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教案1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条形统计图教案1》,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条形统计图教案1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1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43页。

教学重、难点

1、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

3、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啊?

我们来看看张丽华同学调查的他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张丽华同学是通过画“正”字来记录的。为了方便我们直观的看出表中的情况,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记录呢?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完成例1。

(1)同学们根据张丽华的表填写下面的表格。 (2)相互检验。

(3)根据统计表完成例1的条形统计图。 小组讨论。

(4)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一说统计表中的合计数是怎么计算的?条形统计图中每个的高度表示几人?

点名回答,表扬回答又对又快的同学。 (5)集体讨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讨论完后,然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1页上蔬菜的对话,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完成教材41页的练一练。 自主调查,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3、教学例2。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梅峰小学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30~139的适合穿小号,140~149的适合穿中号,150~15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问: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42页的统计表中。 提问: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页的练一练。 自主调查,完成统计表。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四、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0页。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条形统计图,从两个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练习七的第1题。

从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完成图下面的习题。 点名回答,集体订正。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1)下面两图分别是四年级第一组男、女套圈比赛的统计图。你从图中到得了什么信息?

结合前面的知识提出几个问题。点名让同学回答。 (2)提出新的问题。

男生套的准一点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点? (3)小组讨论。 教师适时指导。

(5)结合教材第50页的男生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并指出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小结。

比较两组数据不能只看片面,要从总体来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的练一练。 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2、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4题。 集体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第2篇:第1课时 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教案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

第1课时 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41页例

1、“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嘛? 生:喜欢。

师:平时你们在家喜欢看一些什么电视节目呢? 生:动画片、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等。

师:你们喜欢的节目可真不好少啊,如果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类节目,你会选择哪

一种呢? 学生口答

师:张丽华同学为了了解她班上的同学最喜欢哪类电视节目,特地做了一个调查,

调查记录结果如下:

呈现例 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师( 引导):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

生:数“正”字

师(追问):你觉得怎样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

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呈现例1的统计表

(1)师:大家可以根据张丽华同学的调查记录,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吗?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学生完成后,提问:统计表中合计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为什么要计算合计数 ? 指明学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填的这张就叫做统计表。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由哪些部分组成?要注意哪些地方?

小结:制作统计表是我们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填写完统计表中的数据后,还要填上统计时间。

师:除了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出示条形统计图

(2)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师(提问):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统计图的标题,制图的日期,横轴,纵轴 教师补充:横轴表示”节目类别”,纵轴表示“数量” 师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

生:表示2人

教师示范:刚才我们科普类的人数是x人,我们就到x格的高度画一个直条,并且标上数据x 学生在空白的统计图上完成其他类别的条形图,?

师:完成后交流一下,在画图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些什么

生:看清每格表示几,直条上标上数字,写上日期,要用直尺等)

2、简单分析数据。

提问:从这里的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从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生:每类节目的人数,总人数;人数最多和人数最少等

3、认识特点:

提问:请大家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

小结: 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了解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求,学生利用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 活动: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每位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2)汇总记录的数据,引导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得出全班汇总结果。

(3)学生根据全班调查结果,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交流完成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注意标题和日期;填表、描图。

(4)引导: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2、做练习七第1题。

三、全课总结。

1、通过学习,你认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说说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板书设计:

统计表---------填数表示

图形统计图------------直条表示

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数据

直观

形象

第3篇:《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表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由1格表示1个单位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过程,并能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解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体验确定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合适,渗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合适的数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小红、小芳、小奇他们喜欢踢毽子,瞧,这是他们一年级时踢毽的成绩。(出示统计表)

2.小红跳了多少?小方小齐呢?为了让他们的成绩更清楚直观,老师把他制成了一个统计图。大家仔细看。(课件演示整个统计图的生成过程)

3.谁来告诉老师,在这个统计图里,1格表示的是多少下?

学生:1下。

教师:也就是1格表示1个单位。(板书:1格表示1个单位)

4.为什么纵轴上要分12格?

学生:因为最大的数据是12个。

根据最大数据来确定纵轴上分多少格,你说得真好!

二、引起冲突,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现在,这三个小朋友已经上四年级了,我们来看看他们现在的踢毽成绩(课件演示前面的部分。)

2.把它们现在的成绩也画成统计图!如果1格表示1下,纵轴上至少需要分多少格?学生齐答:120格。

3.好,请同学们在卡片上试着分一分。

学生尝试。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在分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感受?

学生1:120格太多了,画不完。

学生2:分得太细,密密麻麻。

学生3:纵轴上的数据看不清楚。

学生4:太浪费时间!

4.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在纵轴上分120格,要么画不下,就算是画下了&&也是密密麻麻的,看不清楚,还浪费时间!

5.那怎么办?

学生:可以1格表示10下。

6.你为什么会想到用1格来表示10下呢?

学生:我看到这些数据都是整十整百的。

7.你真聪明,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了1格表示10下。如果1格表示10下,在纵轴上至少需要分多少格?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分一下。那纵轴的数据怎么标呢?谁来指着大屏幕说一说。注意,数据应该对准刻度来写。

那怎样用直条来表示他们的成绩,应该怎样画?

8.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今天学的这个统计图和我们以前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在小组里议一议。

学生1:以前,我们是用1格表示1个单位,今天,我们是用1格表示10个单位。师:以前统计的数据很小,可以用表示1个单位。今天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很麻烦,所以要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板书:1格表示多个单位)

9.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例2

1.同学们真是厉害,把这么麻烦的事情变得如此简单,下面我们去参观一个苹果园!这是苹果园最近几年的苹果产量统计表。我们来把他制作成一个产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些数据,

2.(课件出示上未完成的统计图)在这个图里,1格表示1千克、10千克合适吗?

3.那这些为什么不合适?学生:画不下。教师:你怎么知道画不下?

学生:&&(可上台来指着课件说)

4.你认为: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

5.打开课本,自己试着在书上完成统计图。

6.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统计图。

重点处理7500 7.这是我们某小学三位同学制的统计图,如果要从这三幅图中选择一幅图来宣传苹果园,你会选哪幅统计图?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

学生1:我选择图一,因为他画起来好画些。

学生2:我也选择图一,因为他看上去要清楚一些。

学生3:图一要美观一些。

1格表示2000 kg时,重点处理7500的直条。把6000~8000这一格平均分成4份,取3份就可以了。

1格表示3000 kg时,重点处理4000的直条。把3000~6000这一格平均分成3份,取13处就是4000。相同的道理,我们可以找到5000。8000是把6000~9000这一格平均分成3份,从6000往上数两份就是8000。

8.看来,要想画出合适的统计图,我们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合理地选择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那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个统计图来预测一下2008年的柑橘产量会怎么样?

学生1:我想到2008年产量还会增加!我看到前面几年的产量都是一年比一年多。

学生2:我觉得会下降。今年高温干旱,柑桔会减产。

教师:你真了不起,还能够结合实际来分析问题。

三、应用知识,练习巩固

1.游戏:大家来找茬

2.动动手

你能在这个图里,把每年的粮食产量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自己在卡片上完成统计图。

制完的同学看看和老师的一样吗?

四、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篇:《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P99-100 例1

二、教材分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 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讲解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想了解一下哪些同学是城镇人口?那些同学是乡村人口? 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投影出示统计表。 学生观察统计表

1、老师:请大家根据这张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在一个统计图中的?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老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那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幅有联系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先讨论一下画法,再完成(同桌讨论——合作完成统计图——展示作品)师巡视,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来展示(缺少图例的,用不同颜色的,用线纹的)

4、讨论交流:

现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以前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都是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不同:单式条形统计图只用一种直条来表示数据,而复式的要用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直条。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图例说明,而单式的则不需要。)

5、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要画两种以上的直条,为了区别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线纹来表示,这就需要图例的说明,同学们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先确定好图例。看完这几幅统计图,我们找到了好的地方也发现了不足,那现在你们把刚才画的统计图再完善一下。

6、分析统计图: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能否知道: (1)哪年城乡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4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101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个课外小组的男生最多?哪个课外小组的女生最多? (2)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多?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少? (3)你现在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完成本班学生参加课外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知道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还能根据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作出简单的判断或预测。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八、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相同:都是用条形表示数量。

不同:单式统计图:只能统计一种量,不需要图例说明。 •

复式统计图:可以表达出多种量,需要图例说明。

第5篇: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运用数据,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兴趣,体会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在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需要注意什么?(统计图名称、图例、横轴、纵轴„)

2、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优点?(可以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种类进行对比)

3、同学还知道其他类型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吗?(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教学

1、学习例2,学生阅读该例题内容,并请同学讲述表格展现的信息。

2、教师引导,让学生动手绘制前面学过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绘制过程,并让学生对照自己绘制的与教师绘制的差别。予以订正。

4、观察课本105页的统计图,思考:

① 教材中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各表示的是什么?(横轴是车辆数量,纵轴是种类) ② 教材中统计图的条形方向是什么?(横向)

5、教师与学生一起补充完整教材中的统计图,特别注意统计图的名称。

6、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发现的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

7、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个停车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停放的轿车的数量最多,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其他停车场中轿车的数量也是最多的。或者在整个社会中所有车辆中,轿车数量也是最多的。)

三、巩固与应用

完成教材106页的“做一做”

(根据这些信息发现绿化搞得好,树木就多,树木多就能带来更多的降水,树木就更茂盛,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第6篇:《简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1、 经历读复式条形统计图、交流、讨论等认识特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2、 认识特殊复式条形统计图,能用特殊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效的表示较大数据。

3、 体会用特殊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实际意义和作用,丰富实践经验。

教学重点

认识特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用特殊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画图表示不在整格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 读统计图

1、出示 西苑小学6岁至12岁学生平均身高统计图,观察这个图有什么特点? 给学生充分发挥不同意见的机会。

(1) 从0到100有一条白条,这个是怎么回事? (2) 应该是省略了0到100之间的数了吧。

(3) 第一个大格表示100厘米,上面每个大格表示10厘米。 (4) 100上面每个大格中间还有5个小格。 (5) 100以上的每个小格表示2厘米。

2、讨论:用第一个大格表示100有什么好处,会不会影响数据的直观性?

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并多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不完整的教师再做补充。

我们在表示比较大的数据时,而且数据之间的差距又比较小,这时在第一格用断开或特殊画符表示较多数据,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表示数据,又可以使统计图简单、整齐、美观。不会影响数据的直观表示。

3、找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8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 (2)11岁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9厘米。

(3)在10岁、11岁时,男生和女生的平均身高相等。 (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年龄男生女生身高有何变化,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二、练一练

1、让学生先了解给出的数据表和统计图的特点,再画图。

观察给出的统计图,第一格大格表示100本,100以上每个小格表示25本;再观察图标,黄色表示西园小学捐书的本数,蓝色表示育英小学捐书的数量。再让学生画在图上。

2、把给出的数据用附页中的统计图表示出来,让学生确定一个小格表示多少。 课堂总结:今天你收获了多少?

上一篇:形象岗岗位职责下一篇:寒假打工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