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多元统计分析是采用统计方法来对多变量问题展开探索的理论与方式。它不仅是统计专业中较为主要的专业课程,非统计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等也要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说这也是他们的基础课程。而怎样让《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得到有效开展,以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发展,就成了需要研究的课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论文 篇1:

谈如何基于大数据特征做好高校统计学教学工作

摘  要: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应用领域相当之广泛,几乎在任何的行业当中都可以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价值,这也就使得统计学成为了高校多项专业的教学学科,作为教师应当对统计学教学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影响深远。不过需要认识到的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统计学科学本身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与改变,这种影响与改变最终必须要反映到高校统计学教学上来,即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统计学教学理念、方法,根据大数据的特征,优化、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掌握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知识、技能。本文首先对大数据的特征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大数据对高校统计学教学所带来的影响,最后主要就如何做好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统计学;教学

所谓的统计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数据处理的方法论科学,其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描述等,来总结对象的规律,探究对象的本质,甚至还可以对对象的未来发展情况做出预测[1]。统计学的应用范围相当之广,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都会涉及到统计学,因而高校的诸多专业都会开设统计学教学课程,是否能够深入、熟练的掌握该门学科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为此,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下,教师要对统计学教学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应根据大数据特征不断的改进、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成效,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知识、技能。

一、大数据的特征

当前,整个社会对于“大数据”三个字都已经不再陌生,但它本来是IT行业的专业术语,具有深刻的专业内涵。按照简单的解释来讲,大数据就是指的是大量的电子化、信息化数据的集合,不过与此同时,其还包括了对数据集合的各项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技术,能够从巨量的、碎片化的、无序的数据中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进而获取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指导[2]。和传统的电子化、信息化数据分析、处理不同,大数据不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采用传统常规的软件工具来对其进行处理,而是要求具有更强运算能力、更智能决策能力的处理模式,才能应对巨量的数据处理。

大数据的出现,基于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全面、深入普及,在如今的社会中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产生着各类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成为大数据的基本元素,汇集到数据洪流中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就现目前的认识来讲,大数据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是庞大的数据量,大数据的数据信息内容多是碎片化的、无序的,但一旦数据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它便具有了潜在的价值,通过相应的算法,便可以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其潜在的价值高低,与数据量的多少成正比;第二是数据类型多样化,在大数据中其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而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值数据。当然,不论什么类型的数据信息,在大数据处理中都会被转化为相对应的数值数据,不过数据类型越丰富的话,其潜在价值也就越高;第三是产生与获得速度快,大数据的产生与获得,基本都是在网络环境中,每打开一个网页,在每个网页停留多长时间,或是每点击一下鼠标等等,其都可能会产生数据并被收集到大数据中去,速度相当之快;第四是大数据的价值密度相当低,需要高度专业、精密且高效的统计算法,才能从中获得有限的价值[3];第五是大数据的数据信息要具有真实性,或者说要具有一定的质量,并不是所有的数据信息都有价值,而是要经过初步的筛选、过滤之后,才能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

二、大数据对高校统计学教学带来的影响

(一)拓展了统计学教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中,让学生主要掌握的统计学知识和技术方法,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出结果,这样的方法在一般的条件下,依然可以得到有效的使用,不过在大数据下的话,则发生了改变。如上所述,大数据具有多种类型的数据信息,而且这些数据信息的产生速度相当快,整个大数据随时都处在“膨胀”的过程中,如音频、视频、定位、文本、HTML、图片等等,都可以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但传统的统计学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处理,因此不在统计学教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中[4]。而且大数据基本上都是异构的、半结构化的,甚至是完全无结构化的,没有统一的数据标识。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便需要拓展统计学教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知识、技能教学。

(二)丰富了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手段

其次,传统的数据统计学所处理的数据量,都是有限的,虽然有时候可能数据量也相当大,但是这种数据量还远远不能和大数据的数据量相比较,因此传统的统计学处理方法、手段,在大数据当中是并不适用的。如在非大数据的环境中,对一定量的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采用一些简单的信息化工具即可,像EXCEL、Eviews和SPSS等均可。同时,虽然统计学当中的因子、聚类、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等,在今天依然被广泛的使用,但是在大数据处理方面,其能力则相当有限。这就使得教师要教会学生更加丰富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让学生胜任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统计处理工作。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统计學教学策略

(一)改变学生对统计学当中的数据思维认识

在以往的统计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的数据,和“大数据”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以往学生通常都会认为,统计学就是采用相关的技术、方法,来对有限的、一定量的数值数据进行处理,因此在他们的思维意识中,数据多数时候就表示的是数值。但在大数据中,数据则远远不是数值这么简单,它可能会通过各种形式存在,虽然从本质上来讲,各种类型的数据都可以被抽象、概括为数值来进行表示,但这前提是要求数据统计处理人员,具有这种抽象的意识和能力[5]。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学生对统计学当中的数据思维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在未来的统计学当中,他们所面对的数据,将不只是简单的数值,而是各种可能的数据类型,要能够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抽象处理,使其适用于统计学分析。

(二)根据大数据处理需求进行统计学方法教学

在非大数据的环境下,统计学处理的都是有限的数据信息。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具有数量巨大、门类庞杂等特点,传统的统计理论已经不适合分析整理这种整体数据,因此高校应对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做适当修改和拓宽。例如,酌情减少基于抽样调查取得样本的方法、抽样样本的假设检验方法和有限样本参数估计的方法等内容。增加数据整理和分类方法、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庞杂数据库中各类信息的关联性联想方法等内容。再者,在传统的统计学处理中,EXCEL、Eviews和SPSS等软件的应用,便可以基本完成各种任务,但这些工具处理大数据的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对大数据统计的各种要求。因此,高校除了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的统计软件操作外,还应开设与数据分析相关的程序设计和制作课程,如通过学习Hadoop,Hive和Python等脚本和程序开发工具的使用,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和使用数据库的能力。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多渠道学习,掌握各类面向大数据或者基于大数据而开发的程序或软件,以加深对大数据的了解程度。

(三)对统计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做出优化

除了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做出拓展、变化之外,在教学过程当中所采取的方法上,教师也应当进行相应的优化,顺应当前时代的教育要求,迎合学生的身心及认知特点,以保证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以往的统计学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多是“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式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缺少自主的思考和探究空间,始终处在客体、被动的位置上。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知识、技能,教师应当提高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灵活性,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进行更多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如教师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项真实的需求,去完成数据统计、处理和分析,从中获得更加主观、深入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起来,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直观、形象的展示能力,来降低大数据、统计学教学的抽象性,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

(四)强化对学生的统计学实践操作教学力度

统计学虽然是一门方法论科学,但是其同样强调实践,只有通过高效的、正确的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出统计学的作用、价值。尤其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统计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注重理论,忽略应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要努力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统计数据分析工具、程序和软件及大数据,并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一课题数据的统计研究。此外,学校还应多鼓励和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各种与大数据统计学相关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或者组建团队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从而对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的各个环节有所了解和把握[6]

(五)改进统计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以往统计学课程考核评价,采取的多是考勤、课后作业为辅,闭卷考试为主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的理论化,侧重对学生统计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并不能真正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情况,所以评价结果不够客观,无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和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导。大数据背景下,考虑到统计学课程的实操性强,因此考核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以课堂考察、期末作业及开卷考试为主,实践部分则通过案例分析、成果展示、课外统计学相关程序软件使用方法介绍和分享等来考查,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起到监督作用,又能改变纯讲授式教学的枯燥局面。通过如此客观、全面的考核结果,便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和学生的深入学習,提供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导,不断提升教学成效。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和影响。因此在高校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大数据特征,改进和优化统计学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成效,使学生能够掌握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知识、技能,促进他们实现更好的学习、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浩勇,冯金丽.大数据背景下经管类统计学课程开放循环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19):129-131.

[2] 李晓晟.大数据时代高校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探析[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1):97-100.

[3] 赵西超.多维实践引入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评《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思维:让你从众多数据中找到真相》[J].中国高校科技,2020(08):105-106.

[4] 华锐,杨时林,高永东,等.大数据背景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研究——基于统计学专业不同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02):129-133.

[5] 高书丽,王宝花.大数据背景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144-146.

[6] 苗建花,韩兴国,宋君丽.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03):111-112.

作者:王肖云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论文 篇2: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研究和实践

[摘 要] 多元统计分析是采用统计方法来对多变量问题展开探索的理论与方式。它不仅是统计专业中较为主要的专业课程,非统计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等也要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说这也是他们的基础课程。而怎样让《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得到有效开展,以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发展,就成了需要研究的课题。基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材,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以及实践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多元统计分析;教学研究;实践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在应用统计学专业里,是众多核心课程中的一门,它是一元统计学的推广,采用数理统计的策略钻研多指标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因为多元统计分析法已较为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因此统计专业教学策略规定全日制本科生一定要知道较为基础的多元统计分析法,而且可以对实际发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基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希望通过对教学进行研究以及实验能够帮助这门课程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应用、思维、创新等能力。

一、《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专业,它的存在是为了造就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本领的人才,为金融、经济、政府等行业输送统计应用人才。应用统计专业可以培养在以上行业里从事数据分析、管理、统计调查等方面人才,而这就需要学生知道最基础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各个行业的统计问题,《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就是其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让学生知道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与中心含义,可以对一些统计分析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尤其是现在处于大数据时代,需要学生联系实际案例,这样学到的相关知识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应用,因此对《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需要有进一步的提升。

二、国内外该课程教学现状对比分析

在国际上,多元统计分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这与国外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联系。以美国为例,其多元统计分析发展较好,且如今大多统计方式由其提出,这和美国开展《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对动手与创新能力尤其重视的教育方式是有一定关联的[1];从英国来说,其课标是要让学生有合适的机会去应用以及发展信息技术进行统计方面的学习能力。综上所述,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对《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都十分重视,并且应用的教学模式较适合。

中国傳统的《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基本都是通过教学与例子结合,再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能力也有所提升,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也有一定提高,但是也不难发现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举个例子,传统式教学对理论教学特别重视,在主动、创造等层面没有实践环节,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对此并没有兴趣[2]。综合外国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以促进其发展。因为其需要软件支撑,所以加入软件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了理论知识,又对软件进行了实践操作,这不光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3],也是现代大环境下《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研究与实践

下面将基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材,通过几个例子,来对《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身体四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于某学校选择30名学生,对身高、胸围、体重、坐高进行测量,利用四项数据绘制主成分碎石图,并进行分析。选取2个主要成分较适合。碎石图是一个能够确定主要成分适合数量的高效视觉工具,把特征值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选择一个拐点相对的号码,这个号码后的特征值基本较小且无太大差异,这样选择的号码就是主成分个数。

(二)文化程度和就业观点的对应分析

对某市已婚妇女进行调查,调查方向为男人工作,妇女在家干家务的态度。从文化程度与非常赞成、赞成、不赞成、非常不赞成的就业观2个变量进行汇总,画出文化程度与就业观点分析图。依据分析图能够发现,小学以下、小学、初中教育程度对此持赞同观点,大学程度则是不赞成、非常不赞成,高中则两极分化,有非常赞成也有非常不赞同。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是对多元统计分析学习中有一定意义的。其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必须对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所以运用多元化教学,强化软件应用,是对培养人才较为有效的方式,文中的例子就是运用R软件和MATLAB等实现的,而依据图形,可以更加直观地得出结论并且极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在现代社会时代背景下,科技与教学的结合,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康.独立学院统计学专业《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改革探索[J].统计与管理,2016(3):177-178.

[2]韩明.多元统计分析教学研究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1):12-13.

[3]徐秋栋.应用多元统计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4(1):8.

作者:刘览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论文 篇3:

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统计学是为经济或管理服务的工具性学科,是一门较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目前统计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统计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外合作办学下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经管类专业 统计学 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科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统计学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1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现状

由于中外合作学校的层次不同,对合作办学学生的质量要求也不同。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纳入第一批本科层次,对学生成绩要求较高;有的是纳入到本科二批计划;也有的是纳入到专科层次计划。另外,同批次学生中,英语成绩高的优先录取。比如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自2007年以来,先后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NMIT)、美国剑桥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和美国克拉克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招收的学生主要是本科二批,高考分数大都在500~600分之间。本文将重点以本科二批层次合作办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虽然是属于同一批招收,但分数差别较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稍欠缺,能力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

1.2 中外合作办学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统计学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作为商业以及工业的一个基本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所以,统计学对于这些专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却违背了设置统计学课程的初衷,主要表现在:

1.2.1 教学内容一刀切,缺乏针对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统计学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有相应的调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院校(包括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的统计学教学大纲是参照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内容来确定的,不考虑专业的特点,实例缺少时代气息,不能与专业的发展相结合。

1.2.2 授课方式不够多元化

统计学的授课方式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填鸭式”教学,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还不够,在课堂上学生是被“灌输”知识,再加上学生对统计学没有一个实践性的认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教学手段来说,现在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部分学生感到没有停顿思考的时间,知识消化吸收不良。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之下,使得学生跟着教师的既定思路来思考问题,学生对统计学逐渐产生了“针对现成的数据资料套用一定的公式进行求解”这样的认识。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潜在能力,推进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1]。在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3 中外合作办学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环境下,作为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既要适应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又要克服统计学的教学弊端,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来实现培养创新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目标。从总体看,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标”的原则[2],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层次突出、差异明显的特点,结合专业对统计学的需求程度,以发挥基本功能为首要任务,使学生在接受和掌握好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1 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以应用为主,教学目标因人而异,突出专业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不是个体对静态现实的拷贝,而是个体对动态现实的积极建构。在学校环境中,在同一个课堂上,虽然由于有效的班级划分,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一性,但受原有发展环境和前期累积经验的影响,学生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水平差异[3]。在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学生的这一差异更加明显,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应因人而异。首先,统计学教学需要以推断统计教学为主,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关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需要因个体而异。其次,建构主义认为,已有经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影响个体对外来信息的接受与解读,进而在大脑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意义体系的过程,即个体选择输入信息的过程。而个体选择信息主要有四个标准:第一,有用性,即信息能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第二,趣味性,即信息能愉悦个体的心情,为个体带来愉快的体验;第三,可信性,即个体能部分理解信息,信息能在个体已有知识结构中找到生长点,是个体已有经验的合理演进;第四,他人的倾向性,因为在课堂环境下,个体的选择往往要受到所处学习共同体中与之交往的其他个体的倾向性的影响。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要考虑与专业的相关性,通过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统计学在其专业发展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没有太多负担的情形下学习对其工作生活都有益的统计学知识。

3.2 多样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一般都是以“中等生”的身份进入大学校园,在一个比较轻松、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任务引导的,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是有效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必备条件。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不是随机的、偶然的、杂乱无章的,而是在一定目标任务的引导下有序展开的。学习活动的方向性、目的性、计划性既能体现在学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中,更具体地体现在每堂课确定的学习任务中。比如在统计学教学的第一堂课,一般都会提到市场调查问卷,包括问卷的设计及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都要用到统计方法。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大作业,并在授课过程中时刻提示学生。但是因为学生现有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任务的难度和类型也要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以前,教师应承认并了解学生的需要状况,根据教学安排,提出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供学生选择。

3.3 改变授课方式,完善教学手段,丰富考核形式

现有教学一般采用合班授课的形式,一个老师面对比较多的学生,虽然能够节省一些资源,但导致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采用“合班授课+单班辅导”的形式。合班授课是指由主讲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集中讲授。单班辅导是指对单个班级一一进行辅导,主要是由辅讲教师组织知识回顾、答疑、课堂测验、知识拓展、布置作业。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差异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并能因材施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合作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策略也能够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得以运用,在坚持异质性组合原则下,通过交往互动的学习活动,为共同体内的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差异性的适宜的学习支持。授课方式的变化使得考核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调整,结合统计自身的特点,考试应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相结合等多元化测试考核及多阶段考核、积分累计考核将成为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学习的累积性、适切性和交互性——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赵先仓.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0,(17).

[3](美)戴尔·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刘立娟(1980-),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统计学的教学与教育管理,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山东济南 250031

姚娜(1984-),女,山东兖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山东济南 250031

程丽丽(1985-),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山东济南 250031

作者:刘立娟 姚娜 程丽丽

上一篇:司法局两学一做实施方案下一篇:土地经营考核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