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

2022-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

某三级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控制效果与对策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医院感染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将我院在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工作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对策

1.1 组织落实

成立医院感染委员会,由医院领导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医院感染控制会议,协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与医疗质量之间的关系;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由高级职称的医生任负责人并配备具有一定层次的专职和兼职人员;健全三级监控网络,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环境微生物污染监测,根据本单位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与重要环节不定期开展目标性监测。

1.2 制度落实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规范及卫生标准,制定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部门与人员职责、感染控制规章制度及其配套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医院感染管理作为独立科目纳入日常管理,根据本院院内感染特点分析制定监控工作重点,由经验管理向科学规范管理转变;医院感染监控与医院综合考核指标相结合,做到责任和义务并存;制定应对突发性感染事件的预案。

1.3 医德医风

临床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对病人视他如己,处处以病人利益为准则,自觉严格遵守和执行医院感染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避免造成医院感染的一切可能性,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对于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必须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不计较自身的得失,只有在为临床服务做大量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中,才能让大家认可此项工作重要性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医院感染监控的成效,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通过医德医风教育,使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起“质量第一,患者至上”的观念,将医院感染控制意识自觉的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中,确保医疗安全。

1.4 加强协调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3]。在本身专业能力强令人信服的基础上与临床科室关系融洽才能相互配合,对于主动的、连续的、全面的监控、督查、指导以及每月汇总的各项资料才能做到可信度高,以确保真正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并进行可靠的综合性分析,反馈于院领导及各临床科室,真正做到来自于临床,服务于临床,以便及早掌握信息并发现易感因素,及时拟定实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并使其可操作性更强。在发生医院感染事件时,必须作认真的分析研究,果断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决人、财、物等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杜绝医院感染的流行,减少病人负担与痛苦,节约国家资源,创造医院良好的和谐氛围。

1.5 在职教育

在职继续教育是提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根本基础[1]。制定在职教育制度,采用参加学习班与自学的方法,对不同层次及工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及相关的法制教育。必要的考核制度,保证了在职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98%以上。通过在职继续教育,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医院感染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拓展新的知识,指导临床做正确的事;透彻认识国家相关的法规、规范、卫生学标准,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到法制的高度加以认识,做到人人遵守法规,无视法规而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进程。

1.6 调查研究

在综合性感染监控基础上,遵循“循证医学”这一原则[2],根据本院特点,每年设定目标性监测。针对我院老年病人较多的情况,开展了老年患者易感因素调查研究。2年中共从老年病房采集各类标本6882份,检出细菌阳性的标本4175份,菌种61种、菌株4446株;而从普通病房送检的各类标本中检出细菌阳性的标本1197份,菌种42种,菌株1226株;经对两组分离的细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有显著差异(P <0.01),从老年病房分离的细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组。耐药菌株的监测结果,使临床医生认识到合理使用抗菌素、及时了解细菌的耐药情况,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是何等重要。分析老年病房与普通病房10789例老年患者的病史,发现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亦有显著差异(P值<0.01),并与年龄、住院时间与自身状况、基础疾病、季节、药物等因素有关,缩短住院时间、对卧床病人加强护理与被动运动、增强老年患者的抗病能力等,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调查发现:老年病房医务人员操作前清洁手细菌超标率61.62%,操作后手细菌超标率76.67%,老年病人饭前手细菌超标率89.1%;老年病房空气细菌超标率95%。通过调查研究,医务人员和患者认识到手部卫生的重要性,自觉做到规范洗手,对有效预防手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定时开窗通风与中央空调网的定期清洗消毒,是减少空气微生物污染、确保空气质量、避免呼吸道感染的关键。科研为制定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规章制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

通过上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综合措施,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医院感染监控工作也初见成效,可体现在如下方面:

形成院领导领衔、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牵线、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监控工作从不理解甚至抵触到理解并热爱。抗菌素的使用率从管理前>80%下降到管理后<60%,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从不规范到规范。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微生物污染监测合格率显著提高,现达到95%以上。管理前医院感染率31.85%,管理后医院感染率逐年下降到目前的2.86 %。

从实践中,我们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要预防控制医院感染,领导必须亲自参与,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全体员工学习到位、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质量才能真正到位;提高全院职工的医德医风,增强对医院感染工作的法制化概念,是防止医院感染不可缺少的保证;只有遵循“循证医学”的理论,每年在完成综合性监测基础上制定目标性监测项目并加以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才能向科学规范化管理方向发展;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加强与各科室的协调并共同努力,才能在发挥本科室作用同时切实提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工作质量,正确落实各项措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4 参考文献

[1]李六亿,郭燕红,赵艳春, 等. 全国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的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15(3):309~311.

[2]吴安华,易路云,伍南, 等.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医院感染管理的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11(5):342~343.

[3]吴影秋,刘月秀,吴旭琴.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与监测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15(3): 315~316.

(收稿日期:2006-06-09)

作者:于志臻 万 敏 曹敏华 芮 菁

第2篇: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院内感染,提高临床护理整体质量。

【关键词】 护理管理;院内感染;预防控制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院内感染已成为当今一个非常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医院感染中有13%~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1],因此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也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护理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院内感染管理的质量和水平[2]。我科近年来通过对住院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措施,在预防院内感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科接受住院治疗的1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79例,其中观察组为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7例,年龄28~84岁,平均年龄(47.9±2.4)岁,住院时间为4~26d,平均(12.7±1.6)d。对照组为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4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47.4±2.7)岁,住院时间为5~29d,平均(13.4±1.8)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1.2.1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院及科室缺乏健全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如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一次性物品使用管理制度等。护理人员无法按照制度标准去从事护理工作,且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无法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进行监管,难以规范护理行为。

1.2.2 院内感染认识不足 多数护理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以及对护理管理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忽略了对病区内感染的监控,因此会增加院内感染的几率。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有的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体液及相关诊疗设备时不佩戴口罩和手套,手清洁消毒意识淡薄[3],处置不同患者时不洗手或洗手后不进行手消毒,极易带入细菌,容易污染医疗器械和导致感染患者。此外,对无菌物品的破损情况、有效期等检查不仔细,不按规定存放和随意取放,均容易造成医院感染。

1.2.3 院内感染知识缺乏 医院管理部门缺乏对护理人员经常性的培训,加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新的诊疗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医院感染的防控知识及方法的更新也较快,因此护理人员缺乏院内感染防控的知识。尤其是刚进院的年轻医师,缺乏经验,仅认为护理专业是配合临床工作,完成对患者的治疗,因此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补充学习院内感染防控的相关知识。对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方法、危险品的管理、规范的消毒灭菌方法、消毒隔离知识及相关的护理操作规程不熟悉,各项护理操作不规范,给院内感染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

1.2.4 病区环境较差 病区环境较差会给细菌及病毒的滋生和传播提供有利的条件。被血液、体液污染过的地面、物品、抹布等不经消毒浸泡处理[4],或不注意病房内环境的整洁,病区内患者及家属的管理不到位,秩序紊乱,探视者较多也容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根据其病情给予常规护理,即给予常规的健康宣教、加强病情观察,做好患者的用药和基础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管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3.1 建立健全各项院内感染防控制度,完善院内监测管理体系 医院各管理部门及科室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相关文件,建立合理有效的护理与医院感染管理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做到层层落实,级级监控。同时要完善医院的硬件设施,如:废弃物处理设备、洗手设备等,保证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更好落实。在有效制度的基础上,护理部要与医院感染监测科共同合作,完善监测体系,以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人群、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采取自查、互查、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等方式,检查结果与科室目标考评挂钩,切实保证监控工作的实施[5]。

1.3.2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预防院内感染意识 护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院内感染的严重性,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因此,护理管理者要在院内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院内感染预防的培训教育,定期开展骨干讲座和培训,将院内感染控制培训融入到日常的培训考核中,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预防意识,使其操作更加规范化。多派遣年轻的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先进的院感防控知识及最新的操作规范,以增强全院院感防控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监督,及时进行反馈、改进,以督促院内感染预防工作持续改进。

1.3.3 加强重点环节监控,落实预防感染措施 对重点环节的疏忽大意、预防不及时、监控不到位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供应室、内镜室等。因此要加强对重点环节的预防措施和监控力度。对供应室等容易造成疏忽的科室,要加强重视,加强人力资源的供给,提高供应室工作效率,保证消毒质量。对手术室、ICU、内镜室等科室,要严肃工作制度,强化工作流程,严格按照各规章制度要求,规范化无菌操作,科学化管理,保证清洁干净,防止交叉感染。同时要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监控,重点检查一些基础护理等薄弱环节,确保预防措施落实到细节,做到“有菌概念,无菌操作”,无菌物品一人一用一灭菌;隔离到位,减少院内感染发生;防护到位,严格按照岗位SOP操作,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6]。做好即时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相关病区要认真分析原因,加以改正。监测部门要及时进行追踪,更加有效、彻底的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1.3.4 努力改善病区环境,为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供保障 护理人员应保证病区走廊及病房内的干净整洁,每日打扫,病房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对诊区内的诊疗设备及患者使用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定期更换床单、衣物,每日对地面及空气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尽量减少患者家属的探视次数,争取将院内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1.3.5 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共同做好预防措施 要有效加强院内感染预防控制,不仅要提高自身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结合自身科室的特点,向患者认真耐心的详细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潜在并发症等,强调保持自身清洁对预防医院感染及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自己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其依从性,有效的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语

在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医院感染防控的护理管理对于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护理安全问题,护理管理从制度上使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得到了重要保障,同时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防控意识,普及了院内感染防控知识,规范了护理操作,为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程国宏.强化护理管理 预防院内感染[J].包头医学,2010,34(4):243-244.

[2]翁晓美,丁巧玲,王秀珍.基层医院护理部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院内感染学杂志,201l,21(1):114.

[3]其曼古丽·依明尼亚孜,吾日古丽·艾合买提,加米拉·阿那依提.院内感染控制中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5):159-164.

[4]龙燕,马凤葵.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探析[J].当代医学,2011,17(36):44-45.

[5]刘丽君. 医院护理管理措施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作用[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236-237.

[6]罗晓丽,郭瑜,董欣宇.护理管理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3(15):112.

(收稿日期:2014.05.05)

作者:刘秋荣

第3篇:护理管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

【关键词】护理管理;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也包括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据统计,院内感染约占住院患者的5%-10%,严重影响住院患者的群体健康。因此,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当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管理學科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院内感染的各个环节,加强护理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措施[1]。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护理管理工作:

1 积极培训,强化意识,提高责任心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院内感染相关技术、知识、技能的培训并抽查各项操作规范;落实岗位职责,严格控制和检查各种医疗废物的处理及对各种医疗器械灭菌消毒的管理;强化感染意识,做到“有菌概念、无菌操作”;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强调手消毒[2],养成及时洗手的好习惯。

2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院内感染

对医务工作者进行院内感染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定期室内消毒、紫外线照射,保持湿润、通风流畅,整洁卫生;护理人员要认真落实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如雾化器、湿化瓶、面罩、体温计等;做好口腔护理,长期卧床患者的压疮、褥疮护理及插管患者的胃管、引流管、尿管护理;对新生儿、高龄、癌症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不同的护理级别,尽可能的提高免疫力,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3 发挥护士长作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护士长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也是护理管理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因此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就离不开护士长的模范带头作用。护士长应该把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当做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正确指导和监督护理人员执行各种操作技术,同时认真分析科室内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保证临床护理工作有效、安全。

4 加强重点科室管理

严格加强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对于消毒供应室,一定要时刻有感染意识的理念;对于手术室、婴儿室、重症监护室要列为院内感染的重点部门,加强监督,进行有效地消毒、灭菌和检测[3],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把相关检查项目纳入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5 完善监督机制,制定考核标准

建立护理部、科室、病区三级质量控制考查小组,加强巡视,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对于发现有院内特殊感染及输液、输血反应者及时上报;制定量化考核评分标准,使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清洁卫生、探视陪护等各项管理制度有章可依,对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科室或相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指正,保证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6 增强患者的院内感染意识

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不但要进行相关疾病的宣传护理工作,而且要强调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引导病人做好自身防护,避免携带婴幼儿到医院探护、减少老人到医院陪护;一旦发现院内感染,要积极洗手消毒,配戴口罩等简单措施,尽可能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院内感染的控制要坚持以预防为主,不但要加强护理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操作规范化及建立相应的监测和管理体系,提高护理管理质量,而且要强化意识,提高责任心,对住院患者及陪护家属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对不良的卫生习惯给予纠正,从而预防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丽文,李亚丽,刘福,等.医院感染监控质量模糊评估[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104.

[2] 杨莉,钱培芬.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J].上海护理,2010,10(1):92.

[3] 马瑞霞,高瑛,马敏.产科在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17:161-163.

作者简介:

谢玉芳 女 汉族 1971年10月出生 河南嵩县人 中专学历 主管护师 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作者:谢玉芳

第4篇:急诊科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1、急诊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

2、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一定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4、所有诊室必须设置流动水洗手设备,并配备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5、各诊室应定时通风,诊疗桌、诊疗椅、诊疗床等每天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6、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疗床单、诊疗巾要一人一用一消毒。听诊器每天有医生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每周由护士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7、所有急救器材必须在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并且清洁保存。

8、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呼吸机管道要一人一用一消毒,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湿化液。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以及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9、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无菌包有效期不得超过7天;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持物钳或持物镊。

10、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戴口罩。

11、传染病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做好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肠道门诊应设立专用坐便器。传染病患者离开诊室后,应按传染情况选择相对应的终末消毒措施。

12、急诊留观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应按要求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13、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

第5篇:护理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控制

护理质量与医院感染控制

护理技术操作的好坏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因此,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严格的无菌观念、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理以及双向防护意识的提高被各级医院作为护理质量检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控制医院感染又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一、护理质量的好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护理质量的保证为控制医院感染创造良好的环境。护理人员的每项操作都是在一定的预定标准下执行的,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促进患者康复、预防疾病,也只有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为护理工作的质量高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无论是侵入性操作还是非侵入性操作,护士都必须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给医院感染留下后患。护理工作事无巨细,平凡中体现着一个人强烈的责任心,那就要求护士要有慎独的工作精神,任何时候,不管有人或无人监督,都要将每项操作按规范的标准进行,不得有半点侥幸心理,以保证患者、医护人员和社会人群的安全和健康。

三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内容之一护理管理从护士长的管理工作入手,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熟悉医院感染管理的概念,掌握消毒、灭菌、隔离知识与进展及其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消毒灭菌药械的合理使用与浓度监测;浸入性操作与医院相关感染的预防;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医院感染管理;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合理给药与毒副作用;本专科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以此来强化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四、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手段之一是对医务人员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报告和控制,预防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之间的感染,以达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因为医院感染的发生将直接威胁患者、职工和社会人群的健康,同时阻碍着医护质量的提高。

五、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决定感染控制工作的好坏护理人员要了解并重视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法,要积极参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而护理人员是否重视医院感染则主要反应在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上。综上所述,为了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培训,从理论上武装护理人员,提高其思想意识,使其主动参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从而自觉执行规范的技术操作,保证护理质量;严格患者管理和做好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消毒措施的贯彻落实,从源头切断医院感染的发生。

第6篇:康复医学科院内感染控制计划与措施 Word 文档 (2)

二零一三年康复医学科院内感染控制计划与措施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要求,制定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如下:

1、成立以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的院内感染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科院内感染工作。

2、院内感染小组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特点制定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对科内医院感染及感染环境进行监测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院感质控小组对科室院内感染落实情况每周检查一次,每季度汇报一次;对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3、组织本科室学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督促本科室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原则。

4、发现院内感染病历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历调查表》,按院内感染病历上报制度、流程要求准时上报。认真学习抗生素应用原则,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控制感染的发生。

5、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各治疗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桌、每床按院感原则执行一人一消毒制度。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6、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科主任为直接监管人;医疗废物分类标示、记录完整,去向明确,与医疗废物回收人员当面交接并记录。

7、每季度召开一次感染质控小组会,对上级、科室在感染质控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措施,写出书面材料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

第7篇:控制院内感染整改措施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降低感染发病率,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科室控制感染进行检查,检查内容按照各科室感染管理标准进行,对合格事项进行表扬,不合格事项提出整改或现场立即整改,整改过程中有如下措施:

一、护理部对合临床科室的治疗室处置室,病房进行检查测试消毒浓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处理病房的终末消毒,无菌技术操作等项目。

1、消毒液浓度不符合要求,责令护士长必须现配现用,并按照要求进行测试,如制剂室配制通知制剂室人员立即重配制,并测试符合要求为目标,如75%容易挥发,严格用酒精比重测试,立即更换,通知护士长每三天更换配制。

2、一次性医疗用品在检查中如回收和处理不符合,通知本科护士长和当班护士,立即整改,决不允许无原则流失,并且给予警告,下次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否则扣除当月30%奖金。

3、在无菌技术操作中如不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者,责令护士长对本科护士强化三基训练,并通知护士长进行培训、检查、直到合格为止,汇报护理部。

4、病房未进行终末消毒的处理,发现一个病室扣10分,并扣除护士长当月30%奖金。

二、护理部对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产房,供应室等进行检查时重点检查消毒、隔离、无菌操作。

1、各室间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擦拭,地面是否进行湿式清扫,消毒液拖地,如没有按要求去完成,责令立即改正,并不定期抽查,如二次发现不符合要求,扣除护士长当月奖金。

2、重点科室的用物如无菌敷料、镊子罐、液体开启的使用时间是否合格,不符合要求立即更换,并通知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感染知识培训,并对科内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合格为上。

3、无菌技术操作如违反操作原则者限在24小时内改正,如不按期改正的,停岗培训,由科护士长负责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如考核仍不合格,则调岗。

赛罕区医院护理部

第8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基本措施

一、消毒、 灭菌原则

1 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先清洁,在消毒或灭菌

2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3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在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4 实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对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要求

·进入人体组织的、无菌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诊断器械以及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应进行消毒 ·审核实用的消毒产品相关证明,以符合国家有关证明 审核证件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产品经营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消毒剂: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

1、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

2、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1、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

2、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

·耐高温、耐湿的首选湿热消毒

·呼吸机和麻醉剂的螺纹管采用清洗消毒剂进行清洗与消毒,无条件的医院,可采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

三、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1、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遍

2、碘酊原液:直接涂擦2遍以上,作用时间~3min,待干后用70﹪~80%乙醇

3、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溶液:局部擦拭2~3遍

4、70%~80%乙醇溶液:擦拭消毒2遍,作用3 min

5、复方季铵盐消毒剂原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5 min

6、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操作 ·消毒范围

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针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5㎝ 中心静脉导管:消毒范围直径≥15㎝

四、地面与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血液、体液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L~7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L~2000㎎/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五、清洁用品的消毒

1 、手工清洗与消毒

·擦拭布巾

清洗干净,在25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地巾

清洗干净,在50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 自动清洗与消毒

·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备用

六、使用消毒剂的要求

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消毒剂的种类。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的适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配置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保证消毒效果的可靠

七、手卫生要求

治疗、护理病人等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在手术、分娩等操作前做好外科手消毒 注意事项:掌侧面、指尖、指甲缝等部位彻底清洗,戴戒指的部位应多揉搓,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干手时不要来回晃,手向上防止再次污染,盛装肥皂或皂液的容器每周进行清洁,肥皂应保持干燥

重点部门管理——手术室

1、 手术室三区划分明确:手术区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2、 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帽、口罩、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手术和感染手术应分开进行,如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安排无菌手术,再安排感染手术。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在有效期内使用

3、 麻醉用具定期清洁、消毒。可复用喉镜、螺纹管、面罩、口咽通道、简易呼吸器等须“一人一用一消毒” 产房人流室

1、 区域相对独立、分区明确,临近母婴室和新生儿室;建议产房(人流室)使用面积不少于20㎡,每间产房至多摆放二张产床

2、 凡进入产房(人流室)人员应更换专用衣、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接触产妇所有诊疗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消毒”,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均应“一人一换”

3、 刷手间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4、 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及未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筛查的产妇,应采取隔离待产、隔离分娩,按消毒隔离制度及规程进行助产,所有物品做好标识单独处理。分娩结束后,分娩时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5、 接生或助产前进行外科手消毒、戴无菌手套

6、 医务人员患有手臂部皮疹、腹泻、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接触病人的岗位

7、 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大于30分钟,每日至少空气消毒2次,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5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清洁用具专室专用,标识清楚,使用后清洗消毒

8、 每季一次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 *90㎝平皿,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受细菌总数5cfu/c㎡)

消毒供应室

·对所有需要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进行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方法、程序正确 ·清洗消毒设备及设施与工作量相匹配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供应室条件不具备的可委托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灭菌

·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针灸科

1、 针灸科做到通风良好,保持物体表面及诊疗床清洁,定期更换床单、枕套等,如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配有手卫生设施用品

2、 进行针灸穿刺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进行创此部位的皮肤消毒;针灸针具(梅花针、三棱针、小针刀)做到“一人一针一用一灭菌”

3、 一次性使用针灸针不得重复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针灸针使用后按规定进行清洗、灭菌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

1、 清洁、污染区分区明确,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室内应设手卫生设施,手消夜应标启用时间,有效期内使用

2、 治疗车、换药车分层使用,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时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3、 各种治疗、护理按照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等不得进入换药室应就地(诊室或病房)处置 重点环节----安全注射

1、 严禁在非清洁区域进行注射准备

2、 “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禁止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

3、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开启的各种溶媒不得超过24小时,灭菌物品(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4、 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应密闭保存,每周灭菌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超声检查

一、探头

1、 凡经患者完整皮肤、黏膜或食道、直肠、阴道等体腔进行超声诊疗探头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2、 发经皮肤黏膜进行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手术等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应达到灭菌

3、 每班次检查结束后,应对超声探头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处理,干燥保存 探头使用注意事项

1、 断电插拔

2、 禁止撞击

3、 保持干燥、洁净环境

4、 使用合适的耦合剂

5、 软物擦拭清洁(75%的酒精)

6、 避免外界仪器的振动损坏

7、 禁止浸入液体

8、 避免在强电磁干扰的地方使用

二、物体表面:

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一起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三、皮肤、黏膜:

1、 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 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者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四、消毒方法

1、 接触患者完整皮肤的超声诊疗探头声透镜部分,每人次使用后75%的酒精消毒

2、 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或经食道、阴道、直肠等体腔进行超生检查的探头声透镜部分,使用时外套隔离膜,用后75%的酒精消毒

3、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必须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进行灭菌,使用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采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仪器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皮肤、黏膜

1、 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 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留置尿管

·细菌入侵机制

1、 污染导尿管或尿道外口细菌种植于膀胱 ·使用合格的导尿管、导尿包

·置管时做好尿道外口的消毒、无菌技术操作 ·留置尿管期间,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消毒

2、 沿导尿管内腔上行感染膀胱 ·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最大限度的保持密闭系统的完整、通畅,任何时候均应保持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逆流

·尽量避免膀胱冲洗(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后列外)

·无需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环和出现尿路感染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清空集尿袋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碰到收集容器

·正确采集尿标本-----小量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3、 导尿管与尿道粘膜间细菌生长繁殖并上行感染膀胱 ·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尽量减少更换尿管次数,特别是不要定期更换,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和出现尿路感染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细菌生物膜:是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绝大多数细菌是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表面,以生物膜方式生长,而不是以浮游方式生长

第9篇: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一、目的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适用范围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职责

1.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下同)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2)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6)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7)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东阳关中心卫生院

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人员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患者,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东阳关中心卫生院

医院感染的报告与控制制度

1.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

( 1)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 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确诊为传梁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2.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与控制 (1)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

①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控制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②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③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④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①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②医院感染控制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

A.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B.查找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源学检查。

C.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D.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患者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患者甚至暂停接收新患者。 E.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F.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③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④当其它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地区或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⑤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东阳关中心卫生院

控 制 院 内 感 染 各 项 卫 生 学 标 准

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20个/m,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8个/cm。

二、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个/cm2,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8个/cm2。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4000个/m3。

三、产科病房、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绿脓杆菌。

五、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

六、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七、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μW/cm2;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2

33东阳关中心卫生院

院 内 感 染 监 测 登 记 报 告 制 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东阳关中心卫生院

院 内 感 染 监 测 制 度

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产房、婴儿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

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

六、对婴儿室、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

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烧伤病房、新生儿室,产房的化脓菌(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

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

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

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

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十

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东阳关中心卫生院

院 内 各 类 人 员 感 染 控 制 教 育 措 施

一、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参加人员必须有院领导及专职人员参加。

二、全院性培训

(一).各科推选一名护士长或护师,一名总住院医师或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每年进行1~2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

(二).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1~2次。

(三).对实习护士来院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

(四).每年年底组织座谈会一次,请有关人员参加,由感染办公室提出院内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临床医生的培训

(一).怎样填报院内感染病历调查表,减少漏报率的发生。

(二).重点学习使用抗生素,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讲课。

(三).指导医师掌握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四、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

五、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东阳关中心卫生院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器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别是感染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二、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

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要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三、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四、甲醛气体灭菌参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自然挥发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的保存。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

五、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六、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洗手设备:

a.病房及各诊疗科室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有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 b.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

c.可选用纸巾、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

d.不便于洗手时,可用快速手消毒剂。 ②洗手指征:

a.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b.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感染 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c.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d.脱手套后。 ③洗手方法:

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10~15秒钟,然后用流动水洗净。

④手消毒指征:

a.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b.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c.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⑤手消毒方法:

a.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b.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⑥外科刷手应用刷子蘸洗涤剂将指甲内污物刷净,并洗净双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手或泡手。刷手或泡手时间必须符合要求。具体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7)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a.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1000ppm)拖洗。

b.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东阳关中心卫生院

消毒药械的管理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进行监督管理。

2、感染控制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负责对全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 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3、药剂科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消毒灭菌药械选购的审定意见进行采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查验必要证件,监督进货产品的质量,并按有关要求进行登记。

4、使用科室应准确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予以解决。

东阳关中心卫生院

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1、抗感染药物的管理

①医院有健全的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

②医院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

③检验科和药剂科每半年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

④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制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⑤医院应开展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包括血药浓度监测和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监测,以控制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2、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①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②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③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④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⑤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患者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3、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①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

②以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迹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

③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 ④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 ⑤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⑥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东阳关中心卫生院

上一篇:一定要做兼职的感受下一篇:发展县域农村电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