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感染管理措施

2022-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icu感染管理措施

综合干预措施对ICU院内感染的影响

[摘要] 目的 通过前后对比,了解我院ICU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对ICU院内感染的影响。 方法 将2012年48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2011年41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干预组给予院内感染的综合干预措施进行干预,统计比较干预组与参照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结果 干预组的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分别为9.8%、10.8‰,参照组的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为17.6%、17.9‰,干预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尿道插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干预后亦有所下降。 结论 我院ICU采取的院内感染综合干预措施行之有效,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 综合干预措施;ICU;院内感染;感染控制

[

[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ICU;Nosocomial infection;Infection control

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病区,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入住时间长,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及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造成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容易发生院内感染[1]。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它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影响医院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而且还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和增加其医疗费用 [2]。世界卫生组织在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疾病负担报告中指出,医院感染增加了诊疗工作的复杂性,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花费增加,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 [3]。为提高医疗质量,我院ICU采取多种综合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干预组为2012年1~12月入住我院ICU 48h以上的患者共480例,有157例意识障碍,男272例,女208例,年龄22~87岁,平均(52.3±4.9)岁,住院天数3~28d,平均(8.2±1.7)d。将2011年1~12月在ICU住院48h以上的患者410例作为参照组,有135例意识障碍,男219例,女191例,年龄25~85岁,平均(49.5±4.3)岁,住院天数4~25d,平均(7.7±2.0)天。两组性别、年龄、意识障碍、住院天数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原卫生部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4],ICU住院患者所发生的医院感染是指在入住ICU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ICU期间所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ICU感染而在出ICU 48h内所发生的感染。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参照组给予常规感染控制措施,自2012年1月开始对干预组患者在既往常规感控措施基础上,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常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1次,地面每日湿拖2~3次,发生污染随时清洁消毒。门及门把手、床头柜、椅子、床架、病历夹、治疗车等,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1次。病房内抹布、拖把使用后用消毒剂浸泡后晒干,以免微生物孽生。加强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患者用物的消毒与管理,监护用的袖带和各种导线、治疗盘、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及患者使用后的清洁用具等固定专用,用后的上述物品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液擦拭。吸痰器瓶每次使用前要在瓶内放入含有效氯1000~2000mg/L消毒剂,与吸入物混匀30min后倒入下水道,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周消毒2次氧气湿化瓶及吸痰瓶。医疗废物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使用臭氧床单位消毒机、紫外线等进行床单位终末消毒。医护人员进ICU穿专用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换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认真洗手和消毒,必要时戴手套。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更换衣帽、鞋,戴口罩。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 多重耐药菌等特殊感染患者单房隔离,防止交叉感染。ICU每月定期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等进行1次细菌培养,要求菌落计数控制在合格范围内。

1.4 综合干预措施

(1)对室内环境除每日常规清洁消毒外,定期进行卫生大扫除,每月一次,发动科室医务人员、卫生员等,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床栏、床头柜、窗及一些卫生死角。保证每床单位使用专用固定的抹布。(2)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固定,由科主任、护士长、医生一名及护士两名组成,在日常工作中对本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院感防控指导与监督,加强院感相关制度的学习,定期考核医护人员的落实情况,加强手卫生的宣教,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并做好卫生员、护工、患者及家属卫生宣教及管理工作。严格侵袭性操作的规范管理,加强无菌观念。(3)应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安排专人填写ICU日志,每月初对上月的院感情况进行统计、总结,上报院感科,其中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尿管、动静脉置管、气管导管等各种导管的使用率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日感染率、导管相关性日感染率、尿管相关日感染率等,医院感染科不定期派专职医师到ICU病房进行督导,检查院感的填报情况及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每季度汇总,反馈给科室。(4)持续质量改进:每月对院感情况整理分析,及时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并在下月重点督察整改情况。(5)药师干预:药师不定期到ICU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作调查,与临床医生一起商讨,在抗生素的品种选择、用药时间、给药方案、用药疗程方面给出建议,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1.5 观察指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9年4月1日发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2-2009)[5],患者感染发病率用(感染患者数/处在危险中的患者数)×100%表示,患者日感染发病率用(感染患者数/患者住ICU总日数)×1000‰表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发病率用(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人数/患者使用呼吸机总日数)×1000‰表示,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用(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患者尿道插管总日数)×1000‰表示,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用(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总日数)×1000‰表示。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l6.0统计软件完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后,ICU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病房、治疗室空气等培养都为合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物体表面(采样部位包括监护面板、床栏、床头柜等)每月送检标本3份,全年共36份,干预前共有4份不合格,干预后,全部合格。干预前后,ICU 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及比较,见表1~2。

表2显示,综合干预后,患者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与干预前相比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创操作中日感染率以呼吸机相关感染位置居首,经综合干预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有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动静脉相关血液感染亦较干预前有下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患者数少有关。

3 讨论

院内感染危害极大,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关纠纷和诉讼案也常随之增多。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当今各级医院面临的非常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成为评价医院综合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6]。ICU作为院内感染高发科室,控制院内感染责任重大。有调查表明ICU患者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无菌操作不严格、患者免疫能力降低等,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对ICU的管理,有效地配合医院感染控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才能切实降低ICU医院感染率[7]。

我们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通过院感管理小组的督导作用,使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加强ICU环境卫生学监测,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另外,ICU目标性监测是大家一致认为比较科学的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之一[8]。我们通过应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可以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持续质量改进作为一种以持续改进且重视全面质量为指导思想,突出重点环节管理基础的措施,其是保证ICU医务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流程的重要方法[9]。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持续性的质量改进,制定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标准操作规程,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10]。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可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繁殖,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致病菌,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1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是ICU感染的有效预防对策之一[12-13]。我科通过药师进行干预,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使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减少,从而有利于院内感染的控制。

我科2011年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7.6%、17.9‰,经过上述综合干预措施后,2012年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分别降至9.8%、10.8‰,有大幅度下降,表明干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泌尿道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也有小幅度下降,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日感染率下降幅度相对较大,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我科在加强干预后,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的体位管理、口腔护理、吸痰的无菌操作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所致。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感染率略有下降,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考虑可能与导管留置时间长有关,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导管的留置,每日对留置导管的存在性进行评估,减少导管的留置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置管的护理。

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是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严格执行感染防控措施,并通过监测数据循证影响医务人员感染控制行为,进行持续质量改进,院内感染是可以减少的[14-15]。

[参考文献]

[1] 陆燕,张群,殷瑾.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80-1682.

[2] 薛凌波,李卫光,张午声.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评价及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276-3278.

[3] Allegranzi B,BagheriNejad S,Combescure C,et al.Burden of endetnic health-care-associociated inf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11,377(9761):228-24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Z].2009:9-10.

[6] 贺买宏,张必胜.加强感染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5):35.

[7] 李晓玉,张川,曾薇.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795-2796.

[8] Reinaldo S,Victor R,Gorki G,et al.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of brazlian hospitals:fin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J].Pan Am J Public Health,2008,24(3):195-202.

[9] 车莹,王卫.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6.

[10] 王慧芬.持续质量改进在ICU目标性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14-315.

[11] 吴毓新,徐建芳,凌芳.综合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及预防[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11):540-541.

[12] 张玉琴,张琳,陈娟娟.ICU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2799-2800.

[13] 刘新凤,殷爱顺,杨博梅,等.老年患者常见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对其的预防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125-127.

[14] 王琴,罗甫花,王朝燕.邵阳市某医院2007-2011年ICU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87-90.

[15] 蔡春梅,胡涛.综合护理干预控制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9):62-63.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魏清兰等

第2篇:神经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及预防措施探究

【摘 要】目的:通过对神经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进而为找出更好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本院神经外科ICU接收的196例进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8人,分组结束后,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的基本护理方式,而对观察组患者则采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肺部感染进行预防,实验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以及转出重症加护病房的时间进行对比,来判断两种护理方式各自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2%,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10%;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为2.04%,而在对照组中共有11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概率为11.22%;在转出加护病房的时间方面,观察组的时间也要更短一些。结论: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可以加速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神经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临床护理及预防措施

气管切开是最常用于治疗重大呼吸困难疾病,在手术结束后极其容易引发肺部感染这一并发症[1]。因此,在当前针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治疗时就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来降低肺部感染的概率,从而为实现患者的良好恢复创造条件[2]。本文就旨在对两种术后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进而找出更好的临床护理方式来为患者进行服务。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数据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选择了自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本院神经外科ICU接收的196例进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98人。在观察组中,共有63例男性患者与35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大的为73岁,最小的为32岁,平均年龄是(48.54±2.97)岁;在对照组中共有57例男性患者与41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大的为75岁,最小的为35岁,平均年龄是(49.05±3.0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完气管切开术并自愿参与到本次实验过程之中,此外,两组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症状、病史等方面的比较中 P>0.05,比较数据具有参考价值。

1.2方法

在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的是常规性的基本护理方式,首先,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同时还要在饮食、服药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3]。

而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时采用的是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首先,提供给患者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要及时为病房进行通风,并使病房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及光照。其次,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消毒工作,使家属按照规定时间进行探视。再次,护理人员还要及时对患者的伤口进行观察,检查有没有异样情况,并及时对伤口进行消炎处理,防止伤口感染。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实时对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檢查,一旦发现异样立即联系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针对于气管切开术患者护理人员还要正确的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并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清洁工作[4]。最后,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引导患者正确用药,为实现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

1.3评价指标

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并发生的发生概率以及转出重症加护病房的时间进行对比,来判断两种护理方式各自的应用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过程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单位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来表示,并用t对结果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2%,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10%,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为2.04%,而在对照组中共有11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概率为11.22%;在转出加护病房的时间方面,观察组平均用时为(10.83±3.08)天,而对照组患者平均用时为(16.09±5.01)天。

3 讨论

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对神经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会提高治疗有效率并有效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速患者的痊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价值。为此,在今后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将此护理方式推广开来,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承贤,薛文莉,侯诗箐.重症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3077-3078.

[2]厉晶晶,王少敏.优化吸痰法与传统吸痰法在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中的应用比较.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2):22—24.

[3]马艳芳.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fJ1.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2807—2808、2813.

[4]陈泉芳,邹小英,王威,等.某院呼吸科2007-2011年肺部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23(16):3052-3055.

作者:谢远利

第3篇:ICU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WHO的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重症监护病房。因此加强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监测、预防、控制、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

1.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是普通病房感染率的5-10倍。在美国院内感染每年可影响超过200万的患者并且对5-35%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造成影响。

2. 感染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约30%,其次为尿路感染约占24%,血流感染约占16%,外科切口感染约占8%。重症患者的死亡率约为27.5%,其中60.9%的患者死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二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主要为基础疾病和免疫水平低下,如大手术、颅脑外伤、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年龄、入住时间等这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较大。

2. 医源性因素:主要以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手段,如机械通气、器官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鼻胃插管、深静脉置管以及皮质激素放疗、化疗、静脉营养液、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3. 其他:医院环境问题,如医务人员不足或环境拥挤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潜在性危险。在调整干扰因子如重症患者营养、呼吸机使用及住院时间后,护士与患者的比例是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 医院管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

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及标准预防措施。 2.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预防因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感染。

3.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操作特别是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应洗手或戴手套。

4.对多重耐药菌如MRSA、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或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有上报制度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二)物品、环境的消毒管理

1.ICU患者肺部感染多与使用呼吸机或人工气道有关,加强呼吸治疗器械消毒管理尤为重要;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连接头、呼吸活瓣等凡能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2.保持患者的床单位的清洁无污染,每日用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

3.凡侵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治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4使用后的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消毒与存放符合要求。

5.配备具有空气净化装置的通风设备或至少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三)重症监护室各单位有能够满足需要的洗手措施

1.治疗室、医护办公室及监护区内设置非手动开关的洗手池、洗手液及干手设施,手部消毒装置等配备符合要求。

2.接触每位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应洗手或手消毒。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操作规范。

(四)建立重症监护室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

1.有针对ICU感染控制的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

2.开展对各种留置管路插管时间的监测,尤其是外周和中心静脉插管。外周插管时间不得超过72小时,监测与血流感染的所有插管。

3.开展对多重耐要菌如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特殊病原体感染的监测。

4.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等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监测。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全网发布:2011-08-15 16:22 发表者:范卫庆 (访问人次:341)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见征求稿)

一、 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

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

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 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

子。

5. 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 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

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 病人管理

1.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 访客管理

1.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 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 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 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

4.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1套。

5. 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

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 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 环境管理

1. 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

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 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 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ICU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 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 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主张常规进行ICU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第4篇:ICU 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WHO 的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重症监护病房。 因此加强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监测、预防、控制、管理是保障患者 安全、提高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 1.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是普通病房感染率的 5-10 倍。 在美国院内感染每年可影响超过 200 万的患者并且对 5-35% 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造成影响。 2. 感染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约 30%,其次为尿路感染 约占 24%,血流感染约占 16%,外科切口感染约占 8%。重症患者 的死亡率约为 27.5%, 其中 60.9%的患者死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二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主要为基础疾病和免疫水平低下,如大手术、 颅脑外伤、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年龄、入住 时间等这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较大。 2. 医源性因素:主要以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手段,如机械 通气、器官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鼻胃插管、深静脉置管 以及皮质激素放疗、化疗、静脉营养液、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3. 其他:医院环境问题,如医务人员不足或环境拥挤也会 增加院内感染的潜在性危险。在调整干扰因子如重症患者营养、 呼吸机使用及住院时间后, 护士与患者的比例是重症监护室院内 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 医院管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 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及标准预防措施。 2.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预防因操作不规范 而引起的感染。 3.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特别是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应洗手或戴手套。 4.对多重耐药菌如 MRSA、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或特殊 病原体感染病例有上报制度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二)物品、环境的消毒管理 1.ICU 患者肺部感染多与使用呼吸机或人工气道有关,加 强呼吸治疗器械消毒管理尤为重要;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连 接头、呼吸活瓣等凡能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2.保持患者的床单位的清洁无污染,每日用消毒剂擦拭物 体表面。 3. 凡侵入人体无菌组织、 器官的治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要 求。 4使用后的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消毒与存放 符合要求。 5.配备具有空气净化装置的通风设备或至少要有良好的自 然通风条件。

(三)重症监护室各单位有能够满足需要的洗手措施 1.治疗室、医护办公室及监护区内设置非手动开关的洗手 池、洗手液及干手设施,手部消毒装置等配备符合要求。 2.接触每位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应洗手或手消毒。 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操作规范。

(四)建立重症监护室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 1.有针对 ICU 感染控制的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 人数。 2.开展对各种留置管路插管时间的监测,尤其是外周和中 心静脉插管。外周插管时间不得超过 72 小时,监测与血流感染 的所有插管。 3.开展对多重耐要菌如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特殊病 原体感染的监测。 4.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留置导尿所致尿路感染、 手术部位等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监 测。)

一、 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 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 MRSA 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口罩, 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 ICU 室外尘埃明显时, 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 ICU 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 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 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特殊情况下如 手部有伤口、给 HIV/AIDS 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 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 接触病人前、 接触病人后、 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 擦手液 (ABHR) 消毒法作为 ICU 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 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 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 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 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 医师和护士人数与 ICU 床位数之比必须为 0. 8~1:1 和 2.5~3:1 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 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 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 病人管理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 对于 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 30°。 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 等病人,应戴 N95 口罩。当口罩 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固定人员。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 腔冲洗,每 2~6 小时一次。

三、 访客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 ICU 室外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 ICU 探视。 在 ICU 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 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 ICU 内专用鞋。 ARS 等,应避免探视。 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 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

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 每个 ICU 管理单元,至少配置 2 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 ICU 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 9.5M ,建议 15~18M ,床间距应在 1 米以上;单人房 2 2 2 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室各 1 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 8 到 12 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 18~25M 。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 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 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 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 置(酒精擦手液)1 套。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 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 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 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 2d,专用贴膜可达 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 应在 48h 内更换导管, 选择另一穿刺点。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 应考虑拔除导管, 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 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 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 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 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 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 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 每周更换 2 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 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 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 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 1 次,更换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 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 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 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 75%酒精擦拭,每 天 1 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 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 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 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 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 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 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 MRSA 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 75%酒精擦拭消毒。当 这些物

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 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 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 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 含氯 消毒剂浸泡 30min。

七、 环境管理

1. 空气: 开窗通风、 机械通风是保持 ICU 室内空气流通、 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 洁净 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12 次。普通 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 2~3 次,每次 20~30 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 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 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 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6 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 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 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 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 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 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 0.2%过氧乙酸和 1000mg/L 含氯消毒剂,但后 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不 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 1 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 65℃1 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 不宜在 ICU 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 不宜在门把 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 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 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 ICU 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 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 医疗废物按照 《医疗 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 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 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 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 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 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 ICU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

主张常规进行 ICU 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 感染暴发、ICU 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 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解决。 6.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 MRSA、鲍曼不动 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 3 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 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 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 ICU 环境污染, 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 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 ICU 环境的消毒次 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第5篇:ICU病房感染预防措施及护理管理(整理)

1、对象与方法

1.1感染对象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归档的ICU病人206例病例中,男120例,女86例,年龄是15N78岁。其中重度颅脑损伤的57例,多脏器衰竭的43例,胸部手术的32例,腹部手术的46例,复合外伤的20例,其他的8例。入住ICU时间7-17d.人住ICU以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计数正常。按年龄分老年组(60~78岁)和年轻组(15-59岁),每组有103人。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执行。

1.2调查方法:采用回顾调查和医生病历相结合地方法,对206例ICU感染者逐项查阅填写ICU感染调查表并且进行分析综合,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地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3统计学处理采取X检验。

2、讨论

2.1感染因素分析ICU患者感染因素一般有患者的自身疾病,免疫力低下,ICU病房病人集中,患者伤口多,ICU专职护士与为重病人比例严重失调,病房管理不严格,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侵入性操作的执行等。

2.2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2.2.1环境污染的控制监护病房应该处于环境安静,阳光充足,邻近手术室,必须和外界隔离,。一般设床位4~6个,床和床之间最好用屏障分割开,有条件者应设置层流空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经过5urn过滤器输入室内,来杜绝污染。每天及时有效处理病人换药和敷料,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墙,柜,床定时使用消毒液来擦拭,病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空气达2次,每次为1小时。严重限制进到ICU内的人员,更换ICU内专用拖鞋,衣帽和口罩整齐,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坚持洗手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处理不同病人或直接接触同一病人不同部位前后必需认真洗手。发表职称论文加微信:LSN2020

2.2.2交叉感染的控制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长,经气管插管来抽吸痰液,由术者操作带入污染源而致肺炎者的机会较高,而气管的切开,抽痰或作雾化吸人治疗机会会更多,应该对其严格的消毒,术者戴口罩,帽子和消毒手套,用一次性吸痰管。而新近发展地完全密闭式地经人工呼吸机导管抽吸气管内痰液地装置可杜绝交叉感染。

2.2.3合理使用抗生素外科ICU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术前,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的较多,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还会增加细菌对抗生素地耐药性,反而大增了感染的机会,特别是难以控制地霉菌感染。目前国外趋势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主张缩短疗程,于术前即期用静脉滴入,术中继续滴注,术后维持滴注2~3天,必要时延续至5天,、很少有超过1周者,对延长应用抗生素的病人,需每日检查是否有霉菌感染,且加以预防。

2.2.4防止术中感染手术中的各个环节均有污染手术器械用具,组织及血液地机会,尤其以施行体外循环手术时污染机会更加多,有时无法判断从何环节受到污染,对此,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其无菌概念,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无菌操作,来杜绝污染源。

2.2.5重视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危重患者及营养低下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根据具体患者身体情况来定,促进身体康复;对患者病情应采取早评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四早”方式处理患者病情的变化。

4、评价

ICU病人病情危重抵抗力的下降,又兼ICU病种繁杂,大多的侵入性操作,所以较其他病人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

资料显示ICU感染占到56.31%(116/206),较我国平均医院感染率9.7%明显增高。提示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必须采取有效地监控措施,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在全院病人中的蔓延。

第6篇:ICU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干预措施

高红缨

霍云燕

宋娟

肖灿星

(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北京

100192)

【摘

要】为降低ICU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合几年来ICU病房工作经验,对ICU病房医院感染高发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等干预措施,并结合本科室特点对医院感染的干预工作进行汇报和总结。 【关 键 词】ICU 医院感染

干预措施

ICU是医院感染易感科室。我中心ICU收治大部分为重症复合外伤术后的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本文根据近年临床工作实践,结合我中心医院感染的特点,采取的一些干预措施进行探讨。 1 我中心ICU医院感染高发因素

1.1 患者构成

我中心ICU收治患者多为交通和意外事故造成的重度颅脑外伤术后、开胸开腹术后、脑血管意外术后、多发性骨折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术后等,90%为昏迷病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辅助呼吸多、侵入性操作多,住院时间少则一周,多则一两个月,患者营养状况差,免疫功能低下;外伤患者病情复杂,污染严重,增加了基础护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1]。

1.2 抗菌药物应用

由于我中心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污染程度高,因此在应用抗生素方面就存在着:起点高、剂量大、用时长、盲目用药、经验用药等不合理现象。大剂量地使用激素及脱水剂,也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促进了耐药菌株的产生。

1.3 病房环境

由于我中心收治的病人多以交通和意外事故为主,常有大批急诊病人入住ICU进行救治,如床位不够,经常临时加床,加大了病人密度,增加了ICU污染因素,给清洁和消毒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4 抢救生命

创伤外科重症病人的特点是,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为抢救生命,医护人员常常来不及完全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也为医院感染埋下隐患。 2 医院感染干预措施

2.1 建章立制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ICU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医院感染上报制度等。为使医护人员严格贯彻执行院感控制制度,科室成立了以科主任、护士长为领导的院感监控小组,设置了院感监测员。院感监控小组每月召开科室院感会议,总结情况、查找问题,完善院感控制措施。我院领导对医院感染高度重视,建立了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管中心、护理部为主的督导小组,院感科每天跟班检查,全面加强监管力度。制订奖惩制度,强化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 2.2 加强监测和空气质量管理

院感监测员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及呼吸机管路、湿化瓶、监护仪表面等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加强专题研究,科室对吸痰长管浸泡前后进行微生物学监测试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制订改进措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2.3 加强防护隔离

进入病区的医护人员必须穿专用工作服,换专用鞋,戴帽子、口罩,所有工作服及专用鞋每周清洗消毒2次。特殊感染病人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葡菌,耐药铜绿假单孢菌等感染患者,进行分类集中隔离管理;固定专人护理;医护人员穿专用隔离衣;病人床旁放消毒桶,病人使用的护具单独浸泡消毒;空气消毒采用通风和紫外线灯消毒,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病室内每天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头柜及地面;病人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及生活垃圾放入黄色医疗垃圾袋进行特殊处理,使交叉感染的机会降到最低。

2.4 从正确洗手开始,加强细节管理

严格洗手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可降低50%感染率[2]。ICU工作人员要求做到正确洗手(即六步洗手法),进行包括保洁员在内的统一培训,达到人人熟练掌握并自觉执行;医院加大了物质投入力度,改善洗手设施,如在治疗车、换药车、卫生间、处置室、污物间及每张床旁桌上,均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安装了感应式洗手池;每个感应式洗手池上方张贴六步洗手法操作示意图。为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要求每次医生查房时,护士长、当班组长、责任护士,全部站在病床旁,手拿快速手消液,做到主任和医生检查完患者及时进行快速手消,强化和提高了大家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了医护人员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2.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为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医院购置了自动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机,使呼吸机螺纹管得到彻底的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湿化液每日更换并做好时间标识;医院全部采用管道式负压吸引装置,采用一次性密闭性吸痰器。监护室各种仪器及物表的交叉感染易感部位,均由护士每日用3%双氧水统一擦拭消毒,严格控制交叉感染的机会。 2.6 切实加强基础护理工作

有些创伤患者是农民工及重体力劳动者,入院时病人血迹污渍清理困难,为此科室要求,新入病人时,责任护士必须按要求做到病人三短(头发短、胡子短、指甲短)、六洁(头发、口腔、会阴、肛门、手足、床单位),无异味,并规定每周定期为病人全身擦浴;注意加强口腔护理,尤其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要求每天用口腔消毒液做口腔清洁护理3次,保持口腔清洁,降低口腔条件致病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3]。

2.7 加强医护配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通过给护士多次培训有关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知识,让护士掌握各种抗生素给药的最佳时机、各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药理知识;明确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则;督促医生每例感染病人做微生物检验,及时准确留取标本送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菌群失调[4]等症状和体征,及时提醒医生正确用药,加强医护配合,大大减少了耐药菌的产生。

2.8 加强岗位培训力度,做好相关人员管理

利用每周例会等形式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六步洗手法的培训,随机对医护人员进行督导考察[4];加强对新入护生,进修,试工人员及保洁人员的院感管理,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5]。设置专人对保洁员进行管理,对其普及院感知识,及培训制定保洁员操做常规,保洁员工作制度及标准,制定奖惩措施,以达到监督保洁人员工作,控制其工作不当引起的交叉感染。 3小结

3.1 变被动为主动

要改变以往重制度、轻落实的工作思路,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范责任制,并提高包括领导和基层护士在内的全体护理人员乃至保洁人员的医院感染防范意识,变被动执行为主动遵守,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增强责任心,从正确洗手做起,养成自觉遵守的良好习惯。

3.2 共同作用

医院感染干预是一个系统性和复杂性工程。其干预过程是管理与技术、人员与药物有机结合、共同协作的过程,仅仅做好某一项干预措施是不够的,它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紧密配合,才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3.3注重预防

防控医院感染更应在“防”字上下功夫,将医院感染防控在萌芽状态,通过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操做规程等措施,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工作,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李书章,府伟灵,黄庆.现代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的思路与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66. [2] 万荣,曾韶美,郑慧瑛.基层医院医护人员洗手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6,20(2B):401402. [3] 张凤云,梁艳芳。颅脑创伤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274-276。

[4] 邢庆华,徐金美,康杰.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资料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46. [5] 袁引芳.基层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预防控制对策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0732

第7篇: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措 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 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 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 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水,24小时彻底更换一次,湿化罐及滤纸应每周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做为污水处理,集水瓶应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至气管插管或呼吸机内。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呼吸机使用中根据产品说明定期清洗防尘网垫。

1.14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1.15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1.16科室每月对下呼吸道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1.1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MV) 48h后出现的肺部感染。

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 2.1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2.2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3 插管时使用0.05%~0.1 %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 2.4、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每日对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12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2.5科室每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1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3.2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着装符合要求,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消毒穿刺点皮肤。 (4)选择合适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3.3、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易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10)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3.4科室每月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 4.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手术后30天以内,植入物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2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证,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4.3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 500 m1),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严格皮肤消毒。

(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4.4、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4)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4.5 做好手术病人目标监测工作。

4.6科室每月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5、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5.1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无汗液;衣服和被服清洁干燥、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应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5.2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5.3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严格执行《临床换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4加强褥疮易发者的护理: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5.5对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做好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6对手术病人要认真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严格执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7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5.8严格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无菌物品的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按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执行。

5.9.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清洁卫生管理制度》。 5.10科室做好褥疮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医生及时上报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病例,做好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分析,根据分析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第8篇:ICU感染管理

ICU感染管理要求

一、 监护病房布局和要求

1、 监护室应设于清洁、安静的区域,远离人流量大的交通要口,在进入ICU前应有缓冲间,内部明显划分为三个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 设有更衣室、医护人员办公室、治疗室、污物通道、手消毒设备、洗手池及脚踏水龙头开关。

3、 病室内可采用自然通风和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 以确保空气洁净。

4、 消毒设备。

5、 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为9.5m2左右。床间距大于2米。

6、 ICU按床位多少,设置一定的隔离房间,患有传染病、严重感染及体弱、大手术的病人,应收住在隔离室治疗。

二、 环境消毒

1、 监护室应做好环境整洁,空气新鲜,室内定时通风换气,室温保持23--260C,相对湿度为50—60%为宜,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每日以循环风消毒机消毒2小时。

2、 地面每天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拖地,每日不少于3次,地面采用湿扫,每周彻底打扫一次。

3、 病床、各种仪器、墙壁、门窗每日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擦洗一次,病人转出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

4、 室内空调机、呼吸机、血气分析仪等空气过滤网,每周冲洗1—2次。

5、 室内禁止养花,医护人员不得在ICU内饮食。

三、 人员要求

1、 工作人员应更换专用的工作服及鞋方可进入ICU,外出时必须外加隔离衣,更换外出鞋。

2、 控制出入人员,减少人员流量。病人家属不得随便进入ICU探视病人,应在规定时间限制进入。

3、 工作人员的衣帽、口罩应保持清洁,最好使用一次性帽子、口罩。

4、 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咽部和手采样作细菌培养。

5、 做各项无菌操作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并穿好工作服,手指甲要剪短,不能戴戒指等饰物。

6、 严格洗手制度,在各种技术操作及无菌操作前后;接触两个病人和两张

病床之间;处理便器后;进入或离开ICU时均应认真洗手,最好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了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双方,在进行上呼吸道管理(如吸痰和清洁口腔等)、伤口换药、放置导尿管和灌肠、测肛温等均应戴手套。

7、 护理感染病人按隔离病人进行了,有条件应将病人置于单间,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前后,按隔离病人的要求进行隔离消毒。

8、 工作人员患感冒、肠炎和皮肤感染,以及其他传染病时,应停止工作。

四、 物品的消毒

1、 取无菌物品应用无菌镊子。干燥无菌镊打开使用有效期为4小时。

2、 氧气湿化瓶、管道吸痰瓶、胃肠减压瓶、量杯等每日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消毒,便器固定使用,每次用后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消毒。

3、 体温表、服药杯用后浸泡于0.05%有效氯的消毒灵中,清水冲净,晾干备用,其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

4、 换药、治疗用具,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后送供应室处理。

5、 病人转出ICU后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擦洗床、桌椅,进行终末消毒。

6、 用过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装置,勿与其他病人交叉使用,病人转出后,彻底清洗、消毒后再用。

7、 ICU的一切物品,包括仪器和清洁工具(拖把、抹布等),禁止同其他病房混用,从外面带进来的物品,应进行清洁、消毒。清洁工具每日必须消毒一次。

8、 严格分开清洁洗手池与污染水池,保持清洁。

9、 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规范的要求进行分类处理。

五、 隔离与防护

1、 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 制定和执行隔离制度、措施(多重耐药)、保护性隔离制度措施。

3、 对隔离病人床边设有隔离标识(红带)。

4、 对隔离病人隔离用品(口罩、 帽子、 隔离衣 、眼罩 、防护面罩)配备, 并正确使用。

5、 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利器伤后,掌握应急处理原则、方法,进行免疫预防和追踪发病情况。

六、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1、 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接受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

无菌操作原则。应采用床头抬高30—45度体位。

2、 吸痰前,护士要戴好帽子、口罩,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吸痰时必须用无菌吸痰管,使用一次更换一根,保持每次吸痰都为无菌导管吸引。

3、 对气管切开病人每隔4小时清洗内套管一次,每日煮沸消毒灭菌内套管1—2次。

4、 气管造口应用双层湿纱布覆盖,防止空气中细菌、灰尘及异物吸入,并改善吸入空气的湿度,根据情况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5、 气管造口处的敷料及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按无菌操作技术要求,每日至少换药2次,最好每4小时更换一次,分泌物多时及时更换。

6、 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及时更换。

7、 用无菌蒸馏水进行雾化或湿化,螺纹管内的冷凝水应随时排净,禁止将水倒入雾化罐内及随时乱倒;雾化罐每日更换消毒。

8、 口腔护理,每日三次。

9、 根据病情,进行胸部X片检查、痰培养。

七、 尿路导管感染的预防

1、 严格掌握导尿的指征,尽可能避免导尿。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时要轻柔,防止尿道粘膜损伤。

2、 留置的导尿管,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预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八、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1、 对于择期手术病人,如无反指征,术前应洗澡,并使用抗菌皂;

2、 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若必须备皮,提倡手术当天备皮,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

3、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

2009-3-30

上一篇:国际护士节致辞下一篇:项目三工建设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