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领导力的理解

2023-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程领导力的理解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理解

课程领导力主要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在校长的诸多职责和能力要求中,对课程的领导力应该是校长的首要能力,是所有能力要求中的核心能力。这是由校长岗位和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课程绝不等同于课堂、科目,也不仅仅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具体来说,大到学校的总体布局、硬件设施、办学思想,小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乃至日常指导、勉励、批评学生过程中的措辞,均属课程的范畴。

基于我们学校现状我把对课程的领导主要归于对课堂教学的领导。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课堂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 首先,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这是因为:其一,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从时间维度看,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实施阶段,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二,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成长的主阵地。从空间维度看,课堂主要由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要素构成。教师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实践教育理念,实施教学策略,展示教育智慧;在对每一堂课的反思中,积累实践性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课堂是教师的立业之本,建功之地。课堂也是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阵地,他们在这里汲取知识,学习技能,锻炼思维,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经常说:“三尺讲台维系着教师的生命价值,课堂质量关系着学生的素质水平。”其三,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改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课改的成败在课堂。文本课程要转化为真实的实施课程,落脚点在课堂;教育理念要转换成教学现场可以实际操作的策略、方法,落脚点也在课堂;课程再丰富、理念再先进,没有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就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最主要的渠道、最核心的环节。 其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要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摒弃低效、无效、负效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更好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最大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和行为。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教学的核心环节,抓住了有效性这个核心要素,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基于以上思考,我们一直倡导学校关注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课改的深化推进,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地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满足百姓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深入课堂,加强领导,是优化校长办学行为的关键。对于校长到底是教学和课程建设方面的领导或专家,还是巧于平衡学校各项工作的“经理”,我们的观点是,校长应该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领导,尤其应该深入课堂,并以课堂为轴心,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实现办学行为的优化。 深入课堂。有利于校长的正确决策。课堂能反映出教与学的现状,蕴涵着丰富的信息。校长进入课堂,可以深入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研文化、经验和不足、困惑和困难,以及改革要求与教学现状的差距,先进理念与传统行为的落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了解学校管理的运行现状等,掌握来自一线的真实情况,以便站在新的高度,从新的视角,对学校工作作出调整,形成新的规划,从而对学校教学不断发展作出及时、科学、正确的决策。 深入课堂,有利于校长的科学引领。课堂教学中有具体的、活生生的、情境化的教育事实,校长通过对教学现场的观察,获得课堂教学领导的话语权,并从事实层面(教什么)、技术层面(如何教)、价值层面(为什么)作出指导和引领。其中,价值思想的引领是首要的和最为重要的,价值思想缺席,教学工作就会缺乏灵魂。因此,校长要把握教学改革的价值思想,关注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鼓励和指导教师用先进的理念在课堂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科学地引领学校的教学工作。 深入课堂。有利于校长的有效管理。现代教学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是人,校长唯有走进课堂,才能真正走近教师、了解教师,才能真切把握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和需求,找出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完善教学管理的目标、过程、方法,制定和修改教学管理措施、规则和制度,充分运用管理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校长唯有深入课堂、研究课堂、服务课堂,才能提高教学领导力,从而整体优化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2篇:如何理解新课程的

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新”?

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它要求教师能够理解新课程,改变自己心目中教师原有的形象,重新确立和认识教师角色,提高课程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物理教师需要理解物理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

2、物理教师需要“面向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物理教师的教学需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物理教师需要编选反映科技进展和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

5、物理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融合

6、物理教师需要关注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重视物理学史料的教育功能

7、物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8、物理教师需要加强STS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相对的教学关系,例如“预设”与生成,“个性”与“共性”、“独立”与“合作”、“表扬”与“批评”等。这些教学关系的处理,曾在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有所偏重,从而造成教学状态的失衡。面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理性和建设性的姿态审视它,我们必须深入到这些问题的背后,探寻其深层的原因,并摸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实有效措施,以修正新课程发展方向。

第3篇: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课程整合应该是针对学科本位本义提出的,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阻碍了现代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科整合,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相互整合的学科之间互助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简单将现代教育手段(信息技术、网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网络、信息技术等只是作为一个教学平台,或者说是教学工具,它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观。

抛开信息技术在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注意,我用的不是整合),传统各学科之间也能做到相互整合。这里所说的抛开信息技术在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指我们要摒弃信息技术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平台。相反,我们要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这种新型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相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且必将引起真正的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提供的这个平台上,我们的传统学科自身应抛开学科本位主义,自觉地走到一起,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课程整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相互整合的双方或多方应相互支持

课程整合应以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目的,其实质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整合的双方或多方应互相支持,而绝不能单方面的一方以另一方为工具或手段。在目前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应积极与传统学科配合,既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探究到学科知识,又要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积极地学习信息技术,主动地掌握信息技术这种先进的学习手段。

2. 整合不必过分强调信息技术

整合不必言必提信息技术和网络。真正的整合应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要乱用,要用得恰到好处。在课程整合炒得火爆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平静地对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程整合的实质、课程整合的精髓,而不要被它在现代教育技术装饰下的华美外表所蒙蔽。而现在的优质课评审,却将是否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了能否成为优质课的必要条件之一。

3. 整合内容应是多方面的

如今的整合所指代的多是知识整合,而能力、素质也是可以整合的内容,而且也是教师应该研究的重点。敏锐的思维、鲜明的个性、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渊博的知识一样成为现代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还应渗透素质能力的教育。

4. “课程整合”并非“学科整合”

有相当多的教师把“课程整合”与“学科整合”混淆了,其实连笔者刚听说课程整合这个术语时,也是不由自主地把这两个术语混淆了,后来经过深入地研究才发现,原来这两个术语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简称,主要是指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或综合课等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属于教育信息化范畴。而“学科整合”指的是学科之间,如数学、语文、物理、化学之间的相互贯通,属于课程改革范畴。 由此可见,“课程整合”与“学科整合”是并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虽然它们在外延上存在交叉关系,但是各自分属于不同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表现为课程如何有效应用技术的理想追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从而达到聚积效应,获得更好的教育效益和效率。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它应时而生,也会随技术应用成熟度而发生变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既作为基础学科,又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就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整合,而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单纯地讲解技术,目前有效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失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点;要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就必须在课程中体现整合,这是由它的基础性、工具性、高速发展性决定的。如果信息技术课程脱离了其他学科,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将显得苍白无力,“英雄无用武之地”,缺乏其发挥的空间,有效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可以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外部因素即教师、环境、学生。其一,可以改变学校的软硬件环境为教师开展课程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二,影响到全体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其三,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整合的目标得以实现。

第二层面:其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有机地运用到其他课程,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从而提高学科的教学效率;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第三层面: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间的整合,有两层含义:

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间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各学科整合的联系纽带和工具,使课程实施更趋合理;

二、通过信息技术的影响改变课程结构促进课程间的整合,使课程结构更趋合理。

我经常听到老师们问:用什么技术来进行整合,怎么样进行整合。我认为课程整合可从局部做起,全方面开花,最终将其系统化。如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语文、数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结合现行的课改踏踏实实地从新课标实施入手,从研究性学习入手„„最后涓涓细流汇成河。

第4篇:我对新课程数学的理解

亳州市第九初级中学

刘素芳

课改十年来,让我这个一线教师进入了佳境,如今能游刃有余地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学生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游刃自如。我认为无论怎样改,它的主旨永远都不会变。那就是“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一生都要去努力做的事情。 现从两方面来谈一谈 一.新教材的特点

教材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新教材与生活联系紧密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心理。

1、 内容选材更具有实用性,趣味性

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更紧密。新教材提倡“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买卖活动中加、减、乘、除的应用,还有自己压岁钱“储蓄”“外出乘出租车”的费用,“瓷砖的铺设”设计,“游戏是否公平”等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领悟到这就是数学。他来源与生活,给生活带来益处,消除畏惧心理,产生兴趣。

教材的每个章节都有生活的导图及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引

入,比如“围成什么样的图形能使花圃的面积最大?”、“去旅游选哪家旅行社最合适?”。学生一打开课本就能被深深吸引住,很快走进角色,将大量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数学殿堂。

2、设置的问题循序渐进,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

教材中问题的设置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供大量操作,经历观察、猜测、推理与同伴交流和反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权利。新教材给学生提供大量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提供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并掌握应用,章后的问题回顾与思考、小结与评价、总复习也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以帮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和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自己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网。

3、材内容更注重学习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不但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强调了学生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过程。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

例如:学习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时,靠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解或论证公式是不够的,不会应用。教材处理的很好,它先从一个个小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开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来衔接),最后又把各个图形整合成一个整体图形进行面积计算,得出了公式。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怎样计算实际面积,从实际中理解和掌

握了公式。

4、教材内容注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横向看不在把代数一本、几何一本明显分开,注重了知识的联系性,合成一本,整合性浑然一体。纵向看,知识螺旋上升,如二次函数的学习,先学习y=ax2(a≠0)。顶点在原点,通过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再学习y=a(x+h)2(a≠0)或y=ax2+k(a≠0),接着学习

y=ax+bx+c=a(x+)+

b2a2

24ac-b4a

(a≠0),

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由易到难,吸引学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欲。再如概率的问题,从游戏开始,“你能摸到红球吗”“转盘游戏”等等的可能性开始。发展到事物发生“必然性”“不可能性”“等可能性”和“随机性”。最后发展到求事件的概率,整个过程呈现了知识的螺旋上升。

5、教材降低了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教材中的计算题或解方程题都大大降低了难度,数学重在教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用繁杂的运算让学生丧失信心,没兴趣,新教材提倡使用计算器和多媒体工具,是学生乐于计算,节省时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合作交流即有利于对自己观点的表述与反思,也可以学会如何去倾听同伴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这样就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更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二、更好的使用教材

从历年来的中考试题来看,知识覆盖面广,由易到难循环上升,难在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这个特点也与教材内容一致。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更深入教材,新于教材,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深化,并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运用有效方法。比如洋恩中学,杜郎中学的教学模式,师生均投入,课堂紧张,活泼,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材内容安排合理

教材的分量,中学数学结合45分钟一课时一个知识点。采用洋恩中学的成功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应用在我的课堂上,教师教课不超过10分钟,保证学生30分钟连续自学,在足够的自学时间里,学生自谋自学策略,合作探究,“兵教兵”,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等生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合作互相提高。

2、教材的次序

数学知识相互联系成链,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创设意境,有学生们已熟悉的知识到出新知,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可先由小学学习的“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导入,使学生掌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中,也掌握了“移项要变号”的法则,这个转化的生成。

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按照教材的顺序渐渐引入新知,教材内容次序的前后安排,有特殊到一般,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分散难点,教师对教材融会贯通了,学生也对知识间的联系加强了认识。

如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的行 程问题,我先让学生以自家到学校距离为路程的行程问题自列方程,加深理解,再让学生做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这样学生容易掌握,也启发了学生对陌生的问题可联系自己熟悉的问题帮助解决。教材中前后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一定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讲前面的知识注意渗透后面的知识,为传授知识做好铺垫,学习后面的知识又要充分利用前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使前后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有序的整体。

3、教材内容拓展与深化

教材中某些内容,在直观上看只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若深入挖掘就会发现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效率,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的价值。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数学题目类型,扩大知识的应用面,向学生传授与课本知识联系紧密的题目类型,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多见题型,临考不慌。如二次函数内容,可给学生补充交点式y=a(x-x1)(x-x2),(a≠0),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当学生遇到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点,求抛物线解析式时,便可直接设此式,再根据条件求a,减少了难点,简化了解题步骤,提高了解题效率。

4、数学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新课改中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在数学课堂上,同学们完成当堂任务,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也进行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

如:有节约用水、用电,行程问题中的救援工作,幂的乘方的应用,可以让国王在赏赐大臣时感到为难,购物时的打折消费,以及资源的开采等都能使师生的心灵受到冲击。教育思想,提升热爱生活,低碳生活,节约资源。

总之,新课程教学给了我新感受。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成为导师,给学生学的锦囊妙计,作为学习得参与者,摆脱师道尊言的架子,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想法。和学生一起求真,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新教材的功能,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养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设立“数学探索”、“数学建模”、“数学活动”、“数学乐园” 等主题,将数学中抽象的内容展现在生活中,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新课程改革符合中学生阶段的学习认知规律,有利于数学素质的提高,使教学相长。

第5篇:浅谈对领导力的理解

日本京瓷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曾说:“人们的命运为集团领袖所左右,好的领袖可以使集团发展壮大,坏的领袖把集团带向悲剧的深渊。不管什么集团,集团领导人决定组织的盛衰,领导人资质对组织具有巨大的影响。”可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领导人对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决定着组织的命运。那么,何为领导力?

从古至今,人们对领导力有不同的认识,从将领导者意志施加于被领导者的能力到影响他人、影响组织的能力再到说服、激励别人的能力,领导定义经历了从“施加——影响——激励”的演进过程。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这样描述经理人的基本任务:决定目标,分配工作;分层管理,制定衡量标准;评估员工,奖罚分明。而当我读了李开复的《21世纪的领导力》,使我对领导力有了新的认识:“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的艺术。”。他认为领导力大致包含了宏观决策、管理行为和个人品质这三个范畴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上述三个范畴又各自包含了三种最为重要的领导力:

• 宏观决策:前瞻与规划的艺术

愿景比管控更重要

信念比指标更重要

人才比战略更重要

• 管理行为:沟通与协调的艺术

团队比个人更重要

授权比命令更重要

平等比权威更重要

• 个人品质:真诚与均衡的艺术

均衡比魄力更重要

理智比激情更重要

真诚比体面更重要

李开复通过自身经历对九种最重要的领导力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使我感触颇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应从“愿景管理、激励员工、授权管理、有效沟通”等方面培养管理者的领导力。

一、愿景管理

要成为领导者必须有跟随者,要使人心甘情愿地追随你,首先就要为组织建立愿景,积极地描述组织的未来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包含目标、使命、价值观。一个组织,如果缺乏愿景,依赖自上而下管控、监督,会使组织失去方向、丧失前进的目标,会使员工失去对组织的认同感,被动地工作,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愿景和目标,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在组织面对风险和危机时,好的愿景,常常能够坚定信念,帮助组织渡过难关。

美国领导力学家玛丽·帕克·福莱特曾说“最为成功的领导者能够看到尚未变成现实的图景。它能够看到自己当前的图景中孕育生发却仍未露头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他要让周围的人感觉,这不是他个人所要达到的目的,而是大家的共同目的,出自于整个团队的愿望和行动。”

可见,领导者除了建立愿景,还必须通过感召成员,使团队成员真心接受所

设定的愿景,动员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奋斗。这使我想到我曾工作过的公司,开始几年,不注重愿景的分享,只有一些业绩指标,大部分员工不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在工作繁忙、任务重的时候,听到的大多是员工的抱怨,叫苦叫累,而后来,当公司领导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建立愿景、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让员工了解公司价值理念、发展目标,发现员工抱怨明显减少了,积极性提高了。看了李开复的《21世纪的领导力》,我想如果真能让员工接受企业的愿景、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充分理解领导者对企业长期发展方向的思路,参与目标制定,大家拥有相同的努力目标,那么,企业将会拥有无穷的动力。

二、人才管理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团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领导者必须能够为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在企业里,常听到一些部门负责人抱怨人事部门没有为他们招到合适的人,没有很好的培训体系、激励机制,造成他部门的人才流失。其实,每一个部门负责人都应该责无旁贷地把自己当成HR经理,为自己的团队寻找、培养人才,并且通过不断激励员工,发挥他们的潜能,为组织创造价值。维持工作,仅需发挥人们潜力的20%~30%,而激励可以使同样的人发挥出潜能的80%~90%,所以领导者应了解员工需求,采取各种激励方法,运用各种激励技巧,激励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创造性。

三、授权管理

优秀的领导者会通过授权进行管理。如果领导者不进行合理的授权,事无巨细,事事亲力亲为,那么,既不利于下属的培养,也不利于自身的提高。彼得·德鲁克说:“非常有效率地完成一件根本就不应该去做的事情,是最无用之举”。可见,授权是有效工作的关键。而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者往往因为不放心,怕下属做不好;或授了权,下属没做好;或害怕失去权力,而不愿进行授权。事实上, 没有授权,员工会认为自己不受重视、信任,降低工作的满足感, 员工才智和潜

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很难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提升,过分依赖领导。而管理者也会因工作压力大,质量低下,导致工作延误,或因会忙于锁事而影响重要事项,影响战略计划,甚至失去工作方向。相反,科学的授权,既可以增加管理者的时间,减缓你的压力,同时可以激励员工,成就他人,给员工更多的空间,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程度释放他们的潜力,让他们不断成长,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效率。

四、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是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领导者而言,有效沟通不容忽视。没有信息意味着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信息只能通过沟通得到。而一旦作出决策,又要进行沟通,否则决策就无法实施。上述建立愿景、激励员工、授权管理,也都要通过有效沟通,才能实现。在组织中,营造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建立丰富的沟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增进成员之间有效沟通的机会。领导者要培养“听”的艺术,积极主动地倾听,同时抱着真诚、换位思考的态度进行沟通,针对不同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我所在的企业鼓励领导者与下属进行非正式沟通,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员工更多的想法,鼓励员工提更多的意见,解决了很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领导者应该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不断探索和提高有效沟通的技巧,才能不断提升领导力。

总之,正如李开复所说“领导力是一门综合的的艺术”。社会不断发展,对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将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管理者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培养、提升自已的领导力,通过有效领导行为和模式,提高组织效率,促进组织发展。

第6篇: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体会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教师原本得心应手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全然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变得茫然:该怎么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通过参加唐山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决心将新课程理念充分落实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要求,课程管理。下面将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I.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俗话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以上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习山东省茬平县杜朗口中学的经验,作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II.新课程设置: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我们一直在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面对过去名目繁多的课程,又何谈减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传统科目占据了较大比重,与日本、韩国的课程计划比较,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比重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与健康则低于这两个国家。新课程计划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15%,将下调后积累起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课程。我们要学习南京东庐中学的经验,采取“学教案一体化”,一张“讲学稿”取代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和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学生课下的作业就是预习此“讲学稿”,找出问题,教师上课主要是解答问题,点拨学生不会的问题。这样,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精心备课、精留作业,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直接的方法。

III.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有的教材只适合于不到1/3的好学生使用,2/3的学生感到难。教材在年级之间跨度过大,低年级教材中知识点太多而造成学生学习吃力的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据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外甥女,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一道难题,先是问爸爸,结果作博导的爸爸半个小时也没做出来,再去问爷爷,做院士的爷爷10分钟才做出来。小学三年级,有必要把教材编成那么难吗!一位美国留学的朋友说,国内读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开学第一天老师就说,你可以回去了,因为你已经念到初中的程度了。乍一听,我们还有几分骄傲,仔细一想,其实是把孩子晚餐的食物提到早餐来吃,使其消化不良,还以为很爱他,这不是违背教育和发展规律的吗?

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着要精选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课程标准中要注重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IV.新课程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总地来说,概括为八个字:实践、参与、互动、合作。

新课称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学习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掌握这一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征。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问题性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V.新课程评价:新的课程评价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传统的课程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偏重定量和结果而轻视定性和过程,评价

维度上偏重知识和智性而轻视情意要素,评价功能上偏重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主体上往往只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即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新课程评价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两个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就教师而言,要求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的参与,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就学生而言,教师对其评价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结果,而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以高昂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员,家长的代言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总而言之,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多种社会角色,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不断调整,从而适应不同情境下对我们教师的不同要求。

新 课 程 体 会

许晓妮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理念之后首先让我明白:要求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我们学校的教学研讨工作做得特别到位,特别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受益匪浅。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孙威巍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