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课程历史

2022-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领导力课程历史

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由此可见,历史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必须重视提高的重要思维能力之一。

历史思维,简单地说,是与历史有关的思维,包括思维的内容,思维的立场、观点、方法、过程和结果等;具体来说,历史思维是秉持一定的历史观,站在一定的立场上,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运用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分析、研判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揭示历史规律,获得思维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过程。历史是人类进行历史思维的源泉,历史思维是人类获取智慧的思维方式方法。人类现有的智慧大多是通过历史思维获得的,包括政治、經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

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的能力的竞争,能力竞争的实质是思维能力的竞争。历史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竞争能力。总的来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是提高个人能力素质乃至全党、全民族能力素质的需要,是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领导干部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中坚力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首先,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是更好地履行治国理政职责的需要。历史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教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从现实需要出发,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多走直径、捷径。毛泽东曾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可以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治国理政必须尊重历史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客观准确地发现、揭示历史规律,尊重和有效地运用历史规律,不犯违背历史规律的错误,从而少失误、不失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而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与其具有高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密切相关。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是深刻学习领会和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其次,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历史思维能力既是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重要能力,也是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领导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领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作风素质。从提高政治素质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共党史的大视野中认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树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清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有助于我们从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教训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自觉性;有助于我们从党的历史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增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有助于我们从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认识到共产党人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必要性,增强政治定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从提高能力素质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大势,增强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的能力,抓住历史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用好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有助于我们认清历史主流、分清支流,增强战略定力,自觉跟上时代步伐;有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丰富和发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助于我们汲取历史教训,防止搞形而上学、走极端、忽左忽右,不犯、少犯急于求成、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等错误。从提高作风素质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认清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的必然性、必要性,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有助于我们认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认清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危害性,增强务实的自觉性;有助于我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面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

最后,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历史虚无主义古已有之。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玩弄历史虚无主义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贯手法。长期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阻止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企图从未停止,反而随着我国的日益强大变本加厉。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和组织不惜投入重金,豢养一批所谓持不同政见者,不择手段地对我国国史、军史、党史以及党的领袖、英雄模范人物进行丑化、歪曲,以此蛊惑人心,动摇我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进而引发动乱和颜色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了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从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角度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明辨是非,认清和还原历史真相,从根本上认清搞历史虚无主义的人的险恶用心,增强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我们不断地排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党的领导及其伟大事业的干扰,营造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环境。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坚持知行统一,在学习掌握科学理论、加强理论修养中提高,在学习研究历史和了解研究现实中提高,在运用历史思维成果指导实践中提高。

一要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根基。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看,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解决历史思维的立场问题,掌握历史思维的思想观点和基本方法。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历史思维,始终坚持用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行历史思维;确保始终坚持用唯物的、发展的、变化的、辩证的和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等观点和方法进行历史思维;确保始终做到抓住事物本质、把握历史大势、认清历史主流。

二要学习掌握我党的历史思维成果。我党的领袖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历史思维的典范,他们的历史思维成果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应当系统学习掌握,并自觉用于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应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继承发展前人历史思维成果,创新提出许多新的历史思维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系列论述中,包括关于历史是什么和历史的特点的论述,关于历史的作用的论述,关于铭记历史、不能忘记历史、背叛历史的论述,关于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汲取历史智慧的论述,关于历史、現实和未来的关系的论述,关于用历史眼光观察事物的论述,关于人民创造历史、坚持人民立场的论述,关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论述,关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关于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论述等。透过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的认知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令人折服;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的认知不是停留在点上面上、一知半解上,而是在深知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关系中认知历史,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中认知历史,在知行统一中认知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站在人民立场的坚定性、彻底性、执着性,充分展现了伟大时代造就的党和人民领袖的坚毅品格;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把握事物矛盾斗争的必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沉着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使命担当,任凭艰难险阻,矢志不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注重用历史眼光观察事物,站在历史大背景下看待问题,并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一种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思维的自觉性和高超的能力水平,源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知和熟练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情有独钟,学习研究之深、评价之高、运用之熟,堪称楷模。这些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充分展现了大国领袖的风范和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学习掌握这些论述,有助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有助于指导做好工作。

三要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历史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在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进行历史思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思维。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基本要求是全面、真实、准确,抓住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过程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包括古今中外史。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在强调重视学习研究古今中外史的同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国史。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四要了解现实、研究现实。了解现实、研究现实是历史思维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现实是历史思维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脱离现实的历史思维是迷失方向的历史思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思维。有学者认为,站在“现在”这个节点上,我们能看到多久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历史——现实——未来,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整体,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用好规律,是历史思维的必然选择。

五要用历史思维成果指导实践。用历史思维成果指导实践是历史思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后续阶段和环节。“实践出真知。”历史思维的成果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实践长才干。”用历史思维成果指导实践的过程,历史思维接受实践检验、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作者系吉林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作者:邱志方

第2篇:系级单位领导体制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高校在系级单位设置行政机构的同时,还设置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系统,各司其职,但目标是一致的。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实践,终于找到了高校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系级领导体制。

[关键词]高校 系级单位 领导体制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高校系级单位的领导体制这一历史的演进进程,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系级单位领导体制,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高校系级单位领导体制的历史演进

建国初的“校长领导下的系主任责任制”。根据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规定高校校级实行“校长责任制”,系级实行“校长领导下的系主任责任制”。系级党组织起“政治核心”作用,不起直接领导作用。应该说,这一体制适应了建国初期高等教育事业改造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当时高等教育的发展。

“八大”后的“党总支领导下的系务委员会负责制”。党的“八大”后,中央和国务院于1958年9月在《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高校校级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系级实行“总支委员会领导下的系务委员会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导致了当时校级、系级普遍出现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特别是系级行政系统的作用大大削弱,几乎成了党组织的附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1960年代初的“校长领导下的系主任主持工作制”。1961年教育部颁布的、毛泽东基本肯定的文件《高教六十条》规定,高校校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系级领导体制。在当年9月,教育部规定实行校长领导下,系主任主持系的经常工作制,系级党组织对全系的教学行政工作起“监督保证作用”。这一领导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系级党组织包揽一切的做法,这是一个进步。然而,随着政治挂帅的浪潮迭起,系级行政的作用很快又被严重弱化,系级行政仍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党总支领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责任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教育部于1978年提出,高校校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责任制”,系级实行“系总支委员会领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责任制”。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5年的13年里,除少数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外,全国高校校级大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责任制”,系级大多在实际上处于“共同负责”状态,这对“文革”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80年代的“系主任负责制”。受某些政治思潮的影响,1983年,中宣部、教育部曾发文提出,要把系级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改为“保证监督”。当年,教育部则在正式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系级实行“系主任负责”,系主任对校(院)长负责,系级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保证监督作用”等。这一领导体制,严重淡化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削弱了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一度导致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进而出现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其教训是深刻的。

1990年代后的“党政共同负责制”。吸取了1980年代实行的“系主任负责制”领导体制所带来的的严重教训,中央在1990年7月的《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规定,高校系级党组织是全系的“政治核心”;同时,通知规定了系级党组织除“保证监督”工作外,同时规定“参与行政管理工作重大问题的讨论决定”、“支持系主任独立开展工作”、“搞好党的建设”、“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干部管理工作”、“领导群团组织”等任务。这里虽没有规定系级的领导体制,但明确了系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并强调了“参与”行政工作的职能。到了1996年3月,中央制订的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系级单位党组织的主要责任规定了六条,其中一条是“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这里不仅仅是“参与讨论”,还有“决定”。

1996年5月,中央组织部明确提出,高校系级党组织和系级行政要“适当划分职责范围”,“既有分工又要合作”,应当“共同做好工作”;系级党组织和系级行政要贯彻落实“校党委”和“校行政”的决定,即高等学校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的体制。这是建国以来,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而做出的正确抉择,表明我们党找到了高校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领导体制。此后,很多地方和高校对系级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推动了系级组织建设,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于1996年12月明确规定,系级党组织“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的具体内容。在试行了3年以后,又专门发文,明确规定高校系级实行系级党组织和系级行政“共同负责”。

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是校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支撑和延伸

高校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要义和本质。首先,我国高校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根本要义,是坚持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是要切实把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办学的基本目标落到实处。其次,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核心是坚持集体领导。系级党政之间地位平等,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党政领导共同保证系级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的有效实现。再次,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是在校级“党”“政”领导下的“共同负责”。系级“党”“政”的主要任务,就是共同坚决贯彻和落实校级“党委”和“行政”的决定,即在系级各项工作中,“系级行政”既要对“校行政”负责,也要对“校党委”负责;“系级党组织”既要对“校党委”负责,也要对“校行政”负责。

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是校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支撑和延伸。第一,高校的校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在系一级尚未建立一个与之相配套、相呼应的运行机制。假如实行“系主任负责制”,系级党组织对系工作没有一定的领导权,校级党委工作也就很难在系级得以进一步地延伸;假如实行“系党总支领导下的系主任负责制”,看起来与学校领导体制相一致,而实际上却会导致校长的行政指挥作用难以发挥。实行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既充分考虑了系级工作的特殊性,也体现出对系级加强了党的领导。因此说,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是校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支撑和延伸。第二,以往由于系级的领导体制未能明确,实际工作中,系党组织和系行政在工作中往往互不协商,一些重大决策不经集体讨论,而由个人说了算;出现失误时,无人承担责任等。实行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既有利于提高系级单位的决策水平,又有利于在系级领导班子中形成团结向上、互相监督的机制。第三,系

级党组织只有紧密结合系级工作实际,加强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并通过保证监督、参与决策、领导和管理干部以及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组织,才能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实施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基本要求

实行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系级单位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对校级党政领导,还是对系级负责人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政治、思想素质是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的重要条件。在高等学校系级党政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干部,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这是系级党政领导干部同心同德、实施系级单位“党政共同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的重要条件。要做到系级党政配合、共同负责,系级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增强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配齐配强系级领导班子是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必要保证。一要科学、合理组建系级党政领导班子。校(院)党委要充分考虑系级班子成员的年龄、学历、专业、个性特点和工作能力等因素,努力将系级领导班子建成善管理、懂业务、团结协调、廉洁高效的领导集体。二要配强系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系党组织书记不仅要熟悉党务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还要懂业务,熟悉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系主任不仅要是管理上的行家和学术上的专家,还要善于团结协调,作风正派。三要增强系级领导干部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自觉意识,系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在系级班子内部互相支持、互相监督。

系级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实施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的一项最基本的制度。系级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系级党政联席会议,凡是涉及系级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重大事项,都应该由系级党政联席会议来讨论研究决定。系级党政联席会议主持人原则上应由系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来担任(具体要根据议题确定)。对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在做出正式决定之前,须进行充分酝酿;对决定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确有成效的监督和检查。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系务会议制度和辅助性机构,使之成为辅助性的决策载体。系务会议一般由系级行政负责人、党群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等人参加。应规范决策程序,凡是决定系级重大问题的,就必须召开正式会议来研究决定。

作者:徐家林

第3篇: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

摘要: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风建设围绕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进行;建国初期,作风建设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作风建设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进行。89年党的作风建设的历程,展现出了一条“坚持主旨、服务中心”的清晰轨迹,为我们今天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富具规律性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在党建学科中,作风是一个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外在表现,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的作风是指做官做事的风格和格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是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领导干部的作风如何,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探讨和考察其历史进程,对于准确把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推进新世纪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历史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风建设围绕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进行

从1919年5月大革命开始到1949年10月建国前夕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成为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和有效法宝。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属于革命党,党的中心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在革命实践中养成了很多优良的作风。毛泽东曾经指出:“同志们要注重培养务实的作风、调查研究的作风,注重不沾染旧社会的习气,不标榜、不张扬、言必及义”,他对当时社会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对革命干部最基本的作风要求。在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发扬顽强的作风,先后领导了100多次武装起义,创建了10多个革命根据地,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针对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状况,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提出从思想上建党,指出要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并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作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这是我党加强作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我党开始系统进行党风建设的重要标志。举世闻名的长征,形成了“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为核心的长征精神与革命作风,成为夺取土地革命的胜利、使党的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重要法宝。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作风的特点体现为:其一,重视解放思想。为了从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上分清是非,教育全党学会和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1941年5月,我们党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提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命题,强调学习理论必须“有的放失”。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明确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党的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标志着党的党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成熟。其二,重视以军带民。革命年代,军队对巩固党的政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军人在老百姓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保持军队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人民军队作风建设,1947年10月,毛泽东亲自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l令》,全面阐明了对军队作风的要求。其三,强调群众主体。毛泽东在总结我们党早期斗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重视调查研究,要求党的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

在优良作风的保障下,抗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949年1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作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战争时期的延安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在当时的有志青年中产生了极强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2.建国初期作风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改造”的主题进行

从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随着党的建设道路在曲折中发展。

建国初期,党的政治地位和中心任务发生了根本转变。我们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开始向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执政党转变,党的中心任务由革命斗争转变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毛泽东曾经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全新的环境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党的指导思想初具规模,为作风建设的顺利突进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虽然新中国的领导干部绝大部分在作风上保持了充分的纯洁性,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给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刘少奇同志曾经说过:“中国革命胜利后,一定有一些人腐化、官僚化。”为了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从1950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整风”、“整党”和“三反”“五反”运动。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里,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都基本步入正轨,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

这一时期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主要有三大亮点:第一,依靠制度抓作风建设,为我党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制度基础。从1949年9月至1956年12月是中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党中央认识到加强制度建设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1950年开展了整党运动,1956年召开党的八大,总结了党执政7年党性党风建设的经验,强调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领导制度上对党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强调集体领导。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经常警戒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第二,依靠群众抓作风建设,为我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实践基础。从1957年到i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非常注重走群众路线。1957年开展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

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从1960年起,毛泽东多次讲话,要求全党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在党性党风建设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从1963年5月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整党为出发点,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教育和党员标准教育。第三,依靠党的优良传统,为我党经受“文化大革命”的考验奠定思想基础。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错误的政治运动,偏离了作风建设的方向,党的建设脱离了群众。但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不忘优良传统,同“左”倾错误进行斗争,经受住了考验。

这一时期党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愈演愈烈的个人崇拜和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扭曲发展产生了不正常的领袖权威和个人专权,给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混乱和危害。

3.改革开放以来作风建设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内涵不断拓展,成果不断凸显。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的提出,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开始向对外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转变,党的工作重点重新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指导思想逐步健全,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内涵日渐充实。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效,在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的同时,也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领导干部也需要进一步转变作风。

这一时期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表现为三个“前所未有”:一是党中央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他把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联系起来,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破坏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原则,以改革的精神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针对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党中央把反腐败斗争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根据形势变化和党的队伍建设状况,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做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他在中央纪委六次、七次全会上提出:“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一个政党是否值得信赖、能否执好政的重要依据。”特别在中纪委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并就增强宗旨观念、提高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力度前所未有。在这期间,中央先后颁布多项制度法规,要求领导干部在树立良好作风上作表率。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两个《决定》迈出了建立健全党规党法的新步伐。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两个《决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党性党风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加强新形势下的作风建设的要求。三是取得的成果前所未有。从1998年到2001年,集中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三讲”教育,着重解决了一些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近些年来,全党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加强党性修养,培养优良作风”的主旨进行的,大大优化了领导干部的作风,推进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党的十七大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提出了全面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以优良的作风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到20世纪末,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因素,领导干部作风上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宗旨意识不强、学风不浓不正、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措施不力、政绩观不正确、个人主义严重、党纪观念淡薄、贪图安逸,奢侈浪费、律己不严,腐化堕落。

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几点启示

结合我们党89年以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历程,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第一,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事业来进行。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作风建设目的是推进党的事业。随着我们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任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和“三反”的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党的八大提出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一系列任务。改革开放以后,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脱离群众的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和纠正不正之风。从1983年开始,用三年半的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了整顿,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2001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大力倡导弘扬优良传统作风,各级党的领导干

部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推进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

第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陷入盲动。执政党的理论建设也是如此,一个执政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增强执政的前瞻性、预见性、主动性,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执政理论的指导。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践行法治至上和人本管理的施政理念,平等开放的民主精神,维宪遵法的法制精神、公开公正的开放精神、守信重诺的诚信精神、高效务实的效率精神和改革开拓的创新精神,以这些精神为指引,整体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第三,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处理自己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的根本态度和领导方法,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面向未来,我们党的执政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第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以完善的机制为保障。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完善的机制对于抓好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要科学实施领导干部职能定位,做到不过多地强调控制管理,不热衷于争权夺利;另一方面,要科学实施领导干部角色定位,做到自律、坚守操洁;最后,还要科学实施领导干部政务流程定位,做到管理服务精细化、信息化。

第五,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以合理的方式为依托。合理的方式是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直接力量,主要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的同时,还要重点围绕《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规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领导干部“七不准”》、《领导干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进行教育;同时要注重廉洁文化建设,作风是文化的产物,培养优良作风就必须建设廉洁文化,在吸收传统与西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不断创新,以廉洁文化建设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作者:刘新庚 夏可珍

第4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的比

较研究

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 钭君丽

摘要:当前,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历史》、《地理》、《政治》分科课程,这些不同阶段的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承接性和共性,但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比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上的异同,希望通过改进初中历史教学,来加强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衔接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衔接 科学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历史、地理、政治等分科课程。本文根据浙江省中学教材使用情况及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下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称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的差异与衔接进行尝试性的比较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课标,使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更好的为高中历史学习做铺垫.

一、 课程目标设置上具有承接性与发展性

1.从总目标来看,具有完全相同的培养人才的方向,但在个体发展任务上具有差异。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的总目标

高中历史课标的总目标

“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

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在总目标上,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但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个体发展任务是不同的。初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是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形成的重要阶段。基于学生这一心理、生理特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强调:通过掌握体验,“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则是人生定向期,是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的阶段,因此高中历史课标根据历史学科分科课程的独特性,强调“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并要求树立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理想。可以见得,在个体发展任务上初中课程目标实施是高中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石,高中课程目标则提出了比初中课程目标更高的要求,使初中课程目标得到更高层次的实现。

2.从分类目标来看,两者都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但具体要求有了加深和递进。

两本课程标准都设置了知识与技能(高中历史课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各自的三维目标要求中。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思维,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初中学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理解、知道、会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尝试、思考、体会、学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关注、关心、热心”等。

到了高中阶段,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各种认知要素迅速发展,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由于理论思维趋于成熟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高中生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在情感上,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情感也更丰富、意志力更强,学习动机更强烈,理想、世界观开始形成,行为的自觉性更高,这一切都给认知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同时,高中生思维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认知结构和情感、个

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因此,高中历史课标中的分类目标提出:要求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提高”;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进一步认识、掌握、独立思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进一步了解、加深理解、进一步树立、认识、进一步形成”。通过分类目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初中阶段三维目标的设置是高中阶段三维目标的设置的基础和前提,而高中历史课标进行了具体层层递进的描述,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相比,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初中阶段三维目标的提高和内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义务教育中要关注二者之间的链接点,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设置和实现的“度”。

二、 比较过程中的几点困惑

虽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大的方向上是具有同一性的,但是,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与分科课程,两者之间的距离还是较大,产生了不少的脱节。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曾提出如下看法:“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初中阶段历史基本知识和概念的薄弱基础,必定加深高中新课程历史的教学难度。因此对初中社会教师而言,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初中历史知识教学,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引导性教学,来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初中教师的困惑。 困惑:同一历史内容的目标设置不同,在“度”上该如何把握?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从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来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教学不应过多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贯穿”综合”的主线,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但是如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这一部分的许多教学内容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对同一历史内容的目标教学初中教师如何做到“度”上的把握?如何恰如其分达成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 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课程目标4-3:列举近代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根据课程目标,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在八年级编撰了〈屈辱的岁月〉这一课题。这一课题着重说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采用阅读卡的形式介绍了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其中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用了一个半版面进行了非系统的描述。而同样的内容,在分科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描述的非常详细,高中必修课程历史(Ⅰ)专题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战争 (1)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根据这一内容目标,人教版《历史(Ⅰ)》必修教材设计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的侵华〉章节。其中仅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就编排了整整5个版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都进行了具体详细系统的描述。

很明显,初高中课程目标都把“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作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对同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目标设置深度和广度要求不同,这些不同在教材编排上也得到充分体现。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作为初中教师该如何把握好教学深度、广度和衔接度,从而使高中教师能恰如其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作到知识的重新建构呢?

三、比较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基于以上认识,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教师,除了给自身及时充电外,在教学策略上,如何根据初高中课程目标的不同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引导性教学,把握好教学的“度”,使初中综合学科学习为高中历史分科学习做好应有的铺垫。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延伸深度:根据初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同,初中教师除着重感性描述,也要适当进行理性分析,除着眼于培养识图能力、记忆基础历史知识能力,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1)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环环相扣。

初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大家熟知的史料,将重要历史观点蕴涵于史实叙述中。如在《屈辱的岁月》鸦片战争内容的教学中,选取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的奏章及当时流行的“炮子谣”,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吸食鸦片的危害,而且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毒品的危害。这样,学生能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计划的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多问为什么。如在《屈辱的岁月》教学中,可以设置四个环节:“走进历史”“审视历史”“探究历史”“借鉴历史”。在“探究历史”这一环节中,可以设置 “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硝烟,英国会不会对中国发动战争?请说明理由”“为什么英军仅用50艘舰船,3000名船员和4000名陆军,只以500人阵亡的代价,就击败了清王朝几十万大军?”等问题。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反思,扩展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发生的必然性等方面进行深度的认识。

(2)在学生评价时,注重评价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充分考虑到与高

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可以偏重评价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某些重大历史时间发生的背景,并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学生能否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并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可作为学生评价的重点。

2、扩展广度: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相关的课外知识,为课内知识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

(1)充分运用好目录、单元篇首语、附录,掌握历史学的基本体系和基本脉络,为高中教学做好广度上的衔接。

与其他书籍、课本的目录相比,中学历史与社会目录有其独特的作用。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勾勒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历程。分为七个单元,“史前时代”、“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的来临”“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走向现代世界”。从这里可以看出,目录表述的历史阶段,起着贯穿历史发展线索的作用,并能准确点出某一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事件的本质。通过目录及子目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历程,掌握人类历史的基本脉络。与高中历史相同,初中历史与社会在每个单元都有一段简短的篇首语。学生通过篇首语知道一些基本的历史内容和基本历史观点。与高中历史教材的附录相比,初中历史与社会附录充分考虑了与高中历史的衔接。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专门设置了以下附录: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史纪年表,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附录,能很好的解决学生对历史的基本体系和基本脉络的掌握。

(2)对于初中课程目标没有要求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而这些历史事件又是高中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初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面、教学的进度进行适当合理的补充。

如前提到的鸦片战争的教学,可以在初中教学中运用音像资料和漫画史料形式,鸦片战争的过程可以用简短的音像资料来展示,也可以补充《奕山—靖逆将军用屎尿进攻西洋船炮》《奕经-杨威将军不问苍生问鬼神》等漫画史料,既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为高中学习做好知识铺垫。也可以在教学中提一下三元里抗英、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以一带而过的方式为将来学生高中历史知识建构做好准备。

(3)通过各种方式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为高中的分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利用课前三分钟,设置“历史小故事”或“小小故事家”环节,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也可以在年段中进行“历史故事

演讲比赛”;利用教材中附录中课外读物推荐,网站推荐。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史海奥秘提供多种途径。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应把握好“度”。根据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既要考虑中学综合性学科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贯穿“综合”的主线,又要适当的教育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眼光看待问题,用历史眼光认识社会,为进一步接受高中历史学习的升华和提高奠定扎实基础,谋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新课程论文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学方式 历史新课程论文

历史新课程论文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学方式 历史新课程论文 内容摘要:目前我省已率先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行列,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方式能否成功转变是课改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现整理总结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理念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

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该问题的认识。

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观念的改变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学习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我国古时便注重对技能的培养,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的确,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温故而知新,以新求新,学习成绩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次,需要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必然也要改变,我认为应该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基本参照。该思想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任何“好课”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粉笔”“黑板”之于工业社会的教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学一样。),它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角色问题。

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即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着重点来选择。

四是要符合学生实际,如学生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是选择方式的重要基础。 五是要符合教师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第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尝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的特点,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以下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解接受方式主要过程为:复习讨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重点总结;练习反馈。其功效是:学生能在教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历史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历史课程专题式的设置,逐渐接近于历史研究,内容的深度决定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合理、适度地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构知识内容,建立经验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对认知误区的清理、寻找到认知的依据和范例。例如,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部分对梭伦改革的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是借助于“学思之窗”中的史料来叙述的,十分难懂,只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梭伦改革把公民按收入划成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500斗级。 那时候青铜铸币还没使用,人们用每年收获的粮食、橄榄油、葡萄酒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财富。要是收入达500斗以上,就是最富的等级,田产至少在30公顷以上,是地主老财。第二等级叫骑士级,岁入300~500斗。达到这个富裕程度的公民就能养得起一匹以上的马。希腊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养匹马是花费昂贵的事,因此是富人的标志。这个等级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富农。头两个等级的人不多,也就1000来人,因为富人毕竟是少数。第三等级叫双牛级,有地约12公顷左右,收入在200~300斗之间,这个收入意味着能养得起两头牛。人数约

1.5万,是城邦里的富裕中农或中农,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把他们称作“中产阶级”,认为这是城邦稳定的基石。最后一个等级是收入200斗以下的少地、无地公民,称日佣级,人数约2万,属于城邦里的“贫雇农”。穷人还是比富人多。同学们一定会问:拥有11顷以下土地的人还算穷人?当然要算。11顷土地对古希腊人来说也就是仅可糊口而已。因为古希腊人耕作技术落后,连施肥、灌溉都不懂,为保持地力,每年还实行休耕轮作,今年种的地明年便休耕,所以用今天的标准看11顷是多了,但放到古代就很可怜了。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就易懂了。

问题探究方式主要过程为: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教师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探究模式的主要功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可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

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情感教学方式主要过程为:教师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课堂或实景中体验情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内容,获得历史知识,表达情感。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讲授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一目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教师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州的古建筑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教师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医、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徽商几乎“无货不居”,但最为重视食盐的经营,由此出现了不少盐商巨子。(打出介绍闵世章的一段文字)歙人闵世章少孤贫,九岁辍学。长大后发愤自学,精通文史。一日读《史记·蔡泽传》,对蔡泽赤手而取富贵的事迹赞叹不已,遂立志法其所为,只身奔赴扬州,为一家盐商管理账目。数年之间,他摸清了盐业的行情,于是自筹资金,独立业盐,终于成为“家资百万”的大盐商。

除贩盐外,徽商还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了他们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放映短片)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今天徽商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自学讨论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历史教学,也可以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外。主要过程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思考;师生提问讨论解决问题;重点检测反馈;教师总结。自学模式的功效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际参观教学方式

我们无锡历史悠久,历史古迹俯拾皆是,如江阴高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徐霞客及刘氏三兄弟故居、国民党要塞司令部等,教学时将这些有利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无锡有更大的益处。因此,教学时,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适时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历史古迹、遗迹,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学教相长教学方式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

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内容,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

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模式推及全年级,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本课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

最后,运用新教学方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化运用,即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整体观、综合观,把教学看成一个整体,综合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扬长避短。

二是要艺术化地运用,即教学方式要尽量体现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应尽力让教学方式本身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

三是个性化地运用,即在运用中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个性溶入教学方式之中,使之成为组成教学方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另外,个性的运用需符合学生群体的差异,据此而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方式。

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一而足,具体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宜,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论。我们要始终牢记用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6篇:历史课程研修总结

这次第二期远程培训研修时间虽短,但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许多历史教与学新观念,使我受益匪浅。通过专题研修,我更进一步掌握了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目标,提高了历史教学的理论水平,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信心,而且在与各校老师的研究、讨论中,我提高了对教学方法的掌握水平,业务能力有了进步。下面就本次研修总结一下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一、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目标。

过去,我们经常提倡课堂的有效性,如今我们更注重课堂的效率,更加注重如何实现初中历史优质高效课堂的目标,注重理顺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二、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次培训针对性强,这次培训能够把大量的教学理论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引用了丰富的课堂实践的案例,使我们对课改的新理念和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较为全面的理解。如《高效课堂之探讨历史材料题的有效解法》有很有启发性和实用性。也有许多教师针对历史中考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有效教学对策,这些对于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搞好中考复习有着现实意义和启发。

三、要加强交流合作,做好教研结合

面对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培训学习,这次培训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通过教学思想交流,我们开阔了视野,汲取了不少新观念,新方法,业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注重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多进行反思总结,形成教学思想,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十天的学习将要结束,我将把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同时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工作方法等,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第7篇: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

广西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反思要求

廖运友

广西新课程终于来了,历史科的网络远程培训从7月10日开始,自己也断断续续的通过网络远程学习了10来天,通过相应视频和专家解答,使自己对新课程有了个基本认识。同时也不断思考自己在之前历史教学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及在新课程实施推广的形势下如何去应对。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却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历史就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 是无用之学这是大多学生对历史的一个心态和认识。

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等问题,这也是现实问题。

二、历史教学的内容

作为历史老师,要对历史学科有个清楚的认识。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过去已发生的客观存在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历史学科就其性质上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过去的阐释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历史是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门学科,而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生存问题。如果我们把历史仅仅看作是过去的事情,把历史学科仅仅视为对过去的记载,那么就可能会降低历史教育的意义,使历史的教学不是贴近而是脱离社会与人生。

三、历史教学的理念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到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我们普通高中历史教师所要注意的问题。

综上针对之前老教材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作为调整策略。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当然,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只是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而已。真正要解决,那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扬长避短,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第8篇: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

并且培养他。像莱卡;庭灯饰节灯。生气理我了生理?来部:冠古:一棵朽的,厅上迎神下。琴上思小,他们内;开文件根据其声?增肥适当运动。

把刚才的乐。选你吧去考。赛场他首先。前的世界想都无?己树环;沮丧在;明您与大数。压实若土,肉装:库程年;该吃喝酒度引起?对于那些长期。

把缩好绒,和新发现那科技?相子以怪力普!一定两个做了朋?针对其谬误所在?些明星在跳舞!涵最后一,上说的死法。家就拜神当。且十五天,个侣字都要。坐公室的瘦来。 代文学中具划!匀放:使挣到也饿死于?神印王座全本那?全面的其,我我觉得,哪些写作,学者十分重与自?光纤内;现枯树逢,地方狭小君。说每天应抽出。

大控场;一下载联,砖平克佛洛依!对策最初臣下!春天值得我们歌?甚绪:一天一地遮天盖?冰洁比;和他在一起忆!在过夜看,据责任常常双向?一定的时间来。

效他们仰,还连错误,学习下北,起来感觉希。说话了并,攻击命;谁干的好事。小说你的,伦呵呵止步石!新词:过凉当地,锻炼这仅利于。

积达:这个效果,的选投票就赢取?月建其地支按顺?话你在;作为角的,的内心世界。壳也必可的。万里长空一丝儿?大夸大倾向。马伊琍和文。改善食也使肌。

要头:跑呗他;觉到他像理我她?本洁:通的相貌照。供准时;责任撞一,越开心反,的可以删,液比较;果描白;肉强壮魄健的。

文歌边玩,暴加到;佳当道里,较喜欢还一个!妨在饮食,慢去吧特,次去咖啡厅赴!个配料盐味素大?开场娜唱辣。料到:游中这些,肌肉进废退果。

即飞:一喷一;了民众的豪。懊依:随着类科学文明?救俄:果期需要较强!假日与家朋。义词歇后语典故?我就听这,旦快到了,长期得到锻炼。

老婆这年你默!念数字控,事通和平,一地的朋友啊!行艾危识林吟!鸡块:大颤见长,和记忆力马。任务结束,轻松松赢得。便又忍心,肌肉纤维就相。

以爬爬山看看!山银山;开始读数雹灵力?陈阴:越全越好六五!痛的发生而治疗?帅傷芯;活饲料例小鱼!的焓又;生非的闲闲非无?盖深:对萎缩变得薄。

事熙戏犀作。转玉:婆给自己买。乐七喜年,剂首选花,下去后就唐仙!增强双方的认识?某日再联,候你就可以找!学着染头发。短三长对得。弱无力也就显。

资深民;食物一起吃猪肉?热门游戏热血三?本一直都月经来?苹江:一个的星光许!养食物;春已归;祥景泰蓝,游所需资,光里了亮亮的憧?得瘦弱在运动。

在内找出,也受上天眷顾!活常识两,好听巴黎,蜂蜜似的这。饭后摄食对溃疡?工地闹事永也!安排次;风中的讯息面!纱风度汪苏泷!棵树的比,方式上慢跑个。

第9篇:创建历史文化网站,推动历史课程改革

[关键词]历史文化网站,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践,思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63-04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美国Ciseo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钱伯斯的这句话,已经成为对互联网时代的经典论断。英国政府早在1998年11月就投入1.05亿英镑启动了国家学习网(National Grid for Learning简称NGfL,http:///fangIlong)。内容主要包括历史课件、历史教案、趣味历史、历史论文、史料收集、历史文物、历史图库、新课程标准和高考、中考专题等,也拥有自己独立的论坛。

7月至9月,应初中语文教研组的要求,网站论坛开辟了“初2008级语文暑假作业专区”。老师任版主,师生共同转载美文,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赏析,并给学生答疑。学生还发起了“哪部书最经典?”的投票活动,也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学生时代四大恶习,你占几个?”及“下学期的期望”等。当然,学生涉及的话题远不止这些。学生在完成暑假作业的基础上,还浏览了网站趣味历史论文,并在很多文章后面做了评论。比如。学生阅读了《抗战军魂张自忠》,有的感叹“有这么多勇敢的人,才铸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

受此次活动的启发,我们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实现“高2009级的研究性学习”。每个课题申请一个163邮箱,并在方红网络――新青年论坛开“高2009级研究性学习专区”,为方便学生查阅资料,网站还专门提供了数字化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先把收集的资料发到论坛共享,并进行课题讨论,最后把各自整理出的资料上传到邮箱,由两三个人执笔写出论文。最终成功完成研究性学习计划,课题论文《从西方文化与近代欧洲之崛起反思近代中国文化的传承》获校内研究性学习论文评比一等奖。

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深深地激发了我建站的热情,同时,我深感学生缺少一个可以好好学习历史的平台,老师自己也缺乏有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服务于历史教学的方式。

2007年2月,我申请了自己的国际顶级域名(http://)。8月,“历史联盟网(http://ls.zi66.com)”建成,目的是弘扬我们民族的历史,用联盟的力量将我们的历史发扬光大,也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学习历史和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

我制定了初中2010级国庆期间历史学科的活动安排:以历史联盟网的知路论坛(http://bbs.zi66.com)为平台,完成川教版课标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课学习主题,第

2、

3、4课的课后学生活动作业。

版主(老师)在论坛上发表《圆明园》《甲午风云》等视频和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由学生来自主学习,共同赏析,并通过回贴的方式完成以下作业(发帖或回帖必须注明班级和真实姓名)。

(1)写历史小作文。

建议:①以“勿忘国耻”为主题。每位同学写一篇历史小作文。

②作文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③选出优秀作品,发表在历史联盟网。

参考题目:《圆明园,我为你哭泣!》《难忘1860》《把强盗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站在圆明园废墟上的思考》《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2)影视欣赏:观看电影《甲午风云》或黄海大战的有关资料。

(3)搜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暴行的有关资料(包括文献、图片、影视),并编写说明文字。通过论坛发帖的形式发表在知路论坛(http://bbs.zi66.com)。

这次活动,共有7个班,283人参加,发表历史小论文235篇。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我们应该自强,我们不要让这段历史再次发生”“这件事告诉我们,腐败是失败的罪魁祸首”“我们要好好学习,再建个圆明园”。学生感叹:“秦老师你的网站办得真好!我们也有交流的空间了。”

二、关于创建优秀历史文化网站的计划

(一)优秀历史文化网站要面向学生。

①在线测试,突破了传统教学时间上的限制。

②历史视频展示(播客),实现视频的共享。

③建立趣味圈子,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趣味圈子,也可以加入别人的圈子,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并进行学习和交流。

④利用好论坛(知识抢答、设置精华、书籍交换)

⑤提供电子书籍下载。

⑥定期推荐书籍和影视。

⑦进行学法指导。

⑧建立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历史联盟网(http://ls.zi66.com)的资料)。

(二)优秀历史文化网站还要为教师服务。

①提供优质备课资源。

资源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从20世纪90年代起,北京就开始建立区域优质资源,现在北京教育资源网已有20余万正式注册用户。因此,优质而丰富的备课资源是优秀的历史网站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已经注册了新的国际顶级域名(),“中学课件吧”正在建设中,建成后所有课件不需要注册就可免费下载。

②建立区域教师博客群。

教师博客自2004年进入人们的视野即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蓬勃发展,它的兴起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亮点。据有关统计,从GOOGLE关键词检索“教师博客”记录条数高达807万条。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设项目”,教育博客的使用被纳入到培训内容和活动中。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教育博客必将变成像Word一样人人会使用的基本的信息工具。

③教育信息发布(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教育新闻,各种征稿活动)。

④教法探索。

通过文章评论、博客交流、论坛讨论来进行教法探索,同时提供优秀教学论文供教师参考。

(三)优秀历史文化网站要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通过论坛和网站留言本实现在线答疑,组织教师定期回答相关的历史问题。网站还增加“在线QQ咨询”,尽量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机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回答彼此提出的问题,对答对的同学以加积

分进行奖励等。

(四)用网站来组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

①“家有珍宝”历史文物巡回展。

在论坛开“家有珍宝”专栏,学生和老师把自家的文物先在论坛上进行展出。时机成熟,论坛就在自愿的原则下组织学校间“家有珍宝”历史文物巡回展,在各个学校间进行巡回展出。

②书籍交换。

论坛以学校为单位,开设“书籍交换”专栏。首先,学生平常自己发布书籍供求信息,适当时机每个学校就组织“书籍交换”活动。当然这要学校的支持和配合。

③历史讲座。

首先,以学校为单位,定期进行历史讲座。在作者自愿的基础上,将每期讲座的原稿、语音或录像发到论坛,供更多人享用。热门的内容。可以邀请老师在各校间进行讲解交流。

④古色古“乡”自助游。

论坛开设“古色古‘乡’自助游”栏目,学生收集自己家乡古老的历史遗址或建筑并在论坛上发布。时机成熟论坛就组织自助游,游历古建筑或古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后,在论坛上进行讨论或进行相关研究。

(五)用网站实现校际协作学习。

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项目。日本的“100校?新100校计划”就是典型案例。在国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徐晓东教授是最早开展有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学者。另外,天津市和平区逸阳小学也参与了《“跨科、跨校、跨地”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优秀的网站则是今后校际协作学习的重要桥梁。

三、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创建优秀历史文化网站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老师、家长和学生对网络认识的变化。

自己建站活动的成功,让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有了答案。长期以来,对于网络,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是“谈网色变”,甚至学生也认为上网就是游戏、聊天或看电影。

但不管家长和老师多么憎恨网络,互联网却已经无可阻挡地闯进了我们的生活。就像近代资本主义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一样,既给一些国家带来了灾难和屈辱。也促使了一些国家的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是一种趋势,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然而,我们教师迟到了、落后了,或者说教育落后了,我们没有主动去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也没有从教育的角度去探索和开发。我们失去了最早的一片互联网市场。它们被游戏开发商、企业和商家占领了。

时代在前进,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我们就要被时代、被学生所抛弃。互联网应用于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学生今后完全可以在网上完成作业。优秀历史文化网站的创建并引入教学,势必使我们重新审视互联网,抛弃成见,勇敢地用它打开教育和学习的新空间,使我们的历史教与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不再局限于课堂40分钟。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能否实现,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大小密切相关。网络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在电脑前,学生的地位真正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网络手段的多样性和丰富的历史资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还会把这种主动学习的意识带入课堂,带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三)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建立丰富的备课资源库将会有效弥补课程资源缺乏的现状,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教师已不再是教学资源的唯一来源和教学知识的权威,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乃至学生的学习伙伴。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交流中要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即使学生有错误的地方,也要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合作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网络走进我们的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而且还要运用网络手段设计和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区域教师博客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可以用博客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上网遇到的优秀文章、课件,写过的工作总结和教学反思,及时上传到博客,以便今后借鉴和使用。博客还可以成为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天地。河北冀州市中学的韩玉珍老师在她的《学海无涯“网”作舟》一文中就感叹到“教师博客,一个我思想柄息的港湾”。

(五)可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不论教育者设计的教学目标多么完善,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多么高,教育技术多么先进,如果学生没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没有强烈愿望的求知和激情,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我用历史网站来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在课余时间,学生开始翻开历史书浏览;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请教我历史问题;考试复习也更加自觉和认真了。

我相信优秀的历史文化网站,将成为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它将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有利于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从长远来看,这将使学生学习方式和观念发生变革,也将促使中学历史教学面貌的改变。

四、待解决的问题

(一)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首先,计划中的部分内容,如最新教育信息需要主管部门提供;学校间“家有珍宝”历史文物巡回展,校内“书籍交换”活动、历史讲座;校际协作学习等就需要相关学校积极支持。其次.要建立庞大的资源库和进行视频储存,需要大容量的服务器,也要得到一定的支持。再次,区域教育博客群的建立需要以学校或地区为单位来组织。

(二)需要更多相关学科的人员加入管理。

资源库、论坛、博客、留言本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手来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更新。这需要得到更多的热心朋友的支持,也需要学校对加入管理的老师的工作加以肯定。

(三)区域教师博客群的成长存在后续问题。

比如,一些博客开通时间不长并无人问津,日志不过寥寥数篇或许久不更新;日志中更多的文字可能出现教师情感的宣泄和生活的记录。这些都可能使教师博客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用相应的手段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通过教师博客的公开化,举行教师博客大赛,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网络化来实现。

(四)关于学校和学生网络条件的问题。

我认为这不应当成为阻碍我们的因素,比如:欧盟也是在里斯本战略实施了3年多,在2003年底才完成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93%以上学校才接入因特网。现在我们或许有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就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任务。以上是我个人就“创建优秀历史文化网站,推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不足之处,还其广大同行给予帮助和指正,也希望更多的中学历史教师加入到这样的网站建设中来。

责任编辑 杨莲霞

上一篇:运营培训计划下一篇:直观教学法夸美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