突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能够结合语言知识来完成训练和巩固。我们尝试设计了一个“问答式”的情境对话场景。以某百货商店为场景,为Helen购买一件礼物,然后应用本节句型来练习。我们通过对颜色、数量、价格以及鞋、帽、衣服等不同商品的融入,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生活化问答方式来展开语言交际,学生的临场感更强,参与意识更高。再如,在五年级上册U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一节中,我们在读后活动设计上,可以根据图片内容设计一个“故事结局”,让学生进行扮演,五个人一组,一个人是Goldilocks,一个人是旁白,三个人是熊。另外,在黑板上设置一些情境内容,让学生通过应用来改编故事的结局。这一活动的设计,多数学生都感到有话要说,也让读后活动设计与文本内容进行了有效拓展,挖掘了文本,提升了文本的人文内涵。

提升读后教学实效

从英语阅读课堂组织来看,对课前、课中活动的突出,反而忽视了读后活动的设计效率。教师应该认识到读后活动的重要性,尽可能创造多样化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中加深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更具可塑性,好奇心突出,对真实性的活动场景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所以,教师可以在读后活动中引入真实场景,提升读后教学实效。比如,在低年级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动作、道具的装扮,来激发读后活动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从句型操练中,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通过将贴近学生身边的事物、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联系,来形成真实的操练情境。比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U8 Happy New Year一节中,对于“Consolidation and practice”部分,教师通过对中国传统新年情境的介绍,让学生结合新年来创设真实的新年景象。融入“I'm going to ...”句型,以及“What ...befor/on...?”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为课堂活动中回答问题的学生准备红包,作为课堂奖励来激活学习趣味。这一创新性的运用手法,不仅让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也取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

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尤其是在读后的改进中,注重语言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突出本节语言结构与运用,并融入到读后活动设计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读后活动的形式并非固定,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可以是对学生生活情境的再现,还可以是结合阅读内容进行反思,生成新的对话情境。教师作为课堂组织与实施者,要依托读后活动的设计,注重不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关联,在突出英语语言知识的训练时,贴近学生生活,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性的营造乐学、乐读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从参与中思考、训练、讨论、合作,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提升对文本阅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薇薇.小学英语阅读课“读后活动”设计的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6(04):82.

[2]潘锦喜.小学英语阅读后活动的设计思路及效果[J].英语教师,2012,12(08):10-15.

[3]曹伟华.例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后活动的有效设计[J].小学教学设计,2010(27):34-36.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勤业小学)

作者:王艳蕾

第4篇:小学生《孟子》读后感

(一)

王辂牛9岁

我感觉读完了《孟子》自己改变了个人,孟子这本书每一句都提醒我改变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说,以前我在家里喜欢说脏话,妈妈对我说,出去玩要早点回家,而我,却很少遵守妈妈的话,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我给妈妈说,我下次再不玩这么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这些坏习惯我都在渐渐地改正。我以前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至从读了《孟子》这本圣书,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其实超级好,我感觉圣书跟普通的书比起来要智慧与奥秘很多,意思虽然现在不能完全领悟,但感觉这些圣书对我将来会有很大用处。

书院里对我最亲的人就是程老师,她教我读《学庸论语》、《孟子》,我还记得有一次,身体有点不舒服,程老师每天都摸着我的头关心我,看看发烧没有,谢谢程老师!我到张老师那个班也上过课,所以也谢谢张老师!书院里还有很多经常陪我玩的同学:胡鏸文、姚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谢谢你们!

进入弘毅厚谦书院是为了读圣书,受圣贤教育教诲。我现在已经背了五万多字了!而进文礼书院需要二十万中文和十万英文才能进文礼书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进入文礼书院的目标去努力。爸爸告诉我圣贤教育可以帮助我一生。爸爸还要求我把佛经一起背,爸爸还想最终把我送去当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实也很喜欢读这些圣书,爸爸告诉我,我先要打好基础,以后要去文礼书院或去孔子学堂深造。

小学生《孟子》读后感

(二)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第5篇:《孟子》读后感

近来,把《孟子》读了一次,孟子的言语就当时的礼仪规范而言,确实是做到了遵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世人的表彰。于是梁惠王下问于他,齐宣王请教于他,滕文公问事于他,在他面前请从教诲。在孟子的滔滔雄辩之下,为王者只得表示承认自己行政的一些不足, 表面上乖乖地听从而无从反驳,最多也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借此来表达自己对自己所为的尴尬情形。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一统中国,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思想,却如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在当时不合实际,终于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一生兢兢业业的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王者行仁道。他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高高在上的“君”、“夫子”从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拉回到普通“人”的范畴,而且是低于众“民”之下的。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他常引用有若的话来阐明圣人“圣人之于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认为孔子了集“清”、“任”、“和”、“时”(“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这任者也。柳下惠,圣这和者也,孔子,

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集这四为一体的,所以孔

子是最大的圣人。圣人纵然学识渊博,载心仁厚,仁者无敌,

终于“出于其类”,如孔子——大圣,自己也说“圣,则吾

不能,我学而不厌,而教不倦也”。圣人既然也是民众的一

部分,是以民众为基底的,于子孟子顺势大胆说出了“天下

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孟子

这种把民权放在君权之上的思想,比法国的卢梭的民权论早

了一千多年。孟子讲究“民为邦本”、“保民而王”,在国

内实行仁政,“修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而人爵”便

跟从而至,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使人民富起来,倡保

民之说,从而实现“王者无敌”,建千秋事业。

其次来说说孟子的个人修为。从孟子的言语中,道出了

冲彻中国文化的大丈夫理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铮铮铁骨,傲然立于

世人的眼前。于是“居天下之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正道”,袒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故

要匡正时弊,使上自诸侯有信心施行仁政(“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下至庶民(“人皆可以以尧舜")以便

使政风,民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都有一个根本的好转,在救

世,救民,其用心是良苦的。在个人修身上,孟子提出“养

性”、“修身”,讲”性善“,所以提倡“养性”,即扩充

固有的善端。孟子亦讲“养心”,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古人说“白沙在涅,不染也黑;逢中生麻,不扶也直”,

正是与“近朱则赤,近墨者黑”同一个道理。于是孟子提出

“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

环境固然重要,但人的主观意愿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贫

穷之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照样“不改其乐”

乐而忘忧。孟子总结人世过错,说道“咎,多由于自取”,

正因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故孟子毅然指出“仁

者如射,射者已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

己而已矣”(《公孙丑上》),这种灾难我担当,“不怨天,

不尤人”不知当羞杀古今多少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济的

“仕者“了。这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甚大的。孟子的严于律己,

当是现世的楷模。

孟子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他提倡

的“深造自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学生加强自学,变灌输为主为自学为主体很有相似之处。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认为高深的造诣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而自觉地追求得到,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就是益于收获的追求,这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自得,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他还提倡启发思维。孟子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达到他预期的效果。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

筋,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教学生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便是教师引导的结果。孟子还提倡“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的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仍然很有作用。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明白。他谈到教师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

第6篇:《孟子》读后感

《孟子》的作者孟子,字轲,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书中有的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

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感激)我与(通"欤"语气助词)?乡(xiàng通:向"过去,从前.下同)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人的本性虽然善,但是有时侯也会迫于本性的情势与欲望,作出非善的行为来,这样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人在生与义两者不可兼得时,就应舍生而取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因此我们就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公益中学 初二(7)班

应俞彬

第7篇: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在今年的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十本书。当老师将书名告诉我们的时候,大家大都不以为然,因为这些书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书籍,觉得似乎也没有什么必要去读他们。但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随便翻阅了几页《孟子》以后,发现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曾在大二时由于学习古代汉语的需要看过《孟子译注》一书,但是当时也并没有进行细读,而只是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对于孟子的翻译和译注上,但却也已经感受到《孟子》一书中所包含的道理确是让我们受益无穷。而如今重读《孟子》,更是感触颇深。

和《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录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较《论语》来看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的文字是《孟子译注》中对《孟子》的评价,而在我通读了一遍《孟子》以后,我的第一个感受便是,这虽是一本古书,但读来却并不感觉乏味或枯燥,且读完每一章后都能给人力量,引人深思。不同于《论语》中直白的说理方式,《孟子》一书采用的是类似于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进行记叙,从而得出一定得道理,并且有时并不明说其中的道理,这让人读来十分有趣但却仍能起到发人深思的作用。 孟子作为亚圣,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提倡仁政,自善其生,崇义尚道等等,但是在读完《孟子》以后,我最佩服的还是孟子敢于直面君王,敢于说真话的那种勇气与胸怀。“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以上是节选于《孟子见梁惠王》中的片段,在孟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片段。在这些片段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孟子在面对君王时的凛然正气。他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见解,敢于批驳诸侯王的暴政和不仁不义。孟子,是个真人,敢于说真话的人。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坦诚,率真,对统治者的批判更犀利,更不留情面。我感觉,孟子有豪侠之气。他自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正是孟子更亲近庶人民众,所以,他才会最终发展为那种崇高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之前,还没有人敢“颠覆”君位“至高无上”的传统。尽管孟子言论如此,可我们也并未看到孟子因此而被统治者“穿小鞋”,可见,当时的社会虽礼崩乐坏,争战频繁,但人们的思想还是非常开放的,言论自由的,统治者对孟子的主张虽不去施行,但还是洗耳恭听的,是尊重人的。

而面对今天这个社会,孟子的这种品质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第8篇: 《孟子》读后感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听课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还有标新立异的独特思想感染着。我收获最大的是,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要轻易被外界蛊惑。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一所大学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只有兼容并包思想才会繁荣,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于此。

这门课开阔了我的思维空间,让我有了一种要读点什么的欲望。我急需一种与别人思想共鸣的感受,于是我选择了《孟子》这部经典,从中得到了久违的畅快。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切,溯本回源;从逐物迷方与纷纭杂乱中回归宁静。我们需要从属于自己文明的厚重中寻找内心的坚定笃实,而不是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而可能数典忘 祖。如何去寻找这份历史的深刻静谧?古人早已用超凡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营养又美味的心灵鸡汤国学。《孟子》在国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本书历经千年,历久弥新。它并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一部人臣与君主,人臣与人臣的枯燥对话记载录,它其中所蕴含的小由为人之道,大至政治理念的一体化的内容仍值得我们深思。时间并没有湮没它的光辉,直到今日,它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仍值得后人探索解读。

孟子是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十分善于用比喻或者是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一些原本很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传神。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而且,《孟子》一书的语言精练流畅,同时又浅显易懂。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主张“保民而王”,通过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统一。在思想方面,《孟子》具有民本思想。他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例如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夫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孟子反对霸政他提倡以德服人,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因此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孟子还主张“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其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见孟子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教育上,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

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

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深造自得。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教亦多术。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在为人上,孟子提出了“养吾浩然之气”的哲学理念,这里的“气”的意思并非是具象化的物质而是一种精神境界,其中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矣。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 立正常命运的方法。而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养浩然之气”的原则,而有了“浩然之气”, 则就可以面对“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逆境,才能 够“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所担待。

同时他对于朋友,人臣,国君阐述个人修养的 内涵时用了不同的内容,对朋友侧重自处之道,自修之心;对人臣则讲述处理事情的原则方法;对君王则侧重用人及政治方向的策略,这足以说明孟夫子本人的灵活而并非是所谓只有古板呆滞的面孔。而在大的政治方向上,主要是向国君进言,孟子在向梁惠王进谏时,抓住各种时机向他说明实行王道的好处,既施行仁政,以达到 “内圣而外王” 的形势,其中的 “时” 与“势”论述精辟,鞭辟入里。在对待百姓的大的方针上“不违农时”与“使民以时”。这几个字已经可以概括爱惜民力与基层健康发展的方针内容,安居乐业只要到“时”做该做的就可以了,而在当今中国,这正是我党基层方针的基本内涵;然后“申以孝悌”,以孝仁忠 信教育百姓,使整个国家在文化上发展起来,百姓能够较好得担当起公民责任,努力奉献社会,那么政治经济就会在这个良性基础上进一步又快又好发展,反过来又会继续促进教育方向的改革,形成一个正面循环,在这个层面上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关心教育原因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而言“与民同乐”,“爱民如子”,那么百姓就会“民乐王之乐,忧王之忧”,上下一心,则就可以达到“势”上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而对于现在中国而言,党的执理念就是 “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难处,维护群众利益”,从而老百姓也积极拥护党的政策,支持党的决策,时刻代表群众最根本利益,紧紧依靠群众,这正是共产党活力长久之所在,精神永恒之所在。

因此可以看出,在几千年,孟子的学说中,虽然有他那个时代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他本身已经突破了时代的局限,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已有了社会主义的大同思想的雏 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赞叹和敬佩的,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他选择了为那个时代的纷乱 中守护一方净土,尽管他仕途上的失意,但那并非是因为他过于清高,而是他明明可以选择 用霸道诡术取悦君王, 但他依然愿意为了大义而精神殉道。 他的人格修养, “善” “气” 持 而养 , 这不仅是一种身心修养人格的境界美, 也是一种人格审美。 行之以仁, 待人以信, 敬事以忠, 在精神上达到充盈持泰,就可以对别人产生“善”的影响,从小及大,由微至广,就可以体 现出孟子在政治原则上的个体趋同的主体性, “格物,自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从个人而言意味着一个自由公民的健康状态, 而整个社会而言就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共性的 个性体现, 因此孟子的学说对于当今社会仍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因为思想的深刻不会被历 史风化,而会被历史铭刻。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归顺而非霸天下,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爱人,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总的来说,我对《孟子》的认识还是表面的,肤浅的,但是我深信,随着我的不断学习, 在我的个人品格自我鞭策和在政治认知上进一步加深的基础上, 我会更全面的了解它的思想 光芒,它的广博内涵,进一步体悟未来的人生和精神内涵。

第9篇:孟子读后感

长大后的感悟

-----读《孟子》有感

13秋英语1班汪海媚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从小我们就在孔孟之道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影响着千千万万代中华子女。记得初中时,背诵过许多孟子的名言警句,受益匪浅。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鱼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义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话,我宁愿失去生命,以全大义。越长大越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小时候背诵这句话能理解,人不能太贪心,事情不可能让一个人占尽便宜,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次要的而顾着重要的。但只有经历过之后,才能深刻体会到感悟到。不仅是有得必有失的道理,孟子同时还强调了,人们应该重义,舍生取义。如今浮躁功利的社会,能行义之人已经很少,何况以生命为代价,有几人能办到?孟子的话值得我们铭记在心。

还有这句,大家肯定也烂熟于心了,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当我受到什么挫折,什么不公,或者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句话,给自己一些鼓励也是一种安慰,身心就会舒畅很多,心态就会平稳,就可以脚踏实地的走下去。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就是让我们独立思考,不要完全依赖书本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看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要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要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事实。

很多小时候所学的孟子语录,早已烂熟于心,但道理却是在长大后慢慢懂得。懂得了道理,放平心态,才会活得更轻松。

2014年4月2日

上一篇:劳动保障年检自查报告下一篇:前村小学消防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