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不仅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发展规律,同时对于幼儿身体成长和智能发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基于此,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 篇1:

幼儿教育“小学化”与“去小学化”的问题研究

[摘 要]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师在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提前教给儿童大量的小学内容,并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片面追求其学业发展的错误教育方式。无论从个体发展角度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幼儿教育“小学化”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弊端。从内涵、表现、危害、原因四个角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寻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有效措施。

[关 键 词] 幼儿教育;“小学化”;“去小学化”

近些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以“填鸭”方式提前教授幼儿小学内容;一些培训机构为谋取利益广办幼小衔接班,大肆宣传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种种优势。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如《國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均明确指出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大多公立幼儿园也谈“小”色变,但目前幼小衔接中“小学化”教学方式依旧大受追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为何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幼儿教育应该如何有效去“小学化”?本研究试图围绕这几个问题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展开全面分析,为寻找更好的出路出谋划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分析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即把儿童当小学生进行教育。有人认为,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等引入幼儿园实践中,使之常规化进而趋势化的一种错误的且带有功利性的教育现象。本研究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在幼儿园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无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提前教给儿童大量的小学内容,并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片面追求其学业发展的错误的教育方式。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幼儿学会大量小学一年级内容,同时强化各种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大量选择智育内容强迫儿童学习,忽视德育、美育、体育、劳动等方面的内容。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小学集体教学的形式,以老师知识讲授为主,很少让幼儿进行个别探究。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只看重学习效果的达成,忽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取小学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儿童大量“灌输”小学课本知识。在行为规范上,教师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如,专心听讲、发言要举手等。在教育环境上,活动室的布置效仿小学教室,桌椅摆放采取排排坐方式,四周墙壁贴满幼儿作业。在教育管理上,生活作息完全与小学相同,按相应课表上课,每节课授课时间较长,儿童几乎没有自由活动时间。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无论从个体发展角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它都有不容忽视的弊端。从个体发展角度看,一方面,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之中,非常脆弱,易受伤害。另一方面,容易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在学前阶段超前学习小学内容,幼儿入小学后容易养成因提前学过相应内容而不认真听讲的习惯,长期如此会导致幼儿在小学高年级成绩突然下滑,进而产生挫败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国家发展角度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利于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高。“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强调对儿童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和知识灌输,限制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1.应试教育压力给家长带来高度的入学适应焦虑。目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大多以考试形式选拔优质生源,以知识掌握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引起了家长的普遍焦虑。

2.幼儿园片面追求生源率。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文件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一些公办园“小学化”倾向有所减小。但由于家长普遍坚持错误的幼小衔接观,导致一些公办园为了生源率迎合家长,不得不向幼儿教授小学内容。此外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幼小衔接机构大肆宣传幼儿提前大量学习小学知识的种种优势,一些家长也盲目从众,纷纷报班加入其中。

3.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当前很多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未经过专业的幼儿保教理论和技能培训,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将小学各门学科知识生搬过来灌输给幼儿。同时,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不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缩短课时、加快教学进度、加大课程难度等方式加重幼儿的学习任务,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恶性循环。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解决路径——去“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有诸多弊端,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教育需要去“小学化”。什么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为什么我国长期以来不能彻底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应当如何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本研究将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内涵、困境、具体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内涵

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即在幼儿园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摒弃机械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选择适宜儿童学习的有关自然、生活和社会等内容,并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一些启蒙性的知识经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二)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困境

1.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沿袭下来的部分教育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知识本位”比较普遍。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读书”“学习”均指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早,越有机会考取功名,越有出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纷纷让儿童超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内容,造成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的局面。

2.我国缺少相关法律制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在国外并不像在我国这样严峻。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有相关法律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进行制裁。例如,1968年在美国内华达州,一位母亲因其女儿所在的幼儿园教授了英文字母而将该幼儿园告上法庭,她的理由是该幼儿园向孩子教授英文字母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损失,最终这位母亲胜诉。从这个案例结果中不难看出,美国相关法律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这对我国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具体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仅靠一方力量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小学、媒体、家长等多方形成合力,共同解决。

1.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1)加大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投入、监督和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财政投入,使幼儿园不用以实行“小学化”教育方式追求生源率筹集资金办园。同时,建立健全有关幼小衔接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兒园包括幼小衔接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严惩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

(2)取消小学入学考试,按区入学,适当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资源落差。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精神,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严禁任何形式的小学招生考试,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政府要通过财政补贴、均衡师资等方式努力缩小各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3)加强幼师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岗位准入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幼师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教研和培训部门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培养培训园长、教师,加强园本教研,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2.幼儿园

(1)端正办园思想,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幼儿园要端正办园思想,不能追求一时利益,同时幼儿园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化培训,普及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2)视情况将部分小学一年级内容以游戏化和生活化方式渗透在儿童的日常活动中。本研究认为,不能将所有的在幼儿园阶段教授小学内容的行为都简单地看作是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

3.小学

(1)加强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双方共同的任务,小学教师应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自主学习和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与幼儿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课程和教学适当向幼儿园靠拢。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和教学可以适当向幼儿园靠拢。课程上可以适当降低一年级课程的难度和进度,教学上适当采取游戏化、情景化等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4.家长和媒体

家长要坚持科学的幼小衔接观,把幼小衔接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上,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同时,电台、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应大力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向全社会普及正确的幼小衔接观。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唐山地区公办园“非在编”教师与民办园教师职业满意度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2]黄绍文.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9):10-11.

[3]王桂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分析及现实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6):97-99.

[4]郭敏.从知识考古学视角重新审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46-49.

[5]赵南.重温《三字经》:我国传统蒙学读物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90.

编辑 张 俐

作者:王鹤洁

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 篇2:

浅议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的负面影响

摘 要: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不仅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发展规律,同时对于幼儿身体成长和智能发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基于此,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负面影响

如今,很多幼儿学生的家长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他们对于幼儿的早教给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就去盲目地开展教学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幼儿家长认为让孩子越早上學越好,甚至将不到3周岁的孩子就送到幼儿园,再加上一些幼儿园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幼儿家长所灌输的一些早教思想,导致了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到了小学化的误区中。事实上,让孩子过早接触程序化的学习模式,不仅不能够让他们成为“小神童”,甚至还会对他们日后接受小学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简单一些解释,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所指的即为让幼龄儿童提前接触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且过分地看重幼儿学习的考试结果,具体表现为如下两点:首先,重知识轻品质。幼儿阶段的教学活动重点应当是游戏,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进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幼儿需要和小学生一样程序化地学习拼音、英语单词、计算方法等知识。此种教学模式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十分不利于幼儿个人品质的培养;其次,幼儿教育小学化十分看重学习结果,幼儿教育者并不会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进步程度,只是一味按照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努力与否与学习水平。此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限制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挥,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对学校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虽然让孩子掌握了一些英语单词、汉字读写方法以及加减法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幼儿的人生发展与未来的学习之路带来了一些促进作用。很多幼儿家长在看到孩子出现了很明显的学习进步时,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智力超群的“神童”,继而将他们过早地送到小学中接受规范化的教育。这一部分幼儿家长并不会去考虑孩子是否能跟得上快节奏的学习,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不到入学年龄的孩子送到小学院校中,继而对小学的日常管理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对教师工作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由于一些幼儿过早地接受了小学化的教育,从而让低年级的小学教育者感觉到非常轻松,长此以往,就会让小学阶段的教学水平受到严重的影响,小学教育者也就会放松对自己教学水平的严格要求;其次,如果在小学低年级的班级中出现了一些学习能力较差且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育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归结到“智力水平不高”的队伍中,在无形中影响了小学教育者对学生所做出的正确判断。

3.对幼儿自身所带来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经常会让幼龄儿童产生挫败感,很多幼儿家长与幼儿教育者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在他们没有顺利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时,家长与教育者就会采用一些带有责备性质的方式来“惩罚”孩子,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学习出现明显的厌烦心理,认为上学就是一件非常无聊且痛苦的事情。除此之外,由于幼龄儿童的心灵比较脆弱和敏感,当他们所做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夸奖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与付出产生较大的怀疑。

三、有关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

1.回归幼儿本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很多家长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正确的做法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到更多科学化的排解方法,而不是要将压力转移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在日后的幼儿教育中,无论是幼儿家长还是幼儿教师都要逐渐的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知识学习与游戏巧妙结合到一起,让孩子从之前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幼儿教育者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力量让学习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有趣,还给孩子们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时代。

2.重视幼儿教育过程,忽略学习结果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的幼儿家长都非常在意他们在幼儿园中的表现,经常会依照教育者的片面评价来否定或赞同幼儿的一些做法,从而在无形中打击了孩子们的上进心。为此,幼儿家长需要认真且全面地观察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感受他们出现的一些进步和努力,并且要经常对孩子的做法给予表扬与肯定,让幼儿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是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蓓燕.幼儿园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倾向化及相关对策[J].科技信息,2013.

[2]董志伟,张振平,赵国秀,等.我看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J].河北教育(综合),2013(Z1).

编辑 李琴芳

作者:陈怡妹

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 篇3:

幼儿教育不能小学化,更不能虚无化

教育界内部已经逐渐意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它违背了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使幼儿的天性及多种能力的发展受到压制,打乱了小学阶段教学的安排,使小学阶段儿童应有的好奇心、学习热情减弱……既然这样,有些人对幼儿园教育有了另一种认识——教育任务虚无化。《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有两个:保育和教育,既然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被诟病,那么幼儿园只要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让他们高高兴兴、安安全全地度过幼儿园时光就行了。

山东省鲁中高级技工学校有很强的幼儿教育专业,也有附属的幼儿园。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幼儿教育的规律,我们坚信,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幼儿教育绝不能有单纯的知识化、小学化倾向,更不能虚无化。

塑造人格:幼儿园最应该做的事

幼儿教育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价值就是对人格素养的养成有重大意义。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的重要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有很多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指一个人应具有的良好的认知水平、平稳的情绪和心态、恰当的处世方式和正常的社交能力的总和。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自我的确认阶段”是3—7岁,这与幼儿的在园年龄基本重合。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必须在内心有一个基本的自我意识,即我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与他人的相处之道。甚至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长到七岁前,其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了,以后将保持终身。因此,如果这个时期忽视了人格的塑造和引导,或者进行了错误的人格教育,很可能会导致幼儿不能发展出一个健全的人格,个别人甚至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需要花费数倍的精力来矫正。

我们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视人格素养的培养,会尽可能地给孩子们一个非常平稳的情绪环境,这包括对儿童可能有的不良情绪的提前干预以及教师对儿童已经产生的不良情绪的正确、及时的回应两方面。比如,多数孩子都会有入园焦虑情绪,我校的附属幼儿园会设计一些桥段,让教师们暗示孩子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游乐场”,你看那边有各种游乐设备,还有很多快乐的小同伴,分散焦虑,让幼儿从心理上放松。然后要求教师慢慢走近他们,了解个体的心理需要。

当儿童已经产生了强烈的不良情绪时,教师要积极、正确地回应,不能忽视、拖延,更不能压制。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表示理解,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同情,然后进行化解。这之后再分析儿童的要求或行为是否恰当,如果不恰当,再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这里是两个步骤,无论如何,都先要让幼儿有一个平稳、积极的情绪,在这之后再处理问题。而以往,我们都是一上来就要跟孩子辨个是非曲直,这不利于儿童良好情商的培养,儿童在极端情绪下也无法真正地处理具体问题。人格素养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情感的控制能力和良好的心态,如果能保证幼儿在园期间,始终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平稳的情绪之中,对他日后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控制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之间的交往也能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孩子们在相互的游戏、交流中会更明确地认识自己,确立自己的边界,从而发展出更有社会性的健全人格。各种游戏是孩子们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一系列的规则之下,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柔性的竞争,孩子们能够体验各种情绪,了解自我,体验社会生活的规则意识,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这些都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因素。我们园的游戏十分强调让孩子们投入和忘我,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中要坚持规则,同时要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情绪,对失败的孩子要及时进行鼓励,把握好游戏的竞争和友好两种氛围之间的度。

另一种积极交往的方式是分享,即每个孩子都把友善向外扩展一些。分享非常有利于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建立一种未来社会非常需要的人际间的信任感。我们为此专门设立了“分享日”,鼓励每个孩子拿出自己最喜欢的食物、玩具,先进行同伴间的交换分享,接下来进行多个孩子间的大分享。整个分享的过程和场面都是非常温馨的,孩子们由衷的善良和朴实让人感动。活动中,绝大多数孩子体会到了分享的乐趣,感受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境界。分享之于人格形成的意义更大,更积极。

纠正家庭教育偏差

幼儿园在健全人格形成上需要做的另一件紧迫之事,便是要纠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今天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的现象。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这样的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导致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缺失,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在每届刚入园的孩子们中间,都会有特别极端的“小霸王”、“小皇帝”、“小犟牛”、“小磨蹭”、“小懒虫”、“小馋猫”、“胆小鬼”……幼儿园需要让这些孩子融入到集体之中,逐渐改掉这些毛病。幼儿的可塑性强,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很多孩子都能恢复正常,但如果不进行必要的纠正,将来这些毛病就有可能深入到他们的人格之中,形成既定的认识和行为准则,很难改正,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会带来很多困扰。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件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作用。近几年我校附属幼儿园利用全园家长会、级部家长会和分类家长会等大中型活动,积极宣传教育理念。我们还积极地聘请育儿、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到幼儿园办讲座,每次讲座,都会请家长参加,也让专家们准备一些面向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还会专门留时间让专家解答家长的疑惑。为了让家长和我们取得教育观念上的一致,近些年,我们还组织了幼儿园的开放日、展示课等活动,直观地向家长展示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具体的教育方法。

这之中,我们觉得幼儿园和家庭在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最需要形成合力。幼儿可塑性大,但自我控制能力差,习惯的力量能弥补自控能力的不足。比如独立进餐的习惯,我们在园中都会坚持。但我们发现,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只要一回家就被破坏了。因此我们的很多活动和讲座,都会强调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家长必须和幼儿园保持一致。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

为了让家园更好地融为一体,形成教育同盟,幼儿园利用一年中的各种节日,开展家园互动的活动,例如“三八节”,让孩子们为妈妈制作爱心花环;“五一劳动节”,制作“我是小帮手”的反馈卡,说说帮助家长做了什么……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入了幼儿园,各方面能力提高了,家长也重拾了童心童趣。最重要的是,家长们都有了参与孩子教育的热情,同时,他们也愿意学习正确的育儿理念。这样,儿童教育的联盟就能形成。

当我们不再把小学阶段的知识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时,我们便有精力投入到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这是幼儿园教育最该做的、最有价值的分内的事。

能力发展不可错过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除了对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外,我们还以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发展指南》)为依据,找到了很多必须在幼儿园阶段就要着力发展的能力,过了这个时期,最佳的教育效果就会失去。

比如,语言能力,从3岁的倾听,到6岁的表达复杂事件和内心感受,每一年都有其发展的重点。据此,我们制定了自己的一套语言训练计划。从倾听教师讲故事开始,然后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用简单的单词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让孩子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件事物。接下来,我们会有短语、单句的训练,然后鼓励孩子完整地说出一句话、一段话、一个故事,最终,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丰富想法。这样系统的训练都是在开心、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学习,而表达自己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机会说,引导他们说得更多,更好。通过我们的实践,我们能感到,在语言发展这件事上,幼儿园有计划、有步骤地去作为与不作为的差别很大,这些年我们园孩子们普遍都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年龄大些的孩子基本能有逻辑地、清晰地表达很复杂的内容,与我们没做这件事之前相较,孩子们的变化是明显的。

还有其他一些基本智能的初级开发,幼儿园都有责无旁贷的教育义务,比如艺术智能,我们也严格遵照《发展指南》的要求,做好我们的教育计划。《发展指南》在艺术感受上形容小班的孩子:“喜欢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好听的声音所吸引。”而大班孩子则会“乐于收集美的物品或向别人介绍所发现的美的事物;乐于模仿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有特点的声音,并产生相应的联想”。每个季节,我们都会组织孩子们集体出游。小班老师会引导孩子观察每件新奇的事物,大班老师则会让孩子们模仿自然界的一些事物,形容一下看到的情景。

再比如绘画,我们不会教更多的技巧,而是遵从幼儿绘画的规律,刚入园的孩子我们会让他们信手涂鸦,4岁则引导他们画些简单的东西。我们不会用技巧去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幻想,更宽容他们的跳跃性思维、无逻辑的联想。我们还组织了多次的创意大赛,展现孩子们的有无限想象力的创作。很多教育理论都认为,幼儿期绘画对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作用是巨大的,如果幼儿园放弃了绘画教育,对儿童多种智能的培养都是一种损失。

再有,科学能力中的好奇心唤醒,初级的卫生保健知识,儿童的安全意识培养以及最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内容都是幼儿园教育所必须要做的。

总之,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绝不是说幼儿教育无所作为了,正相反,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 程路

作者:李忠山

上一篇:环境保护活动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项目总结汇报(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