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最新

2022-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不做教书匠最新

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

──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 陶维林

我是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师大附中工作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了。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南京师大(当时是师院)的毕业生在未分配前,附中有挑选毕业生的优先权,因此,附中积累了不少人才,各科教学力量都很强,教学研究的风气也很浓。当年,给我们年轻教师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这句口号。

要“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就必须开展教学研究。

每年学校都举办“学科论文报告会”,至今已坚持30年。这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开展。每次报告会之前,各人撰写的论文都必须先在学科组内交流。这一要求加深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风气的形成。学校召开大会交流,并宣布获奖情况。全校一等奖仅评出两、三篇,

二、三等奖多一些,因此,要想获得一等奖很难。那时,缺乏教学经验,文笔也差,基本上都是拿二等奖,很少获一等奖。但是,每年的报告会我都会坚持撰写文章,参加交流,至今也已经坚持27年了,似乎成了习惯。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分教研组办公(现在又恢复了)。同行整天在一起,要探讨教学问题十分方便。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有什么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向老教师请教,因此,进步就比较快一些。教师间的听课也比较频繁,不邀不请,自觉参加。在附中听课,很少提前告知、专门准备,更不上“表演课”,这样的课保持原生态,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听了课自然就要议论、评课,年轻教师可以及时把老教师对评课的意见、介绍的教学经验记录在备课笔记上,以便下次上课时吸收进来,纠正教学中的失误,使课越上越好。

那时候,数学组办有小报《数学爱好者》。主要刊登学生的文章,也刊登少量老师的文章。主编是葛家覃老师。不象现在,可以用电脑编辑、排版,那时主要靠葛老师手工刻制钢板。但是,葛老师特别认真,字也写得漂亮,令我们年轻教师敬佩不已。记得我当时负责“数学问题征解”这个栏目。我的工作就是挑选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审阅来自同学们的解答,挑选优秀的刊登在下一期上。这一做法培养了一批数学爱好者,也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这个小报至今仍有收藏。

那时候,课时不象现在安排得这么紧。下午的

七、八节课经常有讲座举办,主要是面向学生的。但是,只要有老师开讲座,其他老师都积极参加听讲座。马明老师给学生开的“等周问题”讲座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听课笔记还留着。

应该说,我开展教学研究,与附中这个环境,与附中教学研究的氛围、风气是分不开的。我享受了这个氛围,从中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因此,也应该为延续这样的氛围作出自己的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使得薪火相传。开展教学研究应该形成一个团队,而不能搞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团队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可以互相促进。

不应该把撰写文章与上好课,搞好课堂教学对立起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作为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不应该对撰写(或者发表)论文有什么要求。我以为,这个说法欠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要把课上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怎样才能把课上好呢?很少学习,缺乏思考,不善总结,能说把课上好了吗?恐怕不能。即便如此,也还是个“教书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争当教育家”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应该善于总结,撰写文章,甚至把教学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的理论。

把学习当习惯,你才可能成功。要搞教学研究,就必须认真学习,并且抓住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自2001年起,我先后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两套教材的编写工作。一套是《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这是我国第一套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材。另一套是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A版)。我有幸与国内顶尖的一些数学教育的专家在一起讨论、研究教材的编写,我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每次参加会议,我都认真记录每一个人的发言,会后研究,虚心学习。经历了教材编写的过程,聆听了教育专家的指点,使我对数学课程、数学教育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认识,教育规律究竟是什么也逐渐清晰起来。由于经常到各地去讲教材,也促使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听众——我的同行、一线老师欢迎的报告者,我认真准备每一次报告,这又必须认真学习。

要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成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许多教师并不缺乏教学经验,但是缺少理论学习、理论指导。我也这样告戒自己。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关注教育改革前沿的动态,并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先后发表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等文章,就是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后,指导教学实践写出来的。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经常看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书籍,比如《数学教学认识论》、《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等,以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我在大学学习时就订有《数学通报》,关注着中学数学的教学研究。我相信,厚积才能薄发。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几何画板?”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家伙就是几何画板玩得好。这是一个误解。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中学数学教师,一切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方法都应该努力拿来使用。我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我的屁股是坐在数学教学这把椅子上的,我是站在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几何画板的。我有幸比较早地接触到几何画板这个软件。我相信,几何画板一定会受到中学数学教师的欢迎;我相信,许多中学数学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于是,我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写成《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可以说是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想,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急。2001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选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审查时被选中。现在已经被确定为“21世纪师范院校计算机技术规划教材”。被许多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选为教育技术的教材,有的院校指定为“专升本”必考用书。

搞教学研究有时要敢于挑战自我。手持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数学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借助图形计算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享受成功的乐趣。我有幸得到一个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但是,菜单是全英文,看起来极不方便,操作也比较复杂。我想,其他老师也会有同样的感觉。面对1340页的英文说明书,我提出了挑战自我的任务——把它翻译出来,并且结合教学写出案例。我英文水平很差,但是,我周围有英文水平高的年轻教师,有的还在英国教过一段时间的数学。我虚心向他们请教,并借助网络、查《英汉数学词典》,写成《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后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把它作为本科生教育技术选修课的教材。

扬长避短,打自己的牌。中学教师从事着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室里摸爬滚打,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们的长处。因此,我撰写的文章,大多围绕着数学教学这个话题,因为我熟悉它。写自己怎么干的,还要写自己为什么这么干,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提升。既有观点,又有论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血有肉”。给读者有一定参考作用,可以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文章,比较容易被录用。有一次,我同时向《数学通报》投了《学习几何画板,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两篇文章。前一篇,有观点,有我的做法介绍,有技术介绍;后一篇对正确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没想到,《数学通报》杂志社通知我,两篇文章全录用。成果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当然很高兴。

写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发自内心。有一次,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是讲求函数最大值的应用题。他上得很好,但是,数学思想缺少挖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我当时就思绪万千,把怎样利用来自学生的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材料,及时实施思维教学的感受写了出来。《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听课有感》一文投给《数学通报》杂志社,很快被发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而许多教师对后者关注不够。

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任何事情总是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回顾我撰写文章投稿的过程,也是开始写一些小文章,解题类的,给学生看的,发表在诸如《中学生数理化》、《现在中学生》等杂志上。一方面没有能力写大文章,另一方面也练练笔。写着写着,就会感觉到不是那么难写了。如果一直不写,那就很难做到会写。所以,笔要勤快,不能“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不能太功利。为评职称当然要写文章,必须面对。这也说明,评职称要求写文章对教学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不为评职称,那是唱高调、说假话,应该说,是但不全是。我在评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之后仍然发表了不少文章,这肯定不是为评职称的了。有两个老先生,我很佩服他们。一个是上海的陈振宣先生,已经90岁了,今年还发表了数学教学研究的文章。另一个是我们南京市教研室原来的主任王永健先生,80多岁了,还在关注着教育改革,在《数学通报》上发表文章。他们为了什么?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真的让我们可敬可佩。

教师的任何努力、任何进步,最大的受益者是他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学生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第2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

当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就想这辈子我要干好“教书、育人”这事。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做人的道理。然而,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后,深深感到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要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教师。《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是值得慢慢品味的好书。

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上每天要注意孩子的衣服穿得是否适当,是否整洁,哪个孩子拉在裤子上,还要立刻通知家长送来干净的裤子,还得帮他脱掉换上。还得教育他们,你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吃饭,一日三餐还要注意营养均衡,才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长大了才能报效祖国。在学习上要从细小的教起,比如读书的姿势,写字的姿势,文具的摆放等,在课间活动是也要引导学生玩什么样的游戏,应该注意什么„„。还要常常教育孩子,要时时讲平安、处处讲平安、事事讲平安、一生才平安。每个教师只要投入地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小事做做好,做到位。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因为微笑是可以传染的,微笑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奖励,微笑可以让一个孩子高兴一整天,微笑可以让老化思维放松心情,也可以让学生放下警惕,敞开自己的心扉,微笑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种剂催化剂。每天我在与班上的每个孩子的交流中,一个爱的目光,一个爱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爱的拥抱,都能去感染孩子,去发展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目光、鼓励、拥抱和微笑,教师的亲切,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真正地爱孩子,才能真正地亲近孩子;关心孩子,才能激发学生的追求。在教育中还要有一颗宽容心,要有博大的胸怀,允许学生犯错误,错是学生的天性和权利,不犯错误的是圣人。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尊重不是什么都听学生的,什么都随学生所想,而是蹲下来,眼睛和学生能够平视,和学生交流;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质量第

一、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践,做诚实守信的文明育才人”。让每一位学生从捡起一片树叶、一块废纸做起,从身边的没每一点每一滴的有意义的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切实改变我们的校容校貌,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因为教育是面向心灵的工作,惟有用心“做教育”,才能心心相印,焕发出教育的人文精神来。正如管校长所说的:把“用心”工作说得细碎一点的话,那就是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和上进心。一个真正的教师,一个真正的人,面对工作和人生,是随时带着这四颗心的。虽然教师有着更多的烦恼与痛苦,但我现在感到只要你是用心做教育,你还是能够享受到无比的快乐。

打开《不做教书匠》,就像打开一扇思想之门。读书的时候,心灵仿佛逃脱了尘世的羁绊,不再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肝肠寸断,不再为世人的误解和中伤而烦恼无边,云水悠悠,体味出人淡如菊的境界。让书香溢满我的心田;让书香释放我的情感;让书香提升我的境界。每天不间断的读书,潺潺的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我把这篇文章看作人生的导航灯,它让我明确了目标,知道该朝哪个方面努力。也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教师,如果不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将愧对“太阳下最崇高的职业”这一赞誉。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学会厚道,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学会赞赏,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学会友爱,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学会自珍,如果孩子生活在赏识中,他学会立志,如果孩子生活在共享中,他学会慷慨„„。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一定不是个“教书匠”了。

第3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做什么?管建刚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一书中做了如下的阐述:“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细细想来,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称职的老师……充其量也就是“教书匠”而已!管老师在书中,和我们谈人生,谈教育,字字珠玑,宛如一波波涟漪,荡涤明澈着我们混沌的心灵;又像一声声响鼓,催动我们犹豫乃至一度停息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工作,我想“用心工作”最重要,一个用心工作的老师即使一辈子也成不了名师,但他可以当学生心目中的贵人,而非匠人。

左拉说过:“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老师们,如果你想成为物质上的大亨,千万不要当教师。从我们选择教育那一天起,可能有过彷徨与怀疑,也有过忧虑和退缩,但是当你的脚步坚定下来,当你的内心安静下来,用心投入工作时,你会发现,比起其他工作,教育有着更多的乐趣和幸福。你感受着自身的成长,你的教研成果获得了肯定,你上的课受到大家的好评,你指导学生参赛获得了大奖,你的工作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肯定,你会感到快乐,感到幸福!你还感受着学生的成长,相处几年,孩子们长大了,学问增长了,人也越来越懂事。济济一堂,那么多学生,时不时有学生发表习作,比赛获奖,看着他们个头一天天长高,精神一天天丰满,你一样会感到快乐和幸福。岁月老去,将来,各行各业都有学生,双鬓染霜的你走到哪里,都有学生亲切的问候。这种幸福,是其他任何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当然,要发现这种快乐与幸福,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你用心投入地去做教育,你才会发现,教育原来也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你在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享受着事业的美丽,感悟人生的幸福!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教师这个工作除了工资回报,另有三重收获,即“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情感”“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

教育,值得你做!

第4篇:不做教书匠124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不做教书匠》一书,这本书给我了很大的感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的大多是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而这本书看似朴实无华,读后却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作者用一句句平时的语言,深入的写出了当代青年教师的现状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并给青年教师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作者对年轻教师教师给予了无限的希望。

这本书凝结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经历和智慧,凝聚着的作者的心血。从书中我知道:作为教师应做一名有方向感的老师、有约束感的老师、有责任感的老师、有上进感的老师,有亲和感的老师和有专业感的老师。

1、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无论我们从事任何职业,首先要为自己选定好目标。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得益于他当时果断的正确的选择。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目标已经很明确,那么我们就要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 ,用心去做,用爱去做。

2、做一名有约束感的老师。自我约束力, 约束感是衡量一个人成熟的的重要标志。一个人有了约束感,知道哪些事现在还不能做,什么时候才能做;哪些事不想做,但还是要做;哪些事是有意义的,需要争取;那些事实是没有意义的 ,需要拒绝……作为教师更需要这种约束感 ,只有有了这种约束感,青年教师才不会在激情之

下做出种种不该做的事情。

3、做一名有责任感的老师。在从事一定工作的人应当具备的品质中,责任感,是那样朴素而又十分可贵。忍着病痛走访贫苦百姓的焦裕禄,迎着洪水探察灾情的张鸣岐,以微薄收入供养藏族孤儿的孔繁森……缕述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无不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心,就不堪大用。 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担当着教师这一的角色,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师要对教育有责任感,首先必须先对自己有责任感,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心中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有了自我约束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对教育的责任感。

4、做一名有上进感的老师。教师要有所追求,并且为自己的追求不断地去奋斗。有上进感的教师是快乐的,生活也是充实的。

5、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教师要教好学,既需要和学生建立一个友好的关系,让学生喜欢自己,近而喜欢这门学科。那么教师就要做学生的亲近者,与学生沟通好。面对优秀的学生,我们自然能笑口常开,对屡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波澜不惊,处世泰然。这就需要我们能善解人意,需要我们对学生的体谅,需要老我们的豁达与宽容,耐心与冷静、诙谐与机智。

6、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所谓专业,是指从事这样的工作需要长期专门的训练才能取得基本资格;对从业人员具有严格的职业要求,建立了明确的职业规范和严格的监督机制,“行规”构成了这些职业及其人员行为的基本准则;要求持续不断地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概括起来就是所谓的“职业能力”、“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的要求。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同样具有明确的职业要求,更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职业有一种使命感,要求我们在专业领域要不断追求与提升。

阅读《不做教书匠》,使我更懂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还需要更多方面的要求,我会从多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引领学生,让孩子们在我们做教师的点拨下受到启发,从而步入知识的殿堂。

第5篇:不做教书匠11

一本好书 一面镜子

——读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有感

金泽小学 马和秀

《不做教书匠》是管老师专门写给一线青年教师的一部作品。这部书,他深入浅出的向青年教师提出了八个建议:

1、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

2、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

3、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

4、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

5、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

6、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

7、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

8、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读他的书,就是在听一位成功者娓娓讲述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教学、生活心得,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一切都是那么实在!

认真读过这本书的每个章节,使我受益匪浅,感触很深。想想自己,从教15年了,总觉得现在与学生的感情少了几分热情,甚至有些麻木。本学期刚开学时,我所教的班级比起上学期人数多了17位,加上插班生多,管理的确成问题。我情绪烦躁、整天板着面孔,教室内总是乱混混的,一进教室我不是小声批评就是大声指责。尤其令我头疼的是调皮男生多,常常惹事生非。我的声嘶力竭使自己身心疲惫、嗓子嘶哑。但班风好转不大。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在学校内外遇见我是冷淡、躲避。恰在此时,我从孩子手中接过《我要做个好孩子》这本书。其中一个片段使我开始反思自己。文中主人公六年级的金玲同学去给新老师送一个小东西,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还狠狠地批评了她。她加倍思念自己的旧老师,对现在的老师讨厌极了。她觉得现在的老师长相不好看、声音不好听、字写的没有她的同学好、反正一无是处,从而不喜欢上她的课。文中对小姑娘的内心世界写的那样细腻逼真。看到这儿,我的心像被揪住了,不禁想到:我在学生心目中是怎样的角色呢?在那个漆黑的夜晚,我辗转反侧,“我今日的教学状态像个十几年教龄的老师吗?这学期的班主任工作怎么这么吃力。自己整天有焦头烂额之感”。也正在这会,我拿到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细细读着,催人奋进。第七章“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使我更有拨云见日之感。这一章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尊重,教育的善、投入的教育吧”。在“教育是朵带笑的花’中,管老师首先强调,我们要学会微笑。人类拥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武器,那就是笑声。因为微笑是可以传染的,微笑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奖励,微笑可以让一个孩子高兴一整天,也可以让学生放下警惕,敞开自己的心扉。的确,我班有一名很特别的女孩——罗琼,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也许由于她的笑脸,我对她很喜爱,很和善。我敢保证从开学到现在,我从未批评过她,她的笑脸那么可爱,让人不忍心说她、不愿意说她。课间,唯有她会转到我跟前问长问短。一天,她将一个大大的苹果给我,我笑着说:“老师不是说过吗,老师不吃你的苹果,你自己吃。”“不,老师我今天肚子痛。”说着,她调皮的扮鬼脸,硬是将苹果塞给了我。其实,老师对她的好她知道。这让我感觉到微笑是拉近师生距离的催化剂。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微笑的老师,喜欢老师微笑的讲述知识,喜欢老师微笑的倾听,喜欢老师微笑着表扬。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快乐的不仅仅是学生,我们老师也会更轻松和幸福。让教育在欣赏中微笑。教师的亲切,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真正地爱孩子,才能真正地亲近孩子,走近孩子。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赏识。教育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尊重他们、欣赏他们,让他们从我们这里获得自信和尊严,自主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获得发展。

在“尊重,教育的善”这一节中,在管老师的眼里,“一个教师是否优秀,要看学生对他是否怀有依恋,怀着爱。倘若没有,他学历再高,论文在精彩,教学质量在高,也不过是高明的教书匠”。教育,就是让人有尊严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尊严源于人的自尊,学生的自尊最重要的一个来源,是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幕:一位优秀的白人老师在给一个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了两个。”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在此我和大家再分享一个案例:开学初一天早上,我班学生到齐了,教室门钥匙找不到,宗永峰同学和岳子裕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岳子裕说把钥匙给宗永峰了,宗永峰说他根本没见。此时的我,气急败坏,一把把宗永峰拉到跟前,厉声喝道:“怎么没见,你再给我说一声。”“老师,我真的没见。”我更加生气了,指头指着他的头恶狠狠地说:“滚回去,我不想和你说。”他流着泪回到了座位上。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做错,因为当时我觉得他是个插班生,比较调皮。岳子裕是班长,应该不会说谎。下午,岳子裕回到学校时告诉我,钥匙在他家里找到了。此时的我,愧疚充满了整个心,该怎么办呢?写字课上,我来到宗永峰身边,拍了一些他的肩,不好意思的笑了, “宗永峰,老师早上没做对,错怪你了。”他猛抬起头看着我,诚恳地说:“老师,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在那一刻,我被感动了,多好的孩子呀!一定要对他好。之后的日子里,我特别关注他、关爱他。他一定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用发奋来回报老师。在期中考试中,他从月考的17名一跃成为班级第1名。从这件事中,我发现学生进步时,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每当学生调皮违纪时,我都要告诉自己:对孩子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备,我班的陈彦泽同学,一位非常聪明的孩子。但她妈告诉我,她多次被孩子气哭,也曾把孩子装在麻袋里拉到洮河边吓唬过,他还是这样调皮。开学初他几乎每周惹点麻烦,打肿了同班同学的头,拿小刀欺负五2班的一名同学等。我想,这位同学在家里挨的打太多。应该多给孩子讲道理,对他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求。事实证明,老师的忍耐和尊重使他变了。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我们要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吝啬给孩子成功的机会,不要吝啬给孩子的鼓励、赞赏。当然,说起来容易,真正实践起来,极个别孩子的行为真的会让老师无奈、哭笑不得、甚至欲哭无泪。但是我们努力了,做好了,就会感受到一种为人师的幸福和自豪。 在“投入的教育吧”这一节中,管老师的观点是“享受工作是享受生活的大头,只有会享受工作乐趣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得到生活乐趣的人。”让我们做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的欣赏者。“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早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是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我们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的给孩子自信,及时的扶孩子一把,孩子就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

一本好书,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面镜子。当我们面对诱惑迷失方向的时候,不妨捧起来读读它;当我们在教育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不妨捧起来照照它。老师们,让我们以此为镜,不遗余力地去守护学生纯净的心灵,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投身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第6篇: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在拿到《不做教书匠》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疑问:“如何做,才不算是教书匠呢?”带着疑问,我开始细细品味起此书,书中管老师利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给我们谈人生、讲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我也逐渐感受到管老师所说的“不做教书匠”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是呀,世间最美丽的东西是什么?是微笑;最动人的表情是什么?是微笑。有的时候,一个微笑会让你的心情顿时好起来;有的时候一个微笑可以化敌为友,微笑的魅力,有时远出意料之外,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吝啬与自己的微笑。正如管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可见,教师的微笑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孩子是天真的,他们不希望老师是凶巴巴的,他们不愿意看到老师整天板着脸孔训斥他们。当我们用微笑面对他们时,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心情,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微笑的教育是孩子喜欢的、向往的教育。如:在课堂上,当我们提问时,很多时候会发现孩子们其实知道,但就是没信心举手发言,这时如果我们能微笑着向他点点头或微笑着做一个手势,他们会马上从微笑里感悟到老师对自己的喜欢、从温柔的目光里读到鼓励,随之就会找到自信、积极发言。又如:我班有个叫欣怡的孩子,初来时她哭闹很厉害,每天她都是“死”拉着奶奶的脖子、衣服或头发不放,每次我们都会微笑着费力得把她硬抱过来,还微笑着安抚家长安心的离去,我们的手好几次都被她给抓破,但我们还是以微笑对待她,逐渐地她从我们的微笑中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关怀;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感受到了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的关心自己。不久她就独自进教室了,还能主动和我们老师问早,这次去她家,她还拿出了自己的好东西给我们吃。

很多人在提到教师时,总会与“严肃”、“不苟言笑”联系在一起。其实,通过实践,“微笑”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恰当适时给孩子灿烂的微笑,会让孩子身心愉快、轻松学习,与教师亲密相处、无所不谈,心灵交融。微笑或许是架起师生情感桥梁的纽带,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创设少不了微笑的润滑剂。今后,我会在孩子们取得成功时,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孩子感到失落时,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孩子犯错时,用微笑送去宽容……

上一篇:施工单位工作小结下一篇:青年教师论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