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思考

2023-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思考

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思考

摘 要: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但随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频繁出现,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愈发严重的威胁。本文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为对象,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和成因,进而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 小学化 身心 理念

幼儿园原本是一个人人生当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段,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现状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反作用。“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阶段,用小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来替代幼儿教育的现象。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特征

1.重知识,轻情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从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重点是“快乐发展”,快乐就是一种情感的表现。然而反观现实,许多幼儿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过多地插入本应是小学阶段才会学习到的教学内容。不仅如此,更在内容上求多、求深,而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却不予重视,这就违背、颠倒了幼儿阶段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2.重教学,轻游戏

孩童时代本应在快乐的游戏中度过。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幼儿园并没有将游戏看成是正规的幼儿教育方式。而是用各种课程填满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把幼儿过早地推到了小学学习时期。幼儿的天性天真爱玩使他们并没有形成学习的概念,这时就需要顺应其的天性,以游戏为载体。相反,一味地以死板的课程来压制孩子的天性,必会使孩子厌恶学习,厌恶幼儿园生活。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成因

1.幼儿园认识不足及利益驱使

许多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缺少应有的认识,也未能正确对待和领会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指导要求,总认为“学得多”便是好。更有甚者,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随意设置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兴趣班,让家长掏钱,根本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诉求,以“大人的意志”全权代选幼儿的发展道路。

2.家长思想有偏差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主要在于家长不成熟的思想。随着人才时代的到来,社会向大众传递着一个明确的信号:没有知识就没有饭碗。这就导致许多家长在幼儿园阶段便开始“逼迫”自己的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在知识的积累上要超越别人的孩子。因此,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的主要推手其实是家长。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解决对策

幼儿时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能否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幼儿建立健康向上的身心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既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也不符合教育规律,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纠正这一错误。

1.增强教育监督和培训,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化

主管幼儿园工作的各地教育部门应强化监督,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调研各幼儿园的交际教育状况,发现“越级教育”行为的必须立即要求整改。对幼儿教育理念和方向认识不足的幼儿园,应及时组织幼儿园领导和教师参与幼儿教育培训,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修正幼教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幼教观念,实施正确的幼教手段,从而促进幼儿教育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2.转变家长错误思想倾向,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我们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扭转家长们的幼教观念,使幼儿教育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座谈会或培训班,向家长宣传、教授科学的幼教理念。同时,电视、报纸等信息媒体也应多关注幼儿教育,以主流社会舆论观点引导家长思想转变。要让家长们认识到,以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替代幼儿教育是一种“过犹不及”“拔苗助长”的行为,幼儿教育必须以培养健康的身心为重点。

3.端正幼儿园教育方式,完善幼儿教育实际操作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努力践行幼儿教育的理念要求和规章要求。幼儿园领导及教师应认真研读幼儿教育相关的指导要求和规定,并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幼教模式。要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身心。同时,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应相互交流幼儿教育的新理念、新形式、新路子,不可“闭关锁国”或“闭门造车”。必要时,要请专家到幼儿园现场进行指导和点拨。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小学化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和自由,过早地将孩子拉入了“苦涩”的学海之中,阻碍了幼儿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创新方式方法,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让幼儿教育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李艳贞.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

[2]黄绍文.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09).

作者单位:青岛市市北区湖光山色幼儿园

作者:张巧玲

第2篇:督导视角下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思考

【摘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目前仍是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如何借助督导平台来进一步纠正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督导视角出发,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从优化督导模式、搭建督导平台、扩大督导作用、强化督导功能等几方面阐述笔者关于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督导视角;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作者简介】卢筱红(1971-),女,江西宜丰人,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科副科长,中学高级教师,教育学硕士。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目前仍是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不仅得到了学前教育专业研究者和各方面的关注,也成为政府部门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2011年12月《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发布。江西省教育厅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通知精神,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转发此文件并制订了《江西省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十项规定》,针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师行为及幼小衔接等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以多项举措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同时,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及2016年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多处提到“严禁提前教授小学知识,坚持小学零起点教学”等要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有了较大改观。2018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布。江西省教育厅根据文件精神和本省实际于同年8月出台《江西省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师资及一年级零起点教学等五方面明确了治理任务。目前已进入到整改阶段,通过督导我们发现部分民办园、农村园仍存在“小学化”现象,且程度还比较严重,笔者从督导的视角出发,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一、督导视角下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剖析

有研究指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包括:应试教育评价理念和标准的向下传导,导致幼儿园教育与评价目标出现偏离;家长教育观念的功利和短视,迫使幼儿园为谋求生存发展而迎合家长需求;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造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小学化”等[1]。笔者从督导视角出发,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进行剖析。

(一)教师素质偏低

教師素质偏低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根源所在。目前在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倡导的主题教学、探究式教学、游戏教学等教育模式, 不仅对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一定要求, 而且还考验教师对幼儿教育课程的理解、整合和创生等能力,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2]。而当前民办园、农村园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即便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也分为“有学历无专业、有专业无能力、无学历无专业、有专业有能力”四大人群,而最后一种人群占比很小,不合格、不专业的教师占主体,还有甚者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职前培养方案及职后培训需求与幼儿园实际工作脱钩严重。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有效监督与评价,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层次不清晰、去向不明确、培养目标雷同等突出问题,所培养的教师在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等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的需求[3]。同时,新入职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进入幼儿园无法上岗,需要幼儿园重新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岗前培训及跟岗学习方能入职。而教师职后培训内容单一,不切合教师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还有甚者只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的培训任务而走形式化、流程化的培训,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培训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作用非常有限。

2. 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和准入制度执行不力,严重降低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门槛。目前,民办园和农村园部分教师仍存在无资质的现象。民办园及农村园由于教师工资较低,难以吸引高学历、有资质的专业教师。还有甚者,降低人工成本成为获利的一种方式,招收一些无资质或是有资质学历低、能力弱的教师,加之有关部门对教师准入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故教师整体素质低下。此外, 幼儿园教师招录措施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不少地方为应对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让小学富余或是临近退休教师接受简单培训后即转岗上任,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先天不足[4]。

3. 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教师流动性大且抑制了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流入。目前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工资待遇、专业发展机会和前景等,相较于中小学教师有明显差距, 且存在典型的城乡差别、有编无编的差别、公办民办的差别。民办园教师至今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诸多方面难以享受同公办园教师相同的待遇。由于长期缺乏相关制度保障,幼儿教师工资待遇问题不仅阻碍了高素质人才向幼儿教师岗位的流动,而且加剧了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和人才流失,进一步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园长理念滞后

园长的理念主要指园长的教育理念和办园理念。尽管201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幼儿园园长需具备大专学历,且有三年幼儿园管理经验,经过专业培训获得相应资质方能上岗。但实际工作中,许多民办园及农村园园长仍不符合要求,甚至是无证上岗。此现象主要是由于许多园长自身就是幼儿园的举办者或者投资者,而且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园长岗前培训也未形成机制,未作为常态工作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中,教育理念自然滞后。此外,许多园长办园理念依然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幼儿园的教学必然被家长“绑架”,即一味地满足家长要求教授“小学化”知识的需求;同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办园运行成本及人工成本,以低廉的工资招收素质低下、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或是降低师生比,每班只配备一位教师,保育人员严重缺失。这样的师资、这样的办园理念及教育环境必然滋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三)政府投入不足

近年来在实施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中,政府已大量增加经费投入新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幼儿园数量快速增加,要确保学前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师资无疑是主导因素。但据笔者了解,实际上有些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够,只能完成幼儿园建设任务,却不能保证幼儿园的正常运行,教师无编制,师资也得不到保障,只好将公办幼儿园直接轉租或是委托第三方管理的办法交给他人经营管理。类似这样经营模式的幼儿园让“小学化”教育又有了新的土壤,这样势必会导致全省学前教育质量的下滑。为此,纠正和遏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确保幼儿园教育基本质量的必然路径。然而,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的教育投入,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最基本的条件至少包括要确保合理的班级规模(小班不超过25人,中班不超过30人,大班不超过35人), 确保每班两教一保的人员配置,有相应的活动空间和材料支持等, 而这都需要相应的经费投入。如今政府更多的是给予公办园及普惠性民办园经费支持,其实在经济发展落后、民众教育购买力低的地区, 更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性投入。因而,政府还应为有质量、办园规范的民办园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以降低其办园成本。

(四)监管力度不够

催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另一因素来源于小学入学考试。尽管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早已出台了关于严禁小学入学组织考试的政策,但尚有部分学校在实际操作中无视政策,我行我素,仍然举行小学入学考试。而且进行小学知识的测试并非是孩子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能力等的面试。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的,并导致家长将这种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压力倒逼给幼儿园。在家长盲目施压的态势下,许多民办园及农村园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一味满足家长的无理要求,“小学化”教育也就应运而生。

二、督导视角下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思考和建议

我省近两年借助督导平台,已将加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纳入各类督导评估工作中。如,纠正和遏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是《江西省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试行)》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被纳入我省、市、县各级各类幼儿园评估标准和督导评估条例中。笔者认为,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还可进一步加大督导的力度,从优化督导模式、搭建督导平台、扩大督导作用、强化督导功能等几方面着手。

(一)开展多元化督导模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1. 开展“引领式”督导,发挥督导的导向作用。即在督导的过程中针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环境创设等方面进行专业引领,指导幼儿园优化一日活动内容和形式,引领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真正落实“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小学化”教育自然就没有存在的空间。

2. 开展“协商式”督导,发挥督导的指导调控作用。督导成员应本着指导和帮助幼儿园发展的宗旨开展督导工作,通过督导发现幼儿园办学过程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幼儿园重新规划发展,切实帮助幼儿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效遏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3. 开展“检查式”督导,体现督导的鉴定功能。这类督导应带有评估性质,可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纳入督导评估内容,并作为一票否决评价指标。如督导过程中发现存在“小学化”现象,则取消其园长评先评优资质,取消幼儿园等级评选的资格,若已是省级或市级示范园的,予以摘牌,以刚性要求来杜绝“小学化”,让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无生根之地。

4. 开展“专项式”督导,发挥督导的激励作用。每年学期末可开展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专项督导,及时发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去小学化”等方面的典型亮点做法,予以表扬与激励,号召大家相互借鉴和学习;同时形成小学与幼儿园协同,双向科学衔接的机制,并针对教师、家长不同群体开展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及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认知,小学、幼儿园及家庭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消除“小学化”现象。

(二)探求督导的双向轨道,提升园长管理水平和办园质量

幼儿园园长应以督导为发展契机,强化自身发展意识,建立幼儿园自评机制,创建从上往下的督导和自下往上的自查自纠的双向轨道,确保幼儿园自身发展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特征和需求相适应。消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基本条件,也是督导的重要内容。幼儿园园长应针对本园的“小学化”行为自下而上进行自查和摸排,并借助督导之力进行遏制和纠正。如,在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督导过程中,督导人员针对幼儿园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育教育、教职工队伍及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督导并给予一个具体的诊断规划,而给予其客观的阶段性评价则需给幼儿园一段动态的调整、优化的过程,正是这个动态的过程才能衡量该所幼儿园的自主发展能力及发展态势,督导工作也才能在这种双向运行的轨道中不断激发幼儿园自身修复的内驱力。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园长的管理水平和办园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三)搭建督导开放平台,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整体提升

在督导过程中我们发现,每所幼儿园都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尤其是开展纠正和遏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专项督导,更是能捕捉到一些“去小学化”教育的有效做法。但是,每所幼儿园都有其相对不足或是困惑之处。以往我们对每所幼儿园的督导基本是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虽有导向作用,却无实例可循、旁例可比。为此,借助教育督导之际,为各级各类幼儿园搭建一个分享交流的开放平台,让幼儿园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借鉴。同时,此种互学互动机制,不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给被督园和非督园搭建学习的桥梁,还可以促进这些园所主动学习,共同进步,整体提升保教质量,使督导工作的效能发挥到极限。

(四)扩大督导示范辐射作用,营造良性市场竞争环境

教育督导的示范辐射作用是其众多功能中的重要体现。对于“小学化”现象的重灾区——民办园和农村园,尤其要加大规范办园行为的督导力度,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的力度,严格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及时将各级学前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要求传达到辖区内的各类幼儿园,帮助幼儿园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监管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持续投入和合理运用,真正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科学合理组织活动,从根本上消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净化学前教育整体生态发展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加强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引导社会大众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弊端,真正让教育督导工作为当地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五)强化督导的督政功能,完善学前教育的政策机制

教育督导除了督学的任务之外,还负有督政的责任。虽然彻底消除幼儿园教育“小學化”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教育工程,但从政府层面高位推动,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增加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教育行政部门行为跟进,纠正和遏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指日可待。

1. 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同时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要有专项奖励经费。我省2018年9月已执行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制度,生均600元/月,但这主要针对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及质量有保障的其他民办园的生均公用经费的投入也在考虑当中。

2. 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及教师培养培训机制,真正将我省对“不合格教师资质”的治理任务落实到位。一是依法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二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三是对中小学因布局结构调整等原因需重新聘用的教师,通过转岗培训合格后,补充到幼儿教师队伍。此外,还应从源头上优化教师队伍。如,优化各级各类院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训方案,健全各类培训机构的教师职后培训机制,优化培训目标和培训课程,使之培养、培训出符合当前教育理念的、高素质的、专业的幼儿教师队伍。

3. 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各级政府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压实责任主体,加强规范各类幼儿园办园行为的管理,尤其是对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建立奖优罚劣的有效手段,及时研究和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实现教育督导评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让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攻自破,从而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大维,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64-167.

[2][4] 李相禹,康永祥.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制度基础及对策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14(7):5-10.

[3] 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55-58.

通讯作者:卢筱红,420572259@qq.com

(助理编辑 王平平)

作者:卢筱红

第3篇: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我国普遍存在,它违背幼儿教育教学的规律,严重影响幼儿健康成长,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是幼教参与各方必须保证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参与方,对内应统一办园思想、坚持科学保教、完善教师教育和激励机制、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对外应承担示范和引领的责任,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幼教;幼教工作者应自觉抵制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主动承担宣传正确教育理念的责任。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工作者  幼儿园

幼教“小学化”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但这种现象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是一个多年存在的问题,早在1987年全国第一次幼教工作会议上就曾批评过这种现象。

教育部在2011年12月28日发出《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加强业务指导和动态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大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整改的措施。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角度总结分析了抵制“小学化”的经验;从幼儿园的示范责任和专业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角度,对幼儿园教育贯彻教育部《通知》精神进行探讨,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践经验分析

(一)幼儿园管理层面统一思想,坚持科学办园理念

2001年我园经体制转变成为独立核算、自主办园、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初期,幼儿园发展在资金支持、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保教质量维持与应对社会舆论压力等方面,面临严重的挑战。

转制后幼儿园如何继续生存,幼儿园管理层面进行了自主办园思路选择和发展道路选择的讨论:是实施减员增效,还是依靠提高幼儿托费?继续坚持科学的办园理念,还是迎合家长不恰当的幼教需求?幼儿园转制后是应该坚持继续发挥示范性作用,还是独善其身,自我质疑幼儿园的园所类别?是继续坚持幼儿园的冬季户外锻炼的特色活动,还是“顺应”家长舆论的导向,开办珠心算、拼音班、全脑数学思维班等特长班增收并吸纳生源?

经历多次反复和细致的讨论,幼儿园管理层面达成共识即选择坚持科学的办园思路,坚持科学保教,遵循儿童成长发展规律,采取游戏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抵制幼教“小学化”;实施减员增效,以应对经费的不足,在保障保教质量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加大教师工作量;坚持不懈的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教;选择采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采用混龄编班,坚持延续多年的冬季户外锻炼的特色活动等方式,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引导家长理性选择,让幼儿自由选择快乐的学习各种“特长”。

(二)注重教师队伍和幼儿园文化建设,营造爱岗敬业,热爱孩子科学保教的环境

幼儿园改制之初,因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办园经费严重不足,幼儿园实行了减员增效措施,教师工资待遇未变而工作量大幅度加重,一段时间内教师频繁流动,曾影响到保教质量,为此我园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地防止了教师的频繁流动,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

1.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思想讨论,请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如何确保幼儿园的生存,如何保障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应如何为家长服务等系列问题,引导教师坚持正确的教育立场,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活动。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函授教育提高学历水平,通过园内培训、外出学习和参观机会、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拓宽教师发展的路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成长。

3.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全方位营造教师爱孩子,爱幼教的文化和心理氛围,鼓励教师通过爱与付出和教育优质服务的提供,获取幼儿和家长的充分信任和尊重。

4.引导鼓励教师充分挖掘资源,开发适合儿童的具有园本特征的特色课程,进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上述措施,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彻底扭转了不正确的思想苗头,杜绝了“小学化”的内部根源。

(三)加强家园联系,开展家长教育,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基础,家园合作效果会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的认识。为了贯彻科学的保教理念,幼儿园以自身对教育立场的坚守,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通过开展系列家长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认识的误区,了解幼儿期孩子主要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力争做到科学育儿、理智育儿,形成教育的合力,保证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

家长系列教育活动主要有:

1.开展“回忆我的童年”家长交流活动,请家长回忆自己的幼儿园教育和教育经历,并同自己当前对孩子的幼儿园教育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思考自己选择是否恰当,引导家长理性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

2.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起跑线上的输赢”等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家长进一步明晰知识增长和人格培养的关系,孰重孰轻?学习越多,练习和阅读越多是否等于能力越高?高学历者是否等于有用人才?通过广泛讨论让家长科学地了解孩子发展的要求,为孩子确立正确的起跑线。

3.向家长介绍阅读经典家庭教育图书,如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并通过网络论坛分析阅读心得,让家长了解现代的儿童观、教育观、人生观。让家长逐步认识到儿童的独特性,成人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儿童能力和个性;童年不仅是未来的准备期,也具有自身特殊价值,发展的优势不能以牺牲当前的快乐为代价换取;“小学化”的实质是对孩子发展的摧残;引导家长改变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应该和自己一样享有快乐的童年。

4.利用往届家长的教育资源进行社区教育宣传,开展往届毕业生回园参观活动和小学教师向家长做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介绍我园2002年、2005年、2008年各级毕业幼儿在中小学学习情况的跟踪调查结果,用详实的事实向家长证实,幼儿教育阶段不进行大量的读与写练习,数学训练和各种强迫性的特长训练,不会影响孩子后继的学习,反而有利于后继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的培养;未经过“小学化”训练的儿童在注意力、坚持性等方面更有优势。让家长听到小学教师的声音,了解小学教育对儿童幼儿园的学习要求;让家长认识到小学阶段才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和能力、养成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共同做好幼小衔接教育

幼儿园主动联系小学教师,加强大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幼小师生半日交换体验活动让教师和孩子了解对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作息制度、课程设置、学习环境,清晰认识到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差异,并适度的互相倾斜。幼儿园根据小学的要求,做好训练幼儿书写自己的名字,书写熟悉姿势训练等升入小学的准备,使儿童实现了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平稳过渡。

(五)继续坚持示范作用的发挥,专业引领区域各类幼儿园发展

转制初期,在幼儿园内部对我园省级示范园的园所性质有很多的质疑,很多教职员工认为幼儿园定性为自收自支、自主办园,幼儿园还有责任和义务、有必要发挥示范性作用吗?幼儿园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困难重重,还有能力继续起示范、辐射和导向的作用吗?经过和全体教师的认真讨论,选择继续发挥示范性作用。

首先,我园作为省级示范幼儿园,办园历史悠久,在依法施教、园务管理、教育教学、园本研究、教师培训、家长教育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发挥示范性作用,分享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引导本市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有利于引到地方州县幼儿园对自己发展路径、发展思路的思考和选择;同时也能促进我园自身发展的思索和自我反思,作为一种动力推动我园继续创新前行。

第二,发挥示范性作用有助于充分凸显我园教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扩大我园的社会影响力,吸纳保证生源,在一定范围内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对克服“小学化”倾向会有一定引导作用。

二、几点思考

2010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地位、作用,深入分析了学前教育的形势与问题,制定了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思路和具体政策。2011年12月,教育部发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出台让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备感振奋和鼓舞,我们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预见到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但要使上述文件精神落到幼儿教育的实践层面,让幼儿受益,通过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出现及成因分析,对我园多年发展经验的总结与思考,杜绝“小学化”必须同时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对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的贯彻,采取可行措施,确保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办园水平,保障幼儿教师的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确保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完善幼儿园教育的督导和评估机制,督促办园者依法办园,推动幼儿园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从根本上消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生存空间。

2.各类幼儿园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起正确引导、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宣传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观念。努力让科学保教的观念成为园长的办园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家长的育儿理念,全力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淡化其思想基础。

3. 幼儿教育“小学化”比较严重,值得我们深思的原因之一是以往主流话语极度匮乏,专业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缄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小学化”的歪风。在当前学前教育面临大好发展机遇,专业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所作为,坚持正确的立场,宣传正确主张,批判“小学化”,唤醒社会和儿童家长的教育理性。

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得到科学保教是孩子们的权利,是专业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待、是社会教育理性的期待,是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期待。每位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每个幼儿园,特别是示范性幼儿园都应该承担起责任,有所作为,坚持科学保教,还孩子们快乐童年。

作者:蔡红梅 高翠

第4篇: 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思考

幼儿园原本是一个人人生当中最快乐、做幸福的时段,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现状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反作用。“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阶段,用小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来替代幼儿教育的现象。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特征 1重知识,轻情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从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重点是“快乐发展”,快乐就是一种情感的表现。然而反观现实,许多幼儿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过多地插入本应是小学阶段才会学习到的教学内容。不仅如此,更在内容上求多、求深,而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却不予重视,这就违背、颠倒了幼儿阶段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2重教学,轻游戏

孩童时代本应在快乐的游戏中度过。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幼儿园并没有将游戏看成是正规的幼儿教育方式。而是用各种课程填满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把幼儿过早地推到了小学学习时期。幼儿的天性天真爱玩使他们并没有形成学习的概念,这时就需要顺应其的天性,以游戏为载。相反,一味地以死板的课程来压制孩子的天性,必会使孩子厌恶学习,厌恶幼儿园生活。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成因 1幼儿园认识不足及利益驱使

许多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缺少应有的认识,也未能正确对待和领会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指导要求,总认为“学得多”便是好。更有甚者,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随意设置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兴趣班,让家长掏钱,根本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诉求,以“大人的意志”全权代选幼儿的发展道路。 2家长思想有偏差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主要在于家长不成熟的思想。随着人才时代的到来,社会向大众传递着一个明确的信号:没有知识就没有饭碗。这就导致许多家长在幼儿园阶段便开始“逼迫”自己的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在知识的积累上要超越别人的孩子。因此,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的主要推手其实是家长。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解决对策

幼儿时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能否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幼儿建立健康向上的身心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既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也不符合教育规律,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纠正这一错误。

1增强教育监督和培训,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化

主管幼儿园工作的各地教育部门应强化监督,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调研各幼儿园的交际教育状况,发现“越级教育”行为的必须立即要求整改。对幼儿教育理念和方向认识不足的幼儿园,应及时组织幼儿园领导和教师参与幼儿教育培训,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修正幼教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幼教观念,实施正确的幼教手段,从而促进幼儿教育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2转变家长错误思想倾向,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我们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扭转家长们的幼教观念,使幼儿教育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座谈会或培训班,向家长宣传、教授科学的幼教理念。同时,电视、报纸等信息媒体也应多关注幼儿教育,以主流社会舆论观点引导家长思想转变。要让家长们认识到,以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替代幼儿教育是一种“过犹不及”“拔苗助长”的行为,幼儿教育必须以培养健康的身心为重点。 3端正幼儿园教育方式,完善幼儿教育实际操作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努力践行幼儿教育的理念要求和规章要求。幼儿园领导及教师应认真研读幼儿教育相关的指导要求和规定,并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幼教模式。要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身心。同时,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应相互交流幼儿教育的新理念、新形式、新路子,不可“闭关锁国”或“闭门造车”。必要时,要请专家到幼儿园现场进行指导和点拨。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小学化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和自由,过早地将孩子拉入了“苦涩”的学海之中,阻碍了幼儿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创新方式方法,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让幼儿教育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现象纪实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基本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五条

“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我国第一部关于学前教育的地方法

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

2005年3月31日的《中国教育报》头版的“今日关注”栏目文章是《幼儿园居然办起小学“模拟课堂”——望子成龙岂能拔苗助长》。该文披露,天津地区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部分幼儿园甚至频频引入小学教材,办起标准的小学“模拟”课堂。

在一个月前的全国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对目前国内不少地区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深表担忧,幼教业内人士也纷纷发出整治小学化幼教的呼吁。

其实,一些基本而明显的道理,我们早就并不陌生: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智力开发,幼儿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科学的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身体基础、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都应该从小着手培养,幼儿教育应该偏重这些方面,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然而,时至今日,许多家长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提前开始为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一些幼儿园也为了盈利也纷纷打出各种特色班的招牌以吸引生源„„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蔓延着,并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各地小学化幼教巡视

哈尔滨:幼教小学化家长叫苦不迭

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家长出20道退位减法题„„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取消学前班、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但哈尔滨市不少幼儿园仍然我行我素,幼儿园的孩子过早背起了沉甸甸的书包。

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相当多幼儿园,像小学一样排座位,上40分钟的大课,毕业前要求孩子学会百以内加减法、会认上千个汉字、熟练掌握拼音„„这种小学化教育使幼儿们不堪重负,家长们也对此怨声载道。

广州:幼儿变成“小学生”

本该唱歌、跳舞、游戏的幼儿却在埋头苦学英语、语文、数学,如今广州部分幼儿园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教育专家担心这不仅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甚至还可能因过早的学业负担而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

据了解,目前广州部分幼儿园中班、大班都开设了数学课、英语课,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还开设了小学一年级课程。这些幼儿园的孩子白天要上小学里才有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放学了还要做老师布置的一堆作业,到了月底各班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测验。“感觉现在的幼儿都变成了小学生。”

上海:幼儿园也要考试

近日,一位年轻的母亲向记者诉苦,说现在幼儿园也要考试。几天前,她6岁的儿子哭着拿出一张55分的数学试卷让她签字,说是不及格的小朋友都要把试卷拿回家让家长签字。儿子还转述了老师的话:“老师说幼儿园考试就不及格,将来上学也会是差生。”

据媒体了解,到像这样举行考试的幼儿园上海不在少数,有一部分幼儿园的中班和大班都在像小学那样比较正规地上课。尤其是数学和外语教学中,一些老师甚至将小学课本当成小朋友们上课的教科书。部分开设小学化课程的幼儿园指出,超前教育孩子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不少家长希望我们教孩子一些小学课本上的内容,认为这样会使“孩子将来上学后对课程不陌生,比同龄的孩子有学习优势” 。

贵阳:迎合家长需求 开设小学教程

就读于贵阳市区一家幼儿园的玲玲,生活被母亲安排得满满的,每星期

一、

三、五学画画,

二、四学书法,星期天还要去学声乐,当然,玲玲在幼儿园还要认汉字、背唐诗、学算术。孩子累,父母也不轻松,除去每年近万元的育儿费用,“每天的生活就像打仗”,背着画板、乐器接送娃娃,甚至还要“在下班之后跟孩子一起学习。”

据了解,贵州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十分钟内可以做多少算术题等方面。于是当地不少幼儿园就迎合父母的要求,教孩子认字、背诗、做算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最刺激家长神经的一句话,也成了众多幼儿园开展、众多家长接受小学式教学的最佳借口。由此,幼教“小学化”现象在贵阳悄然出现,并愈演愈烈。

银川:小学化幼教弊病重重

据新华网银川报道,该地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许多家长就已经开始为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而且家长之间还互相交流、切磋,不甘落后。于是,许多幼儿园也“盯”上了家长的腰包,纷纷打出各种特色班的招牌,吸引生源。如此循环,这种将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小学”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银川,“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给幼儿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比较明显。比如孩子因学习的压力而少有了天真、烂漫与快乐;孩子原本带有时年特征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

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像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甚至有些孩子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症。

呼和浩特:小学化特长班成招牌

近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许多家长提前几年将识字、算术作为幼儿培养的重点内容。一些幼儿园为此纷纷打出特色班、兴趣班的招牌,教授幼儿语文算术等小学一年级课程。幼儿早期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甚至陷入了应试教育的窠臼。”

据当地记者调查,呼市市区有过半私立幼儿园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赛罕区的一家私立幼儿园设施十分简陋,空间狭窄,孩子们几乎没有什么游戏场地,却办得却红红火火,因为该园“开办的特长班多”。有很多家长愿意选择私立幼儿园,原因之一就是孩子在公办幼儿园学不到多少“应试文化知识”。于是,各种特长班便成了私立幼儿园招生时吸引生源的招牌,孩子们过早地踏进了应试教育的大门。

园长之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一家私立幼儿园园长,对此表现得非常无奈。她说:“我们也知道做游戏应该是幼儿园的基本教学内容,但是,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做游戏多了,认字识数少了,就会有家长找上门来提意见,搞得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开一些特长班,让孩子多学习知识,否则幼儿园生源就会下降。”

广州市某省一级幼儿园的园长分析认为,幼儿教育之所以出现小学化现象与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是分不开的。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更加注重哪所幼儿园学到知识多,就把小孩送到哪所幼儿园去。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为了招徕生源、多赚钱,便一味迎合家长的心理,不顾幼儿的接受能力而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

黑龙江省级示范幼儿园南岗区第二幼儿园陈殿玲园长说,幼儿园学小学课程绝对是有害的。高质量幼儿教育关注的应该是幼儿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其目的是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探索精神、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表现力的孩子,绝不仅仅是背几首诗、算几道题那么简单。许多孩子入学时学科知识“丰富”,并非天生早慧,而是在幼儿园接受了机械记忆训练死记硬背的结果,由于忽视孩子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孩子往往短暂的领先后,就“泯然众人”了,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给以后的人生留下阴影。而正规幼儿园也教孩子一些基本知识,但会让孩子在游戏中进入,在无意识中学习。实践证明,在小学课堂上爱发言、爱参与、有后劲的常常是没有盲目进行超前教育的孩子。

银川市第一幼儿园园长王玉义认为,教育是有规律的,比如教育大纲规定幼儿早期教育达到的目标为“幼儿在各种游戏中欢度幸福童年”。当孩子对汉字、诗词还没有感兴趣的时候就强行让他们学,一旦到孩子上了小学真正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开始厌倦,提早学习严重挫伤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专家言论:

针对全国不少地区幼教小学化现象,幼儿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幼儿园里这种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并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据了解,全国30个省市的调查都表明,在小学一年级儿童中就已有35%左右不喜欢语文,40%左右不喜欢数学。这正是那些短视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结下的苦果。

另外,部分幼儿园教师在传授知识上不一定正确和准确,使得幼儿到了小学便会先入为主,很难纠正。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室谷立芳老师认为,幼儿园开设小学课程表面上看是向小学靠拢,让孩子早起步、早领先,实际是一种“近得利”的短视行为,是违背幼儿自身发展规律的拔苗之举。她认为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训练,不能随意逾越其认知发展阶段。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玩童才是健康儿童。幼儿园要教育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使其能一生持续地学习、有质量地生活。这种“隐形教育”远远比单纯的认几个字、会做几道题的“显性教育”重要得多。

对此,华东师大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小学化”教育模式不仅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现在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健康、轻松的心理状态。幼儿园应该培养孩子乐于动手动脑的习惯,使孩子有自己的兴趣,而不应该一味地让孩子学习书本。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所孙明重教授则说:“不顾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一味拔苗助长,盲目攀高,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的、大量的、枯燥的训练,使幼儿失去了天性和兴趣,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少孩子在压力下过于自闭、独处,以后就会恶性循环,更加不愿与别人交流。有的孩子则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批评,将来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改变一生。

令人担忧的三大危害

部分幼儿教育专家对各地幼儿进行成长跟踪和调查,他们分析发现,这种急功近利的小学化教育,至少造成三个方面的危害。

1.损害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模式不仅会给幼儿增添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在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上的体现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比如识字只要孩子会“识”即可,不要盲目地教孩子“写”,以免教育不当让孩子生厌,要让孩子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健康、轻松的心理状态。

2.错过幼儿教育“关键期”

从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以及管理20多年的幼教专家朱继红认为,幼儿园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玩”应该是他们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在玩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以后才不会惧怕上学。

朱继红表示,家长们挖空心思地选择幼儿园,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的学习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错过了一些受教育的“关键期”,如3岁前是训练口语的关键期,结果被英语、算术过多地挤占了,会阻碍孩子的全面发展。

3.扰乱小学教学秩序

由于各个幼儿园不同程度地提前进行小学化教育,造成小学入校新生基础参差不齐,让小学一年级老师难以教学。照顾基础低的吧,学过的学生根本就不想学;迁就基础高的吧,没学过的学生又听不懂。这种情况常使小学教师无所适从。让这些小学教师更为苦恼的是,因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种种不同,造成教学不到位,使一些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写字姿势不正确、拼音教学不规范等等,而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这可是要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这些幼儿园里 “小学化”教育遗留下的后果,给小学老师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严重扰乱了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受害的还是那些孩子们。

为此,国内幼儿教育专家多次呼吁,全社会应共同防范和抵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还全国幼儿一个真正幸福的金色童年。

第5篇: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思考

不少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念,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孩子越早点识字、学数学越好,因而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幼儿园里多学点文化基础知识,多掌握一些语文、数学等方面的学习技能。他们对幼儿园的评价,也往往以幼儿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来作为标准。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给幼儿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很多幼儿园难以坚持正确的办园理念。这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诸多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严重地违背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给幼儿造成很大的危害。

1、由于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比较弱,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容易使大脑疲劳,造成神经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和表情呆板等。

2、由于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的学习能力,强迫他们像小学生那样学习文化知识,他们的智力水平跟不上就会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正如我看到的几位一年级学生,由于在“小学化”幼儿园三年时间里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写字、计算等作业,上了一年级不但学习成绩并不见得好,而且讨厌上语文课,畏惧上数学课,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所以幼儿园应该从以下几点学习,避免小学化倾向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有严格的区别,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发展所不允许的,也是国家幼教法规所禁止的。

(二)遵循幼教规律,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幼儿教育的特点。

第一,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原则。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在国家规定的幼教法规中没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由幼儿教育的规律所规定的,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自由,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在安排一日活动时,应注意将一日活动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的交替。还要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自由活动的结合,注意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体现出一日活动的质量。

第三,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人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其实强调的就是幼儿的玩乐天性和幼儿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安排上应该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活动;要尽力为幼儿开辟游戏场所,扩大游戏空间;要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游戏主题,广泛开展游戏区角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无论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注意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品德。

(三)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和错误需要有关,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经常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让他们通过不定期的教育讲座、家长学校、幼儿园与家长的各种联系渠道,学习正确的教育理论,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当他们充分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作法和教育观点是正确的时候,就不会再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式的小学化教育了。如,我市某大型幼儿园在97年受社会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影响,曾经一度使学额下降到五十余人,迫使该园也不得不考虑要多成立几个学前班。这时,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这所幼儿园广泛地开展了家长教育活动,并在社会上全方位地宣传幼儿教育理论,结果仅仅过了三个月,这所幼儿园的学额一下子又达到了三百余人,出现了入园难的可喜情况。

可见让家长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方面。

总之,要克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就必须按照国家的幼教法规办事,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好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使广大家长能够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才能使幼儿在欢乐和谐的幼儿园整体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6篇: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思考[最终版]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思考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幼儿园办园理念和生存竞争的影响。与教师和家长的谈话了解到,不少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和家教经验比较匮乏,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不少家长竟要求教师要将小学一年级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掌握,否则不入园。受此错误观念的影响,好多幼儿园自然走入了“早教”误区,形成了“让不懂教育的人牵着我们懂教育的人走”的怪现象。“为了生源竞争或家长的要求而教一些超越幼儿年龄的拼音、读写算等小学化知识”内容的问卷结果是,选具有这一倾向的人数占80.82%,选择没有的人数占10.09%,选择弃权的人数占9.09%。从这项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生源危机迫让幼儿园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小学阶段才学习的内容,为盈利,纷纷迎合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超前需求,打出各种特色班的招牌以吸引生源。

二是教师观念和专业素质的束缚。当前,我县受农村幼儿教师无编制的制约,幼儿园85%是老教师,15%是年轻教师。老教师虽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但在培养幼儿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力不从心。而民办园的最大难题则是师资问题,幼儿教师素质迫切需要提高。多数幼儿教师是小学教师转岗,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不甚满意,多是无奈选择,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

教师专业化素质不高,片面理解幼儿园课程。这也让我们找寻到当前幼儿教学存在的“重教轻学,重智轻德;多室内教育活动,少室外游戏活动”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了。

三是:走进了幼小衔接的误区,夸大了“幼小衔接“工作。调查发现:有40%的教师“小学化”教育观念严重,认为”幼小衔接“是提前教孩子一些小学知识,以更好地过渡到一年级,60%的教师对幼小衔接问题有客观而清醒的认识。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采取了过多地在幼儿阶段向幼儿灌输小学知识,以小学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幼儿课堂的做法。

四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让家长的观念出现偏差。

应试教育正在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日渐严重的不良影响,“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在众多家长脑海中索绕,纷纷向幼儿园提出要学前开始为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的要求,从“您认为让你的孩子在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或加强拼音识字写字算题教学有必要吗? 选很有必要,这样孩子上小学可减轻很多负担的占调查人数65.49%”。家长急于求成,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还进行攀比。哪所幼儿园教的多就选择去哪所幼儿园。这样做不但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成长,而且使幼儿厌学,消极抵抗。拔苗助长的错误方法,家长不但没意识到,反而趋之若骛。

针对分析出的上述造成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存在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予以扭转。

第一,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管。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大胆揭露幼教“小学化”弊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教师、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监管,对一些错误宣传及时制止,使幼儿园之间生存竞争的条件不再是以看谁教得知识多,而是以谁的幼儿园办得好、办得正规、更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竞争的条件。

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让学前教育走上规范化轨道,幼儿教育早日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幼儿园也有固定的幼儿教师队伍,国家规定的幼儿教材,更多年经教师走上幼教一线。

第二、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研培。定期开展学前教育的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探讨,及时更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大力开展园本培训、举办各种基本功比赛,提高幼师的舞蹈、绘画、演讲等专业技能。业务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业务指导,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逐步使师资配备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第三,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通过培训、讲座、学习等形式,使家长和幼儿教师真正了解幼小衔接的内涵和意义,即不是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幼儿园从大班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一些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包括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儿童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注意力等,从生理、心理上为儿童适应小学做好准备。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触很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逐步纠正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小学化倾向问题,以幼儿为主,游戏化教学,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有针对性地实施幼儿小学教育的衔接,真正实现避免“小学化”教学。

第7篇:反思幼儿园小学化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当下社会普存在的问题.它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的错误教育倾向,是家长、老师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做出的不正确的选择。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而学习则是小学的基本活动形式,在幼小衔接中主要的还是要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动的热爱和 向往 ,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动的适应性,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还要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现在,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就在入学前教孩子学拼音,汉字、做算术,基本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胡教.认为这样就是为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了.其实幼儿园应该做的应该做的其实很简单,在大班下学期,除了通常的幼儿园授课时间可在25-30分钟.主要的还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高教育与各项活动之中,过于强化幼儿的知识性教育会扼杀他们天真烂漫的个性,不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和训练. 作为幼儿老师,我们的教育目光不能短浅,不能只看到现在,而更应着眼于儿童的未来,面对家长的不正确认识与要求,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能被动盲从.在具体的实施上,我们有权利和义务发挥我们专业教育和权威性,带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我们应做到:

第一、 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各幼儿园要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宣传栏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形式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

第二、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教育知识的学习,并辅以实例,让家长看到急功近利与拔苗助长式并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在教育孩子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同时给予家长一些具体科学育儿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与幼儿园一致。

第三、 不定期地针对家长感兴趣的话题,教育难点等,开展家长论坛、教师论坛等活动,通过大学各抒己见,沟通观点,能更好地达成教育共识,同时也促使家长更加关注科学的教育观,理智地看待学前幼儿教育,并主动向幼儿园靠拢。

第8篇:幼儿教育小学化

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的初步理解

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李健轩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倾向化的思考》中指出:“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为适应家长的错误需要,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少动少玩,勤奋好学;在学习知识方面,几乎按小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上课、训练、作业,一味向幼儿灌输文化知识,甚至还布置家庭作业,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生动的教具要求,缺少图案色彩,缺少游戏化的教学过程。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小学化,内容也是以教学活动为主”。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教育脱离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向小学阶段的教育标准看齐,其具体表现集中在以下方面: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在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幼儿教育小学化概念辨析

幼儿教育小学化,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进行教育,但实践中有不同层面的表现。

有的小学化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人们对这种小学化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知识是可以提前学的,只要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和喜欢接受的方式就可以了;有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小学的知识还是超过了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幼儿也容易忘记,没有多少效果,即使有效果,也会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对知识没有新奇感,不认真听讲而导致学习习惯不好,不利于幼小衔接。

有的小学化侧重于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如把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搬来,往幼儿身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教学的形式则完全是满堂灌,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幼儿喜欢的游戏,课后还有一堆作业等等,这种小学化在农村学前班较为常见。

大多数小学化现象则兼而有之,只是程度各异。

第9篇:关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对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非常重要,它主要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幼儿园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有弊无利。长期从事幼教工作的延吉市向阳幼儿园园长费晓燕认为,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康发展。

心理学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强制性延长幼儿学习知识、技能的时限,会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诱发幼儿的厌学倾向,“重复型教育”还容易使儿童养成不良学习态度、习惯,危害极大。

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如此之大,为何仍有不少幼儿园对此趋之若鹜?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位幼儿园教师认为,现在很多家长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家长这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原有的办园理念。记者了解到,一些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也是原因之一,有些幼儿园不是真正把培育全面发展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办园宗旨,而是一味“向钱看”。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情况,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教师业务素质偏低也是原因之一。不懂得幼儿身心特点,不懂得教育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他们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怎样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州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幼儿教育的金敬表示,家长和社会要端正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家长要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纠正家庭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同时,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还需要一大批示范性幼儿园的榜样表率作用。

教育部门也要加强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组织培养、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的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办好示范园和骨干园;指导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从管理上紧缩小学化存在的空间,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能够健康成长。

上一篇:银行客户经理工作怎样下一篇:发挥班干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