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书匠有感

2023-0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教书匠有感

读木心的著作有感

木心在内地出版的一些著作,可见他常常在思考着一些似乎“无意義”的东西,那就是诗意与哲理。

早期他就写有像《哈姆雷特泛论》《伽米克里斯兄弟们》(九篇集)、《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等装订成20册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各种文体著作(手稿),但都在“文革”时候被销毁了。虽然听说后来他居住欧美后,为了补偿过往文学作品的丢失,日复一日笔耕至深夜,每天要写下万字左右文章;他也曾与朋友巫鸿谈到他要编写的《巴比伦语言学》《瓷国回忆录》等众多巨著,但我们至今也没有看到这些著作。

目前在内地出版的著作,能读到的《文学回忆录》(两卷本)这本算是大的著作,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讲课五年的笔记记录集,是一本关于中西文学艺术历史的大纲性质著作,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其他的都是他个人的一些“诗意和哲理”的记录,看起来都是小书儿,类似散文集的《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看随想录》《即兴判断》等,更多像是随想录的《素履之往》《哥伦比亚的倒影》这样的,这就像是意识流手法记录的语录体,或许像是诗集《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的三棵树》《云雀叫了一整天》等,也都是诗意哲理句子段落的“诗化”。

如他谈关于人生的箴言: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只有机智透顶的人才可望重显憨厚。”“有人说,时间是最妙的疗伤药。此话没说对,反正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

“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如他谈艺术:

“艺术品如果不是艺术,就什么也不是。岂止是艺术家孤独,艺术品更孤独。”“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

“艺术本来也只是一个梦,不过比权势的梦、财富的梦、情欲的梦,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艺术,是个最好的梦。”“哲学非但不能解释艺术,而且不配解释艺术。世界上什么最伟大,艺术最伟大,可是艺术一直被弄成小丫头。”

如他谈爱情:

“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老之将至,义无反顾。”

“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

“轻浮,随遇而爱,谓之滥情。多方向,无主次地泛恋,谓之滥情。言过其实,炫耀伎俩,谓之滥情。没条件的痴心忠于某一人,亦谓之滥情。”

“爱一个人,没有机会表白,后来决计绝念。再后来,消息时有所闻,偶尔也见面……幸亏那时未曾说出口,幸亏究竟不能算真的爱上。又爱了另一个人,表白的机会不少,想想,懒下来,懒成朋友,至今还朋友着……光阴荏苒,在电话里有说有笑,心中兀自庆幸,还好……否则苦了。”

木心无论是谈文学艺术,还是谈人生悲欢,或是爱情的温柔与无奈,他也在这些零碎的、又像是自言自语的诗意与哲理思考中,从而获得了关于生命的另一种慰抚,以及人生经历遗憾的一种补偿。文学艺术在大多的时候,是人生遗憾的一种补偿,因为经历的坎坷与得不到,最后都会寄托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思考,并在创作与思考过程,得到了一种安慰。84年的岁月,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乌镇,历尽坎坷波折,以画以文,记录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风采,并成了乌镇的代言人,成为华人文艺导师,他长期在人文领域中进行着诗意又有哲理的思考,他也早已超脱了这种“孤独”。不同时期阅读木心,又有不同的体会,这也是人文艺术的真谛所在。文学或艺术学,归根结底还是人学。

作者单位:中国歌剧舞剧院

作者:刘桐

第2篇:读丹纳《艺术哲学》有感

摘要:艺术作为不同学科中的一个门类,有着极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艺术遍布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画家画的一幅画,一件好看的雕塑作品,一首动听的音乐歌曲等,都可以称作为艺术作品。《艺术哲学》是由19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文艺评论家丹纳的代表作。通过阅读丹纳的《艺术哲学》,从中对影响艺术的三要素:种族、时代、环境、中的时代入手论述时代对于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时代、环境、宫崎骏

一、丹纳的时代精神

丹纳是法国的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 自然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丹纳深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影响,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是物质方面的或者是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循在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在《艺术哲学》一书中,从三要素出发,丹纳阐述了艺术的本质,以及对于艺术的欣赏。

丹纳的时代内容包含了精神意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 丹纳将其称为“精神的气候”。丹纳认为艺术品所形成的艺术特色必然会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精神。

在书中丹纳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丹纳通过列举希腊悲剧:埃斯库鲁斯、索福克勒斯、以及欧里庇德斯的作品的诞生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间,以及荷兰绘画的兴起正是荷兰凭借顽强与勇敢推翻西班牙的统治,与英国势均力敌的作战,在欧洲成为最自由、最繁荣、最发达的国家的时候。

二、艺术与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在一定的时期决定着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上,唐朝时期是国发展的较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的一个繁荣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例如唐诗、青花瓷的出现。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都与时代精神相关的。在唐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交流,对于思想不再是一味的禁锢,在诗歌上出现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出现了李白这样的伟大的诗人。正是处在一个较为繁荣开放的环境中,才能造就经典艺术。

正如书中所说:“艺术是短暂的,艺术在同一时代开始,也在同一时代结束。”艺术所产生的时代是短暂的,艺术本身在时间的长河中冲刷后所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内涵,更多的是艺术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大环境对于艺术的产生的影响。丹纳列举了希腊人的希腊文明的另一个朴素的特点,指出希腊人的“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境界是简单的,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因此他们的艺术比我们朴素;他们对于人的心灵与肉体所抱的观念,给他们的作品提供了材料;但我们的文明已经不允许这一类作品产生了。”书中描述到:“古希腊的男人只需要一件没有袖子的背心,妇女只要一件没有袖子的长到脚背的单衫,从肩膀到腰部是双层的,这是服饰的主要部分;”通过描述希腊人的穿着上可以看出希腊人的衣着是非常朴素,没有像英国人或者其他国家的人们一样穿着繁重的礼服;环境的复杂或朴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希腊人处于一个简约、朴素的这样一个穿着方式对于艺术的产生是来说是更加纯净,没有过多的欲望或者杂质夹杂其中。

丹纳指出艺术的本质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习俗。古希腊执行的是民主制,没有过多官职和社会阶层,普通人能够担任一切公共职务,社会并不分成官吏和平民。在这样一个朴素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俗都是朴素的。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思想对艺术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朴素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艺术是更加质朴的更加贴近人心的。相比之下在复杂或者社会动荡的一个环境中,艺术是难以发展下去的。在人们生存都是一个问题的时期,温饱难以解决的状态,艺术是难以发展下去的。社会环境对于艺术的创作,以及社会环境对于艺术家们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三、以宫崎骏动画作品为例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的动画大师,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表现纯真的爱情,表现少女的成长等。在他的动画作品中都会有一些描写战争的场景或着以战争为时代背景所发生的一些故事,例如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描述了哈尔是一个无情的战斗机器,被女巫施了魔法,在不同的国家中穿梭,服务于女巫的命令。而苏菲也是一个中了魔法的少女,从少女变成了老奶奶,最后因为爱的力量解开了魔法。在最后的镜头中,哈尔在枪林弹雨中化身一只巨大的鸟,冲向战争的最前线,画面中表现出的是无尽的绝望和勇于面对战争的勇气;苏菲面对战争失败的船只时,说道“我不喜欢这些”;在影片无论是在台詞的设计还是战争场景的设计中,都可以看出宫崎骏对于战争的一个反对。

宫崎骏的出生在二战时期,由于他父亲是从事军火方便的生意,他的童年生活并没有因战争受到影响,依然过得比许多普通人家的孩子要好。因此也目睹了因为军火利益而来的人性背后的丑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宫崎骏反战观点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幼年经历所造成的阴影,另一方面也与二战后日本的大环境有关。在《天空之城》《风之谷》等影片中所描绘的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最终都在战争的催化下毁于一旦,被大自然所占领。这种毁灭式的战争所带来的的影响一直在宫崎骏的影片中呈现,其中蕴含着对反战争的意味以及对人类的警示。

深处在动荡环境中的长大的宫崎骏,在他进行艺术创作时,把他儿童时期的生长环境,以及成年后国家的时代大环境的影响,都深深的带入到他的艺术作品中,对他创作的动画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中都有着体现。时代产生了艺术家, 艺术家又是最能洞察社会的人。丹纳认为艺术是影子, 才能是本体, 艺术始终跟着才能的诞生, 成长, 衰落。而决定艺术家才能的是时代。一方面, 艺术家在时代的环境背景下学会了基本的技能。另一方面, 时代又赋予了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灵感。

四、理想与现实

艺术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丹纳把社会生态,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等都归类为时代。就时代而论我们不能单独的论述时代的为某一社会现象。正如书中所说:“无论什么时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理解在战乱年代人民的水深火热的这样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因为生活所迫而流离失所的痛苦。我们只从一幅幅画作中,一部部电影中尝试着了解曾经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或者是艺术家本身的痛苦。例如梵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热烈而奔放的情感,明黄色的向日葵在画面中绽放,似火一样明亮的黄色,同时画面中还有枯萎的向日葵代表生命走向了终点,生命在新和旧之间交替轮回。梵高用向日葵来形容自己,像向日葵般的热烈,却又短暂。梵高在世时,他的画作并没有受到世人的欣赏,一生贫穷,自我矛盾和怀疑。最后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艺术家如果在一个相对痛苦、穷困的环境中,在一个转乱的年代中,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总会有他痛苦的情感的表达,艺术家不会逃离环境,而去创作环境之外的一些作品。无论是自然环境,或者是宗教信仰、精神文明都对艺术家的带来影响,就如丹纳所说:“一个观念好比一颗种子———种子的发芽, 生长,开花,要从水分、空气、阳光、泥土中吸取养料;观念的成熟与成形也需要周围的人在精神上予以补充”,藝术家某种观念的形成和周围的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 就像水分、空气、阳光、泥土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与种子的生长达到和谐状态,种子才可以发芽;同样的道理,周围的人文、社会环境也同样影响艺术家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好的作品的背后一定能反映其背后所蕴藏的现实生活,正如艺术来源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时代因素会造就不同方式的艺术,也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

五、结语

在我们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艺术正在被一种处于宽泛且中立状态的文化所包容,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也更加容易去接触到艺术。在书中我们了解到艺术的创作,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最后以不同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对于我们创作者启示,要用发展、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艺术;不要用孤立的眼光去看待艺术,每一件艺术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当然作为艺术创作的我们也应该从打开我们的思维,思维不应该被固定;同时积极接触新事物,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文化内涵,保持思想的进步,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陈薇羽.品评丹纳的《艺术哲学》——解读种族、环境、时代对艺术的影响.[J]科技风.2012年24期

(2)贾小蓉.从丹纳《艺术哲学》看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J].参花(上).2015年08

(3)陈峰.时光流逝中的艺术典型——关于丹纳《艺术哲学》中谈到的典型问题的思考.[J]美与时代.2014年06期.

作者简介:高家欣(1995年 11月——)女,汉族,籍贯皖,职务学生,学历硕,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动画艺术

作者:高家欣

第3篇:读《庚子勤王和晚清政局》有感

【摘要】戊戌维新失败之后,以慈溪太后为首清廷企图废掉光绪皇帝另立他人。流亡海外的康梁等人得知消息后,采取各种措施来保皇,并与清廷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桑兵先生的《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是研究这段历史的经典之作,本文是笔者阅读此书后的一些领悟和思考。

【关键词】庚子勤王;革命;绅士;政局

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1、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建立

道德,即“善”的理念,道德文化便是关于善的文化理解。国外早在古希腊时期就由柏拉图这样一些哲学家提出并引发思考,而在中国也经历了漫长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可以说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同时也是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满满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从先秦时期到现在的道德文化发展来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主要是在儒家的基础上建立而来,这个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认同感,中国传统这个话题离不开儒家道德发展的基本元素:仁爱、好礼、尚中、修身、见利思义、忠恕、知耻。最初这种思想的提出也许是统治者为了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环境而大肆发展形成的,但不管出于什么缘由,我们的道德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的稳定的认同——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这些“忠孝礼义廉耻”的词汇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即中华美德的基本框架。

2、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从建立到形成完整的体系,经历了春秋到战国变革的短短几十年历史,也可以说是经历了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的几代师徒的传承而形成,但是秦始皇的一把大火烧尽了他们的心血,近乎干涸了他们的思想,直到汉代的大一统出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董仲舒,才使得儒家重新回到了我们正统的地位,也在而后一直成为我们正统思想。在我看来,中国儒家的发展和中国人的性格一样不温不慍,也许正是儒家在中国发展中经历了种种的不幸,在思想上相比其他流派略显得温和,而造就了中国人的这种性格,这正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发展中的精妙的地方,也是它之所以能过成为正统思想,并影响我们至今的原因。

二、现代社会的面临的新的困境

1、社會问题的凸显的表现

在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发展中片面的理解了个人得失和集体利益之间的这种功利理论,似乎淡化了儒家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的“仁”的理念,而出现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商业不良行为,“学术造假”的诚信缺失等等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的重新再回到大国行列,但是文化发展出现了严重滞后甚至退步的情况。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普遍的问题和碰撞,我们应认真反思,寻找根源,努力解决。例如:

(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骤然进入了城市生活,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伦理形成碰撞。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不同于以前的农民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分为两个阶段,我们所理解的城镇化是传统的简单的“点到面”的人口增长造成的本地域间的城镇化,而就湖北而言,我们的城镇化已经朝着第二个阶段“面到点”的发展方向发展了,我们先来看看这种“面到点”的发展特征是:完成了第一阶段传统的城镇化进程,各个城市农村人口增加,为第二个阶段人口迁徙做了准备,最终形成人口迁徙的城镇化,便形成了城市人口变多,城市减少,迁徙人口基数大,城市承载能力短期无法适应人口的增加的速度,便引起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伦理的碰撞。

湖北以武汉为例,每年的毕业大学生留在武汉工作人员,外地务工人员迁入武汉,就造成了以上问题。他们不仅需要在经济能力上,还要在地域文化上对武汉适应,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在现代经济伦理上出现问题,我们传统道德文化要实施调节作用来解决。

(2)同为城市里的市民,人的素质也有差异。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加之受道德文化理解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理解角度和生活方式,造就出城市人口在素质方面的差异,以广场舞为例,现在这问题俨然成为扰民的重要问题,在广场舞参与群众的角度看来,他们用娱乐健身的方式来放松自己的生活,并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没有异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也影响了部分人的休息和安静的生活环境,我们要在不同的素质差异和不同视角中提出调解的道德文化指引,来缓解这以亟待解决的矛盾,比如限制地点,限制音量,限制时间等。

(3)家庭伦理与社会经济之间也存在矛盾。上面我们所讲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并日趋完善,人口迁徙是一个问题,他们多是本省地级市人口为了赚钱到外地打工,将子女留给家里的父母,造成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追求经济基础的同时,却忽略了亲人和家庭,最终会形成赚钱为了养家,养家却没有时间,无法做到精神上的家庭慰藉这样的怪圈。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践行问题,这些务工人员是拥有一定的家庭伦理知识的,他们所理解的生活好一点,家庭幸福一点不能说全部有悖于家庭伦理,毕竟他们是在去维护家庭的基础上做出的努力,结果也受到了想要的一部分成效,但却忽视了家庭伦理体系中精神的重要性。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在道德文化上做出正确的指引,用来平衡家庭伦理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2、社会问题出现的危害

“诚信问题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去留问题”、“不道德学术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国外的学者说中国的一个缺少信仰的民族,国内的社会学家也认为我国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正确的“三观”为指引。事实也许不是这样,我们缺少信仰吗?不是,我们有自己既定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目标,为之奋斗着。我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吗?不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儒学社会,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方式,我们的儒家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在周围的环境中已经深入我们的思想中。那为什么还会出现以上的不良事件呢?很简单,我们明白是一回事,践行又是另一回事。在道理都明白,只是怎样去做?举个例子,社会上热议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我们知道应该伸出援手,也许我们不会去做,但是我们有正确的认同,出于道德理念上我们应该扶,这能说明我们没有正确的“三观”吗?关于践行,为什么没有实施,是因为监管机制和调节机制的不够明确,而造成“扶,被讹钱”的不良后果,所以,在遇到同种情况会望而却步,这不仅仅是道德文化的缺失问题,只是说少数的人群在追求所谓的个人功利效益伤害了实施道德的人群。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中国的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方式与国外的文化不同,中国人主要是通过历史实例来判断来形成属于自己的心理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外国人的思想中是不迷信历史的,他们相信的是现行的改造成功形成的价值理念,这点是必须要提的。

所以在这些社会危害形成的同时,我们不及时合理解决前期社会稳产生的危害,后面的同样的事情发生,中国人第一反应不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要我们做什么,而是逃避这种问题构成的个人危害,在这种选择行为形成一种习惯了后,才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最大的挑战。这才是我们最急迫需要解决的事情。

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反思与发展方向

1、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反思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和生活环境中已经潜移默化的学会了,也就是说这种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民族传统道德的心理认同,难题在于践行时遇到了挫折,遇到了难以实施的地方,这是一个瓶颈。我们在实施中缺少保护机制和对少数道德文化行为人的处罚问题。

道德不是强制的约束方式,只能以一种稍微和缓的方式化解,比如,道德机制中的舆论工具,现在我们所要做的是用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和宣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使这种民族道德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正能量”的宣传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在道德践行实例中总结出相应人群划分;在道德文化冲突的范围进行统计:经济道德问题,政治道德问题,相悖道德问题解析。

传统道德文化在现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对于这种问题要已一种应对的态度引导,正确的引导实施,使传统道德文化在发展中拥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这样及时处理道德实践中不文明现象产生的不良的后果,让道德践行有一个更好的实施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对传统道德文化“滑坡”现象的统计才能更加准确。

2、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方向

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让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进入人们的实践,成为人们的行为指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必须世俗化,按照世俗化的方式传播,才可能被现代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实践。针对我国当前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可以向这几个方向发展:

首先,传播问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基本要素的传播,弘扬“忠孝礼义廉耻”的基本思想构架。这种传播与以往的传播不同,在整体思想的传播是基础,要在传播的同时,对于相悖的行为有相应的舆论谴责甚至法律制裁,让在传统道德文化在实施过程中拥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样一来践行者会越来越多,这样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便有了切实的用处和发展。

其次,引导问题,形成规范化道德。政府和领导集团的正确的引导,将传统道德文化的从理念到实施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环境;引导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今社会的发展和实施方式,让践行者有一条完整和安全的实施流程;让践行者知道如何应对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今社会的新的表现形式,让他们知道怎么去做,怎样更好的实施。

再次,法律机制和道德机制的协调,形成新的道德评价系统。社会群体中践行者大部分是一般人民,他们的践行过程需要保障,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法律机制对其实施保护,以后的践行者有一个效仿实例,这也是出于对中国人群特殊的思考心理的考虑。

最后,我们践行者需要学习足够的社会和法律知识,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对自己形成保护,这样的实例的发生,不仅保护了自己,也给构成良好的践行范例,对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社会规范化提供基础。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有着聚到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李宝艳.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探索[J]. 党史文苑, 2005(06).

[2] 叶光林. 重构现在中国道德文化体系的理性思考[J]. 理論与现代化, 2002(04).

[3] “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 伦理学研究, 2010(01).

作者:冯鹏远

第4篇:读教书匠有感)

我是不是教书匠

——《教书匠》给我的思考

林淑荣

再一次拜读弗兰克﹒迈考特的《教书匠》,我的心少了些怦然心动,少了些惊讶,然而迈考特的这名教书匠的行为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我不敢妄加评论,更不敢更深层次地探讨教书匠的行为是否伟大或低劣,但我想做的就是拿出我的拙笔把我的一知半解从我内心中迸析出来。

一、合格的教师就是导师式的教书匠

教书匠就是一名匠人,所谓匠人就是一名技术工作人员。迈考特是一名技术工作人员,他做了他应该做的,但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进。教给学生写作文,他没有教给学生怎样构思,怎样开头与结尾,更没有教给他们立意与选材,而是从学生的请假条入手,帮助他们研究假条的写法,公园里就餐,让学生大背菜谱,在背菜谱中进行写作,引入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这位老师,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拟或是爱屋及乌了。学生能够与迈考特在嘻笑中融洽相处,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得到知识,这样的教学是真正的素质教学。虽然迈考特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这方面,我想我做得与迈考特先生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带领学生到农村去爬山,到小河里去摸鱼游戏,然后再让学生写出活动中的感受,写成作文。可是我的行动却得到有关人员的批评:上山下河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吗?一旦有意外伤害怎么办?带领学生外出经过领导的批准了吗?虽然学生还想极力要求我这样做,但我已不敢越雷池半步了。这方面我绝没有迈考特先生幸运,我也意识到这是在中国而不是美国。

二、教书匠要有惊人的胆量与毅力。他所任教的班级是职业学生,在中国职业学生就意味着学习成绩较差,纪律松散品质不够高尚等等,管理和学习也就成了难题。迈考特先生是靠他的诚心与信用、胆量与毅力赢得学生的爱戴。第一天走上讲台,他竟能在学生的笑声中吃掉扔在地上的三明治,在学生的嘲笑中隐藏着对老师的敬佩。从无声的行为中,看到了迈考特先生的沉稳的素质。我曾想,如果是我,我能在那种场合下保持缄默吗?能够在那种场合下吃掉学生扔在地

- 1美的作文来了,这就是创新,绝不是不务正业,这种创新让我这名中国教师思考更多。

回味《教书匠》,发现我本身就是一名教书匠,一名有创新想法却小有行动的教书匠,我正试图改变自己,尽管艰难而缓慢„„

2012.10

第5篇:读《教书匠》有感

杜家崖完小 吕俊杰

在学校给书以前我就在网上看了这本书的几个章节,本来以为这又是如何教育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等理论读物,但看了第一篇我就被主人公幽默的自我解嘲所吸引,书中的迈考特先生是一位非常另类的教书匠,他曾有过如此般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走上讲台的第一天,童年受尽饥饿折磨的迈考特,将学生掷落在地的三明治捡起,并在众目睽睽之下吃下,结果令路过的校长大为光火。他也曾有过如此般令人捧腹大笑的“豪言壮语”:如果校长说,这个班是你的,老师,做你想做的事,我会对我的学生说,把椅子推到一边,躺在地上,睡觉。

但他也是一位非常睿智的教书匠。他从不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在春风化雨间教会了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就像他说的,每个班都有些天生就来考验你的害人精,这些害人精就是要看着老师的头发由黑变白。任凭他们如何搞怪,麦考特先生每次都有出奇的做法,他奇怪的想法和做法正是他懂得换位思考,了解学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做的事情都是和学生有同感的事,学生便会接纳他,从而使他赢得了学生的信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处理“害人精——安德鲁”把椅子斜靠在墙上这件事时,迈考特老师把它变成了一节观察课,实际上他的心里想的是“听着,你这个小笨蛋,把椅子放下来,要不然我就把你扔出该死的窗户,让你成为鸽子的美餐。”可如果他真这样说了就会有可能被家长起诉或者被上报当局,而且也解决不了问题。可他并没有这样粗暴地对待安德鲁,而是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报社记者,你走进教室,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故事?这样的几个简单的问题就把矛盾的处理权转交给了学生,在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中把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化于无形,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让老师扮演着通情达理而又客观的角色,也让安德鲁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确实很让人叹服迈考特老师的匠心独具。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研究假条、唱菜谱、玩“晚餐讯问”游戏,利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听他的课喜欢他的课。读着读着,我常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我真的感叹弗兰克•迈考特这不动声色、辛辣诙谐的语言,一个伟大的教书匠从教30年的苦涩与甘甜娓娓道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着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彩人生。

读《教书匠》一书让我获益匪浅,尤其从他与一头红发令老师生厌的凯文交往过程到凯文在越战中失踪的过程,让我感受到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每个学生,或许他们有一颗孤独的心,而你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是他最大的安慰,激起他沉睡的求知欲,帮助他们走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读此书更觉作为一名教书匠责任之重大,你用你的知识在教育着学生,同时你的言行也在影响着学生,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一生。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让我们一起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做个问心无愧的教书匠。

2011.5

第6篇: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韩集中学李彦强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管建刚著的《不做教书匠》,颇有些感悟。在读完《不做教书匠》之后,蓦然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彻彻底底的教书匠,让烦恼和急躁占去太多。同时,也让我感到热血澎湃,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书中说到“教师职业相对稳定,前面没什么大诱惑,也没有什么大障碍,这种状况,对人生来说,实在不是件幸运的事。

从精神世界的角度,初看这本书有奴性化的倾向,也一度让我放下书本,为管先生不值。可不值之余,在反思其“所谓”败笔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因素,也慢慢体会管先生的良苦用心和一片赤忱。细细研读,换一种心情,所看到的字里行间莫不透出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诚和对从事这项光辉事业的骄傲,所看到更多得是作者对年轻的同行的谆谆教导,其关爱之心跃然纸上。慢慢评来,这不过是浅层次的作者和读者的心灵碰撞。碰撞之余如果读者不仅能领悟到管先生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那份坚毅、那份执著、那份胸怀、那份以身相许、至死不悔真情,还能在这份真情的感召下,重组和优化自己的精神世界,才是深层次交流后的收获。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时常荡漾起一股轻柔充盈的暖流。有了这股暖流,不管是阳光灿烂或是物欲横流的地方,我们始终能漾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我们都能不卑不亢,保持内心的祥和与平静;有了这股暖流,我们边能抵挡一切寒冷与饥饿,风再大、浪再猛,我们腰不弯,步不乱,目光穿越喧嚣与浮躁,清澈依旧。人生真正的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什么样的物,而在于你拥有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拥有再多的物,无非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从而产生一种所谓的满足与畅快。但是,拥有众多的物并不意味着能拥有众多真心爱戴你、尊敬你的人。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我有时也会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很多时候,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工资、成绩等,忙于应付,苦于无趣,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其实我已经获得了很多比物更能让我受人尊敬的东西了。“当你投入地工作的时候,你就会感受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时,会觉得恋人是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

从今以后,每当学生调皮时,退步时,违纪时,我都要告诉自己:对孩子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备,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求。用师爱为他们引路,用师爱在他们的心里谱写一曲最美的歌。师爱像春雨,滋润了孩子的心田;师爱像阳光,温暖了孩子的心房。我们用心去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讲台上那一束束美丽的花,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自豪。

最后,我想用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里的一段话结束自己的读后感。 “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所谓“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向着我们心中理想的目标进军吧!

第7篇:读《不做教书匠》有感[小编推荐]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看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一直很敬佩管老师,觉得他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使我获得很多新的东西,给了我全新的思想。这部书里的每一篇文章宛如一波波涟漪,荡涤明澈着我们混沌的心灵;又像一声声响鼓,催动我们犹豫乃至一度停息的脚步;如同一级级台阶,拾级而上,步入教育人生的精神顶峰。管老师似乎有透视功能,总能把我灵魂深处的思想毫不掩饰地揭露出来,让你无所遁逃,然后,像一位慈严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帮你去除最后一丝犹豫。静静地用心读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变得豁达起来了。

近日,在一些网站上总能见到老师们发的牢骚,一直抱怨当教师没劲,工资低,工作累,没成就。这么议论着,真的感觉当教师很没出息。虽然我从没有跳槽的想法,但在这种议论中,明显感到工作的没趣。看了《不做教书匠》,我才发现,我们抱怨政府,抱怨领导,抱怨学生,却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是一个不令学生,家长,领导抱怨的教师。我们从来没有好好地审视自己的工作,仿佛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自己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容怀疑地应该受到很好的待遇,受到学生的尊敬,领导的器重。《不做教书匠》告诉我,要关注自己,要看清自己再说话。

一、正视自己的专业水准。

小学教师的工资和公务员的距离已经是天上地下的对比了,看看社 1

会上,好像除了日晒雨淋的农民,已经无人可比了。于是我们开始变得浮躁,我们所有的懒惰,不足都可以用“工资低”来作挡箭牌,一天天的麻木自己。

面对此情此景,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别人不重视你的源头,正是你不重视自己,大众不把教育的神圣当回事,其源头,正是教师不把教育看的神圣。”这句话,如醍醐灌顶地敲醒了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我总有一种压力,像我一个性格内向,知识不渊博,心胸也称不上开阔,对生活缺乏热情的人,居然做了这么多孩子的老师,天天影响着他们,想到这里竟有些惶恐不安了。

常听某些老师抱怨,现在对教师的要求这么高,一个小学老师最好是个多面手,才能顺应现在的岗位。从多年的工作经历来说,从内心深处来说,从一个父母亲的角度来说,我希望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各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深谙儿童心理学,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一句话,我的孩子放到老师手中,应该放心。

可看看我们目前的教师队伍,离这样理想的要求相差太远了。一次,听一位师范里的老师说,现在的师范生简直就是“流氓”,10年前最差的师范生,放到现在就是最好的学生了。试想这样素质的人将来做了你孩子的老师,你能放心吗?这样素质的人还有权要求什么吗?

所以当我们再次抱怨的时候,先把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想一想那句“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教师的工资。”再来理直气壮地说吧。

二、把教育做出智慧来。

我经常对别人说教师的工作太累了。从出门到校的那一刻开始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不闲地做,直到走出校园。原来还为自己这样辛苦工作感到沾沾自喜,毕竟我是一个勤勤恳恳的人。可看了《不做教书匠》里的这一段话,我才恍然大悟。

这类教师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吼上火下,比起第一类,他们是老黄牛,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没备好的课,回家备;改不完的作业,回家改。他们知道干,干,干,但不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义在哪儿;又像闷头苦干的农夫,整天忙碌,挥汗如雨,回头才发现,别人早用上了新品种,搞上了机械化。

工作如此辛苦,却没有丝毫乐趣正是因为我从没有好好审视过自己的工作,没有思索过所做的事情,所走的道路。时代加快了它的节奏,可我的步伐还这么滞后。

老黄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教育要讲究方法,智慧。让我们抛开“约拿情绪”束缚,勇敢地面对种种不安全感,迸发出无穷的勇气和潜在的力量与智慧,突破制约人生腾飞的瓶颈。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这样你才会找到那种“身体是忙碌的,内心却异常轻盈、活泼。”的感觉。

三、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在看管老师《不做教书匠》之前,我正处在内心极其烦躁的阶段,算算自己断断续续学习书法也有好几个年头了,然而进步却是缓慢的,甚至是止步不前的。一次次的投稿都石沉大海,想来自己不是写书法的

料,逐渐地就失去了耐性和信心。是的,“借口像狼一样凶狠!”我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借口逃避作业,拒绝用功。有亲戚朋友来窜门,那是堂而皇之的借口。今天是星期一,我有借口,只是一个星期的第一天,还早。是星期五了,我也有借口,累了一星期,得好好休息一天,礼拜六礼拜天再写不迟。管老师说“人为什么要借口,要么是懒惰,贪安逸,要么是给自己找台阶下,这样,人的潜能就不能在一种无路可退的‘绝境’下的到开发。”我就是懒惰,就是贪安逸,就在给自己找台阶下,觉得做个教师,把字写到目前的程度也就够了。于是,我就不努力,不再进步,一开始的那一点激情和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打磨得所剩无几了。管老师的“做一名有方向感的老师”给了我启示,我,自知做不了有智慧感的老师,也做不到管老师要求的有上进感、专业感的老师,但是我想,我的教育生涯必须有一点方向,我要“选定一把椅子”,我在做踏实基础的语文教学的同时,要埋头写好书法,我没有不切实际的理想,我想我至少能比现在做的更好。对,比现在做的更好,我行,我可以!

我们学校的骨干教师相比于其他学校似乎是最少的。和别的学校的青年教师一聊,发现他们拜了很多师傅,外出观摩了很多课堂,于是,我们埋怨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培养青年教师的计划,埋怨领导不给自己帮助。

我们再次走入了一个误区,满世界找接口,却没有看到自身的努力。也许有学校的“铺路”,有领导“提拔”你会成长的快些,但真正成长起来只有靠自己。管老师在他的《不做教书匠》里提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走了这条虚浮之路的人付出的代价是浮夸和虚肿,患上这

种病的人,注定行而不远,注定不是脚踏实地的人的对手。”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真正的成功路遥远二而艰辛,只有储备充分,走的路才远,胜算的把握才大。所以当我们失败时,首先要质问的是我们自己。

最后,我想用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里的几句话结束自己的读后感。

一个教师只有具备宽容的胸怀,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乃至同情中国的教育,才能从愤世嫉俗的牢骚中平静下来,微笑起来。

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重要的是目前的你需要付出行动,用行动来坚守自己的教育意志和方向。”

我们将以管管老师的话激励自己,努力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奋进。

第8篇:追寻的快乐---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追 寻 的 快 乐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之一

捧着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目录,“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首先映入眼帘,“有方向感的教师?”听起来有点新鲜,教师需要有方向感?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章,从头读起:教育,从选定一把椅子开始。

回想当年,自己也曾像帕瓦罗蒂一样,走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如同帕瓦罗蒂一样,我也迅速做出了决定,只不过,他选择了歌唱,放弃了教育;而我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个我儿时就梦寐以求的职业!虽然走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和凝重,为此我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但我依然觉得自己是快乐的,因为我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职业,享受到的自然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快乐!

虽然,现在的教师职业已经让众多的教育工作者诚恐诚惶,甚至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然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意味着我们只能选择精神立身,正如管老师所说:教育,保持精神的丰盈;教育,追寻“人”的境界。也许你会觉得我们永远也不会成为富翁,那么还起早贪黑忙活个啥,差不多就行了,其实管老师说得好:当一个人富到只有金钱的时候,是一种悲哀;当一个人穷到只有精神的时候,我们只能仰视。

想想也是,财富的满足其实是相对的。不论你现在是否拥有金钱,只要你想快乐,你都会拥有真正的快乐,就看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就看你自己如何寻求心灵的平衡。贫穷但有信仰、有寄托、有精神,你依然可以快乐;富有但没有信仰、没有寄托、没有精神,你永远不会快乐!而且我个人认为,一定程度上,金钱拥有的多倒不如拥有的少获得的快乐会多些,为什么呢?

美国著名作家谢尔.希尔费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圆缺了一个角,这个圆很苦恼,于是出发去找缺了的一角,“他”一边走一边哼着歌,因为要寻找,“他”走得很慢,却正好能与小虫说说话,闻闻花草香,运气好的时候,蝴蝶会落在“他”身上。一路上“他”很快乐,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可以匹配的角,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完整的圆,滚动得很快,快得不能停下来和小虫说说话,也不能够闻闻花香,也没有蝴蝶会停在“他”身上了。圆想了想,就把那个角放下,继续走自己的追寻之路。

是啊,追寻的过程其实就是最大的快乐!物质的富有也许会令你放弃追寻的脚步,而人生的幸福来源于对未来梦想的追求,一旦梦想实现,生活无所企求,成了一个“圆”,心灵便随之空虚。人最可怕的是精神的麻木和心灵的空虚。教师如果精神麻木、心灵空虚,那么怎样去引领祖国的花朵去寻找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呢?

当前,许多青年教师埋怨学生太难教,职称太难进,教育工作太辛苦,工资待遇提高得太慢,房子、车子购置得太艰难,……其实仔细想想,人生最大的幸福就在于对梦想不断追求的过程,一伸手就能得到的幸福不见得是真正的幸福,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

教师朋友们,学生难教,我们可以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入手,从改变自己做起,最终感染学生,有效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工作辛苦,我们可以从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入手,从改变工作方式做起,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改善我们的生活状态;职称难进,我们可以从改变思维方式入手,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当我们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快乐的心情、幸福的生活,难道你真的还那么在乎什么职称吗?至于待遇、车子、房子,……也许阿Q会帮助你,你要相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只要我们不懈的追求!

我们坚信,过程才是天空中最美的那朵彩云!

当我们在教育事业和生活理想追寻的过程中历经磨难、经受风雨,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快乐才会简单而透彻,幸福才会持久而浓重!

追寻事业,追寻理想,追寻幸福,追寻快乐,永不止步! (此文发表在莱州《教学研究》2009年第5期上)

第9篇: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不跪着教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本名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一针见血,读完耐人寻味。吴非老师在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人们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

《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怎么叫有思想?想到了这么个小故事《不要考100分》,这几个字是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说:“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的作用。”他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这么看来,两位大家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理想,这种思想植根于对工作的信念,来源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观念;也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

怎么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是个有思想的老师吗?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有思想,不跪着教书。“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上一篇:最美家乡活动下一篇:班主任德育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