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课程与教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课程思政作为近年来最为热点的一个课题,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途径。要想做好课程思政,必须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为例,首先从教学能力、过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探索。其次结合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着重引领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等价值观念。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文

高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依据高职教育理论,确定了课程目标; 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够用为度”构建课程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为主,改变了课程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技能训练,改革了课程评价体系。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受益匪浅。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按照教育部对我国的高职高专提出的 “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育理念,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着手于降低理论难度,强化能力训练。可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多采用“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以理论教学为主,仅集中几周时间进行校内模拟教学实践。在传统课程安排中,形成了“偏向理论讲授,忽略实践应用;注重单向灌输,轻视学生参与探究”的教学模式,使本来就数学基础差、不爱学习的高职生学得苦不堪言,最终造成学生不会钻研《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全面的训练。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在设计教学流程时看不懂小学数学教材,不能完全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想当然的进行教学设计或借助网络资源复制教案来应付;站在讲台上进行课堂试教时大部分学生基本功差,不能很好的转换角色,很难将教学内容讲解清楚。基于新的高职主专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从课程要求角度对这门课程进行审视、分析,我们强烈意识到这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以,为了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和助力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提高,旨在提高《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有所用,经过历时两年多的大胆探索,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实践,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反馈和效果,得到了社会界的好评。

一、依据高职教育理论,确定课程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充分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一些具体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来处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分析常见的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观念。因此,根据初等教育专业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实际需要,我们将课程目标确定如下:

1、总体目标

课程内容方面,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小学数学课程能形成整体感知和全面的认识;课程能力方面,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教学策略,顺利地开展不同年级的数与代数教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概率与统计教学、综合实践与应用教学的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形成较强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力并具备教学创新能力。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一名理念新、能力强、素质高且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合格小学数学教师。

2、职业能力目标

(1)了解数学的研究对象、特点与发展,认识数学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熟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且在教学中能将这一理念具体落实。

(3)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在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及与传统内容的变化。

(4)熟悉小学数学教材的体系、结构与特点,掌握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具有初步的独立钻研和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能力。

(5)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各个重要环节。初步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和基本方法,明确备课与上课的基本要求,并能按要求开展教学。

(6)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学段要求,运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理论、现代数学教学设计理论,结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规则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7)熟练掌握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艺术。

(8)具备一定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对课堂驾驭自如,能顺利完成一节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任务。

(9)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职业素质目标

(1)热爱教育事业,对小学生有爱心、耐心。

(2)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

(3)吃苦耐劳,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4)工作认真、负责,且有信心能胜任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5)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激情,且积极参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二、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够用为度”的要求构建课程内容。

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一直以来,高职高专院校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材的特点都在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教材内容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详细、全面阐述,而疏于安排学生实践的内容,致使教师花费过多时间大篇幅地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训练的要求,课程显得枯燥乏味。教学结果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没学好,职业技能也没得到很好的训练,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纵多的教材中,很难找到一本真正适合我们学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材。为了适应高职发展的需要,我们依据《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应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法,制订了“以技能训练为主,将知识与技能、素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与职业教育的需求,整个课程围绕以“必需、够用”为理论原则,强调技能训练为课程核心,将课程内容安排了十二个模块。其分别是:“走进小学数学课程”、“解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组织的策略与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小学数学说课”、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技能训练”、“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例分析与教学设计”、“小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例分析与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例分析与教学设计”。

其中后面四个模块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模块部分着课堂重强调学生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需要结合前面几个模块的理论,循序渐进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教学部分的中心任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分析,首先要读懂小学数学教材,弄清每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内容的联系,从而确定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其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包括课堂导入设计,新授内容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堂小结设计等等;最后是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学生的课堂语言、表情、手势语训练,板书设计训练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学实习中便能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每一个训练项目都有教学案例,以此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资源和条件。课程的特色在于将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融合,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训练,强化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改变课程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在高职高专院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轻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轻视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违背了高职教育理论,使本来基础就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系统化、实践化。结合高职教育理念,理论“必需、够用”为度,着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靠动手实践,学生只有在反复的、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与培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主要目的,因此必须改变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必须轻理论而重实践。为了提高这门课程教学效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小学数学教材,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应用案例教学法作为大部分课程内容的主要方法,辅以其他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使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彻底改观,摒弃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做法,着力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和提升。学生在案例教学的模式下,参与实践活动,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得到相应训练和全面提高。课程改革另一可喜之处在于,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容易产生学习成就感,极大地增强了自身学习和准备从教的自信心。例如,在“课题导入”这一项目内容训练中,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对“认识循环小数”进行新课导入的教学设计。学生读懂教材后,会根据循环小数的特征,有的学生用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各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各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各尚讲故事,讲的是······”导入新课;还有的学生用“找规律填数:①○□△○□△○□△ ……②红黄蓝绿红黄蓝绿 ……”导入新课等等。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四、强调职业技能训练,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作为教学过程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课程考核评价。以前,高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理论考核和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分值表现为期末闭卷理论知识占学期成绩的50%,平时以书面完成理论作业占学期成绩的50%。这样的考核不但完全无法衡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因素,更无从判断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其弊端不言而喻,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有效地发挥考核评价应有的作用,我们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从学生作为未来小学数学教师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角度考虑,对以前的考核评价模式进行了探索改革。根据高职教育理念,我们对课程评价体系所作的改革方案具体表现如下:1.在学期考核评价中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重视实践能力的考核;2.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强调形成性考核;3.将教师考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突出学生自评、互评;4.在整个评价中重视激励性评价。课程的学期总成绩由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两部分构成。其中,期末笔试以考核必备的理论知识为主,期末笔试占课程学期总成绩的40%;平时的考核,以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及实践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为主,第一学期考核学生写教案,课堂试教水平;第二学期考核学生写说课稿,说课能力,占期末总成绩的60%。这种开放灵活的、突出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职业发展终身受益。

几年来,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经过努力探索完善了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了课程教学方法,同时改革了课程评价体系,初步完成了高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学生评价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就此止步。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需要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今后的改革方向将明确为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到小学实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达到1:1,提升在校生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水平,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2] 张晓霞.小学数学教学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8

[3] 陈清容.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作者:卿雪梅

第二篇:《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高师《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令人担忧,笔者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开放式,取得教学改革初步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实践

1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向纵深拓展,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给高等师范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美术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师范生参加工作后承担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也影响着持续发展的美术教师专业发展进程。近年来,诸多高师“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作了多方面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直至目前为止,该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没有根本改变,与当前新课程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远离小学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导致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美术实践性知识与技能、创造性缺乏,教育教学缺乏创新和活力。第二,《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而在评价上又过于关注固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高师《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十分必要,必须确定课程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缩短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距离。

2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笔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与新课程不适应的问题与症结,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观照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改革,切实解决《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改革等问题。

2.1 教学内容多元化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但教育教学理论相对太多,师范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建议将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教师职业价值教育、就业竞聘常识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与学操作技能教育构成教学内容的四个板块。职业价值教育是美术教师教育的薄弱环节。提升职业价值教育,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和体验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陶冶对美术教师职业的健康情感,是学好该课程的重要前提。

在教育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师范毕业生对就业竞聘指导教育显得极为渴求。选择在作为美术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结点的美术教学法课程中,实施就业竞聘指导教育,既贴近师范生的实际需要,又凸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包容性定位。选用多种《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参考多本教材,尽量选用教学案例多的近几年出版的教材。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组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小学美术教师与教研员组成的三结合班子编写的,改变了已往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专家编写方式,既充分体现课标理念,又从教学实践中来,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科学性与实用性强。可多参考一些类似的书籍,读懂各种版本的小学美术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论不仅要研究教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研究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还要研究如何将一般的原理和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研究如何更好地根据教学条件设计、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该课程要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际,进行科学有序的美术教学技能强化训练,如教具制作、黑板画训练等,提高师范生的美术教学操作能力。

2.2 教学形式开放式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形式采取开放式教学形式。(1)将往届毕业生中的优秀美术教师请进学校作成长历程汇报。在同一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榜样是最具激励性的。让师范生间接体验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成功的喜悦,催化健康的职业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激发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2)将优秀美术教研员请进学校,作就业竞聘指导讲座,让师范生了解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了解参加就业竞聘应有的准备工作、竞聘程序、竞聘技巧等,激发认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和求职欲望。(3)走出学校,让师范生实地观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美术兴趣小组的组织与辅导教学,参观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展示,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常规运行机制。(4)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形式。将参加过全国、省、市、区优秀美术课评比的录像,作为典型课例让师范生观摩评析,结合教学理论学习,了解美术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条件和基本教学技能等。(5)运用微型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技能训练。首先针对优秀课例中的某项教学技能进行模仿训练,如板书板画技能、学法指导技能等,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在此基础上,创造性运用教学技能训练。开展小学美术微型教学比赛,师范生自主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制作课件教具,10分钟完成微型教学,促使师范生在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方面有较大进步。(6)根据自身不足,进行个性化教学技能自主强化训练。强化优势,提升弱势。如运用对镜试讲、录像反馈、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训练形式,提高美术教学技能。

3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步效果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小学美术教育实习的效果上。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师范生的小学美术教育实习效果显著,参与小学美术教学的积极性更高,驾驭小学美术课堂的能力更强,美术教学技能更强。由于教师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准教师综合能力素质,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具体落实教育部对师范院校提出的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要求的突破口之一,也符合高师专业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绵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1—6年级教材[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容舟(1973—),女,湖南益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作者:张容舟

第三篇:探索《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实践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近年来最为热点的一个课题,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途径。要想做好课程思政,必须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为例,首先从教学能力、过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探索。其次结合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着重引领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等价值观念。为同类型专业的课程思政提供了可靠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课程思政

1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总体状况,促进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建设,2020年9月針对19级汽车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课程教学满意度的调查。问卷调查表包括九道单选题和一道主观开放题。九道单选题是由教学能力、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学生认同四个部分组成,选项为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对在校19级汽车专业学生进行全部抽样,利用学习通APP总共发放144份网络调查问卷,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42份。

经整理计算,本次学生对该课程满意度均值是3.42分,总体满意度为84.76%。表示我校大部分汽车专业学生对《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效果感到满意。九道单选题得分分布情况如图1,具体分值统计结果如下:选择“D不满意”为0.31%,选择“C一般”为9.70%,选择“B满意”为37.87%,选择“A非常满意”为52.11%。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对于6~9四道题,选择“A非常满意”的人数少于“B满意”。证明学生对本门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认同两方面满意度较低,所以汽车教研室需要在教学过程、教学思政能力和学生认同等方面加强改革建设来提高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另外,针对问卷调查中总结出的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的反馈,提出以下三点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1.1 提升课程认同度和教学过程质量

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前发放预习任务,课后布置新颖有趣的作业。激发出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要提升课堂纪律和行为管理。要严厉打击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不能助涨班级不良风气的形成。另外,学院应狠抓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加大教学过程考核力度,完善调动教师自律性和积极性的制度。各检查小组在检查完之后应及时反馈情况,对教师工作中有待改进的方面及时提出整改建议。

1.2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融合能力

强调专业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也要树立创新的思维,强调以新思路、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需要转变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和理念,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升个人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能力水平。然后根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寻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契合点。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事,不断更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掌握更先进的科学思维,更好地进行思政融合。

1.3 注重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等这些隐形教育与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有机融合[1]。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提炼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但由于近些年少有比较好的思政专业融合的教材,所以利用热点时事融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更为适合。例如日前钟南山院士参加某大学毕业典礼发言,“为什么我国的新冠疫苗研发速度看起来比较慢,因为疫苗研发到第三期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做不下去了。因为国内没有病人了,只能去国外做”。这段发言被网友称为“顶级凡尔赛发言”。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我国抗疫的显著成果,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把国家强大、人民安康的现状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类型的例子就可以结合20年全球汽车销量来讲,新冠疫情的肆虐,导致全球汽车消费市场萎靡不振,但反观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一枝独秀。所以单靠书本来凝练思政元素太困难,紧密结合和挖掘时事中的思政元素最简便,学生接受度也较高。

2 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汽车教研室组织课程思政实践研讨会,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及难点,充分发挥《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平时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着重引领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环保”等价值观念,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合格接班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2.1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为国家汽车工业发展出力。在讲授汽车专业课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西方的工业文明,以及中国近代工业落后的一面。同时,教学中也不可回避,很多汽车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企业,我国的汽车技术方面差距较大[2]。以至于许多学生至今仍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还停留在很多年前那个廉价劣质的时代。教师应该让学生们知道的是,近些年来借着电动汽车产业崛起的东风,国产车早已脱胎换骨,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截止2020年底,全球汽车厂商最新市值榜单TOP 30排名出炉。其中,比亚迪、蔚来、理想、吉利、长安等10家中国车企进入该榜单。特别是比亚迪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佼佼者以753.5亿美元的市值位列全球第5,与前一名奥迪差距不足百亿。

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到中国汽车品牌正在慢慢地成为主流,汽车的未来属于中国品牌。建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但同时要告诫学生们应认清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差距,激励学生们脚踏实地、刻苦学习。

2.2 培养敬业精神

据往年企业反馈调查指出,企业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要求显著提高。需要从业者做到“敬业”和“精业”,也就是“工匠精神”。“7S”管理是在“5S”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和节约。校内汽车实训始终贯穿“7S”管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同时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在《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授课过程中,已经将“7S”活动贯穿于其始末,当学生真正做到“7S”并长期坚持时他会养成上述习惯,相信此时已经达到了在学校层面上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的实际效能[3]

2.3 培养诚信精神

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个优秀品质,作为当今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泛指一个人在行为处事方面真诚、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们养成诚信这种优秀品质,是我们专业教师要认真考虑的事情。例如在汽车拆装与检测维修实训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拆装、检测与维修的工具使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诚实可信的职业道德。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避免出现向客户恶意夸大故障、隐瞒欺骗客户等行为的发生。告诫学生们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以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专业素养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体现学生人格素养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向学生们渗透这种诚信的思政理念[4]。

2.4 培养交通安全意识

目前大学生考驾照几乎成为一门必修的社会项目,尤其是汽车专业学生。虽然在驾照考试的科目一中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题目,但目前违反交通法规现象仍十分普遍,反映出国民的整体交通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不高。目前,全世界每年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人数达到120余万人,每分钟就有两人死于车祸,而我国交通死亡事故高居全球第二。因此,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师,有义务做好普及交通法规的宣讲工作。告诫学生们遵守交通法规,保证交通安全,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家人乃至社会。

3 结束语

思政教育如何融入到专业课堂中是近年来非常热点的一个课题,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和思政融合探索与实践。同时,应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关系,要在保证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思政教育的内涵,真正展现课程思政的核心意义。充分发挥《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着重引领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合格接班人。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行动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汽车底盘构造与維修》示范课程,项目编号PX-142071。

参考文献:

[1]高明峰.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的难点与解决策略[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9):4.

[2]宋秋红.“汽车概论”课程融合思政内容教学研究实践[J].科教导刊.2018,(4):3.

[3]姜峰.高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南方农机.2019,(08):82.

[4]吴晨.高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思政探索与研究[J].时代汽车.2021,53-54.

作者:董浩博

第四篇: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

摘要:课程意识,它指教师对课程性质以及教育价值的认识。课程意识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既是课标中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又是课程教学行为的指南。语文教师应树立三种课程意识及其相应的教学行为:语言艺术意识——引导品读;语言工具意识——引导践读;语言载体意识——引导探读。通过课程意识和课程行为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掌握语言的艺术。

关键词:艺术意识;品读;工具意识;践读;载体意识;探读

课程意识,它指教师对课程性质以及教育价值的认识。课程意识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它既是课标中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又是课程教学行为的指南。它比课程教学理论层次低,它具体、明确、易于操作,又比教学实践层次高,它概括、简练、易于界定。本文就语文教师应树立的三种课程意识及其相应的教学行为并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语言艺术意识——引导品读

语文是融语言文字与表达方式为一体的文化课程,语言文字的表达艺术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涵。语文课程的语言艺术意识,它指教师对语言文字在突出表达效果或感染效果方面的认识,换句话说,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对于闻一多呕心沥血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动机,作者仅用了“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句话来表述,这是一种比拟性表述,内涵深刻且形象生动。闻一多将贫弱的中国归咎于文化落后,因而滋生通过振兴中国文化途径来振兴我们这个衰微民族的研究动机。自上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试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这句话高度地赞扬了他的爱国热情与救国抱负。试想变换一种表述,估计很难收到这样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性。

持有课程语言艺术意识的教师,其课程的教学行为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品读。所谓品读,这里指读者对文章中优美文句、精练词语、精彩片段、表述风格、谋篇思路等方面进行鉴赏性的阅读。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设计以下系列问题进行阅读指导:“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的文句,其修辞手法是什么?又如“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的描写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治学作风?“目不窥园”、“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群蚁排衙”等词语体现了学者怎样的治学行为?文章第一部分对闻一多研究学问的“做”采用了怎样的行文手法?为什么作者有意避开有关诗词的学术性的内容?文章的第二部分有两处写闻一多的“说”,这两次“说”的描写有何不同?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各自独立,互不牵连,然而作者是采用怎样的表述方式使得两部分内容贯通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全文最后用“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来结尾,这十二个文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显然,上面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语言表述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品读能力乃至鉴赏水平。

为使学生体验文章语言的感染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会着意引导学生对文本整体或片段进行反复诵读。品读是诵读的基础,诵读则是品读的发展。诵读中通过语气、节奏、强度等要素的调节从而实现与作者在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鸣,乃至达到品读的最高境界。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语言的了解和掌握,更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言美的认识和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文学的爱好,可谓“一举多得”。

二、语言工具意识——引导践读

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意向表达或思想交流时不可或缺的技能,尤其在人类文化与思想传承方面,文字语言具有超越时空的作用与意义。语言工具意识,它指教师将语言视为一种工具的认识。他认为,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能,才能终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纵观人类发展史,大凡有所作为的名人或伟人,优秀的语言表达技能是他们成功的必要因素。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其运用技能只能在实践中形成。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贯彻课程的语言工具意识的有效途径在于引导学生践读。所谓践读,就是指“读中促说”或“读中促写”,教师将训练学生的“说”或“写”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当然,具有语言工具课程意识的教师也会注重引导学生较好地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与语言表达艺术,但更多的时间是用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依据文本的内容,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安排如下系列的说写活动。

1.就下面其中一个问题发表你的观点:哪些事情要提倡只做不说?哪些事情又要求又说又做?只说不做的后果是什么?“说与做”是人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言行观”,它是衡量每个人的品行与思想的重要方面,本问题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言行观”。

2.“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是作者对闻一多高尚人格的总概括,请你以“他,是行的高标”为题发表你的演说。文中关于闻一多“行”的素材很多,将这些离散的素材重新组合并富有感染力地演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与文字组织能力。

3.请你用不超过200字的文字概括全文,要求前后文句贯通,主题与原文相同。阅读中的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本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又可以提升学生在习作方面的谋篇构思能力。

4.以某人或自己的“勤奋学习”或“刻苦钻研”为主题,撰写不少于200字的文章片段。借助文本片段来进行类似的片段习作训练,针对性强,见效快。

5.课后作文:我的说和做。要求内容真实,可以是自己优秀品行反映,也可以是自己不良行为的反思,字数不少于600字。本训练融写作训练与思想教育为一体,这是实现语文课程教书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语言载体意识——引导探读

课程文本中,语言是一种载体,它不仅能体现语言表达方面的艺术性与文本内容的思想性,而且还蕴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感情以及文本创作的思维过程。课程的语言载体意识,就是指教师将文本语言看成是思想、情感与思维的载体,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文本内涵的把握,更要重视作者思想或情感以及文本创作思路的探析。持有这种课程意识的教师,他的教学行为就是引导学生探读。所谓探读,就是探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和“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两个问题。

要探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较好地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据此,教师可以先介绍文章主人公闻一多与作者的师生情谊,其中重点介绍作者报考青岛大学被闻一多破格录取和闻一多赠送作者《死水》诗集且对作者影响的轶事,然后重点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事迹,顺便播放电影《建国大业》中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视频片段,让学生充分认识闻一多的高尚品行与人格,同时从内心来体验作者敬仰与缅怀恩师的纯真情感。为促进学生探析“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或领略作者的语言风格。如作者报考青岛大学的三句话作文:“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全文诗一般的语言,极为精练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再如作者写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诗句:“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再看文本文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不难看出,诗人的作品离不开诗的语言,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就是作者的语言风格。在领略作者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探讨“文章是否可以不这样写”的问题。如对于“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开头,是否有更好更短的语言开篇?对于闻一多在学术方面的探究过程与成果,你能否运用朴实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对比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对于文本第二部分中闻一多的“说和做”,能否结合《最后一次演讲》内容进行改写?等等,让学生在尝试变写或改写中领悟原文的艺术性,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水平与习作能力。

探讨“文章是否可以不这样写”的问题,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语言艺术的切磋,更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或情感的交流,因此它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没有完美无缺的文章,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树立自己对文章写作的信心和风格,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读促写”或“以写促读”,引导学生品读的教学行为就是“以读促写”,而引导学生践读或探读的教学行为则是“以写促读”。品读、践读、探读虽是三种课程意识下的产物,但绝不能割裂地看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会将这三种教学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充分彰显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力,尽最大努力使学生获益。

参考文献:

[1]陈晓瑞,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2).

[2]许洁英.课程意识:新课程中教师发展的生长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3]李淑文,史宁中.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理念认同度与实施度的对比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9,(06).

[4]吴海荣,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03).

作者:陈桂生

第五篇:变与不变:生物新课程新教材的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生物学;课程开发;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秦玉莲,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教师,一级教师。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前“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是高中教师所关注的话题。具体到生物学科,新课程是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生物学课程标准;新教材是指我省使用的新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而新高考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在高考选考科目中要由等级置换成分数,二是生物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变成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变化是一种常态,即使没有这三个“新”,我们也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自信地面对变化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调整,自信地开展有效教学的探索是我们的教学态度。笔者在这里谈下具体举措。

一、继承传统:建立对接课程方案的选修课程框架

新的课程方案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按照我校课程开发的技术路径,我们在研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在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研判,依照生物学科的师资队伍、学习场景建设制定了生物学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其内容为:珍爱生命,掌握急救的基本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科学探索,具备生物学操作实践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据表达结论,形成科学实证精神;职业前瞻,开展指向职业倾向的学习,形成终身的生物学职业志趣;劳动创造,在服务中学习,在劳动中学习,用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围绕上述的目标,设计规划了生物学科的课程框架。如下页图1所示。

以对2017年版课标的“忠诚”为取向,选用模块,沿用其结构。生物课标将选修课程分为现实生活应用、职业前瞻规划、学业发展基础3个方向23个拓展模块,我们结合地方实际、师资现状、学校实验条件进行选取。例如,因学校不临海,故暂不开设“海洋生物学”;因学校所在惠山区建有生命科技产业园,所以依托其开设了“干细胞与应用”;我校有教师是园艺学研究生,故由其开设“园艺与景观生态学”;学校建有组培室,故选择“植物组织培养”模块;等等。

以對2017年版课标的“创生”为取向,开发新的课程。例如,我校于2006年起开发“农业研究”课程,此后根据技术发展引入了物联网技术,依托地方产业优势,联合信息技术、地理学科的教师,将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农业”课程。此外,“生活中的生物学”“现代发酵工程”“生物大学先修课程”等均为自主开发的生物学选修课。

以“深度学习”为取向,对部分课程进行调整,形成课程梯度。我校食堂的食材由学生进行检验检疫,学生在劳动中、服务中学习。为了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设置课程梯度,“食品检验检疫Ⅰ”在高一上开设2个班,每周1课时,内容侧重基本操作能力和基本理论。“食品检验检疫Ⅱ”从高一下开始,开设1个班,仅限选修过“食品检验检疫Ⅰ”的学生选修,每周2课时,2节联排,侧重理论学习和检疫实操。类似的,“生物制药Ⅰ、Ⅱ”“园艺与景观生态学Ⅰ、Ⅱ”等课程也是先学习完Ⅰ才能修习Ⅱ,课程Ⅱ为2个学分,每周2节联排。

这里,变化的是课程架构,不变的是向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服务。

二、写好ABCD:对接新教材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

2006年开始,生物学科组在学校的统一布置下开始了教学目标叙写的研究,倡导使用ABCD格式来叙写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目标要在分解课程标准,密切联系教材基础上,写明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四项要素(简称ABCD型式)。

行为主体(Audience)也就是A。以学习者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书面上未必按照技术规范在目标开头写上“学生能够如何如何”,但思想上必须明确目标要指向学习者。经过多年实践,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在教师中已深入人心。

行为动词(Behavior)也就是B。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如写出、说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背诵等,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这是目前教学目标撰写中存在的较多的问题。

行为条件(Condition)也就是C。应叙写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例如,“通过模拟实验,学生能进行逻辑推理,运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并能区别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就是为了训练科学思维这一目标而设定的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Degree)也就是D。说明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需要精确地描述行为主体在行为条件下行为动作的完成情况。例如,“正确分析细胞膜组成成分与结构的关系”中的正确即为表现程度,再比如“八成以上同学能说明细胞膜结构的物质基础,概述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中的“八成以上完成”就是表现程度。

2020年,我校高一年级开始使用新的教材,生物学科备课组在每次备课组活动时,有个不变的研讨主题就是教学目标怎么写,我们逐节课的研究,统一目标叙写。例如,对于新人教版高一教材必修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大家统一认识,写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基因定位研究过程的讨论分析,理解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可以发生改变。(科学思维)

(2)通过对基因突变具体成因的分析,概述基因突变的实质是基因结构的改变,阐明增添、缺失或替换DNA分子中碱基对都会改变基因结构。(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3)通过对DNA分子结构、特点和DNA复制过程的探讨,正确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原因和时间,探讨诱发生物癌变的因素,积极预防癌症的发生。(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4)通过对资料的探究和讨论,举例说明基因突变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自然突变频率低等特点,多数学生能说出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这里,变化的是教学目标叙写的依据,尤其是要参考2017年版课标中的学业水平标准,不变的是教学目标叙写的技术规范。

三、锚定目标:开展促进学习的评价设计

我校从2008年就开始推进促进学习课堂评价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了以往教学设计的流程,采用了先进行评价方案设计的方式。通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各种评价量规,在教学实施之前就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如何在教学中获得学生学习的证据,以促进教学策略的调整和学生后续学习的改进。

首先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在目标制定之后,立即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活动。评价的设计更加重视对2017年版课标的研究,尤其是学业质量水平中各个细分条目的应用。例如,在设计“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课的评价设计中,我们注意到学业质量水平中的要求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能以生命观念为指导,分析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于是就设计了学生辨别真假氨基酸、模拟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过程,以及探讨蛋白质结构导致功能的不同的原因等评价活动。

其次是评价镶嵌于教学环节中,使评价与教学有机融合。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研究,进一步明晰了课堂评价必须作为教学过程有机组成的实质环节;通过运用课堂提问、课堂检测、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创设有利于学习表现的学习环境,使教学与评价有机融合。例如,在“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中,以研究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这个种群进化为主线,学生解决并解释进化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然后顺利习得影响进化的因素和理解进化的本质。

最后是注重在课后作业、命题考试研究评价信息,促进后续学习。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课堂表现,设计或精选作业,以此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证据,通过对作业信息的处理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和合作学习,提升了教学质量。尤其是新高考方案实施之后,所有非选考生物的学生要在高二完成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这部分考试难度变小。但是高考最终分数由“实考计分”变为“等级赋分”,这意味着要加大试卷的区分度,所以难度加大。这就给高一的生物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的作业设计与评价设计是需要加以研究的。

我们采用适当的作业分层,以迎接新高考的变化。课堂上的时间大家是相等的,但是课堂之后的时间是学生可以自主安排的。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不同层级的作业供学生选用,从作业布置到作业批改都有所区分。

这里,变化的是评价内容,不变的是促进学习的评价理念和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方法。

四、扎根生活: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的编写为学生从生活入手了解生物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细胞呼吸的原理与应用”一章,教材上探讨的内容是“酵母菌细胞富含蛋白质,可以用作饲料添加剂。在培养酵母菌用作饲料添加剂时,要给培养装置通气或进行震荡。利用酵母菌生产葡萄酒时,却需要密封发酵”。用这样的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可以呈现两种不同的发酵环境,在现场就进行讲解。

在应用情景的时候,还要关注增加问题情境的“生命值”。同一个问题可以在不同的章节反复使用,从而使得前后的知识建立关联,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框架。例如,在“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节内容中,在问题探讨的时候举例大熊猫和冷箭竹,请学生提供证据进行讨论,这一例子在后面的相关章节中可反复使用。

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要从学生最近的身边谈起。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教材是面向全国的,有些例子距离学生还是有些远,比如人教版教材上“种群及其动态”用的是东北豹的例子,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补充资料,选择无锡地区可以见到的水雉作为例子进行讲解,在教学的时候还选用无锡湿地所抓拍到的动物照片,这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解“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时候,选用当前学生关注的新冠疫苗来做说明,效果更好。

这里,变化的是教材提供了联系实际的更多选择,不变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到来,给高中生物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们的教学研究、课堂教学都要随之作出调整。同时,在不断变化的事物面前,教师也要有自己的专业笃定,相信我们是专业的研究人员,我们可以用建立在实踐基础上的专业判断作出专业的选择,让新课程新教材落地、落实。

作者:秦玉莲

上一篇:劳动法律关系论文下一篇:经济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