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院内感染控制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icu院内感染控制

综合干预措施对ICU院内感染的影响

[摘要] 目的 通过前后对比,了解我院ICU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对ICU院内感染的影响。 方法 将2012年48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2011年41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干预组给予院内感染的综合干预措施进行干预,统计比较干预组与参照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结果 干预组的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分别为9.8%、10.8‰,参照组的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为17.6%、17.9‰,干预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尿道插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干预后亦有所下降。 结论 我院ICU采取的院内感染综合干预措施行之有效,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 综合干预措施;ICU;院内感染;感染控制

[

[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ICU;Nosocomial infection;Infection control

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病区,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入住时间长,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及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造成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容易发生院内感染[1]。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它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影响医院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而且还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和增加其医疗费用 [2]。世界卫生组织在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疾病负担报告中指出,医院感染增加了诊疗工作的复杂性,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花费增加,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 [3]。为提高医疗质量,我院ICU采取多种综合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干预组为2012年1~12月入住我院ICU 48h以上的患者共480例,有157例意识障碍,男272例,女208例,年龄22~87岁,平均(52.3±4.9)岁,住院天数3~28d,平均(8.2±1.7)d。将2011年1~12月在ICU住院48h以上的患者410例作为参照组,有135例意识障碍,男219例,女191例,年龄25~85岁,平均(49.5±4.3)岁,住院天数4~25d,平均(7.7±2.0)天。两组性别、年龄、意识障碍、住院天数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原卫生部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4],ICU住院患者所发生的医院感染是指在入住ICU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ICU期间所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ICU感染而在出ICU 48h内所发生的感染。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参照组给予常规感染控制措施,自2012年1月开始对干预组患者在既往常规感控措施基础上,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常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1次,地面每日湿拖2~3次,发生污染随时清洁消毒。门及门把手、床头柜、椅子、床架、病历夹、治疗车等,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1次。病房内抹布、拖把使用后用消毒剂浸泡后晒干,以免微生物孽生。加强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患者用物的消毒与管理,监护用的袖带和各种导线、治疗盘、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及患者使用后的清洁用具等固定专用,用后的上述物品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液擦拭。吸痰器瓶每次使用前要在瓶内放入含有效氯1000~2000mg/L消毒剂,与吸入物混匀30min后倒入下水道,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周消毒2次氧气湿化瓶及吸痰瓶。医疗废物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使用臭氧床单位消毒机、紫外线等进行床单位终末消毒。医护人员进ICU穿专用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换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认真洗手和消毒,必要时戴手套。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更换衣帽、鞋,戴口罩。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 多重耐药菌等特殊感染患者单房隔离,防止交叉感染。ICU每月定期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等进行1次细菌培养,要求菌落计数控制在合格范围内。

1.4 综合干预措施

(1)对室内环境除每日常规清洁消毒外,定期进行卫生大扫除,每月一次,发动科室医务人员、卫生员等,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床栏、床头柜、窗及一些卫生死角。保证每床单位使用专用固定的抹布。(2)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固定,由科主任、护士长、医生一名及护士两名组成,在日常工作中对本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院感防控指导与监督,加强院感相关制度的学习,定期考核医护人员的落实情况,加强手卫生的宣教,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并做好卫生员、护工、患者及家属卫生宣教及管理工作。严格侵袭性操作的规范管理,加强无菌观念。(3)应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安排专人填写ICU日志,每月初对上月的院感情况进行统计、总结,上报院感科,其中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尿管、动静脉置管、气管导管等各种导管的使用率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日感染率、导管相关性日感染率、尿管相关日感染率等,医院感染科不定期派专职医师到ICU病房进行督导,检查院感的填报情况及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每季度汇总,反馈给科室。(4)持续质量改进:每月对院感情况整理分析,及时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并在下月重点督察整改情况。(5)药师干预:药师不定期到ICU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作调查,与临床医生一起商讨,在抗生素的品种选择、用药时间、给药方案、用药疗程方面给出建议,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1.5 观察指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9年4月1日发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2-2009)[5],患者感染发病率用(感染患者数/处在危险中的患者数)×100%表示,患者日感染发病率用(感染患者数/患者住ICU总日数)×1000‰表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发病率用(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人数/患者使用呼吸机总日数)×1000‰表示,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用(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患者尿道插管总日数)×1000‰表示,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用(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总日数)×1000‰表示。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l6.0统计软件完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后,ICU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病房、治疗室空气等培养都为合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物体表面(采样部位包括监护面板、床栏、床头柜等)每月送检标本3份,全年共36份,干预前共有4份不合格,干预后,全部合格。干预前后,ICU 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及比较,见表1~2。

表2显示,综合干预后,患者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与干预前相比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创操作中日感染率以呼吸机相关感染位置居首,经综合干预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有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动静脉相关血液感染亦较干预前有下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患者数少有关。

3 讨论

院内感染危害极大,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关纠纷和诉讼案也常随之增多。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当今各级医院面临的非常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成为评价医院综合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6]。ICU作为院内感染高发科室,控制院内感染责任重大。有调查表明ICU患者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无菌操作不严格、患者免疫能力降低等,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对ICU的管理,有效地配合医院感染控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才能切实降低ICU医院感染率[7]。

我们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通过院感管理小组的督导作用,使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加强ICU环境卫生学监测,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另外,ICU目标性监测是大家一致认为比较科学的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之一[8]。我们通过应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可以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持续质量改进作为一种以持续改进且重视全面质量为指导思想,突出重点环节管理基础的措施,其是保证ICU医务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流程的重要方法[9]。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持续性的质量改进,制定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标准操作规程,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10]。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可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繁殖,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致病菌,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1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是ICU感染的有效预防对策之一[12-13]。我科通过药师进行干预,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使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减少,从而有利于院内感染的控制。

我科2011年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7.6%、17.9‰,经过上述综合干预措施后,2012年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分别降至9.8%、10.8‰,有大幅度下降,表明干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泌尿道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也有小幅度下降,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日感染率下降幅度相对较大,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我科在加强干预后,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的体位管理、口腔护理、吸痰的无菌操作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所致。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感染率略有下降,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考虑可能与导管留置时间长有关,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导管的留置,每日对留置导管的存在性进行评估,减少导管的留置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置管的护理。

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是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严格执行感染防控措施,并通过监测数据循证影响医务人员感染控制行为,进行持续质量改进,院内感染是可以减少的[14-15]。

[参考文献]

[1] 陆燕,张群,殷瑾.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80-1682.

[2] 薛凌波,李卫光,张午声.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评价及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276-3278.

[3] Allegranzi B,BagheriNejad S,Combescure C,et al.Burden of endetnic health-care-associociated inf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11,377(9761):228-24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Z].2009:9-10.

[6] 贺买宏,张必胜.加强感染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5):35.

[7] 李晓玉,张川,曾薇.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795-2796.

[8] Reinaldo S,Victor R,Gorki G,et al.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of brazlian hospitals:fin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J].Pan Am J Public Health,2008,24(3):195-202.

[9] 车莹,王卫.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6.

[10] 王慧芬.持续质量改进在ICU目标性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14-315.

[11] 吴毓新,徐建芳,凌芳.综合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及预防[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11):540-541.

[12] 张玉琴,张琳,陈娟娟.ICU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2799-2800.

[13] 刘新凤,殷爱顺,杨博梅,等.老年患者常见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对其的预防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125-127.

[14] 王琴,罗甫花,王朝燕.邵阳市某医院2007-2011年ICU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87-90.

[15] 蔡春梅,胡涛.综合护理干预控制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9):62-63.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魏清兰等

第2篇:儿科院内感染现状分析及控制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现状、感染原因及控制措施。方法:对2005-2010年间住院患儿进行医院感染状况回顾性分析。结果:2005-2010年儿科医院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疾病种类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年龄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为:0-28天为最高,其次为28天-6月,年龄越大感染机会就越小。结论: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儿科;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Key words】pediatric; Hospital; control measures

医院感染是发生在医院内的一切感染,主要指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包括医务人员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已存在的感染。随着近年来医院感染事件越来越多的报道,医院感染受到各个医院的关注和重视。严重影响着医院内人群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的感染事件表明,它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 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严重影响着医院的声誉。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组织未发育完善,功能未趋成熟[1],因此患儿很易发生院内感染。我院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病例病种多,病情重,为明确院内感染现状,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减轻患儿痛苦和经济负担,我们把小儿内科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作为衡量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我院2005.01-2010.12小儿内科出院病人进行院内感染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5.01-2010.12我院小儿内科出院病历6368例(不包括住院天数≤3天者),发生医院感染189例,感染率为2.97%,明显低于3.42%的报道[2]。其中男110例,女79例,年龄0-24月,平均12月,住院天数3-25天,平均住院7天。

1.2 医院内感染诊断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及细菌学监测结果,各项化验检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来判断。

2 结果显示

2.1 2005-2010年小儿内科医院感染情况、发病率及构成比n(%)(见表1)

表1 2005-2010年小儿内科医院感染情况、

发病率及构成比统计

表1显示2005-2010年各年份我院小儿内科医院感染及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证明我们在医院感染控制及对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2 醫院感染年龄、季节分布及疾病种类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医院感染新生儿占30.69%,28天~6个月占24.34%,6个月~1岁占18.52%,1岁~3岁占14.81%,≥3岁占11.64%。即≤6个月患儿医院感染构成比达55.03%,与国内外报道接近[4];发病季节第一季度20.63%,第二季度21.69%,第三季度18.52%,第四季度39.15%;原发疾病以呼吸系统为主(78.84%),其次中枢系统疾病(8.47%),消化系统7.41%,其它占5.29%。以上数据表明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儿的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与≤6个月的患儿占50.3%。因新生儿及年龄越小的患儿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不成熟,呼吸道防御机制低下,肺泡表面免疫功能以及肺泡腔内各种成分不平衡,全身各大屏障功能差[5],给造成感染的各种细菌留下可乘之机,且患儿住院时间相对长,平均住院7天,微量元素化验均铁锌缺乏,可使淋巴细胞器官萎缩,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增加呼吸道的反复感染的机会。医院感染高发季节为第四季度。

2.3 感染部位发生率(见表3)

表2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患儿年龄、季节及疾病

类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表3 医院感染部位与感染率及构成比

从表3可以看出,医院感染部位以胃肠道为主,构成比为52.38%,感染率为1.43%,位于第二位的为呼吸道感染,其原因有:①与婴儿的呼吸道的解剖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婴幼儿鼻腔相对短小,狭窄,咽部又富有淋巴组织,咽相对较成人长,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易发生肿胀,基于这些解剖特点患儿极易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②其次还与它的免疫功能有关:原发病本身降低了小儿的免疫力,再加上临床坑生素的盲目使用,使得条件致病菌侵袭生长而引起感染,进一步降低了患儿的免疫功能,形成了院内感染的恶性循环。③ 流动陪人、呼吸治疗设备的应用,同种而不同期患儿的不合理安置等,增加了感染的机会,进一步降低了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

2.4 菌药物的使用与院内感染的关系:具统计189例医院内感染患儿均使用抗生素,其中I联抗生素使用者占66.7%,Ⅱ联抗生素使用者占19.6%,Ⅲ联抗生素使用者占13.7%。

3 讨论

3.1 加强感染知识培训,提高护理无菌技术操作能力护士是执行各项操作的具体执行者,护理行为的好与坏与其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护士独立完成的操作,是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在紧急情况下是否所有的操作处置均符合要求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院内感染。加强护士素质教育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使护理人员掌握消毒隔离相关知识,加强标准预防的学习,认真落实标准预防的各项措施,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

3.2 认真落实管理控制措施:(1)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病室安置患儿是控制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2)做药物耐量试验: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治愈率提供有效的依据;也有利于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3)严格观察 患儿的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重点做好特殊部位如:皮肤,口腔的护理。落实保护性隔离措施,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4)加强病房管理:重点监控母婴室及新生儿室,严格消毒隔离规范,灭菌区、消毒区、治疗区分隔明显,洁污分流合理。每日用健之素消毒液(500mg/l)浸泡过的拖把湿式拖地两次;通风换气一日两次,每次30分钟;紫外线消毒一周两次,每次30-60分钟;严格控制陪员,减少室内人员走动,以避免交叉感染。(5)严格手卫生制度:洗手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又由于我院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实施的是责任制护理,多种疾病的患儿护理均由一名护士完成, 因此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手卫生制度,杜绝交差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6)加强呼吸道治疗仪器的消毒管理,如湿化器、雾化器、呼吸机、鼻导管等消毒后保持无菌,避免交叉感染。(7)加强对3岁以下易感儿的保护(尤其新生儿),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3.3 积极开展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消毒灭菌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采取各种消毒隔离措施的基础上,有感染质控人员对病区环境进行监测,包括物体表面,空气及工作人员的手等进行监测;重点为无菌物品、消毒液及病区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母婴室、新生儿室等进行监测,通过监测,能及时的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 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05

[2]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402

[3] 王枢群,张邦.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1,10-274

[4] 杨菊香,邓余华.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752-753

[5] 张玉霞,彭元娥,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与护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9(9):4-5

作者:付晓荣 贾鲲鹏

第3篇:基层医院院内感染控制的缺陷分析

随着国家对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视,目前在各大医院包括县级医院都设立了院内感染科,有专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医疗废物得到正确处置,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一些乡镇卫生院等基础设施差、医疗设备落后的基层医院,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仍存在漏洞,导致医疗废物处理不得当,具体分析如下。

作者:张建霞

第4篇: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于2009年1月28日正式成立,29日开始收治病人,至今共收治危急重病患者120例。ICU病房分监护区辅助区和监护区;监护区面积为315m2 ,床位设置1

2。张;,室内温度(3套室温调节)控制在22-24C ,湿度(加湿器)为60-70%,;温暖湿润的环境,而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所以院内感染的控制在ICU显得尤为重要,!借今天徐主任的传道的东风,应徐主任的要求,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将我科近阶段的院内感染工作方面的实际情况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回报如下:

一、感染培训:如在徐主任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ICU的情况院制订了具体的ICU感染制度,开业之初先对全科人员逐个制度进行培训,成立了院内感染小组,及感染护理小组4人,负责感染培训计划的制定并督促执行,培训后有考试考核,记录考试成绩;2负责每月按感染办要求定时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和手的细菌学监测;3随时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实施侵入性操作的患者进行院内感染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具体病例,查原因、找方法、有举措!

二、环境维护:ICU病房的环境学要求为II类环境,为了维护好ICU的环境,病房内空气24h持续纯净屏净化消毒,地面使用抑菌地板漆,每日定时开窗、排气扇通风两次,每次1h;工作人员出入换鞋;病区内工作人员规范行走路线;新病人入院时尽量在缓冲区内换车或者床,同时将患者的衣服脱掉,减少监护区的污染。探视时间限制在下午3点(治疗少),共15分钟,家属着鞋套,消毒双手后进入监护区。所有的垃圾桶均为脚踏式,并要求始终处于关闭状态。

三、床旁隔离:大夫查房时严格执行床旁隔离,每查一个患者后要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后才能查下一个患者,给患者查体前后要毒双手,然后才能在病历上下医嘱,同时注意病历等物品不接触患者及患者的物品。护士的所有操作基本上戴手套执行,看护两个患者时严格执行床旁隔离,防止因医护人员造成交叉感染;

四、专人专物专用:每个床单元都配备必备的医疗护理常规物品,如:固定的监护仪、听诊器、体温表、压脉带、砂轮以及专用的注射盘和护理盘,护士监护时使用的板夹、纸夹。每个患者的监护桌上都有一瓶手消毒液,方便随时消毒双手。

五、终末消毒:当患者转科或者出院后,该患者住ICU期间所使用的一切再利用的治疗护理仪器及物品都要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将患者床单元铺好后,连同患者使用的卷尺、直尺、床刷、各种标示牌、听诊器、监护仪导联线、血压计袖带、指夹等不能浸泡消毒的物品,一起放入床单元消毒机内进行消毒后备用,床单元用一次性床罩覆盖备用;压脉带丢弃,体温表患者家属带走;呼吸机管路、简易呼吸器、开口器、注射盘、护理盘、量杯等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后冲洗晾干置备用状态备用。呼吸机、注射泵、输液泵用后用95%的酒精擦拭,其电源线等用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抹布擦拭消毒。

六、常规化管理:住院患者的湿化瓶每天早晨常规更换,换下的湿化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由白班上辅助的冲洗晾干置备用状态备用。吸引器瓶每天早晨由护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后冲洗晾干备用。床护栏、吊塔、及床头柜每天早晨由护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抹布擦拭消毒。

七、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如压脉带、吸引器连接管、一次性套袖、一次性束缚带等。 我明白我们现在做得按照监护病房的要求差的太远了,请各位老师有机会将你们的经验好不吝啬的贡献出来,帮助我们,共同把ICU的院内感染工作搞好,我在这里代表我科的所有同事深表感谢!

第5篇:ICU院内感染调查分析

曹凤萍,梁福攸,张宗绵,黎仕斌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摘要: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现状和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以制定对策。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19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1.77%。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及插管时间长,肿瘤病人,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等。结论

ICU医院感染应采取综合性干预对策,切实降低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我院ICU是一个综合型重症监护病房,承担着各种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同时随着现代医疗高新技术的发展,侵入性诊疗技术及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社会老龄化,免疫功能低下,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提高ICU病房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重视,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我们对我院ICU成立以来(2003年8月~2005年8月)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2003年8月28日~2005年8月28日住ICU病人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分析统计。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1.77%,上呼吸道,占据14.52%;第3位为皮肤软组织,占6.45%,其余还有深静脉留置管占3.23%;大便占1.61%;尿占0.81%;其它部位占1.61 %.119份培养结果中有的为多部位感染,见表1 图表1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n=124) 部位 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 皮肤软组织 深静脉留置管

大便 尿 其它

例数 89 18 8 4 2 1 2

感染率% 71.77 14.52 6.45 3.23 1.61 0.81 1.61 图表2其中下呼吸道感染89例中

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混合菌12.36%真菌13.48%杆菌50.56%球菌

2.2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上呼吸道感染中杆菌占50.56%,球菌占23.60%,真菌占13.48%,混合菌占12.36%,

球菌23.60%杆菌真菌混合菌2.3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老年患者;住院时间长;肿瘤病人;大剂量使用抗生素;长期卧床;侵入性诊疗性操作 3.讨论

3.1 医院感染调查

ICU是临床危重患者监护与抢救的重要区域,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病区,我院新成立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0。59%,原因主要为ICU患者病情重,卧床率高,意识障碍自主咳嗽反射差,防御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口腔常住菌下移,而消化道细菌逆向移行,导致发生内源性感染,同时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减退,各脏器功能老化,而且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有关。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能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造成二重感染,如真菌感染,。除以上因素外,侵入性诊疗性操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手术和持续性导尿均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后人工气道建立,使患者呼吸道屏障破坏,失去了上呼吸道对空气的湿化与过滤作用,影响纤毛运动功能和分泌物的排出,因而易发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此外,在持续导尿与手术过程中如无菌操作不严格,由医护人员导致的交叉感染也时有发生,以上说明,ICU医院感染存在内源性感染,而交叉感染同样值得重视。

3.2 感染病原菌为耐药菌株

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造成耐药菌的产生与扩散,本结果可见ICU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和不动杆菌属具有天然与获得性耐药性,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产生超广普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菌株,产ESBLs菌呈多重耐药,由质粒介导,可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等形式使耐药基因在细菌中扩散。目前,葡萄球菌属中出现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该菌的出现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仅对万古霉素敏感,一旦此菌在病区内流行,则造成高死亡率的严重后果。因此,要严格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菌产生与流行。

3.3 医院感染预防对策

(1)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加强环节管理,严格消毒灭菌,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对疑有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用品应废弃或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2)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教育,根据药敏结果用药,严格掌握疗程,严禁滥用或频繁换药,对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警惕有无二重感染发生。(3)严格探视制度,进入ICU应穿隔离服、鞋套,戴帽子、口罩;采用湿式打扫,定期通风换气和紫外线及苍术消毒,(4)加强各种护理措施,对长期卧床者进行口腔护理,对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扣背,促进排痰并及时吸出痰液,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与清洁,对留置导尿患者保持引流集袋低于膀胱水平,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在给患者治疗前后认真洗手,严防医护人员的手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

综上所述,ICU医院感染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综合管理措施,才能降低ICU医院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付敏,洪艳华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干预对策,2006,08-0914-02 【2】 刘晓娴,45例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例分析,2006,02-0614-02 【3】 宁丹霞等,326例心血管疾病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2006,02-0152-02

第6篇: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

ICU是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因患者来自院内各科室,且病情危重,抵抗力较差,加上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这使ICU患者感染的机率较高。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是ICU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现就预防及控制ICU病房感染的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葛友兰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1.1 环境因素

ICU内患者病情重危、抵抗力差,病原菌和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空气中的自然菌和人工感染菌密度增加,空气消毒设施如不及时定期检测,会导致效能下降。空气污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由探视者把病原菌带人医院的可能性增加;空气环境细菌密度超标,物体表面接受沉降污染菌,清洁或污染手触摸,污染物品搁置、存放等;患者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处置过程中造成细菌传播;治疗护理操作,如输液、会阴护理、穿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置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1.2 医护人员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ICU内护理操作繁多,手的操作活动最多,如处理患者的大小便,灌肠,喂食,胃管插入,皮肤护理,翻身,护士手的污染较严重。若不及时清洗双手,将造成细菌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1.3 大量抗生素的应用

治疗过程中多种抗生素的应用可使患者体内正常茵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ICU病室抗生素杀伤力较大,因为患者在转至ICU前已应用过多种抗生素,在ICU产生的耐药菌株流行到院内将最难以控制。加之危重患者又是易感者,使ICU的感染控制造成困难。

1.4 侵入性操作因素

目前侵入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成为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如泌尿导管、气管切开 、动静脉导管、吸人装置、气管插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人性治疗手段,可把外界微生物导人体内,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有创伤口的增多,可能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此外静脉采血及静脉留置针等的护理不当,均可引起人为侵入性感染 。 2.1 加强ICU消毒管理

ICU应限制探视,做好病室日常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阳光充分,每日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换药敷料、遗弃物、排泄物、各种引流管等,病室内用品应定时消毒液擦试,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每次1h。工作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无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人室前更衣、戴工作帽、穿专用鞋,操作前后清洁双手;仪器设备每日用清水擦拭后用消毒水擦拭,呼吸机、湿化瓶、吸痰器管道使用后均消毒。加强对导管、器械的消毒及管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勤洗手是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简单有效的措施,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认真洗手,预防交叉感染。 2.2 合理应用抗生素

应改变以往抗菌药物的常规程序,早期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药物对患者的毒性作用,应多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避免滥用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治手段切实做好消毒及灭菌等工作,保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2.3 导管严格无菌

ICU病房内因各种留置导管,如控制不严或是使用不当可引起患者严重感染,可引起菌血症;导管一般争取在2—3 d内拔除,最长不宜超过7 d;对昏迷及休克患者需长期导尿者,每日冲洗膀胱同时消毒尿道口;心内膜临时起搏导线,胸腔或纵隔引流管留置时间不易超过1周,否则易引起感染;导管导线皮肤入口处每天用75%酒精或碘伏涂擦后再更换敷料;见导管尖有纤维条索或血栓者,将导管尖端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

2.4 掌握吸痰技术

使用机械通气者,吸痰时两人合作,与呼吸机呼吸回路连接处应消毒后脱开再吸痰,吸痰时由浅而深,切忌一插到底,以免将气管外部的痰带人气管。拔出气管套管或者气囊放气前要充分吸净口腔内及咽部的分泌物。气囊充气时可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口腔、鼻腔,在气囊放气前和决定拔管前要充分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

第7篇:控制院内感染整改措施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降低感染发病率,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科室控制感染进行检查,检查内容按照各科室感染管理标准进行,对合格事项进行表扬,不合格事项提出整改或现场立即整改,整改过程中有如下措施:

一、护理部对合临床科室的治疗室处置室,病房进行检查测试消毒浓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处理病房的终末消毒,无菌技术操作等项目。

1、消毒液浓度不符合要求,责令护士长必须现配现用,并按照要求进行测试,如制剂室配制通知制剂室人员立即重配制,并测试符合要求为目标,如75%容易挥发,严格用酒精比重测试,立即更换,通知护士长每三天更换配制。

2、一次性医疗用品在检查中如回收和处理不符合,通知本科护士长和当班护士,立即整改,决不允许无原则流失,并且给予警告,下次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否则扣除当月30%奖金。

3、在无菌技术操作中如不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者,责令护士长对本科护士强化三基训练,并通知护士长进行培训、检查、直到合格为止,汇报护理部。

4、病房未进行终末消毒的处理,发现一个病室扣10分,并扣除护士长当月30%奖金。

二、护理部对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产房,供应室等进行检查时重点检查消毒、隔离、无菌操作。

1、各室间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擦拭,地面是否进行湿式清扫,消毒液拖地,如没有按要求去完成,责令立即改正,并不定期抽查,如二次发现不符合要求,扣除护士长当月奖金。

2、重点科室的用物如无菌敷料、镊子罐、液体开启的使用时间是否合格,不符合要求立即更换,并通知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感染知识培训,并对科内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合格为上。

3、无菌技术操作如违反操作原则者限在24小时内改正,如不按期改正的,停岗培训,由科护士长负责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如考核仍不合格,则调岗。

赛罕区医院护理部

第8篇:控制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一、一般隔离要求:

1、医护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洁,下班、就餐等应脱去工作服,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医疗器械(搪瓷管、治疗的镊子等)每周高压灭菌一次,消毒物品(切开包、敷料等)应有失效日期,在有效期内使用,病人被服,每周至少换洗消毒一次,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在消毒和灭菌。

3、发生可疑传染病人时,应按传染途径予以隔离,确认后的传染病人要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4、医院的手术室、分娩室(产房)、传染病室、血库、注射室、药剂制剂室、化验室、供应室、隔离观察室以及可以成为传染源的处所均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

5、传染病方应备有单人房间,如确有困难,没有传染病房,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单人病房,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

6、传染病员的排泄物和分泌物,须经过消毒处理后倒掉,病员所在的病室,应按时进行消毒,用过的器皿、被服、餐具等,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

7、消毒剂必须保持有效浓度,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因素。

8、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管道等,应定期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二、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病房

(1)病员住院期间,如发现传染病,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2)病房经常保持整洁,住院病员应按期进行卫生处理,如洗头、洗脚、理发、剪指甲等。

(3)病员用过的用具,如便盆、便壶、脸盆、餐具等应进行消毒并固定使用。

(4)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用湿拖把擦洗地面、床、床旁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专用,用后消毒。

(5)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应用可靠方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6)病员的衣服、被套、褥单、枕套等应定期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所换下的脏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室内清点。

(7)病人出院后将所用的物品彻底消毒一次,用消毒液擦洗床头小柜及更换行李等。

(8)有传染病可疑的衣物或污染的衣物、被褥及书刊等,应用日光暴晒或其它方法消毒。

(9)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2、传染病室(或隔离病室)除严格执行病房的有关规定外: (1)传染病房的实设立应尽量集中,不得与居民住宅或职工宿舍设在同一院内。

(2)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为隔离,并尽快转送传染病院,当地无传染病院的应按急性传染病隔离措施处理。

(3)每一病房只能收治同一病种的传染病人,如确有困难,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用屏风隔开,同时实行床边隔离。

(4)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得到医师许可者,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5)传染病患者一般禁止探亲,特殊情况须经医生或护士决定。

(6)进入传染病房须穿隔离衣,遇不同病种须更换隔离衣。 (7)胃肠道传染病的便盆、便壶固定专用,并严格消毒。 (8)传染病房的地面和墙壁应注意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作终末消毒(处理方法须视病种而异)。

(9)工作人员应定期做大便培养,大便常规检查,咽喉培养,工作人员患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须隔离观察,直到检疫期满为止。

第9篇:控制院内感染工作总结

在观看了预防控制院内感染以后,我院职工感触很深,领导也极其重视。现将我院控制院内感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部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工作层层落实,保证了我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制定一整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医院有关人员的行为。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员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染

院领导加强了一次性用品购进的工作,严格查证、检查质量。对购进的一次性用品进行检查、登记,把好一次性用品、消毒药械购进关口,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我院。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各科一直坚持毁形、消毒并记录。因此,我院的一次性空针、输液器等的毁形、消毒率达100%.

四、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