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教育

2023-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幼儿园小学化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与“去小学化”的问题研究

[摘 要]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师在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提前教给儿童大量的小学内容,并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片面追求其学业发展的错误教育方式。无论从个体发展角度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幼儿教育“小学化”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弊端。从内涵、表现、危害、原因四个角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寻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有效措施。

[关 键 词] 幼儿教育;“小学化”;“去小学化”

[

近些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以“填鸭”方式提前教授幼儿小学内容;一些培训机构为谋取利益广办幼小衔接班,大肆宣传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种种优势。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如《國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均明确指出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大多公立幼儿园也谈“小”色变,但目前幼小衔接中“小学化”教学方式依旧大受追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为何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幼儿教育应该如何有效去“小学化”?本研究试图围绕这几个问题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展开全面分析,为寻找更好的出路出谋划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分析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即把儿童当小学生进行教育。有人认为,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等引入幼儿园实践中,使之常规化进而趋势化的一种错误的且带有功利性的教育现象。本研究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在幼儿园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无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提前教给儿童大量的小学内容,并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片面追求其学业发展的错误的教育方式。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幼儿学会大量小学一年级内容,同时强化各种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大量选择智育内容强迫儿童学习,忽视德育、美育、体育、劳动等方面的内容。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小学集体教学的形式,以老师知识讲授为主,很少让幼儿进行个别探究。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只看重学习效果的达成,忽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取小学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儿童大量“灌输”小学课本知识。在行为规范上,教师以小学生的行为标准要求儿童。如,专心听讲、发言要举手等。在教育环境上,活动室的布置效仿小学教室,桌椅摆放采取排排坐方式,四周墙壁贴满幼儿作业。在教育管理上,生活作息完全与小学相同,按相应课表上课,每节课授课时间较长,儿童几乎没有自由活动时间。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无论从个体发展角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它都有不容忽视的弊端。从个体发展角度看,一方面,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之中,非常脆弱,易受伤害。另一方面,容易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在学前阶段超前学习小学内容,幼儿入小学后容易养成因提前学过相应内容而不认真听讲的习惯,长期如此会导致幼儿在小学高年级成绩突然下滑,进而产生挫败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国家发展角度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利于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高。“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强调对儿童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和知识灌输,限制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1.应试教育压力给家长带来高度的入学适应焦虑。目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大多以考试形式选拔优质生源,以知识掌握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引起了家长的普遍焦虑。

2.幼儿园片面追求生源率。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文件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一些公办园“小学化”倾向有所减小。但由于家长普遍坚持错误的幼小衔接观,导致一些公办园为了生源率迎合家长,不得不向幼儿教授小学内容。此外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幼小衔接机构大肆宣传幼儿提前大量学习小学知识的种种优势,一些家长也盲目从众,纷纷报班加入其中。

3.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当前很多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未经过专业的幼儿保教理论和技能培训,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将小学各门学科知识生搬过来灌输给幼儿。同时,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不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缩短课时、加快教学进度、加大课程难度等方式加重幼儿的学习任务,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恶性循环。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解决路径——去“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有诸多弊端,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教育需要去“小学化”。什么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为什么我国长期以来不能彻底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应当如何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本研究将从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内涵、困境、具体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内涵

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即在幼儿园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摒弃机械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选择适宜儿童学习的有关自然、生活和社会等内容,并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一些启蒙性的知识经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二)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困境

1.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沿袭下来的部分教育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知识本位”比较普遍。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读书”“学习”均指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早,越有机会考取功名,越有出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纷纷让儿童超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内容,造成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的局面。

2.我国缺少相关法律制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在国外并不像在我国这样严峻。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有相关法律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进行制裁。例如,1968年在美国内华达州,一位母亲因其女儿所在的幼儿园教授了英文字母而将该幼儿园告上法庭,她的理由是该幼儿园向孩子教授英文字母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损失,最终这位母亲胜诉。从这个案例结果中不难看出,美国相关法律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这对我国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具体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仅靠一方力量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小学、媒体、家长等多方形成合力,共同解决。

1.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1)加大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投入、监督和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财政投入,使幼儿园不用以实行“小学化”教育方式追求生源率筹集资金办园。同时,建立健全有关幼小衔接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兒园包括幼小衔接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严惩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

(2)取消小学入学考试,按区入学,适当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资源落差。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精神,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严禁任何形式的小学招生考试,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政府要通过财政补贴、均衡师资等方式努力缩小各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3)加强幼师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岗位准入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幼师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教研和培训部门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培养培训园长、教师,加强园本教研,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2.幼儿园

(1)端正办园思想,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幼儿园要端正办园思想,不能追求一时利益,同时幼儿园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化培训,普及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2)视情况将部分小学一年级内容以游戏化和生活化方式渗透在儿童的日常活动中。本研究认为,不能将所有的在幼儿园阶段教授小学内容的行为都简单地看作是幼儿教育“小学化”行为。

3.小学

(1)加强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双方共同的任务,小学教师应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自主学习和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与幼儿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课程和教学适当向幼儿园靠拢。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和教学可以适当向幼儿园靠拢。课程上可以适当降低一年级课程的难度和进度,教学上适当采取游戏化、情景化等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4.家长和媒体

家长要坚持科学的幼小衔接观,把幼小衔接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上,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同时,电台、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应大力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向全社会普及正确的幼小衔接观。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唐山地区公办园“非在编”教师与民办园教师职业满意度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2]黄绍文.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9):10-11.

[3]王桂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分析及现实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6):97-99.

[4]郭敏.从知识考古学视角重新审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46-49.

[5]赵南.重温《三字经》:我国传统蒙学读物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90.

编辑 张 俐

作者:王鹤洁

第2篇: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与去小学化策略

摘 要:去小学化,是近年来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口号,是因为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让幼儿教育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幼儿教师应当对目前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有清楚的认识,然后通过合理的策略实现教学活动的去小学化,让幼儿教育回归本真。对此,首先分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具体表现,然后提出了去小学化的一些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去小学化;策略建议

幼儿教育主要是指面向3-6岁幼儿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这一时期是开发幼儿智力、健全幼儿人格的重要阶段。幼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智力开发、素养培养等方面,而不应该关注理论知识。然而现在,不少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将小学阶段的一些内容加入进来,对幼儿进行语文、英语和数学这些方面的一些知识教育,这导致幼儿教育陷入小学化的误区之中。如何去小学化,让幼儿教育回归本质,值得思考。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具体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教学实际中有多方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小学化。在一些幼儿园,针对幼儿设置了拼音识字、字母单词、数学计算这些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在小学阶段就会学习,在幼儿教育中提前教学,一方面没有必要,另一方面会影响幼儿的素养培育。第二,教学模式小学化。幼儿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不局限于环境和规则。但是现在一些幼儿园教学时,在模式上向小学看齐,采取班级化教学,在教室内对幼儿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会限制幼儿的发展。第三,教学评价小学化。幼儿教育对于幼儿的评价应该多角度、多样化评价,衡量幼儿的发展。不过目前一些幼儿园却采取卷面化的评价,向小学看齐,这是不合理的。

小学化倾向在幼儿教育中具有明显的表现,对于这样的情况必须遏制!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要去小学化,不得在幼儿教育中开展识字、英语单词、数学计算等方面的小学化内容,在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上,也需要以幼儿为本,不得套用小学的模式。教育部针对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对其形成重视,通过合理的方法优化教学活动,避免教学活动向小学化发展。

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具体策略

针对目前存在的小学化倾向问题,幼儿教师需要立足教学活动,合理展开创新优化,一方面要摆脱小学化内容,另一方面要挖掘幼儿教育的内涵,提升教学活动的深度。

(一)正确理解去小学化

去小学化是一个重要任务,但是也不能在教学活动中“一刀切”,排除全部和语文、数学等相关的内容。去小学化,主要是去除小学课本中已经存在的理论知识,不能在幼儿教育阶段对小学课本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做好幼小衔接也是必要的。毕竟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奠基阶段,做好二者的教育衔接应该重视。所以,这就需要正确理解去小学化,不能在思想上陷入误区。去小学化,是以去掉理论知识的教育为主,但不能去掉相关素养的培育。比如小学数学中,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那么在幼儿教育中,就可以从这些素养出发来构建教学活动,让幼儿形成相关的素养,这样既可以为小学教育打下基础,也可以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

(二)构建开放式的教学

幼儿教育要实现去小学化,那么在教学模式上,就需要实现开放式构建,不能套用小学的模式,要走幼儿教育自己的路线。一方面,要构建多样化的区域活动,以美术、阅读、手工等为基础,分别构建不同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对应的区域中进行游戏,在玩耍中实现学习,培养相关的素养。比如手工区,可以设计泥塑、玩具组装等手工活动,对幼儿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要结合现实生活,以生活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给幼儿创造生活化的学习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家校合作转变理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并不仅仅是幼儿园或幼儿教师的问题,很多家长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误区,认为在幼儿阶段学习数学、语文等基础知识,可以在起跑线上领先。这种思想极其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在小学阶段都会学习,在幼儿阶段提前学习,无非就是重复劳动,并不会取得什么领先。所以,就要基于家校合作,构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对家长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让家长转变理念。让家长和幼儿园之间达成共识,共同为去小学化努力,让幼儿教育在新时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教育改革在当前新时期是个主流趋势,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去小学化是核心所在。这需要教师正确理解去小学化的内涵,把握准确的尺度,构建开放式教学,并且要基于家校合作,对幼儿教育予以重构,摆脱小学化倾向。

参考文献:

[1]金娟.从幼儿园管理视角下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J].中华少年,2019(7).

[2]俞文,付晶艳.立足现代儿童观合力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J].成才,2019(2).

[3]郭宏.做好幼小銜接,防治“小学化”倾向:关于幼小衔接的政策解读[J].山西教育(幼教),2019(5):11.

作者:张旭慧

第3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及对策

[ 摘 要]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有悖于学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已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在幼儿园实践教育教学中,充分了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典型表现,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防止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幼儿快乐成长的保证。

[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策

[

[ 文献标识码] A

[

[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防止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倾向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143009)的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孔令娟(1979年—),女,甘肃酒泉人,硕士,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近年来幼儿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2011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五大领域对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概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以此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儿教育,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界定

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观点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指幼儿教育脱离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向小学阶段的教育标准看齐。另一种观点是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将小学的一些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现象。

“防止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倾向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定义为: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本质规律,在教育定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及教育行为、教育评价等方面,参照小学教育模式开展相关活动的做法。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典型表现

如何判断一个幼儿园的教育是否存在“小学化”现象,需要我们给出具体的判别标准。在《通知》中已明确指出了下列行为属于“小学化”现象: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

“防止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倾向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调查,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典型表现归纳为幼儿园的教育定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组织、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六个方面。

(一)教育定位“小学化”

目前,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幼儿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阶段的本质属性 ,而是把幼儿教育定位在小学教育的预备教育上,使幼儿教育隶属于小学,向小学阶段的教育标准看齐 。

(二)教育目标“小学化”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幼儿园在教育目标的体罚上,超越了《纲要》目标,将一些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作为幼儿园教育目标提出。

(三)教育内容“小学化”

目前,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以下“小学化”现象:教授拼音、汉字,并要求读写拼音、汉字;学习20以上的数字,并学习10以上的加减法,要求背会加减法口诀表;开设英语课程、开设特长班等。

(四)教育活动组织 “小学化”

教育实践中,某些幼儿园偏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违背了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天性,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主要表现为:课堂以集体教学为主,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组织较少;运用各种练习册作为教辅材料;课堂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坐姿端正,手背后;教学活动以教师讲授为主,方法单一;布置家庭作业等。

(五)教育管理“小学化”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幼儿园的管理没有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明显带有小学化管理的痕迹。具体表现为:教育活动延长;课程设置门类繁多;课桌与小学一样摆放,且编排长期不变;室内没有活动区,或活动区域面积不足;幼儿玩具不能及时更新或补充;每天户外活动少于2小时等。

(六)教育评价“小学化”

目前,幼儿园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以教师为主,注重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主要表现为教育评价中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较少。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一)家庭层面的因素

家庭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预期和文化水平等。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园教育就是让幼儿尽早学习读写算,并将幼儿学习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幼儿园教育水平的标准和择园的依据。由此,使得一部分幼儿园为了生源规模和经济效益,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一味地迎合家长,开设不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课程,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

(二)幼儿园层面的因素

幼儿园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培养目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等。一方面,家长的错误预期使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培养目标偏离了幼儿教育的本质,趋于功利化,从而使得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教育内容的总量、教育活动的种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课程设置等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小学化”。另一方面,就目前而言,我国幼儿教师师资水平整体不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专任教师严重不足,专任教师的学历和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幼儿园对专业教师的职后培训较少,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纲要》,也是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之一。

(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因素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能力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改革,幼儿园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幼儿教育投入还未真正纳入公共财政投入体系,公共财政更多关注的是公立幼儿园,但公立幼儿园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民办幼儿园应运而生,且占幼儿园总数较大比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民办幼儿园,往往只停留在审批上,欠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也是出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之一。

四、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关于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如何转变理念上的探讨,一方面是对如何加强监管规范办学的探讨。“防止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倾向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转变教育观念,防止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根本的途径是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转变观念主要从两个层面抓起,一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正确理解幼儿教育的本质并准确定位,让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质。二是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幼儿园可针对家庭教育中显著的问题,开展讲座,帮助家长解决教育困惑。让家长在解惑答疑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摒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使家园教育一致化。

(二)加强幼儿师资的专业化建设,提升幼儿教育实力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具体贯彻者和实施者,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能否正确贯彻实施《纲要》和《指南》,关键在教师。目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要立足实际,加大园本培训力度,建立园本教科研制度,通过专业培训、观摩教学、教育反思、科研活动等手段,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从客观上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得到有效解决。

(三)建立防止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以遵循幼儿教育的目的和本质规律为取向,建立过程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通过发挥评价标准的导向性功能,规范幼儿园教育活动。根据《纲要》和《指南》要求,在幼儿园实践教育活动中,对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活动的设计等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本质规律进行评价,对幼儿园教育活动为达成教育目标的活动组织设计,实施的手段、途径、形式等过程性环节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防止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使幼儿园教育活动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质要求,让幼儿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EB/OL].http://www.edu.cn/20011126/3011708.shtml.

[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教基二〔2011〕8号)[ EB/OL].(2011-12-2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201/129266.html.

[ 3] 赖瑛.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J].教育教学论坛,2013(9).

[ 4] 焦艳,冯晓霞.对“为教学服务的评价”的理论构想[ J].学前教育研究,2009(5).

[ 5] 冯晓霞.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 J].学前教育研究,2003(9).

作者:孔令娟

第4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拔苗助长

009年,一部耗时3年、以北京一家名叫巴学园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为拍摄对象的电影《小人国》上映,展现了一种异于传统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还孩子以天然的状态。

在现实中,巴学园曾饱受争议,“童话毕竟要回归现实”、“我赞成这种教育理念,却不会把孩子送到这来”。

什么才是好的幼儿园教育?家长和幼教专家们都在思考。

别提前“消耗”孩子的兴趣和脑力

“两岁的孩子只用一周就能学会爬楼梯,为什么要让1岁的小孩学一个月做到呢?”在巴学园园长李跃儿眼里,传统幼儿园的教育有点儿拔苗助长。

李跃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教材内容需要根据孩子的心智成长来制定。五六岁孩子的心理和大脑发育都没有达到理解小学内容的程度,提前教授反而会提前“消耗”孩子的兴趣和脑力。“孩子就像一粒种子,它的成长是由自身机制决定的,懂得种子的成长规律,施以适当的帮助,种子就会茁壮成长。”她表示,这便是巴学园“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理念的内涵。

在巴学园,这种理念被称为“不唤醒”——不过早学习书本知识,不打断孩子们的任何工作,在6岁以前,让孩子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处于被保护的状态,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协助孩子。

“在巴学园,首先是呵护孩子的心灵和情感,然后才看他能做什么。”巴学园的老师岳静红告诉记者,如果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承担过重的责任,一旦他承担不了,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一个总是自责的人将来生活得不会幸福,等他的内心框架建构好了,有些东西他们自然会承担。”

在《小人国》的导演张同道看来,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孩子身上找出他的兴趣所在,引导他发展出自我及人格,保持学习的兴趣”。

他表示,每个孩子出生后都是好学的,他的任何举动包括玩、探索、打架都是在学习。“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不像成人一样,以书本为主,而是一种体验式学习,通过触觉、听觉、嗅觉去感知这个世界。”但让他感到遗憾的是,这种天然的好学能持续到高年级的极少,“因为他们的创造力和兴趣都被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扼杀了”。

让孩子培养起主动人格

“主动人格的培养将会是教育的一场革命。”张同道告诉记者,现在的幼儿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都未能实现“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对待”的状态。

在拍摄《小人国》之前,张同道考察了10多家幼儿园,发现这些幼儿园里的孩子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所有的空间、时间都被安排好了,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借用了“景别”这一电影专业术语来解释造成孩子处于被动状态的原因—“家长看孩子的景别太小了,只看到特写,没有看到中景,更别说是全景了。”张同道认为,家长看重眼前利益,不断追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目标,“其实他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张同道看来,10多家幼儿园里缺乏主动人格的孩子像是被拿来填空的符号和棋子,摄像师拍不出孩子的自然状态。而在巴学园,孩子可以决定是否吃饭、是否上课、和谁交朋友,周围的人把孩子当做了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人。

在影片《小人国》里,4岁的辰辰对朋友坚持了一年的等待,巴学园并没有强行制止,而是尊重她的选择,在天冷的时候给她加衣,在她同意的情况下陪她一起,并努力让她建立与他人的友谊;两岁的锡坤把鞋、足球丢进垃圾桶测容量,把小方块撒了一地,老师没有责怪他,而是让他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容量和力量,并在玩完之后教他收拾好,让他学会遵守规则„„

“人生就是不断判断和选择的过程,经过这样的教育,他们在童年便学会了主动选择,这样的孩子以后内心是强大的。”张同道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认多少字,算多少数,而在于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处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并加强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和担当。

某幼儿师范学校的肖翠玲也持同样观点。20多年来一直从事培养幼教老师工作的她表示,幼儿园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不在于传授给孩子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对孩子情感认知影响的深浅。教育的任务是让孩子了解身边未知的事物、培养优秀的品质,并建立对世界的初步认知。

“幼儿园的主人应该是孩子。大人国和小人国应该和谐地在一起,而和谐的前提就是尊重和理解。”张同道说。

让懂教育的人牵着不懂教育的人走

尽管支持巴学园的教育理念,但张同道也很无奈。如果小学、中学维持原样,幼儿园单方面做出改变,也无法实现很好的对接。在张同道看来,应试教育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危害很大,但要对其进行改革、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肖翠玲则表示,中国教育的现状要改变,必须让懂教育的人牵着不懂教育的人走。肖翠玲所理解的“真正懂幼儿园教育的人”有3种:幼儿园老师、幼儿园的园长以及教育部门分管幼教的负责人。

在她培养的幼教老师中,有不少人向她反映,口头上的教育理念与现实往往存在偏差。有的幼儿园要求大班上计算课,并开放了家长日,让家长检查老师的教授水平;有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来到幼儿师范学校,提出自己选拔幼师的几个要求„„拿了专业幼师资格的老师们很是无奈,“明明知道对孩子不好,还是得按要求做”;幼儿师范学校也很被动,为了增加学生进入幼师行业的竞争力,教学会相应作出调整。

而幼儿园园长做的也并不如想象中的好。很多幼儿园园长是真正懂教育的人,现在却被部分家长及现实因素牵着走。肖翠玲表示,很多幼儿园园长都是有过多年教龄的老师,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都很深刻,也真正明白孩子需要什么,应该如何去培养。但在现实面前,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却被抛到了一边。

肖翠玲告诉记者,在国内,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都如同一根紧绷弦的箭,一到大学就感觉彻底解放了;而外国却恰恰相反,大学之前玩,大学期间努力学习。高考过后撕书发泄、考上大学后不再努力等现象都证明了教育的可悲。如果这种状态不改变,对中国教育的发展都不利。

“懂教育的人就像一根‘指挥棒’,还孩子一个自然成长的环境需要它指引好正确的方向。”肖翠玲说。

第5篇:反思幼儿园小学化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当下社会普存在的问题.它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的错误教育倾向,是家长、老师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做出的不正确的选择。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而学习则是小学的基本活动形式,在幼小衔接中主要的还是要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动的热爱和 向往 ,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动的适应性,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还要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现在,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就在入学前教孩子学拼音,汉字、做算术,基本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胡教.认为这样就是为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了.其实幼儿园应该做的应该做的其实很简单,在大班下学期,除了通常的幼儿园授课时间可在25-30分钟.主要的还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高教育与各项活动之中,过于强化幼儿的知识性教育会扼杀他们天真烂漫的个性,不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和训练. 作为幼儿老师,我们的教育目光不能短浅,不能只看到现在,而更应着眼于儿童的未来,面对家长的不正确认识与要求,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能被动盲从.在具体的实施上,我们有权利和义务发挥我们专业教育和权威性,带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我们应做到:

第一、 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各幼儿园要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宣传栏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形式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

第二、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教育知识的学习,并辅以实例,让家长看到急功近利与拔苗助长式并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在教育孩子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同时给予家长一些具体科学育儿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与幼儿园一致。

第三、 不定期地针对家长感兴趣的话题,教育难点等,开展家长论坛、教师论坛等活动,通过大学各抒己见,沟通观点,能更好地达成教育共识,同时也促使家长更加关注科学的教育观,理智地看待学前幼儿教育,并主动向幼儿园靠拢。

第6篇:幼儿教育小学化

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的初步理解

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李健轩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倾向化的思考》中指出:“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为适应家长的错误需要,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少动少玩,勤奋好学;在学习知识方面,几乎按小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上课、训练、作业,一味向幼儿灌输文化知识,甚至还布置家庭作业,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生动的教具要求,缺少图案色彩,缺少游戏化的教学过程。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小学化,内容也是以教学活动为主”。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教育脱离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向小学阶段的教育标准看齐,其具体表现集中在以下方面: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在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幼儿教育小学化概念辨析

幼儿教育小学化,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进行教育,但实践中有不同层面的表现。

有的小学化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人们对这种小学化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知识是可以提前学的,只要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和喜欢接受的方式就可以了;有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小学的知识还是超过了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幼儿也容易忘记,没有多少效果,即使有效果,也会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对知识没有新奇感,不认真听讲而导致学习习惯不好,不利于幼小衔接。

有的小学化侧重于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如把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搬来,往幼儿身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教学的形式则完全是满堂灌,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幼儿喜欢的游戏,课后还有一堆作业等等,这种小学化在农村学前班较为常见。

大多数小学化现象则兼而有之,只是程度各异。

第7篇:关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 庞文星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 倾向

幼儿教育对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非常重要,它主要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幼儿园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有弊无利。长期从事幼教工作的延吉市向阳幼儿园园长费晓燕认为,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康发展。

心理学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强制性延长幼儿学习知识、技能的时限,会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诱发幼儿的厌学倾向,“重复型教育”还容易使儿童养成不良学习态度、习惯,危害极大。

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如此之大,为何仍有不少幼儿园对此趋之若鹜?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位幼儿园教师认为,现在很多家长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家长这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原有的办园理念。记者了解到,一些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也是原因之一,有些幼儿园不是真正把培育全面发展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办园宗旨,而是一味“向钱看”。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情况,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教师业务素质偏低也是原因之一。不懂得幼儿身心特点,不懂得教育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他们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怎样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州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幼儿教育的金敬表示,家长和社会要端正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家长要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纠正家庭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同时,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还需要一大批示范性幼儿园的榜样表率作用。

教育部门也要加强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组织培养、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的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办好示范园和骨干园;指导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从管理上紧缩小学化存在的空间,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能够健康成长。

第8篇:浅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摘要】: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幼儿早期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幼儿园作为儿童进入社会后接触的第一个正式的教育机构,它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已是当代基础教育中的一大疾患,这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模式,只会阻碍幼儿的发展。本文就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原因、危害和应对措施进行论述,以期幼儿园教育能够走上正轨。

【作者单位】: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二幼儿园

吴艳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危害 应对措施

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幼儿早期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从幼儿的入园率和幼教机构的数量便可得知,我国幼儿教育正向前不断迈进。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根基部分,是儿童迈出家庭生活,进入社会后接触的第一个正式的教育机构,它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明令禁止。虽然在行政手段上明令禁止,但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和比较复杂的原因,实际上却禁而不止,如何改变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对策,尚未探索出从根本上控制和扭转这种现象的有效对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和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国外不存在,据好孩子育儿网转载的人民日报记者调查文章,天津、贵州、哈尔滨、珠海等地均出现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拔苗助长式的“填鸭”教育、各种名目繁多的专项技能训练受到家长追捧,家长的一些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要求,驱动一些幼儿园以所谓专项、特长教育,代替幼儿园的全人教育,严重危害幼儿的游戏权、发展权,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这种有悖于学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有人士深入调查分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不良后果,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2. 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3. 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4. 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5. 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6. 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7. 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云蕾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为个案做了调查研究,写成论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

1.学前幼儿:系指在课题研究基地中学习的四周岁至七周岁之间的学龄前幼儿。

2.幼儿教育:系指狭义的幼儿教育,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

3.小学化倾向:包括三种现象:一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二是指教师不了解学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采取小学化的教学模式对幼儿施加教育的行为;三是指并非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方式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而是以所谓的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的教育模式。

4.解决对策:系指为了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方法、途径、方式、策略等的总和。

研究中重点关注教师和幼儿,以人为本,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育过程,关注教师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及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要处理好教师、幼儿和教育的关系。研究中还需关注教育策略,即教师为实施的教育方案而发生在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研究中也要关注评估策略,它主要是对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教育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制定出完善的幼儿园评估策略与方案,主要涉及对幼儿的评估和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评估。

(二)研究思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家长、校园长教育观念,树立正确育人观、儿童观;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减轻幼儿学习负担,还幼儿快乐童年,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我们选择该研究课题的意图,在于通过研究找出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各自不同的原因和共性的原因。针对具体问题,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在研究实践中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予以指导、帮助和协调,在研究实践中促使校(园)长教育理念转变,对家长的成材观念和育子观念加以引导,对社会大环境施以积极有效的影响,从而削弱本地区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逐步使幼儿教育步入适合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游戏化轨道。

(四)研究的重点:

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转变家长的育子观念和成才观念,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勤于动手动脑,快乐有效学习,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变小学化教学模式为游戏化教学模式,使教育情况发生变化,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五)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惠农区实际的师资培训的新路子,解决各研究基地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教师提供一个专业提升发展的平台,减轻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社会大环境施以积极有效的影响。一旦研究成功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为转变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可以用几个有利于对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给予概括。

1.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

2.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幼儿的和谐全面发展;

4.有利于转变校长、教师和家长观念,还幼儿快乐的童年;

5.有利于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

(六)课题选题的意义

旨在通过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呼吁社会和家长重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通过研究找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对策来扭转育英私立幼儿园这一禁而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选择该研究课题,对于找出我地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根源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还幼儿教育一片健康发展的蓝天意义重大。时下时髦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对学前幼儿不当的教育方法和超出其年龄的超负荷的小学化教育却恰恰与这个初衷相违背,其结果将会导致“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从学前教育现状和实际出发,从基层做起,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切实找出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方法和最佳、最便捷的方法与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将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记录分析法、实践探索法、观摩交流学习法、经验介绍法等展开对课题的研究。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行动中研究行动,要求各课题研究成员有明确的目的,有具体的计划,控制研究过程,收集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加工、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2.文献研究法:通过在网上、书刊上查阅相关文献,提高理论认识,吸取有效经验方法,促进研究。

3.观察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研究对象(幼儿、教师)进行观察,典型群体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收集真实、准确、有代表性的信息。

4.合作研究:强调组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研究,通过共同参与,彼此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超前化的起因

随着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改进,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超前化已成为幼儿教育改革中不可不去的刺。可要剔出这颗已入骨的剌却是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处在农村的幼儿园,因留守老人及儿童过多,而他们对于新知识,新方法的接受力较弱,面对着那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却难以运用。如,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教育应该是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可家长们每天放学都会不厌其烦的问教师“我的孩子在学校为什么没写字?”“你们什么时候才会教他(她)写字?”“我们送他是来读书的,不是来玩的!”“孩子完不成作业别让他回家!”,我曾在手工课上教幼儿折一件玩具风车,为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就请幼儿折好后拿回家给家长看,并告诉他们说父母一定会因为这件什物是你折的而感到高兴,也请家长对你动手力及模仿做评价,或是提建议,也便于让我们以后做得更好;第二天早上,我找了个小朋友,请他说说昨天把作品拿给家长看后家长的反映,及自己听到家长评价后的感受,那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奶奶和妈妈当时就把风车扔在垃圾桶里了,说我在学校不好好的读书写字,却去做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想孩子听了这句话后不光否定了孩子劳动成果,就连作为老师的我都很无语。作为家长,特别是那些留守的爷爷奶奶们,他们不认为与人交往交流是幼儿该学的,不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该幼儿养成的,不认为孩子有好奇心及探究欲望是好的,不认为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是不可缺的,不认为孩子建康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健康起关键性作用;更不知道培养孩子主动学,快乐学的优势。他们只关注孩子今天在学校里写了什么字,做了些如1+2=3的数学题,只知道他家的小孩因参加某活动污了一身衣;只知道他的小孩跟人有点摩擦我必须出头,只知道他又因调皮把什么弄坏了等等。当下,随着外出人口的增多,农村人口不断的流失,为了仅有的生源,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不得不做出以家长的观念为主的观念转变。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超前化。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超前化的弊端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因为孩子出生家庭因素及幼儿成长社会环境不统一,导致了我们孩子入园前期幼儿的身心发展不统一,这就使我们必须要允许孩子的个体差异。同时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独特喜好,我们更不能用一把尺子的同一尺度去衡量他们,要因人施教,引导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并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更知道学前教育小学化,超前化,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及幼儿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因为自我满足心态将不利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将来的成长。你想,如果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就硬性的学了小学时的知识,到升小一年级后,他将会因为老师所说所讲的知识他都知道而不以为然,就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各做各事(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玩)的这种状况,使他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可是在学前期所储备的知识毕竟有限 ,等他的这些储备知识一用完,而他却并未获得良的学习习惯,那这个孩子将来的如何去面对那更深一层的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了学习兴趣,他在别人学习的时间会干些什么?在父母忙着生计,爷爷奶奶只管温饱时候,又有谁又来关心他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都知识催熟的水果外表鲜艳,可时间一久就会腐烂。而催熟的孩子有多少后劲?有没有同时滋生出其他被忽略的隐患?急功近利地提前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会有哪些问题?首先,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训练,孩子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使孩子牺牲了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机会;再说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孩子被压抑的兴趣和紧张焦虑的心情,久而久之将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所以,请我们的家长朋友们给孩子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自由的并富有个性的发展,别让孩子在学前教育时期就背上那沉重的识文写字的担子。而这样一种以断送孩子以后为代价的提前发展是不值得的。

三,正确认识儿童观,教育观

孩子在学前期时,作为成人的我们对待幼儿教育时,只要多开展寓教于乐的幼儿教育活动,多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倾听、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并对他们在活动中的需要及时适当地做出反应;找机会参与到儿童活动之中,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对儿童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做出积极的反映,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不吝啬表扬,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与成功,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对儿童的学习活动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适当的干预,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社会规则,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活活动的过程,让幼儿能够活动中获取社会经验,而不是活动的结果。更要善于发现教育机会,做积极的正面引导。作为成人的我们只需做好幼儿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而不是每天要求学生去写几个字,让孩子只知道机械的重复或者模仿,而不是学习探索与创新。我们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调动了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再找时间与小学教师多联系,做到不超前教育,但也不滞后教育,真正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上小学后既不茫然也不会因超前而产生自我满足的心理。只要我们的教育“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就是好的学前教育。可怎么样才能让广大的家长朋友知道这新的教育观?又如何能转变这种观念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坚持新的儿童观及教育观。并多做学前儿童观与学前教育观的宣传。一切为了孩子的将来,不再让家长做幼儿教育观念的主导者。

第二,请家长也与小学部教师多联系,明确幼儿园与小教部的目标差异,让孩子知道孩子在上小学时我们孩子所学的知识不会超前也不会滞后。

第三,争取让更多的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了解现代幼儿教育的观念,了解学前教育小学化,超前化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危害。

万丈高楼平地起,平地还需好基石。请各位老师及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正确对待学前教育,坚决抵制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超前化。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二幼儿园

吴艳

电话:15248802944

15548312755

第9篇:浅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林倍艳

内容摘要: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势必对幼儿的成长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如教育教学内容小学化、教育教学方法小学化等,根据这些表现本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其中原因包括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儿教育自身存在的弊端等,产生的危害是: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等。最后本文建议从改革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等角度采取措施,以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化;对策

在西方,幼儿园被称为“幼稚园”,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园的本质功能就是幼儿玩耍的地方,充分释放幼儿天性的地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主张:“解放小孩的头脑,解放小孩的双手,解放小孩的嘴,解放小孩的空间,解放小孩的时间。”遗憾的是随着我国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大家“提前教育”意识的加重,目前幼儿园也变得日益小学化了。天真无邪的幼儿园也开始不得不面对本来在小学才有的课业负担。近几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形势愈演愈烈。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一)教育教学内容小学化

学前班搬用小学一年级教材,而且数学、语文比例很重,音、体、美比例小,游戏活动只作点缀,仅有一节课。在语文、算术安排上甚至超过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水平,用大量时间进行读写算等教学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十分不利。学前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行为习惯、卫生习惯,语言、数学、科学启蒙知识及简单的音乐、美术活动等,应是生动形象的画面、范例,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学习,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使兴趣、能力得到培养,整体素质得到发展,而不应是说教式的灌输。

(二)教育教学方法小学化

学前班与小学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根本的区别。学前班的教育活动应以游戏活动为主,采取集体活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但很多学前班教育活动以老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幼儿的观察、操作游戏活动很少。在活动中,幼儿的主动行为更少,多数教学活动表现为老师讲,小朋友听;老师问,小朋友答;老师演示,小朋友看。课堂上只知道被动地说“好”、“是”、“对”的情况较多,完全是一种机械的、灌输模式的教学,与当前的创造性教育要求相去甚远。

(三)课程设置小学化

学前班上午,节课,下午,节课。其中三分之二的内容是语文、算术,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美工、音乐、游戏,对幼儿提前进行小学的训练。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及危害分析

(一)原因

1.应试教育的影响

所谓应试教育,指的是为了考试而开展的教育。这个概念,是与为了学生发展而开展的素质教育相对立的。只要是教育,只要是学校,都必然会有考试。考什么和如何考,决定了教什么和如何教,考试制度决定着教学制度,教学制度则决定着学生受教育的命运。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中以分数来体现教育,而分数是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教育只是灌输统一的知识结论,训练特定的技能技巧,让人死记硬背,被动掌握。应试教育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已经延伸到幼儿教育,导致单纯的孩子过早地进入应试的围圈。

2.幼儿教育自身存在的弊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幼儿园被推向市场实行自收自支,幼儿园经费问题成为幼儿园发展的一大问题。特别是目前私立和民办幼儿园进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成本包括前期装修和购买设备,房租、教师工资、奖金、宣传费用等大量成本,这些都需要赢利来维持。非义务教育过多地强调“经济性”,逼迫教育机构不得不与金钱捆绑在一起,不得不变着法“赚钱”。同时由于当前很多地方政府不再投入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数量越来越少,公办幼儿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难以发挥,民办幼儿园便失去了制约。这类高收费的幼儿园,全有自己的特色课,办园者认为只有专业者所办的“高度专业化”的幼儿园,才更能吸引孩子喜欢幼儿园,课程设置几乎是“各自为政”,幼儿从小就开始受不公平的教育。

(二)危害

1. 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

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科学家研究发现,儿童的许多能力是在成长中的某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的,过早地将儿童还不具备该能力的知识强加于孩子,只能引起孩子更多的困惑和恐慌,特别是当他们面对想方设法要求他们完成任务的大人时,他们会为自己完成不了任务而感到害怕,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不自信带来的后果将影响孩子一生。

2. 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

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的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好多孩子写字“双姿”正确率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其错误率达70%以上,主要原因是孩子手骨骼没有成熟,偏早用笔。

3. 对小学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造成不少的负面影响。由于幼儿教师缺乏小学专业知识的素养,在教授小学课程时难免有失偏颇。幼儿接受到了错误的信息后就很难改过来,同时到了小学阶段更容易凭借在幼儿园学到的错误信息先

2 入为主,严重影响了对小学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幼儿教育只能是误人子弟。尤其是像英语等外语的学习,如果一开始的发音就教得不准,那么对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三、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性思考

(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

开创自然教育方法的美国教育家,美国著名天才儿童小威尼佛里德的母亲斯托娜主张“尊重孩子天性的自然,让每个孩子自由自主发展。”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主要催化剂还是当下应试教育的盛行。大部分家长都是为了让孩子提早学习知识以应对以后那不可忽视的升学考试。许多孩子在幼儿时期体现出“知识丰富”的特点,大多不是因为自身聪慧,而是课堂灌输所起的作用。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初步淡化中考、高考中书本知识的考试,引入多样的考试方式,把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公益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察也纳入到升学的参考依据中来,才能彻底把孩子们从繁重、过早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没有把“学科知识”作为升学考试的唯一内容甚至是决定性方面时家长们才能做到对孩子“放手”,把精力放在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上来。不断地吸引他注意一种新的生活,用新生活自身的魅力去征服他,而不是强加于他。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

家长的教育观念的构成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也包括社会的诸多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只要各方面影响适当,家长还是很容易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1.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家长应首先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的、现代化的儿童观。其主要体现在:首先,家长应尊重儿童。儿童不是家长的附属物、私有财产,儿童是独立的人,家长不能把孩子当作自己沽名钓誉的工具。其次,家长应正确认识到每个儿童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别性,家长应让儿童在达到基本的发展外,还能按其自身的特点和可能去发展。最后,家长应注重儿童的今天。儿童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与其拿遥远的明天来激励孩子,还不如用实实在在的效果来激励孩子。

2. 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对家长提出要求。家长既应促进儿童身体的、智力的发展,也应重视儿童健康的心理、人格、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家长不仅要重视儿童对一定知识技能的掌握,以为其日后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家长应重视对儿童良好身体素质的培养。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其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都正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因此,此时期对身体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与教育中应做到保教结合,以为其将来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科学的父母观

家长树立科学的父母观是极为重要的,它影响着家长的教养动机和教养方式。科学的父母观要求家长应认识到孩子虽经你而来,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家长和孩子之间不仅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更有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够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理智地因材施教。

3

(三)政府应加强对幼教事业的管理

幼儿教育不单纯是幼儿园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政府应加强对幼教事业的管理,切实发挥监管与扶持职能,这是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根本。

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管理力度,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为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础;一方面要给改制幼儿园提供政策援助,使幼儿教育在进行成本核算后顺利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让幼儿园走出带着镣铐跳舞的窘迫现实,把精力放在教育研究和提高幼儿教育水平上,彻底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总之,给孩子准备独立的空间。“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从一个无助的生物体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过程。孩子需要独立,包括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能力。给幼儿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幼儿从中学习行为的规则,从而使幼儿参与到做出决定的过程之中。学习不是学前儿童的主要任务,然而学习恰恰是我们成人的任务。只有热爱学习的成人才有资格教育儿童,才有资格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喜海,袁爱玲.《对幼儿教育的反思》[J].研究与探索,2003 【4】 赵福杰.《民办幼儿园教育存在的三个误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5】 秦宁.《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J].科技资讯,2006.29. 【6】 牟映雪. 《论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的新观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7】

上一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下一篇:好想好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