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第二课时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环节内容/特点身体表演与空间互动+理论讲解将“空间尺度、限定与围合方式、光线、材料、建造、场地、结构”等知识点的认知与训练综合地介入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教案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语文教案第二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人教版 语文 高中

师: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88年1月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很多人质疑这段话的真实性,所以,我把出处抄了下来。(PPT展示)也有人质疑儒家文化是否真的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无论如何,作为中国人,首先我们要了解孔子是谁,儒家文化是什么。所以,我们从小学开始接触孔子,初中学习《论语》,一直到高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当中,这一篇幅最长也极富特色的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在第一节课,我们已经从文字的角度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深入探究文本当中的人物和思想。这篇课文讲的是孔子给他的四个学生上课的场景,是论语当中少有的极富文学性的作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人物分析。人物分析第一步,我们将以课本剧的形式,切身体会文本当中的情境。

下面我们请这五位演员登台表演。

生1:同学们好!

4生:夫子好!(鞠躬)

生1:在暑假即将到来之际,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鼓掌)

你們知道,鲁国国君一向与我交情甚好,而且我们的学校又是十分的出名,眼下,他给了我一个实名制推荐的资格,现在我要出了道考题,然后把这个实名制资格,给你们其中的一个人。

4生:请夫子出题(鞠躬)

生1:你们不是时常说没有人重用你们吗?那现在你们想象,如果有人重用你,你会怎么做?

生2:(推开众人)我来说,我来说。如果我辅佐一个千乖之国,这个国家常年有饥荒和战乱,我敢说用三年的时间,不,不到三年,我就能让这个国家国泰民安。(鞠躬,退下)

生1:呵呵呵,冉有,你呢?

生3:(鞠躬,上)如果将我的才华用于一个六七十,不,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可以用三年的时间让他进入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如果要论及伦理、道德教育,(鞠躬)还得请夫子您这样的高人。

生1:公西华,你呢?

生4:(鞠躬,上)唉,至于我嘛。也就在祭祀的场合当一个司仪罢了。(鞠躬,下)

生1:曾点,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5:(缓缓走入场中)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想法不太一样,只想在暮春时节,换上新衣服,与众亲友一起沐浴于沂水之中,然后在舞雩坛上感受微风拂面的那一丝清凉,最后在回家的路上,与众亲友一起唱唱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生1:你真的是这么想的?

生5:是(鞠躬,下)

生1:唉,曾点跟我想的一样啊。那么,这个实名制推荐的资格……

生2:(推开众人,上)嗯,那就是我了吧?

生1:呵呵呵,就给曾点吧!(子路,鞠躬,下)你们先下去吧!(众人鞠躬,下)

生5:(曾点,上)夫子,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不过弟子有一事不明,虽然我赢了,但我不知道他们三个为什么不如我,再者我认为,诸如冉有同学如此先进的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公西华同学如此前卫的职业规划,难道不是一个治世能臣的体现吗?请夫子明示……(鞠躬,立侍)

生1:冉有和公西华太过谦虚了,他们这样又怎么能施展自己的拳脚昵?

生5:那子路呢?

生1:至于子路呀,呵呵呵。

生5:弟子知晓了。(鞠躬)

生1:你先下去,然后组织弟子一块去沂水游泳吧。

生5:弟子明白(鞠躬,其他弟子一齐上台)(鼓掌)

师:感谢几位同学精彩的表演,很生动也很风趣,接下来我们请五位演员来说一下,你们是如何把握人物的。大家最喜欢谁的表演?(孔子扮演者)你是怎样把握孔子这个形象的?

生1:我觉得孔子他不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老师,他应该是一个很谦和的人,他在文章一开始就说了,“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比们们大几岁,你们就不说了,然后,你看子路上课那么闹腾,孔子也没生气,曾皙在课上还在弹琴,说明孔子的课堂是非常民主、非常宽松的课堂。

师:非常好,通过细读文本然后发现,孔子是一个非常谦和的这样一个老师。那么子路(扮演者)你觉得子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2:我觉得子路是一个很鲁莽的人,孔子老师刚刚提完问题,子路马上站出来回答。所以,通过“率尔而对”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子路非常的鲁莽。

师:子路是一个非常鲁莽的人,特别是刚才表演时“我来说,我来说”把子路这种性格演绎的非常好。你(冉有扮演者)是怎样认识冉有这个人的?

生3:我认为冉有这个人比较谦虚,当孔子提问的时候,他没有像子路一样“率尔而对”,而是等老师问他,他才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谦虚、不太张扬的性格。

师:通过细读文本,特别是这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能看出来冉有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公西华,你觉得呢?

生4:课本中,虽然公西华只有一句话,但也能显示出他的谦虚,他一开始就说“非曰能之,愿学焉”意思是我不能干什么,只是想学着做些什么而已。后来他又说愿为小相焉,意思是我当不了将军和宰相,只想作一个小小的司仪罢了。

师:好,分析得非常准确,虽然公西华只有一句话,但他抓得非常准,也能看出来公西华也是一个特别谦逊的人。最后是曾点,表演也非常出彩,特别是后面还有唱歌,你是怎么想的?

生5:我表演的曾点应该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形象,课本上说他“舍瑟而坐”,就是说在别人发表自己治国理想的时候曾皙在悠闲地弹琴,而他说的理想,表达起来又那么有诗意。所以说,曾皙在我看来应该是秀洒脱的有诗人气质的人。

师:好,曾皙是有诗人气质的人,好,非常好。通过五位同学,他们对人物的把握,我们知道了,他们之所以有如此精彩的表演,是因为他们细读了文本,把握住了人物的特点。我们再次表示感谢五位同学的精彩表演,请回。

我们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切身体会了文本场景,这只是分析人物的第一步,要想更加全面地分析人物,需要我们在课下广泛地搜集人物的相关资料。在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以小组的形式去搜集人物的相关资料。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几个人物:

我们先看子路这个人物,哪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一下子路的相关资料呢?好,第1组展示,我们先了解一下子路。

生1:子路,名由,字子路,公元前542年至公元前480年,仅比孔子小9岁,却是侍奉孔子时间最长的一名弟子,使他与孔子的关系非比寻常。子路对孔子可谓忠心耿耿,在跟随孔子的这段岁月中,作马车夫,作侍卫。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度过那段最为艰难的岁月。但是说到子路的第一个特点,却是他的缺点,子路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好勇。《史记》当中也有记载“子路性鄙,好能力,志伉直”,意思就是子路的性情非常粗暴、急躁,并且喜好能力、性情耿直。从刚才的课本剧我们也能看出来,子路在孔子提问之后第一个就站出来,这也体现了他性格中急躁的这一特点。

生2:此外,子路还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孝,“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意思是說子路家里很贫穷,自己常常吃野菜,但一定要从很远的地方,为父母前来白米。除此之处,子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治国的才能。“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赋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孔子肯定了子路的治国才能,认为他可以治理千乘之国。

生3:最的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子路之死。大家先看一下大屏幕上这句话,“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这句话也体表了一个故事,子路在卫国做官之时,卫国贵族内讧,子路因参与斗争而付出了生命。但是他在临死之前谨记孔子的教诲,死之前也一定要把他头盔上的帽缨结好才从容就死。从这里也里看出来,子路把孔子的话谨记心间,记住礼仪的重要性。

(全体学生鼓掌)

师:感谢这个小组的成员,为我们分析了非常生动的、非常全面的子路形象,特别是最后关于子路之死的介绍,关于这一则材料,我也非常有感触。子路本来可以不去参加这场内讧的,就是因为子路他的鲁莽和正义感,所以被卷了进去。当孔子得知卫国发生内讧的时候,他嚎啕大哭,说:“我那个正直又鲁莽的学生肯定会丧命的。”果然,很快传来了子路的死讯。孔子因此也大病了一场,第二年就去世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孔子和子路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关于子路的资料,我相信还有很多,哪位同学为我们补充一下呢?

生:我在网上查到一则,子路向孔子学习的故事。刚才的同学也说了,子路是侍奉孔子时间最长一个弟子。但是呢,子路一开始是不屑于向孔子拜师的,他觉得自己就像南山的竹子,可以制成锋利的箭,射出去可以穿透牛皮,那学习还可以让他在哪方面得到提高呢。孔子就说了,学习之后,你可以给这支箭的尾部加上羽毛,或者把前头削得更尖,这样就可以让箭射得更远更准更深。子路听了这段话,才开始虚心向孔子学习。

师:好,这位同学为我们讲述了,子路向孔子学习的故事,非常的生动,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来,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高明的教育思想。分析完子路这个人物,接下来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人物冉有。哪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一下冉有的相关资料?

生1:我们给大家介绍的人物是冉有,冉有,名求,字子有,公元前522年至公元489年,比孔子小29岁,冉有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征。第一个就是谦虚,从课文和刚才的课本剧中就可以看出来。子路、冉有一前一后的这种对比,就可以看出他一个谦谦君子的风范。第二,他很有治国才能。孔子就曾经这样评价地这冉有:“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其大致意思就是说,一个很大的国家,冉有可以来当宰相。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冉有治国才能的肯定。

生2:我在网上也找到一些关于冉有的资料,不过这些资料大部分都是关于冉有负面的资料,前面一组同学也说到了,子路在临死之前明白了孔子的“仁”的思想。然而,冉有却恰恰相反,他曾经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是我不喜欢您的道义,而是我的力量不能达到。孔子就回了他这句话:“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意思是说,力量不足的人走到半路就可以停止了,而你现在却连脚步都没有迈开。从这句话中也不难看出,孔子对冉有也是非常的失望的。而随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孔子更加痛心,鲁国有一个大户人家叫季氏,家中非常有钱,可是冉有仍然帮助他搜刮民脂民膏,聚敛更多的财富,搞得当地民不聊生,老百姓叫苦不迭。孔子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十分失望,于是叹息地对众人说:“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意思就是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徒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从以上这些材料也可以看出,其实孔子也是觉得冉有已经无药可救啦,于是把他逐出了师门。我觉得冉有这个人虽然空有治国的才能,但是他最大的缺陷就是在道德方面有些不够好,而孔子恰恰最看重的就是一个人的道德。所以我觉得冉有在人品上有很大的缺陷。谢谢大家。

师:以上小组这则材料说“冉有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这里我要注意,这个“说”字,我们要读成“悦”,是一个通假字,是喜好的意思。感谢这一小组的成员,为我们深入地分析了冉有这个人物。通过课本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鲁莽的子路和一个非常谦逊的冉有,而通过这两个小组搜集相关资料,我们又看到了一个虽然鲁莽,但是有正义感又讲孝道而且在临死都没有忘记老师教诲的子路;同时也看到一个虽然有治国才能,但是最后背叛师门的冉有。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在分析人物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全面地搜集资料,这样才能够透彻地进行人物分析。

第三个学生是公西华,由于他的资料比较少,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公西华,名赤,字子华,公元前509年出生,比孔子小四十二岁。这也是孔门当中非常小的弟子了,孔子肯定他的治国才能,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最后,公西华也确实实现了他治国的梦想,说:“赤之适齐也”,公西华出使时候“乘肥马,衣轻裘”,混得还是不错的。

分析完这三个人物,我们要做一个小结。孔子问志,这三个学生都是从哪一个方面说的自己的理想呢?谁来告诉我?

生:都是从治国方面,都想让国家更加富强。

师:非常好,说都是在治国方面,也就是说这三个弟子都想在仕途方面求得发展。接下来一个关键人物是曾皙,在孔子的一再鼓励下,曾皙说出了他的志向。曾皙的这段话也被后世广为传诵,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文本细读,来分析一下曾皙的这段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首先,我们先把曾皙的这段话齐读一遍。

莫春者,开始

学生齐读。

师:我们还是要带有感情地读,刚才在扮演曾皙的同学也说了,曾皙的这段话非常有诗意,(教师范读一遍),我们再来一遍,莫春者,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非常好,能够把曾皙这段话里面的诗意表达出来。我了一直在想曾皙的这段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哪一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觉得曾皙他心中的社会是不需要统治者了,就是社会已经进步到了不需要统治者去控制,统治者可以跟人民一块去享乐,一块去过着他们心中目中那种生活。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曾点描述的这样一个世界,已经不需要有人去治理了,人们已经和谐相处了。这也是宋代朱熹的观点,他说曾皙这样的情境是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天地人和谐共存之后出现的场景,所以曾少数人这段话表达了他的一种盛世愿景。这样的境界要远远高于前三个人。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曾皙就是表达了一种个人生活状态,他也许不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他只是想过一个安定平和的生活。在暮春时节去沐浴春风,然后去沂水游玩一下,表达他的和种生活状态。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这里不是表达曾皙的治国的梦想,只是他的一种生活状态。也有一种观点就是这样认为的,儒家有这样的处世原则。孔子就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如果君王重用我,那就就出来作官;如果不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追求自己的乐趣。我们可以看一下课本中相关链接部分,孔子也说了这样一句话:“道不行,乘桴于海。”如果我的学说、我的治国理想得不到实现,那我就乘着一个小木筏去过自己逍遥处在的生活去了。这也是后来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三合板追求自己独善其身的快乐。

师:还有人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么?

师:好,我们在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有咬文嚼字的功夫。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

莫春者,四五月份,浴乎沂,在沂河中洗澡,山东的气候跟我们这里的气候应该差不多,你们看有没有人会在四五份的时候在河里面洗澡呢?很少吧。所以就有了另外一种观点,汉代的董仲舒和王充认为:“浴乎沂”的“浴”并不是“洗澡”的意思,而是“跋涉,或者是蹚过去”;蹚过沂河之后,“风乎舞雩”的“风”,也不是在那里吹风,风,同“讽”,这种通假在古文当中也非常常见,是“唱歌”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舞雩坛上唱歌”;“咏而归”的“归”,也不是“归去”,而是“祭祀馈赠”的意思。所以,这样的话,这段话要重新解释了:曾皙和一帮人,跋涉过了沂河,来到舞雩坛上唱歌,举行一场祭祀,这是曾皙一种礼乐仪式的追求。而且在《孔子家语》中也提到,曾皙一直有礼乐治国的梦想。所以,这里面体现了曾皙礼乐治国的想法。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这种意见。

师:那么,我们来看下面这三种观点(PPT展示:一、独善其身,二、盛世愿景,三礼乐仪式),我想问一下,大家同意哪一種观点?

师:同意第一种的举手,同意第二种的?第三种的呢?

师:好,都是有一些的。这三种观点争论了上千年,说明它们都各有各自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后人继续去寻找,更合理的方法和更有力的证据,去继续深入探究。关于这个问题,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曾皙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如何?我找一个人先把它读一遍。

学生读。

师:好,请坐,感情非常充沛。哪位同学说一下曾皙这段话,到底蕴含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一种很悠然自得的心情。

师:请坐,大家认同吗?

生:认同。

师:我们民族的语言是非常有魅力,非常有表现力的,曾皙的这段话通过一系列的短句,就可以产生非常明快的韵律节奏,特别是里面的动作和意象,也非常的洒脱和清新。所以,这里面有一种非常怡然自得的心情。

师:其实在舞坛上还有一样东西,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圣贤乐趣”四个字。也就是说,当地人认为:曾皙的这段话无论是要表达他盛世愿景与民同乐,还是要表达他独善其身的乐趣,抑或是一种礼乐治国的乐趣,都是一种圣贤乐趣。这种观点也非常的通达,也就是说曾皙不同于前三个人,不同于前三个人的求仕。他是想求乐,而这种“乐”是一种圣贤乐趣。

师:曾皙的圣贤乐趣,引得了孔子的赞同。但是,我们通过咬文嚼字会发现,孔子的一个神态动作非常值得探究,哪一个神情动作呢?好,大家都说了“喟然叹曰”。孔子既然赞同了曾皙,为什么会“喟然叹曰”喟然呢?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分析?接下来,我们再运用一种分析文本的方法,叫同类比较。(PPT展示:孔子三叹。一、灵公老,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二、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叔孙氏获麟。仲尼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吾道穷矣!”)

师:记录孔子的事迹,一共有两本最权威的著作,《论语》和《史记》,在这两本著作当中,记录孔子一生有过三次“喟然叹曰”。第一次是在卫国,他得不到重用,所以“喟然叹曰”;第二次,是“侍坐”这一次;第三次,是在他的晚年。鲁国的大夫在打猎的时候,抓到了一只麒麟,孔子认为这样的祥瑞之物,竟然受到了世人的蹂躏,所以认为自己也不会得到这个世道的认可,所以“喟然叹曰”“吾道穷矣”,我的治国梦想破灭了。大家看一下,第一句我第三句,这两次“喟然叹曰”都是孔子在什么情况下的“喟然叹曰”?

生:得不到重用,不得志。

师:所以,孔子的第二次“喟然叹曰”也应该和他的不得志有关,那么孔子的一生如何的不得志呢?(PPT展示:周游列国)

53岁:孔子在鲁司寇,鲁国大治。

55岁:孔子周游列国。“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68岁:孔子归鲁。

师:孔子一直想要实现自己礼乐治国的梦想,但是当时的君主争战杀伐,一直无法重用孔子。所以,孔子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但是在周游列国的过程当中,也是非常的坎坷:他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宋国一棵大树下讲学时,宋国的君主还命人把树砍倒,以示不友好;在经过卫国的时候,卫国的国君更是命人把孔子压过的车辙印填平,以示不欢迎;在古老的商周之地,孔子穷困潦倒;在陈蔡小国还遭到了围困。一直到68岁,一事无成的孔子才回到了鲁国。所以,当曾皙说出了他的圣贤乐趣的时候,一事无成的孔子发出了无限的喟叹。曾点礼乐治国的梦想,独善其身的乐趣,抑或是与民同乐的盛世愿景,都是孔子毕生在追求的。所以,孔子在一声喟叹当中,表达了对曾点的赞同,说:“吾与点也。”关于孔子他为什么会“喟然叹曰”,仁智各见,我们进行同类比较的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接下来,我们继续用同类比较的方法,来整个探究一下“侍坐”这篇课文。(PPT展示《颜渊、季路侍》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师:《论语》中记载孔子问志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咱们课本上这次,是孔子周游列国之后晚年的一次问志;还有一次被认为是孔子周游列国之前的一次问志,也就是选修课本《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论语十则》中的这一篇《颜渊、季路侍》。下面我们进行一下文本比较,我们可以通过早期的《颜渊、季路侍》和孔子晚期的“侍坐”来比较一下,进一步探究文本当中的特点。

师:我们先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侍坐”这一课被后世认为已经有了小说的雏形。那么,我们来看“侍坐”这一课的文学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幻灯片上《颜渊、季路侍》语言上只是子曰、子路曰这样的对话,依然是语录体的风格。而本文有丰富的动作、语言和情态,比如子路“率尔面对”,就可以看出子路非常的鲁莽、非常的好勇;而“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坐”,把曾皙当时在干什么都能写出来,给一个环境和背景,我们就知道当时的气氛;孔子“喟然叹曰”,把孔子的心理活动都写出来了,通过这个就能知道当时的一种情境一种场景。

师:好,非常好,那你来看一下,在人物语言方面“侍坐”这一课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幻灯片上这篇孔子说:“盍各言尔志。”孔子就直接问出来了,没有前提和为什么要各言尔志。“侍坐”这篇,“以吾一日长乎乐,毋吾以也”,就可以看出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非常谦虚、非常平易近人。

师:好,分析得非常细致。通过这两篇的比较,我们也能看出来小说的发展,由语录体在向成熟的小说过渡,非常棒。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二者在人物上有什么样的不同?我们先看子路这个人物,他在思想和性情上,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生:“侍坐”这一课在和幻灯片上这一篇相比,《颜渊、季路侍》一篇中从“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可以体现子路当时在追求富贵,并且很豪爽义气;在“侍坐”这一课,子路在性格上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志向却变了,变成了治国,达到了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

师:好,请坐,分析得非常透彻。也就说子路由早期的追求富贵,到了晚期的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境界有了很大的提升。那么孔子这个人呢?

生:《颜渊、季路侍》一篇中,孔子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让老年人很安定,让朋友很信服,让年少的人怀念他。这是一种治国的志向,让一个国家更加的安泰。从“侍坐”这篇文章中,曾皙说出了自己的志向之后,孔子并没有说出自己的志向,只是喟然叹曰道“吾与点也”,他赞同曾皙的志向,也是联系到自己周游列国十四年的经历,“喟然叹曰”也表达了他自己的这种不得志的无奈。

师:好,非常深入。孔子从早期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到了晚期只是“喟然叹曰”赞同曾点的志向,那么孔子的志向在晚年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孔子晚年都做了些什么事情,一事无成的孔子回到鲁国主要做了两件事:著书和育人。(PPT展示:著書立说,删《诗》,成三百篇。传,《易》,韦编三绝。著《春秋》,乱臣贼子惧。教书育人,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弟子编《论语》,万世师表。)他整理《诗经》,注释《周易》,编纂《春秋》,广收门徒,成万世师表。孔子晚年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最弱创立了儒家学说。(PPT展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墓图片))这是孔子墓,在曲阜的孔林,他被后世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接受万世的膜拜,孔子的学说在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也在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形成,同进也在深深地影响着世界。(PPT展示:儒家的影响图片)下面这幅画是08年北京奥运会,人们齐读《论语》的场景,上边这个标志是孔子学院的标志,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的窗口,已经遍布全球,右边这幅画是在德国柏林落成的孔子雕像,上面刻着孔子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左传》当中有“三不朽”的说法,认为一个如果做到了以下三个层面,就可以达到不朽。第一个境界是立言,著书立说;而更高一个境界是立功,治国平天下,封侯拜相;而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树立万世的德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达到了这一境界。正是因为孔子思想如此持久和广泛的影响,所以才会有很多的人认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是可悲的,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仰,也是可怜的。我相信,我们这个民族如果吸取了儒家文化的精华,肯定我们会过得更加幸福、更加自信,这个世界也会更加美好。

师:我们再回顾一下整篇课文的内容,孔子问志,三位弟子都是表达的在仕途方面的追求,而曾皙说出了他的圣贤乐趣,曾皙的圣贤乐趣引发了孔子无尽的喟叹,由喟叹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孔子一生不得志的经历,孔子一生虽然在仕途上一直不得志,但他依然在努力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使他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树立了万世的德行。

师:这节课,我们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深入探究了文本当中的人物和思想,同时,我们在分析文本的时候也运用了如下几种方法:(PPT展示)

探究文本的方法

演课本剧,切身体会文本情境

搜集资料,拓展丰富文本内容

咬文嚼字,深入解读文本内涵

同类比较,清晰凸显文本特点

师:探究文本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继续去丰富,同样,对儒家文化的学习我们也没有停止。所以,今天我们的作业(PPT展示:探究:我眼中的孔子或儒家文化)继续多方法多角度地去探究儒家文化,推荐给大家的题目是“我眼中的孔子或儒家文化”,希望大家继续用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去深入探究。

师:孔子说他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大家现在已经到了十七八岁,也都在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价值。我理解的“三十而立”不光是生活的独立,更是一种精神的独立,人需要一种行为准则,一种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说,人需要一种信仰,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儒家文化中受到积极的影响,早日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作者:刘志国

第2篇:《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1.学生能认识并体会写景抒情类散文的表现力,掌握一定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深沉感情与人文精神。

3.学生通过对文章创作时代背景的了解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赏析,初步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4.学生通过对“秋”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体会文章独属于郁达夫的“我之色彩”。

1.复习回顾,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二课时。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总结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秋色。

生: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佳期。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我们明确了故都的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齐):清、静、悲凉。

师:很好,这三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整篇散文的“文眼”。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秋色的“清”与“静”,今天这节课的一开始,我想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我们换一换,把题目变成《北平的秋》可不可以呢?大家想一想,从文章出发,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文章不是只写了北平的秋色,还有对文人伤秋、悲秋情怀的议论,如果改了就不全面了。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文章结构上的细节,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也觉得不可以。北平只是单纯点明了地点,而“故都”二字却包含了一种情感在里面。

2.重点阅读,体会秋情

师:哦?这位同学提到了情感,这个思路很好,大家能不能顺着他的思路再往下想一想,作者这“故都”二字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我们结合上节课总结过的五幅秋景图来谈一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秋晨院落”图,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具体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我选的是这一句:“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秋天的清晨泡一碗茶,闲坐在院子里欣赏天色,静听驯鸽的飞声,是非常闲适、清幽的,作者喜爱这样的秋、眷恋这样的秋,体现了作者心境的悠闲和平静,有一种淡淡的喜悦。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作者对故都秋色的喜爱和眷恋,这一点找得很准确!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北平”只是一个地名,而“故都”是什么?它是作者的“故都”呀!所以这两个字里,一定是蕴含着作者对故都无限的眷恋和赞美,非常好!但是这位同学刚刚提到了一个词,“喜悦”。大家想一想,在这里用“喜悦”这个词,合不合适?能不能也用文中具体的句子来讲一讲你的观点?

生2: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它下面还有一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作者写到了破屋,写到了破壁,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数着日光、静对蓝朵,实际上是非常孤独的,也正好合上作者前文写到的悲凉。

师:哦,这位同学能够结合文眼来理解,很好!还有没有别的观点?

生3:我也觉得不太合适。作者写了“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色、白色都是很冷清的颜色,而红色是热烈的,作者却认为它“最下”,也可以说明作者并不是喜悦,而是悲凉。

师:很好,注意到了颜色的小细节!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来总结一下。一方面,“故都”蕴含着作者的喜爱和眷恋;另一方面,作者对秋景的描写又饱含着一种悲凉、伤怀的色彩。

3.品味阅读,领悟秋思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荷塘月色》也属于这一类散文。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是喜爱故都的秋的“清”与“静”的,一般对于喜爱的事物,我们的心情都是比较喜悦的,就像《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尽管他心里有淡淡的忧愁,一见到月光下美丽的荷塘,他依然感到一丝明快、喜悦。可是这篇文章里,根据我们的赏析,虽然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但字里行间仍满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为什么呢?(生思考)

师:老师给大家一点小提示,我们可以从文章里找到答案,也可以从我们课前让大家阅读的郁达夫散文《一个人的旅程》得到一些启示。

生1:我是从文里找到的,第12小节,作者写到中外诗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秋是万物由春的欣欣向荣转向寂寥萧条的季节,秋景、秋色本身就能够引发文人的孤独和忧愁,这是一种文人特殊的悲秋情結,而作者也是文人中的一员。

师:从文中找到了特殊的一段议论,总结得很好!

生2:我也是在文里找的,文章作于1934年,之前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老师说过这一段时间是社会动荡、白色恐怖的时期,作者经历了这样的黑暗,对故都的思念笼罩着悲凉的色彩也是情理之中。

师:不仅找到了文章的创作时间,还能够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课文,非常好!

生3:我从《一个人的旅程》里读到了作者的遭遇。

师:能不能给大家概括地讲一讲?

生3:作者和家人长久地分离,兵乱迭起,交通阻绝,自身病倒沪上,又遭遇幼儿病逝,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作者身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质,“悲凉”就是他的人生感受,因此也通过文章体现了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了。还有没有同学能从郁达夫个人的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4:我之前读过郁达夫的一些散文,不仅仅是《故都的秋》这一篇,郁达夫其他散文里也有这种挥之不去的感伤情绪,是比较颓废、哀愁的。我觉得可能郁达夫他的文风就是这样。

师:这位同学有课外积累,很好!也就是说郁达夫这个“悲凉”的情绪和刻意去写“悲凉”的手法,很多时候其实也是作者本人独特审美情趣的表现,是他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选择。

4.延伸阅读,感知秋意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回想一下,“秋”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常使用的一个经典形象,课文中也提到了文人共有的“悲秋情结”,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文人们对秋的特殊情感?秋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主题,究竟有何魅力呢?

生1:我觉得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常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上,而秋天又有很多独具代表性的景,比如说红叶、秋蝉、秋风之类的,能够引发文人的创作热情。

师: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这个思路可以吧?但是同学们一起想一想,秋天是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春天、夏天、冬天难道就没有吗?

生2:秋更加特殊一些吧。在秋天里,很明显可以看到万物由盛极转向衰亡的过程,树叶凋落,秋风萧索,这些都是独属于秋的苦涩。

师:很好!秋的特殊性渐渐明确了。

生3:还有一点,我觉得在时间上秋是短暂的,转瞬即逝。而且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喜悦持续的时间却如此短暂,更容易引发文人的感慨。

师: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秋之魅力了,很有启发性!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能够自圆其说。正如刚刚同学们所说,秋是特殊的,它甚至作为一种“情结”融入了文人墨客的骨血之中。而在这许多悲秋、颂秋的文章里,《故都的秋》又以它独特的抒情方式开辟出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趣味。老师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观点:“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达夫独特的人生体验赋予了他的文章别样的“我之色彩”,我们既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对故都秋色的颂歌,也可以说它是作者饱含悲凉之音唱出的悲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本文的理解难点在于作者如何通过景物体现内心的悲凉之情,以及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遭遇下见斯景有斯情的缘由。因此,第一课时进行整体感知,概括景物图,寻找文章线索的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得较快,有疑问的地方并不多。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我的教学重点落脚于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语句,寻找文眼,从细节着手,通过对具体景语的赏析,由“清”“静”逐步揣摩出“悲凉”,再勾连学习过的课文《荷塘月色》与课外补充知识,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郁达夫的人生境遇,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境。

在对此类散文的教学上,虽然也考虑到了勾连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无形中比较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之间的异同。但碍于内容和时间限制,這一部分没有在课堂上明确点出,没能成为课堂教学内容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遗憾。

在教学设计中,以往对《故都的秋》这一类散文,关注的重点都在于它“写了什么”,此情此景此物此人,学生当下掌握了,换了另一篇散文可能又要从头开始。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我增加了一个由本篇辐射到郁达夫其人,再由《故都的秋》引申至“文人的秋”的探究环节。目的就是希望借由这个讨论,让学生能从作者个人和写作主题两个维度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从“一篇”到“一类”,使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某篇具体的课文,而是一种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栏目编辑:周 彦)

作者:陈湾妮

第3篇:《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同课异构及评析

【课例一】

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第二高中 程 立

背景呈现:课前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红楼梦》前两回中林黛玉的身世,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及其关系,画一幅林黛玉进贾府所走过的路线图;教师制作好本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的文字。这一回中作者巧借黛玉之眼目睹了荣、宁两府的具体景况,另外,很多关键性的人物也在这一回中纷纷出场。

透过这一回,要让学生窥见《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无穷魅力,激发起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欲望,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和感悟,学习作者如何将人物塑造得如此成功,在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理解中品味悲剧的艺术力量,同时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设计本课时我充分考虑学情,集中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重要人物,并由学生提出好的句子,带领学生一起深入体会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课时,我们跟随林妹妹的脚步来到了那个布局讲究、陈设华贵、礼节繁琐的贾府,也初识了贾府的一些重要人物,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本课都有了哪些人物出场?

生:贾母、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探春、迎春、惜春……

师:这么多人物写法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详写、略写,有集体介绍、单独介绍,有虚写、实写。

师:很好,我们来研究一下贾府两个重量级的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我们集中看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语段,选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学生自主回答,到前面板书形象特点和手法)。

生:王熙凤的出场写得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泼辣的性格特点。

师:仅仅写出了性格特点吗?

生:还写出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师:很全面。还有哪些精彩的语句描述?

生:王熙凤连续问黛玉一系列的问题,写得好。写出了王熙凤考虑问题周全、八面玲珑的特点。

师:有一定的道理。

生:王熙凤回答王夫人的问话,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精明强干的管家。

师:你认为哪几个词是关键词呢?

生:“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的“先”和“我已预备下了”的“已”。

生:王熙凤夸林黛玉的语言描写也很精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可以看出她很会说话。

师:她这样夸赞林黛玉,是为了什么呢?

生:讨林黛玉、贾母欢心。

师:有道理。那么刚才那两句话中关键的词应该是什么呢?

生: “真”和“才”。

师:她用两个很有分量的词,将对黛玉的赞美提高到惊叹的程度,而且表达得自然、得体。那王熙凤是只夸了林黛玉吗?

生:不是,王熙凤说这些是为她接下来的话作铺垫。她接着就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可以看出她夸黛玉是为了说明只有老祖宗才有这么漂亮的外孙女。

师:那我们知道嫡亲的孙女和外孙女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个是儿子家的,一个是女儿家的

师: 很好。那王熙凤都夸了谁呢?谁是嫡亲的孙女?

生:“三春”。

师:在场的还有迎、探、惜三姐妹的母亲,她们听了高兴吗?

生:高兴。

师:好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只一句话,就把在场的主要人物一一夸赞,不愧是“伶牙利齿”。不过夸人得让人听了喜欢,是极不容易的事。且看第三十八回,写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脚掉进了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在这种情景之下,如果你是凤姐你会怎么说呢?

师:难度比较大,有王熙凤在大家都不敢说了,那老师说说看: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好吗?

生:不太好。

师:是不好,因为老人是很忌讳说死的,何况也算不得什么大难。

师:老祖宗,有窝儿这叫残缺美。(生笑) 好吗?

生:(摇头)也不太好。

师:贾母80多了,对一个 80 多岁的老太太谈美是她喜欢听的吗?

生:不是。

师:对于老太太来说,美已经是过去时了,更何况是残缺美。那么王熙凤说的是什么呢?当时她说:“ 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 ? 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 ”王熙凤从什么方面发挥的呢?

生:福和寿。

师:那贾母听了会高兴吗?

生:会。

师:因此我们要抓住重点词,就可以准确地评点人物的性格。几句话就活脱脱地刻画出了凤姐的聪明与世故!

师:为什么对于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没有同学评点呢?

生:我认为作者把王熙凤写得富贵而美丽,恍若神妃仙子。

师:是很美,丹凤眼和柳叶眉都是很美的。但请大家注意她的丹凤眼的造型是“三角”的,柳叶眉是“吊梢”的,给你什么感觉啊?

生:狡黠,精明。

师:很准确。还有什么精妙的句子?

生:宝玉摔玉,有动作和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与众不同。

师:这是评点宝玉行为表现的意义,大家想想宝玉是突然摔玉吗?

生: 不完全是。前文王夫人已经说过他是疯疯傻傻的,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许多事来。

师:是啊,宝玉是典型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主儿。但他是不是看见谁都摔玉啊?

生:不是。

师:他对黛玉是怎么评价的?找关键词。

生:神仙似的妹妹。

师:是啊,他太喜欢林妹妹了,像神仙一样,太想和她一致了。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想和林妹妹一致呢?

生:宝玉说:“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从“也”字可以看出。

师:太棒了。这就是我们评点时要注意的抓关键词。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宝玉摔玉的时候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为什么不说“家里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没有”呢?

生:因为宝玉喜欢女孩,觉得女孩与他都是一样的。

师:这反映了宝玉把女孩放在了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我们不妨看看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水浒传》的外文译本有的就翻译成《 105 个男人和 3 个女人的故事》,《西游记》当中的女人呢?

生:都是白骨精。

师:不准确,都是妖精,不是要吃唐僧就是要和他成亲的。就观音菩萨是好人,但不知是男是女。(生大笑)这么看来《红楼梦》确实是伟大的。曹雪芹饱含深情地谱写了一曲女性的颂歌,这也是它的主题——追求男女平等。

师:林黛玉认识贾宝玉都是听谁说的?

生:王夫人。

师:很好,在王夫人眼里贾宝玉是什么样的?

生: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

师:听别人讲的,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描写。

师:文中还有描写贾宝玉的语段在哪里?

生:《西江月》二首。

师:对了,那在《西江月》中说贾宝玉是好的还是坏的?

生:坏的。

师:可是,作者是在借贾宝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又为什么说他不好呢?

生:沉思。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种新的手法—明贬实褒。对于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留作下节课进行。

师:那在黛玉看来贾宝玉是什么样呢?

生:相貌出众。

师:好,同学把他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通过精读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语段,分析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归纳了塑造人物的方法,同学们和老师一同总结一下。

师:接下来我们做两个练习,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堂练习1:“猜猜我是谁”(大屏幕打出描写动画人物的句子,学生猜是谁。)

课堂练习2:“猜猜他是谁”至少用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让同学来猜是谁。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塑造人物的方法掌握得很好,我们今天根据同学们喜欢的句子,一起研究了一些经典的描写人物的语段,抓住了关键词,分析了它们的妙处,还有一些精妙的地方,我们下节课继续研读。我们今天跟随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有一天我们能跟随曹雪芹走进他的文化大观园时,定会沉醉其中,希望同学们都能认真研读一下《红楼梦》。

实而有味,是程老师的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实,就是有意义、不花哨、不做作,让不同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的扎实的课。学生的“得”在哪里?

我们看这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以及为达这一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应该说两个目标在设定上既符合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本单元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要求。所以说目标设定是合适而准确的。

从目标的达成上看,关于 “猜猜我是谁”的练习,正确率极高,而从一个侧面也暴露了习题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至少用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写一个熟悉的人“猜猜他是谁”的写作练习,也让一些学生把握了肖像描写以形传神的精髓,而程老师带着学生由文本的阅读到写作训练,体现了听说读写的写,只是由于时间的短促,写一段话基本都变成了一两句话,学生的展示肯定是不够充分,也使学习效果打了折扣。但从整体上看,这节课依然是不折不扣贯彻了“扎实”而有“写味”的原则。

程老师的课,还是平实的,是实实在在的常态课。

看程老师的课件,不喧宾夺主,不靠课件、视频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而是最大限度地关注文本,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感受、思考、领悟、鉴赏中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语文的味道,这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所以说,这节课是平实而有“读味”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程老师的这节课思维活跃,不是按部就班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不完全预设具有生成性的课,这就是丰实性。它特别考验一个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准确度、课堂的驾驭力,比如有学生认为夸黛玉时的王熙凤是心思缜密的,这和教参的用词是不一样的,程老师敢于对这样的词加以肯定。

这样的课更考验老师的设问、质疑的能力与引导、指导的能力。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导与不导,导什么,怎样导,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

程立老师问得好,比如在王熙凤夸黛玉时问:“嫡亲的孙女与外孙女有什么区别?”而随后程老师进行了一口气的追问,这样密集的设问帮助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考,但是不是降低了难度、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力呢?如若教师只问出第一个问题,而其余问题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在“嫡亲的孙女与外孙女有什么区别?”这一“母问题”中,学生还能发现隐含着哪些“子问题”呢?这样的引导,是不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完整而全面?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设问的快乐”,客串一下老师的角色?这是不是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新认识呢?

但没有关系,更好的问题来了: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而不写“家里的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没有”?这真是无疑处生出的疑来,这一问,问出了宝玉有男女平等的意识。

也许程老师的这堂课还有待完善与反思,但这却是它的真实性所在,也是程立老师性格的真实折射。机智、幽默、干练、利落,雷厉风行,可能会少一点更为细腻、细致的分析与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总结;但这“丰实”而有“品味”的感受,依然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听课的老师津津乐道。

这里,我还想说一下关于作业布置上的一点建议,即便是我们赛课时的一堂课,也应该留好针对性作业、分层性作业,比如,在作业的设置上,我们是完全可以适当链接一下高考题,比如2012年我省的高考试题:老舍先生的《马裤先生》的第2小题“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与第3题“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这两个问题与本文的的学习目标简直是如出一辙,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下尝试。

这里,我想改写一下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最后一段的文字:“热爱,这对语文的热爱,若能够催生的话,我愿将语文成绩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样的表述是想表达我们做教师的更要让语文生活化,语文美丽化!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程立老师对《林黛玉进贾府》的热爱,有她讲课过程中的不倦的激情为证,有她的结语为证;我们甚至也看到学生们的一张张笑脸,所以我大胆推测,听了程老师的这一节课,一定会有一些学生会因此而萌生看《红楼梦》全书的想法。

【课例二】易 茗

背景呈现:

1. 集中精力突出对人物刻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在第一节课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林黛玉所接触人物的先后顺序,依次逐个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学习目标寻找阅读区间,筛选有效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用这种条理清晰的方法,化解文本复杂、学生不易适应的难题; 3.对文本中涉及到的文言词语,进行淡化处理。只要学生能理解大意,不妨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不做深究。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整体把握了《林黛玉进贾府》的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边讲边板书课题)中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大家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投影展示: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2.学习运用分析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探究人物形象;3.初步感受封建家族复杂的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板书:人物、出场、肖像、语言、性格。同时展示探究题:学一学,黛玉纳罕道:“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师: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大家看视频。(投影切换到电视剧《红楼梦》“凤姐见黛玉”片段。学生聚精会神地看视频。教师观察学生。)

师:在观看视频时,老师注意到你是第一个笑的同学,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笑好吗?

生:我是看到王熙凤人还没见,笑声先到。看那些人都敛声屏气,她却这么张扬,我觉得她好厉害。

师:很好!这个同学注意到了王熙凤的出场特点是什么?

生:(齐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的与众不同,她的厉害?还能从文中找到其他的“厉害”表现吗?

生:她的出场“放诞无礼”,就是“厉害”的表现。

师:是“厉害”的表现,粗门大嗓的笑声和寒暄是那样“放诞无礼”。(板书)

生:她说话表面上是夸林黛玉,实际上还迎合了贾母的心理,讨好了在身边的一大帮人,也够“厉害”吧?

师:够“厉害”,语言上“圆滑机智”。

生:她的穿戴也很不一般,色彩斑斓,穿金戴银。

师:外貌服饰上华贵可比,“厉害”!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

生:她服饰色彩艳丽、珠光宝气、性格泼辣。接下来我们再结合文本思考:王熙凤为什么能如此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吧,有这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厉害”呢?

生:霸气十足 ,有无人可比的地位。

生:放月钱,管事。(笑声。)

生:是贾母宠爱的大管家。

师:好,大家对课文读得很认真,回答问题很准确。对王熙凤的描写和性格特点,哪个同学还有补充?

生: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师:这又写了王熙凤什么性格呢?

生:“丹凤”眼,“柳叶”眉,是写她的美貌。

生:“三角眼”“吊梢眉”该是写她的不好惹吧。

师:好,阅读细致,分析到位。下面我们一起阅读《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一段文字,用冷子兴的评价作为对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的小结。(投影切换相应内容,“读一读”,学生齐读。)现在我们分析另一个人物:贾宝玉。谁能告诉大家,课文是在哪几段写贾宝玉的?

生:13、14段。

生:还有11段。先是黛玉母亲向她介绍表兄宝玉,后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嘱咐黛玉“休信”那宝玉。

生:第10段也写了宝玉,黛玉见过舅母王夫人后,王夫人嘱咐黛玉“不要睬”那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师:很好!我们看,对贾宝玉正式出场和集中描写是在哪段?

生:(齐声)第13、14段。

师:如此看来,作者在宝玉正式出场前就借不同人之口几次向读者介绍了宝玉,宝玉的出场有什么特点啊?

生:人未出现,人品先知。

师:与谁的出场形成对比?

生:王熙凤。

师:作者这样写有何好处呢?

生:有利于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师:好!这就是作者在设计人物出场方式上的技巧。大家能读出很好,在写作中注意学习这种技巧就更好了。课文对贾宝玉的描写还有哪些?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肖像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是个英俊的帅哥。(笑声)

生:肖像描写“面如敷粉,唇若施脂”,也是秀气的小伙子。

师:这些描写的角度有什么特点?

生:是从黛玉角度写的,都是黛玉眼中看到的宝玉。

生:黛玉一见宝玉,感觉很好,绝不像此前长辈的介绍,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生:黛玉“大惊”“眼熟”,也是在呼应“木石前盟”吧。

师:这些都是作者安排情节结构方面的技巧,大家注意学习。下面继续讨论课文对宝玉的描写和性格刻画。

生:他特别愿意和女孩子在一起读书、玩耍。

师:说明什么。

生:他认为男女平等。他说“《四书》之外,杜撰的太多”,公开否定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

师:这又与他的哪种做法一致?

生:不愿读被选入科举考试范围的书。

师:这些在课文的那段写的?是怎样写的?

生:第13段的两首《西江月》中写的。“腹内原来草莽”“愚顽怕读文章”。

生:还写他“于国于家无望”,中不了科举,当不了高官,既不能光耀门楣,更不能做国家栋梁。

生:还写了他知道黛玉没有他那样的“通灵宝玉”之后,“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师:这“摔玉”说明什么?

生:本来贾宝玉就对其他姐妹没有佩戴玉石不满意,觉得是玉石让他与姐妹们产生了隔阂,拉开了距离。

生:现在看到自己“曾见过的”娇媚的表妹也没有佩戴玉石,更让他对玉石深恶痛绝。

师:我们大家结合课文文本谈了这么多很好的见解,如果将其归纳一下,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生:叛逆。

师:很好!尤其是大家对宝玉不爱读书的分析具体到位,我们再看一下老师课件封面的图片来证明这一点。(投影切换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在快乐地读书。

师:仔细看读的什么书?

生:《西厢记》。

师:《西厢记》是写男女婚恋自由的“私书”,是当时的禁书。这也说明宝黛二人在这一点上是“心有灵犀”的。也说明贾宝玉不是一味地拒绝读书,只是不肯读家长、社会需要他读的那些科举考试的书。也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一个侧面。我们小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整体把握小说内容;②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析其心(心理活动),闻其评(他人的评价);③以此为依据,结合时代背景,概括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师:接下来检验大家运用学习收获,分析人物形象的效果。(投影切换“练一练,黛玉形象分析”,接下来进行讨论式练习。小结本课内容,与学生一起填写表格,整理课文对人物的不同描写方式,布置作业:运用本节学习的分析人物形象的知识和方法,阅读原著有关章节,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

【评析二】成于贯通 失之跬步

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第二高中 石冬田

我认为易茗老师的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两个“重视”促进目标达成。易茗老师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按照课标“把握文本内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要求,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重视文本,重视主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展示中,易茗老师处处注意从文本中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从文本阅读感悟中筛选信息,寻求答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将学习主体的阅读理解逐渐引向深入。

例如当一名学生说出王熙凤与众不同的“厉害”时,易茗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出证明这一观点的根据,先后提问了三名学生,从视频、课本、与别人的比较中,把握了王熙凤从不同侧面表现出来的“厉害①:放诞无礼”;“厉害②:圆滑机智”;“厉害③:霸气十足,无人可比的地位”,突出了文本的范例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效能。

二、 运用对比法整合文本信息,提高了课堂效率。易茗老师以目标2的落实为主线,以指导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开局,教给学生方法,“授人”以招数之“渔”。特别是人物出场的分析,易茗老师紧扣文本,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的有关语句,对比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引导学生捕捉到贾宝玉“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出场方式。据此进一步对照分析人物性格,不但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地达成了目标,而且体会了作者处处紧扣人物性格描写人物的艺术造诣,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 耐心引导阅读,热情组织讨论。易茗老师在展示中耐心引导阅读,热情组织讨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了教学目标。如,在做分析林黛玉形象的练习时,易茗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不同观者的角度分析观察人物和人物描写特点,有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学习、探究,有相互间的信息交流、碰撞,有老师循循善诱的提示、点拨,从而比较全面地把握了人物形象,落实了“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的课标要求。

课堂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谈一下我对易茗老师这节课的一孔之见。

一、易茗老师所设定的三条目标,我认为只有目标2达成率较高,此亦在上文表述,但目标1和目标3的达成比较含蓄。例如,目标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是整个高中三年间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点之一,在这节课中设计这一目标的确是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比较深透的结果,但易茗老师在施教过程中却差了半步未点破,结果使这一目标的落实打了折扣。

试举一例,文本中描写王熙凤的眼睛、眉毛就充满言外之意、含蓄深刻的韵味:“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丹凤”“柳叶”的言外之意是“长相美丽”;“三角”“吊梢”的言外之意是“性格刁钻”。虽然老师和同学对其“意”已探究明了,但“言外意”“含蓄美”的特点却未点破,使学生在“半步”之外只知其“意”,却未懂其因。

二、 首先是对王熙凤“张扬”性格原因的探究,易茗老师只是和学生探究到了“放月钱”“管事”。如果再联系原著深入一点探究:在偌大的荣府,为什么单单让她来管事呢?通过深入挖掘,不难发现王熙凤是贾府孕育出的一个产物,她的张扬、泼辣、狠毒,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著名交际学教授詹姆斯说过:“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欲望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有一部分学生得到老师的重视,而整节课表现积极,也有一部分特别是坐在后几排的学生积极态度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致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范围逐渐缩小。

由此看来,老师在课堂上真应练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从而使学生通过每节优化“过程和方法”的课堂,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尽可能高地提升“能力”。倘如此,教书育人的目标会得到更好的落实,我们的遗憾会少一些,人们的诟病会减一些,社会的认同会高一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的内容,这一回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无非是林黛玉初到贾府,走了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物,按时间顺序演进,不需花太多时间梳理。这一回讲究的倒是人物出场,也就是第一次亮相。《红楼梦》的前两回,通过各种方式演说了荣宁二府,到了第三回,人物角色就要逐个粉墨登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第二课时,集中的看点就是几个主要人物是怎样出现在读者的视线里的;他们的出现,有什么可关注、揣摩的;其精妙的笔墨,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由此可见人物分析是本文教学的目标。两节展示课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一、1.分析主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形象特点;2.学会抓关键词通过学生讨论、评点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2.学习运用分析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探究人物形象;3.初步感受封建家族复杂的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应该说两人目标在设定上既符合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本单元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要求。所以说目标设定是合适而准确的。

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评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教学改革在许多教师和评课专家的心目中,一切似乎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是重要的,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在目前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侧重评教学内容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更有导向性。在盛行评教学方法的今天,两位老师大胆尝试从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的达成度入手,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地进行点评,有理论,有事实;有反思,有建议;有商榷,有指导。难能可贵。曲慧老师在点评程立老师的课时,肯定了程立老师关注文本,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感受、思考、领悟鉴赏中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做法。

石冬田老师点评易茗老师的课归纳出三点遗憾,这三点遗憾都是从教学内容方面指出目标未达成的原因——对教材挖掘不到位,教学关键处止步。例如,易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到贾宝玉“叛逆”性格时,如果再向前踏出半步,指出他“崇尚男女平等”“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声言《四书》之外全为无根据编造”“疯癫摔玉”不只是一般男孩子的青春期“叛逆”,而且更是作者反对封建正统的伦理观念、反对封建科举选仕思想的形象揭示”等。石老师进一步指出再深入一步设想,如果有了平时课堂的这种鞭辟入里、深入主旨的引导剖析,学生平时思考问题时流于表面的现象也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了。

语文教学应该是微观(字词句)、中观(语段)、宏观(篇章)教学的结合,如果语文课只讲宏观方面的问题容易空而不实。程立老师注意从微观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如:“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的“先”和“我已预备下了”的“已”。分析王熙凤是一个精明强干的管家。”又如“他太喜欢林妹妹了,像神仙一样,太想和她一致了。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想和林妹妹一致呢? ”“宝玉说:‘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从‘也’字可以看出。”等。这样的分析实而不空。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易茗老师在对黛玉形象分析时采取填写表格的方式,从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析其心(心理活动),闻其评(他人的评价)的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学生按照老师的设计角度进行了概括,分析结果人物形象平面化缺少整立体感。如果易茗老师采用文脉分析法指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一句使以下所有有关黛玉的描写都纲举目张。如此,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黛玉的性格、形象会跃然纸上。接着老师继续点拨黛玉如此敏感警惕地观察和回应着“环境”,同样“环境”也在环视聚焦着她。学生在这样思路的指导下何愁不会分析,进一步设想,如果平时的课堂老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了。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升专业素养,形成教学风格,近期,黑龙江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举办了“2014年垦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展评活动”,以“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色,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主题,以期达到挖掘垦区高中语文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成果,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提升高中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次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讲、评的形式进行,以学校为单位,在学校选拨的基础上,推荐两名教师形成一个展示团队,分别承担做课和评课的任务。

在黑龙江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郑红霞老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九个管理局及总局直属学校共组建18个团队,共计36名教师参赛,80多名教师观摩。所做的18节课充分展示了集体智慧和校本教研的成果。

本期我们将以两所学校的展示成果为例,呈现垦区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教学的探索与尝试,与广大教师共同研究探讨。

作者:程立 曲慧 易茗 石冬田 郑红霞 李慧丽

第4篇: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温故互查】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请二人小组完成温故互

【自学检测】

查内容。要求:二人小组互讲,组员给组长复述,组长检查纠正。) 34720000463500001654000087650000小结: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或()后面的0即可。 【设问导读】

仔细阅读课本第74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你是怎么想的?

2、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小数?能不能来保留一位或者两位小数?方法又是怎样的?

3、像这样的题目保留小数以后应该怎么办?后面的万或亿字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

1、完成74页下面的做一做

2、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 【巩固训练】

1、完成课本第75页第

3、4题,课本76页第7题。

2、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13000000(保留一位小数)116897000(保留一位小数)14564000(保留两位小数)2456300000(保留两位小数)

4、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第5篇:《秋游》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图文对照,细读课文,通过想象,反复品读,体会秋天的美丽,体会孩子们面对秋天美丽变换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对本课生字的认读。

2、边听师读边观图,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画面,联系实际,具体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哪里。

2、比赛读。

3、仿照课文的的句式练习讲话。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______,有时像_______,有时像________.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看图说说田野的景色。

2、读读田野的美景。

3、想象练说。

农田里,稻子黄了,______;高粱红了,_______;棉花白了,_______.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扣“开心”一词,联系实际体会欢快之情。

2、迁移练习:

①、同学们在草地上,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

五、指导背诵。

六、布置作业:

1、把〈秋游〉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6篇:《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研究专题:文学作品中的亲情解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作方法;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个性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沟通个性体验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序曲

课前欣赏名曲《送别》。

一、 赏析名句,千古情怀看离情。

1、名句赏析

执子之手,与尔偕老。(《诗经》)

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乐府民歌)

与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江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

2、小结: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赋文,或壮别,或惜别;或亲情,或友情,或恋情;或豪情万丈,或柔肠百结,其中都蕴含着一些感人至深的东西,这是我们千古不变的情怀……

二、 走进文本,泪光点点读深情。

1、 复习: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父子情深。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 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有哪些表现?(流泪)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请找出文中“我”流泪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与哪些事有关。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悲哀之泪)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之泪)

——……,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早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不舍之泪)

——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怀念之泪)

3、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4、视频表演读展示及学生表演读。

5、问题探究一: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与大家交流。

(从特定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身份来分析。——文章感人的!)

6、问题探究二:以此文为例,文章要感人,在选材上有什么要求?

(真实,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小结:素材来源于生活,感动来自于真实。

三、 走出文本,春秋笔法悟语言。

1、 说说“春秋笔法”:孔子修《春秋》著微言而知大义,褒、贬尽含简洁文笔中,后称为“春秋笔法”。不仅记史,记人记事皆有此笔法。

2、 朱自清“春秋笔法”分析:

3、 1)叙事简洁,还原生活本色。

全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着一“悲哀”,悲哀尽现。

2)描写方式为白描,再现生活情景。

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完全用白描的手法。作者用廖廖的几个动词,写出了传神的细节……

3、小结:真情出自于朴素,形象来处于细节。

四、 贴近生活,回忆往事说亲情。

1、 同题作品赏析

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的就停在街心,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了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的在那里走下去。

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回忆到这儿,我突然热泪如倾,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三毛《背影》)

2、 师生作品赏析

我特意去看了我家的那座山。昔日荆棘满布、乱石突出的大山,杂木、柴禾都被父亲砍掉,并重新翻垦植上了新苗。我满眼晃动着父亲那双被砍刀和锄头磨过血泡、生成老茧的大手。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我的父亲却用他的爱征服了一座山。面对父亲征服的大山,我哭了,成年后我第一次哭了!(尹甫清《父爱不关诗》)

“琴琴!”背后传来熟悉而亲切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拧头一看,真的是爸爸!他把手中的袋子递给我,又从裤袋中掏出些钱给我,还叮嘱我要吃饱、好好休息、有事打电话回家,还未容我说一句话,那拉长的影子就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了。……,那一夜我迟迟未眠,那拉长的影子湿润了我的心。(黄文琴《背影》)

暑假过去了,我要回远方的城市去读书。“乖孙女,好好读书,别太担心奶奶,奶奶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奶奶,我会的。我会常会来看您的”。——临别的夜晚,杨桃树下,这些对白被我和奶奶演绎了无数次。奶奶告诉我门前的杨桃树是她在爸爸和叔叔外出的那一年亲手栽的,她想让儿孙们记着回家的路……

第二天,奶奶在杨桃树下向我挥手告别。杨桃树已经长高了,它的一片浓荫庇护着奶奶瘦弱的身影。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泪水模糊了我渐行渐远的脚步……(陈祖怡《故乡,那棵杨桃树》)

3、感人亲情自述。

五、 放飞思绪,我以我心写我泪。

亲情,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感情。在我们的生命体验里,一定有被亲情感动得淆然泪下的情景。现在,我们放飞思绪,以一个小片断、一个小细节写下我们生命中的流泪和感动,来表达我们对亲情的一颗感恩的心。我以我心写我泪!

第7篇:《检阅》第二课时教案

《检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检阅,棘手,挑选"等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3、以读引写,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了解“检阅”,导入课文

1、出示《人民解放军接受检阅》,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板书:检阅)

2、谈谈你对检阅的理解,生交流。 师:检阅一般是在国庆节或重大节日里国家领导对各路军队进行的阅兵仪式,有的国家还会派出部分民众队伍参加,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也有展示国家装备和威严的目的。2009年国庆节,我们国家也举行了场面恢弘、气氛隆重的检阅仪式,威武的解放军战士整齐走过天安门广场,快乐的小朋友们也整齐地举着鲜花接受检阅。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波兰人的国庆节,感受他们不一样的检阅场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出示初读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想一想文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2、生交流,师相机引导出切入点“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板书(博莱克这个小伙子真棒!儿童队员们

这些小伙子真棒!

3、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写这个小伙子真棒,哪些地方写这些小伙子真棒?

三、深入文本,感悟“真棒”;

(一)走进博莱克

1、出示自学目标 (1)、自由朗读第10至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检阅隆重的语句。 (2)、把博莱克的表现用“—” 画出,体会他的心情,加上批注。

2、全班交流

(1)出示描写检阅隆重的语句。(指名读,齐读)

(2)这么场面恢弘,气氛隆重的检阅仪式,就让我们首先将目光聚集到博莱克身上吧。 A、出示插图:你看到博莱克了吗?给我们说说他的表现。(你想说什么?)

B、是呀,这就是博莱克,高昂着头,挺着胸脯,走得多精神呀!此时此刻,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拄着拐杖,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看来他对自己有十足的信心。(板书:自信)

C、多棒的孩子呀!快找一找课文中是怎么写走在队伍中的博莱克的?(出示句子)

带着你的理解,把博莱克的出色表现告诉大家。(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想到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学们,博莱克是个残疾的孩子,却能走得那么好,同全队保持一致,他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通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博莱克训练时的哪些镜头?

A、师引导: 下雨天„„

那天,骄阳似火„„

放学了,同学们都回家了,只有„„

B、是啊,正因为他这么坚持,不怕辛苦不怕疼的练习,才有了今天这么出色的表现,博莱克真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板书坚强)

C、面对这样的小伙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生自由说)

D、是的,我们有许多话想对博莱克说,但都化作一句最为简单而又蕴含深刻的话,那就是——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E、这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面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波兰观众也看到了,所以大家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

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让老师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好吗?(指名读,齐读)

(二)走进儿童队员

1、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他得到这样的称赞是当之无愧的。那么儿童队员们呢?他们可是手脚健全啊,走得好是应该的,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看看,去听听,去想想就明白了。(归纳出很为难)

2、出示合作学习目标:

(1)自由朗读第2至9自然段,用“—”画出能说明他们很为难的词、句。 (2)小组交流讨论,儿童队员为什么会为难。

3、全班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词句看出这件事让大家为难了? (1)生说第3段内容。“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真的那么为难吗?你给我们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一下好吗? ☆ “棘手” 师:棘手说明这件事很——?难办。你又从文中的哪些句子感受到大家的为难呢? (2)第6自然段

这里一连用了5个问号,多为难呀,把你的为难传递给大家?

自由读一读。汇报读(教师随机回答,评价)

师:所以,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4、老师有点儿犯迷糊了,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说呢?直接去问问博莱克不就行了吗?

(1)随机指名说。

(2)是呀!那是多么为难的事呀,大家都不愿意去说。不妨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模拟这件为难的事,去劝劝博莱克。 (3)小组汇报

教师评价:绕了一大圈,虽然不好意思但还是说出来。不仅从语言,还从表情上,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劝说者的不好意思。

(4)询问:博莱克,听了大家的劝说,你有什么感受? 你呢?你刚才也听了队员的劝说,你有什么感觉?

(5)瞧!博莱克伤心了,绝望了,你们愿意这样做吗?

5、正因为这样,队员都不愿意开口,不愿意去问博莱克。这是一群多么善良的孩子们,他们既想使队伍整齐划一,更不想伤害自己的好伙伴博莱克,这可怎么办呢?是谁打破这沉默的局面?

(1)队长在哪?(怎么说的?)(出示第7自然段,指名读。)你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

(2)我想采访一下队员们,你觉得队长的提议好吗?好在哪儿?(生说) (3)是啊,你都想到队长的心坎里去了,再读队长的话。(指名读、齐读)

(4)队长的话音刚落,马上有队员接口说(出示第8自然段 ,读)谁也有同感?读——齐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想同意让博莱克走在—— 我听出来你很高兴,你高兴什么?

我感受到你很自豪,你自豪什么?

师:是的,此时,再也不是沉默的局面,大家的想法得到了统一。每个队员都欢呼着—<是一种什么精神让孩子们高兴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是什么让孩子们把机会给了博莱克?

【出示第9段】——俱乐部里鸦雀无声了。

师:刚才还是那么沉默的局面,而现在为什么都露出笑容,鼓起掌呢? 生:问题解决了。 师:什么问题解决了

生:让博莱克就在第一排。 师:这样可以保护——博莱克

师:真好,虽然队员们矛盾过,犹豫过,但最后大家用最好的办法,尊重了博莱克,送上关爱。(板书:尊重

关爱)

难怪,检阅上的人们由衷地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看看自信坚强的博莱克,人们由衷地赞叹——这个小伙子真棒!

看看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尊重与关爱,人们又一次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看看整齐划一的儿童队伍,人们再一次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四、情感延伸,体验写话

1、大家想象一下,检阅仪式结束后,大家又回到了学校俱乐部里。这时,队员们会对博莱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伯莱克会对大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对博莱克说几句话,还要把这些话写下来。

五、拓展升华,总结全文

1、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博莱克这样身残志坚的人,同时也有无私帮助他们的人。 如《千手观音》里的聋哑姑娘们,小桑兰„„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读一读她们感人的故事。 孩子们,作为健康人的我们,应像儿童队员们那样——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如果是残疾人,也应像博莱克那样——残而不坚,身残志坚。

2、布置作业

板书:

14检阅

这个小伙子真棒!

博莱克

自信坚强

这些小伙子真棒!

儿童队员们

尊重关爱

第8篇:《船长》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思考,理解“伟大的灵魂”、“黑色的雕像”等词句的含义。

3、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几处议论,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哈尔威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设疑激趣

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在雾气笼罩的英吉利海峡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海难,面对死亡的威胁,诺曼底号上的乘客们惊慌失措。

二、抓关键句,切入重点

1、请大家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再来将诺曼底遇险的这段话齐读一遍。注意要将当时的混乱与可怕读出来!只听——

2、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的头脑中闪现出一个词儿(板书:险)。

3、然而,更险的一幕还在后面!谁来找一找?

4、指名读。 ⑴评读第五自然段

○所有的乘客都在拼命地往小艇上挤呀!

○维持当时的秩序容易吗?把自己的生命都豁出去啦! ○失去理智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整个人群! ⑵想象再读。

引说:乱得不可开交就是说——

让咱们想象一下,读了这一段,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5、小结:真是乱得不可开交啊!让我们一起来将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吧!大家——(齐读)

6、提问: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那将意味着什么?

三、紧扣语言、行为,感悟精神

1、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他是如何指挥这场救援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3-28自然段,看看哪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这一点。

2、学习第25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相机在屏幕上做标记) ○小结。同学们书读得真仔细……

3、过渡:课文中是如何具体描写船长哈尔威指挥、控制、领导这场救援的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3-28自然段,找出这些场面描写的段落。 场面一(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船长是如何下达这道命令的?为什么要大声吼道? ○船上真的只有60人吗?引导学生思考。 场面二(第7-21自然段)

○这儿实际上是两段对话,谁来分一分?

○这两段对话仅仅是船长和船员听到了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人们从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船长与奥克勒大副的对话又让人们了解到了什么? ○从这里你读出了船长的什么?

○就让我们把这些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好吗?自己先对着大屏幕练一练。 ○指名分角色读。 场面三“快救……”

○船长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正因为船长哈尔威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失去理智的人们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出示第22小节) ⑴谁来读一读?

⑵这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⑶让我们回顾一下救援的全过程,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⑷看,这就是船长哈尔威(出示)

他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他始终没有牢记自己是一名——船长。(点板书)他是在用自己伟大的灵魂指挥着这场救援。

四、感悟牺牲形象、抒发真情

1、谈起他的指挥,作者满怀崇敬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齐读)

2、过渡:20分钟很快过去了,乘客和船员们得救了。船长哈尔威选择了什么?

3、指名读第29自然段

4、拓展写话。

人们获救了,可船长却留在了船上,他像一尊雕像徐徐地沉入了大海。此时此刻,马丽号巨轮上的人们会怎样焦急的呼唤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或许又在想些什么呢?

五、赞船长精神,升华情感

1、多么感人的一幕呀!船长哈尔威用他的死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读后你又有了怎样的更深层次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一生都”、“又一次”中感受船长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并用学过的成语来赞美哈尔威船长。

3、师总结:哈尔威船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为了乘客的安危,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了最后,不惜牺牲自己,精神可敬可佩!愿同学们也能像他那样,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七、板书设计:

船长

遇险

不可开交

忠于职守

船长

救援

沉着镇定

井然有序

先人后己

牺牲

第9篇:第二课时教案示例

一、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够通过对前三单元语言的复习认读新句子,如:My favourite day is Monday. My favourite teacher is„ 并能在情景中进行运用。能够根据信件内容书写答句,并根据各人情况回复信件。学会用 “Would you like some„?”句型提问并做出回答。

二、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根据信件内容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尽量写出完整的句子。以及根据个人情况回复信件。

三、课前准备

1.有关食物的图片。

2.与本部分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四、教学过程

1.

Warm-up (热身)

(1)唱一唱 教师播放第二单元Let’s chant部分,让学生通过歌谣复习表示星期的单词。为学习新句型做准备。

(2)说一说 让学生模仿上述Let’s chant 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自编歌谣。

2.

Presentation (新课呈现)

(1)Ask and answer (问答练习) 教师说:I don’t go to work on Saturday and Sunday. On Saturday, I can do many things. So my favourite day is Saturday. 教师问学生:What’s your favourite day?

(2)教师接着问学生:You have many teachers. Who is your favourite teacher? What’s your favourite teacher like?

(3)教师出示一些食物图片,问学生:Here are many foods.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4)读一读 教师出示图片:Look at this boy. His name is Jack. What is he doing? (让学生回答) He’s writing a letter to his good friend Zhang Peng.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is letter? Ok, I’ll show you.

(5) 让学生读一读信中的内容。

(6)教读 pen pal ,解释Tell me about your school, please.

(7) 听本部分录音,让学生跟读句子。

(8) 让学生两人一组口头完成Answer the questions部分,教师检查答案,引导学生用完整句子回答问题。

(9)写一写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Answer the questions部分,鼓励学生尽量写出完成的答句。

(10)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回复信件,填充段落。

(11)让学生把写好的回信,读给大家听。

3. Let’s play (趣味操练)

(1)Make a presentation in the English Club. (活动练习册10)

(2) 猜一猜 请一名学生抽取一张有关食物的单词卡,其他学生提问: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该生回答:Guess! 其他学生进行猜词竞赛。猜对之后持卡的学生确认答案:Yes„.is/ are my favourite food.

(3)pair work 教师手中拿着一把香蕉对学生说:I’d like bananas, they are sweet. Would you like bananas?引导学生回答:Yes./No.并用句型说出:They are sour. It’s healthy.等。

(4)学生两人一组用图片做问答练习。

4.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巩固与扩展)

(1)练一练 活动手册3 Listen and rearrange the story.

(2)活动手册4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tick or cross.

(3) 本单元教材Listen and circle

5. 板书

单词:pen pal

句子:My favourite day is„

My favourite teacher is„

My favourite food is„

教案点评:

本课时Read and write部分以书信的方式综合了"谈论教师形象","谈论课程","谈论食物"等中心话题。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与学生谈话的形式导入到信的内容中。学习新句子:My favourite day/teacher/food is„在理解了信的大意后,让学生完成Answer the question的练习,然后指导学生写回信。新句型:Would you like „? 是在复习了What would you like?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并进一步操练的。Listen and circle部分放在巩固知识这一环节,用来考查学生综合听力。

上一篇:中国名人的智慧小故事下一篇:试析人力资源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