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复习教案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一种辅助工具,通过事前对学生的基础进行了解和把握,然后编制教案,通过课堂的授课讲述,让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统计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统计复习教案

中考政治复习的数字统计

摘 要:立足于带领学生抓住课本基础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初中基础知识有一条主干线,并逐渐分支延伸,使学生抓住重点基础知识。把课本知识以数字化的方式,走进课堂训练当中。

关键词:政治;复习;数字

一、“一”字的运用

1.“一个中心”: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一个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一个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5.一个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一个根本大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7.一个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8.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

二、“二”字的运用

1.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政之基;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2.两个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3.两大保障: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

4.两个观点: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

三、“三”字的出现

1.“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国策”: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对外开放。

3.三个重要国情:即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国情——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开发难;生态国情——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4.三个重要战略: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

5.关于未成年人的三个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

6.法律的三个特征: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7.三种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8.经济战略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四、“四”字的运行

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四个国策”: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对外开放和计划生育。

3.四种关系:自然、人类、资源和经济的关系。

4.四个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

5.四种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

6.四个尊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科学和尊重人才。

7.四个保护:家庭保护、学习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五、“五”的运用

1.“五爱教育”:原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现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实施这方面的教育称“五爱教育”。

2.五大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纪、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六、“八”的出现

“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简称。

七、“九”的出现

消费者的九项权利:1.安全权。2.知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求偿权。6.结社权。7.获得有关知识。8.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的权利。9.监督权。

针对以上数字的基础归类,带领学生理解记忆,使语言规范化、术语话,增强学生的政治语感,又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抓住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论述进而深化知识点。通过实践,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兴趣性,使学生能自觉运用此方法对课本进行总结。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满归镇中学)

编辑 鲁翠红

作者:冯全丽

第2篇:统计总复习教案

统计总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统计的相关内容。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统计思想,并加深对统计的认识。

重点、难点: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统计的相关内容。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统计思想,并加深对统计的认识。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等。 教 学 过 程

一、 问题引入: 今天我们来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我们这学期学的统计图分为哪几种, 学生汇报:横向条形统计图、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不同的统计图。

二、 重点复习

1.教材113页的5题。

(1)请大家看课本,第113页的统计图是什么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根据统计图你可以得

到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一般的纵向统计图。 ?横轴表示年份。 ?纵轴表示沙尘总天数。 ?纵轴1个单位格表示2天时间。

(2)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指名板演) 2.教材第117页的第5题和第119页的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自主检测 (一)看图回答问题:

1、 甲种干果第一季度销量统计图情况

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是多少?

2、哥哥每天沿着环形跑道跑步,并记录下所走的路程和所需的时间(如下图) 路程/千米

哥哥第一天跑步用了16分钟,第二天用了9分钟,第三天用了25分钟。 (1)哥哥前三天跑了多少千米,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 (2)前三天哥哥哪天跑得最快,哪一天跑得最慢, (3)前四天中第四天哥哥跑的速度最快,花的时间可能是( ) A. 55分钟 B. 10分钟 C. 25分钟

3.某小学三四年级课外小组统计图

(1)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表: 课外小组 音乐组 乐器组 体育组 科技组 数学组 人 数 (2)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参加( )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多,( )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少。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出来。

(二)解决问题: 1.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他第一天行了82千米,第二天上午行了48千米,下午行了37千米,第

三天行了79千米,这三天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2.某工程队修一条公路,前四天一共修路3600米,后三天共修路1300米,这一周工程队的叔叔

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有关统计的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第3篇:复习教案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 第1课时

教材内容

1.本节课复习的是教材114页6题及相关习题。

2.6题以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扇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一个多余信息,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会选择有效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查询等手段了解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教材117页17题主要复习根据统计图中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灵活选用乘法或除法解决问题。

3.教材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同总量之间关系的特点,并能根据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能对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读。 2.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或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整理和复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乐于合作、善于交流、敢于表达。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根据统计图准确分析数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几种统计图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1)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生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很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生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设计意图:在复习扇形统计图意义的基础上,复习学过的统计图的种类及特点,在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了解。

⊙复习用扇形统计图知识解决问题 1.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6题)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正逐步提高,在2010年监测的330个城市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1)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2)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讨论一下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2.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①思考:题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无用信息有哪些? ②汇报。

生1:题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无用信息。 生2:对于问题(1)而言,题中“330个城市”和“16.1%”是有效信息。 ③根据统计图算出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330×16.1%≈53(个) (2)解决问题(2)。

①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 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 生2:加强环保意识。

生3:严禁开私家车,统一乘坐公交车,这样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生4:减少工厂废气排放。

设计意图:根据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进行相关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小红收集的各种邮票统计如上图。

(1)小红收集的风景邮票、人物邮票和建筑邮票数量的比是(

)。 (2)小红收集的(

)邮票数量最多。

(3)小红共收集了200张邮票,其中风景邮票有(

)张。 2.完成教材117页17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第4篇:总复习(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现实

2、生活中一些事例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3、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并进行判断和预测。

难点: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一)复习统计: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为了绿化环境,都积极参加了植树活动,老师把我们班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况制成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2、投影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

三(1)班同学植树活动的情况统计表

3、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或统计图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4、合作学习后汇报 (1) 哪个组植树最多? (2) 哪个组植树最少? (3) 哪两个组植树同样多?

(4) 第一组与第五组的总和是第二组植树的几倍? (5) 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二)复习可能性 谈话导入: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好,为了鼓励大家,老师带来了三袋糖果,同学要想吃到糖,老师还有一个条件,必须用上“一定”、“可能”,“也可能”吃到哪种糖,然后说明你吃的是哪一袋,为什么?如果说对了,才能吃到糖。

(屏幕出示)

大白兔糖

巧克力糖5块

巧克力糖和

5块

大白兔糖1块

大白兔糖各5块

生1:我吃的一定是大白兔糖,是第一袋糖,因为第一袋中全是大白兔糖,一定能吃到大白兔糖,不可能吃到巧克力糖。 生2:我吃巧克力糖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

生3:我可能吃到大白兔糖,也可能吃到巧克力糖,因为„„

二、整理归纳:

1、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组交流

2、引导概括(屏幕出示): 数据整理

制统计表或统计图 从表中获取信息 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计算:总数÷份数=平均数 移多补少

统计

平均数 可确定性

不可确定性:可能性有大小

可能性

三、课堂作业设计:课本90—92页1—5题(独立做,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思维训练

1、判断:有5个红球,1个黄球,小明任意摸两次,一定能摸到黄球。(

)

2、游戏

(1)有4个红球和1个绿球,任意摸出1个球有(

)种结果,再放入3个绿球,任意摸出1个球有(

)种结果

(2)猜一猜,如果任意摸出两个球有(

)种结果。

3、用一定经常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课外扩展

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并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第5篇: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之《统计与概率》说课教案

红安县典明中学 陶汉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课――统计与概率。下面就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意图和教学方法做一说明。

一、说教材

(一)地位与作用

统计与概率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中考时数学测试的一个重点。 (二)学情分析 对九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归纳的能力但是他们全面深入探究问题能力较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充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解决有关《统计与概率》题目的方法。 2.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有关《统计与概率》题目的思路。 (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常见《统计与概率》题型。

2、让学生掌握解决有关《统计与概率》题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用实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说教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直观演示,实际练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主探究、具体练习,让全体学生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有力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学生可采用"启发探究--观察发现--课堂讨论"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复习

(知识点陈列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重温教材,回归课本.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 。

(二)中考题型再现

例1.(2012年武汉市)为了了解某区九年级70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查了500名学生的体重,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7000名学生是总体

B. 每个学生是个体 C. 500名学生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 D. 样本容量为500 【设计意图】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概念的理解。此题学生容易把研究对象的载体(学生)当作研究对象(体重)。 例2(2012年南昌市)下面两幅统计图(如图

1、图2),反映了某市甲、乙两所中学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请你通过图中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乙两校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人数统计图 (2001~2007年) 人数(个) 2000 1500 1000 500 600 625 1105 2000 2001年 2004年 2007年 时间/年 甲校 乙校 (图1)

⑴通过对图1的分析,写出一条你认为正确的结论; ⑵通过对图2的分析,写出一条你认为正确的结论;

⑶2007年甲、乙两所中学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人数共有多少? 【设计意图】

此题就是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从统计图中处理数据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分析数据的大小情况;

二、分析数据所占的比例;

三、分析数据的增加、减少等趋势或波动情况。

例3.(2012年连云港市).连云港市实行中考改革,需要根据该市中学生体能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中考体育标准.为此,抽取了50名初中毕业的女学生进行“一分钟仰卧起坐”次数测试.测试的情况绘制成表格如下:

次数 人数 6 12

18 10

25

27

30

1 1 7 18

5 2 2

⑴求这次抽样测试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⑵根据这一样本数据的特点,你认为该市中考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测试的合格标准应定为多少次较为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试的合格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题不仅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很好的问题背景,而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易引起学生的解题兴趣,既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对统计量的计算,又将关注的重点转变为结合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判断、预测、估计和决策,突出了题目的教育价值。

(2011年宜昌市)例13. 小明的爸爸买天天彩的时候,特地查询了

⑶根据⑵中你认为合格的标准,试估计该市中考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测前8期的中奖号码,分别是:29

6、97

2、6

27、37

9、17

6、46

1、07

8、208,认为下一期的中奖号码中含9的可能性非常大,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你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正确看待彩票问题,不能沉迷其中。 (三)经典题目练习

1. 下列事件必然发生的是( ) A. 一个普通正方体骰子掷三次和为19 B. 一副洗好的扑克牌任抽一张为奇数。 C. 今天下雨。

D. 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装有4个红球,2个白球,从中任取3个球,其中至少有2球同色。

2. 一个袋子中放有红球、绿球若干个,黄球5个,如果袋子中任意摸出黄球的概率为0.25,

那么袋子中共有球的个数为( )

A. 15 B. 18

C. 20

D. 25

3.口袋中有15个球,其中白球x个,绿球2x个,其余为黑球。甲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若为绿球则获胜,甲摸出的球放回袋中,乙从袋中摸出一个球,若为黑球则获胜。求当x为何值时,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

4.从写有

1、

2、

3、

4、

5、

6、

7、

8、9的9张卡片中任取一张,求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 ⑴抽得偶数; ⑵抽得3的倍数; ⑶抽得不是合数。

【设计意图 】 熟悉经典题型的解法,学会举一反三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评价分析

在教学过程要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更快更好的发现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第6篇:概率统计复习重点:

1. 全概率公式应用题。

练习题:有两只口袋,甲袋装有a只白球,b只黑球,乙袋中装有n只白球,m只黑球,

(1)从甲袋中任取1球放入乙袋,然后再从乙袋中任取1球,求最后从乙袋中取出的是白球的概率。

(2)从甲袋中任取2球放入乙袋,然后再从乙袋中任取1球,求最后从乙袋中取出的是白球的概率。

(3)从甲袋中任取3球放入乙袋,然后再从乙袋中任取1球,求最后从乙袋中取出的是白球的概率。

2. 一个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两个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不考。

3.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及其性质,边缘概率密度函数的求法,判断两个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4. 已知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求两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协方差。 5.

6.

7.

8. 一个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方差未知。两个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不考。 切比雪夫不等式。 会求两随机变量的函数的相关系数。 样本方差与样本二阶中心矩的关系。

9. 常见分布如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泊松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性质。

10. 条件概率公式、加法公式。

11. 矩估计、无偏估计。

概率统计复习重点:

1. 全概率公式应用题。

练习题:有两只口袋,甲袋装有a只白球,b只黑球,乙袋中装有n只白球,m只黑球,

(1)从甲袋中任取1球放入乙袋,然后再从乙袋中任取1球,求最后从乙袋中取出的是白球的概率。

(2)从甲袋中任取2球放入乙袋,然后再从乙袋中任取1球,求最后从乙袋中取出的是白球的概率。

(3)从甲袋中任取3球放入乙袋,然后再从乙袋中任取1球,求最后从乙袋中取出的是白球的概率。

2. 一个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两个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不考。

3.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及其性质,边缘概率密度函数的求法,判断两个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4. 已知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求两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协方差。

5. 一个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方差未知。两个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不考。

6. 切比雪夫不等式。

7. 会求两随机变量的函数的相关系数。

8. 样本方差与样本二阶中心矩的关系。

9. 常见分布如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泊松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性质。

10. 条件概率公式、加法公式。

11. 矩估计、无偏估计。

第7篇: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

[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 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在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功能,在折线统计图中,既可以看出每个统计数据的绝对数值,也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也是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教学反思《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上一篇:通信服务公司制度下一篇:司法警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