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程简

2022-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经济学原理课程简

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经济学原理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程的内容特点、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决定了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构建和教学改革方向。选择合适的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丰富教学手段及形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教材选用;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更加深入的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教学指导方针提出了“厚基础,宽方向”的要求。而经济学原理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规则和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构建和开设好这一门课程,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通过对教材、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查方式的探索、改革和实践,初步摸索出了适合本专业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构建模式。

1 教材的选用

涉及经济学原理的参考书和教材比较多,既有国内高等院校出版的经典著作,也有国外引进的优秀教材。如何选取教材,要以新时期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进行选择。我国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贸易来往日益频繁,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要求。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广的国际视野,更加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因此,新时期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1)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虽然属于应用型经济学,但是由于要面对国际经济领域内的错综复杂的变化和形势,必须要具备运用基本经济原理进行认知和分析的能力,以便进行准确有效的经济决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是新时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

(2)具备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特色就在于具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体现在对于沟通语言技能的把握、文化习俗、法律法规的理解和熟练运用等,其中语言技巧是其中的基本技能之一。

(3)实际业务能力。

(4)经营管理能力。

从以上几点要求出发,综合考察了国内外的优秀教材,最终我们选取了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编著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为教材。选取这本书作为教材的理由在于:

(1)这本书深入浅出,既包含了微观经济学有包括了宏观经济学部分,是经济学的入门教科书。

(2)这本教材比较好的反映了当前了当时经济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3)英文原版教材,对于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语言技能具有裨益。

2 教学方式和手段

(1)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于语言技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的就是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模式在我国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英语的深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者是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讲解,作业及考试可采取中英文。二者是采用英文教材,板书、课件或讲义、作业及考试用全英文,讲解中英文。三者是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英文。采取哪种模式既取决于师资状况又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综合考虑后,我们采用第二种模式,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经过最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接受度大,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直观性。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进度,授课内容得到丰富,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英文课堂讨论,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

(3)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经济学原理属于基础理论课,涉及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如果辅以案例教学,则更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

(4)课程考查,经济学原理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任课教师灵活运用课堂口语答问成绩、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考查方式。增加了成绩考查中的课堂口语答问的成绩比重,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发言质量和水平也都被计入最终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课程平时作业用英文完成,根据教学进程有目的安排一些问题作答。期末测试试题从试卷库中产生,试卷为全英文,要求用英文答题,以考核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学生的结业成绩的构成比例为:课堂口语,作业等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3 教学效果

经过最近五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难度,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学生对于英文原版教材的认同率逐渐得到了提高。其次,通过应用双语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应用读、写、说英语的水平。再次,通过开展英文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结语

通过我们对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和改革,建立适合我校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构建要从教材选用,教学模式及手段的运用上等方面结合教学对象的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涛生.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2]金巧兰. 浅谈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3]于泽. 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4).

[4]陈家新. 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18(2).

[5]许晓红.经济学原理实行双语教学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

[6]何东霞,熊红芳,陈根.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讨[J].科教文汇,2006,(6).

作者:李霞

第2篇:基于ISEC项目成果导向微观经济学原理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国民教育规定的经济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该对与经济学相关的现实事件有一个专业的认识,并具备解释和分析这些情况原因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从课程改革意义、课程改革方式和课程改革成效方面分析基于ISEC项目的成果导向教学改革,以期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成果的同时,具备分析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成果导向;课程改革;学生發展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沈阳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合ISEC项目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课程成果导向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一、课程改革意义

微观经济学原理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理论。从本质上讲,微观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理论,是对世界上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机制研究和规律总结。就研究内容而言,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是以单个经济单位,即个人或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对象的经济行为分析来总结出价格机制如何配置社会资源的问题,探讨与分析了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

微观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ISEC项目专业学生的基础专业课,也是我院ISEC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ISEC项目传递的教学理念和评价方式都较大地区别于传统教学,其核心是EMI(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教学方式,以英语传递专业知识,注重明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比重,基于学习成果(leaning outcome)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每一个leaning outcome都必须达标。学生的成绩要是过程性评价,要设计并实施3~5个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不能够使用期末考试这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时期,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考核的方式,这样可以破除以往仅靠期末考试来评价的弊端,也可以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只是国外有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完全照搬照抄,而应结合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再创新。

成果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教学目的的课程设计,学习成果的确定应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逆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而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此教学模式符合当代教学人性化的需要,既以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也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个体的差异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微观经济学既是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总结,确也有赖于数学分析工具,即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很多的经济学原理,还要求学生掌握其数理分析模型,难免让部分同学感到抽象和脱离实际。因此,要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出发,运用合理、形象、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成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地掌握抽象的理论基础,并具备分析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方式

1、加强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大部分的经济学原理都可以选择典型经济真实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讨论中介绍给学生对应的经济学原理。贯穿始终的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手段,理论知识在实践分析中传授,学生理解更为透彻;实践能力在学习理论知识中得以培养,可同步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技能、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典型经济学案例综合在一起,丰富了经济学过多曲线、公式的抽象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微观经济学中涉及的公式和图表,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形象动态的展现给学生,比教材中静态的展示更便于理解。根据专业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了中国大学MOOC网上电子科技大学的国家精品课《经济学》作为慕课辅助教学资源,这些教材以外多形式的教学资料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不断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接受领域。

3、评价方式的改革

ISEC项目强调过程性评价,不只依据期末考试一种形式来考核学生。本课程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要求,不同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应对应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例如,对于利用供求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的成果,采用给定主题范围多选一的个人论文考核方式;对于利用成本理论评价企业长短期生产决策的成果,采用小组为单位的商业报告汇报的考核方式;对于区别不同市场结构的资源配置方式成果,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如此,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多维度的更高要求。

三、课程改革成效

1、推行“案例教学法”,培养成本控制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坚持以成果为导向的改革主线。教学进程中,我们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经济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再空泛。学生可充分发挥自主性,拓宽了教学的单一目的,提升了教育高度。

2、过程性评价和差异化教学,共促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进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鼓励不同意见的表达,保护学生持有不同想法的自尊心。以穿插分小组互助互带的方式补齐学生学习基础上的差异,并提供多渠道的教师答疑辅导;设计多维度的成绩评价体系,涵盖课程的全部进程,且各项任务要求环环相扣,从基础知识掌握要求到结合实践的应用能力要求,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避免单一考核方式造成的结果偏差。整个培养过程把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以学生成果效果反馈教学进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目标。

3、优化教学方式,整合课程资料,拓宽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见到的各种经济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模型,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供求关系进行验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分析、对比和总结,增强学生对微观经济基本性质、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单项训练、综合案例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封永梅.校企合作视角下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2020(13):98-99.

[2]赵京芳,程华英.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327+329.

[3]曾春媛,李健,王晓亮.突出应用性 提高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经济学素养——论研究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1):44-47.

[4]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01):117-120.

作者:朱巧楠

第3篇:“3+2”会计专业高职阶段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以宣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3+2”会计专业高职阶段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对策。

【关键词】“3+2” 会计专业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学 问题 对策

职业教育是国家和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作出了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决定;《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立国内一流的中高职衔接的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于国家和安徽省的政策倾向,宣城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上半年和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合作开展会计专业“3+2”中高职衔接教育,学生在完成3年中职学习后,直接升入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再学习2年,成绩合格后,获得高职教育学历证书。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高职会计专业普遍开设,宣城职业技术学院“3+2”会计专业(现有3个高职阶段教学班)亦开设该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深奥、政策实践性强,而宣城职业技术学院“3+2”会计专业实施的是分校两段教学,高职阶段教育对象全部来自中职学校,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能否保证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是当下面临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难题。

一、“3+2”会计专业高职阶段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课程则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媒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不与此三者有关,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教师和课程三方面去寻找原因。

(一)学生的原因

1.数理功底弱。经济学原理课程公式多、图形多、模型多,大量地用到数学推导和图形分析,对逻辑思维和数理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从中职学校来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对图形、公式、模型、数学推理和证明难以理解,很难搞懂图形、公式和模型的经济学涵义,从而很难掌握经济理论的实质。

2.自学能力差。经济学原理课程知识点多,教学内容繁杂,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课下复习,而且还要辅以练习大量的计算题,才能把知识点理解透,但许多学生课堂上漫不经心,有些甚至是身在教室心在外,就更不用说用心准备预习和复习了。

3.普遍厌学。由于经济学原理课程理论抽象,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对于文化课基础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学生来说,非常难学,学习中遇到难点在所难免,又不勤奋,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渐渐地就不想学习经济学了。

(二)教师的原因

1.师资质量有待提高。经济学原理在宣城职业技术学院被作为基础课看待,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更是被作为公共课,仅有的从事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的两名教师是近年来新进的,业务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讲学生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也使用多媒体,但教师在授课中仍然过于侧重知识的讲授,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纸上谈兵”的现象,未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联系,忽视了对学生的经济学方法和经济学思维的训练,影响了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原因

1.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每一部分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完整理论体系。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逻辑严密,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假设条件改变,哪怕是放宽,理论都有可能不成立。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对相同的问题,众多学派的观点与结论可能大相径庭,甚至相左。

2.学时少,教学任务重。宣城职业技术学院“3+2”会计班经济学原理课程安排在秋学期,72节课时,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国庆、中秋、元旦放假也可能占用教学时间,教师为了执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赶进度,没有足够的时间搜寻案例,影响实践教学。

3.几何图形与数学模型充斥教材。随手翻翻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肯定是书上有大量的图形,所以有人称经济学为“曲线经济学”。为了解释和推导经济理论,说明经济政策,阐释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理,经济学大量运用几何图形和数学模型来展开分析,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3+2”会计专业高职阶段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经济学原理是宣城职业技术学院“3+2”会计专业高职阶段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知识难度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课程、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探讨解决办法。

(一)课程方面

1.改革教学内容。因为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考虑到学生数学功底差,结合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和职业能力需要,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教学时应整合各章知识,选择重要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深奥的数理分析可以略过,比较难的知识可以跳过不讲,突出成本理论和收益理论,同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当前热点问题,体现学科前沿成果。

2.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载体,选择的教材应该内容丰富,结构紧凑,体系完整;既不可难度过大,也不宜过于浅显,能深入浅出地将高深的理论表达出来,通俗易懂;数学推导、公式及模型要尽可能地少,能够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实用性强;引入的案例要多,最好是反映当前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强实践教学。

3.做好课程衔接。由于分段教学各自具有系统性,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都开设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较大,学生以前学过,似懂非懂,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要精心研究中高职教材内容,使得高职阶段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向纵向加深,向横向拓展,实现有效衔接。

(二)学生方面

1.明确学习经济学原理课程的目的。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日常消费,经济学无处不在,学习经济学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读懂社会、睿智生存的必备条件。第一节课就应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经济学家,也不是为了考试,更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理解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能够作出合理的决策,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也是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目标明确了,学习就有动力,学习才有热情。

2.培养学生勤学的学风。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向父母交差,也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是为了自己将来的人生发展,使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学风。

3.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所以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要摒弃满堂灌的方式,给学生较大的参与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由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使得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知识。

(三)教师方面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苦练内功,才能厚积薄发,居高临下;要吃透教材,熟透每一个知识要点,才能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要积极研究案例,多多关注热点经济话题,才能旁征博引,同时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是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栩栩如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节省板书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输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有些重要的曲线,比如供求曲线、IS—LM曲线;有些重要的公式,比如供求函数、基尼系数;有些重要的模型,如均衡价格模型、消费者均衡模型,不可采用多媒体直接展现,而需要教师板书,一步一步地说明曲线的形成机理并画出曲线,一步一步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导出公式,一步一步地阐释模型的假设条件并建立模型,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思路跟上老师的思维和节奏,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曲线生成、公式推导和模型的建立。三是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借助于网络的强大功能,我们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讲义、教案、课件、习题、案例、参考文献等相关教学资源挂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上网查阅,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还建立了公共电子邮箱、QQ群,学生可以和教师在线互动,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是运用比较教学法。经济学原理课程逻辑性很强,许多知识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比如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等成本线与预算线、MRS与MRTS、GDP与GNP、名义GDP和实际GDP,在图形上、或是公式上、或是文字表述上、或是形式上,存在着相似性,抑或有换算关系,容易混淆,教学中应从内涵和经济意义上对其进行比较,解释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必须要教师系统讲授。但教师一味地讲,满堂灌,学生未必有兴趣,未必能理解,更未必能掌握。在必须运用讲授法的时候,要注意启发性,比如讲到需求的影响因素时,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狮子头价格上涨,花卷的需求量将如何变化”。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课堂轻松活泼,如讲到通货膨胀时,告诉学生“通货膨胀,‘猪’说了算;通胀容易把人抛,瘦了烧饼,薄了油条”,启发学生讨论分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三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内容丰富,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案例教学法也是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因此,经济学原理课程天然具备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条件。

在案例教学中,应针对重难点教学内容,引入来自实际生活中的、易于理解的、具有真实性和新颖性并带有一定趣味性的案例。比如讲到寡头垄断时,可以引入“三桶油”或“四大行”作为案例;讲到失业的对策时,可以引入“政府营养餐车”和“高校扩招”作为案例;讲到价格歧视时,可以引入“分时电表”和“动车票价”作为案例。由于引入的案例贴近现实,学生一般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兴趣,在案例分析中通过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对话,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碰撞,深化学生对所用原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

总之,从教学的三要素—— 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个方面去探讨,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上去考量,与时俱进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3+2”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3)

[2]王平.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7)

[3]张涵,王华清.关于经济学课程教学语言通俗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4)

[4]许昆鹏.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基金项目】安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质量工程“教学研究”(2015JYXM008)

【作者简介】袁祖黔(1983— ),女,安徽宣城人,硕士,安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何田田)

作者:袁祖黔 刘炯

第4篇: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018年会计专硕复试《会计综合》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会计综合》是我校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科目之一。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以利于选拔有实践经验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综合》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会计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考察考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并要求考生对于现实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了解,能运用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会计综合》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财务会计占40%,财务管理占40%,审计占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20分;核算与计算题30分;案例分析题30分。

三、考查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 财务会计

(一)总论 1.熟悉财务报告目标

2.掌握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3.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4.掌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二)金融资产

1.熟悉金融资产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3.理解金融资产的减值

(三)存货

1.熟悉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2.掌握发出存货的各种计价方法 3.理解期末存货的计量

(四)长期股权投资

1.熟悉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2.掌握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3.理解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及处置

(五)固定资产

1.熟悉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2.掌握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3.理解固定资产的处置

(六)无形资产

1.熟悉无形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2.理解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3.理解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4.理解无形资产的处置

(七)投资性房地产

1.熟悉投资性房地产的特征与范围 2.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3.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4.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

(八)负债

1.熟悉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流动负债的核算 2.理解应付债券等非流动负债的核算

(九)所有者权益

1.熟悉所有者权益的性质与分类

2.理解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核算

(十)收入、费用和利润

1.掌握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的会计处理 2.熟悉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核算 3.掌握利润的构成内容

(十一)财务报告 1.熟悉财务报告体系

2.理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第二部分 财务管理

(一)证券价值评估

1.理解影响债券价值的基本因素及变动方向

2.掌握普通股、优先股的价值评估方法

(二)投资决策及风险分析

1.理解项目现金流量、净现金流量、净现值、内部收益率、获利指数、投资回收期的概念及内涵

2.掌握净现金流量、净现值、内部收益率、获利指数、投资回收期的计算与评价方法

3.熟悉项目风险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

(三)风险与收益

1.理解预期收益率与要求收益率的关系 2.熟悉组合投资中风险与收益的分析方法 3.掌握风险与收益的衡量方法

4.掌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含义、影响因素与计算

(四)杠杆效应与资本结构

1.理解资本成本、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的概念及内涵 2.掌握资本成本、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 3.理解并掌握最优资本结构的含义和确定方法

(五)股利政策 1.理解股利支付方式

2.理解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动机

3.熟悉股票回购与股票分割对公司价值和投资者收益的影响

4.掌握股利政策的决定因素和实务中的基本做法

(六)营运资金管理

1.理解营运资金的定义与特点、营运资金管理战略 2.掌握现金管理的持有动机、目标现金余额的计算

3.掌握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及其决策方法 4.掌握最佳存货量的决策方法 第三部分 审计

(一)审计的管理

1.理解审计管理的法律依据和特点

2.掌握不同审计类型的不同管理模式与理论基础 3.理解独立审计管理的制度、方法

(二)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1.了解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的概念和意义 2.熟悉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形式与合理规避

(三)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 1.理解审计目标

2.熟悉掌握一般审计目标与特殊审计目标 3.掌握审计范围的应用

(四)审计计划

1.了解审计计划的基本概念 2.熟悉审计计划内容

3.掌握审计计划制定的过程与方法

(五)审计证据

1.了解审计证据的基本概念

2.掌握审计证据的类型与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六)审计工作底稿

1.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构成要素、原则及类型 2.熟悉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制定

3.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制定方法

(七)审计报告

1.了解审计报告的基本概念 2.掌握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基本要素 3.熟悉审计意见的基本类型及其影响

(八)审计测试

1.熟悉审计测试的基本形式

2.掌握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方法和应用

(九)审计实务

1.了解各账户及交易类别的审计原则

2.掌握销售及收款、采购及付款、生产与存货循环、货币资金等账户及交易类别的审计方法

3.熟悉报表审计的规范及操作流程

四、考试用具说明

自带科学计算器、直尺等考试工具。答题用黑色钢笔或碳素笔。

第5篇:《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8/2

四、先修课程:无

五、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

2. 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3. 引导学生运用上述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和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六、适用学科专业

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经济学十大原理(2学时)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市场如何运行(2学时)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 供给与需求(1):市场如何运行 弹性及其应用(2学时)

需求弹性 供给弹性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应用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2学时)

价格控制 税收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2学时)

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市场效率

赋税的无谓损失 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

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随税收变动而变动 应用:国际贸易(2学时)

贸易的决定因素 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 外部性(2学时)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2学时) 不同类型的物品 公共物品 公有资源

生产成本(2学时) 什么是成本 生产与成本

成本的各种衡量 短期与长期成本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学时) 竞争市场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垄断(2学时) 产生垄断的原因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 垄断的福利代价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价格歧视

寡头(2学时)

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 博弈论与合作经济学 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垄断竞争(2学时) 有差别产品的竞争 广告

生产要素市场(2学时) 劳动需求 劳动的供给

劳动市场的均衡

其他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 收入与歧视(2学时) 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 歧视经济学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学时) 不平等的衡量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减少贫困的政策

一国收入的衡量(2学时)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GDP的组成部分 实际GDP与名义GDP GDP与经济福利

生活费用的衡量(2学时)

消费物价指数

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生产与增长(2学时)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学时)

美国经济中的金融结构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可贷资金市场

基本金融工具(2学时)

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风险管理 资产评价

失业与自然率(2学时)

失业的确认 寻找工作 最低工资法

公会和集体谈判 效率工资理论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2学时)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的代价

八、教学方法

本课程和理论性较强,但其应用性十分突出,为加深对原理的认识,教学必须注重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布置学生查资料,组织有关专题讲座。

九、教材及参考书(请详细一些)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曼昆(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西方经济学教程,梁小民,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十、课程考核方式

1 .布置作业10-12次,其成绩占总成绩30%; 2.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70%。

第6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开课单位:人文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应专业:本科各专业

教学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认识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辨证看待资本主义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清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及其在当代的新特征,懂得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和主要经济规律,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内容简介:该课程是大学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创立和科学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以及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理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等内容。

考核形式:考试与平时作业、小论文相统一,进行综合评定。

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教京,张兴智,1版,2003年 参考书目:《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主讲教师:黎宇副教授鲍中义助教谢仁生助教

第7篇:幼儿教育原理简答

11、社区教育的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全面性、平等性、有效性。

12、社区学前教育的作用: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公平的教育机会;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13、家庭对托有机构教育的意义:(1)家庭是儿童最自然的生长环境(2)家庭是儿童第一个学校(3)家庭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14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咨询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

15、教师的日常工作:家庭访问、电话联系、随访、家园联系册。

16、托幼机构家教知道的作内容:(1)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2)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3)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17、现阶段家庭、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问题:(1)家、托、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停留在表面(2)合作的内容脱节,表现在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常常和孩子一起玩玩,喊少将这些活动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18、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的途径:(1)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与

协作下,开展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2)密切联系社区各种机构组织(3)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

19、社区与家庭合作的途径:(1)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形成社区教育网络(2)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和家庭合作(3)以托幼机构为依托,推动社区和家庭的合作。

20、社区与家庭合作的主要问题:(1)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不得力,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水平与未来的受教育程度,从业职业和获得成就的高期望不相适应(2)社区内的教育机构的教师进行家教指导的水平和能力跟不上家长教育的宏观指导的要求(3)社区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与日益发展的家庭教育的形式不适应(4)社区的家庭教育与家庭指导的研究力量、条件及水平跟不上指导实践中众多问题,有待解决的迫切需要。

21、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社会性、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22、托幼机构教育的原则: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以游戏为基础原则;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

23、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只是学习的引导者(2)由课程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教育的研究者(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变为是有关系的调解者和合作者(4)由只是的权威转变为知识的终身学习者。

24、幼儿教师角色扮演的内容:(1)教师与同事是工作的伙伴(2)教师与家长是合作的伙伴(3)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4)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5)幼儿教师是幼儿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6)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研究者、诊断者和评价者。

25、正确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基本内容:(1)儿童权力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2)儿童特质观和事宜的教育观(3)幼儿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

26、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

27、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幼儿行为辅导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

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维和创造的能力(8)适应新情况的能力(9)反思能力。 28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表现:教学效能感、对幼儿发展的归因倾向、对幼儿监控的态度、对待心理压力的态度。

29、幼儿教师的情感特征的表现:对幼儿真诚的热爱、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30、幼儿教师教育机制的表现:善于因势引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掌握教育分寸。

31、教师的个性内容: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个性自我调节。

32、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正确的动机、成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性格。

33、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阶段:顺应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专业化阶段。

34、幼儿教师成为专业化教师的基本途径:观察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微型教学、教育活动决策训练、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第8篇:政治学原理简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因为他们: (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 (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

(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5、民主可能的具有的缺陷有哪些?

(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6、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4、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5、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

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6、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12、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 (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

(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 (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4、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

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

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

(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 (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 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18、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9、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什么?

(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0、民主的限度是什么?

(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 (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 (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 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简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宪政建设是实

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

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6、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为什么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主要特点是什么?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进一步观或伦理政治观2.政治是一种超群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呢?

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答:1.阶级性2.公共性3.权威性4.有机组织性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第9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① 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②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③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名族特色、时代特色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 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5、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来,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7、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①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8、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 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9、 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①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 ② 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每一个重大发展、重要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解放思想是长提常新的事情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③ 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④ 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10、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创新?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解放思想是长提常新的事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改变的先导。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11、 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13、 新民主主义的动力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如何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权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14、 辨析: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错。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6、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领袖-----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17、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8、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9、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科学的水平 第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没有本质论的提出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2、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②坚持以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的经验。

23、我们党为什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②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④ 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4、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①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③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我们的发展建立在依靠人才的轨道上。 ⑤ 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6、为什么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不成熟、不完善。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9、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水资源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第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重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

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30、怎样坚持基本路线?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点。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④ 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1、如何正确处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

一、目标和过程的统

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

一、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

3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①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3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出苦头,付出代价。

第一、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

二、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4、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③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⑤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5、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在全球化进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一、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

二、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

三、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