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学原理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经济学原理不仅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大学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已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版本不少,既有从外文翻译而来的,也有中国学者撰写的。我之所以再撰写这本《经济学原理》,是因为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到,不少教科书讲授的市场理论是有缺陷的,有些方面甚至是误导的。

第一篇:经济学原理论文

长尾理论经济学原理探析

摘要:学术界有关长尾理论(长尾效应、长尾经济、长尾原理、长尾定律)的评论声不绝于耳,但少见阐述其经济学原理,文章建立四维“十”字图谱分析模型,对长尾理论与二八原理、蓝海战略、边际效应、规模与范围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立体性分析,认为长尾理论是知识新经济下的一种全新商业战略模式,

关键词:长尾理论;二八原理;蓝海战略:边际效应:规模与范围效应

一、长尾理论简述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长尾理论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其实长尾术语普遍使用于统计学中,如对财富分布或词汇应用的统计。简单地说。长尾就是数量、品种二维坐标上的一条需求曲线:由于看上去这条曲线像一条长长的尾巴。向代表“品种”的横轴尽头延伸,所以直观的称为长尾。长尾理论可以描述为: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徐剑在《成功经理人》一文用图1直观描述。

二、长尾理论经济学原理剖析

1 四维“十”字图谱分析模型。有关长尾理论的定义,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尚未见学者从经济学原理上阐述长尾理论的本质。为系统的剖析长尾理论的经济学原理,本文特从企业与客户、生产与营销的角度切入。建立以下四维动态分析模型。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经济管理理论:二八原理、蓝海战略、边际效应、规模效应一步步揭开长尾理论的神秘面纱。

2 长尾理论与二八原理殊途同归。在资源稀缺假设前提下,传统经济属于典型的供给方规模经济,体现的是帕累托分布的需求曲线头部。用户的购买行为并不完全反映需求,主流产品的销售量大不等同于对它的需求也大。只是主流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限制了人们的选择权。随着整个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今天我们已步入一个“富足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一方面,商品在无限地细分。用户的取向除了具备一些共性之外,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对各种商品都有存在需求的可能;而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在聚集了这类产品原本分散的用户的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长尾理论阐述的实际是丰饶经济学。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小块需求”通过“小块渠道”对“小块供应”的小额交易,建立全新的低成本渠道的销售模式满足人们更加个性化和具体化需求,当无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予以满足时。必然导致长尾的产生,形成了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完美展示了帕累托分布的需求曲线尾部。当大规模的市场形态向着许多细小的市场聚合形态转变,两种形态趋于并存时,“二八原理”和“长尾理论”现象会同时出现在一条需求曲线的前后两个不同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和相互补充。因此,长尾理论可以说是互联网出现后企业商业运营环境变化的直接结果,长尾理论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从某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否定“二八原理”,长尾理论应当还是二八原理,是对过去强调的“二八原理”在一种新的环境下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二者殊途同归。

3 长尾理论是蓝海战略的延续。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聚沙成塔。创造市场规模。长尾价值重构目的是满足个性需求。通过创意和网络,提供一些更具价值内容,更个性化的东西。在得到顾客认同时。激发其隐性需求,开创一种与传统面向大众化完全不同的面向固定细分市场的、个性化的商业经营模式。但并没有改变弱肉强食市场规则。长尾市场激活,标志丰饶经济学下新的市场机会和交换方式的产生;长尾市场解放,是对以往需求方规模经济的扩展。也是对传统学院派经济学理论的新补充和发展。它将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更新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传统观点和方法。并在新环境下指导市场执行者获取真正的效益。而蓝海战略(“蓝海”代表当前尚不存在的蕴涵巨大利润高速增长机会的新兴市场,即未知的市场空间。)基本原理是价值创新,通过创造市场规则挖掘传统市场边界之外的潜在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长尾理论和蓝海战略表述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都是以现有顾客需求为基础。积极发现新的潜在市场需求。把消费者视线从市场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需求。从现有的红海(“红海”代表当前既存的所有行业。是一个已知的市场空间。)市场中寻找那片未曾见到的“蓝海”:都是建立在对顾客潜在需求和价值元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价值创新战略,是一种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直接体现。

4 长尾理论边际成本递减与边际效益递增规律。

(1)边际成本递减规律。在传统经济时代。采用大规模的、粗放的外延式的扩大生产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担又受制于资源是稀缺、扩大有限度和技术相对稳定的限制。长尾理论采用农业社会的定制模式满足众多小市场,却能实现经济“规模性”,主要是长尾理论的新生产方式以技术为主要动力、以人的智慧(思想、主意和决断能力)统领技术、以和谐关系整合企业内外的人和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知识生长率(即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以及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率)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经济大规模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获得内生式增长。首先,初始固定投入高,而边际投人低,边际成本递减。信息、知识等共同的生产要素几乎可以零成本的代价从一种生产过程转移到另一种生产过程,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成本皆呈递减趋势,76断加深的生产信息化程度,使得平均可变成本不断下降。其次,力争实现销售“零成本”。借助数字编码化,完全无重复地通过互联网本身达到扩散、降低了接触更多人的营销成本,有效地提高了长尾市场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继而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有效地抬高了销售曲线,扩大了曲线之下的面积。从而实现占有高市场份额的目标。

(2)边际效用递增规律。长尾理论突破传统经济学中人所皆知的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实现边际效用递增。首先。长尾产品的定价具有“外在性”。传统经济中价格决定需求,商品价格越高,需求会越少;在长尾新经济条件下则相反: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剧增,而这种价格的剧增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用户,从而产生了多重效益。这就是新经济的“外在性”,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新经济的这种“外在性”。是“新经济”与“旧经济”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名牌消费、信用消费、网络消费中是很明确。

其次,长尾产品许多效用创新往往针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或社会需求。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逐渐进入感性世界,追求自身快乐至上的效用诉求愈发强烈。持续追求个性化需求。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迎合流行文化的审美时尚,整合传统综艺节目和“真

人秀”二者的优势。以其互动、真实、煽情以及低门槛的全新模式。创造了一个赞助商、电视台、唱片公司、演艺公司多赢的文化奇迹,充分体现草根文化“自我表现、追求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的强烈心理需求。

再次,长尾产品或服务通常具有较高的效用价值。长尾理论挖掘传统市场边界之外的潜在需求,不断改进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持续保持与众不同的差异性,不断给人们以焕然一新的感受,从而不断提高消费者效用的满足程度。而且,该价值中包含的个人知识成分往往比较高。由于消费者拥有的知识越多,对知识的需求就越多。而拥有一定的知识后,就会对掌握更多的知识产生更为迫切的需要。以形成知识的累积效应。

5 长尾理论是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完美结合。

(1)长尾理论产品需求的范围经济效应。首先。效用与需求的同向依赖关系决定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之一,其意指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长尾理论通过摆脱现有市场中与对手的竞争和博弈,在现有产业之外开创蕴涵庞大需求的利基市场空间,进入全新的领域,商品或服务所蕴含的效用价值成为影响需求的决定性因素,价格蜕化为次要因素。换句话说,在长尾利基市场里,消费者更多关心的是效用价值。而不是价格。

其次,范围经济属于特殊形式的长尾经济。但长尾经济却不完全等于范围经济。长尾专注于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不是瞄准现有市场“高端”或“低端”顾客,而是面向大热门市场之外的潜在需求的买方大众:通过细分市场以及专注区分消费者的差别来满足顾客偏好,致力于大多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最后通过整合细分市场。整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共同之处来重新定义自己的产品。与范围经济相比,长尾的“范围经济”不限于同一企业内部。可以是产业集群、可以是非地域性的全球协作;长尾经济甚至可以不是范围经济。而是差异化经济、个性化经济、创意经济等异质性的经济。

再次,引导用户去探索。通过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拉动产品消费。长尾理论通过在大众化产品之外提供众多的个性化定制,从而做到区别对待每一位个体的客户,这就是推动型模式与拉动型模式之间。广泛性与个性化口味之间的差别。如推荐是娱乐业一种非常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它使得那些低成本电影和非主流音乐能够找到自己的观众群。推荐能让消费者得到信噪比更高的、更准确的其他产品信息。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从而创造一个更大的娱乐市场。

(2)长尾产品供给的规模经济效应。首先。长尾产品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一般产品的供给曲线都是朝右上方倾斜,供给量与产品价格呈同向关系。长尾理论认为价格已经从第一位的影响因素蜕化为次要因素,并被成本取而代之。生产者更关心的是产品成本的多与少,而不是价格的高与低。成本越低。则供给越多,反之。成本越高则供给越少。两者呈反向背离关系。

其次。长尾产品供给的正向回馈经济效应。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是生产方规模经济,是一种负向回馈经济。是一种牛顿式的制衡系统,通过价格调整来恢复平衡的机制。长尾经济中则是一种达尔文式的制衡系统:当需求增加时,生产将具有更高的效率及更高的报酬。效率的提高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创造了更高的需求。更高的需求又创造更高的供给,这是一种正向回馈经济。正反馈与正外部性是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基础,正反馈从需求角度理解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消费越多需求越大。

再次。长尾理论个性化、差异化产品供给下的规模效应。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规模经济”效应,即扩大生产规模。优化资源的配置。降低产品单位成本,扩大市场所占份额,然而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边际成本呈递增规律。长尾理论向产品供应商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即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应当重视消费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并在低成本生产、渠道营销和有效传播方面加大力度满足这个需求。一方面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思考如何实现企业的增长模式。降低成本。

三、长尾理论是知识新经济下一种全新商业战略模式

通过上述四维动态分析。我们发现长尾理论其实是以知识、技术、信息、创新、网络、电子数据等基本生产要素为前提,研究以最低成本的柔性生产和推广产品。以最高质量搜索和找到个性化、差异化产品。通过边际成本效益的改变影响潜在市场利润空间出现。并产生新的具有动态的差别化和异质化的可交换市场。从某一角度看。它应是商业方面的新经济学理论。也是研究主流市场之外的小区域范围的经济理论。但总体上讲它并不是一种理论的绝对创新,是一种与传统商业经营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商业战略模式。

作者:唐海军

第二篇:经济学原理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书。可是网上的评价让我匪夷所思,在我觉得一本写理论的书,是乏味的,但是我却看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让我很有兴趣去看它。看了那么多有关经济学的书,但是始终有个问题没有问过自己,到底什么叫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

曼昆将这本书写得很浅显,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为初学者而写的。所以很多概念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说。书的整体结构非常科学与完善。每一章一般的结构是:引文 +主要内容+新闻摘录 +即问即答+内容提要 +关键概念 +复习题 +问题与应用。由浅入深,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为用服务,解决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成为可能。曼昆还喜欢引用简单的图表,虽然只有简单的直线和斜线,但对于有简单数学知识的人来说可以比较形象的说明理论。

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7、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的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会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短期权衡关系。从而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而就结构来看,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当然,在这些概念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例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又比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是一样的等等。

然而,《经济学原理》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对人的解读。在分析经济时,首先要研究人,人的位置被放在主导地位,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人的习俗、习惯和民族心理都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地域的不同,经济不同;施行经济政策时,需要因地制宜。书中谈到教育,谈到工业对工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的意义。比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人工资过低,他就无法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他自身对政治权利和文化艺术的无知,又影响后代的茁壮成长。陷入穷困的循环,而少有才俊之士的出现。这就要求政府,施行良好的福利政策,给工人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对自身技能和社会生活更多的追求。

书中另一个特点就是所举的例子很好懂,一个例子可以贯穿整章,甚至几个章节,将相关的概念都用这个例子引出。让读者的感觉就是似乎将自己想象成例子中的主人,帮他分析各种经济问题,当然问题层出不穷,所涉及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复杂。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遇到许多经济学概念,分析的过程也就明白了这些概念,在得到结果时也会有惊喜,原来自己也可以解决经济学问题。而当整个过程结束,在你回想时,又会赞美这迷人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曼昆不愧为最年轻的哈佛终身教授。

经济学是一门通用学科,大到国计民生,小到居家过日子,都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治大国若烹小鲜是经济学很好的诠释。

读者点评

1、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没有那么高深的数学内容,很适合大众去看看。对于喜欢经济学的人,或者想了解基本经济状况但是没有强大的数学背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值得读的。此外,这本书还有比较多的现实中的案例,帮助你理解。我建议先通读一遍,然后再细读。这样就能把自己的思路变得清晰。

——我的无声战争

2、读完曼昆的书再来看国内的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就觉得并不是神坛人物。关键在于自己能否通过学习和联系来加深自己对于经济的认知。十大原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本书通俗易懂,适合任何人来阅读!

——小诺

3、这本书的分析思路十分明晰,对于自由市场的福利分析、政府干预、卖者的市场该机构和消费者行为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真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是这个道理,原来是这样的分析思路!走过这一步,更加感觉读书如学走路,看高级前还是先把初级读物消化好。

——Infinite719

4、曼昆的这套书,前后看过很多遍了。很深入浅出。哈佛商学院的必用教科书,也是北美很多商学院的教科书。其出色在,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阐述了同类语言用晦涩语言阐述的同样课题。此外,细腻地结构了宏观和微观领域,让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入微地了解经济的各个领域,也有了更好的宏观把握的基础。

——roze

5、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微观经济学,可以说这本书层层深入 讲述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深入浅出,让我不知不觉被吸引,从到手到读完 几乎每天都要翻上一翻,即使之前在读最喜欢的IT 书籍的时候 也不曾这样。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许多身边一直在进行却未关注和总结过的东西,难得好书,翻译也不错。

——天之炽

6、这是一本所有人都应该去读的书,也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去读的书,更是一本大家都能读懂的书。作为业余人士,第一次有这样一本专业著作能让我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或者工具书而读懂,甚至开始喜欢上经济学。它不是一本多么深奥,或者有多大成就的理论著作,但绝对可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它把看似深奥难以理解的经济学推向最普通的大众读者。

——原来是颗豆

同类书籍简介

《价值投资,从看懂财报开始》

作者:孙旭东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投资者弄清楚如何活用财务指标和怎样看透会计数字。作者根据大量真实的上市公司公开财报数据,详细讲解了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偿债能力、毛利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的计算、应用和分析重点。书中还结合具体例子,示范了如何客观看待各类会计数字,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约翰·博格传》

作者:李易斯·布雷厄姆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谁是约翰·博格?他被《财富》杂志评为与沃伦·巴菲特、格雷厄姆、乔治·索罗斯齐名的 20世纪四位投资巨人之一。他是世界第一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锋集团的创始人与董事长,这家基金公司旗下管理着超过 9500万美元的资金。他是指数基金的缔造者,正是他所创造的指数基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投资时代。在这些光环之下的约翰·博格还有着另一面,他在 1991年的年收入仅为260万美元,甚至不能与主动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相提并论,人们称他为“基金行业的圣徒”。

《鲁莽濒危》

作者:格莱金·摩根森 /约书亚·罗斯纳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纽约时报》财经记者格莱金·摩根森和从事金融顾问工作的约书亚·罗斯纳,凭借多年的经济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和阅历,以 2008年开始的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为描写对象,以房利美公司作为一个叙述主体,对整个金融危机的潜在根源和变化过程做了全面的梳理,而且还有两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一是它逐步指出了那些因为鲁莽行事加剧经济危机的管理者们的失误;二是它将此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关键事件联系起来,全方位探析导致经济危机的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

《避开股市的地雷》

作者:张化桥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最近一两年,股市风雨飘摇,评论员、分析师和投资者不断惊呼:“超跌了,见底了!”可是股票继续下跌,不少股民暗自垂泪,究竟如何避开股市的地雷?张化桥继续敢言作风,在新作中大胆揭示各类投资陷阱。他认为,股市遍布的三种地雷,分别由上市公司、政府和股民埋下:上市公司做假账,报喜不报忧;政府或纵容,或给予企业单次的补贴优惠等等,都埋下了陷阱。而股民过分自信、不做足功课、投机取巧,也无异于自设陷阱,最后必误踩地雷,遍体鳞伤。作者凭借十多年在股市的经验,在本书中详细分析如何识别及避开这三种地雷。

《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

作者:卡门 M. 莱因哈特 / 肯尼斯 S. 罗格夫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用定量的语言讲述了以各种面目出现的金融危机的历史。想传递的基本信息很简单:我们曾经经历过。无论最近的金融狂热或金融危机看起来多么与众不同,都与其他国家或过去时期所经历的危机存在极多共同之处。有了何其相似和不乏先例这种认识,就使得我们朝着完善全球金融体系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使我们能够降低未来危机的风险,也能更好地在危机来临之际妥善应对灾难。

《微博控 控微博》

作者:萧秋水 / 秋叶语录 / 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内容简介:微博时代如何做好微博营销?你需要理念,更需要方法、工具和新思路。如何定位和“装修”微博?如何发展你的微博粉丝?如何写出好的微博段子?如何开展微活动?《微博控·控微博》一书为您一一道来。《微博控·控微博》和其他同类图书相比,文字更有趣,内容更通俗,案例更新鲜,方法更具体,工具更给力。《微博控·控微博》是一本让你买了不后悔的微博推广实战书。

作者:曲豆

第三篇:张维迎版《经济学原理》有什么特色?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经济学原理不仅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大学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已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版本不少,既有从外文翻译而来的,也有中国学者撰写的。我之所以再撰写这本《经济学原理》,是因为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到,不少教科书讲授的市场理论是有缺陷的,有些方面甚至是误导的。与已有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不同,本书试图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并对“主流”经济学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

具体来讲,本书有如下特色:

第一,本书贯穿人文主义精神。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里,经济学被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这一定义将经济学变成了一门计算科学,市场仅仅被当做资源配置的机制。本书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而发展的科学,将市场理解为人类通过分工和交换进行合作的制度。本书假定,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幸福,幸福是指人的潜能的实现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理性人追求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一时的快乐。市场的逻辑是,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这也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尊重人的自主性,在平等和自愿交换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繁荣。本书的这一视角或许有助于纠正传统经济学的物质主义倾向。

第二,本书将市场经济制度作为演化的结果。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消费和生产的两分法开始,直接分析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和生产者的最优选择,然后分析价格机制如何实现市场均衡(或者倒过来,先分析市场供求均衡,然后再分别分析消费者选择和生产者选择)。这样的分析结构给读者一个印象,似乎市场是天然存在的,而不是演化而来的,从而使读者看不清市场制度的价值所在。本书从消费选择和生产选择合一的“鲁滨逊经济”开始,首先讨论这样的自然经济中个人如何决策,并引入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研究交换和分工如何提高社会的生产可行性边界,并实现双赢,再转向研究市场经济下的消费者决策和生产者决策。这样的分析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市场作为人类的自愿合作制度的价值所在。市场首先是创造价值的制度,其次才是分配价值的制度。

第三,本书突出了企业家在市场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家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正是由于企业家的套利行为和创新活动,市场才趋于均衡,新产品和新技术才不断涌现,才有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但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见不到企业家的踪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假定世界是确定的,人的偏好和生产技术是给定的,每个人拥有完全的信息和完美的计算能力。在这些假设下,传统经济学关注的是市场的均衡和稳定。在均衡时,人们只需循规蹈矩地行动,企业家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但真实世界是,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人拥有完全信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预测未来,如何获得和加工信息,就成为做出有效决策的关键。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和对信息最警觉的人。本书不仅描述了作为均衡状态的市场,而且把市场作为一个由不均衡趋向均衡的过程、一个不断用新的均衡代替旧的均衡的过程,把企业家的套利和创新作为这个过程的驱动力量。在我所概括的“斯密-熊彼特增长理论”中,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

第四,本书澄清了传统经济学中“市场失灵”的理论误区。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市场的有效性建立在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上,任何偏离完全竞争的假设都会导致所谓的“市场失灵”。完全竞争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企业都很小,不足以影响价格,个体行为没有外部性,并且交易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由此,传统经济学给出了三种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非对称信息导致的市场失灵。并且,传统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本书则证明: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完全竞争”,实际上是没有竞争;所谓的“垄断”,实际上是真实市场中的竞争手段;外部性本质上是个产权界定问题;信息不对称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本身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机制。因此,所谓的市场失灵,实际上是传统市场理论的失灵,不是市场本身的失灵;所谓的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都不构成政府干预市场的正当理由。

第五,本书系统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传统教科书中宏观经济学部分的经济波动理论,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本书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波动理论和政策主张也做了系统介绍。但在我看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并不是我们理解经济波动的正确理論,运用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实际上会导致更严重的经济波动。相比之下,由哈耶克创立的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更有解释力,哈耶克由此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非常遗憾的是,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对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只字不提,了解这一理论的专业经济学家也寥寥无几。我相信,理解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可以避免(至少减少)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

本书的目的是使得读者学会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思维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市场是如何运行的。为此,本书把抽象的理论叙述与现实的案例分析相结合,希望读者能通过具体的案例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大量引用的中国本土案例,将一扫经济学教科书惯常给人们的隔靴搔痒的感觉,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这也可以说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作者:张维迎

第四篇:关于经济法背后的经济原理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也逐渐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利益也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和分配,在社会中形成了多层次的利益格局。不同的经济主体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变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因此,法律和经济行为成为了协调不同社会主体矛盾之间的重要准则。 在市场经济中只有把法律和经济原理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使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法律也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所以法律经济学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经济法;宏观调控;市场

法律经济学更加关注法律能否更好的为经济服务,是否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传统的法律对于公平性关注比较高,对于经济效率的追求则比较忽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纠纷也逐渐的不断的增加,所以对经济原理也就更加的重视。特别是人们在面对各种经济纠纷的时候,都会更多的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问题,所以经济法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广大的使用空间。

一、经济法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随着世界国家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商品资本化的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西方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金融业极大的促进了商品贸易飞速发展。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凯恩斯学派的强调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介入到经济行为中,调整经济的运行,从而避免发生经济危机。当西方国家的经济发生比较严重的衰退的时候,国家宏观调控开始逐渐受到政府的青睐。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都需要法律提供强制性的保障,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特别重视法律的效率和技术,以促进和提高经济交易的效率进而降低交易成本。所以一些和经济学具有密切关系的法律和相关部门就产生了,这就是经济法的由来。经济法不仅关系到市场中的不同经济主体和参与者,它同时也和经济原理、管理者、立法者都具有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经济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使国家为了调整内部和外部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参与到市场经济关系的表现,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组成部分。市场为了降低不同经济主体的交易费用,优化资源的配置。使市场竞争者在资源的占用方面达到均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而不断的增加市场财富。要实现这些就需要经济法对于不同经济主体的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使市场的参与者都能够明确的计算和知道自己的投产和产出,并且在市场竞争中和参与的过程中的回报率。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使社会财富具有可靠性。经济法为确定各个经济主体的产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寻找到均衡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保证了市场的有序正常运行。经济法不干涉和确定经济主体之间是怎样组织生产和销售的,它关注个体经济权利是否得到了保护,在经济交易中是否平等、公平、公正。经济法通过确定产权,使市场中的自发性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市场参与者都希望并且努力从市场中获得最好的回报,从而促进的市场和经济的发展。经济法为个体产权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和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是不同的,它关注的是个体的财产权。

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可以依靠普通的民法来协调调整,但是国家也逐渐不断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国家在市场中不仅出于管理者的地位,同时也是经济竞争者和受益者,例如国家通过对某些行业的垄断性经营和自身拥有的公权力而获得特别是经济优势,同时也会社会提供某些服务和产品。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我国的国有企业就处于市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它们主要在能源、公共医疗、交通、水电等领域和部门处于垄断地位,但是在企业的产权和管理方面也和其它企业具有共同的特点。对于金融市场等新兴市场,这些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领域,这些也属于经济法律领域中的商法范畴,仍然是经济法的一部分。经济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把国家作为参与市场的行为、宏观调控以及调整通货膨胀等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国家和私有领域统筹兼顾,深刻的体现出经济法的意义和作用。

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层面的内容,它是按照社会经济的规律和法律制度所制定的,所以经济法也具有自己的限度和局限性。对于市场经济来说,由于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自发性,这也是市场的客观性。市场经济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它对于市场具有完善和修复的功能。自发性是市场的客观优势,在资产配置方面具有高度的效率。市场本身就是为了促进交易,降低交易费用而存在的,它通过市场的竞争将参与主体的资源配置达到均衡,从而创造社会财富。如果政府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利用经济法来打断这种自发性,反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效果。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当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经济法作为具有宏观调控性质的法律也不能够违反市场发展的一部规律。经济法作为一系列法律的总体,它具有一部法律所具有的统一性和强制力,它是执行也是具有全局性的,所以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认识不够。对于我国来说,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特别是西部和东部经济的巨大差异,它们都具有各种的特点,例如西部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而东部具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比较完善的基础实施,而统一性的经济法使不能够紧密的贴合各个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这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经济法的执行和实施,例如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利益不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从而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增加了市场运行的成本,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经济法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分析

经济的健康和正常运行需要法律提供保障,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更加的依靠法律的效率性和技术性。在这种背景下,提高交易效率和减低交易成本而且专业化的经济法律产生了,这就是人们所认识的经济法。经济法不仅发生在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同时也发生在管理者、立法者以及社会经济中的各种主体和法人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法具有政策性的特点,成为了国家调控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经济法的发现是国家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表现,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在加上西方经济结构的内在矛盾,我国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内外环境。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经济改革的重点,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和职责也变的更加重要。在加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的一体化发展,企业发展做强做大也无法阻挡。在这样经济背景下,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后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特别是新兴的科技创新、新型产业和绿色可持续经济的发展需求,它需要国家的强力配合。其中经济法作为国家强制力和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经济法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经济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协调市场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践经验,大部分经济学家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都认为单纯的依靠市场的作用,并不能够很好的很好的促进经济发展。相反,由于市场参与者逐利的盲目性而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例如西方国家所发生的多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很好的证明了这些,这都影响和削弱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西方经济危机之后,政府都以自己的强制力介入到经济中,制度一系列的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对人们在市场中的相关行为进行约束和协调。国家可以充分的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同时可以利用自己的公共管理功能对人才、市场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减少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市场不同主体的竞争成本,从而便于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政府从市场经济的管理者转变为市场经济关系的协调者,不仅是市场规律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法的作用就是把国家协调经济的行为,落实到具体的技术上和执行上。

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经济的重要手段,它和国家的行政命令具有严格的不同。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它的前提是对于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特别是对于经济走向的判断。政府作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和维护市场参与者经济关系的润滑剂,它是法律不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政府通过经济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根据相关的经济发展研究表明,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关系。例如美国所实现的自由经济政策,同时在经济法上制定了严格的约束准则,使任何违反市场行为而谋求不法利益的个人和团体都受到严格的处罚,使经济法律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以及美国政府的高效率运行,特别是美国所制定的一系列正确而优秀的经济政策,使美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对于西方其它比较发达国家的经济法的研究都表面,国家宏观调控在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随着政府权力的不断增大,政府应当确保自己的经济行为都是基于法律上的公平、公正而实施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再单纯是利益的获得者,而且还是个体经济利益和个人私有财产的保护者。国家通过自己的权利协调不同的社会资源以生产要素的方式参与市场中,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整市场中不同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重要措施,它对于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经济主体的合法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作用,更加离不开市场中所参与的不同主体,他们才是市场经济竞争和发展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从私权的角度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财产权,切实的维护好他们的市场主体地位。经济的参与者和主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们是技术和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推手,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经济法要从法律的角度保护好他们的财产权,维护他们的合法市场地位,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洁:浅析经济法背后的经济原理及其限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68-69.

[2]刘光亮:论经济法可诉性及其实现[D].重庆大学,2009.

[3]冯 超:从边沁的功利原理看经济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0):113-114.

[4]杨茂喜:马克思经济法及当代价值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

[5]商 晨 张 煜 黎清昂等:运用经济原理,提高项目绩效——浅析经济学原理在项目评价中的作用[J].商,2013,(06):59-59.

[6]袁丽静: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共同经济原理及其衔接[C].//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43-47.

[7]王慧妍:小议用经济原理思考和谐社会[J].大众商务(投资版),2009,(04):265-265.

[8]李江涛:阻碍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三大思维[J].红旗文稿,2010,(18):40-40.

作者:王尧

第五篇:独立学院中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分析

摘要: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课程,经济学原理在夯实学生经济学基础、培养经济学素养、训练学生经济学思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独立学院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分析,探讨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以及引入路径,并最终得出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之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独立学院

G4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末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型途径。截止2014年6月15日,全国还剩有独立学院287所,43所独立学院已经转设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并有在校生近278.4万人,教职工近18.92万人,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覆盖了全国的29个省、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除外)。如今,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师的特点

1.1学生的特点

由于产生背景、目标定位等和其他高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第一,由于招生分数相对低,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高数、统计类课程抵触情绪严重,而高数类课程对经管专业又尤其重要;第二,学生自学能力相对差、自我管理能力弱,但个性比较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较多的自我主张;第三,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综合素质强,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入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较好,物质条件优越,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和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最后,学生们对教学要求偏向实用性和实操性,对理论性课程具有较强的质疑性和厌恶情绪。

1.2教师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在管理模式上依托于其“母体”学校的民办学院,教师队伍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师资队伍存在极强的“非独立性”,独立学院师资一般是由专职教师(本校)、母体高校委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三部分组成,管理层教职工大部分来源于母体学校,其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体学校的影响,此外还有不少外聘退休教师或兼职教师;第二,不同于公办学校,教职工并没有所谓的“事业编”,教职工流动性较大,教师归属感弱;第三,教师再培训再充电机会少,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在公费培训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导致教师缺乏再次学习的途径;最后,教师定位不明确,定位不明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冲突,一方面独立学院的性质定位,无一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应用能力,而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其标准又是“科研独大”,那么独立学院教师究竟是以应用型上课为主还是科研为主?

2案例教学在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

2.1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独立学院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只有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才能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内外财经动态,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并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案例讨论和分析,形成自身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文字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2.2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将案例讨论引入到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中,比起纯粹的理论阐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每次师生座谈会,学生们必要求课堂能增加案例,而能将案例成功引入课堂的老师往往能获得学生的青睐,而该堂课程也能获得学生的好评,学生出勤率也极高,学生在将来的其他经济学科学习中也表示压力少很多。

2.3符合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课程目标

经济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囊括的知识面相当之广泛,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构建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并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理性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等。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并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从而学以致用。

2.4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

引入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关注时事,并将时事联系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学生案例讨论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在课余期间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查阅文献,关注时事,思考课堂的组织,这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3经济学原理案例选取的标准

3.1时效性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发展很迅速的学科,以经济学经典教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例几乎几年就更新一次,至今已更新到19版了,每一版都是随着当时的时事发展更新不同的案例。我们在案例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当时当下的经济热点问题选取案例,例如现在再拿加入WTO,甚至是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案例确实有点过时了;而2014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淘宝“双十一”营销作为案例来讲解供求曲线图,这样更新颖,更具备时效性。

3.2相关性

所选取的案例即使是当前时事热点问题,但与经济学理论无关,其教学效果也不大。例如,2014年马航失联,虽然在当时是热点但很难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起来。因此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和经济学原理能结合起来,能诠释经济学理论。例如,讲解货币政策的时候可以结合央行降息的举措,以及欧元区QE之路,再对比早几年美国的QE政策和效果。

3.3趣味性

当然,如果案例过于理论过于宏观,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这样也失去了案例教学最初的目的。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时效性和相关性,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案例时尽量贴近生活,符合90后的口味。例如用团购来诠释价格歧视。

4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4.1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学生方面。

应试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弱。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思路,很多学生对以培养发散和创新思维为主的大学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对于老师要求的案例课堂演示,大部分学生只会千篇一律的陈述事实,而忽视了对案例给出自己的评价,因此导致课堂讨论时学生无所适从;过分强调标准答案,而忽视了问题本身的解释是多样性的。

学生功利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大学学习的远见不足,部分学生疑惑学习的目的,形成了不正确的学习期望,误将经济等同于赚钱,强调实用主义而轻视理论学习,通过课堂学习发现与原有认识存在偏差,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热情迅速下降。

(2)教师方面。

在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中,使得教师偏科研忽略教学。经济学原理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又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教师要求颇高,但现行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对教师的科研要求高,而忽视了对教学的考核。在有限的精力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牺牲教学投入科研,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教学监督体系单一,一般以学生评教为主,导致教师教学保守化。高校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地方,上级和同行之间的监管较少,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最直接的就是期末的学生评教,一些教师为了获取较高的分数会采取保守化教学,例如采用类似高中的教学模式、承诺无难度考试等等。

(3)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不同于其他高校,是民办本科,一些管理层为了节省成本均采用大班教学,使得老师无法专注到每一位学生,也很难督促每一位学生上台做案例展示,或者在小组案例展示中会有过多的学生出现搭便车的可能。例如150人的大班教学,一学期下来,教师可能只认识坐在前排的一些学生,实施分组讨论或者分组案例展示难免会有不少学生搭便车。一般经济学原理课程为每周3学时,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过多,很难在课堂上将内容诠释清楚。

4.2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案例教学虽好但也面临着种种困境,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倡导非标准答案教学;(2)鼓励学生多关注经济时事,阅读经济学经典名著;(3)对教师的考核尽量往教学方面倾斜,鼓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4)实施小班精英教学,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教师交流。独立学院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任重道远,还需要独立学院、教师和学生各方面努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天,冯钊.略论基础教育中经济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2]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6).

[3]廖小波.案例教学法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4]张雄.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21).

作者:田玲娟

上一篇:客户关系管理论文下一篇:论著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