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视域网络管理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积极发现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是一项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问政视域网络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问政视域网络管理论文 篇1:

让网络思政工作更有感召力

【摘要】建构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思政工作模式,既要加强思政网站建设,组建高素质网络政工与管理队伍,也要开展好网络在线互动思政教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建立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开辟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思政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 思政 工作模式

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在自觉与不自觉间接受了新媒体上对当今世界的诠释内容。思想道德信息属于价值信息范畴,对该信息的解释将全面展示传播者的价值导向,这一导向和新媒体传播的广度、强度结合后,产生强大舆论环境,如果人们去接受这一思想文化,将有利于推动思想道德的传播。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借助全新的教育手段,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呈现给受众,提升思政工作效果,确保正确的思政理念能深入人心。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思政工作提高了思政工作时效性,营造了平等的民主话语空间

新媒体改变信息传播方式,提高了思政工作时效性。新媒体视域下,信息交流打破传统的时空束缚,改变了信息传播范式,对思政工作的环境产生了直接影响。新媒体拓展了思政工作的时空,为全面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新媒体中涵盖思政工作的大量信息资源,提升教育内容文化内涵。新媒体让思政工作的主客体能更便捷查询思政教育方面的信息,尤其是红色网站、网络讲座等,也渐渐成为思政工作的新载体,思政教育信息借助新媒体及时进行更新,让受众及时获得最新信息,提升思政工作时效性。

新媒体营造了平等的民主话语空间。新媒体为人们建构了平等交流空间,受众在网络社会中能展开交流讨论,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新媒体下的网络思政工作,有效削减了教育者的权威性,使其从主导者渐渐向参与者转化,在虚拟的群体组织中,每一个人不仅是参与者也是管理者,是被教育者的同时,也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规则与决策需由群体成员来参与制定,并听取成员意见,接受监督。也就是说,新媒体的发展,有效保障了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性,创造了平等信息空间。受众参与到网络思政活动中,一起分享资源并接受信息的机会平等,也为受众与教育者提供条件,构筑了便捷的沟通与反馈机制,便于思政工作更顺利展开。

新媒体使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新媒体本身集中了传统媒介的优势,实现了声音、视频、文字等多方面信息传递,让受众能产生多感官刺激。要实现思政工作的深入人心,内化成受众的价值标准与理想信念,就要为受众提供多元的教育方式,降低教育成本,直观传递思政教育信息,将原本严肃的思政内容,采用故事、影片等形式,提升思政工作的感染力。

加强思政网站建设,组建高素质网络政工与管理队伍

新媒体下网络思政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新媒体本身具有多方面、深层次的传播特点,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传播,然而,在网络信息中,也充斥着大量低俗文化信息,充斥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文化思潮,这对公民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网络技术在给人们构筑开放、自由信息交流平台的同时,对公民的思想认知与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诸多消极影响。这客观要求要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网络思政工作模式。

要加强思政网站建设,组建高素质网络政工与管理队伍。首先,加强思政网站建设。思政网站设计上应突出政治性与服务性,包含思政理论、影音资料、网络党校等相关版块。思政网站内容应展示其实效性,及时更新教育内容,突出重点,贴近社会热点,展现社会主义思政理论的与时俱进的特点,特别是思政教育内容上要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不仅要解决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其进行答惑解疑,还要注重在内容及表现形式上加以创新,适当增加多媒体因素,引导公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其次,组建高素质的网络政工与管理队伍。创建高素质的网络政工与管理队伍,对确保网站的运作具有重要价值。思政网站由当地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审核,由网络中心政工人员来负责实施,不仅要对思政网站内容进行定期更新,也要创设互动交流平台,确保能及时了解受众思想的动态,开展有针对性地思政教育活动。海量网络信息容易让人眼花缭乱,这给学生带来诸多困惑,需要网络政工队伍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网络思政舆论实现和谐发展。与此同时,网络管理队伍也要全面做好网站安全的维护工作,既要定期检查网络防火墙的安全性,也要定期利用杀毒软件做好病毒查杀工作,确保思政网站能实现正常运作。

开展网络在线互动思政教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要开展好网络在线互动思政教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利用好网络论坛,开展好在线互动思政教育工作。人们能在网络论坛中针对热点思政现象或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发表个体的意见与看法,这样在短期内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从事思政工作的政工人员需要积极围绕人们关注的事件,以及在思想认知上的热点问题,开设思政工作主题论坛,让人们通过评论来阐述个体的看法,在相互讨论过程中,思政工作者针对不正当言论,通过发帖子来阐明正确立场,进而科学引导观点,完成思政教育的工作目标。与此同时,考虑到网络个体的虚拟性,从事思政工作的工作人员需要主动通过微博等工具,和受教育人员开展全面沟通,深入了解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更好地开展针对性教育。其次,通过设立专门的网上服务专栏,解决实际问题。依托政府部门成立的网络中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立网络服务专栏,做好服务工作,尝试将网络打造成服务、思想引导与实际困难解决的重要平台。借助网络服务获取的思政工作方面的信息,反映交流者的政治情况,解决心理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思政工作实际,对反映的生活方面的实际,要采取网络与现实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

要建立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新媒体下网络的发展,为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思政教育环境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建立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政工作环境已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本身是计划性、目的性相统筹的实践活动,强调网络环境的教育价值,不仅能全面发挥虚拟环境的教育功能,也能创建利于营造开展思政工作的网络环境,让更多的人能接受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及具体方法,将个体需要与群体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社会、群体都认可的价值理念,达成思政工作目标,这需要通过不断强化个体的自主意识,避免盲目接受网络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提高对网络的自主把控能力,提升对新环境的适应与识别能力,按照自身现实需要,对环境进行科学取舍,消解负面消息带来的坏影响,满足思政工作与个体发展的现实诉求。与此同时,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也需要加强对网络管理,建立法制管理体系,打击违法行为,建立网络法制环境,保障网络的规范化、安全化运转。各地政府需要结合网站运作情况,制定符合管理需要、切实可行的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做到网络管理有法可依。

总之,新媒体传播的价值导向,开辟了思政工作的新视域,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做好网络思政工作。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思政工作开展,已具备重要的现实基础: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时效性,营造了平等的民主话语空间,同时,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但是不得不正视新媒体下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的诸多挑战。为此,建构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思政工作模式,既要加强思政网站建设,组建高素质网络政工与管理队伍,也要开展好网络在线互动思政教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建立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开辟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思政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①廖梓岑:《构建网络思政平台的具体思路与方法》,《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②白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机制》,《新闻战线》,2014年第12期。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

作者:李丹

网络问政视域网络管理论文 篇2: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积极发现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是一项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关注和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探求新的机制和制度去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网络给我们带来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它促进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制造虚假的信息;其开放性给大学生带来广阔的言论自由空间,但也导致大学生们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思想意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大;它的交互性既能传播信息文明,又会产生信息垃圾。伴随网络而传播的大量信息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也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高校主动应对网络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适应和谐社会发展所需的新的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的理念缺少人文关怀。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正发生着重大变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培养“说一是一”的学生为特色的模本型教育也逐渐被“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所替代。可是现在大多数高校思政网站建设的理念落后,仍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明显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上,教育者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仍采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姿态给大学生授课,学生十分被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奉行的是行政单项线性的思维,采取行政命令方法,追求行政简单的效果来管理大学生。思政网站的作用依然停留在信息发布的层面上,偏重于政治需求的满足,缺乏对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关注和对人的精神的关怀,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作用的发挥,使网络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浪费了网络资源。

2.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单调、层次单薄,缺乏影响力。互联网上内容的丰富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拓展新载体。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已深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网络,快捷、准确地了解师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要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广泛需求。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政网站仍采取“网上访问”这种单向、静态的单一思想政治宣传形式,网站缺乏明确定位,没有自身特色,访问量不大,在学生中缺乏影响力和感召力;没有对访问群进行细分,造成网站的内容和功能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类网站没有利用网络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往往很难继续发展。一些思政网站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朝综合方向发展,提供精彩的流行电影、音乐、聊天室、论坛、游戏等等,网站往往是“大而全”。如果单纯以访问量来衡量的话,这类思政网的访问量一般很大,可以说是很成功,绝大部分访问者对于理论思想板块关注很少,关注的往往是电影、音乐、论坛、游戏等其他资源,造成一种“喧宾夺主”的现象,没有实现思政网的思政教育功能,这创建思想政治网络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怎样克服单调的宣传形式,丰富教育功能与层次,是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3.思政网络教育的内容和功能过分强调政治化,缺乏文化内涵。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紧紧围绕人的精神需求做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格局已由过去以政治为主导向政治、道德、心理等并行转变,要求我们根据需求格局的变化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少高校思想教育网站缺乏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知识掌握的程度有限,对网络教育的特点了解不深,造成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化虽然早已形成,但许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比,观念和手段都显得滞后。内容单一,互动性少,对学生以宣讲性为主,造成现阶段思想政治网站的访问量过少,影响的范围有限。现在的大多数高校思政网站教育仍以文件传达、事迹宣传、理论学习等内容为主,过分强调政治教化,缺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忽视了人对美的情感需求。它的访问对象主要是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访问对象狭窄,这样的思政网不可能对大部分学生开展深入的思想政制治教育工作,从而不能达到促进的教育目的。

以上问题的存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网络高质、快速发展的瓶颈,影响了思想政治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做好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立场,要确立现代信息观念,注意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要积极开发信息资源,要寓教育于管理之中。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1.在网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在网络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指导广大学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诠释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道德现象,正确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和网络现状,制定符合国情的伦理规范。网络营销人员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思想作为经营原则,以文明办网为荣、不文明办网为耻,倡导文明办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为营造有序的大学生网络氛围提供保障,全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学校党政领导和学生工作者都可以设置专属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融入其中,变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乐的“渗透式”教育,同大学生在网上平等讨论、交流,增进互信,拉近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的形式进一步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健全校园信息体系。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是新形势下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着力研究网络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作出整体规划,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建设一批有基础、有特色的站点。同时通过校园BBS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的场所,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思想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

2.适当运用法律手段与技术手段,营造健康有序的高校网络环境。虚拟的网络世界,必须有健全的法制与网络规章制度作保障。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网络犯罪,维护了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有序传播,但这些规定还不够系统、集中,且操作困难,这是导致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的原因之一,应尽快完善网络立法工作。立法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制定出相关的网络法律体系,包括网络信息发布规范、信息审查和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网络违法和犯罪的认定、建立侦察网络犯罪体制、采用法制手段严惩信息犯罪者等。针对网上消极思想及不健康内容,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运用数据加密、安全认证、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对信息系统的数据与程序进行鉴别、监控和过滤,果断清除有关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和安全。应加强同国际性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缔造网络文化的管理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构筑国际网络安全的“防火墙”,严把“安全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国家应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政府应适当采取技术手段,在国家内部网和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的内外链接都要接受“信息海关”的检查、过滤,阻止非法信息的侵入,净化大众网络空间。对于高校而言,高校信息技术管理者要注意对校园网的入口接点过滤技术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网上安装防色情和防暴力的软件,防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还大学生一个清新、安全的上网环境。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取缔不法网站和网吧,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控管理力度,严厉制裁不法分子,从信息源头封堵黄、赌、毒等垃圾信息的传播。

3.加强队伍建设,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适应这种要求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高校应着手建设一支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占领网络空间的主动权,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疏导和化解学生的迷茫和困惑。这不仅要求教育者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熟悉网络专业技术、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选派骨干,从网络专业人才中挑选优秀人员,强化培训,组建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由专职教师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的网络信息员队伍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捕捉思想动向,深入把握网民的基本思想状况,有意识地组织、传递某些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信息,强化某些积极信息,促使学生的思想发生正向的变化,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既要代表学校在网上发表见解,又要对校园时事政策等问题进行导向,又要以普通学生身份上网,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与学生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网民的思想世界,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总之,做好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立场,要确立现代信息观念,注意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要积极开发信息资源,要寓教育于管理之中。造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形成网络管理组织,要倡导信息伦理、重视网络道德,要形成和完善信息法规制度,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坚持与时俱进,适时地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网络视域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积极探索,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潮流紧密结合,开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59~160

[2]李一峰.从人的需求出发改进思想教育功能[J].探索与研究.2003(2):21

[3]徐增勇.网络的挑战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北京.2005(3):6~7

作者:李宏博

网络问政视域网络管理论文 篇3: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日新月异,大学生群体暴露出的网络素养缺失问题日益明显。找到问题表象下蕴含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能力,成为当前育人工作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題。文章剖析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厘清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原因,即大学生网络行为娱乐性强、批判意识弱、群体意识强及价值输出少,进而影响了其网络学习能力、信息甄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以建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综合能力,完善大学生网络监管制度为主要着力点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以期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思政专项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量化考核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YSZZX025

随着传播技术的涤故更新和媒介环境的日趋复杂,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景象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全媒体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们享受着巨大技术便利和网络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全媒体时代较强的自我异化的压力。面对纷乱繁复的媒介环境,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以应对他们所面临的自我异化压力,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自身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探寻出一条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有效路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网络素养(Digital Literacy),最初由美国学者Paul Gilster提出并将其定义为“是以不同形式来了解并且使用电脑广泛资源的能力”。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进步,网络素养的能力框架也从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逐步过渡到一种通晓网络、利用网络、共建网络的综合能力。

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研究成果颇丰,叶定剑将大学生网络素养定义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能力,即健康积极地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主要包括熟练的网络技术使用技能、高度的网络安全责任意识、强大的网络环境自律精神、高尚的网络使用道德情操以及非凡的网络参与和建设能力等[1]。雷萌认为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分辨能力、处理态度[2]。杨克平和舒先林则认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网络和有效运用网络资源,对网络信息进行理性评价和正确使用的技能[3]。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质上是包括网络技能的掌握、网络信息的获取、网络价值的判断、网络道德的遵守以及网络技巧的应用在内的多维度网络应用能力。不难看出,网络素养的水平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抓取、观点甄别、娱乐水平和价值输出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厘清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及问题,是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必经之路。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剖析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技术为人类传播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即全时空传播、全现实传播、全连接传播和全媒体传播的实现。全时空传播,信息的无时不在和无处不有最大限度地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全现实传播,虚拟现实和物理现实的连接生成沉浸式交互的场景;全连接传播,人、物、信息以及环节、过程、节点的数字化连接与网络化传输;全媒体传播,多元化传播主体参与的信息生产形成真正的万物皆媒。无时空隔膜、无现实障碍、无连接盲点的万物皆媒的传播样态极大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面对丰富的网络平台、海量的网络资源、多样化的网络言论以及多元化的网络价值时,大学生群体所呈现出的网络素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娱乐兴致高、批判意识弱、群体意识强、价值输出少四个方面,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网络学习能力、信息甄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观点表达能力。

(一)娱乐兴致高,网络学习能力不强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和娱乐已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以往只能在电子阅览室或宿舍才能开始网络生活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大学生如今能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连接与交互,联网场景丰富多样,联网时间无限延长。显而易见的是,相较于利用网络学习,他们在网络娱乐生活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电子游戏、短视频社交软件、多元文化社区等泛娱乐化消费占据了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注意力,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的使用、网络教育资源的获取、自主学习与网络协作学习的结合等跨时空的网络学习手段却日渐式微。

相比于网络学习能力,大学生的网络娱乐生活无不印证着尼尔·波兹曼的那句“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泛娱乐化倾向的网络生态正侵蚀着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注意力,碎片化的娱乐方式正威胁着大学生沉浸式学习的能力,此二者共同导致了现阶段大学生群体网络学习能力的弱化。

(二)批判意识弱,信息甄别能力不够

现代信息技术给大学生提供了以自我为主的思考空间、领域广泛的巨量知识以及个性独特的社群互动圈,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个人日报”形式的信息茧房模式,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较为偏执和群体极化效应。一方面,作为学生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构建的信息茧房中,会使其对其他合理性的观念和观点产生抗拒,形成较为偏执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在大量社群化信息的引导和浸润下,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倾向容易被特定社群内的“意见领袖”所左右,形成以“意见领袖”的个性言论为中心的群体极化效应,这二者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信息甄别能力。

大数据时代,网络中庞大的信息资源与大学生相对稚嫩的批判能力之间具有较大的鸿沟。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背景体现为应试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弱,批判意识淡薄,成长过程中对批判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虽然大学教师、辅导员等教职员工已经认识到了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但现阶段的成效还不甚理想。因此,在巨大的能力鸿沟与当前信息传播特点面前,淡薄的批判意识而致的信息甄别能力弱是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一大特点。

(三)群体意识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勒庞认为,群体只接受或时髦或基本的简单明了的观念,处在群体中的个体,其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是相对缺乏的,并且易于接受各种形式的暗示。同样的,大学生群体也是价值观体系相对薄弱的群体,很容易被一些新鮮的、煽动性强的观念所影响,并且这种转变因为薄弱的价值观体系显得尤其容易。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以信息搜集、信息处理能力为基础的,当今社会的信息呈现出爆炸化、碎片化发展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搜集、信息处理等方面能力不足,因此,主动在超量的信息中搜寻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信息资源对他们来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同时,大学生群体此前所经历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沟通较少,加之本身就处在舆论风向嬗变的网络时代,对社会的认知较为初级,在面对社会现象、公众人物、突发事件等较为复杂的热点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难以独立思考和不知如何思考的困窘境遇。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建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体系

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责任机构,高校应依据本校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建立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体系。

第一,高校应当营造积极正面的校园网络素养文化氛围。通过网络素养抖音创作大赛、网络素养征文活动、网络素养提升交流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利用活动举办、网络宣传、互动交流等第二课堂形式塑造出向上向善的网络素养文化氛围。

第二,高校应将网络信息的认知与判断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当前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如反社会信息、暴力信息、情色信息、反动信息等,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将不良信息的特质、危害以及判别方法、规避路径等纳入教学实际中,用以提高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

第三,高校应积极培育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网络法律观。通过大思政课、网络素养相关专题宣讲会、普法专题报告等形式,充分利用当今社会热点或网络爆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热点话题,以网络事件、网络舆情为现实教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观与法律观,认识到培养自身网络素养的重要性与急迫性,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校组织的各类网络素养培育提升活动中,从而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综合能力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而全媒体时代的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迁正在不断印证这一理论。显而易见,作为传播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媒介已生发为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其媒介素质综合能力不仅是提升其网络素养的基础,更是培养大学生在全媒体时代的生存能力的有效路径。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综合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媒介不仅是工具,更是社会环境。在万物皆媒的大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要着力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学习“媒介即讯息”“媒介即环境”等媒介理念,了解媒介的功能及特点,掌握各类新兴媒体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施教者应合理运用新型媒介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引领、管理服务等学生工作,让学生浸润在由各类新媒体组成的媒介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在现实体验中树立正确的媒介观。

其次,督促大学生养成科学的媒介使用规范。价值观决定行为选择,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树立有利于国家稳定、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媒介观,有意识地提升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使大学生在长期主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确立、修正自身的价值观,为形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奠定意识基础。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媒介使用习惯还应该帮助学生在媒介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一方面让他们意识到虚拟世界并非法外之地,网络上的“我”依然是现实中的“我”,需要为自己的语言行为、观点做法等负责;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如明确上网的目的、合理安排上网时间、自觉维护网络秩序等,为科学的媒介使用规范提供范围框架和边界警示。

最后,帮助大学生提升信息判别能力。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理解、甄别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从日常教育教学、思想引领、管理服务等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媒介环境、社会环境,提高他们对数据、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让大学生群体能够跳脱出自己构建的信息建房之中,宽容地接收、吸纳其他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观点结论,在以“意见领袖”的个性言论为中心的群体极化效应中保持独立思考、批判思考的能力,提高信息判别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媒介素质综合能力。

(三)完善大学生网络监管制度

作为大学生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网络监管从制度层面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基础保障,完善优化学校网络环境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学校网络的技术监控。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园信息系统等网络接入平台的技术监控作用,及时发现大学生网络使用失规失范情况,提前对具有隐患的学生、言论、事件进行干预,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例如,可根据在网时长筛选出具有网瘾倾向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干预和引导,避免学生进一步沉溺网络。

第二,积极倡导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共建网络文明。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通过加强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确立向上向善的校园网络导向、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明等一系列措施,塑造校园的网络文化,优化学生的用网环境,这是完善大学生网络监管制度的软手段。例如,可开展系列“网络大讲堂”“净网行动”等公益讲座、举办形式多样的“健康用网”“网络向善”等主题活动,从而塑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校园。

第三,建立文明上网公约,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学生浏览积极向上的网页,抵制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正确引导学生自发地建立文明上网公约,以“自律”的形式形成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以“他律”的形式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力,达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目的。例如,可在学生范围内形成相关公约文件,举办“文明公约我来签”“网络文明,从我做起”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传播和执行的意愿,从而自发遵守公约制度。

第四,增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处置能力,有效制定并运用网络管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对网络中的失德失范行为进行严厉制裁。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过滤、剔除虚假信息和低俗信息,避免错误的言论和思潮在校园网络空间内传播和发酵。推广普法教育,利用法律手段打压试图散布不良信息的行为,规范校园网络的使用,制定行为准则,塑造“清朗校园”。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也面临更多的挑战。网络素养是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出适用于当前媒介环境、符合当代学生特征、适配当前高校现状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道路,探索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定剑.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核心构成及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1):4.

[2] 雷萌.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4):251-253.

[3] 杨克平,舒先林.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途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6):117-120.

作者简介 熊毅鹏,硕士,高校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作者:熊毅鹏

上一篇:城管局学习工作计划下一篇:医院总务后勤工作计划2篇