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教材

2022-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经济学原理教材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

由于教育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作用,目前教材出版业相当活跃,新书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一个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最关心的是教材质量,选择合适的教材是进行教学的第一步。教材与专著不同,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教材的主要读者是学生。在书写教材的过程中,对学科的知识体系要进行合理的删选,使它适合于教学和知识的传授。由于本人长期从事“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所以对于该课程的教材特别关注,想就“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发表一些本人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教材现状和问题

我上大学时,“编译原理”课程用的是由陈火旺、钱家骅、孙永强三位老师合写的“编译原理”一书,这本书可称之为编译原理教材的经典。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编译基本理论和方法,内容充实,覆盖面广。既注重了最经典、最广泛的基本编译技术,又力求反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最重要的新成果。至今,该书仍是我进行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参考书之一。我记得当时上课的王家启老师(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给当学生的我们出了一个上机题目:输入一个正规式,输出该正规式对应的确定有限自动机,当然该题是书中习题之一。在解题过程中,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是否可以用LR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正是由于这个20年前的想法,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在对编译理论理解和实践不断加深的同时,于2001年提出了一个新的自动构造词法分析器的方法,论文发表于《计算机工程》杂志2001年第7期。

在随后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本人也不断发现好书或书中写得比较好的段落。例如由高仲仪、蒋立源二位老师合写的《编译技术》一书。在该书中,通过一个“大象吃花生”的英文句子的语法分析,引入上下无关文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这样的书写使人特别容易理解。又如由何炎祥老师主编的《编译原理》一书。在该书中有关LR分析法基本原理的描述写得相当好,他将活前缀在LR分析法中的作用写得清清楚楚。另外,尽管有些书不是介绍编译技术的,但是这些书对于“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也是相当有益。例如由蒋国南老师翻译的《PASCAL程序设计》一书,书中二个程序例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去除源程序注释的程序例,而另一个是使用自动机的程序例。在以往的《编译原理》教科书中,只介绍如何构造自动机,基本上不介绍使用自动机的控制程序。其结果是:学生只知道自动机的构造方法,但不知道自动机如何使用。同样,在以往的词法分析教学中,只注重扫描器(单词识别程序)的教学,手工构造有状态转换图,自动构造有DFA;而对于词法分析的输入和预处理,最多一笔带过。实际上,输入和预处理程序是编译程序和用户程序的接口。编译程序首先是从文件读入源程序,经预处理后,才由扫描器进行单词识别。适当加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编译程序前端的理解。

当然,由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书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现在写书都要求有创新或标异。明明没有创新或标异,为了达到该指标,将一些与“编译原理”课程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写入书内,这些内容根本不会用于教学,比较典型的是“并行编译”这部分教材内容。个别作者将国外教材删去某些章节,加上习题和习题解答后,就作为一本教材交付某出版社出版。正因为本人曾买到过这种类型的书,从此改变了本人看到有关编译的书就买的习惯。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有关编译的书,基本上都以LEX和YACC系统作为“编译原理”课程实习手段。当然LEX和YACC系统有多种版本,可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但LEX和YACC系统毕竟是外国人编制的,是否适合于国内教学仍是个问号。由于本人与他校教师基本无教学交流,也不清楚实际使用效果如何,有关编译的书大都由多人合写,写编译理论部分的作者和写实验部分的作者往往不是同一人。从书的整体来看,有明显的脱节现象。LEX系统实际是一个状态转换矩阵产生器,而YACC系统实际上是一个LALR(1)分析表产生器。我想,LEX和YACC系统并没有复杂到常人不可实现的程度,为什么作者本人不能动手编写一个类似系统用于学生实验。

当然也不是说国外教材什么都好,包括国外优秀教材在内,也有不足之处。举一个简单例子:计算机的内存越来越大,由于引入控件,用户程序越来越短,是否还有必要将“在词法分析预处理时,通常将输入缓冲区分成二个半区互补轮流工作”这一内容写入教材,我想至少要说明一下。

提高教师自身学术水平

“编译原理”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一头是程序设计语言,包括文件系统;而另一头是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包括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编译系统以形式语言和自动机为基础理论,构造算法复杂,系统十分庞大。所以,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和“汇编语言”等课程作为“编译原理”课程的前驱课程已成为共识。作为一个“编译原理”课程授课教师,除“编译原理”课程本身外,还要全面掌握上述这些课程的知识。尤其是对于“程序设计语言”和“汇编语言”这两门课程,要有一定的教学经历,这样才能把握好“编译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写书行列,著书立说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是,如何写书,如何写好书,这是每个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一本教材的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自己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中要花大功夫,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论文。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能编写好教材。

以科研为基础

“编译原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尽管这门学科比较成熟,但仍然存在许多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上面提及的LEX和YACC类似系统的实现。

本人先后实现了LL(1)分析表自动产生器、LR(0)分析表自动产生器和SLR(1)分析表自动产生器,相当于实现了YACC类似系统。由于有这样的编程经历,使得我在上语法分析课时,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作者曾试图实现LEX系统,但未获成功。正规式相当于算术表达式,作者从LR分析法的教学中得到启示,将LR分析法应用于词法分析器的自动构造,成功地实现了词法分析器的自动产生器,所生成的词法分析器是使用LR分析表来工作的。为了区别LEX系统,该系统简称为LR_LEX系统。

在此基础上,本人进一步实现了汇编程序自动产生器,论文发表于《计算机工程》杂志2005年第12期。

该二项新的编译技术和方法已写进《编译原理实用教程》一书,该书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重组教材内容

可能有些《编译原理》教材作者,他写书的目的并不是完全面向学生的,可能考虑把它作为这门学科的大全来编写。例如由美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Alfred V.Aho、Ravi Sethit和Jeffrey D.Ullman合著的《Compilers: Principle,Techniques,and Tools》一书,该书已由李建中和姜守旭老师翻译成中文,中文译名为《编译原理》。将这样的书作为教材,本人认为是不合适的,将它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那是最好不过了。

由于面向的学生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何编写合适的“编译原理”课程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本人所处的教学环境。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通过“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编译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编译系统模型。不能由于作者个人因素或者知识难易程度来左右教材的书写。从国内出版的一部分《编译原理》课程教材和实际教学内容安排来看,本人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词法分析部分偏少;

(2)语法分析部分过多;

(3)语义分析部分过于简单;

(4)目标代码生成部分几乎是空白;

(5)讲授了一些不是很有必要讲授的内容(如DFA最小化、中间代码优化等)。

这是造成学生学习“编译原理”课程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难怪有些教师宁可使用老教材或者国外教材,而不愿使用新教材。

词法分析相当重要。正是从词法分析开始,将学生领进编译系统的大门。并且,作为编译系统的基础理论(自动机),也是在词法分析阶段讲授的。在授课中,应强调单词二元式的作用,单词种别用于语法分析,单词值用于语义分析。关于“DFA最小化”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本人认为应删除,教育重点应为:DFA的构造和使用。理由为:编译系统太复杂,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然后再解决吃得好问题。

语法分析部分的教材篇幅应大幅减少。算符优先分析法较简单,宜于手工构造,特别适合于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在有些程序设计语言书中,也能看到它的介绍。由于算符优先分析法适用范围较小,实用意义不大,在教材中完全可将其删除。关于LR分析法,本人认为只要介绍LR(0)和SLR(1)分析法即可。理由为:SLR(1)分析法很实用,分析表又易于构造,它可解决大部分语言的识别问题。编译系统中的事情太多,先解决主要矛盾。

语义分析部分应加强,这是学生理解整个编译系统的关键,尤其要着重介绍符号表和常数表在编译程序中的作用。有了护照,可以周游世界;有了符号表和常数表,可以在编译系统中畅行无阻,符号表和常数表就是编译系统的护照。在内存分配时,符号表是变量地址分配的依据。由于符号表的引入,使得代码生成和变量实际存放地址无关;甚至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对变量地址进行动态分配。

在目标代码生成部分,可先假设一个汇编语言虚拟机模型,然后介绍从四元式到汇编语言的翻译。应强调的是:由于符号表和常数表的结构不同,导致变量和常数寻址方式的不同。从汇编语言到机器码的翻译, 可将其留作课程实习,详见下一节。

创建实验环境

向学生提供一个虚拟裸机,虚拟裸机是用高级语言来实现的,虚拟裸机只接受二进制形式的机器指令。提供虚拟裸机的好处在于:可将与编译无关的一些硬件特性屏蔽掉,可根据要求来改变虚拟硬件配置。

要求学生根据虚拟裸机的机器指令设计汇编语言,然后构造汇编程序。用户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由汇编程序将它翻译成机器指令程序,该机器指令程序可以在虚拟裸机上运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微型编译系统。这个微型编译系统包括了编译过程的四个主要阶段,它们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目标代码生成。在汇编程序构造中,要求学生运用在“编译原理”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根据机器指令中所含的地址数量,将机器指令划分为0地址指令(RET)、A型1地址指令(READ)、B型1地址指令(CALL)和2地址(ADD)指令三大类。然后用上下文无关文法予以描述,并生成SLR(1)分析表。由于分析表的规模不大,可由学生手工构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向学生提供SLR(1)分析表产生器,用于验证分析表的正确性。根据机器指令的二进制位特征,设计和构造语义分析器。语义分析子程序主要是由二进制位运算构成。当然这个汇编程序是相当初步的,它不允许用户用符号名来表示变量地址或标号。

有关这一部分内容,在《编译原理实用教程》一书中有详细介绍。

“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该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不少学生,就连上课教师也感到头疼。由于学生对该课程意见比较大,有些学校甚至准备将“编译原理”课程从本科教学计划中删除。实际上,计算机专业课程大部分都比较难,如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为什么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意见特别大,可能有多种原因。计算机操作系统有五大管理,这些管理可以分别单独讲授,可不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在某种状态下,计算机确实以这种方式工作。如果要介绍操作系统的整体工作机制的话,我想操作系统要比编译系统难得多。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应从教师自身查找,只有深刻理解编译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才能为人之师。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我想一定能搞好“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

作者:温敬和

第2篇:关于《原理》教材中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摘要: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不应该被看作是仅仅存在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而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问的矛盾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同时并存于资本主义社会,二者之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

关键词: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社会生产方式;商品交换;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私有制

文献标识码:A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联合组织编写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材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于2007年7月份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各高校于2007年秋季开始使用。该书使用面大,发行量广,影响深远。本文这里不准备对该书作全面评述,只想就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问题,谈点自己的不同看法,以求教于本教材首席专家逄锦聚教授及有关编写人员。

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原理》一书认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原理》一书的上述观点的表述不仅存在错误,而且还自相矛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原理》一书上述观点的表述是如何自相矛盾的。

1、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这句话来看,我们暂时姑且不管其观点的对与错,仅就其前后所表达的意思来说,存在着自相矛盾。因为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原理》一书的观点是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应该只存在于私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中,即只存在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并构成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由于私有制商品经济并不包括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内,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将不存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同样也不能够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然而,从“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原理》一书的观点又是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人类历史一切商品经济社会之中,当然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之中,并且也将构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就“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两句话来看,我们还是暂时姑且不管其观点的对与错,仅就其前后两句话的观点来说,也存在着自相矛盾:因为,如上所述,“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不仅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而且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然而,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后,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将不存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之中,仅存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产生之前的简单商品经济社会,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原理》一书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问题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仅存在于私有制商品经济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种观点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三种观点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只存在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然而从《原理》一书第四章第一节中的第二个大标题(即“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就可以看得出来,教材作者的真实观点应该是第一种。

上述三种不同观点的表述,哪一种正确呢?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的表述是正确的,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其原因如下:

1、从商品内在各种矛盾产生的根源来看。众所周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产生的根源,即商品本身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等都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引起和决定的。因为要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矛盾,即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而要实现商品交换,就要比较和计量交换双方商品的劳动量,从而就必须把各种不同质的具体劳动还原为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还原为抽象劳动。所以,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和决定的。至于商品内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则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决定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可见,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产生的根源。由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之中的,因此,作为决定和引起这些矛盾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必然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之中,不仅存在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之中,而且也存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之中。

2、从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条件来看。众所周知,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从历史上来看也就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既是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同时也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条件。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发展,使个体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同时,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使个体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上和品种上符合社会的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产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因此,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当简单商品经济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也同样存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不同的

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表现为个体劳动者的单个劳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表现为资本家企业里的群体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但他们的劳动都是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都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还存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呢?回答是肯定的。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其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群体劳动者的劳动为什么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他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如前所述,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即从历史上来看)。社会分工这一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关于私有制这个条件,我们可以从一般意义上研究所有制关系不同所产生的物质利益差别。因为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两种经济组织之间,以及其内部各企业之间,尽管有利益的一致性,但毕竟是生产资料和产品不同的所有者,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上的差别。这样,他们之间也就必然存在着商品交换关系。

至于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之所以会存在物质利益上的差别,不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不同而产生的,而是因为同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内部多层次复杂产权关系产生的。在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以所属企业为单位各自进行经济活动的。全民所有制财产,归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有,实行国有制。但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不可能由全体人民经营,一般也不适宜由国家直接经营,而通常要由国家授权企业自主经营。对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财产,国家掌握归属权、部分处置权和相应的收益权,企业享有占有权、使用权、依法处置权和相应的收益权。虽然从社会层次的最终所有权来看,全民所有制是一个统一的所有者主体,但从企业层面的产权关系来看,各个企业又是具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产权主体。由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拥有一定产权的经济主体和法人,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之间必然要求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平等对待,要求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彼此形成的商品经济关系。另外,从企业内部职工的物质利益关系看,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劳动仍然是职工个人谋生的手段,劳动能力仍然是劳动者的“天然特权”,他们有权凭借这种“天然特权”获取差别收入。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职工个体劳动差别引起的个人物质利益的差别,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各个独立的利益主体,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必须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

既然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以及集体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商品交换关系,那么,各企业之间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时,都必然会把对方看成是商品的私有者。这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各企业里的群体劳动者为生产商品而进行的联合劳动,对整个社会商品交换市场来说,就是一份私人劳动。这里所说的私人劳动中的“私人”,既包括个体商品生产者,也包括由群体组成的商品生产者——企业。因为在商品交换市场上,由群体组成的商品生产者——企业,同个体商品生产者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的,都是市场上独立的竞争主体,都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如果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那么,该企业劳动者为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劳动,就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即私人劳动没有转化为社会劳动),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也就不能得到实现。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企业里的群体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也同样具有劳动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两重属性,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同样需要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解决这一矛盾。所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劳动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劳动,虽然都表现为企业里的群体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根本的区别:社会主义企业里的群体劳动者是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企业生产的主人,他们是在为自己进行联合劳动;资本主义企业里的群体劳动者是不占有企业生产资料的无产者,是被资本家雇佣的劳动者,他们是在为资本家进行联合劳动。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问题时,始终是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与商品经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对此马克思指出:“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它们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并且采取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的形式——商品生产这种特殊生产形式所独具的这种特点,在受商品生产关系束缚的人们看来,无论在上述发现以前或以后,都是永远不变的”。“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

另外,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否“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当然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是商品本身所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体现。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同时并存于资本主义社会,这就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同时并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道理一样,二者之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完全不同的两对矛盾,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不同。首先,二者的内涵及表现不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里的私人劳动在不同的商品经济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如在简单商品经济中表现为个体劳动者的单个劳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表现为资本家企业里的群体劳动者的联合劳动。而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它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不能全社会占有之间的矛盾。其次,二者产生的条件不同。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与商品经济共存亡,它只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而社会生产方式基本矛盾产生的条件是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它与人类社会共存亡,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是永恒的范畴。再次,矛盾的解决方法不同。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通过商品的交换,商品交换成功,则矛盾得以解决;反之,则矛盾不能得到解决。而社会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解决是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或根本变革即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最后,矛盾解决的后果不同。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解决后果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社会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的后果是社会制度的更替,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原理》一书中所存在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这一看法,是不准确的。这种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单地混同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观点,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

责任编辑 孙立冰

作者:潘永强 黄忆军

第3篇:“网络安全原理”课程立体教材建设思考

摘要:“网络安全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在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网络安全原理”课程特点与教材现状,分析了“网络安全原理”课程立体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以突出网络安全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转化能力为目标,设计了“网络安全原理”课程立体教材建设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网络安全原理;案例库建设;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叶清(1978-),男,湖北蕲春人,海军工程大学信息安全系,副教授;杨金宝(1978-),男,重庆人,海军工程大学信息安全系,讲师。(湖北 武汉 430033)

目前,海军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培养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虽然能初步适应日常的业务工作需求,但与熟练运用网络与信息安全新技术新理论、灵活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装备/设备、防御不同形式攻击的岗位能力需求之间还有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对学员进行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进行重点培养。“网络安全原理”作为信息安全专业主干课程,在培养学员能力素质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都跟教材建设息息相关。教材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能否编写出好的课程教材,实际上关系到新的教育理念能否体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问题。教材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科学的著作。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建设在“网络安全原理”课程教学建设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更能间接地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其立体教材建设与实践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

一、“网络安全原理”课程特点

“网络安全原理”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内容更新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攻击技术和手段的利用也随之变得容易,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周期变得愈来愈短,课程知识体系中必须要将网络安全最新发展内容补充到体系中去。

2.课程体系涉及面广

课程既与密码学理论应用密切相关,又包括了操作系统、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VPN等应用系统的配置与构建;既涉及病毒的防治和数据库安全保护,也包括了黑客的攻击;既涉及安全标准和网络实体安全,也包括安全管理。

3.对前导课程要求高

本课程开设之前,学员应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密码学基础等相关课程知识。

4.课程实践性强

网络安全中的很多技术不去实践,学员就永远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比如密码学概念性很强,就必须安排实验实训,让学员自己去应用,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掌握。防火墙技术只有让学员亲自去配置和测试,才能领会其工作机理。

5.与军事网络系统应用关联度高

从军事信息网络系统构建来看,网络安全装备/设备工作于军事信息网络之上,安全、可靠地保护情报、指控、通信等业务部门信息传输、存储、处理等环节,绝大多数网络安全装备/设备(包括服务器类型、终端类型、网关型)都是在网络安全原理(如VPN、防火墙、网络身份认证)之上的。

二、课程教材改革的必要性

1.网络安全知识面广、更新快,迫切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论与编码、统计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网络安全原理”是讲解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最基础的原理、技术及方法,它有着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多学科交叉、难以掌握的特点。我校“网络安全原理”主干课程选用的教材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大多数知识点概述性较强,理论分析深度不够,实际工程应用联系不够多,阐述得不够透彻;二是一些知识点如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等仅限于介绍概念和定义,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和理论知识一带而过,教学过程亟需补充更新更多的技术和理论方法;三是教材知识内容存在着与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大面积重复的现象,尤其是“密码学”知识在教材中占有大量的篇幅,“密码学”在专业前期课程中已系统全面讲解,因此,迫切需要对“网络安全原理”课程教材进行改革。

2.符合部队院校教学特点的精品教材缺乏,迫切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

部队院校教学具有独特的倾向性和针对性,如专业教学内容要贴近部队需求与岗位需求。目前,信息安全专业的网络安全教材的确不少,甚至有些泛滥。纵观目前市场上的网络安全教材,其来源一是借用同类教材,由编者删减、增补而成;二是应用传统通用教材,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三是根据各自教学需要,对网络安全涉及内容重新梳理,然后按照讲解先后排序重组,由此形成教材,此类教材无非是知识点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一样而已;四是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此类教材学员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另外,教材内容与任职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实际差距。信息研究与安全专业学员毕业后将要投身到海军的信息化建设中去,他们将会接触部队各式各样的网络系统,如何在实际工程中确保系统的安全是他们必将面临的课题,这便需要调整“网络安全原理”课程相应的教学内容,因此也必须相应地修改教材内容。因此,符合部队院校教学特点的精品教材不够,迫切需要对“网络安全原理”课程选用教材进行改革。

3.教材内容缺乏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支撑,迫切需要对其配套教学资源进行建设

目前大多数网络安全教材都是大众化教材,缺乏专业特色,更谈不上配套相关电子资源以及辅助教材的使用。有的教材虽然具有相应的PPT资源,但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大部分也就是将教材上的内容草草地按各章各节整理成教学用的PPT,显然这样功利性较强的教材及其电子资源若真正用于教学,不经过任课教员的精心修改和调整,势必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学员听之枯燥乏味。网络安全的知识内容可以用程序来实现,以辅助理解掌握,有的教材上提供了相关的程序代码段,但要想拿给学员在课后模仿实现,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有的程序甚至是从网上直接下载使用,可能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除此之外,一些知识内容完全可以用多媒体(如Flash动画、视频)形式展现给学员,使得学员对知识点具备更直观的理解,这样的多媒体资源在现有的大多数教材中还未出现。因此需要对“网络安全原理”课程教材进行立体式配套建设。

三、课程立体教材建设思考

从现阶段部队对信息安全人才的能力要求来看,“网络安全原理”课程教材改革的重点应是突出网络安全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转化能力的培养,在确保教材理论知识难易程度适当的同时,合理增加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系统防御、装备/设备配置、程序设计等应用实例,综合设计开发系列配套资源(包括综合应用案例库、多媒体资源库、示例程序库等),以使学员在课内外开展信息安全创新实践活动,从而真正促进学员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1.遵循“系统全面、注重实践、界限清晰、衔接性好”原则建设教材

网络安全课程在总体上的特点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强,有些内容有较深的理论性,多数内容则有很强的技术性,如深入学习网络协议安全需要较多的逻辑学等数学知识,而防火墙、入侵检测和Web安全等都有很强的技术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通过学习网络安全,可了解网络安全的威胁,掌握入侵检测技术、安全防护技术以及应急响应机制等基本安全技术,可以为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供网络安全防御机制,从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考虑网络安全问题。本课程知识体系从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出发,在紧密结合当前精品教材内容和调研部队网络安全装备/设备工作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网络安全原理”教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介绍网络安全方面的服务安全、入侵检测技术、虚拟专用网、防火墙技术、网络身份认证技术、典型网络安全协议、网络安全主要漏洞、漏洞检测技术、新型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2.遵循“目的明确、时效新鲜、实践真实、难易适中”原则建设案例库

教材撰写过程中,课程本着真实性、目的性、深刻性、典型性、完整性原则,在每一章设计1个综合应用案例,尽量涵盖本章所有知识点,详细讲解实现(或配置)过程,帮助学员在阅读教材时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遵循科学、规范的建设模式,按照总体规划、案例选题、编写提纲、搜集素材、筛选素材、写作构思、撰写案例、完善案例的流程,对“网络安全原理”课程的案例库进行设计开发。例如在入侵检测技术部分,可以利用实验室新引进的锐捷RJ-IDS500设计入侵检测系统部署案例;在虚拟专用网部分,基于ICE FLOW安全网关可以设计包含两个网络终端节点或多个终端节点的虚拟专用网系统;在网络身份认证技术部分,可以设计基于PKI和智能USBKEY的应用案例;同时,为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设计各国网络战建设案例和网络信息作战应用案例。

3.遵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设计简洁、灵活形象”原则建设多媒体资源库

现有网络安全教材大多数配有电子教案。“网络安全原理”课程教材改革模式中应当对其PPT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PPT资源的知识内容必须是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升华和提炼,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材料,从课堂内容、颜色搭配、文字形式等方面精心设计PPT,不能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内容简单地罗列在PPT上。从现有的网络安全教材来看,其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如密码算法(如DES、3DES,IDEA、RSA、MD5、SH1等)、PKI应用(证书制作、应用、撤销、查询)、网络安全评估等理论知识比较深奥,但逻辑过程比较清晰,这样的知识内容可以流程方式表述出来。“网络安全原理”课程教材改革中,一些知识内容(比如前面提到的)可采用多种多媒体方式(如Flash、3DMAX、Dreamweaver等工具、平台)设计,以动画、视频、图像、图形等方式辅助“网络安全原理”课程教材灵活、生动地阐述相关内容。

4.遵循“够用为度、注重引导、开放兼容、可读性好”原则建设程序代码库

程序示例代码可帮助学员在使用教材时加强对网络安全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教材知识内容的同时,亦能提高学员程序编写能力。课题开展过程中,将对网络安全中涉及的众多知识点(如密码学、数字证书、数字签名、防火墙、入侵检测、端口扫描、访问控制、网络扫描、信息隐藏、安全协议、网络攻击等),利用VC语言、C语言(或其他高级编程语言)进行示例程序设计开发,使“网络安全原理”课程教材改革更具整体

性和趣味性。在示例程序建设过程中应遵循软件工程程序开发应有的规范,确保示例程序的可读性。例如在缓冲区溢出攻击部分,利用VC开发平台可以设计字符串溢出示例程序、格式化字符串攻击示例程序等;在入侵检测技术部分,利用开源Snort代码设计轻量级个人计算机入侵检测原型系统;在防火墙技术部分,利用VC开发平台设计基于包过滤的主机防火墙原型系统。

四、结束语

要培养满足部队岗位需求、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网络安全原理”课程教材立体建设将继承以往教材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以提高学员能力为目标,以部队岗位需求为牵引,整合、创新教材内容,深化教材改革研究与实践,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哲伦.教材改革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15-116.

[2]黄波.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精品课程建设及改革实践[J].辽宁警专学报,2010,(2):107-108.

[3]尹淑欣.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2009,(2):90-91.

[4]张志伟,马杰,张明兰.“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55-56.

[5]傅婷婷.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2,(7):60-62.

(责任编辑:宋秀丽)

作者:叶清?杨金宝?吴晓平

第4篇:内燃机原理教材

【发动机原理】教案

教材: 《汽车发动机原理》

张志沛 主编

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长安大学

汽车学院机电与动力研究所

曹建明

目 录

绪 论 ----------------------------

1 第一章 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 --------------------------

5 §1-1 发动机理想循环概述 ---------------------------

5§1-2 发动机实际循环 -

7

§1-3 热平衡 ----------

§1-4 指示指标 --------- 9 §1-5 有效指标 --------

11 §1-6 机械损失 --------

§1-7 燃烧热化学 ------

§1-8 发动机混合气的着火和燃烧方式 ----------------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 §2-2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 §2-3 影响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 ----------------------- §2-4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

§2-5 进气管内的动态效应 --------------------------- §2-6 单位时间充气量与循环充气量 ------------------ 第三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 §3-1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 ----------------------------- §3-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

§3-3 柴油机供油系统的工作特性及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 §3-4 柴油机的燃烧室 第四章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

§4-1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 -----------------------------

§4-2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

§4-3 汽油机的燃烧室 第五章 发动机噪声及排放污染

§5-1 发动机噪声污染及防治 ------------------------

§5-2 发动机排放污染及防治 ------------------------ 第六章 发动机特性 ------------- §6-1 发动机工况和性能指标分析式 ----------------- §6-2 发动机速度特性 §6-3 发动机负荷特性 §6-4 发动机万有特性 §6-5 发动机调速特性 §6-6 大气修正 ------- 第七章 发动机台架试验 -------- §7-1 测量与计算参数 §7-2 参数的测量 ----- §7-3 测取方法 ------- 第八章 车用发动机的废气涡轮增压概述 --------------------

13 16 20 22 22 23 25 27 29 30 32 32 36 39 41 46 46 49 57 60 60 63 66 66 66 70 72 73 77 79 79 79 83 85

绪 论

第一台实际使用过的内燃机,是1859年法国工程师勒努瓦制造的。这是一台煤气机,效率很低。1876年德国工程师奥托制成了按四冲程原理工作的煤气机,称为奥托循环机,这是内燃机划时代的进步。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提出了压缩点火式内燃机的设计原理,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于1897年制成第一台压燃式内燃机,使用液体燃料,热效率比以前的内燃机都高。内燃机的发明,使热机的效率由蒸汽机的10%左右,提高到内燃机的40%左右。而且由于内燃机轻巧,适于用在交通工具上,对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能量转换:发动机-燃料的化学能热能机械能

机械能、电能等-高级能源;热能-低级能源 《发动机原理》课研究:热能机械能 (转换效率:理论上小于100%)

机械能热能 (转换效率:理论上可达100%)

发动机:内燃机和外燃机

车用发动机:间歇工作式发动机

四个冲程中只有一个冲程做功,做功不连续。

燃气轮机:连续工作式发动机

一 分 类

(一) 种 类

1 往复活塞式 (普遍)

2 转子式-汪克尔式 (THE WANKEL ENGINE)

早在19世纪, 就有人设想过, 但泄漏问题是这种发动机发展的致命弱点。它结构紧凑,运转平稳,是高速车用发动机的发展方向之一。1956 年德国工程师汪克尔制造出样机。目前日本已用于小轿车上,时速 200 km/h 左右。但光泄漏损失就要占30%以上。目前我国苏杭等地已经生产出了样机。与往复式比较应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往复式活塞在上下止点都稍有短暂的停留,与一般认为的观点相反,运动方向的这些改变并不影响它的效率;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固有的损失。旋转式比往复式的优越之处主要是几何形状上的紧凑性及由此而引起的一些优越之处,并非直接在气体动力学和热力学方面有何优越之处。

3 摆动活塞式 (ROCKING PISTON ENGINE)

1979年日内瓦发动机展览会上,展出了瑞士索罗图恩的萨尔茨曼(W. Salemann )设计部门的摆动活塞式发动机。

4 斯特林 (THE STIRLING ENGINE)

1816年由罗伯特·斯特林设想在气缸外部燃烧的一种热力发动机(外燃机),是现代发动机引人注目的一种。

5 自由活塞式 (FREE PISTON ENGINE)

只相当于涡轮发动机的燃气发生器。

(二)往复活塞式发动机的分类

我们这门课主要研究目前汽车上广泛应用的往复式活塞发动机。

1 按用途分类

(1) 灌溉(抽水)用 点工况

(2) 电站用 n = const. 线工况 固定式柴油机或机组

(3) 船舶用 Ne = k n3(螺旋桨曲线) 线工况 大型、低速柴油机 (4) 汽车、拖拉机用 变工况-面工况 中小型、高速柴油机 (5) 发动机车 大型高速柴油机组

(6) 工程机械 (矿山机械、建筑、石油钻探) 多变型 (7) 坦克 V型、多缸机

(8) 飞机 星型 (径向式) 已基本不用

2 按燃油种类分类

汽油机,柴油机

3 按点火方式分类

自行着火 (压燃式),外源点火 (点燃式)

4 按工作循环分类

四冲程,二冲程

5 按冷却方式分类

水冷,风冷

6 按汽缸排列分类

直列式,卧式,V型,星型 (径向式)

7 按汽缸数目分类

单缸机,多缸机 (2,3,4,5,6,8,10,12,14,16缸„)

8 按转速分类 (1) 低速: n < 500 r/min (2) 中速: 500 r/min < n < 1500 r/min (3) 高速: n > 1500 r/min 但没有明确的界限。

9 按增压分类

增压,非增压

10 按能源分类 (代用燃料)

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氢气,

甲醇,乙醇,二甲醚,植物油,

电瓶,太阳能

二 优缺点

(一) 优点 1 有效热效率高

蒸汽机 11~16%,蒸汽轮机 30%,

汽油机 30%,柴油机 40%,增压柴油机 46%以上 2 功率范围广

Ne = 0.6~35000 kw 3 比重量小,升功率大 (体积小、重量轻)

比重量: 柴油机 3.7 kg/kw,车用汽油机 1.37 kg/kw 4 起动性好

可很快达到全负荷

(二) 缺点 1 对燃料要求高

石油紧张,汽油、柴油价格高;要求一定的标号。 2 噪声、排污 3 结构较复杂

三 现代发动机的发展

60 年代以前: 动力性,可靠性,耐久性 70~80年代: 经济性,动力性 90 年代口号: 清洁,经济,安全 1 相关学科日益增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2 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三化) 3 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

4 使用计算机设计、计算零部件及其配合,精密、准确、优化 5 设计、零部件生产商 分散集中分散

由分散的小公司到集中的大型脱拉斯,如今又分散到小公司,其主要原因是优

化产品,节省开支,降低成本。甚至象丰田、宝马这样的超级企业有时也需合 作开发新产品。

6 电控应用日益增多,混合气制备更加完善 7 检测设备与手段先进

8 低排放的代用燃料发动机正在普及,零排放的正在开发并进入实用

四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 对象

本课程以性能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深入到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影响性能指标的各种因素,找出规律,研究提高性能指标的措施与途径。

(二) 性能指标

1 动力性指标 (功率、扭矩、转速)

2 经济性指标 (燃料和润滑油的消耗量及消耗率) 3 运转性指标 (冷起动性、噪声和排气品质)

衡量发动机的质量,还要考虑可靠性,耐久性,加工容易,操纵维修方便,成本核算等,全面综合评定。

(三) 工作过程

发动机冲程 (四个): 吸气  压缩  做功  排气

热力过程 (五个): 吸气  压缩  燃烧  膨胀  排气

燃烧  膨胀 为能量转换过程

(四) 任务

研究热力过程,热力循环,整机性能

明确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单位制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第一章 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

§1-1 发动机理想循环概述

一 实际循环向理想循环的简化

(一) 实际循环 (以车用柴油机为例)

1 进气过程: 0~1 ( p > p0p < p0 )

2 压缩过程: 1~2 ( p,T )

初期: 工质吸热;后期: 工质放热。

3 燃烧过程: 2~3~4 ( p,T ) 4 膨胀过程: 4~5 ( p,T )

初期: 工质放热;后期: 工质吸热。

5 排气过程: 5~0 ( p > p0 )

(二) 实际循环的简化

1 忽略进、排气过程

2 压缩、膨胀过程 (复杂的多变过程) 简化为绝热过程

3 燃烧过程简化为定容加热过程 (2~3) 和定压加热过程 (3~4) 4 排气放热简化为定容放热过程 5 假定工质为定比热的理想气体

二 理想循环及其分析比较

(一) 混合加热循环

-车用柴油机的理想循环

1 循环特征参数 (1) 压缩比

v

1 

v2(2) 压力升高比

p

3 

p2(3) 预胀比 v

4 

v32 热效率

w0q2q2v t 11q1q1q1vq1pk1

计算得: t1k1

(1)k(1)13 分析 (1)  为定值

  t ;  t  。 = 1  t = const. (汽油机,定容加热循环)

(2)   t  ;当  = 20 左右时,  t  不大

柴油机  = 12~22

(二) 定容加热循环 (奥托OTTO循环)

- 汽油机的理想循环

1 热效率

v4

因为: 预胀比 1

v3

所以: 热效率 t12 分析

 = 1  t = const.

  t  ;当  = 10 左右时,  t  不大

且汽油机容易爆燃,因此,汽油机  = 6~10

1k1

(三) 定压加热循环 (狄赛尔DIESEL 循环)

-船舶用大型低速柴油机的理想循环

1 热效率

p3

因为: 压力升高比 1

p2k1

所以: 热效率 t1k1

k(1)12 分析

(1)  为定值   t 

(2) 为定值   t 

(四) 三种理想循环热效率的比较

1 初态1相同,压缩比相同,加热量q1相同

t,vt,mt,p

2 初态1相同,最高压力pmax、最高温度Tmax相同,放热量q2相同

t,vt,mt,p

§1-2 发动机实际循环

发动机理想循环加上各项损失后, 即可分析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一 工质改变损失

(一) 工质性质

理论上: 理想气体,双原子气体。

实际上: 燃烧前: 燃料+空气;

燃烧后: 燃烧产物。

(二) 比热

理论上: 定比热

实际上: 温度T  比热C

(三) 高温分解

C + O  CO + 热量 [+ O]  CO2 + 热量

其中 CO 为中间产物,CO2 为最终产物。若遇高温,则会发生复分解反

应,即高温分解:

CO2  CO + Op’)无关, 只决定于排气阀开启面积和气体状态。

4 亚临界排气 D

p = 1.9 p’  排闭。

其流量取决于压差 (p油滴平均直径 匀:雾化好

粒细均匀度好,粒粗均匀度差。

(四) 喷油规律

单位时间(或曲轴转角)的喷油量随时间(或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

喷油规律影响放热规律,放热规律影响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 1 喷油延迟角

喷油提前角 — 开始喷油  上止点的曲轴转角。

’ — 上止点  停止喷油的曲轴转角。

喷油延迟角’ — 开始喷油  停止喷油的曲轴转角。 2 喷油延迟角对性能的影响

’  喷油持续时间长, 工作柔和,但油耗增大, 排放变差。

’  喷油持续时间短, 油耗下降, 排放好,但工作粗暴。

3 喷油延迟角的比较

a. ’

 油耗, 排放好,但工作粗暴。 b. 先急后缓



 工作粗暴。

’

 油耗 , 排放差。 c. 先缓后急



 工作柔和。

’

 油耗 , 排放好, 尽量采用,但很难做到。

(五) 喷油嘴

1 孔式喷嘴

主要用于直喷式燃烧室中。

孔数: 1~5个, = 0.25~0.8 mm。

雾化好,但易阻塞。孔数越少,雾化越好,但也易阻塞。 2 轴针式喷嘴

主要用于分隔式燃烧室中。

 = 1~3 mm,通道间隙  = 0.025~0.05 mm。

雾化差,但有自洁作用,不易阻塞。

三 气流运动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一) 气流运动的作用

(二) 气流运动

组织气流运动,加速混合气形成。

1 进气涡流

使进气气流相对于汽缸中心产生一个力,形成涡流。

(1) 切向气道

特点: 气道母线与汽缸相切。

优点: 结构简单,气流阻力小  v

缺点: 涡流强度对进气口位置敏感。 (2) 螺旋气道

特点: 进气道呈螺旋型。

优点: 能产生强烈的进气涡流。

缺点: 工艺要求高,制造、调试难度较高 2 挤气涡流

活塞上行: 将活塞顶隙的气体挤出流向燃烧室中,形成挤气涡流。

活塞下行: 燃烧室中的气体流向活塞顶隙处,形成反涡流。

挤气间隙  挤气涡流强度

挤气面积  挤气涡流强度

挤气涡流虽然不如进气涡流强,但它的形成正好处于压缩冲程终了,此时进气涡流已经衰减得很弱,所以挤气涡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3 燃烧涡流

燃烧在燃烧室中产生压力差,形成燃烧涡流。

尤其是分隔式的涡流室型燃烧室,汽缸盖内的 副燃烧室中的燃料燃烧后,高压混合气流和火焰高 速喷向活塞顶部的主燃烧室中,由于主燃烧室的导 向作用,形成燃烧涡流,或称二次涡流。

(三) 热混合作用

1 刚性涡流

涡流中心质点速度为零,越向边缘速度越大。

2 势涡流

涡流中心质点速度最大,压力最小。越向边缘速度越小,压力越大,壁面处速度为零。

一般认为涡流为势涡流。

3 热混合作用 (主要在涡流室型燃烧室的涡流室中产生)

涡流中的质点受两个力作用,离心力使质点向外运动,压差力使质点向中心运动。

若 ’ — 质点密度, — 空气密度。

当 ’ =  时,— 质点作圆周运动。

当 ’ >  时,— 离心力为主,质点呈螺旋形向外运动。

当 ’ <  时,— 压差力为主,质点呈螺旋形向中心运动。

液体油、燃油蒸汽: ’ > 400 ,向外运动。

燃烧产物: ’ < 0.3 ,向中心运动。

燃烧产物将新鲜空气挤向外围与燃油混合,并使混合气与燃烧产物分开,火焰呈螺旋形向中心运动,这就是热混合作用。

§3-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一 燃烧过程的特点和柴油机燃烧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 燃烧过程的特点

1 高压喷油在汽缸内部形成可燃混合气。 2 压缩自燃。

(二) 柴油机燃烧的主要研究方向

1 喷油雾化 2 喷油规律 3 气流运动 4 燃烧室结构

配合要好。

二 燃烧过程

第5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抽屉原理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把(n+1)个苹果放入n个抽屉中,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含有2个苹果。这个原理就是抽屉原理。

1。原理的证明:首先,若某个抽屉中被放入有2个苹果,那么原理得证;若一个抽屉放入一个苹果,那么n个抽屉中用去了n个苹果。n+1 个苹果还剩一个苹果,这一个苹果也要放入一个抽屉,无论这个苹果放入哪个抽屉中,这个抽屉中就含有2个苹果。原理得证。

2。关于抽屉原理:

(1)抽屉原理是说明一个操作的所有可能结果事件中,恰有一个结果必然存在的说理方法。

(2)做为原理本身,其表述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要去使用这个原理的时候,有几个问题还是要注意处理好的:

[1]造抽屉:在实际问题中,抽屉往往是没有的,并且不同的问题,其抽屉往往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使用这个原理前,要先去构造抽屉。没有抽屉,抽屉原理是不能用的。

[2]造苹果:在实际问题中,苹果往往是没有的,并且不同的问题,其其苹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使用这个原理前,也要去构造苹果。没有苹果,抽屉

3。学习抽屉原理的意义

1)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因为对一个实际问题需要我们来说明的结论,我们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一个一个列举出来,再去说明其正确性,而且有时候你想这样做也做不到,做不成。尤其是情况比较复杂、数量又比较大的时候,这样做(列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把问题解决好,说清楚,说明白,让别人认可你说的,你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做使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题目,可以发展我们的抽象思维。

2)训练从极端的层面来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抽屉原理解决的问题的本身是离散的,可以用抽屉原理来解决的很多问题其牵涉到的面也是离散的。那么,这样一个离散度比较大的问题,却可以有一个让我们依靠的原理来解决,那其中必有其思考和解决异于其它问题的独特地方。而从问题结果中的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来思考,就是独特的地方之一。

第6篇:钢结构设计原理的习题答案-新版教材

《钢结构设计原理》新版教材的习题答案

--- P90习题3.1 解:

Q采用三级对接焊接质量标准和I50b型钢,I字型钢翼缘的对接焊缝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tw175MPa,腹板对接焊缝的抗剪强度设计值fvw125MPa,翼缘和腹板交界处对接焊缝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tw185MPa。

假定焊接时采用引弧板,故对接焊缝的计算长度就是原长度。 查表可知,Sx1146cm3,Ix48600cm4,Wx1940cm3 剪力:V130kN;弯矩:M1302260kNm。

翼缘最上边至中性轴的距离y1y2250mm。 最大正应力:tMWx26010631940103134MPaft175MPa3w,满足要求。

最大剪应力:VSxIxtw13010114610486001014421.9MPafv125MPaw,满足要求。

上翼缘和腹板交界点处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别为: 正应力:1MWx12601064486001025020123MPa

面积矩:Sx1216VSx1Ixtw46223 768cm233剪应力:11301076810486001014414.67MPa

该点处的折算应力:

131123314.67125MPa1.1ft1.1185203.5MPa

满足要求。 2222w由以上可知,此连接安全。

--- --- P90习题3.2 解:采用侧面角焊缝连接。

根据两块盖板的截面面积之和应大于或等于钢板截面面积,取盖板的宽度为350mm,则盖板厚:t42020350212mm,故取t12mm,则每块盖板的截面尺寸为:350mm12mm。

角焊缝的焊脚尺寸hf:hfmax121~2mm11~10mm hfmin1.5tmax1.5206.7mm

所以,取hf10mm。查表得ffw200MPa。 连接一侧所需的焊缝总计算长度为:

lwNheffw21060.7102001429mm

Q上下两盖板共有4条侧面角焊缝,每条焊缝长度为:

lw1l4w14294357mm60hf6010600mm

考虑起落弧影响,每条焊接的实际长度为:

llw12hf357210377mm,取为380mm。

两块被拼接钢板间留出10mm间隙,所需拼接盖板长度: L2l10238010770mm 检查盖板宽度是否符合构造要求:

盖板厚度12mm20mm,宽度b=350mm,且b350mml420mm,满足要求。

--- --- P90习题3.3 解:

(1)采用侧面角焊缝连接。

查表得ffw160MPa。

确定焊脚尺寸:hfmin1.5tmax1.5104.7mm

肢背焊脚尺寸:hfmax1.2tmin1.289.6mm 肢尖焊脚尺寸:hfmax81~2mm7~6mm 肢尖和肢背采用hf6mm。 等肢角钢:K10.7,K20.3

肢背、肢尖焊缝受力分别为:N1K1N0.7320224kN, N2K2N0.332096kN 肢背、肢尖所需焊缝计算长度为:

lw1N12heffN22hefwfw22410320.7616090103167mm60hf606360mm

lw220.7616071mm

考虑lwminmax8hf,40max86,4048mm,lwmax60hf606360mm 肢背、肢尖的实际焊缝长度为:

l1lw12hf16726179mm,取180mm。

90mm。 l2lw22hf712683mm,取

(2)采用三面围焊

同上,肢背、肢尖焊脚尺寸依然取hf6mm,取hf36mm。

求正面焊缝承载力:N3helw3fffw0.76901.22160147.6kN 此时,肢背、肢尖焊缝受力:

N1K1NN32224147.62150.2kN,N2K2NN3296147.6222.2kN

则肢背、肢尖所需焊缝长度为:

lw1N12hefN22heffwwf150.210320.7616022.2103111.8mm

lw220.7616016.5mm

肢背、肢尖的实际焊缝长度为:

l1lw1hf111.86117.8mm,取120mm。

l2lw2hf16.5622.5mm,考虑lwminmax8hf,40max86,4048mm,取

50mm。

(3)采用L形焊缝

此时不先选定正面角焊缝焊脚尺寸,先令N20,即:N2K2N得:N32K2N296192kN 由N3helw3fffw,得:

hf3he0.710.7N3192103N320

lw3fffw0.7290hf31.221608.6mm,取9mm。

肢背承载力:N1NN3320192128kN 肢背焊脚尺寸取hf19mm,则焊缝长度:lw1N12heffw12810320.7916063.5mm

实际长度:l1lw1hf163.5972.5mm,取75mm。

--- --- P90习题3.4 解: 该构件受到轴心力和弯矩共同作用。

偏心荷载使焊缝承受剪力:V250kN,

弯矩MVe2500.250kNm 假定剪力仅由牛腿腹板焊缝承受,假设焊脚尺寸为:hf10mm,

hfmin1.5tmax1.5hfminhfhfmax206.7mm, hfmax1.2tmin1.21518mm

,满足要求。

则he0.7hf7mm

竖向角焊缝有效截面面积:Aw2helw20.73042cm2

对水平角焊缝取面积矩,求焊缝有效截面的形心位置(距离翼缘和腹板交界线处):

y715023.5760.523.5730021507150760.52730022299.8mm9.98cm2

34Ix0.71512.330.76.0529.630.73025.0211230.73026590.2cm

翼缘焊缝最外边缘的截面模量:Ww1Ixy1Ixy2Ixy3w6590.212.686590.29.986590.220.02519.73cm

翼缘和腹板连接处的截面模量:Ww2660.34cm3

腹板焊缝最底边缘的截面模量:Ww3MWw1VAwMWw2MWw32329.18cm3

1501063519.73102501042102396.2MPafff1.22160195.2MPa,满足要求

f59.5MPaff160MPaw

2501063660.34105010675.72MPa

3329.18103151.89MPafff1.22160195.2MPaw,满足要求

2f2f75.722w59.585.9MPaff160MPa1.222,满足要求

由以上可知,该角焊缝满足要求。

--- --- P90第3.6题 解:

由附表5查得:fvb140N/mm2,fcb305N/mm2 (1)螺栓强度验算 一个螺栓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为:Nnvbvd42fbv23.142442140103126.6kN

一个螺栓的承压承载力设计值为:Ncbdtfcb2420305103146.4kN 一个螺栓的抗剪承载力控制值为:NvminNvb,Ncbmin126.6kN,146.4kN126.6kN 而又15d0382.5mml1160mm,故螺栓的承载力不折减。 每侧有12个螺栓,一个螺栓所受的剪力为:

NvNn135012112.5kNminNv,Ncbb126.6kN,满足要求。

(2)构件净截面强度验算

1-1截面:An1An1d0t40232.55264.7cm2

22An2t2e4n21e1e2n2d0折线2-2截面:2244NAmin8852.5581cmN13501064.7103222

2净截面强度:1f205N/mm2minAn1,An2208.6Nmm2,与强度设计值相接近,可认为强度满足要求。

An3t2e4折线3-3截面:e1e23e15d02222232242n

883852.5561.13cm2NN1350103净截面强度:2An312261.1310135010184Nmmf205Nmm22,满足要求。

--- --- P91第3.7题 解:

牛腿腹板厚14mm,角钢厚20mm。

(1)验算角钢与牛腿连接处的螺栓强度,此处的螺栓受剪扭作用。

一个螺栓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为:Nnvbvd42fbv23.142442140103126.6kN

一个螺栓的承压承载力设计值为:Ncbdtfcb2414385103129.4kN

在扭矩作用下:y2252152500cm2

NxT

因此,Tymax2y120145150500102252.2kN,NyFn1204b30kN

NTx2Ny52.23060.2kNminNv,Nc22b126.6kN,满足要求。

(2)验算角钢与柱翼缘连接处的螺栓强度,此处的螺栓受剪弯作用。

一个螺栓的抗拉承载力设计值为:NtbAeftb352.517010360kN

VF120kN,MFe12020010324kNm

在弯矩作用下,受力最大的为螺栓群最上端的两个螺栓,中和轴位于最下一排螺栓处。

NMmaxNtMymaxmybv2i2410302102030222225.7kN

Nbvnvd42f13.142442140103363.3kN

Ncdtfc242038510NvVmn2bb184.8kN

12024215kNNc184.8kN22b,满足要求。

NvNtbbNvNt1525.70.491,满足要求。

63.360

--- --- P91第3.8题 解:

一个螺栓的抗拉承载力设计值为:NtbAeftb244.817010341.6kN (1)判定此连接为小偏心或大偏心受拉

myi225152221000cm22,ymax15cm

2515kN NmnMymaxmy2i200241010151000Nmin10kN0,属于小偏心受拉。

bNmax40kNNt41.6kN,满足要求。

(2)验算是否属于大偏心受拉

NmnMymaxmy2i100242310151000212.534.5kN

因Nmin22kN0,属于大偏心受拉,中和轴处于最下排螺栓处。 myi210203022222800cm22

40.7kNNt41.6kNbNmaxMNey12myi231010015302800,满足要求。

--- --- P91第3.9题 解:

(1)采用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

Nv0.9nfP0.920.458064.8kN b 所需螺栓个数:nNNbv135064.820.8,即至少需要21个螺栓。

本题才用12个高强度摩擦型螺栓远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

(2)采用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

Nbvnvd42fbbv23.1416422501033100.5kN

Ncdtfc162047010NminminNv,Ncbbbb150.4kN

100.5kNNNminb

13.4,即至少需要14个螺栓。 所需螺栓个数:n1350100.5本题才用12个高强度承压型螺栓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

--- --- P91第3.10题 解:

螺栓布置如下图,螺栓间距均在容许距离范围内。

y4511045707045x4570

(1)螺栓强度验算

受扭矩、剪力作用,共有两块板上的螺栓承担。 每一块板所受剪力为VF2100250kN,扭矩为TVe500.315kNm 一个高强度摩擦型螺栓的抗剪承载力:Nvb0.9nfP0.910.510045kN 在剪力作用时,每个螺栓所受的剪力为:N1vy在扭矩作用时,最外排的螺栓受剪力最大:

NT1xVn5086.25kN

Ty1x22ivy2i1510105855435105222321.5kN

NT1yTx1xi2yi2151055855435105222311.3kN

受力最大螺栓所受的剪力合力为:

N1xN1yN1yTT221.526.2511.327.8kNNv45kNb2,满足要求。

(2)连接板强度验算

计算1-1净截面,M16螺栓的孔径取为d018mm

In1.0301230321.01.83.510.5221809cm4, WnInymax180915120.6cm3

Sn1.0302431.01.83.510.587.6cmTWn151063

截面最外边缘正应力:120.6103124.4Nmmf310Nmm22,满足要求。

截面形心处的剪应力:

VSInt501087.610180910104324.2Nmmfv180Nmm22,满足要求。

综合上述,螺栓受力及净截面强度均满足要求,设计满足要求。

--- --- P91第3.11题 解:

螺栓群承受剪力为V,弯矩MVe0.2V (1)采用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

一个高强度摩擦型螺栓的抗拉承载力:Ntb0.8P0.8125100kN

一个高强度摩擦型螺栓的抗剪承载力:Nvb0.9nfP0.910.4512550.6kN 弯矩作用下,受拉力最大螺栓所承担的拉力为:

NtMy1myi20.2V1014022701402260.2857VkN

每个螺栓承受的剪力:NvV10kN 受力最大螺栓强度计算:

NvNbvNtNbtV1050.60.2857V1001

所以V208.3kN,取设计值V200kN

(2)采用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 一个高强度承压型螺栓的承载力:

Nbvnvd42fbv13.14204225010378.5kN

Ncdtfc201047010Nbtbb394kN

de42ftb3.1417.654240010397.9kN

在弯矩作用下,受拉力最大螺栓所承担的拉力为:

NtMy1myi20.2V1014022701402260.2857VkN

每个螺栓承受的剪力:Nv受力最大螺栓强度计算:

22NvNtbNvbNt1bNcNv1.2V10kN

22V100.2875V178.597.994V1.2V314.1kN V783.3kN所以V314.1kN,取设计值V300kN

--- ---

第7篇:《经济学原理》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类学生必学的一本书,经济学也是一本重要的科学,了解经济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对于从事资源配置的人,特别是政府官员,不仅包括财经、工业、交通、贸易、农业等部门的,而且包括从事法律、教育、人口等工作的,经济学都是必修课。对于一般百姓,懂得市场的运作能够维持生计也就够了,不一定要懂得经济学。但是,如果你想了解社会,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复杂规律,进而理解人生,就要懂得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有曼昆,索罗斯,范里安等人,且有相应的中英本。第一本《经济学原理》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编著。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第5版)》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了解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十大原理是经过高度总结后得到的结论,本人通过自主学习并结合他人的观点得到了自己的看法,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下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语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人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1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了。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既然学习到了知识,就应该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将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说明,使读者无论是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还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能结合身边的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自觉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逐步养成用经济学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好习惯。拥有像经济学家一样的思维。

本书是19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所著,该书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全书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讨论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马歇尔说“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异端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生活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研究了财富、财产、消费、劳动、必需品、资本和收入等概念。第

一、第二篇具有总论的性质,为以下几篇的原理作了理论铺垫。第三篇至第六篇是《经济学原理》的主体部分,依次考察了消费、生产、交换、分配。第三篇 《论需求及其满足》研究人的需要和消费。第四篇《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研究了包括人自身在内的,能够作为满足欲望手段的因素。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中,把第三篇中研究的需求理论和第四篇里研究的攻击理论结合起来,依据供求平衡的原理,提出了均衡价格理论。在第六篇《国民收入的分配》中,马歇尔提出了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在他看来,各种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分别形成它们各自的收入。所以,分配论不过是用供求均衡观点去研究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总体来看,供求均衡价格体系是贯穿《经济学原理》各篇的理论核心和主线。

《经济学原理》中的各个理论因素,基本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它以边际效用论来说明需求,而以生产费用论来说明供给。但是本书对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把边际效用论或生产费用论当作是决定价格的独立因素,而是通过供求理论,把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容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本书的理论核心——均衡价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论,应该说,《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结构为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框架。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在此,我作一个简要总论。 第

一、 以心理分析为基础。马歇尔和主观学派一样,认为经济学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他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会有力地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人类行为动机分为两类:一是追求满足,这可以激发人们经济活动的动力。二是避免牺牲,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这两类动机的均衡是绝大多数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基础。 第

二、 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

因此,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广泛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例如,作为需求理论的基础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消费“增量”的比值,而需求弹性则是需求量变动比率和价格变动的比率之间的比率;同样,供给理论和供给弹性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是以报酬递减率和“边际”生产费用原理为基础的。 第

三、 强调“局部均衡”分析。2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马歇尔把物理学中作用和反作用达到均衡的观念用来说明经济力量的均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马歇尔研究的是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考虑厂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当代微观分析方法的基础。 第

四、 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现象置于经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多是不变的。 由于马歇尔一方面继承大卫 李嘉图和约翰 穆勒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引入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使古典经济学理论获得发展,所以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可看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 总之,此书是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入门之作,她关注于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为人们描述了理性人的选择和市场行为

学习了这本书,对“经济学”这三个字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济学原理》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对社会中的经济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它是经济学者们必须拜读的经典。

3

第8篇:经济学原理

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分七章,这七章的内容结构是: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内容。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等内容。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等问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运行基础,调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内容。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第9篇:经济学原理作业

一、中国近年来的房价为何上涨?请用供求定理及影响供求的诸多因素来分析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从供给方而言,房价上涨可能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建筑成本提高;而且,由于受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政策的影响,土地价格上涨,也会推动房价的上涨;同时,房地产商的炒房行为,也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动力;此外,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政府政策鼓励投资建设,也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从需求方而言,我国人口多,房屋本身就具有刚性需求的存在,同时消费者对房价的未来预期也推动房价的上升;此外,中国的消费者将买房视为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消费心理也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二、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边际效用呈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是递减的。

从生理上讲,效用实际上是人的神经对外部刺激所带来的兴奋和满足感。当外部给出一个刺激时,人的神经兴奋就会产生满足感,但当同样的刺激反复进行时,兴奋程度就会下降,即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因而,凡是都要讲究适度。

例如:当一个人很饿时,吃第一个面包给他带来的效用是最大的,比如等于10,吃第二个面包时,他已经不那么饿了,第二个面包的边际效用可能为6,当吃第三个面包时,他可能已经有点饱了,第三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2,当他吃到第四个面包时,他完全吃饱了,此时面包的总效用达到了最大值,但第四个面包的边际效用却降为了0,再吃下去面包的边际效用就会降为负值了。

三、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正确的投资观念是什么?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决定和影响因素有很多,利率水平最终是由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决定的。影响利率的因素主要有产业平均利润水平、货币供给与需求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国际利率水平、经济政策以及利率管制等等。

我们知道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因而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首先,在投资过程中我们应当慎重分析和考虑投资的回报率和风险性,牢记“回报越高,风险也越高”;其次,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选择适合的投资方式;其三,应该坚持投资方式多样化,“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有效地降低风险。其四,投资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坚决杜绝投机倒把、违法犯罪的行为;其五,面对各种投资结果,我们都应当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假定有两个老人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人说,我攒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了天堂;另一个老人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了天堂。如果真有这两位老人,你认为哪位老人更聪明些?为什么? 第二个老人更聪明。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单个消费者并不是简单根据当前的绝对收入来做消费决策,而是根据终生的或持久的收入来做决策,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单单考虑本年度可支配收入,还把他们在将来可能获得的可支配收入考虑进去,当他们购买住宅或汽车之类的需要大量资金,而他们目前的收入和已经积累起来的货币又不足以支付如此巨大的金额时,就可以凭借信用的手段用贷款的方式来完成购买行为,用以后逐年逐月获

得的收入来归还贷款。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提前获得消费品的享受,所以我们说后一位老人更聪明些。

五、请论述一下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应如何稳定物价?

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通货膨胀引起的国家资本积累并不是依法计征的,而是通过过量发行货币、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方式获得的,会严重损害公众的切身利益。

2、通货膨胀在分配领域中扭曲了社会分配结构,导致国民收入和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分配不合理;同时通货膨胀还破坏了正常的债务债权关系,导致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分配不合理,扩大或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促进了两极分化。

3、通货膨胀对社会资源配置具有误导作用,加大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所有的计划、合同、契约等遭到破坏,使市场价格失真,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4、通货膨胀扭曲产业结构,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化;同时它还加剧经济“过热”现象,形成了“泡沫”经济。

5、通货膨胀影响对外经济环境,造成货币不稳定,损害国家的金融信誉,从而影响对外开放。

政府该如何稳定物价:

首先,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来增加各种商品的供应量。

其次,政府应当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对价格的调控和监管,查处各种哄抬物价、违法乱纪等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其三,政府应该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管理市场中货币的供应量和流动性。

其四,政府还应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粮食、食油、棉花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保障市场供应,以平抑市场价格。

其五,政府还应该完善补贴制度,并在必要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