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2022-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提升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

【摘 要】 学校管理中校长的领导力直接影响到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中小学新课程的实施和管理中要更好地发挥校长的领导力,校长就要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有效地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管理,不断学习和亲身参加实践,真正成为新课程的指导者和实施者。

【关 键 词】 校长;新课程;领导力;提升

【作者简介】 侯沛成,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校长,主要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学与学校管理研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法的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校长对新课程实施的领导力是决定新课程深入发展和成败的关键。校长的领导力在学校课程的实施和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要办好学校,提升学校品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就要不断提升校长的领导力。要保证新课程的深入发展和实施就要不断地提高校长对新课程的领导力。在当前的新课程实施中要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就要有效地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管理,不断学习和亲身参加实践,真正成为新课程的指导者和实施者。

一、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认识和理解是提升校长对课程领导力的前提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领导和老师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要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校长首先应该是新课程实施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校长的领导力在新课程实施和管理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坚持在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中提高自己的对新课程的认识是提升校长对课程实施领导力的前提。

1.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的教与研的关系

新课程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校长是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直接实施者,校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就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新课程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都会受到校长教育观念的影响。新课程的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是崭新的,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在本质上也是研究和学习的过程。因此,校长要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引导老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往往先来自教学研究。处理好老师的教学与新课程研究的关系,可以保证我们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构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实施中的行政管理与课程管理的关系

课程管理是新课程实施与发展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逐步取代了以人治为特征的单纯的行政管理,但学校管理中人为决策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特别是学校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的力度往往大于教学管理的力度。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中仅仅靠校长的人格魅力和行政管理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现代化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就要学会用科学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方法去管理新课程的实施。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去管理新课程教学,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去指导课程管理,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领导力的集中表现,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保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去指导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必须要发挥校长在课程管理中的领导力,校长特有的办学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往往决定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同样,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也见证了校长的领导力。开发、整合、利用有形和无形的课程资源,开发适合学校的课程体系,是校长对课程领导力的集中体现。

3.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的指导和亲身实践的关系

校长是学校教学和发展的领导者,对学校的发展要起到引导作用,但校长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实施者,应该亲身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在组织和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时,既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也是教育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校长要发挥领导作用,就不能高高在上,应该勇于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能停留在理念的更新和理论的学习,更多的是去带头实践。一方面,校长要树立终身学习观,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并引领教育干部和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好教师,要带头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处理好指导和实践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学校的科学、快速的发展。

二、有效的课程管理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关键

新課程实施后,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成为中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一方面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可能,同时也要求教师和学校领导在新课程发展自己,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成长。新课程的有效管理,校长对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领导课程能力,是校长提升领导力的关键,校长应该在新课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和推进新课程。

1.校长应该是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带头人

校长应该是新课程实施和发展的带头人。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

(1)探索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靠灌输和题海训练去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况,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和发展去转化。

(2)推动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核心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学,将理念转化为课堂中教师教学自觉行为,是学校课程领导成败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方法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中小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目标。校长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就必须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完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和新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3)引导教师在新课程中发展自己。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发展自己,在新课程中不断地提高和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始终关注的问题。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不仅要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更要知晓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在不同阶段,给予教师不同的关注与支持,营造多维的成长空间,推动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校长要努力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制定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将学校的发展愿景与教师个人发展方向、发展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培育有利于教师进行开放性学习、交流的学校文化;开辟学科校本研修通道、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校长成为“新课程教育方式的执行者”、“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促进者”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2.把新课程的实施作为校长的中心工作。

新课程的核心是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三级课程体系,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教育改革的长期任务。校长要提升对学校教育与教学的领导力,就应该把对新课程的组织和领导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不能存在功利主义,把课程的实施作为学校的门面。作为学校课程改革领军人物的校长,对新课程改革应该有全面而系统的思考,整体地把握,只有高瞻远瞩,才能运筹帷幄。在当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体制下,学校不能除了分数还是分数,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除分数外还给学生带来什么,认识到学校教育应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性发展负责,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不单纯是为少数人升学服务,而是一种面向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均衡教育;教育是科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施以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依据学校发展历程,文化底蕴,校内外资源和办学条件,努力形成富有个性的课程特色。因此,校长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一次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是学校文化重建的有力措施。校长应成为学校“新课程教育思想的引领者”。

三、进步的校园文化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保证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品位高低的直接体现,也是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是学校大德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进步的、高雅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品位,还为学校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所不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学校是一所没有高度的学校。真正的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用文化点燃人们心中熊熊不息的火炬。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精神。当学校文化充溢于整个校园时,就形成一种氛围,称之为“文化场”。尽管它不可触摸,却是客观存在,浸润和濡染着在场中的每一人,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很多方面。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校长领导力发挥的保证。 作为校长,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发展和提高育人功能的主要阵地。

1.抓好学生社团建设

新课程实施后,中小学的社团以及功能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社团的出现和开展,不仅活跃了学校的学习空气,还提高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构建了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校长要从文化的高度、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校,结合学校传统、结合学校面临的冲击,以独特的眼光,创建适合本校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

2.设计和管理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和设计,是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精心規划,严密设计。校长必须明白,学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本学校的学校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制定适合学校实际与发展的校园文化规划。

校长是学校的第一管理者,校长不仅承担着学校的行政事务、教学管理等任务,而且更肩负着学校文化的策划与管理。传统的学校管理将学校文化的建设看作是党政或者工会负责的工作,校长一般不思考这方面的事情。其实,组织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所以对学校文化的管理是校长的主要职能。

3.提升校长的文化魅力

校长的人格魅力是学校管理中校长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校长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在“以德感人、以才服人、以情赢人”上。在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今天,校长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校长专业化,意味着校长必须具有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意味着校长必须成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创新者,还意味着校长必须具有反思意识和研究激情,而且特别要拥有历经亲身体验的“实践智慧”。校长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高度。

校长的领导力是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决定力量,校长对学校的决策和指导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校长的领导力不是校长本身就具有的,只能来源于学校管理和校长的自我学习和完善。没有学校的管理的实践,就没有学校校长的领导力,同时,没有校长领导力的影响和发挥,也不会有学校的发展。

作者:侯沛成

第2篇: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四力”模型

校长是学校课程的总领导者,担负领导学校课程发展的角色和任务。课程领导力的主体是以校长为核心、教师为基础的课程领导共同体,以提升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校长、课程、学校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在学校的课程改革探索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以及课程理解、规划、执行、管理、评价以及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初步建构了基于理论学习的课程研究力、聚焦理念引领的课程规划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课程执行力、面向未来指向的课程评价力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四力”模型。其中研究力是基础,规划力是核心,执行力是关键,评价力是旨归,“四力”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共同促成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基于理论学习的课程研究力

课程领导知识是形成课程领导力的基础,课程领导力则是课程领导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的外显,是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素养。校长作为学校课程领导的核心者,既要学习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性知识,包括课程领导理念、课程领导力目标、课程领导力的性质等专业知识,更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总结和提炼,思考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实践性理论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理念引领的课程研究和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是深入教学一线,获得真知。要真正将教育研究作为校长专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不断提升校长课程领导能力,校长必须深入教育教学实践情境,细致观察教育对象最真实的教育需求和最本真的教育追求。二是以课题研究作为重要动力。为此,学校申报了省级课题《初中生阳光心理体验式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将学校课程开发、设计、研究作为专项课题,秉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的行动研究路径,深入思考课程的真谛、课程领导力的建设、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等。三是团队集体攻关。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最终落脚点在教师团队建设上,因而,校长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带领团队学习。除了参加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学校还组织专题的校本培训,经常邀请科研院所的教育专家、课程专家、教育名师等来校为师生作报告、讲座或现场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

聚焦理念引领的课程规划力

在我们学校校门的显著位置上,写着两句话:体验成长快乐,建设幸福家园。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每位教师都在为把家变得更好的方向上努力,他们踏实敬业、精心教学、默默耕耘、潜心育人,共同建设着这个美好的家园。家园中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智慧的种子,在田中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珍视,是学校对办幸福教育的精心提炼。学校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幸福教育观作为办学的理论基础,实现聚焦理念引领的课程规划力。

一是精心设计学校文化视觉系统。学校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幸福教育观作为办学的理论基础,提炼出了支撑办学愿景的三大具化载体,即“幸福种田人,莘福田课程,阳光田中娃”。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校园形象规范体系(SIS)来进行整体传达,具体包括了理念识别系统(MI):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等;行为识别系统(BI):学校的章程、师生必须遵守的校规校纪等相关制度;视觉识别系统(VI):学校外在的视觉形象,例如校舍风格、校园景观、校徽、校旗等。田莘耕中学在精心运作 MI、BI的基础上,设计了学校LOGO,中间灵动的“田”,即代表“莘福田课程”,边上的太阳光的形状既寓意“阳光田中娃”,又代表着师生发展的幸福多元。

二是将学校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学校研制了三年课程规划,将课程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年度计划、一周行事安排等具体环节中,同时进行以学期为单位的课程推进计划达成度评估,使得课程建设工作真正落地。

三是精心打造阳光德育课程。在新的课程观里,下课并不是课堂的结束,教材也不是唯一的学习课本。课程的空间无限广阔,课程的外围无比宽广。受此启发,学校合理延展课程,建立了莘福“田”课程下的阳光德育课程。经过近7年的研究与实践,学校系统构建整个三年的阳光德育阶段目标。分别是:七年级阳光学子准备课程(即入学课程),包括入学仪式、新生军训、才艺展示等,旨在帮助初一新生适应新学期生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培养同学们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尊师友爱的品质,规范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为成为明日的阳光学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八年级阳光成长体验课程,旨在让七年级的阳光德育过程进一步强化,力图全面、全程、全方位促进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幸福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变得健康乐学、富有爱心、活力四射。课程内容包括阳光大课间,阳光成长日、阳光心理剧、阳光体验100件事,阳光少年风采展等。九年级阳光毕业课程,旨在让所有的田中娃重温奋斗的足迹,让他们带着温暖离开母校,带着自信走向未来,为明天的辉煌画上一道亮丽的彩虹。课程包括田中这三年、我们的毕业照、高中你好、同写一封信等。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课程执行力

教育为本,质量为魂。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体现是课程质量,课程质量关键是教师具体的课堂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校長要加强课程实施监控力度,助推学校课程建设,为课程实施的质量把好关。

一是集体合作,共同推进。课程的高质量实施需要集体的智慧和高度合作,需要每个老师的积极配合。学校成立课改技术保障小组,负责研究相关理论,提取与教育教学关系最密切的理论呈现给老师,制定操作手册,让老师们明确抓手,实现教改下的有效教学。

二是变革学校教学模式。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和教学模式进一步形成,培养了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良好学习习惯。会听,即上课时专心听课,细心倾听同学们的发言,边听边思,精力集中。勤思,即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的解答,在学习过程中边操作边探究,边观察边质疑。敢说,即上课大胆发言,敢问敢说,敢大声反驳别人甚至是老师的意见。善问,即对没听懂的内容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

三是抓关键指标、核心环节。经过近三年的课改实践,学校明确了教学质量提升的三个抓手:导学案(强调预习功能)、课堂教学(强调展示与评价)、小组建设(突出团队意识和自主管理)。

以数学学科为例,过去的数学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几种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对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思维的训练。为此,学校数学组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原点”,从知识点、考点的本本目标,转向数学人、数学思维的齐头共进,使得整个数学教育教学变得简单、易行且高效。数学教育完全改变了形态,采用先“导”后“学”的导学制,加强导学案的预习功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师要上的知识内容,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过程探究化、流程清晰化,形成了“开放、探究、质疑”的课堂呈现方式。

四是设立课程专门机构专业推进。学校在2016年成立了课程发展中心,同時制订了拓展性课程开发开设奖励办法、精品课程评比方案等,使课程工作的开展更有保障。依托课程发展中心,学校构建了课程研究共同体,所涉及每一个研究成员都是课程领导的主体。

校长是学校课程研究共同体的掌舵者,承担着方向性和目标性的使命,需要激发学校课程研究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内在潜力,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相互调适、相互交流的课程研究氛围,使其在反思和借鉴中提升课程研究能力,最终达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面向未来指向的课程评价力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学校课程改革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需要紧紧抓住课程评价这一“牛鼻子”发力,需要在一定价值观和目标的指引下,运用科学方法,判断课程方案实施的价值,以便更好地保障决策的正确性。学校的课程评价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综合性原则。学校在课程教学评价中,始终坚持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档案袋式的成果展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二是过程性原则。学校定期对开设的课程进行分析和论证。依据《田莘耕中学拓展性课程开发开设奖励办法》对开发开设课程的教师进行奖励肯定。对于能促进学校内涵建设且对学生成长有帮助、需要新开发开设的课程,由校长和团队成员共同来设置讨论,并安排有所长的老师负责开发开设,由此形成有效的团队协作。

三是发展性原则。以小组建设为例。最初,我们采用6人小组,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尽管将A、B、C三类学生起了不同的名称,但不可避免地在初一就将学生划分档次。每个学生都有其智力发展规律和可塑性,过早给他们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和自尊心保护。此外,课堂上学生是动起来了,但思考深度不够,节奏也不快,有的学生“吃不饱”。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改进了小组建设方式。用8人小组代替6人小组。根据成绩、表现等将学生分成基础稍好和基础稍弱的两个层次,避免将学生人为分成三等的情况。将8人小组再分成2个4人小组,结成4个对子,课堂讨论阶段具体操作起来也更容易。此外,根据不同的课型,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坐法。一种是按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方法分组,我们称之为行政组,这种坐法较适合于新课教学。同时,还可以按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分组,即将知识掌握程度同一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更有利于他们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这种坐法对资优生的培养有一定的好处,较适合于复习阶段。

我们及时将课堂的大循环变成大循环和小循环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展示活动中,最初采用让学生一次性将一节课所有学习内容展示完,再由优秀学生或老师归纳总结的大循环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循环模式的缺陷是中间的某些学习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归纳,后续的学习内容就无法深入推进,特别是逻辑性强、难度较高的学习内容。鉴于此,我们将大循环的展示方式改为以学习单元为基础的展示、归纳和总结的小循环为主的大循环和小循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四力”模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有利于校长在短时间内夯实课程领导力的基础,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站位,对整体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林

第3篇: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困境与破解策略

摘要:学校变革时代中,我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面临着诸多矛盾:校长的传统管理思想与新课程倡导的课程领导理念之间的矛盾;校长缺乏课程领导的同行者;学校现有资源与新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传统学校文化与新课程文化难以兼容。要破解校长课程领导的困境,必须借助有效的策略,校长要革新观念——提升课程领导理论水平,优化制度——改善课程领导行为,创新实践——提高课程领导能力。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校长;课程领导

在我国,校长在不同的情境中拥有不同的角色,但校长作为课程领导的角色长期受到忽视,人们更多意识到的是校长的行政领导者的角色。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中小学长期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学校只需按照规定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统一的教材,而不必考虑课程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认为:在课程建设的四个环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三个环节应由教育部、省教育厅或市教育局来承担,课程实施环节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而校长在这四个环节中只不过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角色。然而,很多研究显示,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在学校中的顺利实施,校长的课程领导是必不可少甚至是相当重要的。

一、校长课程领导和校长课程领导力内涵

校长课程领导是上级部门赋予校长的权利与义务,是校长应该承担的责任,是理论层面的、规范性的、指导性的,用于引导校长的课程领导工作,是一种应然状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能否有效履行课程领导权利与义务的自身的内在能力,它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实然状态得到体现。

当前,不少中外的学者从课程领导功能、课程领导内涵因素、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等不同层面,对课程领导作了不同的界定,其具体划分维度表现为:

(一)从课程领导的功能方面揭示校长课程领导内涵

美国学者托马斯·J·萨乔万尼(Thomas J.Sergiovanni)将课程定义为:为学校成员提供必要的、基本的支持与资源,进而充实教师的课程专业的知识技能,发展优质学校的教育方案,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观摩,促进学校形成合作与不断改进的文化,最后把学校发展成课程社群,达到卓越教育的目标。

美国学者格拉(A.A.Glathom)从功能行使的角度出发,认为课程领导是使学校达成增进学生学习品质的目标。在这个定义中,第一,强调的是“功能”(functions),而非“角色”(roles);第二,强调领导是使学校教育和个人得以达成其目标的过程,这种功能是具有目标导向性的,而不纯粹是一些例行的活动步骤;第三,强调领导的最终目的是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从课程领导内涵因素方面揭示校长课程领导的内涵

美国学者克鲁格(S.E.Krug)将课程领导分成五个元素:订立愿景、管理课程与教学、监督教学、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教学的气氛。

庄明贞、王月美指出:课程领导是指领导者具备课程哲学与课程知识的专业基础,并运用领导行为领导学校成员专业成长,共同积极进行一系列的课程发展与课程决定,包含学校课程愿景的规划、设计、实施、评鉴等过程,以提供全校学生适切的学习计划,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并发挥潜能,协助教师改进课程与教学质量与提升学生学习成就的历程。

(三)从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区别揭示校长课程领导内涵

靳玉乐、赵永勤认为,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这两个名词有所不同,他们认为课程领导的权利主体分享,课程决策要民主,教师要具有创意,学校内外要做好沟通。

钟启泉认为,课程领导是在摆脱历来的“管理”思想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控”、“管制”。亦即,改变学校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之后才开始围绕学校的课程展开活动和运作的认识,改变行政和管理是为学校的上司和外部提供驱动力的观念。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模式,就得从“经营”或是“领导”的功能出发,强调诉诸自身的创意与创造力,自律、自主地驱动组织本身的涵义和韵味。

综上所述,校长课程领导是指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课程领导者通过自身领导资源和能力影响并引领被领导者,对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其他相关事项提供支持,从而提升课程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生学习品质。

二、提升农村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困境

(一)传统管理思想与新课程倡导的课程领导理念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对校长的课程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成为一种必然。课程领导强调“以人为本”、灵活性、主动性,注重学校自身的创新和创造力,学校和教师有权利和义务,并且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领导,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学校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自身;更多考虑的是管理中的人文和价值,课程领导不是在控制别人,而是要引导别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就是要建立一种开放的课程管理,把学校课程领导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强调管理组织与外部的关系。课程领导具有共同性、平行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传统上实行的是僵化保守的、封闭式的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更多考虑的是管理技术问题,校长是学校信息和权利的高度集中者,侧重于课程方面的安排和执行;学校在接到上级部门的指令后才开始围绕学校课程展开工作和实施,校长“监控”和“监管”学校课程实施,学校和教师是忠诚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学校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上级和外部;课程管理是一个在统一化、层级化、秩序化理念指导下的,不可侵犯的、稳固不变的系统,是一种分层组织式的管理模式。

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自身理论水平知识有限,课程领导的意识淡薄,课程领导力低下,在传统管理理念走向课程领导的道路上必然是坎坷的,需要做一番挣扎。

(二)缺乏课程领导的同行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是仅仅依靠校长一人之力所能胜任的,课程领导需要建立一个支持系统。课程领导是一项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行政人员以及社区人士所组成的课程革新团队,共同参与课程革新的合作过程。校长课程领导的顺利进行,如学校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需要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员的积极支持与参与。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依靠教职员工的智慧,发挥其潜能,让教职员工分享权利,民主参与;专家给予指导,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检验新课程;家长主动配合新课改工作;社会人员提供资金、设备等物质支持。

然而现实状况令人担忧。农村中小学校长在课程领导的道路上是孤独的。教师把门关起来独自教学,校长也是把校门,甚至是把校长室的门关起来,独立经营学校。其中,教师成为课程领导的陌路人,学生无权参与课程领导,家长置身于课程改革之外,学校课程改革成为校长“个人的家务”,各个学校校长之间也缺乏应有的沟通和合作。在传统封闭式课程管理理念的引导下,校长、教师和学生达成的共识是课程管理的权利属于校长,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做好课程实施工作,即做好教学工作,学生的任务就是完成学习。

(三)学校现有资源与新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5]。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同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农村中小学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匮乏,如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如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乡土资源等被埋没,不能及时地加工、转化和融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十分狭隘。

(四)传统学校文化与新课程文化难以兼容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的总和。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学校文化对校长课程领导有着重要影响,如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文化的引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培育校本课程,培育校本课程的文化特色,需要民主、对话、合作、学习、创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与课程文化。新课程要求课程领导要构建合作、对话、探索的课程实施文化;营造平等、合作、创新、自然、竞争,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师文化;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文化。

新课程改革遇到了传统学校文化的阻碍。农村中小学传统学校文化特点:由于历史原因,如改革可能会降低升学率等,教师对新课程持怀疑态度;升学率文化与新课程目标背离;竞争文化导致教师发展的孤独与保守;权威文化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参与与决策的疏离;危机文化导致教师及家长对新课程风险畏惧;差别文化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道德目标;保守文化影响教师课程改革激情。可以看到,在传统学校消极文化的影响下,校长的课程领导困难重重。

三、破解校长课程领导困境的策略

(一)革新观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理论水平

1.课程观:促进课程品质的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其中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是学校。校长必须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树立动态式、生成性的课程观,鼓励师生在教学情景中通过探讨、反思等方式对课程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并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削减课程的预设品性,把已有的书本知识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等结合起来,使课程与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验在教学情景中产生积极互动,使课程的价值更加丰富化。

2.教师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课程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拥有宝贵的智慧和珍贵的创意,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在本真意义上,教师即课程。校长要充分相信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也才能使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二)优化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

1.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建立民主、合作、交流的课程领导机制。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学校课程管理模式,首先,要求学校课程管理信息沟通顺畅,校长要努力建立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其次,校长要引导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建立有利于全体教师主动积极参与课程的机制;最后,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课程领导是一种合作行为,创建一个优势互补的课程领导者团队,成立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学者以及社区人士等共同组成的课程领导小组,整合各方的观点,通过真诚的沟通达成共识,自下而上地建构起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共同制定适合学校本土情况的课程发展目标,确定课程领导的工作范围和职能。

2.建立发展性的学校课程领导评价体系。学校的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能力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必须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施评价,努力构建新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评价,以帮助他们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课程与教学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第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要认真分析课程执行的情况以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规划,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不断完善课程的机制。

(三)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1.建构课程愿景与目标。愿景乃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为未来发展所勾勒的可达成的前景、愿望或较长远目标。愿景是行动的方针,形塑学校形象的指针,凝聚组织成员力量的催化剂,更是组织追求进步并赖以永续发展的凭借。从学校课程发展的角度,亦须先建构学校课程的愿景,从而给课程工作一个明确的方向感,提供评价课程的基础,并为学校人员提供专业对话的时机。

学校愿景的建构应让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如此愿景才能成为组织共享的愿景。学校课程愿景的规划需要校长在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的观点,经过反复讨论、真诚沟通而达成共识。通过这种方式规划的学校愿景,能够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和热情。

2.从“狭义”走向“广义”——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在课程领导过程中,校长必须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且眨务。

(1)学生资源观。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不同的生活体验,善于将之作为一种生动的课程资源,使之与教学内容、目标发生良性的互动,借助这种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检验、改善与丰富,实现二者的沟通、互补与融合。其次,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不同思维方式尊重、发掘与引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将其与课程内容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2)教师资源观。教师积累的知识和已有专业技能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它影响课程实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条件性课程资源,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优化其他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3)教学活动资源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

(4)家庭课程资源观。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学习共同体,家庭是一个很好的实验资源库,学生可以与家长合作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巩固学到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学生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注,转化为一种学习动力。

学校应珍视这类资源,强调“伙伴关系”的建立,营造家校一体的共识,使家长与学校一样共同关心课程改革,办开放的、没有围墙的学校。

3.构建新型学校文化——建立专业、合作、共享的学校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特定文化和精神的产物,课程文化的构建首先是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规划的情感认同和精神暗合,所以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和谐、愉快、合作的文化氛围,激发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成为新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和创造者,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靳玉乐和陈妙娥提出在新课改的历史条件下,应致力于“营建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实现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校本课程文化指以校文本、由学校自主进行建构和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具体指在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中,确定以特定的文化为导向引领校本课程开发;在培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和强调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进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系统。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价值观不断冲突的过程。在构建学校课程文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肯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权利,惟其如此,才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归属感,从而转变成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形成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

作者:王双喜

第4篇: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1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实践与探究

——执行新课程的几点做法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说“学校的校长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富有特殊的责任。”李岚清同志也曾说“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这些观点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新课程能否如实的推行,效果能否明显,关键在校长。

校长既是学校的一家之长,又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一个学校的发展潜力、发展规模、发展前景与有一个什么样的校长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会有一个科学的远景规划,会带领他的管理团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来实现它的规划。

新课程要求校长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为此我从四个方向抓落实。

一、把准课程方向,转变观念

新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社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要教师“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几个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培养品德。作为管理者的校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充分的了解。学校教学中的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并因此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和动员的力度,取得党政,社会,家长的支持。比如我校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所做的工作就足以说明观念转变重要与艰难。执行之初,我提出全面发展学生,不把学生摁在书本里,可以通过发扬他

2 们的兴趣爱好,(成立器乐队,舞蹈队,运动队,课前三分钟讲、演、唱来促进文化教学,提升学生得实践和动手能力)。党政担心了,社会责怪了,家长不理解了。这不是把成绩抛开“不务正业”了吗?为此我积极宣传,耐心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校园多彩了,活力重现了,吸引力增强了,辍学率降低了,教学成绩上去了,家长和老师笑了,党政和社会满意了。

二:理解新课程内涵,改革旧的评价制度。

“应试教育”方式方法已深入人心,教师已习惯“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加以强化,家长已习惯以成绩论英雄与成败。

校长在新课程推行的领导力就体现在否定原有的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校长要从课堂教学手段着手改变,我们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围绕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小结;教师只是提示,归纳。课堂上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学习中摸索方法。在成功中体验真快乐。

其次,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体制。每学年,学校都要对上学年做一个小结,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我们就抓住这个新评价制度宣传的大好时机,严格把关评优口,对那些爱思考,勤动手,品德优良,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进行隆重表彰。把这些学生的业绩,模仿名人字画制成“校园风云人物”条幅在校园内予以张贴并赠送给家长。让学生,家长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3 转变其观念和努力的方向。

三,精心组织,带头落实

计划不是用来看的,应付检查的,而是用来实施的。我校为实行新课改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课程安排上足额安排,日常检查必须照课表进行查验。领导小组经常检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我兼任的是初三历史,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我不仅认真钻研教材,还经常给教师上示范课。示范课严格按照集体备课时设置的统一模式上课。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先自学,再讨论,然后演示,教师只是指导。在疑难问题的讨论中一般都有争论,我也只是让学生去发挥。形成定论后,学生一般印象深刻,学生在这种方式中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落实常规,注重实效。

新课程要求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教材中常会出现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改变以往以“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动嘴。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新课程的执行力度,我们通过集体备课,设计了各种课型的基本模式、流程。要求教师按设计步骤授课,教务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认真写好课后反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注重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

五,树立典型,全面推进

4 新的教学模式有了,也配套了相应的检查措施,我们每学期还坚持搞好几个比赛。一是新课程优质课竞赛。比的就是哪位教师能熟练地运用集体备课设计的教学流程,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二是新课程教学效果竞赛。比的是哪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后的检测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比例大。然后对这些获奖者进行表彰,树为典型,立为骨干;优先晋级,晋职;拨给其教研经费,选送其外出学习、考察;通过集会,板报展示精英风采,介绍其成功经验,推广其做法,号召大家都来学习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六,持之以恒

一天做好某件事情不难,一年做好也不难,难就难在一辈的坚持。校长调走了,做法不能改变;大方向定了,只能不断地改进、完善。一个民族有其特殊的文化底蕴,但是其形成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优良传统,良好氛围的形成也要靠长久的积淀。所以这种模式确定之后我们不作轻易改变。熟能生巧,只有教师教得越来越轻松,学生学得越来越有兴趣,教学效果越来越 好,学生学习能力越来越高。新课程的课标才真正得到落实。

校长,校长。一校之内仿效其长。校长的思想和做法,还有执行的力度都是教师仿效的标准,新课标的落实关键看校长的执行力。

第5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农村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调控课程管理行为, 实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新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将国家提供的课程框架转变成学校的课程规划,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是校长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

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我认为,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校长认识课程的理解力

对课程准确的理解表现在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校本实施上。对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既体现在对精神的领悟、思想的统一和步调的一致上,也体现在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背景、教育文化形态、教育特色和教育能力,甚至根据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教学追求、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和不同经验基础、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发展速度的学生对国家课程作符合实际的校本实施。国家课程的权威性、指导意义和强制要求并非排除课程应具有的因地制宜的可选择、可创造的空间。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学生对国家课程在准确领会精神的前提下的不同理解和实施,才使国家课程呈现它的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呈现它的教育魅力和弹性空间。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对课程准确的理解还体现在对校本课程的准确理解。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和丰富。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理想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的是国家课程的指导性、学校的主体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

2.提升校长对课程现状的判断力

分析判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学校的课程文化形态,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层,尤其是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意识、课程设计能力、课程管理组织能力;二是全体教师对国家课程的理解力、忠诚度和执行力;三是课堂教学状况;四是学生对课程的需要度与满足度;五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六是学校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丰富度。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度有赖于校长对获取途径的用心设计和实施。最有效的手段是走进课堂,校长可以走进课堂广泛听课,与师生对话,倾听师生的心声;可以与师生、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面对面地交流;或直接参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某些课程管理工作。

3.提升校长对课程氛围的营造力

首先,校长应该致力于营造民主、开放和合作的氛围。校长应在广泛征求教师和其他成员的意见前提下,在对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拟定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规划,公开地、经常地加以阐述和说明,让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目的、构想和操作方案有全面、深入和一致的理解,从而达到情感认同和目标集合的目的。

同时,校长要通过培训或其他形式,让全体成员感受到课程实施与教师自身发展的关系,从而产生紧迫感;让全体成员感受到课程实施是校长对全体成员的一种深层的长远的关心,从而产生信任感;让全体成员感受到课程实施是关及自己更关及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从而产生认同感;通过切实有效的课程实施的培训,支持、服务、引导教师的课程实施,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全体成员产生依赖感;要鼓励尊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创造性劳动,让全体成员产生幸福感。还要作广泛宣传和讲解,赢得学生及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4.提升校长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依赖于学校自身的资源开发,其中教师资源是最需要开发的资源。教师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其中既包括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的实施,也包括利用自己的专业和非专业优势,在学校的课程框架内,按课程的基本要素,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校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资源的意义和价值,并按课程建设的逻辑和要求开发好、管理好教师资源。学生是课程开发的受惠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有时甚至是执行者。

学校的制度文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人际关系、环境布置等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非显性环境资源。如果学校能按课程的要素对它们加以整合和利用,让它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就能激活学校对课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立体的课程形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提升校长对课程实施的规划力

课程实施规划的制定,首先要求制定者有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要考虑到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内容的挖掘,课程实施方案的设定,课程评价方案的跟进,以及课程管理组织机构、工作程序、改进机制的建立等。

在课程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要充分强调构成课程基本要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程的设计、开发、整合、执行、评价、反思、修正过程中,校长要特别提醒学校全体成员对构成课程基本要素的重视和遵循。课程的基本要素主要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评价等因素。另外,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是校长需要精心规划的重要工作。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观念先行,要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的弊端,要努力探索以学生的人性需要为出发点,以满足、提升作为成长中的人的需要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为重点,以形成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新的教学方式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

6.提升校长对课程文化的构建力

课程文化的构建首先是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规划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归属,让全体成员产生一种自觉和内驱力,并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最终通过艰苦的历练,这样课程实施才有精神保障,才能持续积极地发展。课程文化的形成需要艰辛的沉淀和积累,并在沉淀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特色,这个过程的积累与沉淀必须是全体成员经过认同、实践、创造、反思后的感性体悟和理性认识。它是许多有亮点和特色的个体经验的集合,也是有体系、有序列的优化组合。它具有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有推广意义和示范作用。同时,课程文化的构建过程也是个开放、变化、调整、充实的动态过程。学校需要不断总结,适应时代的变迁,吸纳有利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种积极因素,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方案,以期课程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总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校长学校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素质、专业知识的素质以及学校行政管理和实践决策能力的综合素养。

第6篇: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上传: 徐向阳

更新时间:2013-3-18 17:10:55

新课改背景下迫切需要校长具有较强的课程教学领导力。然而作为校长,该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对学校课程教学的领导力呢?

一、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

1.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校长必须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坚持动态式、生成性的课程观,鼓励师生在教育情景中通过探讨、反思等方式对课程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并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削减课程的预设品性,把已有的书本知识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等结合起来,使课程与师生的教学情景产生积极互动,使课程的价值更加丰富化。

2.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认为,教师是没有智慧和能力进行课程决策和开发的,他们只是既定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作为拥有相当智慧和创意的群体,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在本真意义上,教师即课程。校长要充分相信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也才能使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3.课程领导的最终理念是:一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考虑学生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首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

点;其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乃至全面发展,是校长课程领导理念的重要内容。

二、构筑课程领导共同体,提高课程领导实效

1.课程领导源于课程管理。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内涵上是各有所侧重的,管理更倾向于按照机构的规则实施已有的程序,领导更注重愿景的作用发挥。领导需要确定目标,并启动实现愿景的进程。在课程领导方面,同样也要构筑领导——管理共同体,因为学校课程领导者既要勾画学校课程发展的蓝图,又要把这个蓝图付诸实施。要构筑“课程领导共同体”,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领导,以及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对学校变革与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学校成员能否在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具有清晰的课程发展愿景意识或目的意识,而不仅仅是严格按照规定机械地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对于学校课程决策与学校整体改革都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所谓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综合性能力,包括课程规划、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聚焦有效教学,提升学校团队专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人物。因此,校长必须要有领导学校全员进行课程决策的能力,有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帮助教师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课程领导共同体中来。学校的课程领导不是指一个人的领导,实际上它可以是学校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是学校整个团队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来的过程。课程领导贯穿于学校各个层面,其组织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因而,课程领导不是校长个人的事,而是领导共同体的事情。

3.课程领导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为共同目标的实现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个人价值也从中得以彰显。随着将管理重心下移这一改革思路的逐步落实,作为第一负责人的校长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培养和带领一个领导团队的任务。在这样的领导团队中,校长虽是第一责任人,但并不是一切工作的责任人。他应在学校整体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全局的方面承担主要责任。不过,在所有这些方面中,校长肯定离不开其他各位领导和各位教师所贡献的智慧。实际上,校长领导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善于激发、汇集和利用各个学校主体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依靠个人努力。为此,校长善于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并作合理分布。

三、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1.规划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师生对本校发展的共同愿望和前景设想。学校发展愿景的规划需要校长在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的观点,经过反复讨论、真诚沟通而达成共识。学校发展愿景应成为一面旗帜,通过这面旗帜去团结人、激励人、引领人、成就人。学校课程设置其实是实现学校发展愿景的具体步骤。

2. 制定课程方案

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打算和学校实际而制定的一学年内的课程实行打算,包含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行请求和评价等内容。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课程思想的直接体现和具体操作,是课程方案的核心内容。

校长要在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方案的基础上,以学校现实为基础,形成符合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和学生发展请求的课程方案。①要明确学校课程目标,包含校本课程建设目标、学生造就目标和教师专业成长目标;②要明确学校课程结构,包含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探究型)课程和综合实践运动课程的整体架构;③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学校中实行的全部课程,从进步课程适应性和资源整合出发,进行通盘的设计和安排,把握布局和节奏;④要在实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力求开出更多的精品课程和特点课程,增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全面生动生动的发展;⑤要体现课程发展特点,包含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学方法和方法策略等;⑥要根据课程发展特点,制定实现课程目标的原则、策略、方法和保障系统;⑦要提出课程管理和评价的领导意见,包含在某些学科履行学分制管理,履行测验内容和测验方法改革等。

3.推动校本课程实施

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引领、决策、激励和推进。开什么课程,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们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从而了解学生的要求和学习愿望,注重面向全面学生,引导探究学习,注重实践活动,突出生动愉悦。比如,樟树市实验小学以“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体现地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指导思想,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改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家乡樟树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资源,开发形成《樟树,我可爱的家乡》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活动体系,探索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好路子,更好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4.加强教研组建设,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其中教研组更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阵地。为此,加强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是校长课程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研组建设从常规性建设到发展性建设,目前正以示范性建设为目标,努力营造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使学校教学具有长效发展的机制。在教研组的示范性建设层面上,这样的教研组必然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拥有一个比较响亮的“品牌”,在其成就的某一方面,能够对全区域的教研工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要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老师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领悟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新理念,这是实施新课改、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关键。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学习型教研组的的建设,让老师们在“读书学习”中长见识、促成长。按照“主题式三阶段校本教研运行模式”,在理论学习阶段,我们都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各自教研主题的要求,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理论学习;二是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教研模式。经过几年的学习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主题式三阶段校本教研卡式管理”基本教研形式,制定了《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实施方案》,此举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三是搭建了教研交流共享的平台。为了加强学校教研工作,我们创建了“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博客群”( http://syxx1916.blog.163.com),作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分享平台和深层交流园地。在此教师们不仅可以对每次教研活动中的案例观察畅所欲言,对教育理念展开讨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提出心得;同时还不妨展示自己的学术成就、教育经验等。透过“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博客群”教师们能够目睹自己与同事们的成长与提高,不但使学校的学术氛围有所提升,还充分体现了“交流与共享”。

5. 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渠道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新课程的价值需要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而且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科教学也必须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撑和配合,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懂得和合作。

校长要强化家校合作的意识、掌握家校合作的技巧,在学校、家长、社区之间构建多样化的沟通渠道,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支撑和参与课程改革,构建“课程共同体”,形成课程改革的合力。①要培训家长。要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赞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导观念,懂得、认同、支撑课程标准,逐渐转变对新课程的见解、对孩子的评价方法,学会用课程标准去断定教师教导行动的价值,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支撑者和增进者。②要开放教学。要开放学校、开放课堂,让家长及时懂得学校实行课程改革的情况,懂得学习内容的变更、“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评价方法的转变,懂得孩子的学习情况,并配合学校实行校本课程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③要开发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要尽可能地发掘家长和社区教导资源的潜力,不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还可以请“客串教师”的家长和社区人士上课和评价;要与社区共同建立课程实践基地,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参与社区运动创造条件,为学校的课程改革供给广阔的平台。④要领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改革。要让学生懂得新课程的学习请求,控制新课程的学习方法,主动转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加强学习的自主性;要让学生控制新课程的评价系统,懂得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为每一个学生供给合适他们的学习资源,赞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总之,课程领导力是中小学校长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

江西省樟树市城区教育办 杨敏

江西省樟树市实验小学 曾德智

第7篇:农村薄弱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实践研究

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学校特色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在当前的课程领导中,农村薄弱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主要表现为课程领导意识不,课程开发铜佛不,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不高,课程资源整合力不强等。提升农村薄弱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并积极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素养、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最终形成特色的课程文化。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校长

课程领导力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时代背景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由此,我国构建“三级课程体系”改革的帷幕全面拉开。 2001年,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分布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始重新进入“纲要”与“标准”所代表的国家课程体系阶段。最重要的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从政策层面让地方、学校重新具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力。对于这个权力的规定是这样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更加明确地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证。最重要的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让地方、学校重新具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力。

《国家中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全面、深入、持续的变革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路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课程结构在纵向层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变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足鼎立。这种背景,尤其是校本课程的繁盛兴起,对农村薄弱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农村薄弱中小学梦笔生花课程领导力的现状

校长课程领导力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共识。有关教育革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学校教育革新实施之际,起关键的是校长。受校长支持和教师理解的考试革新,远比不支持、不理解的教育革新容易实施。”史密斯等人在研究中也发现,即使在最佳的教师领导模式中,也必须靠校长不断地提供必需的领导才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国此次课程改革使学校的课程权利日益明晰并不断加强,这必须强调诉诸学校发展负有教育整体责任的校长,必须走出传统课程管理的范式,从忙于行政事务性工作回归课程与教学;从以往的“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从课程领导的角度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

但在农村薄弱中小学校教育的现实中,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整体现状并不是十分理想,虽然大多数校长在主观上正经历着角色转变,但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许多校长还是凭借经验行事,课程领导力不强的现实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领导意识不浓。许多校长主观认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是保障学校平安无“事”,或者亮出有上级领导认可的“特色”工作,为此,这些校长就很少去关注国家课程的执行与落实,很少去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有一些校长错误认为学校的三级课程由专门科室在操作实施,由一线教师在具体落实,校长无需再去过问。这些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校长的课程责任意识,也弱化了校长实施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二是课程领导知识欠缺。许多农村薄弱中小学校长都是因教学业绩显著而被提拔到校长岗位的。但毋庸讳言,许多从教师岗位上提拔上来的校长,缺乏课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素养,其课程领导力更是捉襟见肘。并且与课程领导相关的内容在校长培训过程中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校长在课程领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先天不足,已成为校长知识结构中的一块“短板”。三是课程领导能力不足。笔者调查发现,校长课程领导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执行力。例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有些校长对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导致在执行时产生失真、失误的现象,也使得课程改革“貌合神离”;有些校长则完全按上级的“指令”办事,缺乏必要的课程政策具体化能力,特别是校本课程创新开发能力尤为欠缺。四是课程开发行为不规范。一些学校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理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具体表现为:课程开发无序与随意,不按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设置课程,课程结构松散、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的体系,有的校长将个人的爱好肆意扩大为课程,有些学校为了迎合领导的事发中社会时尚,盲目开设课程并发展为所谓的特色课程。

第8篇: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专题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专题

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心得体会

——河洲中心小学

熊美根

从11月16日至11月2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校本研修培训,先后听取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谢利民等11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级校长关于“校本研修,提高教学质量”所做的专题报告。通过这次学习对什么是校本研究,如何组织校本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下是我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校本研究,注重读书学习。

课程改革时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对教师观念的挑战,校本研究就是要搞研究,要获取新的理念只有读书才能得到。

二、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阵地的。

这就强调了学校研究的内容是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校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是有针对性的,是解决老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

只有让教师来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产生问题。才能改变教师的自提高教师的素质,老师把工作的研究当成学生的研究,每个老师都拥于他们不同的个性,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尊重他。

四、校本研究,坚持教育反思。

人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都是多次反复的实践,探索出来的。因些,每一个环节都有了和谐的地方,必须通过反思去参与指导,才能避免 1

下一次实践重复这个错误,教师发生的直接变化,反思的步骤就是坚持互动。

当课程改革步入关键之年,课改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专业水平,如何激发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校本研究”让我们感受到在课改中,成功者是成功,失败者也是一种成功。“校本研究”让我们的双眼有了自信的光芒,头脑有了睿智的思想,工作有了创新的火花。

我想要说,凡事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实践,那我们的教学就能真正的成为一门艺术,绝对就不是一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简单劳动了。为了自已专业水平的提高,为了使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要继续努力。

第9篇:如何提升校长领导力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他的领导能力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他的领导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位。

校长的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执行能力,是校长的支配力与影响力的统一,是职务权威与自然权威的统一,更关键的是执行力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认为,提升校长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倾听

放下校长的架子,走向教师这一群体中去。作为一名校长,首先和要自己的被领导者建立和谐的上下属关系,要关注教师的生活情况,要第一时间了解教师的需要。这些教师的需要来自哪里,来自于校长的观察、来自于校长的倾听,不管哪位校长都曾经是一位一线的教师,几年的校长经历后是否还记得自己作为青年教师时候的快乐和苦恼?是否还记得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和埋怨?是否还记得作为老师的自己还有一群愿意交流谈心的同事?而今你是否还有那么一群曾经同伴愿意和你交流、愿意和你唠叨生活琐事、愿意给你出谋划策?如果你反思到了这点,你该到群众中去,好好去倾听大家的需要,这样让你感觉到被领导者时刻和他们在一起,这样的校长才会被尊重、这样的校长才会树立无形的威信。

2.关注课堂

学校的校长都是来自曾经的优秀教师,而今做了校长以后,你是否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你还能每周上一节满意的课?每学期上一节优秀的课?你能否还能在教师前面放样上课?学校的教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而今你已经离开课堂,离开学生,你还能在教学工作上有什么威信和权威呢?因此校长除了自己一直是教学工作的权威者更要是指导和引导学校教学工作的权威者才行,因此校长要时时走进学生、关注课堂。

3.虚心学习

学而知不足,做而知困,校长要有做不完的事情,才能充满幸福充满挑战的。校长要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有充分的能力去管理去决策去沟通。这样的学识来自于书本、来自于生活、更来自于实践。

4.勇于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一个校长的职权履行了一年两年后就必须去反思,“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是各行业都可以采纳的口号,作为领导者你是怎么构建,怎么实施都必须胸有成竹,如果学校几年没有改变你是否该思考自己的决策和方法?为此,校长要具有广阔的胸襟,不计较得失。更要具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能够把握关键问题,注重细节,“阳光表扬、严厉批评”,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带领自己的团队迈向成功的一步,在团难面前永不言败。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提升自已的领导能力。

普陀区希望小学校长:臧德周

上一篇:让什么在心底常驻下一篇:妇幼卫生信息报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