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原理分析

2022-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用经济学原理分析

用经济学供求原理分析次贷危机的成因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sub prime lending crisis),也称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一、次贷危机形成的阶段

从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来看,根本上讲是由于违背了经济学的供求规律。次贷危机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5月之前,美国利率较低,投资活跃,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高企。大批的投资者对房地产有着很高的投资欲望,从房产供需上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造成了房价上涨(如图1所示)。

图1中,在需求D下,满足需求的供给为S’,供求平衡的价格为P’,然而由于供给不足,实际供给S远远小于S’,从而使市场价格P>P’。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增加供给是缓解市场压力的根本途径。

第二阶段:然而在美国市场上,并没有这样的举措。相反的,由于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飞涨,贷款金融机构看到了房价上涨的巨大利益。于是,金融机构以房产抵押贷款的方式,向信用状况不佳,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负债较重的个人提供住房按揭贷款,收取更高的利率。在房价上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必担心贷款者不能还款,因为将抵押的住房变现,金融机构不会有任何损失。这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毫无疑问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从而使房价进一步上涨(如图2所示)。

图2中,在原本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次贷的推出,进一步使需求扩大,需求曲线右移至D’,市场价格随之上升到P’’。为分散市场风险,贷款机构将贷款的打包,推出了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等金融产品,卖给了大批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将CDO抵押给贷款机构,用贷款资金继续购买CDO,继而投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又设计出许多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金融工具,此时,债务性质的资金已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

第三阶段:2006年6月开始,美国利率上调,造成了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价开始下跌。由于次贷利率采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相结合的方式,固定利率的优惠利率时限到期后,利率便随着市场利率的提高而提高了,大批的次贷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形成了大规模的贷款违约损失。贷款机构收回大量的抵押房产,为回收贷款,大量的房地产进入市场。对于冷淡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为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被扩大了,房价自然会进一步下跌(如图3所示)。

图3中,抵押房产进入市场,使供给扩大至S’’’,从而使已经下降的P1进一步降至P2,次贷贷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损失。

由于之前,市场上有大量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金融产品,次贷的损失很快便传递到市场上其他的大量债务资金上,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的爆发,给美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后欧洲、韩日等国的银行也大规模的投资了次贷,这样次贷便成了全球性的危机。

二、启示

从次贷危机的形成来看,由于贷款机构轻视了次贷的风险,将资金贷给了风险较大的次级贷款者,而一系列衍生金融产品的推出又进一步将风险扩大了,当风险显现的时候,损失也被成倍扩大了。但从以上的供求分析来看,次贷危机的爆发根本原因是,贷款机构没有很好地分析市场的真实状况,在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时,次贷的推出使供不应求的状况加剧了,而市场降温时,抵押房产的处置又使本来冷清的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了。

供求规律是经济运行的最基本规律,任何违背供求规律运行的行为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那就是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等市场指标形成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作者:付海静 潘焕学

第2篇: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币值变化对会计的影响

【文章摘要】

如何解决币值变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界面临的一大难题。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会计问题,可以揭示会计“面纱”背后的本质。经济学原理下通过控制通货膨胀或紧缩,稳定币值。减少因币值变化对会计假设的冲击,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对会计的计量属性的动摇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的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

币值变化;会计;影响;经济学;解决方法

如何解决币值变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界面临的一大难题。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经济学对社会具体经济制度及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分析都是研究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深刻地把握经济学的理论,同时深刻地把握所研究的会计问题的实质,才能使经济学真正地为解释会计现象和拓展会计领域提供基础。

币值变化对会计的影响传统会计一直采用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即以币值不变假设为前提,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价基础。然而,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物价的大幅度变动是不可避免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既出现过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又出现过通货紧缩,对会计的理论和实务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币值变动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1 对币值不变假设的冲击

货币计量的前提是币值稳定,即使发生变动,其变动幅度必须很小,不会影响它的计量功能。但是通货膨胀或者是通货紧缩的存在,基本上否定了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

1.2 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在物价大幅度地持续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下,历史成本原则就缺乏现实基础,据此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比。

1.3 对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挑战

会计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供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物价的大幅度变动,动摇了会计的计量属性。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

2 币值变动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2.1 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通货膨胀为例,主要表现在:第一,低估了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第二,没有反映货币性资产的购买力变动损失和货币性负债的购买力变动收益。第三,高估收益。虽然历史成本原则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但由于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此时成本并未真正得到回收,结果必然高估企业收益。

2.2 不能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削弱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按历史成本计提的折旧费小于更新固定资产需要的金额。由于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重置,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会不断萎缩,其生产经营能力相应削弱。

2.3 无法正确反映投入资本的保全情况

由于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的资产账面价值低于报告期的现时价值,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还要按虚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必然会形成虚盈实亏的情况,进而使企业所有者的产权资本受到侵蚀。

2.4 由于会计报表提供企业虚假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据此作出的决策会导致严重的失误

3 经济学观点下解决币值变化对会计影响的方法

3.1 应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抑制币值变化

按照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实践中,表现为财政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3.2 根据经济学中的原理选取单一稳定币值为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在世界主导思潮影响下,针对我国现实做出的正确选择。

3.3 结合经济学中主导思潮的影响

大多数国家在战后到70年代都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而“滞胀”促使它们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

3.4 经济增长目标与币值稳定目标并列

①外汇和国际收支平衡。在经济转轨阶段,国内外运行机制尚未高度融合,人民币对内对外价值不统一是正常现象。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自然难以兼顾币值的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两个方面。②关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我国当今的就业问题很难指望货币政策予以解决。而经济增长必须依靠货币供给来支持,就业问题的缓解也有赖于经济增长。这样,只有经济增长目标可与币值稳定目标并列。

3.5 消除导致通胀的因素

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尚未完成,导致通胀的因素并未消除。①综合财政赤字还很大;②经济结构矛盾对增加货币的压力仍然很大;③粮食减产引发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④宏观调控的成果仍有丧失的可能。

通过上述做法来控制通货膨胀或紧缩,稳定币值。减少因币值变化对会计假设的冲击,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对会计的计量属性的动摇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的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宋英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中的会计学[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2]张愈强.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作者:郑 璐 欧阳光

第3篇:用资本论相关原理浅谈农村经济

摘要《资本论》理论的科学性蕴涵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之中,它在多方面的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建设性质,是研究和应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市场经济在迅猛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缓慢的发展速度仍是瓶颈。本文通过对资本论冯媛冉东凡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中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的讨论,论证了农村经济的根本解决方法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并对农村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最后用资本论中住宅问题的方法论对农村经济问题解决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了简单推测。

关键词资本论农村经济生产方式二元经济住宅问题

经济全球化如火如荼,中国市场经济在摸索中前进。众所周知,圣诞节西方人大都送“圣经”,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西方曾一度出现,圣诞节互赠“资本论”的现象,掀起了“资本论热”的浪潮。与此同时,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成就与问题并存。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经济发展的依托点具有矛盾特殊性,三大产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充当不同的角色。目前中国处于工商业立国时期,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对农村经济实例的分析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中的表述是,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资本论即剩余价值论。然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时期,市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如何正确运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服务农村的生产成为关键。中国农村的生产方式,出现内券化效应,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的状态,没有突变式的发展,增长很小,长期以来,几乎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提到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一旦劳动力由工人自己作为商品自由的出卖,这种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显而易见,当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使得商品生产才普遍化,才成为典型的生产形式。从中不难分析出:雇佣劳动和资本,是商品生产得以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

然而中国农村的生产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极其落后的,现在还不具备商品生产的条件。我国农村一些地方,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民过的仍然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生活,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规模经济效益都很低。要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就要改变传统的、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依据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的调整生产与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的经营。

以上了解了资本论的核心内容及实质,然后用它分析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定改进的目标函数,寻找有效的低成本的生产函数,从而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经济的建设,而以下则是几个实例应用:

农产品的化肥农药残留指标,是任何一个国家不能接受的。近些年,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焦点。日本在中国购买土地种植蔬菜,买后五年圈地荒芜让化肥农药稀释,然而返销国内时,农药化肥的残留量依然不合标准。这直接给我们的农产品质量敲响警钟。这些问题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只重速度而忽视质量的不平衡发

在农产品的种植选择上,出现严重的羊群效应。比如水稻的种植,甲水稻的的口感好,但亩产值相对较低,于是人们追求产量种植产值较高的乙水稻,并通过羊群效应从众进一步扩大,甲水稻的产值会大幅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嫁水稻没有发展的出路,将其当作市场稀有物,发挥其口感好的优势,经过包装加工,形成一种品牌,价格高于乙水稻,从而获取高额的附加值。发展灵活,改变原有的低附加值的状态并实现产业化经济是改变改变农村落后生产方式的一种途径。

农业的水利工程设施体现着农村生产力的水平,是农村生产方式的重要体现。近几年,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和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我国三农发展是黄金期,也是农村水利发展的高潮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了投资4865亿元。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要求,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然而,农村靠输血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是长久之计。

二、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及农村经济问题的突破核心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是什么?资本论作为一门科学,揭露抨击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并不是目的,它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何为资本?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一度定义为能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论中资本是资本主义剥削生产关系的体现,是一种运动。然而,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资本实质上仍是一种生产方式。

面对目前的农村生产方式,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代代寻求。要彻底解决,就不能一直在三农里边绕圈子,要跳出三农,摘掉贴在农民身上的标签。如若不然,不管国家出台多少的惠农政策,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在圈子里边不管走多远,仍是循环往复。通俗来讲,如果没有了农民、农村,那么三农问题的僵局就会自然打破,中国也就不会出现一系列的与农民有关的复杂问题。

如此则是要打破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种结构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恩格斯第一次提出消灭城乡对立条件的设想,他提出“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这给中国彻底解决农村经济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论指导。

三、用资本论中住宅问题的方法论,对当今农村经济问题解决后的简单推测

从前边分析中,我们找寻出了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经济学的探索者,我们应该对城乡经济一体化之后,那些已经摘掉农民标签的公民,他们的财产所有权,关键的是房子的财产所有权问题进行客观的预测分析。

在中国呈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农民没有自己房子的产权证书,因此他们的房屋财产得不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在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关键切入点找准时,我们应该在寻求有效的生产函数的同时,考虑到城乡一体后,农民的财产所有权的保护问题。住宅问题的解决,是与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些根本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在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住宅问题是靠供求关系在经济上的逐渐均衡来解决的。

因此,正如恩格斯所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工农业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种具有公共福利形式的措施就会实现了”。可见大力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力是解决人有所居的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经济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中共中央.人民出版社.

[2]陈孟熙,郭建青.经济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冯媛 冉东凡

第4篇: 《用恰当的经济学原理原理分析一个经济现象》

手机行业的‘黑马’——小米手机

统计10-1 王紫杉 10105010121 摘要:现如今,在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下,闯入了一匹‘黑马’——小米手机。一个创造了首日预定超过10万,两天内预订超过30万记录的国产手机。它成功的通过控制产品的产量、公开手机构造,使信息完全化、建立口碑,从而获得众媒体与手机发烧友的关注,进而得到最大的获得消费者剩余,让其较低的价位达到薄利多销,有效的跻身进智能触控手机的大家族中。

正文:

1.信息发布

1.1 从2011年6月底,小米公司内部和供应商爆料开始,到8月16号其关键信息正式公开,小米手机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掀开,引发了大量猜测,并迅速引爆成为网络的热门话题。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凭借其自身的名声号召力,成功的引起众媒体与手机发烧友的关注。并且使其像病毒一样散布在我的网络。

1.2 在我们的身边,有iphone、联想乐phone、三星等等的智能触控手机。他们的价位大多在3000元上下不等,所以当小米手机爆出1999元的统一价格时,也很大一定程度的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并且成为那些买不起高价智能机的消费者心目中的最优替代品。

1.3由于小米手机的成功的宣传,使得消费者对小米手机的主观价值的评价也直线上升,理智型消费者对于任何一款商品的评价标准,都是追求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手机也不例外。小米通过前期‘病毒’式的宣传成功的提高了消费者剩余,由此,小米手机的高配置、低价格便成功的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者。

2 薄利多销高收入

2.1 小米手机前期的销售策略也是饥饿营销,目的是提高小米手机的关注率,这与iphone手机极为相似。但是由于其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大品牌的智能手机价格,过低的利润率将导致小米在之后的市场运转中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无法支撑太多层次的渠道销售,更无法承担手机一旦出现问题所产生的大规模维修,更不用说召回了。

2.2小米手机制造商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它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谓为了长久的利润,小米手机的策略还是薄利多销。因此,在这匹‘黑马’成功的闯入手机行业中,它接下来要做的是扩大相应规模的生产,同时要努力提高商品的功能、品质、外观等水准,又要竭力抬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和感受。

参考文献:新浪论坛、易网科学、每日新闻经济网

第5篇: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姓名:刘旭

班级:信管094

学号:200904034415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

摘要: 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 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

泡沫的内在基础。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

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从长期

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 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 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 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 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 工具了。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虽然在全国范 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 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本 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 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 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 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 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 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 和房屋价格高涨, 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 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 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 资源基础是土地, 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 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 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 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 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 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 场易产生价格泡沫的诱发条件。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房地产 泡沫事件,其中典型的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 地产泡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海南、北海相继发生的房地产 泡沫。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 态。

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

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第一,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物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 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

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住房面积增加

的同时,也对住房的质量、结构、装修、安全以及居住环境和 配套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不断追求高品质住房 的需求必定会诱导出相应的住房供给。由于住房品质提高, 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第三,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潜在的购房 意愿转化为现实的住房购买力往往只需要较少的当前收入。 也就是说,住房市场的有效需求并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 平,在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支持下,大约有七成购房款使用 的是人们未来的收入,有三成购房款使用的是家庭过去积累 的收入或资产。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 大。

第四,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住 房是资产,购买住房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 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因此,住房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 特别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资产缩水,实物资产增值,人 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 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 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 房价格上升。

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一是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 束大。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 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 贷政策、资金总量、融资渠道和成本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 设需要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 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 约束条件。

二是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从长期来看, 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 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 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处于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便利地区或具有某种独特环境条件 的地区(如靠近海滩、公园、学校等),土地稀缺程度加剧,地 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

三是住房供给受建设周期制约。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 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 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 变化。与住房供给的滞后性相比,住房需求却容易受收入、人 口、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由此导致住房市场的 供求关系极不稳定,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 供过于求的状态。

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 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 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 的内在基础。

三、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

根据经济学原理,多数商品遵循供求定理,即在其他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而供给 量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相应减 少。也就说,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 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 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 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 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因此,对于真实的房地产需求来说,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但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不仅有真实的居住需求,而且 有出于追求增值收益的投资需求两类, 这两类需求很难区 分。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属性,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投资品 看待,购买房地产的目的除了追求其使用价值,还有追求投 资收益的成份,这种投资收益与房价上涨预期密切相关。因 此,现实的房地产市场很多时候并不遵循供求定理。与股票 等虚拟资产的市场需求规律类似,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与 房价和房价的上涨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当房价上升时需求 量会随之增加,而当房价下降时需求量反而随之减少。这是 因为,高速上涨的房价会强化人们对于房价会进一步上涨的 预期,此时将住房作为投资品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而真实居 住需求的减少被投资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所抵消,总需求是增 加的。相反,当某种外部因素的冲击导致房价上涨速度下降 甚至房价绝对下跌时,住房的投资需求会迅速减少甚至变为 负值,也就是说,房价下跌使得一部分出于投资目的而购买 的住房变为市场供给,这种情况无疑会加速房价的进一步下 跌。

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

弹性的差异。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 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 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当价格变 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 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 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 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表 现在供求关系上,就是需求曲线较为平缓而供给曲线近乎垂 直。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 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 地产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在供求均衡图上,就是 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短期内,由于住房供给难以随 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交易 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 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

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 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 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 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 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 如:可以将城市住宅区向郊外拓展,可以建造更多高层住宅, 也可以增加住宅楼的密度。这样,供给的增加无疑能够抑制 房价上涨,因此,从长期来看,房价不可能始终上涨。在这个 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 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 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 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 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这就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 制。

对上述过程,可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

论做出更具体的解释。如图所示,短期内住宅供给弹性极小, 供给曲线斜率很大,几乎呈现出垂直状态,而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曲线较为平缓。由于涨价预期、收入增加、城市化、房改 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房价上涨,涨价预期导 致投资需求剧增,需求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房价暴涨。 在收入效应作用下, 房价上涨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下

降,真实需求减少,房价上涨的动力有所减弱。更重要的是, 从长期来看住宅供给是富有弹性的,高房价必将引起供给增 加,而供给的增加会使得人们的涨价预期减弱。此时,如果出 现利率上涨、土地供给放松等因素,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 上涨的预期可能会彻底消失,这样,住房的投资性购买需求 就会锐减,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泡 沫破裂。

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 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 价下降。

四、结论

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价格机

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弹性理论、供求原 理等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予以解释。可以说,房地产泡 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典型形式。但是,其结果又会 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市场失灵。 由于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

比,该领域更易于出现市场失灵。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失灵,从 微观经济视角来看, 主要体现为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 失、外部性导致保障性住宅供给不足而高档住宅供给过剩、 投机盛行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等; 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则 体现为由于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行业发展大起大落和宏观 经济波动,从而浪费经济资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这些市场 失灵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更需要政府干预。但政 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甚至比市场 失灵更可怕。因此,如何在房地产领域既克服市场失灵又防 范政府失灵,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第6篇: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形成及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它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也不是我们要达到的一种目标,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

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而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前者观点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而后者观点则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但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

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辑主线上,生产力是首要的因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有三点: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础,特别是信息革命技术以来,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也降低了信息运送成本,打破了地域及国家的限制,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组织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各地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极大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7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系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讨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关系

1.从“规律及其客观性”方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历来就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我们知道,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具有客观性特点的规律,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不能改变规律,控制规律,相反,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规律的支配,违背规律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也不例外,经济发展若违背了自然客观规律,将会给人类造成难以预计的损失,甚至导致灾难。

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在富庶的印度河流域,存在着一个繁荣的城市——摩亨焦达罗。这座可以说是当时文明代表的古城,最后却悄然消失了。然而,它的消失既不是由于外敌入侵,也不是由于内乱暴发,而是环境的恶化!原来,为了烧制建造城市所用的砖块,当地人大肆砍伐树木,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位抬升,最终导致了一座城市文明的消亡。

或许保护环境的警钟没能翻过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脉,四千多年以后,同样的悲剧在另一个文明大地上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全国发起了一场以大炼钢为主的“大跃进”运动。无数的树木难逃厄运,森林变成了荒漠,沙石在长空里曼舞,盲目的砍伐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终于,人们从睡梦中惊醒:经济发展不能忽视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发展好经济,走可持续化道路,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犹如大禹治水,只有把握自然规律这股流势,疏通环境保护的障碍,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经济发展这个平原上驰骋。

2.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方面。

当我们认识到规律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大意义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更进一步了解二者的相互联系与对立统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的。经济的发展总是避免不了环境问题,而环境的变动同样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困扰。例如,“工业三废”废弃、废水、废渣的大量排放会引发空气污染、水质恶化和土壤变质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为了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有不得不花费的量的金钱、时间以及经历来治理这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了经济的发张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就是这样彼此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分析法则正是处理好这对关系的“钥匙”。

利用矛盾分析法则,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绝对的斗争性与条件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两者的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同一性。无论是经济发展海之环境保护,其发展或多或少都要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经济发展引起环境变化,环境变化有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两者是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变化关系则变现为两者之间的斗争性。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的破坏,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将抑制经济的发展。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双方力量的发展总是呈现波动的不平衡状态,这就是斗争的结果。

考虑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与斗争性,我们就需要运用和谐的原理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那就是在经济发展中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兼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生态文明建放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位置。这样,经济发张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才能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和谐状态。

第8篇:独立学院中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分析

摘要: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课程,经济学原理在夯实学生经济学基础、培养经济学素养、训练学生经济学思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独立学院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分析,探讨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以及引入路径,并最终得出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之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4502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末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型途径。截止2014年6月15日,全国还剩有独立学院287所,43所独立学院已经转设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并有在校生近278.4万人,教职工近18.92万人,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覆盖了全国的29个省、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除外)。如今,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师的特点

1.1学生的特点

由于产生背景、目标定位等和其他高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第一,由于招生分数相对低,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高数、统计类课程抵触情绪严重,而高数类课程对经管专业又尤其重要;第二,学生自学能力相对差、自我管理能力弱,但个性比较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较多的自我主张;第三,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综合素质强,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入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较好,物质条件优越,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和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最后,学生们对教学要求偏向实用性和实操性,对理论性课程具有较强的质疑性和厌恶情绪。

1.2教师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在管理模式上依托于其“母体”学校的民办学院,教师队伍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师资队伍存在极强的“非独立性”,独立学院师资一般是由专职教师(本校)、母体高校委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三部分组成,管理层教职工大部分来源于母体学校,其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体学校的影响,此外还有不少外聘退休教师或兼职教师;第二,不同于公办学校,教职工并没有所谓的“事业编”,教职工流动性较大,教师归属感弱;第三,教师再培训再充电机会少,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在公费培训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导致教师缺乏再次学习的途径;最后,教师定位不明确,定位不明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冲突,一方面独立学院的性质定位,无一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应用能力,而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其标准又是“科研独大”,那么独立学院教师究竟是以应用型上课为主还是科研为主?

2案例教学在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

2.1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独立学院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只有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才能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内外财经动态,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并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案例讨论和分析,形成自身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文字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2.2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将案例讨论引入到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中,比起纯粹的理论阐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每次师生座谈会,学生们必要求课堂能增加案例,而能将案例成功引入课堂的老师往往能获得学生的青睐,而该堂课程也能获得学生的好评,学生出勤率也极高,学生在将来的其他经济学科学习中也表示压力少很多。

2.3符合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课程目标

经济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囊括的知识面相当之广泛,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构建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并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理性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等。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并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从而学以致用。

2.4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

引入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关注时事,并将时事联系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学生案例讨论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在课余期间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查阅文献,关注时事,思考课堂的组织,这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3经济学原理案例选取的标准

3.1时效性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发展很迅速的学科,以经济学经典教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例几乎几年就更新一次,至今已更新到19版了,每一版都是随着当时的时事发展更新不同的案例。我们在案例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当时当下的经济热点问题选取案例,例如现在再拿加入WTO,甚至是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案例确实有点过时了;而2014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淘宝“双十一”营销作为案例来讲解供求曲线图,这样更新颖,更具备时效性。

3.2相关性

所选取的案例即使是当前时事热点问题,但与经济学理论无关,其教学效果也不大。例如,2014年马航失联,虽然在当时是热点但很难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起来。因此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和经济学原理能结合起来,能诠释经济学理论。例如,讲解货币政策的时候可以结合央行降息的举措,以及欧元区QE之路,再对比早几年美国的QE政策和效果。

3.3趣味性

当然,如果案例过于理论过于宏观,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这样也失去了案例教学最初的目的。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时效性和相关性,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案例时尽量贴近生活,符合90后的口味。例如用团购来诠释价格歧视。

4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4.1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学生方面。

应试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弱。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思路,很多学生对以培养发散和创新思维为主的大学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对于老师要求的案例课堂演示,大部分学生只会千篇一律的陈述事实,而忽视了对案例给出自己的评价,因此导致课堂讨论时学生无所适从;过分强调标准答案,而忽视了问题本身的解释是多样性的。

学生功利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大学学习的远见不足,部分学生疑惑学习的目的,形成了不正确的学习期望,误将经济等同于赚钱,强调实用主义而轻视理论学习,通过课堂学习发现与原有认识存在偏差,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热情迅速下降。

(2)教师方面。

在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中,使得教师偏科研忽略教学。经济学原理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又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教师要求颇高,但现行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对教师的科研要求高,而忽视了对教学的考核。在有限的精力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牺牲教学投入科研,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教学监督体系单一,一般以学生评教为主,导致教师教学保守化。高校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地方,上级和同行之间的监管较少,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最直接的就是期末的学生评教,一些教师为了获取较高的分数会采取保守化教学,例如采用类似高中的教学模式、承诺无难度考试等等。

(3)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不同于其他高校,是民办本科,一些管理层为了节省成本均采用大班教学,使得老师无法专注到每一位学生,也很难督促每一位学生上台做案例展示,或者在小组案例展示中会有过多的学生出现搭便车的可能。例如150人的大班教学,一学期下来,教师可能只认识坐在前排的一些学生,实施分组讨论或者分组案例展示难免会有不少学生搭便车。一般经济学原理课程为每周3学时,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过多,很难在课堂上将内容诠释清楚。

4.2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案例教学虽好但也面临着种种困境,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倡导非标准答案教学;(2)鼓励学生多关注经济时事,阅读经济学经典名著;(3)对教师的考核尽量往教学方面倾斜,鼓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4)实施小班精英教学,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教师交流。独立学院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任重道远,还需要独立学院、教师和学生各方面努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天,冯钊.略论基础教育中经济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2]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6).

[3]廖小波.案例教学法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4]张雄.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21).

第9篇:马哲原理分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进入到21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此相关部门还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制度,再根据相应法律改善环境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也融入到环境保护中,通过政策和思想上的同一协调部署为环境保护做好准备工作。由此看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同时发展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当前我国发展的真正战略方向。

1 经济与环境在发展中在马哲思想中的体现

所谓的马哲原理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所归结出的生态环境把人作为环境中的产物,人在生存发展中与外界环境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打破了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这将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虽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没有了环保意识还有什么用,在十八大上政府内容中将环保问题放在首位,这就代表了环保问题的急迫性。目前我们的眼光要从马哲原理和十八大会议内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找最优的方案,从而确保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保持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十分重要的。所以,人的生存离不开外在的自然界,在顾全整体的基础上也要满足局部的需要。

2 利用先进思想理论来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马哲理论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然而各个国家只不过是这个星球上独立的个体,我们都依赖这片天空所呼吸,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开,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同样于此。自十七大召开以来,第一次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政府就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环境离不开,在经济涉及到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有环境遭受着破坏,这已经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十八大会议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课题,那么什么才是可持续发展,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联系,想要打破这种关系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寻找最为合适的一个契机,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分析,将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在环境保护之余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以破坏环境发展经济为动力。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世界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事物在发展中的每个环节都处在不断变化中,这种发展变化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进行发展,这是一个紧密的整体。要想实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们就要保护好大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及环境,为我们的后代发展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应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十八大会议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也就更为鲜明的阐述了事物的永恒发展观。

3 经济和环境发展在马哲思想中的相对独立和统一的体现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辅相成

矛盾中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存在的,两者密不可分。在体现矛盾同一性的同时也会反映出矛盾的斗争性。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环境和经济两者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在阐述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虽然存在矛盾性,但更多时候要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带头作用,对于各地的污染企业要进行严查,坚持先整顿再生产的原则方针,要在环境保护上加大力度,宁可经济损失一些,也要将环境治理政策实行下去。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辅相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一定要要正视矛盾,通过正确认识来解决矛盾,从而借此来推动事物发展。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过程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环境和人类并存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把生态平衡发展理念融入到其中,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生态失衡。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学会应用肯定与否定的哲学思想

所谓的否定是对事物的错误给与正确的否定,这个也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必要步骤,在处理新旧问题时,对于好的事物要发扬不好的要学会放弃改正。对待新事物以及未知事物时,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汲取精华,除去糟粕。对于不正确的旧事物我们应该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总结,同时给与正确的改正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确保的是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持续稳固的发展。

以上可以看出,盲目的开采自然资源实不是长远发展路线。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除去以往无节制的思想,吸取西方先进环保技术和意识,努力提高全民环保参与度。以前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的思想需要根除,要坚持经济与环保共同发展的思想,可持续稳定的带动社会发展。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