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程与教学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高师《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令人担忧,笔者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开放式,取得教学改革初步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实践

1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向纵深拓展,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给高等师范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美术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师范生参加工作后承担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也影响着持续发展的美术教师专业发展进程。近年来,诸多高师“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作了多方面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直至目前为止,该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没有根本改变,与当前新课程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远离小学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导致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美术实践性知识与技能、创造性缺乏,教育教学缺乏创新和活力。第二,《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而在评价上又过于关注固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高师《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十分必要,必须确定课程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缩短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距离。

2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笔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与新课程不适应的问题与症结,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观照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改革,切实解决《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改革等问题。

2.1 教学内容多元化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但教育教学理论相对太多,师范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建议将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教师职业价值教育、就业竞聘常识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与学操作技能教育构成教学内容的四个板块。职业价值教育是美术教师教育的薄弱环节。提升职业价值教育,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和体验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陶冶对美术教师职业的健康情感,是学好该课程的重要前提。

在教育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师范毕业生对就业竞聘指导教育显得极为渴求。选择在作为美术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结点的美术教学法课程中,实施就业竞聘指导教育,既贴近师范生的实际需要,又凸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包容性定位。选用多种《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参考多本教材,尽量选用教学案例多的近几年出版的教材。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组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小学美术教师与教研员组成的三结合班子编写的,改变了已往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专家编写方式,既充分体现课标理念,又从教学实践中来,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科学性与实用性强。可多参考一些类似的书籍,读懂各种版本的小学美术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论不仅要研究教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研究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还要研究如何将一般的原理和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研究如何更好地根据教学条件设计、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该课程要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际,进行科学有序的美术教学技能强化训练,如教具制作、黑板画训练等,提高师范生的美术教学操作能力。

2.2 教学形式开放式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形式采取开放式教学形式。(1)将往届毕业生中的优秀美术教师请进学校作成长历程汇报。在同一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榜样是最具激励性的。让师范生间接体验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成功的喜悦,催化健康的职业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激发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2)将优秀美术教研员请进学校,作就业竞聘指导讲座,让师范生了解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了解参加就业竞聘应有的准备工作、竞聘程序、竞聘技巧等,激发认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和求职欲望。(3)走出学校,让师范生实地观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美术兴趣小组的组织与辅导教学,参观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展示,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常规运行机制。(4)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形式。将参加过全国、省、市、区优秀美术课评比的录像,作为典型课例让师范生观摩评析,结合教学理论学习,了解美术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条件和基本教学技能等。(5)运用微型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技能训练。首先针对优秀课例中的某项教学技能进行模仿训练,如板书板画技能、学法指导技能等,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在此基础上,创造性运用教学技能训练。开展小学美术微型教学比赛,师范生自主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制作课件教具,10分钟完成微型教学,促使师范生在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方面有较大进步。(6)根据自身不足,进行个性化教学技能自主强化训练。强化优势,提升弱势。如运用对镜试讲、录像反馈、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训练形式,提高美术教学技能。

3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步效果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小学美术教育实习的效果上。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师范生的小学美术教育实习效果显著,参与小学美术教学的积极性更高,驾驭小学美术课堂的能力更强,美术教学技能更强。由于教师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准教师综合能力素质,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具体落实教育部对师范院校提出的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要求的突破口之一,也符合高师专业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绵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1—6年级教材[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容舟(1973—),女,湖南益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作者:张容舟

第2篇:高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依据高职教育理论,确定了课程目标; 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够用为度”构建课程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为主,改变了课程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技能训练,改革了课程评价体系。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受益匪浅。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按照教育部对我国的高职高专提出的 “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育理念,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着手于降低理论难度,强化能力训练。可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多采用“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课以理论教学为主,仅集中几周时间进行校内模拟教学实践。在传统课程安排中,形成了“偏向理论讲授,忽略实践应用;注重单向灌输,轻视学生参与探究”的教学模式,使本来就数学基础差、不爱学习的高职生学得苦不堪言,最终造成学生不会钻研《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全面的训练。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在设计教学流程时看不懂小学数学教材,不能完全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想当然的进行教学设计或借助网络资源复制教案来应付;站在讲台上进行课堂试教时大部分学生基本功差,不能很好的转换角色,很难将教学内容讲解清楚。基于新的高职主专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从课程要求角度对这门课程进行审视、分析,我们强烈意识到这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以,为了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和助力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提高,旨在提高《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有所用,经过历时两年多的大胆探索,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实践,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反馈和效果,得到了社会界的好评。

一、依据高职教育理论,确定课程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充分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一些具体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来处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分析常见的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观念。因此,根据初等教育专业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实际需要,我们将课程目标确定如下:

1、总体目标

课程内容方面,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小学数学课程能形成整体感知和全面的认识;课程能力方面,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教学策略,顺利地开展不同年级的数与代数教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概率与统计教学、综合实践与应用教学的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形成较强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力并具备教学创新能力。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一名理念新、能力强、素质高且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合格小学数学教师。

2、职业能力目标

(1)了解数学的研究对象、特点与发展,认识数学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熟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且在教学中能将这一理念具体落实。

(3)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在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及与传统内容的变化。

(4)熟悉小学数学教材的体系、结构与特点,掌握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具有初步的独立钻研和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能力。

(5)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各个重要环节。初步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和基本方法,明确备课与上课的基本要求,并能按要求开展教学。

(6)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学段要求,运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理论、现代数学教学设计理论,结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规则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7)熟练掌握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艺术。

(8)具备一定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对课堂驾驭自如,能顺利完成一节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任务。

(9)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职业素质目标

(1)热爱教育事业,对小学生有爱心、耐心。

(2)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

(3)吃苦耐劳,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4)工作认真、负责,且有信心能胜任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5)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激情,且积极参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二、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够用为度”的要求构建课程内容。

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一直以来,高职高专院校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材的特点都在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教材内容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详细、全面阐述,而疏于安排学生实践的内容,致使教师花费过多时间大篇幅地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训练的要求,课程显得枯燥乏味。教学结果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没学好,职业技能也没得到很好的训练,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纵多的教材中,很难找到一本真正适合我们学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材。为了适应高职发展的需要,我们依据《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应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法,制订了“以技能训练为主,将知识与技能、素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与职业教育的需求,整个课程围绕以“必需、够用”为理论原则,强调技能训练为课程核心,将课程内容安排了十二个模块。其分别是:“走进小学数学课程”、“解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组织的策略与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小学数学说课”、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技能训练”、“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例分析与教学设计”、“小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例分析与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例分析与教学设计”。

其中后面四个模块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模块部分着课堂重强调学生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需要结合前面几个模块的理论,循序渐进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教学部分的中心任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分析,首先要读懂小学数学教材,弄清每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内容的联系,从而确定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其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包括课堂导入设计,新授内容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堂小结设计等等;最后是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学生的课堂语言、表情、手势语训练,板书设计训练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学实习中便能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每一个训练项目都有教学案例,以此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资源和条件。课程的特色在于将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融合,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训练,强化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改变课程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在高职高专院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轻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轻视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违背了高职教育理论,使本来基础就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系统化、实践化。结合高职教育理念,理论“必需、够用”为度,着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靠动手实践,学生只有在反复的、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与培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主要目的,因此必须改变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必须轻理论而重实践。为了提高这门课程教学效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小学数学教材,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应用案例教学法作为大部分课程内容的主要方法,辅以其他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使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彻底改观,摒弃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做法,着力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和提升。学生在案例教学的模式下,参与实践活动,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得到相应训练和全面提高。课程改革另一可喜之处在于,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容易产生学习成就感,极大地增强了自身学习和准备从教的自信心。例如,在“课题导入”这一项目内容训练中,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对“认识循环小数”进行新课导入的教学设计。学生读懂教材后,会根据循环小数的特征,有的学生用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各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各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各尚讲故事,讲的是······”导入新课;还有的学生用“找规律填数:①○□△○□△○□△ ……②红黄蓝绿红黄蓝绿 ……”导入新课等等。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四、强调职业技能训练,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作为教学过程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课程考核评价。以前,高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理论考核和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分值表现为期末闭卷理论知识占学期成绩的50%,平时以书面完成理论作业占学期成绩的50%。这样的考核不但完全无法衡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因素,更无从判断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其弊端不言而喻,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有效地发挥考核评价应有的作用,我们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从学生作为未来小学数学教师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角度考虑,对以前的考核评价模式进行了探索改革。根据高职教育理念,我们对课程评价体系所作的改革方案具体表现如下:1.在学期考核评价中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重视实践能力的考核;2.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强调形成性考核;3.将教师考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突出学生自评、互评;4.在整个评价中重视激励性评价。课程的学期总成绩由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两部分构成。其中,期末笔试以考核必备的理论知识为主,期末笔试占课程学期总成绩的40%;平时的考核,以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及实践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为主,第一学期考核学生写教案,课堂试教水平;第二学期考核学生写说课稿,说课能力,占期末总成绩的60%。这种开放灵活的、突出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职业发展终身受益。

几年来,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经过努力探索完善了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了课程教学方法,同时改革了课程评价体系,初步完成了高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学生评价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就此止步。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需要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今后的改革方向将明确为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到小学实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达到1:1,提升在校生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水平,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2] 张晓霞.小学数学教学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8

[3] 陈清容.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作者:卿雪梅

第3篇:“微通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形态实践

摘要:文章论述了知识导向和专业导向教学的弊端,并以高级财务会计为例阐述了“微通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形态。“微通课程”定位于提升课程品质和培养跨学科能力,具有打通学科“微循环”以及融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双重价值。“研究型微通课程”则致力于培养分析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可作为“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整合方案加以应用。

关键词:能力导向 会计教育 教育改革 微通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大学教育在知识导向和专业导向的双重驱动下,出现了“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以及知识过度分割和学科过度分化的问题,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教育同质、思维固化、视野狭隘、无效学习和功利主义等普遍现象,以至于阻碍了卓越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就教育同质而言,由于人才标准被知识导向的评价体系“一刀切”,從而导致对个性化需求的包容不足,供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成长的空间不够。就思维固化而言,由于在知识导向下学生习惯于唯师、唯书、唯答案,从而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在成年后缺乏想象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视野狭隘而言,由于专业分化过度、专业色彩浓厚,所以导致受教育者在视野上、思想上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小圈子,认识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无效学习而言,由于偏重专业知识及其价值,而对边界条件、外部性、环境依赖性等更为广阔的问题缺乏探究和引导,所以导致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理解比较浅薄。就功利主义而言,由于过度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导致普遍把学习成绩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从而牺牲了人本主义精神和追求真才实学与能力水平的欲望。

所以,当前教育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从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以及从学科分割转向学科融合。现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促进专业平台建设。专业平台建设是一种“将全校课程划分为校级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的大课程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选课机制。这种大课程体系虽然开放了更多的可选课程,但并没有对知识导向和专业导向做出改进,并且在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方面缺乏建设性,所以其作用是有限的。更值得担忧的是,即使建有专业平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也可能依然存在坚实的专业壁垒,从而对受教育者和教育体系都存在某种危害。历史已经证明,在单一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下,受教育者学得越多、越好,其受某种单调知识和理论的影响就会越深,然后固执、偏信、狭隘和歧视等不利于价值成长的因素就会在意识层面滋生和堆积。我们认为,相对于专业平台建设,改革现有教学弊端的关键在于提升课程品质。通过提升每堂课的课程品质,突破知识导向,打通学科“微循环”,来实现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科融合。

二、“微通课程”的教学理念

“微通课程”可以解释为以学科融合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打通学科“微循环”,然后要致力于能力培养,包括学科融合意识、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就打通学科“微循环”而言,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中国的大学教育缺乏两个关键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由于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导致学科划分过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边界过于明显、甚至僵硬,严重限制了卓越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微通课程”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重建教学内容和课程形态来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与界限,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让学生们有能力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就能力培养而言,近年来的社会用人标准已经改变,但大学教育改革迟滞于社会需求,依然处于“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惯性运行阶段,从而亟待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导向教学重建为以自主式学习与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所以,“微通课程”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致力于实现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性,通过开放式教学和翻转式课堂,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活动打造为可以广泛联系、充满生机、自由奔放的活力课堂。

三、“微通课程”的教学实践

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高年级核心课程,有知识密集、专业性强的特点,学习难度比较大,与经济金融领域相关学科的联系紧密,所以是构建“微通课程”的理想之选。本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阐述“微通课程”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构造形式。

(一)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指对课程的表现形式进行重建,以通透、易懂的方式讲解复杂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其价值在于提高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对专业知识作用边界的理解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在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分析性思维方面的效果也很显著。

1.打破学科分割、引入广义素材,联通相关学科。一是结合当前经济和金融热点引入广义的专业素材;二是结合历史变革阐述会计理念的变迁;三是结合财富管理和价值管理解释会计理念;四是贴近学生生活阐述会计原理。这四项内容的意义在于增进对背景知识、专业问题与相关学科的理解,建立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2.打破章节分割、进行专题讲解,实现融会贯通。传统教材重视篇章结构,不重视问题导向,难以切合开放式学习和思维训练的要求。加之,大学教材编写过于追求完整性,容易出现知识过密和负荷过重的“厚书”现象,让学生望而生畏。所以,需要教师重新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以融合贯通又重点突出的方式讲解,才可能平衡学与思的关系,展开思维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3.打破角色分割、改进学习体验,帮助能力提升。就会计专业而言,大案例教学的效果通常不好,学生很难有耐心研读资料,从而普遍存在含糊学习现象。这与学生处于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有很大关系。在开放式教学下,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比如让学生独立编撰小案例,在创作的乐趣中获得自主学习效应。

(二)翻转式课堂。“翻转式课堂”可以改进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体验,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1.引入双主题的专题报告,培养跨学科能力和应用能力。会计是理解经济活动的全球可通用商业语言,所以教师不能“对着凭证教会计”,而是要从经济、管理、社会和历史等多个角度诠释会计的有用性和局限性。这就既要有专业主题的报告,也要有跨专业的主题报告。并且专业主题的报告要从会计以外的事件去寻找会计的踪影,而不在于从准则直接到会计。可以选材于历史事件、经典名著、经典案例等泛在领域,以便提升对会计准则背后的基本逻辑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跨专业的主题报告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对经济、管理与社会问题进行探究,以便引导建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训练从专业视角观察生活、反思历史和纵览天下的开放性思维,进而实现能力培养和思想培养目标。2.鼓励有深度的课堂讨论,训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就某个专业问题营造“有话可讲、有话想说”的氛围,并在有学生率先发言之后,鼓励其他学生做开放性补充和阐述不同见解,以及给出课后继续讨论的余音,以激发思考与争鸣,训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思想自信、能力自信、知识自信。但现阶段的问题是,学生习惯于听讲而非发表意见,加之学生发言缺乏条理、思想难以统一,有的学生会认为课堂讨论浪费时间,不如通过听课来直接获得知识实用,这些因素都会降低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组织课堂讨论的频率需要视班级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意愿而定。

四、构建“研究型微通课程”

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欠缺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在于“有学无究”。针对“有学无究”的问题,本文提出“研究型微通课程”整合模式,可以帮助培养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并且也是为名校“直博计划”发现、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也可以称为“2+1”“教、学、研”整合模式,意指在開放式教学的“教”与翻转式课堂的“学”的基础上再加上学术论文撰写的“研”字,形成一个融“教、学、研”三个侧度为一体的新模式,以培养学术型卓越人才。

研究能力训练的主要实施方案是: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论文撰写与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之间增加一个新培养环节——学术研究。通过向有兴趣的学生开放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挑选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指导其进行规范学术论文的撰写,并且由前后级学生与指导老师共同建立起一个融“教、学、研”活动为一体的学习生态圈。其关键内容有以下三个:

一是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导向。导师的作用之一在于指导选题,应开展有新意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而非只有论文模仿。本科阶段对知识的认知主要来自课堂,即便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需要先建立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培养分析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督促养成重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所以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

二是以指导分析框架为重点。指导论文分析框架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和思路。这也是学术研究的本意,即逻辑严谨而有层次地分析问题,以避免本科论文撰写经常出现的资料堆砌和逻辑混乱的现象。同时,还需要对论文的规范性提出较高质量要求,以督促养成审慎严谨的学术习惯。

三是督促全过程的半独立研究。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严谨的态度相对独立地完成从文献检索、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修改到投稿等全过程工作。这个半独立研究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耐力、毅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

四是“微通课程”重视的是课程品质和能力训练,“研究型微通课程”重视的是分析性思维和学术素养,其微观层面的价值在于打通学科“微循环”和致力于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性,以及实现专业纵深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等多重能力拓展,进而可以从大学教育的基础构造开始参与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以及学科过度分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毕茜,彭珏.会计本科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探讨——基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17).

[2]陈琳,唐毅谦,黄进.新建本科院校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研究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3]伍光磊.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及其策略选择[J].商业会计,2015,(18).

作者:曾雪云

第4篇:小学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教学思考分析

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小学体育教师也应当将课程的改革重视起来,借助课程改革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为此,文章以小学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为基础,分析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课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整合,期待能够对广大教师同仁有所帮助。

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我国逐渐提升了对人才建设的要求,并通过素质教育和课改的措施引导各级各类院校教师将学生的培养重视起来。体育课程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是针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进行建设的,但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仅将体育课程局限于小学体育课程中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因此,为提升小学体育课程对学生培养和发展的价值,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探寻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路径,为更加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打下基础。

1 整合语文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语文是小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将其引入到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为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载体,为提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从语文课程的内容出发,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情景中进行游戏和体育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课程体验。以课程《少年闰土》为例,在该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对“闰土”有较深的印象,更是对课程中闰土守护瓜田的形象有深刻的印象。为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将篮球、足球等作为瓜田中的西瓜,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偷瓜的“猹”,另一部学生扮演“闰土”,并借助木头人的游戏规则开展体育游戏,比如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让扮演闰土的学生喊出“1、2、3木头人”之后再迅速的转身,当学生转身时,所有出现身体晃动的同学都视为被闰土抓到的猹,为了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作为第一轮的闰土,先抓学生,第一个被抓到的学生做下一轮游戏中的闰土,从而实现语文课程资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2 整合数学资源,提升课程实效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主要思考的问题,将小学数学课程内的教学资源引入到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动脑程度,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因此,为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实效,体育教师需要将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元、角、分”为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认识“元、角、分”三种不同的货币计量单位,更是要明确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此,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数学课程知识学习的需求,创设体育教学内容,比如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不同的小组,并在课程教学环节中设计短跑、跳远、篮球运球等多种不同的体育项目,每个项目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之后在计算总分时,引入数学课程“元、角、分”的内容。这样既可以达到体育训练的目的,也可以借助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3 整合英语资源,建设课程品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逐渐成为了对我们日常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因素。为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也可以融入英语课程的内容,将英语课程内容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影响,提升课程的教学实效。比如在小学体育课程日常训练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基本的口令转化成英语报口令,比如向左转(turn left)、向右转(turn right)、向后转(turn back)、向左看齐(eyes left)、向右看齐(eyes right)等,此外教师也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一些英文的夸赞口令,并创造特殊的手势,比如Great!(好棒呀!)以及excellent(优秀 ),借此实现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品质,让小学英语课程也能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4 整合其他课程,丰富课程内容

其他资源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极大地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丰富度,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体验感。此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音乐、自然科学以及思想品德等課程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地融入可以帮助小学体育课程更加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以思想品德课程为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体育教学中理解团队合作和团队竞争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借此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

5 总结

小学体育课程本身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实现对多种不同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为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基于此进行思考,借助其他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做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培养,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长江小学校)

作者:陈士君

第5篇:变与不变:生物新课程新教材的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生物学;课程开发;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秦玉莲,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教师,一级教师。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前“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是高中教师所关注的话题。具体到生物学科,新课程是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生物学课程标准;新教材是指我省使用的新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而新高考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在高考选考科目中要由等级置换成分数,二是生物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变成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变化是一种常态,即使没有这三个“新”,我们也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自信地面对变化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调整,自信地开展有效教学的探索是我们的教学态度。笔者在这里谈下具体举措。

一、继承传统:建立对接课程方案的选修课程框架

新的课程方案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按照我校课程开发的技术路径,我们在研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在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研判,依照生物学科的师资队伍、学习场景建设制定了生物学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其内容为:珍爱生命,掌握急救的基本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科学探索,具备生物学操作实践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据表达结论,形成科学实证精神;职业前瞻,开展指向职业倾向的学习,形成终身的生物学职业志趣;劳动创造,在服务中学习,在劳动中学习,用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围绕上述的目标,设计规划了生物学科的课程框架。如下页图1所示。

以对2017年版课标的“忠诚”为取向,选用模块,沿用其结构。生物课标将选修课程分为现实生活应用、职业前瞻规划、学业发展基础3个方向23个拓展模块,我们结合地方实际、师资现状、学校实验条件进行选取。例如,因学校不临海,故暂不开设“海洋生物学”;因学校所在惠山区建有生命科技产业园,所以依托其开设了“干细胞与应用”;我校有教师是园艺学研究生,故由其开设“园艺与景观生态学”;学校建有组培室,故选择“植物组织培养”模块;等等。

以對2017年版课标的“创生”为取向,开发新的课程。例如,我校于2006年起开发“农业研究”课程,此后根据技术发展引入了物联网技术,依托地方产业优势,联合信息技术、地理学科的教师,将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农业”课程。此外,“生活中的生物学”“现代发酵工程”“生物大学先修课程”等均为自主开发的生物学选修课。

以“深度学习”为取向,对部分课程进行调整,形成课程梯度。我校食堂的食材由学生进行检验检疫,学生在劳动中、服务中学习。为了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设置课程梯度,“食品检验检疫Ⅰ”在高一上开设2个班,每周1课时,内容侧重基本操作能力和基本理论。“食品检验检疫Ⅱ”从高一下开始,开设1个班,仅限选修过“食品检验检疫Ⅰ”的学生选修,每周2课时,2节联排,侧重理论学习和检疫实操。类似的,“生物制药Ⅰ、Ⅱ”“园艺与景观生态学Ⅰ、Ⅱ”等课程也是先学习完Ⅰ才能修习Ⅱ,课程Ⅱ为2个学分,每周2节联排。

这里,变化的是课程架构,不变的是向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服务。

二、写好ABCD:对接新教材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

2006年开始,生物学科组在学校的统一布置下开始了教学目标叙写的研究,倡导使用ABCD格式来叙写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目标要在分解课程标准,密切联系教材基础上,写明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四项要素(简称ABCD型式)。

行为主体(Audience)也就是A。以学习者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书面上未必按照技术规范在目标开头写上“学生能够如何如何”,但思想上必须明确目标要指向学习者。经过多年实践,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在教师中已深入人心。

行为动词(Behavior)也就是B。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如写出、说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背诵等,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这是目前教学目标撰写中存在的较多的问题。

行为条件(Condition)也就是C。应叙写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例如,“通过模拟实验,学生能进行逻辑推理,运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并能区别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就是为了训练科学思维这一目标而设定的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Degree)也就是D。说明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需要精确地描述行为主体在行为条件下行为动作的完成情况。例如,“正确分析细胞膜组成成分与结构的关系”中的正确即为表现程度,再比如“八成以上同学能说明细胞膜结构的物质基础,概述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中的“八成以上完成”就是表现程度。

2020年,我校高一年级开始使用新的教材,生物学科备课组在每次备课组活动时,有个不变的研讨主题就是教学目标怎么写,我们逐节课的研究,统一目标叙写。例如,对于新人教版高一教材必修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大家统一认识,写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基因定位研究过程的讨论分析,理解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可以发生改变。(科学思维)

(2)通过对基因突变具体成因的分析,概述基因突变的实质是基因结构的改变,阐明增添、缺失或替换DNA分子中碱基对都会改变基因结构。(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3)通过对DNA分子结构、特点和DNA复制过程的探讨,正确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原因和时间,探讨诱发生物癌变的因素,积极预防癌症的发生。(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4)通过对资料的探究和讨论,举例说明基因突变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自然突变频率低等特点,多数学生能说出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这里,变化的是教学目标叙写的依据,尤其是要参考2017年版课标中的学业水平标准,不变的是教学目标叙写的技术规范。

三、锚定目标:开展促进学习的评价设计

我校从2008年就开始推进促进学习课堂评价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了以往教学设计的流程,采用了先进行评价方案设计的方式。通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各种评价量规,在教学实施之前就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如何在教学中获得学生学习的证据,以促进教学策略的调整和学生后续学习的改进。

首先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在目标制定之后,立即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活动。评价的设计更加重视对2017年版课标的研究,尤其是学业质量水平中各个细分条目的应用。例如,在设计“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课的评价设计中,我们注意到学业质量水平中的要求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能以生命观念为指导,分析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于是就设计了学生辨别真假氨基酸、模拟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过程,以及探讨蛋白质结构导致功能的不同的原因等评价活动。

其次是评价镶嵌于教学环节中,使评价与教学有机融合。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研究,进一步明晰了课堂评价必须作为教学过程有机组成的实质环节;通过运用课堂提问、课堂检测、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创设有利于学习表现的学习环境,使教学与评价有机融合。例如,在“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中,以研究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这个种群进化为主线,学生解决并解释进化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然后顺利习得影响进化的因素和理解进化的本质。

最后是注重在课后作业、命题考试研究评价信息,促进后续学习。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课堂表现,设计或精选作业,以此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证据,通过对作业信息的处理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和合作学习,提升了教学质量。尤其是新高考方案实施之后,所有非选考生物的学生要在高二完成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这部分考试难度变小。但是高考最终分数由“实考计分”变为“等级赋分”,这意味着要加大试卷的区分度,所以难度加大。这就给高一的生物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的作业设计与评价设计是需要加以研究的。

我们采用适当的作业分层,以迎接新高考的变化。课堂上的时间大家是相等的,但是课堂之后的时间是学生可以自主安排的。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不同层级的作业供学生选用,从作业布置到作业批改都有所区分。

这里,变化的是评价内容,不变的是促进学习的评价理念和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方法。

四、扎根生活: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的编写为学生从生活入手了解生物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细胞呼吸的原理与应用”一章,教材上探讨的内容是“酵母菌细胞富含蛋白质,可以用作饲料添加剂。在培养酵母菌用作饲料添加剂时,要给培养装置通气或进行震荡。利用酵母菌生产葡萄酒时,却需要密封发酵”。用这样的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可以呈现两种不同的发酵环境,在现场就进行讲解。

在应用情景的时候,还要关注增加问题情境的“生命值”。同一个问题可以在不同的章节反复使用,从而使得前后的知识建立关联,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框架。例如,在“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节内容中,在问题探讨的时候举例大熊猫和冷箭竹,请学生提供证据进行讨论,这一例子在后面的相关章节中可反复使用。

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要从学生最近的身边谈起。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教材是面向全国的,有些例子距离学生还是有些远,比如人教版教材上“种群及其动态”用的是东北豹的例子,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补充资料,选择无锡地区可以见到的水雉作为例子进行讲解,在教学的时候还选用无锡湿地所抓拍到的动物照片,这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解“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时候,选用当前学生关注的新冠疫苗来做说明,效果更好。

这里,变化的是教材提供了联系实际的更多选择,不变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到来,给高中生物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们的教学研究、课堂教学都要随之作出调整。同时,在不断变化的事物面前,教师也要有自己的专业笃定,相信我们是专业的研究人员,我们可以用建立在实踐基础上的专业判断作出专业的选择,让新课程新教材落地、落实。

作者:秦玉莲

第6篇:探索《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实践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近年来最为热点的一个课题,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途径。要想做好课程思政,必须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为例,首先从教学能力、过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探索。其次结合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着重引领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等价值观念。为同类型专业的课程思政提供了可靠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课程思政

1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总体状况,促进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建设,2020年9月針对19级汽车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课程教学满意度的调查。问卷调查表包括九道单选题和一道主观开放题。九道单选题是由教学能力、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学生认同四个部分组成,选项为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对在校19级汽车专业学生进行全部抽样,利用学习通APP总共发放144份网络调查问卷,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42份。

经整理计算,本次学生对该课程满意度均值是3.42分,总体满意度为84.76%。表示我校大部分汽车专业学生对《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效果感到满意。九道单选题得分分布情况如图1,具体分值统计结果如下:选择“D不满意”为0.31%,选择“C一般”为9.70%,选择“B满意”为37.87%,选择“A非常满意”为52.11%。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对于6~9四道题,选择“A非常满意”的人数少于“B满意”。证明学生对本门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认同两方面满意度较低,所以汽车教研室需要在教学过程、教学思政能力和学生认同等方面加强改革建设来提高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另外,针对问卷调查中总结出的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的反馈,提出以下三点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1.1 提升课程认同度和教学过程质量

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前发放预习任务,课后布置新颖有趣的作业。激发出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要提升课堂纪律和行为管理。要严厉打击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不能助涨班级不良风气的形成。另外,学院应狠抓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加大教学过程考核力度,完善调动教师自律性和积极性的制度。各检查小组在检查完之后应及时反馈情况,对教师工作中有待改进的方面及时提出整改建议。

1.2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融合能力

强调专业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也要树立创新的思维,强调以新思路、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需要转变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和理念,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升个人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能力水平。然后根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寻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契合点。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事,不断更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掌握更先进的科学思维,更好地进行思政融合。

1.3 注重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等这些隐形教育与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有机融合[1]。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提炼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但由于近些年少有比较好的思政专业融合的教材,所以利用热点时事融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更为适合。例如日前钟南山院士参加某大学毕业典礼发言,“为什么我国的新冠疫苗研发速度看起来比较慢,因为疫苗研发到第三期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做不下去了。因为国内没有病人了,只能去国外做”。这段发言被网友称为“顶级凡尔赛发言”。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我国抗疫的显著成果,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把国家强大、人民安康的现状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类型的例子就可以结合20年全球汽车销量来讲,新冠疫情的肆虐,导致全球汽车消费市场萎靡不振,但反观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一枝独秀。所以单靠书本来凝练思政元素太困难,紧密结合和挖掘时事中的思政元素最简便,学生接受度也较高。

2 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汽车教研室组织课程思政实践研讨会,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及难点,充分发挥《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平时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着重引领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环保”等价值观念,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合格接班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2.1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为国家汽车工业发展出力。在讲授汽车专业课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西方的工业文明,以及中国近代工业落后的一面。同时,教学中也不可回避,很多汽车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企业,我国的汽车技术方面差距较大[2]。以至于许多学生至今仍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还停留在很多年前那个廉价劣质的时代。教师应该让学生们知道的是,近些年来借着电动汽车产业崛起的东风,国产车早已脱胎换骨,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截止2020年底,全球汽车厂商最新市值榜单TOP 30排名出炉。其中,比亚迪、蔚来、理想、吉利、长安等10家中国车企进入该榜单。特别是比亚迪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佼佼者以753.5亿美元的市值位列全球第5,与前一名奥迪差距不足百亿。

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到中国汽车品牌正在慢慢地成为主流,汽车的未来属于中国品牌。建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但同时要告诫学生们应认清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差距,激励学生们脚踏实地、刻苦学习。

2.2 培养敬业精神

据往年企业反馈调查指出,企业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要求显著提高。需要从业者做到“敬业”和“精业”,也就是“工匠精神”。“7S”管理是在“5S”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和节约。校内汽车实训始终贯穿“7S”管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同时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在《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授课过程中,已经将“7S”活动贯穿于其始末,当学生真正做到“7S”并长期坚持时他会养成上述习惯,相信此时已经达到了在学校层面上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的实际效能[3]

2.3 培养诚信精神

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个优秀品质,作为当今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泛指一个人在行为处事方面真诚、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们养成诚信这种优秀品质,是我们专业教师要认真考虑的事情。例如在汽车拆装与检测维修实训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拆装、检测与维修的工具使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诚实可信的职业道德。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避免出现向客户恶意夸大故障、隐瞒欺骗客户等行为的发生。告诫学生们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以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专业素养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体现学生人格素养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向学生们渗透这种诚信的思政理念[4]。

2.4 培养交通安全意识

目前大学生考驾照几乎成为一门必修的社会项目,尤其是汽车专业学生。虽然在驾照考试的科目一中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题目,但目前违反交通法规现象仍十分普遍,反映出国民的整体交通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不高。目前,全世界每年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人数达到120余万人,每分钟就有两人死于车祸,而我国交通死亡事故高居全球第二。因此,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师,有义务做好普及交通法规的宣讲工作。告诫学生们遵守交通法规,保证交通安全,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家人乃至社会。

3 结束语

思政教育如何融入到专业课堂中是近年来非常热点的一个课题,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和思政融合探索与实践。同时,应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关系,要在保证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思政教育的内涵,真正展现课程思政的核心意义。充分发挥《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着重引领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合格接班人。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行动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汽车底盘构造与維修》示范课程,项目编号PX-142071。

参考文献:

[1]高明峰.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的难点与解决策略[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9):4.

[2]宋秋红.“汽车概论”课程融合思政内容教学研究实践[J].科教导刊.2018,(4):3.

[3]姜峰.高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南方农机.2019,(08):82.

[4]吴晨.高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思政探索与研究[J].时代汽车.2021,53-54.

作者:董浩博

第7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言(2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价值和策略问题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有多种流派和不同体系;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价值和策略,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要求;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课程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一般是指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就有各种各样的课程观;课程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从原始课程到古代学校课程再到现代学校课程,这是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和课程体系;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儿童和知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及课程自身的辩证否定规律等是基本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取向有四种形式: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由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有三种取向:教材或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注意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等之间的关系;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是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课程实施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操作、执行和开发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等不同方式。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具体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活动、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为基本对象,有目标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等多种不同的评价模式。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6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和意义;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二)本章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与流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一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二是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以校为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和属于学校。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依据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来展开。只要有条件和能力,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开发校本课程。调查研究、集体审议和课程编制是需要掌握的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法。

结合第四章的内容,参加校外实践,了解学生所见习学校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情况,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情况:(2课时)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教学、现代教学和优化教学等概念;了解教学发展历程及现代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专门教育活动;教师、学生和内容(课程)是教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关于教学本质有诸多论争,教学认识论是我们所坚持的基本观点;人类教学事业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古代教学和现代教学是两种基本形态;理论指导、追求个人全面发展、教学模式多样总和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优化教学即使教学达到完满状态的过程,可以从质量、效率和过程等不同角度来评判,优化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大力开展教学实验和改革,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教学目标的涵义、表现形式及其分类;学会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功能的概念,把握教学的基本功能。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任务而做出的规定和设想;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具有导向、激励、标准三大功能;布卢姆、加涅、奥苏伯尔、巴班斯基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促进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这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功能,教学的社会功能只有通过教学促进个人发展这一中介才能实现;教学功能的提升和优化。

第八章 教学模式(6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教学模式的概念;了解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当前几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在当代,教学模式发展呈现出了多样综合的大趋势;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既需要学习掌握好基本的教学模式,又要关注体现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本章安排课堂讨论(2课时):如何看待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第九章 教学方法(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教学方法的概念、组合和分类;掌握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类型很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当代,国内外均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 第十章 教学手段(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教学手段的概念,知道教学手段的不同分类;了解各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及功能,掌握选用教学手段的基本原则;理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从不同的角度,教学手段有多种分类;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手段不断地朝着更能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它是社会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给教学带来深远影响。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5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意义及历史演变;熟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全面认识班级授课制;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并掌握其基本要求。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变化,经历了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因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点而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局限性则促成了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改革;围绕着教学的集体化与个性化的矛盾而展开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探索,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整体丰富和多样综合;班级教学具有不同的课型和结构,同时又有一些基本的工作环节,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等一系列工作。

本章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章节的学习,安排讨论:(1课时) 第十二章 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内容;掌握有关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策略与方法;反思我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协调和组合,促进教学工作高效运转的活动,包括教学准备过程,教学运行过程,教学质量分析过程的管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和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我国现有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二、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重印

(二)参考资料

1.《教学论稿》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李定仁、徐继存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教学论》田慧生、李如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上、下)[美]布鲁巴克,

5.《课程与教材》(上册)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3~88 6.《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李子建、黄显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8.《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新课程设计的变革》张廷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2.《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陈玉琨、沈玉顺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课程新论》廖哲勋、田慧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5.《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崔允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徐玉珍,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三)其他参考资料 期刊杂志

1.《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ppt:kjjf.chinajournal.net.cn

2.《基础教育课程》/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hppt:jcjk.chinajournal.net.cn

3.《中小学教材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ppt:jxzx.chinajournal.net.cn

4.《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昆明/云南省教科院 /hppt:kcjx.chinajournal.net.cn

5.《教学月刊》(小学版)/杭州/浙江教育学院 /hppt:jxyx.chinajournal.net.cn 6.《小学教学研究》/江西/ /hppt:xxjy.chinajournal.net.cn 7.《小学教学设计》/江西/ /hppt:xxjx.chinajournal.net.cn 网上资源:

1.中国中小学教育网:http:/// 6.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 政策法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8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标准的制订,依据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贯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内容宽、新、实相结合,力求理论观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体现数学教育的主要理论,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

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掌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每个师范生的必要修养。《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以一般教育学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综合研究数学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掌握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评价等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教学知识,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初等数学及简单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张奠宙,宋乃庆 .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本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1、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李求来,昌国良.中学数学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9、王林全.当代中小学数学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

10、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1、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

12、李士锜 编著.PME:数学教育心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1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鲍建生、周超著.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5、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6、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推荐学生阅读书目:

1、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1-3卷)

2、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

3、F.克莱茵:《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4、M.克莱茵:《古今数学思想》

5、范良火等:《华人怎样学习数学》

6、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7、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8、D.A.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况(约4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2、明确学习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掌握学习该学科的一般方法。 教学内容: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特点

4、学习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5、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数学新课程介绍与解读(约6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具体思路。

2、掌握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3、了解高中数学各版本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具体特点。

4、领会全国普通高考数学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介绍与解读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介绍与解读 *

3、高中数学各版本教材简介

*

4、全国各自主命题省份高考方案解读 *

5、全国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

说明:前面2部分内容可以详讲,后面3部分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 第三章 数学教学理论选讲(约12课时)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些著名专家的数学教学理论、解题理论等。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分析与研究数学教学问题,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现代数学教学理论选介

(1)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2)波利亚的数学解题理论

2、教学、心理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建构性教学理论及其运用 (2)启发式教学理论及其运用 (3)问题式教学理论及其运用 (4)主体性教学理论及其运用 (5)情境式教学理论及其运用 (6)理解性教学理论及其运用

说明:鉴于大教育学类课程普遍存在的“居高而未能临下”,本部分内容可结合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对数学教学进行解释性、运用性研究。以上选题仅供参考,主讲教师可结合自身优势与特长,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取舍。 第四章 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约8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学教学的目标、原则与方法等基本内容。

2、使学生掌握概念、命题、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的基础知识。

3、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

2、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数学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

4、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1)数学概念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 (2)数学命题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 (3)数学证明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 (4)数学解题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

(5)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数学教学基本工作简介(约6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学会撰写数学教案。

2、明确说课的意义与特点,掌握说课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一)——备课 *

2、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二)——上课

3、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三)——说课 *

4、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四)——评课

3 说明:尽管本部分内容是《数学微格教学》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但鉴于以下原因:①《数学微格教学》课程侧重于实践训练,且授课教师较多,不能保证均能统一地、较好地得到落实;②重要内容进行必要的重复,更有助于使其得到落实。因此认为还是有必要进行讲解,但可以适当简略,并有所侧重(比如第1部分和第3部分)。 第六章 数学教学评价简介(约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

2、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评价的理念与方法。 教学内容:

1、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

2、数学教学评价的新理念与实施

3、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4、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5、数学考试中的命题探讨

第七章 数学教学研究简介(约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学教学研究的有关知识。

2、使学生掌握论文撰写的有关方法。

3、使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论文习作的训练。 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2、数学教学研究的若干“事件”(研究组织、报刊杂志、学位点等)

3、数学教学研究的选题

4、数学教学研究的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

5、数学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规范

第八章 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透视(约4课时)

1、数学教学中数学本质的揭示

2、“双基”数学教学理论

3、数学后进生的转化与特长生的培养

4、数学史与数学教学

5、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

6、学习心理学与数学教学

说明:本章多数内容可作为机动内容,依据教学时数和教师自身优势,可多讲、少讲或不讲。

第四部分 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拟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拟定18个教学周,共54学时(具体操作会有出入)。

本课程内容弹性较大,以上所列内容,与其说是“标准”,不如说是“指南”。因此,

4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围绕核心内容,依据教学时数和自身的特长与优势,灵活处置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中应处理好本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尤其是数学课程论和数学学习论的内容),以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本课程课堂教学以启发式讲授为主,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一味地空洞说教,应把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按需进行数学课堂观摩(录像或实地)。

第五部分 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课程学习内容,进行相关资料检索、阅读和研修,以进一步拓宽、加深和运用所学知识,并能依照具体情况完成一定的作业量。

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卷考试可以灵活采用以下方式之一:研究专题综述;研究报告;教学设计研究;外文资料翻译与评述。闭卷考试也应以主观试题为主,客观试题为辅,以避免学生呆读死记。

课程总成绩由如下三部分组成:

(1)综述、研究报告,或教学设计(开卷):占30% (2)平时表现(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占10% (3)期末考试(闭卷):占60%

制定者:李祎 董涛 校对者:李祎 董涛

审定者:叶雪梅 批准者:周哲彦 修订日期:2010年2月

上一篇:矿产资源法下一篇:劳动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