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统计教学设计教案

2023-04-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统计教学设计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7统计教学设计教案

7_统计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条形统计图的分析。 教学难点:制作条形统计图。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激发兴趣。

(一)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二)课件出示奥运会运动健儿图片,激发兴趣。

二、自学课本,教学画法。

1、(回到金牌统计图)让我们仔细地来看一看,要绘制哪些部分?(标题、日期、(表头),介绍横轴、纵轴、介绍单位长度、直条)

2、刚才我们想到了很多部分,是不是随便先画哪部分都行?怎样有步骤地画出统计图呢?书上给我们介绍画统计图的步骤,看书七十九页。

3、质疑,有什么不明白的?

4、第一步怎么做?

5、板书:步骤:

1、画横轴、纵轴。(根据图纸的大小是什么意思?怎样画垂直呢?用直角三角板画垂直非常方便。)

6、下面呢?板书:

2、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绘几个直条?宽度要怎么样?用并拢手指、分开手指那种好?为什么要有间隔呀?这样更美观。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将横轴画出的部分平均分成9份,写下各队的名称。演示)

7、好了,第三步?

3、确定单位长度。(看那个数据呢?(最大的)标出的最大数据应该要比11……?单位长度表示多少呢?(单位长度从

2、3均比较合适。说清楚单位长度是多少,要画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让所有学生都明白表述的意思。)

8、老师的想法和**相同,将单位长度确定为2,那么需要画几格呢?(6格)依次标出0、2……,还要注意:在纵轴的右上方写上:单位:枚。

9、第四步:画直条、标数据。仔细观察,直条和横轴有什么位置关系?画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画好之后要表上数据9.

10、你会画了吗?自己动手完成发下来的条形统计图。

11、展示: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觉得他画得怎么样?(教师演示:垂直、对齐单位长度看画的是否准确。第五步:写名称、日期。)

12、仔细来看一看我们的劳动成果,从这张条形统计图上,你发现了什么?

13、这么多同学想说呀,好吧,请你们同坐位两个同学先互相汇报一下你的发现。谁愿意来说?你们真会分析,那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吗?

三、应用与发展。

1、2005年11月11日我们正式向全球发布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你们喜欢它们吗?我们在课前已经统计了我们五一班同学喜爱的福娃,并制成了统计表。(演示)

2、你能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吗?你觉得他们绘制得怎么样?

3、从统计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4、大家这么喜欢福娃,看来大家都非常重视奥运会。老师这里有一份第25届到第28届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统计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还想到了什么?

5、除了条形统计图,你还知道有哪些统计图?

6、书上也给我们介绍了一种统计图--方块图,(看书)你看懂了吗?看懂什么?

7、比较方块图和条形统计图,你觉得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多少呢?

8、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条形统计图?(欣赏:时间不多可以省略。)

四、课堂小结。

1、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它了吗?学会了什么?

2、我们会画统计图,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统计图获得了很多知识。正如一位有名的数学家泰利斯所说:在數學的天地裡,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如何知道。孩子们,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感受,去发现,去探索,你就能从数学中得到无穷的知识,无穷的乐趣。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2篇:7下10.1《统计调查(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0.1 统计调查(1)

“统计调查(一)”为全章起始节,是后继学习的基础,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生活中“统计调查”已有无意感知.针对教材及学生认知的特点,教完之后,我有如下思考: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设计了“同学们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引例,让学生在调查环节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制作成统计图等活动中去充分地体验到统计的应用价值,更加深入地理解统计的意义。同时,对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问题,做一个小小社会人。学生反应很好。

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想象普查并想象生活中例子。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普查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教学效果良好,这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习的过程充满快乐和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要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不太充分。由于时间比较匆忙,准备不是很充分,例如,收集数据,我应该让小组长先把结果统计,再交给我,然后我把结果写到黑板上,而不是,让他们上交问卷调查表,这样由于工作量太大,导致我再课堂上没有完成,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成了抽样调查,而不是全面调查!第二个体现是,有的环节衔接的不是很好,因为这种课一般环节比较多,如果整理不好思路,容易半路卡壳,我虽没有卡住,

自身素质需要提高。何谓素质?我觉得不外乎两点:一是过硬的数学基本功及对教材的熟练把握;二是自身的语言素质及自信心。当然这是我融通的概括,细说起来是很难得,而对于我来说,一是教材把握不透彻,二是自信心还是不足。虽说通过历来的锻炼,我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有的时候,求胜心太强或准备不充分时,还是会莫名的紧张,那么,如何克服自己的这些弱点,让自己有一个大的提升呢?我想最基本的是吃透教材,并且多看优秀教学案例,扩展自己的面,那么,在备课时,才不会出现好长时间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不怕失败,怕的是失败了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愿我们永远做一个愈挫愈用之人!

第3篇:7下10.3《统计调查(3)》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0.1统计调查(3)

(新授课)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章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图形与数量,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它可以使很多实际生活问题变得数据化、明朗化。.

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分层抽样”, 要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旨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从课堂的书本中走向社会,体会数学的社会价值。.针对教材及学生认知的特点,设计时,我有如下思考:

1.按知识发展与学生认知序,设计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和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意注意.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探讨、分析,帮助他们感知“分层抽样”的重要意义,进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能清晰、灵活运用调查的方法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分层抽样”的应用.再通过不断变换问题情景的应用,使学生深化理解概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 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力求让师生、生生产生共振:

(1)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数学情境.

(2)以数学知识发生为依托,设计数学情境.

(3)借助多媒体.

3.多样化练习和评价:

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作适当的调控,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4.教学效果:

(1)成功之处: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分层抽样》,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由原有知识和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利用多媒体直观、快捷呈现教学内容;在小结归纳时,让学生各抒己见,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反思习惯及理性思维;注重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考察和解决身的事物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练习时强调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不足之处:

当然,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在选择抽样调查方法上因为生活经验的缺失还比较茫然。

5、再教设计:

如果再让我上本课时,我会处理得更合理一些,在课前先多搞些不同样的调查活动,课上给予充分的讨论研究、归纳并总结。采取设计课前渗透,课内强化,课后巩固练习来突破难点。在课后拓展上增加调查设计性问题来延伸教学内容。

第4篇:10.1 统计调查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理解全面调查的意义;

2.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 3.能用扇形图描述数据.

2.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要调查的范围和调查目的;

2利用表格来整理数据,并用统计图来直观地描述数据; 3各扇形圆心角大小的计算方法和圆心角大小的画法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

问题一: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你会怎么做?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方案,与大家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深化认识 调查问卷(教材第135页)

下面五个电视节目中,你最喜欢的是( )(只选一个) A.新闻 B.体育 C.动画 D、娱乐 E.戏曲 思考: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爱节目的差异,问卷中还应包含什么内容 1.收集依据

师生活动:教师下发调查问卷,学生填写问卷,填完后交数学科代表收集上来。 2.数据整理

利用全班同学最喜欢节目人数统计表

由科代表唱票,全班同学在表格中进行统计,师生共同并完成表格中的项目. 3.描述数据

描述数据的方法,通常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直观地反映数据揭示的信息. 条形图:见教材136页图10.1—1(1);

扇形图:用一个圆代表总体,然后用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将圆分成若干部分,再在各部分中标出相应的百分比和名称;

制作扇形统计图,关键是确定各部分所占圆心角的大小,它的确定方法就是用该部分360°×20%=72°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如“体育”和“动画”所占的圆心角分别为360°,360×30%=108°,然后在一个圆中,根据算得的圆心角度数画出各个扇形,并注明各类节目的名称及其相应的百分比.

提问: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4.全面调查的意义

在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得到了全班同学喜爱电视节目的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用统计图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数据,利用表和图得到了喜爱电视节目的情况.在这个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要考察的对象,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就叫全面调查(也叫普查).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问题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填写表格等一系列活动,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扇形图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掌握画扇形图的关键,知道扇形图在描述数据时的特点.

(三)初步应用,巩固新知 教材137页第

1、

2、3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让学生举手回答,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间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四)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归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过程以及扇形图的画法.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习题10.1第1,4,7

六、目标检测设计 1.下面四种调查:

①调查某班学生身高情况;②调查某城市的空气质量;③调查某风景区全年的游客数量;④调查某批汽车的抗撞击能力。

其中适合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设计意图:考查全面调查的意义.

2.小明把自己一周的支出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来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具体消费数额 B.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总消费数额

C.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各项消费数额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 D.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各项消费数额在一周中的具体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扇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时的特点的理解.

第5篇:10.1 统计调查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5、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难点

全面调查的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是重点; 绘制扇形统计图是难点.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下面一些问题:

(1)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收视情况怎样? (2)班级里同学出生主要集中在哪一年? (3)本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哪几部?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统计调查.

二、数据的收集 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现在我们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怎样才能知道结果? 举手表决、问卷调查等. 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调查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要设计好调查问卷. 你认为设计调查问卷应包括哪些内容?

问卷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调查中所提的问题、答案选项以及要求等.

三、数据的整理

从上面的数据中你容易看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吗?为什么? 不容易.因为这些数据杂乱无章,不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你认为应该怎样整理我们收集到的数据?

划“正”字.这就是所谓的划记法. 下面我们利用下表整理数据.

第6篇:7 背影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狼藉”“簌簌”“颓唐”“蹒跚”等词语。

2.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3.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父亲给我们的印象是严肃,所以我们都喜欢母亲,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是无声的、是厚重的、更是伟大的,下面,请大家欣赏歌曲刘和刚的《父亲》。歌曲欣赏完了,我们带着对父亲崇敬的感情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

课堂实录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朱自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1.介绍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25年来清华执教,长斯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2.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二、听课文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读准下列词语。

) 簌簌(sù )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 jí) 栅栏(zhà差使(chāi) 迂腐(yū) 琐屑 (xiè) ng) 颓唐( tuí) 晶莹(yí2.须掌握的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踌躇:犹豫。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明确: 背 影

3.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依次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 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 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6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作者为什么一看到父亲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

因为从父亲的背影里,儿子感悟到父亲对我的爱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亲老年处境的艰难,谋生的艰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泪。

2.背影、眼泪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分析流泪的原因和饱含的感情。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再现背影)

课堂小结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板书

背影 朱自清 线索:背影为线索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上一篇:北京自助五日游攻略下一篇:喷淋系统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